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鉴赏宋代官窑有诀窍

鉴赏宋代官窑有诀窍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鉴赏

2020-10-15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郝玉珑对宋代官窑瓷器也是非常喜爱,对于宋代官窑瓷器他也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特意把自己总结的宋代官窑辨析窍门介绍给广大藏友:

宋代官窑分北宋官窑(汴梁窑、旧官窑)和南宋官窑(杭州窑为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和郊坛下先后两窑。

北宋宋徽宗在汴京自置窑烧造瓷器。可惜为时不久,出品不多,宋室南迁致使官窑毁于金人之手。以后南宋又在修内司即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承袭官窑的遗制,故亦称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新窑。其后南宋又在凤凰山的郊坛下另立新窑称郊坛下窑。至今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未发现窑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代官窑的新官窑和旧官窑划分


宋代瓷器比较文雅和质朴,这根宋代以文治国有关系,宋代官窑跟宋朝的政治分不开,由于靖康之变等历史原因出现了北宋和南宋之分,因此宋代一朝有两个官窑。

北宋官窑称旧官,因临近黄河南岸而受河道改变、河泥淤积,已深埋在今开封市地面近十米之下,无法再探究窑址。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称新官。在杭州凤凰山下设立的,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主要烧造宫廷日用瓷器。

南宋有一个叫顾文荐的人,写了一本《负喧杂录》的书,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间”指的是政和到宣和年间,正好接续“大观”年号,从1111年到1125年。不知曹公这一笔偏偏写在前面,又是什么意图?据《负暄杂录》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设立官窑烧造瓷器,您看北京故宫藏“北宋官窑青釉弦纹瓶”。这是最早的官窑概念,在此之前,宫廷用瓷都是在民窑中定烧,如定窑、钧窑、耀州窑等。

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南宋官窑的青釉就没有北宋官窑的厚,釉一薄,特征就更明显了。两宋的官窑都有开片,以此难于辨别。但在瓷器烧造当中,一般来说北宋瓷胎都厚重一些,南宋的都轻薄一些。

哥窑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有一种说法是“官哥不分”,可见它们的类似程度之高。一般来说:大开片为官,小开片为哥;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哥窑的“金丝铁线”,哥窑没有找到窑址,对哥窑器的判定还有很多争议。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也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南宋修内司官窑。因没有找到窑址,众说纷纭。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式


宋代是我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宋瓷的成交率,成交额和单件瓷器的成交价都非常理想,相比之下,“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的结果就未如理想,许多重量级明清器都未能成交,或者是未能以预期的价格成交。充分证明了我们上次所作的判断。其实,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对于中国古陶瓷,其实庄家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只要我们细心解读拍卖公司每次拍卖的成交结果就不难发现,在过去十多年来,除去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中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美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出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

中国宋代官窑--河南钧瓷


环球世界,灵性人间的陶瓷工艺品,琳琳琅琅美不胜收,唯有中国神后烧制的--钧瓷:以其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而独步天下,雄居世界瓷林之首。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

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极具收藏价值。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钧’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从此,历代朝臣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车来轿往、兴师动众,已成为禹州地方士绅的沉重负担。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瓷说宝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谈美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钧瓷今日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宋代汝窑瓷器鉴赏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

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

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

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

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

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 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 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

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

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

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

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钧窑均如此)。

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

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

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的像鱼鳞、有的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

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

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

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 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

然而,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官窑粉彩盘鉴赏


我喊价:18万元 官窑粉彩盘,尺寸直径19厘米,年代清光绪,这是一件完整的官窑精品,是在欧洲最盛名的TEFAF古董艺术博览会上拍得。

官窑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廷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 “官窑瓷”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窑瓷器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官窑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御窑瓷、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官窑瓷,主要是官僚阶层使用,形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商报记者 宋永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