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明山水纹瓷器发展历程及收藏价格

明山水纹瓷器发展历程及收藏价格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发展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0-11-09

古代瓷器收藏。

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山水纹技法运用于瓷器上的山水纹瓷器是很有代表性的,特别是在明代青花瓷中,山水纹技法体现得尤为出色,将这两种艺术融合得非常完美。所以在明代瓷器中,以山水纹为主题的瓷器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明代山水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中国传统山水纹是非常强调“意境”的,所以最开始的山水纹瓷器还没有到达艺术品的高度。特别是明前期,此时山水纹技法的神韵还没有在瓷器上很好地展现出来,意境这一元素还远远没有被重视起来。所以明前期的山水纹瓷器还不能被称作真正以山水纹为主题的瓷器,因为次时代的山水仅仅是作为画面留白处的填充或者是人物的背景等,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主题门类,并且从其技法上来说,也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勾线、填色等阶段,没有进行艺术的纵深。

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山水纹瓷器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中,出现了很多真正以山水为主题的瓷器,虽然这一时期的山水纹中仍然有人物的出现,但是山水往往是作为主角的。并且这一时期山水纹的技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环绕瓷器的群山、流云等景物的表现上,更加自如、随性,充满灵韵,而在点缀的松、竹、庙宇、亭台楼阁等景物细节上的表现也已经较为精细了,勾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而在明代后期的山水纹瓷器中,开始展现出文人山水“意境”的气韵,在这一时期,对于山水的层次、布局、形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描绘山的远、近,水的深、浅时,层次感非常分明,是明后期山水纹瓷器的一大特点,较之前整体画面的留白也增加了。同时其中还流露出了画师的个人艺术情趣与审美趋向,比如在山水的结构与线条上,更加随性、灵动,富于变化,山与云的组合也或多或少有个人艺术特色在其中,所以明晚期的山水纹瓷器已有了“意境”的出现。

同时,明山水纹瓷器的精品,多出自民窑。因为在民窑中山水纹的表达更生动、图案也更精美,在线条的勾勒上,重简不重繁,同时山水的组合也开始更新,有虚有实,生动自然。所以在鉴赏明山水纹瓷器时,要注意其发展过程,从前期的背景作用到崇祯朝形成山水纹主题瓷器再到后期臻于完善,山水纹技法运用得更为纯熟,而画面也愈发富有层次。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看瓷器山水纹,断瓷器年代!


山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心里安慰,往往是怀才不遇了,对世道看不惯了,就隐居山水之间,过世外桃源生活。山水是古人追求的一种意境,山水画在瓷器上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收藏的一件长沙窑青釉山水纹罐,算是开了在瓷器上画山水的先河。宋代五大名窑不见山水纹,可是宋磁州窑瓷枕多有山水纹。

元代瓷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有些人物故事图片只是画一点山水纹作为衬托,如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有山水辅助纹饰。这种瓷器上山水纹作为辅助纹饰的画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从明天启、崇祯时期就一改嘉靖、万历时期瓷器纹饰的繁缛杂乱,变得舒朗雅致,山水纹饰在瓷器上开始流行。清初顺治、康熙时期更是把瓷器上画山水纹饰推向了高峰。那么明末清初瓷器山水纹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瓷器上的山水纹饰产生的背景。瓷器上的山水纹饰是明末清初比较流行的比较有特色的纹饰。瓷山水纹饰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官窑瓷器上并不占主流,无论什么事,一般官方都要慢一点。但是在民窑瓷器上山水纹饰早已盛行,康熙时期的山水纹饰瓷器在外销瓷中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在瓷器上表现水墨丹青的效果,中国味很浓,外国人很喜欢。更有趣的是民窑瓷器的这种山水风也影响到了官窑,渐渐打破程式化的图案。明末清初瓷器上的山水纹饰盛行和晚明时期板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天启年间是板画的黄金时期,《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诗余画谱》等是其代表作。这些画谱对明末清初时期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影响极大。在康熙时期还编撰的《芥子园画传》,作为在瓷器上画山水纹饰的基础。

第二,明末清初瓷器上的山水纹饰画法。在清康熙时期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斧劈皴和披麻皴,斧劈皴是唐人李思训所创之发,是一种偏锋直笔皴法,落笔轻,起笔重,清晰简洁,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混厚。犹如刀砍斧劈,故称之为斧劈皴。披麻皴由五代董源所创,其笔法如同乱麻披散,而又错落交搭,以写代染,故称之为披麻皴。这是两种画山水纹饰的方法。就是在青花、五彩等瓷器上用画瓷器纹饰的方法来模仿中国画的效果,清康熙早期的瓷器多用斧劈皴,康熙晚期瓷器山水多用披麻皴。斧劈皴和披麻皴的方法在清康熙以后就迅速衰退,这种山水纹样在雍正以后几乎没有。光绪时期仿康熙瓷器盛行,在瓷器又看到了山水纹饰,但是山水纹饰的艺术效果和康熙时期瓷器上的山水艺术效果相差极大。

第三,关于山水的一点感想。其实山水是简单的山水,可是在人的心中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的心情会影响到山水意境,周围的环境又会影响到人的心情。所以每个朝代瓷器上的山水纹饰是不一样的,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心态,康熙时期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大刀阔斧。雍正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处处都透着风雅,远山近景,层层分明,山高水长,水波荡漾。乾隆时期瓷器上的山水虽然气象万千,但缺少风韵。这种感觉都是社会的心态造成的,魏晋时期躲避乱世,归隐山水。宋代时期享受山水而又不是山水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山水以外的感受等等。

欧洲瓷器的发展历程


欧洲瓷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曾是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奢侈品,直到欧洲人也掌握了这一技术,那么,欧洲瓷器的成长史又是怎样的呢?

美迪奇家族的尝试

在欧洲,最早尝试烧制瓷器的有大名鼎鼎的豪华者洛伦佐∙美迪奇。一天他收到了一件贵重的礼物,这是一件来自中国的瓷器,是一位埃及苏丹送给他的。美迪奇从来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瓷器,他非常喜爱,后来斥重金收罗了将近400件中国瓷器。

美迪奇家族被瓷器这种漂亮的釉色和惊艳的工艺所吸引,这个家族最喜欢资助发明、艺术创作和革新,整个文艺复兴是他们家族赞助出来的。于是,美迪奇家族在1575年集中了地中海地区最好的陶匠,试图仿制中国的瓷器。

他们实验了各种可能烧出白色瓷器的原材料,包括粘土、蛋壳、玻璃等等。很遗憾,当时还没有现代的化学学科,这些陶工不了解高岭土的成分,也没有办法达到1250度的窑温,因此,美迪奇家族的瓷器仿制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他们的努力带来了一个副产品——一种仿青花的陶器餐盘,今天成了佛罗伦萨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在佛罗伦萨买得到,而且意大利的一些饭馆里还在使用。

炼金术士炼出德国瓷器

到了17世纪末期,欧洲的现代科学开始萌芽,各种发明开始涌现,欧洲人不再满足于从亚洲进口瓷器,而试图自己制造瓷器。这一次,他们的做法和美迪奇家族那种盲目的尝试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最终“再发明”了瓷器。

欧洲人喜欢讲“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后来欧洲人再发明了它”。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别扭,但是仔细了解一下欧洲人制造瓷器的历史,便会觉得这种说法也颇有道理。欧洲人再发明瓷器的过程富有戏剧性。

这一切还要感谢一位超级瓷器迷——萨克斯公国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由于和瑞典开战,萨克斯的财力几乎枯竭,依靠横征暴敛当然也不是长久之计。奥古斯都二世想到了一个不用征税也能大量生财的“好办法”——炼金。

1706年,奥古斯都二世抓住了两个炼金术士,他命令二人为自己炼制黄金,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当时虽然日本也已加入瓷器市场的竞争,但是欧洲的瓷器售价依然很贵,被称为白色的黄金。

于是,奥古斯都二世便命令两个炼金术士开始研制瓷器,这样便无意中成就了炼金术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FriedrichBttger,1682—1719)的英名。伯特格尔只活到37岁,但是他却因成为欧洲瓷器发明人而名垂青史。

奥古斯都二世把伯特格尔软禁在阿尔布莱希茨堡(Albrechtsburg),并在那里为他建立了实验室。伯特格尔尝试用各种材料调制出瓷土,包括大理石、骨粉等颇为怪异的材料。

1707年,他烧制出一种红褐色的陶器,但是没有高岭土就不可能烧出洁白的瓷器,这是困扰欧洲陶工几百年的问题。不过,伯特格尔比较幸运,他于1708年在德国的麦森地区(Meissen)发现了高岭土矿。

但是,他发现的高岭土矿无法直接制造瓷器,因为长石含量较低,粘性不够。伯特格尔进行了很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陶土中各种元素的最佳配比,他在麦森陶土中添加了长石成份。

烧制瓷器的另一个难点是获得1300度的高温。到17世纪,欧洲人还没有掌握制造高温瓷窑的技术。经过各种尝试,伯特格尔使用了科学家特奇豪斯(EhrenfriedWalthervonTschirnhaus,1561-1608)发明的一种大型聚光镜,能够达到1400度的高温,终于烧制出了第一批白瓷。

这批白瓷保存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瓷器馆内的伯特格尔专厅中,非常精美。

从被带到阿尔布莱希茨堡到制造出欧洲的第一件瓷器,伯特格尔和他的助手花了4年时间,做了3万次实验,他不仅记录了全部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而且把每一次实验之间的细小差异全都记录下来。

这些历史文件今天保存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档案馆里。为了保密,他的文件都是用密码书写的,只有他和他的助手看得懂。

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人长期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材料分析,在没有亚洲工匠的帮助下,终于掌握了瓷器制造的秘诀。与熟练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却不明白它的化学原理的亚洲工匠不同,这些欧洲人对瓷器烧制的原理有理性认识,并有定量的了解,他们善于通过细微调节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调整烧制过程,来制造各种精致的瓷器。

伯特格尔的成功给萨克森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今天德国的麦森依然是世界瓷都之一,并且在国际高端瓷器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

从奥地利到全欧洲

奥古斯都二世当然要独享瓷器制造的技术和利益,他把陶工们都关在城堡里。可是到了1716年,也就是伯特格尔发明瓷器后的第五年,三名陶工逃出城堡,来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自己开起了瓷窑。

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ofAustria,1717—1780)对瓷器同样痴迷。奥地利人到萨克森来挖角,雇来了不少陶工,把维也纳建成了欧洲第二个瓷器制造中心。女王亲自掌管瓷器工厂。

这位喜欢绿色植物的女王把自己的喜好加入到瓷器中,维也纳人制造出一种绘有鲜艳的绿色植物图案的瓷器,称为玛丽娅特蕾西系列。这种瓷器今天还在生产,成为奥地利瓷器的象征。女王在她的宫殿里建起一间巨大的瓷器室,里面不仅摆放着青花瓷仿品,而且沙发座椅的图案也和青花瓷上的一致。

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其他的君王,他们相信瓷器这种技术是有可能掌握的。在麦森制造出瓷器的50年里,大小瓷器就已遍及欧洲——从北方的哥本哈根,到中部的斯特拉斯堡,再到南部的佛罗伦萨;从西边的伦敦到东方的圣彼得堡。

英国,瓷器的革命

蒸汽机和瓷器看上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情,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的一个民间科学社团说起了,这个社团叫做月光社,因为当时没有路灯,因此它的成员便经常选择在月圆的晚上借着月光去聚会,“月光社”因此得名。

月光社听起来像是一个在搞秘密活动的神秘组织,其实它并不神秘,不是在搞什么秘密活动,他们商量的问题都是正大光明的。

月光社里面的核心成员和通信成员,很多都大名鼎鼎:伊拉斯谟斯∙达尔文(发明家和思想家,进化论最早的提出者,也是《物种起源》作者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詹姆斯∙瓦特(蒸汽机之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化学家,发现了氧气的助燃作用和对呼吸的必要性),马修∙博尔顿(瓦特的合伙人,蒸汽机制造商),地质和矿物学家韦奇伍德(Wedgewood),另外通信成员中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弗逊,这两位鼎鼎大名,就不用介绍了。

这群科学家和发明家经常在英国当时的工业中心伯明翰聚集,在一起做实验和讨论科学问题。而联系蒸汽机和瓷器的人,便是里面这位韦奇伍徳,他对现代瓷器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贡献。

话说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制造大众瓷器方面的优势也渐渐丧失了,欧洲各国都相继开始生产瓷器了。但是,即使如此,瓷器的制造依然停留在手工水平,将瓷器生产自动化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韦奇伍徳身上。

1781年,月光社的成员瓦特在另一面成员博尔顿的帮助下,制造出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这种原理的蒸汽机一直用到了今天。1785年,瓦特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后来博尔顿和瓦特合伙的公司将蒸汽机卖到了全世界,加上专利转让的收入,瓦特晚年非常富庶。但是,向全世界显示出这种蒸汽机威力的则是韦奇伍徳。

作为矿业家的韦奇伍徳,在英国找到了高岭土。

但是如何与欧洲大陆的国家在瓷器制造上竞争呢?韦奇伍徳近水楼台先得月,决定使用蒸汽机。经过对制作流程的改进和对工艺的改进,韦奇伍德首先将蒸汽机应用于瓷器的生产中,这带来了一个以前人们都不敢想的结果,那就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

蒸汽机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瓷器的制造效率,而且不同批次的瓷器的品质都能得到保障。粘土的研磨和陶坯的制作等非常耗费人力的工序都被机器取代了。工匠们的职责分得很细,每个工种的技能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样,瓷器制造便第一次做到了质量和数量同时都能提高。而在此之前,增加数量总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韦奇伍德的后人继承了家族的瓷器业,并且在1812年发明了骨质瓷器(最早的骨质瓷器不是他们发明的,他们发明独立发明了英国的骨质瓷器)——他们将牛骨粉加到高岭土中,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更加洁白,并因此发明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骨质瓷器。

骨质瓷器比单纯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更结实,抗撞击力更强,因此可以做得更薄,甚至薄到半透明的状态。靠韦奇伍德等人的贡献,英国人只要花一个先令就能买到一件高品质的瓷器了。而在100年前,高品质的瓷器还只是王室和贵族的专用品。

瓷器的普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老百姓的分盘用餐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每个家庭都买得起多套瓷器了。从韦奇伍德的时代开始,瓷器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瓷器厂如果不能不断创新产品的样式、提升产品的品质,产品就没有人要了。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韦奇伍德瓷器工厂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他在伦敦的市中心开了一家展销厅,向市民们展示自己的新产品,这是今天的苹果店和各种品牌展销店的前身。在此之前,瓷器生产厂商都是从销售商那里接订单,然后照单加工,而韦奇伍德的做法让生产厂商能直接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瓷器的更新换代变得非常快。接下来,蒸气机被广泛应用于采矿、纺织和冶金。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制造”走向了全世界。

今天,韦奇伍徳瓷器依然是世界最高端的瓷器之一,一套英国造的四件西餐用的瓷器(大盘子,小盘子,浅碗和茶杯)需要200多美元。同样价位的瓷器有德国造的麦森瓷器和美国的Lenox瓷器。比它们更高档的,则是法国的手工瓷器。今天,世界高端瓷器市场基本上被欧美人把握,日本也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人在瓷器上后来居上,靠的是率先使用新技术。

瓷器上的山水纹饰有什么特点?


山水纹是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题材。画面多为山水乡居、田园风光、庭院小景、楼台亭阁等。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比较强,明以后逐渐注重写实。

以山水风景为装饰题材早在宋、元时期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就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盖碗茶具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样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上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期时期大量出现。受中国画影响,文人画气息甚浓。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强,在民间青花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明以后注重写实。至清康熙年间,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技法上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另明、清两代民间写意青花山水也具较高艺术水平,画面简洁明快,山水、人物、树木、房屋,装饰性强,似信笔挥就,洒脱自如,韵味十足。清雍正年间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画面风格顿变。清朝时御窑瓷绘山水纹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画工精致。

清代青花瓷器价格及清朝瓷器发展


清代青花瓷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Jwxzx5。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

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

民国 珐琅粉彩“古月轩珍”锦地开光仕女瓶

胎薄透,形规整,周身以珐琅料彩画万花蔓枝锦地开光仕女典故,细勾繁彩,如织如绣,自上而下多达廿层的图案,腹部四处海棠形开光下方蝇头小楷各写一红字,顺次读来为“古月轩珍”。凤毛麟角之品,希而贵重Jwxzx5。底绘五蝠盘凤花款。

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又称为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的烧制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胚体上进行勾勒描绘,加上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就会呈现出蓝色,具备着烧成率高、着色力强、成色稳定、色彩鲜艳、润度高的特点。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的烧制,但是当时的技术不是十分的精湛,直到元代的景德镇时期成熟的青花瓷才出现,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巅峰,明清时期出现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丰富的种类。

一、唐代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唐朝时期的青花瓷瓷器,处于青花的萌芽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

1.从其瓷器的成色上看,青料的成色非常的鲜艳但存在着结晶斑。

2.从其胎质上看,胎质疏松且粗,呈色为米灰色。在瓷器的底釉中会出现白中泛黄的情况。

3.从纹饰上看,一类是中国典型的花草,主要是以石竹花、梅花等小型的花朵;另一类就是以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为基础。

二、元朝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主要是纹饰多样,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精湛。

1.从其纹饰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构图特别的丰满,层次较多但不凌乱,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都在上面有过出现。

2.从其造型成色上看,瓷器厚实且饱满,成色青翠且浓艳,花样更多。

3.从其胎质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胎色略带灰、黄,胎土较为的疏松。

4.从其釉质上看,底釉主要分为两种青白和卵白,造成其瓷器最后在成色上多了一份乳浊感,似透非透。

三、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可以说是从其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

1.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作工艺更加的精湛,原料的使用以及青花的雕刻灵活性更大,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般。

2.从其纹饰花样上,纹饰更加的丰富多样。明朝初年时其纹饰仍然在模仿元代的风格,到永乐、宣德年间时其纹饰疏散且多了一份明朗之感,而在清朝时期的纹饰则是采用了绘与画进行的结合,不仅仅是进行勾勒而是多了画的融合,使其瓷器更加有意境之美。

3.从其釉质上来看,永乐时期的釉质非常的厚且润度较高,灵活感和小巧感消失,发展之后期其胎体还是厚重、上手感非常重但是发展到清朝时期却以端庄、典雅、大气、灵活性为特征、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4.从款识上来看,从最初的“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慢慢的转变成了福字款、四字十六字楷书款,形式种类更加的丰富。

青花瓷——瓷器种类繁多,它却独得恩宠。

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对于不同的花也有着不同的情感,有人偏爱菊,有人偏爱莲,有人偏爱牡丹......聪明智慧的古人总是善于喜爱的事物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在古代瓷器表面看到各种各样花卉纹饰,其中牡丹纹饰就是中国瓷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花卉纹饰。

洛阳牡丹的声名最盛,每一年的四月,都有很多游客前往洛阳观赏牡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寓意着富贵祥和,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牡丹纹饰作为一种广受追捧的装饰花纹,在古代被手工匠人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因此现如今古董收藏市场上并不难觅它的踪影。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从每个时代的牡丹纹饰瓷器上面,领略到牡丹迷人的风采。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级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观念,这就导致了牡丹纹饰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元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戏珠牡丹;明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缠枝牡丹;清朝早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双犄牡丹;清朝中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线描牡丹;清朝晚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饱满鲜艳的牡丹。

最早的牡丹纹饰瓷器出现在唐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运用刻花、贴花、印花等技法来装饰瓷器表面。直到宋朝时期,牡丹纹饰瓷器才在民间渐渐流行起来,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瓷器最受追捧。到了元朝时期,元青花的工艺发展得非常好,牡丹纹饰成为常见的元青花纹饰。到了明朝时期,牡丹纹饰才开始被应用到五彩瓷器和斗彩瓷器上面。到了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局势动荡,百姓苦不堪言,象征着富贵祥和的牡丹,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于是牡丹纹饰瓷器更受欢迎,加上这个时期新创了一些工艺技法,牡丹纹饰瓷器的品种更加丰富。

牡丹纹饰是古代瓷器文化中的经典,牡丹纹饰瓷器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现如今,牡丹纹饰瓷器在我国古董瓷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其更大大的收藏价值还需等待人们慢慢发掘。

汝窑瓷器收藏价格及行情如何?


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瓷器鉴定拍卖。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

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鱼子纹

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 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以,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

乾隆山水纹五彩将军罐


将军罐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因宝珠顶盖形颇似将军盔帽,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官窑都大量地烧造,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皇室所青睐。

此将军罐制作精美,绘画超然气势雄浑,最能代表中国瓷器文化之魅力。器型端庄秀丽,釉质肥厚莹润,色彩浓艳,透明度强。顶部宝珠为莲花形,圣洁而优雅。顶盖施红釉绘卷草纹宝相花,颈部施黄釉亦绘卷草宝相花纹。腹部通景绘有山水、树木建筑房舍,整体画面疏密有秩,笔法细腻多样,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空白处金点相映,对比鲜明,构图繁简得当,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乾隆帝之御用器。

青山郁郁,峰峦起伏,绿水潺潺,岸边古柏参天,几处楼阁掩映在青山松柏之间。旁生二三粉嫩花树,明媚动人。江水中一叶扁舟轻驰,舟中二人正欲向临水楼阁而去。不远处岸边亦有二人对坐,相谈甚欢。

远处群山隐隐,天际留白,一派幽静隐逸之风。用色自然悦目,构图张弛有度,深得国画风骨。青山,绿水,苍柏,点缀红墙黑瓦,娇粉花枝,人物悠然天地之间,恬淡清雅,静日逍遥,令人心旷神怡,把古代中国文人浪漫的情怀一览无遗。

本品造型端庄,做工精致,布局错落,颇得章法,构图精妙,疏密得体,笔触运用灵活,内涵深刻丰富,颇具中国古典水墨画的情调,使之精巧绚丽,富丽堂皇,尽显贵族之气。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山水纹瓷器发展历程及收藏价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山水纹瓷器发展历程及收藏价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