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雍正胭脂红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胭脂红瓷器

2020-05-09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9.6cm,口2.2cm,足2.2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胭脂红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胭脂红釉色瓷器


胭脂红釉色瓷器以黄金为呈色剂其釉色粉红如桃,很象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因此得名。胭脂红也叫胭脂水釉 或胭脂彩、“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胭脂红是低温釉彩瓷器。胭脂红釉色瓷器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绘工精致,笔触细腻。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白釉,内壁模印鹭鸶莲花图,内底心模印“永乐年制”阴文四字篆书款。外壁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三个团扇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寿山福海”

、“福寿万代”、“竹梅双雀”图。开光之间以绿、紫、黄等彩描绘皮球花纹。外底绘一硕桃,桃实内以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这种集模印、彩绘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外,这种将年款署于一枚桃实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康熙、雍正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绝大多数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个别的也使用宫廷遗留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官窑暗花白瓷胎,这件珐琅彩花鸟纹碗即为其中的一件。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清康熙,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胭脂红小碗采用开光技法装饰是康熙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这种技法可以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清乾隆,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

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开光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5.8cm,口径18.5cm,足径18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笔筒

说 明: 清康熙

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闲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来装饰笔筒在清代康熙朝达到了极盛,内容可见《四景读书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大多是在笔筒上书写通篇文字,没有纹饰。此件笔筒不仅以金彩书写《后赤壁赋》全文,而且配有相应的山水树石小景,图文并茂,精美难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纪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时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造,这对判断康熙时期乌金釉瓷器制作的具体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瓷器中的胭脂彩


胭脂彩是从西洋传入我国的一种低温彩釉,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胭脂彩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浅淡者为“胭脂水”,浓重者又称“胭脂紫”。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绘工精致,笔触细腻。胭脂彩的工艺为首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窑经800°C低温再次烧制而成。胭脂彩以金为着色剂,但与金的颜色截然不同,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金,就会出现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由于它略带螺红的色调,极似胭脂,故称胭脂彩,俗称胭脂水。胭脂红色在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绘中偶有应用,如当时珐琅彩中出现的淡红蔷薇色,似红宝石般的浓胭脂色,或闪紫的苏枋色等。到雍正时期,出现了众多呈色稳定、以单一胭脂彩作装饰的瓷器。造型以杯、碟、盘、碗较为多见,均为景德镇窑所制。胭脂彩料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清乾隆,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瓶直口,垂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内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此瓶不失为雍正时期官窑的绝美佳器。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纹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这件瓷器是在江西景德镇御窑中烧成瓷胎,解运入宫后,在宫中造办处按照雍正皇帝批复的画样,由珐琅彩画师用珐琅料绘画,再将瓷器入低温炉中烘烧而成。珐琅彩松竹梅纹瓶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制瓷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高超清代瓷器画师高超的绘画技法。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清乾隆胭脂红粉彩西洋人物图盘


这件清乾隆胭脂红粉彩西洋人物图盘,原为收藏界重量级人物仇焱之旧藏之物,曾在2017年佳士得春拍中,受到收藏买家一路追捧,价格一度飙升至800万港元。

该器直径19.3厘米。盘正面(图1)在洁白如玉的大背景下,人物形象生动,物件摆放有致,笔法精准到位,色泽清丽粉润,柔和雅丽。背面除圈足内之外皆胭脂红色,圈足内落款“大清乾隆御制”(图2)。

瓷器画面里有三个西洋人,两个女士和一个小男孩,而画面故事似乎是年轻的夫人在接待来客,热茶满上、忙着拿起水果……来客一老一小,小男孩的眼神里似乎透露出新奇、渴望和胆怯的复杂心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我国瓷器绘画史上,将“洋人”入画入瓷也算是个奇迹,这与清代一定时期受到了西洋粉彩画的影响有关,至少有了学习、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西洋人能画我们,我们不妨也来画一画西洋人。况且,康雍乾三帝都在北京皇宫造办处和广东分别设立珐琅作坊,景德镇官窑烧制的胎器,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两地,经过艺人们上彩和入窑再加工,使我国瓷器从青花走向了多彩的世界。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


2006年11月,一件直径11.3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以1.51亿港元成交;2010年10月,香港佳士得又以1.41亿港元拍卖了一件直径18.4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由此不难看出,世间难得一遇、被皇室视为“内廷秘玩”的乾隆珐琅彩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其在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魅力永存,且引得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见图),高14.8、口径1.9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瓶敛口,直长颈,深腹,矮圈足外撇,颈饰两管状贯耳。全器外壁以珐琅彩用西洋明暗技法彩绘纹饰,腹部两面开光,彩绘西洋仕女戏婴图为全器主纹。外壁绘有各层纹饰,口沿下画两圈黑线,并以墨绿色为底,饰以圈点纹及图案花边,两贯耳亦配以同样颜色,并于上下端加饰黑线与圈点纹;颈部并以深桃红色绘饰图案化的卷叶纹。器腹两面开光,开光以类似西洋洛可可艺术风格之边框围起,营造出画框之感。开光内彩绘西洋仕女拥着一婴孩,后面立一幼童,背景为西洋建筑庭园。两开光内图案细节略异,布局略呈左右相反。器腹隙地彩画四季花卉及图案花边,足圈饰花。

从器物图案可以明显看出,这件贯耳小瓶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更引人注目的是,乾隆朝生产的珐琅彩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有诸多创新,而西洋人物画的流行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

乾隆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与其他珐琅彩瓷人物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物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其中最多的便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圣母子图,以圣母和圣子为表现题材。这件珐琅彩瓷贯耳小瓶的图案,圣母子虽然形似西方人,但在神韵上却完全没有充分展示圣母的端庄与高贵,而是具有显著的世俗化特征,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母爱精神,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有的吉祥文化色彩。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是乾隆时期清宫御制瓷的一大特色。从这些瑰丽的瓷器上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融合中西文化上的努力,也是中西艺术在18世纪的交流见证。它在深刻反映乾隆皇帝的西画观的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审美观照,因此,从乾隆帝西画观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其艺术特色。

乾隆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业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此时期,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琅雕,门门皆有。三代瓷器中属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同时又高度追求工艺上的繁狡,所以华丽的加彩雕瓷风行一时。

高浮雕装饰富丽堂皇,但对工艺要求极高。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各种犄角和叶片边缘处均纤薄如纸。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瓷胎太湿不易成型,太干不易雕刻,时间要求极其苛刻。只有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技师才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操作。

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高浮雕使得胎体薄厚不均,极易出现窑裂现象。故在众多雕瓷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件十分完美的作品,这种烧造缺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其次,高浮雕工艺使得器物多细小缝隙,上釉难度极大,但整件器物通身满黄釉,釉色纯正饱满,发色自然天成,达到了统一的色调,可见当时工艺之精妙,十分不易。

此件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瓶腹雕刻田园山水纹饰,纹饰中山林繁密,叶脉舒展,纹理清晰,丝丝可见;亭台楼阁,人物走兽应有尽有;各种花卉争相怒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画面中表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澄怀观道的艺朮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简淡、玄远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鸟、云烟明晦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山水成了创作者书写情思的媒介,意欲将人生境界和艺朮境界融为一体,表现出乾隆时代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

乾隆 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尺寸:

口径:18.3cm

高:52.7cm

足径:18.4cm

山水胭脂晕清旗 墨士文人豪情凝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粉颜酥脂亭宇遇,美目盼回三生石,案置筒瓷彤色柔,文起墨落风然走,主人愁得三生辉,似是美人伴在旁。笔筒在我国的历史自三国以来已有千年,见证文人巨著的出世,静安政变到太平。笔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巨大的地位,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见证着我国文明进程的发展,虽不在文房四宝内,却独独不能少了它,藏笔搁彤,从笔开墨到落墨,始终回归于它。

陶瓷笔筒产生于宋,流行于清。到了明代已初具规模,传世品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到了清代,笔筒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再现在笔筒表面,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陶瓷笔筒生产的高峰,传世品制作精巧,装饰风格较清初浓烈。雍正陶瓷笔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笔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寻的目标。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晚期创制,是釉上彩的一种,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烧的温度较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又称软彩。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到了雍正时期,粉彩烧造已趋成熟,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雍正粉彩瓷制作工艺成熟,风格典雅秀丽,备受人们推崇,历来是拍卖市场上的宠儿,升值空间很大。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此件雍正年制的胭脂红山水纹笔筒。笔筒圆柱直筒形,上下各镶金边,施胭脂红遍体,色泽秀丽雅致,粉润天成,画中山水烟蒙,古亭井然,远处群山围绕,山雾飘零,留白恰到好处,画中景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沿口和底沿纹饰菱形花纹,各施金边,雍容华贵,底款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无论收藏还是投资此件胭脂红山水纹笔筒都是上乘极品之作。

瓷器的演变代表了人们对生活、艺术的追求。从颜色的单一、质地粗糙的生活用品逐渐演变成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赏心悦目的摆设御品。粉彩瓷不仅有清雅脱俗,华贵秀丽的外表,其图案内容常常能反映人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社会更深层的意义,也使瓷器不仅作为器物存在而加入了更深的情感追求。中国人对美好寓意的追求以及物以稀为贵的普世规律,使得彩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拍卖纪录,2014年春拍大明成化鸡缸杯的2.8亿元拍价并非偶然,相信还会有来者。(文章来源: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