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瓷上牡丹别样“芳香”

瓷上牡丹别样“芳香”

瓷砖墙面 瓷砖上打孔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2020-10-10

瓷砖墙面。

每年的四月份,是赏牡丹的最佳时节,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节,正是此时节开启。牡丹也以其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姿容,每每引人流连忘返。古往今来,牡丹寄托着富贵和吉祥的寓意,广为世人争颂。唐朝诗人刘禹锡千古名作《赏牡丹》诗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可以说将牡丹之美推到了极致。

牡丹花有“花中之王”“富贵花”的美称,人们将牡丹花视为“富贵荣华”的象征,并成为传统文化艺术中永恒的创作题材之一。在历代文物艺术品中,牡丹纹饰不但经常见诸于绘画作品上,而且在瓷器瓷画主题中的牡丹纹饰同样令人惊艳。如今,牡丹纹饰的瓷器文物,争相被国内外博物馆入藏。本文笔者整理了一组这一题材瓷器文物,现介绍如下,以期从中欣赏并感悟古代制瓷匠人眼中的牡丹之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图1),高10、口径20.3、底径9.7厘米;敞口,深鼓腹,圈足,无款。口沿内外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底双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器身满施釉里红,釉色红中泛黑,通体开片。此器以釉里红彩绘,强烈地表现出牡丹雍荣华贵的特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折枝牡丹纹折沿盘(图2),高8.3、口径45.2、足径29.2厘米;折沿,弧壁,广底,圈足。折沿盘为永乐时期的典型器物,多见青花品种,胎薄体轻,纹饰自然生动。瓷器装饰牡丹纹有折枝、缠枝、串枝等形式,而青花瓷器装饰缠枝牡丹纹始于元代,明清两代为典型纹样。国博这件明永乐瓷盘,盘心绘折枝牡丹纹,牡丹花头丰满,枝叶疏朗,线条流畅,画工精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图3),高31.4、口径7.1、足径9.6厘米;呈橄榄形,颈部对称置贯耳,足边有两长方形孔可供穿带用;通体以珊瑚红釉为地,上绘牡丹一丛,牡丹花朵施以黄、白、粉红等彩,旁有绿叶相衬;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珊瑚红釉的施釉方法系将釉浆吹于细白瓷器上,经低温烧成后,呈色红中微闪黄,极似天然红珊瑚的色泽,故名。所绘主题纹饰牡丹纹,几乎贯穿整个整体,倍感惊艳。

长沙博物馆藏清宣统元年釉下彩牡丹纹瓷瓶(图4),通高35.4、口径12.3厘米;口微侈,直颈微弧,溜肩,深腹,下腹渐收,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色较白,饰以釉下墨彩。该瓷瓶器型并不十分周正,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做工的精致、釉色的莹润以及纹饰的精美。该瓷瓶肩部一侧饰两只飞翔的蝴蝶,正面腹部则绘墨色牡丹,花枝高起,牡丹栩栩如生,令整件器物尽显生机与活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在古玩里赏牡丹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珐琅彩上的牡丹

谷雨前后的牡丹,竞相开放,花朵硕大,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国色天香,令人陶醉。而我们走进古玩的世界里,欣赏盛开的牡丹花,则是另一番风味。

这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外壁珐琅彩绘有牡丹花,青翠的绿叶,衬托两朵盛开的硕大的牡丹花,一朵粉红色,一朵深蓝色,花形优美,颜色绚丽、清雅,显出其雍容华贵大家之气。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漆器上的牡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汉代的漆器制作已空前繁荣,宋代开始雕漆工艺,元代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剔红,作为雕漆比较常见的品种,又名“雕红漆”,它通常用木头或金属做胎,然后在胎骨上一层层的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等到了相当的厚度,漆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眼前的这件牡丹花卉盒漆器,高2.8厘米,直径7厘米。盒盖是朱漆雕刻着一朵硕大无比的牡丹花,花瓣清晰,一片一片层次分明。看到它我们会想到暖暖的春意,心情十分惬意。

青花瓷盘上的牡丹

这件清代凤凰戏牡丹青花瓷盘,直径26.4厘米。瓷盘里面是一幅凤凰戏牡丹图,牡丹花雍容多姿的华贵之气跃然于青花瓷盘上,观赏者仿佛能够闻到牡丹花的浓郁花香。一只美丽凤凰飘然立于牡丹丛中,大气从容的气息立刻被散发了出来。此盘青白釉厚润、光滑、纯净,青花发色不稳定,有浓有淡,画工流畅随意,层次分明、密而不乱。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

宋代三彩牡丹纹枕

除了花圃里盛开的牡丹,你见过开在文物上,千年不衰的牡丹吗?各种器具上“盛开”的牡丹花:有的盛开在宋代的瓷枕上,有的盛开在清代的挂屏中;有的牡丹盛开在珍宝馆里的白釉黑花梅瓶上,有的盛开在慈禧太后御用画师的笔下。据介绍,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牡丹纹饰始见于唐代,北宋宫廷和民间的使用非常广泛。

金大钧绘贵妃赏牡丹图

粉彩缠枝牡丹纹尊

七旬“瓷痴”别样乐


扬城收藏界,家住富丽康城的江苏油田退休高工吴永筑是个“新秀”,但是,他的收藏种类颇为独特——古青花瓷片。

收藏小屋别有洞天

吴永筑年过七旬,4年多来收藏了千余片古青花瓷片。瓷片虽然残破,但是瓷片所蕴含的古代陶瓷文化信息却很丰富。据吴老介绍,他收藏的古青花瓷片,最老的能追溯到元代,“年龄”最小的,也来自清代。

吴老热情地将记者领进他的收藏“小屋”。毫不起眼的“小屋”内四处摆放着古青花瓷片,床上、书桌上都有。碎瓷片上有福、禄、寿等字体。

当提起为何热衷于收藏这些毫不起眼的古瓷片时,吴老表示,起初是出于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古瓷片上的文字颇有功力,风格各不相同,对于他提高书法水平有帮助。

把玩古瓷片到忘我境界

几年来每逢周末,吴永筑喜欢去扬州古玩市场淘瓷片,许多经营古瓷片生意的老板知道吴老喜欢,凡遇到有“福”“寿”等文字的瓷片特意为他留着。

时间长了,吴永筑在古玩市场有“瓷痴”雅号。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钻研,看了大量关于古陶瓷方面的书;另一方面是他沉浸其中,爱瓷如命。每当遇到有文字的古青花瓷片,他都爱不释手,与喜爱的古瓷片形影不离。玩瓷给他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一到晚上,他就呆在房间里,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地摆弄那些‘玩具’,都到了忘我的境界。”吴永筑的妻子告诉记者。

吴老说,瓷片虽然是残破的,所蕴含的艺术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比如瓷片上的“福、禄、寿”等文字,体现了元明清时期书法的演变过程。

“您会卖掉这些瓷片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吴永筑郑重回答:“古瓷片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剔花牡丹纹瓷枕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的专家鉴定室,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藏品,就是这件器物,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件瓷器,但是它到底处自于什么时期,用作什么的,我先不说,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中华工商联古玩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周继海先生,周先生您好。

主持人:按照我们的常规,还是来先解决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个山东张先生寄来的。

专家:从这个修足到它这个胎,到它这个釉,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一些杂窑口的作品。

主持人:它的市场价格现在能达到多少?

专家:应该值一千两千吧。

主持人:这个也是一个瓷罐,您看这是山东烟台李先生的。

专家:这是汉代的东西,东汉的。

主持人:那它现在市场价格应该是多少?

专家:一万块钱左右吧。

主持人:接着来看这个,这是云南沈先生两幅照片。

专家:很难从照片上非常确定地说,它是不是真品。整个的器型是宋哥窑的东西,是不是老的,还得看实物。

主持人:观众的问题解决完了,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鉴定的这个藏品是一个瓷枕。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这枕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件实用器皿。那么瓷枕是日常生活器皿还是民器呢,周先生?

专家:应该是日用瓷枕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宋代是非常普及的,在宋代以前呢,也用各种材质做了很多木枕、玉枕,还有漆枕。

主持人:瓷枕并不是说一开始它就有的,这个枕头它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们有一个片子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一看。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寝具,冰凉消暑,它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随着更为有益的制枕的材料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持人:藏品名片里也介绍了,它是一个剔花的瓷枕,是吧。

专家:对。

主持人:那么这种剔花工艺在什么时期体现得最突出呢?

专家:应该在宋代。

主持人:那宋代我们知道有很多窑口,那这个瓷枕应该属于哪个窑口?

专家:磁州窑系的。

主持人:这个怎么体现出是宋磁州窑?

专家:从它的形制到它的工艺,到它的釉色,都说明它是磁州窑系的,它的具体窑口是山西介休。

主持人:它也属于此磁州窑系?

专家:对,它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特点,就是它烧酱釉,烧得比同类、同年代的磁州窑系的一些窑口烧得要好。就是像这种酱釉,它剔花呢,剔花工艺也是非常地道的,它这个剔花很薄浅,它整个的工艺要求,应该说是特别严格,再加上它是四面全部都是剔的。

红色收藏的别样景致


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在收藏界再现出来的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雪泥鸿爪,皆为本民族的情感所系。“红色收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自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红色收藏》一书的作者秦杰先生,已有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对“红色收藏”见解颇深。他认为,“红色收藏”是专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相关联的历史遗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出现过“红色藏品”收藏活动。随着收藏热的进一步兴起,社会怀旧思潮的涌动,在这一方面的市场投资热情逐渐高涨。红色收藏品富于时代内涵、历史韵味和信念指向,使收藏鉴赏的过程也成为了解历史、感怀今昔的过程。

秦先生认为,红色收藏涵盖了六大门类。

第一类是毛泽东像章。全国收藏者至少有15万人,收藏门槛低,存世量也比较多,品种约16万枚以上。

第二类是红色书报刊(含连环画)。目前拍卖最高纪录为《参政员毛泽东行踪》,2006年在中国书店秋季拍卖会上以18.6万元成交。

第三类是“文革瓷”(含“文革镜”)。“文革”时期的陶瓷器皿中带有毛泽东像的市场最火。

第四类是“抗日战争遗存”,其中手抄本《镇江沦陷记》以109万元拍卖成交并捐赠给博物馆。

第五类是“红色经典画作”。带有毛泽东肖像或形象的场景油画、国画最为瞩目,如刘春华1967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1995年在中国嘉德以605万元拍卖成交。

第六类是宣传画和海报,在新中国建设高潮时期,宣传画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海报引领潮流。

红色收藏带来的不仅是感受和享受,更是思索和求索。时间从中国翻天覆地的1911年,历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直至新中国诞生这俨然是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红色收藏品,实际上提交了几组关于中国革命史的“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具有内在的贯穿性。红色收藏变成了时代话语权的丰满承载体,以极高的精确度靠近史学的真实,从中开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力。

早在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著名肖像画家刘宇一的油画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万港元,创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标志着“红色经典”油画首次进入拍卖市场。1995年嘉德秋拍中,颇受人们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出,标志着“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2007年,陈逸飞的《黄河颂》在嘉德拍卖会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睐,以4032万元的天价成交。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是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尊崇的,被视为当代文物收藏中的顶级藏品。

对于红色收藏的保值增值,秦杰先生的建议是“藏两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井冈山、长征、抗日初期的书报刊为一部分;新中国美术作品和艺术性强的出版物为另一部分。在文物文献越来越具有艺术品投资氛围的今天,收藏爱好者进行组合投入,时间和时机节点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红色系列收藏品构成了极为丰富、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毫不逊色地屹立于中国现代史册上。中国现当代“红色”艺术精品伴随着时代脉搏,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凝固了历史,锁定了瞬间。

元朝极品青花“牡丹”大罐 六柄硕大牡丹怒放


纽约苏富比(Sotheby’s, New York)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在2007年九月18日竟拍

“此罐的夔耳做工极好,宽肩在底部逐渐变窄,带有卷唇的瓶颈竖立在肩部之上。肩部用钴蓝绘着牡丹,有花蕊,花朵蜿蜒着,活灵活现。这六柄硕大的牡丹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角度,每朵花都有繁盛的花瓣,花瓣的尾部呈叶状,脉络雕刻得很清晰。其中三朵花展示的是侧面,它们的花瓣有开有合,中间的雄蕊就被展现出来了。其他的几朵分别呈现出花的上部和底部,它们的花瓣长在波浪般起伏的粗茎上,规则地围绕着中间的花结(六片突出的花萼),花茎上长着丰满的尖叶和不同程度开放的小花蕾。在罐的肩部,还有蜿蜒的荷花长在曲折的茎上,它们有着正统形状的花朵和长而尖的卷叶,尖的花瓣交替张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花心,花的上面,有一段白色浪尖延伸到短颈上的波纹,和一道细窄的经典卷形缘饰,以及风格化的竖直垂片,这些都处在双线的缘饰中,围绕着底部上方云朵般三叶形和环形的垂饰。这个设计用细致的触、丰富的蓝紫调的钴蓝,通过强调起伏,在内部运用蓝色调的釉,底部和底缘不上釉来展现其上好的本色陶,巧妙地表现出了博大的气氛”… Regina Krahl (世界著名陶瓷专家)写道。

高: 28.7cm

最大直径: 35 cm

在形状、设计和绘画风格上,这个珍奇的青花罐代表了典型的元朝青花瓷。它新月形的波纹、旋涡形的荷花和牡丹以及其刻画的细节、经典卷形缘饰和荷花花瓣结合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绘画中五个最经典的元素。

14世纪50年代,江西景德镇瓷器风格发生了强烈和持续的变化,宁静的宋青花风格被元青花的华丽风格所取代,明亮的色彩、生动的绘画和引人注目的大小,这种风格的变化从景德镇席卷了全国,甚至到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在上海美术馆中保存有一个与其基本图案——特别是花纹——非常相近的瓷器。其他基本图案有些相似瓷器则呈现的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花纹,例如,在山西省博物馆的一个瓷器,收录在香港1993年出版的《中国文物精华全集·陶瓷卷》中;另一个日本私人收藏的瓷器,收录在1980年东京出版的《So Gen no bijutsu》。还有一个类似的于1993年10月25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更近的是在2006年3月30日的拍卖。

牡丹和荷花装饰的大罐用一个较弱的植物线条代替了罐颈部粗旷的波浪线条,更加简化的牡丹和荷花,缺乏变化或者缺乏雕刻的细节,经典的卷形缘饰不是被省略掉就是被替代掉了。

明成化瓷上“梅妻鹤子”


明代成化年间,有一只大碗在南京被打碎了,它的残片几百年后悄然出土,被当今的一位陈姓收藏爱好者视为宝贝,只因为瓷片上有一幅“梅妻鹤子”的生动画面(见图),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翩翩起舞的仙鹤……它的典故一下子抓住我,让人产生诗意的联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后来常常被人用来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续“梅鹤因缘、妻梅子鹤”之意。

我看过一个民国抄本《古意解情》,其中说,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载:“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更有甚梅妻鹤子者,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的家伙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必有珍宝,于是去挖。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方端砚和一只玉簪。砚是林逋自用之物,而那只玉簪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记载说,林逋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刻苦学习,发奋上进,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他生性恬淡,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他非常厌恶社会上那种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风气。于是,便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中隐居起来,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虽然小孤山离临安不远,但他一连二十多年没进过城。

林逋一生有三个爱好:诗、梅、鹤。他觉得梅花高雅,傲霜斗雪,和自己性格很像,因此他在茅屋前后,遍植梅树,待到腊梅开放时,花香沁人,他十分陶醉。而他爱鹤如子。在他的家里,养了好几只白鹤。他把白鹤放出去,任它们在云霄间翻腾盘旋,他就坐在屋前仰头欣赏。白鹤飞累了、饿了,就会回来。林逋的脾气古怪,既不娶妻,更无孩子。闲暇时,他便一个人在院子里赏梅玩鹤。他有只鹤叫“鸣皋”,每有客人来访,如林逋不在,童子打开笼子,“鸣皋”便会跑去给林逋报信,林逋见“鸣皋”便回来见客。周围的人知道后,都说有“梅妻鹤子”是林逋的福气也!

林逋擅长诗文,作诗的时候,不用多加思索,大笔一挥而就,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写好,他读完后便撕掉。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抄下来留给后人呢?”他说,我现在隐居山中,尚且又从不想以诗出名,哪里还奢望名扬后世呢?

林逋终身未娶,到底是怎样的往事让这位才子青年时就断了情愫,且灰心于仕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或许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小词一阕,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俱往矣!至今的人们与其为他叹息,不如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仍有“梅妻鹤子”,如意见到他一生痴念的人……

这块瓷片15厘米大,瓷胎白质,蓝釉浅释,写意画法,较为典型地呈现着成化瓷画的特点。破而不失其真,残而不失其美,陋而不失其价,下而不失其师。一块明瓷残片让我们从中体会古瓷魅力。许多朋友收藏时,注重有故事的瓷片,年代、发色、画意、器身、底足、款识等,这也是我看重的方面。其实,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标准与风俗习惯、技法工艺不尽相同,当时所产瓷品在胎质、造型、绘画风格、釉色搭配等方面都会有各自的特征,这是古瓷收藏中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爱它、研究它的动因和趣味所在。

名瓷欣赏—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娟秀而雅逸的行书诗句,书写在了莹白如雪、温润如玉的胎体上,映衬着“佳丽”、“金成”、“旭映”这几方胭脂红釉的闲章分外鲜艳。然而,将碗转到图案的正面,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的富贵与华丽:一对雌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觅食,雄雉鸡身披锦绣,回首凝望,浑身毛色绚烂夺目,一翎一羽描绘得精细入微。粉红、藕荷、杏黄、淡黄各色牡丹花竞相绽放,花瓣轻透、娇嫩欲滴。如果有幸上手,捧起那半脱胎的瓷碗,感觉如同掬起一汪春水,轻盈而又清润;又如同丝绸滑过手背,细腻而又温柔。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一种新品种瓷器。

起先,绘制珐琅彩的颜料要从欧洲进口,到了雍正皇帝时候,开始拨专款专项研发珐琅彩颜料,终于在雍正六年的七月研发成功,不仅能自炼出与原先进口颜料一样的颜色,还大大丰富了颜色的种类,使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制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作珐琅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担任御窑厂的督陶官。正由于他的督窑有功,御窑厂才能烧制出完美造型、白润坚质的薄胎瓷,为珐琅瓷的制作完成首要条件。白瓷胎运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在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又有专人题写诗句、款印,最后入炭炉经600℃炉火焙烧而成。

雍正朝的珐琅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绘,名工烧制,一件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往往要经历数月时间,还时常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烧制时极易破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珐琅彩瓷器的数量极为有限。

不得不承认,还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珐琅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丽,以瓷胎为画绢,布局章法继承了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我们可以用《陶雅》中之语评价雍正朝珐琅彩瓷器:“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丽,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我们看到的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正是这“四绝”的完美体现!

龙泉窑藏出别样行情


综观近年来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像青花瓷市场的崛起就与元青花在海外拍出天价有着很大的关系。于3月22日在纽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主办方将推出一件罕见的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花纹葫芦瓶,估价40万至50万美元,其造型独特,刻花细腻,制作极其精美,是明代同类制品中的佳作,这会引领一些收藏者把眼光投放到龙泉青瓷上。

龙泉青瓷,的鼎盛时期为南宋。传说宋代时,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这就是后来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釉面显露纹片。哥窑与当时的官、汝、定、钧窑齐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弟窑产品胎厚,造型古朴、幽雅,瓷质坚硬细腻,釉层丰厚,釉色青碧柔和,犹如翠玉,代表龙泉青瓷正色,被誉为宋代民窑巨擘。

在2005年年末和2006年上半年,各大拍卖公司都有龙泉瓷上拍,且成交不菲。如2006年春拍,香港苏富比仅上拍一件且成交了的高古瓷为龙泉瓷;匡时国际上拍了6件高古瓷,成交的4件皆为龙泉瓷;中国嘉德上拍高古瓷6件,成交的4件拍品同样也是龙泉瓷;香港佳士得上拍高古瓷7件,成交的4件还是龙泉瓷;北京诚轩仅上拍4件高古瓷,且都是龙泉瓷,全部成交;北京翰海上拍4件高古瓷,除1件为南宋官窑瓷外,其余3件为龙泉瓷,最终成交了两件拍品,一件是南宋官窑琮式瓶,另一件则是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以275万元成交。从上述上拍的高古瓷拍品可以看出,龙泉瓷在2006年的高古瓷市场中应当算是一匹黑马。

由于龙泉青瓷盛于宋,因此许多投资者往往将眼光放到了宋代的龙泉青瓷拍品上,我们也可以从拍卖记录中看到。除了275万元成交的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之外,在2004年11月22日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万元成交,而另一件高13.3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在2005年3月30日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84.354万元成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宋代的龙泉青瓷在拍卖场上的成交价也不甚理想,像南宋龙泉窑凸缠枝莲梅瓶,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仅以7万元易手。

与宋代相比,明清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金额则比较稳定,在目前龙泉窑成交记录的前10位中, 有7位是明清时期的,其中明初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在2003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超过481万元的价格,排在第一位。清代龙泉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是在2004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诞生的,清乾隆龙泉凸雕云龙双耳瓶成交价是275万元。此次纽约佳士得拍卖的龙泉青瓷也是明代的,这无疑说明了在龙泉青瓷的投资中,年代并非衡量价值的惟一标准。

有些收藏者认为,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但这更体现出明代龙泉青瓷精品的分量。更为重要的是,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初步认定龙泉窑确实存在明初官窑遗址,从而颠覆了“龙泉无官窑”之说,龙泉青瓷历史被全新改写。专家们还发现在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纹饰风格、器型样式不仅与景德镇明代官窑相一致,而且也与故宫博物院现有皇家藏品吻合。像2006年浙江举办的一场拍卖中,明永乐龙泉官窑石榴尊估价120万至15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330万元,口沿及器身饰刻划花纹,其中口沿三层:锦纹、席纹、鼓钉纹。器身从上而下有五层:蕉叶纹、缠枝莲纹、锦纹、四季花卉和莲瓣纹,其刻花同景德镇明永乐御窑厂出土青花相比,难分伯仲,不同之处,乃以刀代笔,以泥为汁而已,为明永乐龙泉官窑产品。跟该拍品类似并流传至今的只有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为投资者来说,在关注明清时期的龙泉青瓷拍品时,可以多关注海内外的相关著录书籍,从中发现投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