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千年瓷都景德镇凭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千年瓷都景德镇凭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6-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以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陶瓷展示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挖掘、激活陶瓷文化资源,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精品展示,打造陶瓷艺术盛宴

2017年新年伊始,景德镇与南京联合举办明清官窑瓷器联展,200多件(套)官窑瓷器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3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2017第二届中国瓷画双年展”在景德镇开幕,共遴选出我省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的30位艺术家的120幅作品,集中展示出当下瓷画艺术家风格独特的陶瓷语汇和艺术魅力。此展随后还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巡展。

6月5日,“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涵盖了古陶瓷标本、仿古经典器物、现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等五大板块,集中呈现了364块古瓷片、316件(套)仿古瓷、现代日用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

今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各种配套展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有以“景漂”现象为主题的“景漂”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有以展示和研究皇家黄釉瓷器为主要内容的明清御窑黄釉器对比特展;有以展示大学生创意陶瓷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陶瓷艺术精品展等。

对外交流,助推陶瓷文化走出去

4月7日,“故宫瓷器——皇帝御用”暨“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在荷兰代尔夫特王子纪念馆开幕,这是景德镇与代尔夫特2017年友城交流项目,也是中荷双方为庆祝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而举办的系列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为期4个月,共展出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120件(套),展品涵盖了景德镇五代、宋、元以及明代各时期的珍品。

每年6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欧洲陶瓷集市以及Westerwald陶瓷博物馆节暨欧洲陶艺展在德国城市赫赫尔-格伦茨豪森举行。赫赫尔-格伦茨豪森是欧洲最大的陶土产区,制陶历史已经有900年。景德镇作为友好城市而应邀参展。此次展览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制瓷工艺带到了德国,对两个城市在陶瓷艺术领域以及陶瓷教育领域交流具有推动作用。

7月5日至8日,“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德国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场举行,100余件(套)陶瓷作品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延伸阅读

景德镇:窑烧千年的秘密


要经过复杂的工序细致的工作马虎不得令人赞叹之精妙

华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记录下清代镇窑复烧活动的全过程,发上来,以供观赏。最后说一句,瓷器烧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古窑里熊熊燃烧的火光,照耀过祖先们的汗水,也照耀着我们会遗忘的眼睛。

景德镇千年陶瓷传说美丽故事


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珍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潘相乃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瓷传说故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


景德镇陶瓷收藏家孔发龙,数十年收藏了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万件,创办了一家民间陶瓷博物馆,再现了瓷都千年历史。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

,中国有一个小镇叫昌南。昌南出产的瓷器,远销国外,渐渐地,昌南就念成了英文的“CHINA”。昌南,就是后来的江西省景德镇市。

瓷都感受瓷文化

18日,当我们的雪佛兰新景程车队进入景德镇后,这个城市立即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瓷都的风采:在这里,满目所见,都是瓷器,就连路灯杆都是用青花瓷做成花瓶形状。

当晚,我们去一个私人瓷器收藏博物馆参观,3层的小楼,摆放着无数的瓷器工艺品,恬静的白瓷、复古的青花、明艳的粉彩……虽然不懂瓷器,但仅看这些精美工艺品的外观,我已被深深陶醉。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告诉我们,景德镇瓷器有4大特点: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而对于艺术瓷器来说,还要看它的色泽和工艺。在这里,我被一块色彩艳丽、制作精细的屏风所吸引,这样一块屏风,价格为98000元。主人告诉我,一件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处处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淘土成泥的时间掌握不好,就会影响胎质,火候掌握不好,则影响釉色。而这块屏风,是制作者花了1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

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有史料证明,大约在南宋,景德镇就有了专门烧制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镇已成为中国手工业制瓷中心。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窑火代代相传,从来没有熄灭过。如今,这里还有一些专门制作仿古工艺品的窑厂。一个私营主告诉我,他厂子里生产的仿古陶瓷,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在古代,一件瓷器烧制完成,要经过72道工序,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改变。过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现在用机械;过去,是人工凭经验掌握釉的厚薄,现在上釉已经自动化;过去,看窑火的人叫火头,火候到不到,全凭火头的一双眼睛,现在,不用人眼用电脑,火候掌握的一样精准。

在景德镇,蓬莱博展召开了一场旅游产品交流会,近百名当地业户前来参加。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在蓬莱看到景德镇的陶瓷世界……

难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慕名前来,并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苏东坡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还有毛主席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这些景点,拿出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仔细品味琢磨,但我却只能用大半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庐山,于我来说,真的是不识其真面目了。

开车上山,一层层盘绕而上,我看到了那漫山的云雾缭绕,与险峻的山峰在一起,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去黄龙潭,导游小姐说,这段路石阶比较多,你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导游说的没错,一个来回走下来,我的衣服几乎被汗水湿透,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体力严重透支。可是导游说,庐山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叫三叠泉,路遥景美,那是当初李白都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需要4个小时的路程到达那里。闻言,我们全体放弃……

接下来参观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曾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一首诗,造就一个景点。

景德镇窑——千年薪火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至今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河水也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百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窑火传烧不止。那些华美的瓷器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断。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是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总爱赋予各种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丽典故悠然而出,与景德镇有关。

高岭土的故事

“高岭土”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景德镇的高岭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生活很苦。一个冬天早晨,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然后烧姜汤把他灌。老人饿得不会说话,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们确实是好人,名不虚传。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交给高老汉,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出现我奇迹,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运到景德镇,卖了很多钱。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质量更好,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此后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窑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这些美丽古老的故事千年传唱,我们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讲述这些属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瓷都景德镇


【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昌南陶瓷因此得名)。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近代及中华民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景德镇瓷器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千年瓷都的重兴之痛


2009年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相形之下,瓷都景德镇的落寞显而易见——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的量化需求等因素,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困境。江西景德镇作为一个以瓷立市的城市,应该如何延续千年瓷都的传奇?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10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向世界展示古镇文化,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要防止手工技艺“人亡艺绝”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里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这里仍然遗存着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的作坊窑场、商埠民居等古代瓷业遗迹。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景德镇在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瓷业习俗和制瓷技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有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瓷窑歌谣、制瓷工具制作等4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于老工匠的头脑中,这些人是创造、体现和传承陶瓷文化的重要主体。当听到景德镇古窑生产线上的把桩老师傅对火候控制的介绍时,刘魁立对这套经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赞不绝口,但他也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这种窑炉控制经验会随着这一代把桩师傅的离去而消失。他说:“我们要保护民族的记忆,就应该建立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传承人的生活、技艺和传承问题。”

挛窑师傅余云山告诉记者:“目前手工上釉技艺已经被批量贴花替代,传统的手工挛窑和匣钵制作技艺也被现代的电、汽窑炉所取代。现在制瓷行业盛行机械化生产,年轻人已耐不住性子来学我们这套手工技术了。” 挛窑是手工砌窑和补窑本领,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工具手工搭建柴窑的技艺。目前,景德镇仅有两位挛窑师傅,且年龄都在65岁以上。

从“博物馆式保护” 到启动古窑复烧

瓷都人对悠久的陶瓷文化并不仅仅是守望,自 2008年开始,景德镇市规划建设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重现了明清风格的里弄民居、商埠瓷坊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朴街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引入了古代手工制瓷流程,重现传统手工制瓷流水线。然而,由于这种手工技艺表演对最终产品没有质量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老手艺人往往不注重技巧的打磨,专家担心,依靠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久而久之传统手工技艺也势必会消亡。文博专家周荣林说,手工传统制瓷技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华,如果再不启动典型瓷窑的复烧,那么无数先人传承下来的手工制瓷技艺,就将无用武之地,也必将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2009年景德镇启动了古窑复烧活动,并于当年10月成功复烧了世界上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大型蛋形柴窑——镇窑,今年6月再次复烧了这座清代古窑。据悉,景德镇计划今后将逐年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景德镇市文广局局长江华说:“复原各种典型瓷窑并进行传统柴窑烧炼,不仅可以保留和抢救将要失传的景德镇传统名瓷制作技艺,对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景德镇文化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江华看来,陶瓷文化不仅是景德镇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稀缺资源。古窑的复烧,不仅保护了历史遗迹,更是在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各方力量发展创意产业

去年,浙江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拥有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这四大名瓷的景德镇没有入选,且景德镇的瓷器产品目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为什么景德镇拥有世代传袭的家族企业和靠传统作坊生产出的精美陶瓷,却不能培育出闻名世界的品牌呢,答案就是缺乏创新,缺少品牌意识,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说:“事实上,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取得的成绩也很多,但是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很薄弱,在文化贸易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才是根本出路。”他说,有许多慕名来到景德镇的人对这里是既爱又怕,因为在景德镇很难买到真正带有瓷都特色的陶瓷制品,假冒伪劣过多,去伪存真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星亮说:“目前景德镇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陶瓷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品牌经济强力推动,通过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

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不可能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样,凝固于历史上的某个点,它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光靠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是不够的,应努力将其融入传统节日、群众文化及旅游活动等,实现其传承的经常化,并建构起新的文化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