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收藏热点:陶瓷收藏应做足眼功点瓷成金

收藏热点:陶瓷收藏应做足眼功点瓷成金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1-04-13

古代瓷器收藏。

李伟作品——莲蓬盖罐

说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便是光滑、精美、细腻、剔透,我们似乎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描绘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尊陶瓷,每一幅瓷画,都藏有一个世界。应该说每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现都是一半天成一半人意。触摸温润如玉般的当代陶瓷,神游其中;感受陶瓷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价值洼地安全性高

在如今的陶瓷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赝品大行其道,鱼龙混杂,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当代艺术瓷,在近几年里却出人意料地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收藏与投资当代艺术瓷的人也越来越多。

所谓当代艺术瓷,主要是指当代的名人名作瓷品。当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作,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除了可以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外,还可关注一批已故的陶瓷美术家已成为绝响的作品。

从目前的价位来看,现当代瓷器仍处于洼地,它有着相当可观的可选择空间和升值空间;从发展前景来讲,作为新兴的收藏门类,它的潜力巨大;而从艺术性上来讲,现当代陶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与高古瓷器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瓷虽好,但目前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即鱼龙混杂、赝品泛滥,即使是“老法师”,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与古瓷相比,当代瓷器能直接从创作者手中购买,因此赝品极为罕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收藏的安全性。应该说当代艺术陶瓷的质量很好,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投资风险又远小于明清古瓷,因此投资当代艺术瓷的实际收益率其实并不低。

大师精品宜收宜藏

说到当代艺术瓷,也并非所有的都值得收藏。专家介绍说,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名家精品上。有业内专家表示,收藏当代艺术陶瓷风险最小的就是收藏大师的作品,最好是在有品质和信誉的艺术馆选择有大师亲笔签名证书的作品。大师的作品凝聚了其几十年练就的手工技艺,学习古人而超越古人,势必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大师名家,之所以易出不俗之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般艺人所不能及的。他们的作品或“美”或“雅”、或“工笔”或“写意”,或兼而有之,一切都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他们作品中透出的自信、酣畅、娴熟、分寸,就是常人也能够辨析出来。所以,在拍卖场上,大师的普通作品价格常常会遥遥领先于一般艺人的精品价格。

作为当代陶瓷的中坚创作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解放以来先后被授予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们、国家级和省级大师、教授称号的陶瓷艺术家,比如当代艺术陶瓷开创鼻祖珠山八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中国陶瓷书画艺术大师黄为民等,这些著名艺术家在艺术界和收藏界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手法老辣,艺术价值极高;其次还有一大批高级工艺师和年轻的工艺师,以及师带徒或系出陶瓷世家并对某一方面有特别擅长的陶瓷艺术家,例如:首创“粉彩瓷”工艺的胡光震、演绎“陆氏青花”绝技的陆涛等,他们的精品亦成为藏友们一掷千金的不二之选;另外,便是一批锐意创新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现代美术理念,结合民族审美情趣,正在开创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陶艺。

时至今日,当代陶瓷已俨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虽然买大师作品是收藏的捷径,但由于近年来大师、名家数量的急速猛增,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就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辨识精品。现代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要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必有所获,投资回报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代陶瓷收藏要诀:选择精品

当代艺术陶瓷有精品和寻常品之分。精品应具有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投资价值和稀有性。因为,精品能经受住历史和市场的考验。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不怕你买得贵,就怕你买不对。”

了解相关知识

收藏艺术陶瓷的经验也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应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程序、技术要点,以及它的内涵及表现方式。不要盲目轻信名家。收藏者要慎重选择参考书籍,有关文字图片只可用做参考。不要受不严谨的图录书籍、宣传资料和专家评论误导。

不要被市场价格误导

出高价的买家不一定懂行,懂行的人不一定出高价。高价买来的东西未必就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藏品,盲目追价绝不可取。

明辨真伪

当代艺术陶瓷也存在作伪问题。收藏者要学会辨别真品和赝品,不要听故事,不要贪便宜,以免上当。

随时了解市场变化

收藏者应建立横向联系,互换讯息,变换藏品的同时交换心得,观摩好的作品。现在,网站已成为市场行销的重要途径,虽然高价艺术品仍然无法网上成交,但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工艺师、中介和收藏者三方的资讯,相互了解扩大市场影响力。

主动推介藏品

收藏现代艺术陶瓷不一定非要等待市场条件完全成熟,而应尽早让自己的藏品创造价值,如通过展销会等办法,扩大藏品的影响。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光绪官窑成晚清瓷器收藏新热点


[摘要]明清宫廷艺术品近几年一直是被众藏家追捧的对象,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藏家沉浸在追捧清三代的热潮中,认为晚清的官窑瓷器因国运衰退而不如前朝。其实,光绪官窑瓷器的烧制已达到了晚清的最高水平。

光绪官窑图源网络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盖因康熙、乾隆各在位60年,雍正承上(康)启下(乾),整顿吏治,使清朝出现了一个强盛时代,而陶瓷工艺更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清三代”身价已高,尤其是官窑器,十分稀少而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大。

清代中晚期瓷器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收藏人士认为同治、光绪时期景德镇制瓷数量巨大,工艺粗劣,因此这两朝瓷器长期不受重视,市场也不受关注,价格亦未拉高。然而,较早涉足晚清官窑瓷器收藏的顺德藏家梁先生则认为,晚清官窑瓷器也有不少精品,尤其是烧制达到晚清最高水平的光绪官窑,近几年在拍场上的成交价及涨幅也最高。

光绪瓷器的价格缘何居晚清瓷器之首?这与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复兴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历史学者将光绪朝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因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光绪时期社会秩序相对进入到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平稳期。瓷器生产方面,在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重要喜事的推动下,上行下效,烧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达到了乾隆以后的盛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仿古瓷,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尤以仿康熙青花瓷成就最高。除此之外,光绪本朝也出了一大批官窑瓷器精品。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日前,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几件他前些年收藏的光绪官窑瓷器。其中有一只“光绪粉彩秋操杯”,器形为变形的牡丹状,以粉彩饰花瓣,淡绿釉饰花梗。此器制作精细,牡丹花瓣纹脉络清晰,以花梗为中轴,两侧基本对称,花梗内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藉以吸水。花梗背面书褚彩小楷款“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可见此杯是为一次安徽秋操专门烧制的。光绪年间曾经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秋操纪念杯,是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10月,光绪皇帝驾崩,应该说这次检阅秋操是光绪皇帝在位时的最后一次。

梁先生介绍说,此次秋操总共有5000名淮军参加,当时烧制的“光绪粉彩秋操杯”也有5000只,但由于难以保管,留存至今的也不会太多。此件瓷器曾被收入《清代瓷器赏鉴》一书。

如果说“光绪粉彩秋操杯”尚属纪念品,那么另一件光绪官窑“仿元天历簋”则属宫廷之物。据悉,簋,原指古代放置食物之器皿。其形状或方或圆,有木制的、竹制的、陶制的和铜制的几种。原是当时贵族的食器或祭器,后来又渐渐流传到民间,故广东民间有“九大簋”之说,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此器为清光绪官窑瓷器仿上古青铜器皿,形制古朴端庄,工艺精雕细琢,堪称清晚期瓷器精品。折沿口斗形盖钮,自上而下弧形盖,四方形由小而大。四条折痕将盖身分成四面,两面光素,一面浮雕一条回首苍龙。另一面书浅浮雕阳文楷书“仿元天历簋”,子母口紧紧相扣,各有两圈回文相对。器身自上而下为回纹、海水纹,两侧各雕饰龙耳一双,下承四只梯形足。

此器通体施黄釉,但黄釉薄,不似鸡釉黄透润,然用之于仿青铜器皿,则恰到好处,因其色泽沉穆含蓄,更显古色古香之美,器底正中加施白釉,并用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另据介绍,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

另外,还有一件霁蓝赏瓶也颇为精美。赏瓶,顾名思义,做赏赐之用,是雍正朝出现的一种新型瓷器品种。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称“赏瓶”,此种造型、纹饰一直延续于清代,成为传统的官窑瓷器品种。

此器口沿撇口,溜肩,圆腹,圈足,器形优美,通体施霁蓝釉,灯草口。据梁先生介绍,单色釉瓷器烧造时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器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口”。只见此霁蓝赏瓶釉面均匀、滋润,“灯草口”规整,底部修足整齐,露胎润滑,线条既敦厚又秀美,底部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在霁蓝釉上加蓝釉款,称为“蓝上蓝款”。

梁先生认为,光绪瓷器存世量大,近年来上拍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收藏起来比较容易成专题,将是未来晚清官窑瓷器收藏中的一个潜在热点。(文/张荣华)

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成收藏热点


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大师和艺人们的努力,当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开始注意到,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也是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瓷器历来是国内外收藏品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由于官窑陶瓷的投资太大,并不是普通收藏家可以玩得起的。而当代中青年名家名作则不然,普通中等收入的人士即可涉足。

二、官窑陶瓷由于量少,买家又多,价格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不是捡漏,或是罕见之品,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升值,且一旦遇上赝品,损失巨大。当代艺术瓷暂时还没有这种风险,由于是一个新的收藏热点,对收藏者来说升值的可能性更大,更具挑战性。

三、当代艺术瓷由于其艺术语言的当代和新颖,在家居之中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这也是收藏者对其青睐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近两年来,在香港、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多次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和展销会的成功举办,也为景德镇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成为新的收藏热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评: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

崔迪的《逐》

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瓷器鉴别和收藏的三点基本功


瓷器,精美细腻,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于文化品位的提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收藏领域。但是,瓷库小编在此想提醒大家,想加入瓷器收藏行列者,入行前最好多掌握有关瓷器的一些历史知识,在瓷器鉴别和收藏方面,有三点基本功。

基本功一:补历史知识

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古代瓷器收藏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收藏瓷器不仅可以欣赏,而且精美的瓷器也会增值。但是,要收藏瓷器,首先要懂得鉴赏。如果对瓷器没有研究,最好不要盲目入行。收藏瓷器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存量,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瓷器史,对各个朝代的瓷器器型、各个窑口瓷器的特征等有一定掌握,而且要掌握某种瓷器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

基本功二:多看真品积累经验

随着瓷器收藏热兴起,仿制精美的古瓷器越来越多,如何鉴别真伪呢?如何才能收藏到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呢?目前,我国鉴别瓷器的真伪还是采用传统的目测的方法。一般鉴别一个瓷器的真伪,要从瓷器的胎、釉、器型、纹饰、款识、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去辨别。像瓷器中把图案框住,突出主题花纹,这种装饰一般都是在宋朝时期的。古代的瓷器经历了时间洗礼,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辨别瓷器真伪。而多看瓷器真品,多把实物和史料对比研究,就能积累经验。

基本功三:收藏瓷器切记谨慎

那些制造仿制瓷器的人,他们往往也懂得一些瓷器的历史特征。越是书刊上刊发出来的某种精美的瓷器等艺术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收藏者就应该更加小心了,购买的时候就要多一个心眼。即使综合各种特征辨别都和真品相符,但只要有一处和历史时代特征不同,都要谨慎。

陶瓷收藏成新宠


本届民博会,陶瓷制品广受青睐,陶瓷收藏成为春城百姓的新宠。

本届民博会,不仅有瓷瓶、瓷盘这样常见的陶瓷制品,还有瓷板画,远看就是精美的图画,高雅脱俗,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参观者仿佛置身远古的书斋雅室。定价38万元的瓷板四条屏《韵江南》,就像四幅精美的山水国画,完全不留陶瓷的痕迹。《韵江南》展现了江南小镇的秀美画面,渔船、楼阁、湖水,整套作品意境深长。来自景德镇的展商汪同茂说:“陶瓷就像宣纸一样,不可复制,每一件都是孤品。随着科技的发展,颜色越来越丰富多彩,浓淡皆可控制,完全可以自由表达艺术家的思想。陶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这是其它艺术品无法企及的,就是只要不打碎,永不腐烂,可以世代相传。国外有一条沉船,几百年后打捞上来,保存完好的唯有瓷器。”

据汪同茂介绍,景德镇的陶瓷有四大特点:薄如纸、声如罄、颜如玉、明如镜。有一种制成灯具的蛋壳瓷,就充分体现了的特点。这种灯具,打开灯,底色洁白如玉,明亮如镜,灯具上的花鸟山水图案分外漂亮,晶莹剔透,比画在纸上更加富有灵性,难怪受到长春观众的喜爱。

佛像成明清铜器收藏新热点 存量小升值潜力大


降龙罗汉铜像

难得一见的“清乾隆十八罗汉铜造像”近日现身广州,吸引了国内众多收藏界人士、艺术界人士的关注。据了解,随着圆明园铜质兽首身价暴涨,近年来具有极高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明清铜器亦开始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业内专家表示,明清铜器特别是佛像,因存世量少、铸造工艺好而独具投资升值潜力,“体型大,做工精美者为投资、收藏首选”。

市场

罕见十八罗汉铜造像现身广州

据了解,“清乾隆十八罗汉铜造像展”8月20日~31日在广州太和堂画廊举行,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湖南省收藏协会会长熊传薪闻讯特意两度从湖南而来品鉴该组罗汉像。日前,熊传薪在广州激动地向记者表示:“该组罗汉像保存完整,造工精湛,均由优质精铜铸造而成,每件造像形态各异,生动传神,衣服纹饰清晰,而且每尊造像的背部均有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确为清代造像无疑。非常罕见,实为难得!”

“由于汉传金铜佛的造像与藏传金铜佛有很大的区别,有些造型很多人不一定看得懂,这使得汉传金铜佛难以辩认。”明清铜器收藏爱好者、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何俊华告诉记者,此组展品为清代汉传佛像:“汉传佛教造像可以分为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要收藏汉传金铜佛具有一定难度,要对各个时期的金铜佛特征有所掌握。”

据了解,展览期间,有房地产商出价近2000万元求购该组罗汉造像,但该组罗汉造像所有者廖四光却不为所动。“此组罗汉像是祖传之宝,曾一度失传,得政府归还祖辈物业得以重见天日。”廖四光介绍,他是广东清远人,其外公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上世纪50年代为了躲避土改运动,全家逃亡香港。“改革开放后,我和家人重回清远,并从政府手中接过了当年的祖辈物业。庆幸的是,当年藏匿于祖屋夹墙中的十八尊清代罗汉像均保存完好。”廖四光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家传之宝。

“此组清中期罗汉铜像,非一般的民间造像,乃皇家贵族之物。”资深文物专家、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告诉记者,从该组铜像的造型,体量,以及工艺水平综合分析,应为清中期皇家大寺院或地方大寺院的罗汉造像,非常精美,非常难得。“第一,用来铸造佛像的铜材料非常好,为上等精铜;第二,常见十八罗汉造像的体型都比较小,且材质多为石雕、木雕、泥塑或者陶瓷,而此组铜罗汉造像则体量大(每尊高为80cm),造型生动传神,面部表情丰富,栩栩如生;再次就是保存完好,甚为难得。”雷从云表示。

分析

明清铜佛像存量小升值潜力大

雷从云向记者介绍明清铜器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的精铜器,不同于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相传选用了暹逻国朝贡的风磨铜炼制而成(暹逻国也就是现在的泰国),尤以宣德炉远近闻名,在我国的制铜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时,在拍卖市场上,之所以难以见到天价成交的铜像艺术品,关键就是没有大的器型出现。”何俊华介绍,国内的佛像收藏是2000年以后启动的,直到2004年才开始体现出它的优势:“当时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798.375万港币落槌,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15世纪初明代早期体形最大、手工最细致的铜像——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更是以1.04亿港元的价格落槌,这些拍品的高价成交极大地带动了金铜收藏拍卖市场。”

据了解,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器型独特、纹饰精美,国内收藏界多数人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奉为瑰宝,而对明清时期的铜器却不甚重视。然而,西方学者却十分看重明清铜器,他们更把这段历史叫做“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除了名扬天下的宣德炉之外,明清时期铸造佛像的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当今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受访专家表示,明清铜器,特别是佛像,存世量少,铸造工艺好,投资升值潜力大。

链接

如何辨别真伪古佛像

据专家介绍,古时候佛教造像的制作者,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装饰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无论怎样,它都要或多或少地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仿制品在手工艺的处理上远不如古代佛教造像,如木雕佛像上齿轮带动凿产生的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又如铜铸佛像上有机制打磨的加工痕迹等。

紫砂茶具又成收藏热点


收藏热由来已久,其中也不乏大量的投资者。近来,紫砂茶具又成了收藏热点。紫砂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它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眼下宁波玩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紫砂壶专营店增多,很多茶叶专卖店也开辟了紫砂专区。随着紫砂壶的价格连年攀升,紫砂壶正成为投资新宠。

在紫砂壶的主力支撑下,今年茶具收藏大盘整体升温。从前一直充当配角的茶具,已经摇身变为拍场主角。

谈到茶具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壶。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宁波也曾经出产过紫砂名器。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有“清朝王羲之”之称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出于个人爱好,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也曾参与其中。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在一些宁波的资深藏家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