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

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2020-11-06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众所周知,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对于不同的花也有着不同的情感,有人偏爱菊,有人偏爱莲,有人偏爱牡丹......聪明智慧的古人总是善于喜爱的事物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在古代瓷器表面看到各种各样花卉纹饰,其中牡丹纹饰就是中国瓷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花卉纹饰。

洛阳牡丹的声名最盛,每一年的四月,都有很多游客前往洛阳观赏牡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寓意着富贵祥和,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牡丹纹饰作为一种广受追捧的装饰花纹,在古代被手工匠人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因此现如今古董收藏市场上并不难觅它的踪影。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从每个时代的牡丹纹饰瓷器上面,领略到牡丹迷人的风采。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级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观念,这就导致了牡丹纹饰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元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戏珠牡丹;明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缠枝牡丹;清朝早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双犄牡丹;清朝中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线描牡丹;清朝晚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饱满鲜艳的牡丹。

最早的牡丹纹饰瓷器出现在唐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运用刻花、贴花、印花等技法来装饰瓷器表面。直到宋朝时期,牡丹纹饰瓷器才在民间渐渐流行起来,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瓷器最受追捧。到了元朝时期,元青花的工艺发展得非常好,牡丹纹饰成为常见的元青花纹饰。到了明朝时期,牡丹纹饰才开始被应用到五彩瓷器和斗彩瓷器上面。到了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局势动荡,百姓苦不堪言,象征着富贵祥和的牡丹,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于是牡丹纹饰瓷器更受欢迎,加上这个时期新创了一些工艺技法,牡丹纹饰瓷器的品种更加丰富。

牡丹纹饰是古代瓷器文化中的经典,牡丹纹饰瓷器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现如今,牡丹纹饰瓷器在我国古董瓷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其更大大的收藏价值还需等待人们慢慢发掘。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又称为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的烧制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胚体上进行勾勒描绘,加上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就会呈现出蓝色,具备着烧成率高、着色力强、成色稳定、色彩鲜艳、润度高的特点。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的烧制,但是当时的技术不是十分的精湛,直到元代的景德镇时期成熟的青花瓷才出现,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巅峰,明清时期出现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丰富的种类。

一、唐代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唐朝时期的青花瓷瓷器,处于青花的萌芽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

1.从其瓷器的成色上看,青料的成色非常的鲜艳但存在着结晶斑。

2.从其胎质上看,胎质疏松且粗,呈色为米灰色。在瓷器的底釉中会出现白中泛黄的情况。

3.从纹饰上看,一类是中国典型的花草,主要是以石竹花、梅花等小型的花朵;另一类就是以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为基础。

二、元朝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主要是纹饰多样,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精湛。

1.从其纹饰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构图特别的丰满,层次较多但不凌乱,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都在上面有过出现。

2.从其造型成色上看,瓷器厚实且饱满,成色青翠且浓艳,花样更多。

3.从其胎质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胎色略带灰、黄,胎土较为的疏松。

4.从其釉质上看,底釉主要分为两种青白和卵白,造成其瓷器最后在成色上多了一份乳浊感,似透非透。

三、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可以说是从其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

1.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作工艺更加的精湛,原料的使用以及青花的雕刻灵活性更大,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般。

2.从其纹饰花样上,纹饰更加的丰富多样。明朝初年时其纹饰仍然在模仿元代的风格,到永乐、宣德年间时其纹饰疏散且多了一份明朗之感,而在清朝时期的纹饰则是采用了绘与画进行的结合,不仅仅是进行勾勒而是多了画的融合,使其瓷器更加有意境之美。

3.从其釉质上来看,永乐时期的釉质非常的厚且润度较高,灵活感和小巧感消失,发展之后期其胎体还是厚重、上手感非常重但是发展到清朝时期却以端庄、典雅、大气、灵活性为特征、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4.从款识上来看,从最初的“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慢慢的转变成了福字款、四字十六字楷书款,形式种类更加的丰富。

青花瓷——瓷器种类繁多,它却独得恩宠。

红瓷的发展历程


特殊的陶瓷品种--红瓷

在中国古代,陶瓷的技艺是十分高超的,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是中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中国古代的陶瓷品种很多,除了白瓷、青瓷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就是红瓷。红色在古代是最重要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红瓷也有同样的寓意。红瓷颜色纯正,特别漂亮。那么,红瓷是起源是什么朝代,发展历程是什么呢?

开始期

虽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到了唐代的晚期,才出现了红瓷。这是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陶瓷技术的成熟离不开的。但是因为刚刚兴起,红瓷在唐代的技术特备不成熟,也达不到批量生产的程度,只是很少的成品。

成熟期

和青花瓷的发展类似,红瓷到了元朝,技术开始逐渐成熟。花纹也多了起来,器形的种类也比较多了。

鼎盛期

要说,红瓷发展的鼎盛,还是在明清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红瓷的颜色变换也多了起来,不再是一个颜色,而且各方面的技术也成熟,还采用了晕散等技术。明清时代的红瓷代表着红瓷的最高水平,技术上最成熟,产品的质量最好,成品也比较多。到了明清时期,红瓷已经可以批量进行生产了。

红瓷因为颜色好看,而且又是中国的传统颜色红色,有吉祥喜庆的含义,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唐代的红瓷因为年代久远,而且数量不多,因此到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了。现在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明清代的红瓷。

牡丹纹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牡丹有国花的美誉,它花型硕大、颜色缤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所以,牡丹纹也是瓷器中常用的装饰花纹,那什么样的牡丹纹瓷器最具有收藏价值呢?牡丹纹瓷器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首先应当明确,历代牡丹纹瓷器的表现手法都各有不同,比较常用的技法有彩绘、印花等,并且在形式上富于变化,例如缠枝牡丹纹就是其中翘楚,它繁而不乱,典雅细致,运用于瓷器上有非常好的观赏效果,愈老愈分明,是较具有收藏价值的。除此之外还有独枝牡丹、串枝牡丹等多种形态的纹饰。所以牡丹纹瓷器是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瓷器。

在历代牡丹纹瓷器中,以宋瓷为上品。因为在此时期,几大名窑都有烧制牡丹纹瓷器,特别是定窑,其所出牡丹纹瓷器以线条刻划为主,层次分明、纹路清晰,花的情态生动,是难得的惊喜。而在磁州窑的牡丹纹瓷器中,价值最高的当属于一种在白釉底上绘制黑色牡丹纹的瓷器,品相好者价格翻番。

同时,宋代牡丹纹瓷器还不仅仅是绘制技法上有提升。此时期的牡丹纹瓷器还非常注重瓷器装饰的整体效果。比如这一时期牡丹纹往往是与人物或者风景组合起来的,这样不仅可以使瓷器纹饰的画面更加丰富美丽,与画面内容配合又可以反向衬托牡丹纹的气韵灵动,让牡丹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典雅雍容的特点。

在宋之后,辽金时期的牡丹纹瓷器也有发展,这一时期不再以线条刻划为主,而是创意性地使用了印花的手法,比如在瓷器外或者瓷器内印上端正的牡丹纹,然后再施以釉料,其后的牡丹纹瓷器较少采用印花的方式,所以这也是辽金牡丹纹瓷器的一大特色。而另一个特色,则是仿照宋磁州窑,在白釉底上绘制黑色牡丹纹,更富有立体感,是牡丹纹瓷器的一大创新,所以辽金牡丹纹瓷器是比较具有收藏价值的。

至于明代,牡丹纹瓷器开始注重对牡丹纹瓷器构图,比如在宋牡丹瓷器中比较少见的对称式牡丹纹,在这一时期广泛运用,同时画面更加紧凑,因为这一时期的牡丹纹并不是单独运用于瓷器之上的,它往往会与其他的纹饰组合,比如茶花与石榴花等,用以表现富贵吉祥。

而在清代,牡丹纹瓷器进一步发展,这只时期的粉彩与珐琅彩的运用使牡丹纹瓷器画面内容更加丰富、色泽更加鲜艳,观赏性与收藏价值兼备。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牡丹纹瓷器,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使用,线条勾勒、彩绘打底,在蓝色釉底上施以彩料,色彩辉煌缤纷,使牡丹纹瓷器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周杰伦的一首歌以《青花瓷》命名,取得是青花瓷的意境。青花瓷是一种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重要的品种。青花瓷的底是白色的,上面有一种青色的花,因此称为青花瓷。青花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开始期

青花瓷最初出现在唐朝。由于技术不成熟,青花瓷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整体看来,东西比较小,花纹也比较简单,大多为花草纹。

衰败期

虽然青花瓷在唐代开始兴起,但是到了宋朝并没有迎来繁荣时期,反倒不如唐朝。技术也没有大的进步,花纹还是以花草纹为主,典型的有菊花纹。还有一些物体形状的纹路,比如圆圈纹。

成熟期

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发展,到了元朝,青花瓷迎来了成熟期。现在收藏界也以收藏元青花为骄傲。因为元青花的技术最高,作品最优秀,所以元青花的收藏价值是最高的。相比较前两个朝代,到了元朝,青花瓷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体积上,有了比较大的器物;在花纹上,不再局限于花草,出现了人物、动物和植物。花纹特别丰富,而且技艺高超。元青花的花纹分为多个层次,但是整体看起来非常合理,不混乱。

经过了这么多年,元青花已经很少见了。

鼎盛期

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发展到鼎盛。最高成就是清初期的“五彩青花”。器物的种类上也比较丰富,涉及到生活用品的很多种,盘子、碗、花瓶、杯子等等。

窑变花釉的发展历程


窑变花釉的来历

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这种艺术釉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亿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腾万马,有的象宝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琳琅满目。

这种窑变花釉最初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林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一烧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真想不到通过窑炉一瓶竟然变成了这么奇丽异常的独彩,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当时的人们无法给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独彩。由于它是出乎人们意料外从窑炉烃挠中变化出来的,古人就干脆称它为“窑变”。

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执《博物要览》(卷二)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久……于本色汹(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

特别是钩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钩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钩红釉产品的特点是在通体天青色之中,实现出一些红色或紫红色的斑机变化万千引人遗想。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名釉。这种名贵的釉品在当时只供皇帝祭记时使用,故又称为“紫红”。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窑变花釉的认识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听任自然摆布的必然王国逐渐进到有意识地创造、制作窑变花釉的自由王国。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车间,景德镇制瓷工人已经有意识地仿制古代的窑变花釉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瓷业工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摸到了一些窑变花釉的规律。如果没有摸到一些规律,是不可能仿造的。当时督造陶瓷器的内务府员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说:“均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瓷业战线捷报频传,不仅继承、仿制了许多古代名釉产品,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的窑变花釉,例如景德镇的乌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郸仿磁州窑花釉、湖南湘潭的仿乌金釉等等。

窑变花釉的制造方氏一级是在燃烧后的形釉瓷胎或经过素烧的无釉压体上,先施以某种颜色的底釉,然后再用致种不同的颜色釉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喷釉、涂釉、刷釉、轮釉、澜釉)施在底釉上,从而使各种团色釉相互交偌,在烧成过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种美屈的色彩、纹样。窑变花釉的艺术效果决定于各种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间的关系、施袖方法、烧成条件等等。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陶瓷是我国古代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陶瓷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最早以彩陶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千百年来,除了作日常使用的器物之外,作祭祀使用的器物也发展得非常快。到了汉朝早期,中国烧造工艺水准大有提高,采用的原料不再拘泥于玉料和和金属,质地坚硬的釉陶开始广泛流传开来,陶器烧造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瓷”字至此在我国流行起来。

唐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烧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了不少精致的陶瓷。历史资料记载了景德镇窑烧出了精美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有多精美。前些年,专家学者在景德镇发现两处唐代瓷器大型窑址,并且进行了长达数月地挖掘,出土了不少具有考古价值的唐代瓷器。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窑口。陶瓷品种愈来愈多,并且开始大规模地销往海外。在当时宋代真宗皇帝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就这样原来的昌南镇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扬名海内外。

元代以来,枢府窑备受重视,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了全国制瓷产业的龙头,声名远播四方。元代枢府窑烧造出来的白瓷和釉下蓝色纹饰相辅相成,青花瓷开始崛起,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

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不仅延续了昔日的风光,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不断进取,烧造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独占鳌头,烧造水平当世无敌。在中后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景德镇制瓷业渐渐走向了低迷,工艺水平大不如前,只在光绪时期有过一丝回光返照的迹象。

景德镇陶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称著于世,青花瓷是其中声名最盛。虽然不少国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但是一提起瓷器他们就会想到景德镇,由此可见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

明山水纹瓷器发展历程及收藏价格


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山水纹技法运用于瓷器上的山水纹瓷器是很有代表性的,特别是在明代青花瓷中,山水纹技法体现得尤为出色,将这两种艺术融合得非常完美。所以在明代瓷器中,以山水纹为主题的瓷器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明代山水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中国传统山水纹是非常强调“意境”的,所以最开始的山水纹瓷器还没有到达艺术品的高度。特别是明前期,此时山水纹技法的神韵还没有在瓷器上很好地展现出来,意境这一元素还远远没有被重视起来。所以明前期的山水纹瓷器还不能被称作真正以山水纹为主题的瓷器,因为次时代的山水仅仅是作为画面留白处的填充或者是人物的背景等,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主题门类,并且从其技法上来说,也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勾线、填色等阶段,没有进行艺术的纵深。

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山水纹瓷器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中,出现了很多真正以山水为主题的瓷器,虽然这一时期的山水纹中仍然有人物的出现,但是山水往往是作为主角的。并且这一时期山水纹的技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环绕瓷器的群山、流云等景物的表现上,更加自如、随性,充满灵韵,而在点缀的松、竹、庙宇、亭台楼阁等景物细节上的表现也已经较为精细了,勾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而在明代后期的山水纹瓷器中,开始展现出文人山水“意境”的气韵,在这一时期,对于山水的层次、布局、形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描绘山的远、近,水的深、浅时,层次感非常分明,是明后期山水纹瓷器的一大特点,较之前整体画面的留白也增加了。同时其中还流露出了画师的个人艺术情趣与审美趋向,比如在山水的结构与线条上,更加随性、灵动,富于变化,山与云的组合也或多或少有个人艺术特色在其中,所以明晚期的山水纹瓷器已有了“意境”的出现。

同时,明山水纹瓷器的精品,多出自民窑。因为在民窑中山水纹的表达更生动、图案也更精美,在线条的勾勒上,重简不重繁,同时山水的组合也开始更新,有虚有实,生动自然。所以在鉴赏明山水纹瓷器时,要注意其发展过程,从前期的背景作用到崇祯朝形成山水纹主题瓷器再到后期臻于完善,山水纹技法运用得更为纯熟,而画面也愈发富有层次。

青花瓷中的牡丹花纹饰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是国内资料最完备的一部青花瓷图典。图典共分人物卷、花鸟卷(上下)、山水卷、铭文款识卷等五卷。图片是从百多名瓷友所藏数十万瓷片中筛选出来的五千幅,经过分类断代解读精编而成。是收藏家、研究家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美术史的教科书。人物卷已有过介绍,现将花鸟卷上下分批向读者推介。

从青花瓷装饰的发展来看,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风格。青花瓷的出现,最早产生于巩县窑的唐青花,所绘制的便是花卉纹。它产生于民间,烧制于民窑。明代以后青花瓷的烧制始有官窑、民窑之分,繁简粗细之别,但纹样依然反映着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喜好,保存下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式。而民窑的纹样线条更流畅,笔触更灵活生动,因此在绘画艺术上也更具美学价值。

正德山石牡丹

嘉靖万历牡丹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康熙牡丹

乾隆竹石牡丹图

牡丹花纹饰是自元明至现代在青花瓷上常见的题材。多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表现,而整株牡丹则作瓷器主纹饰。缠枝牡丹多为二方连续的边饰图案。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通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的寓意。然而各个不同时代,牡丹花和叶的画法,各有不同的时代风格,需要仔细辨识。吉祥的题目有:“国色天香”、“富贵白头”、“富贵平安”、“富贵长寿”、“富贵有余”、“玉堂富贵”等。

牡丹花总领群芳,有花王、花后之名。在唐代,牡丹即被称为国花。所以唐诗中咏牡丹的诗作非常多。一些诗人将牡丹称之为“国色天香”,如“天香夜袭衣,国色朝酣酒”、“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