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 导航 >

陶瓷史上第一抹“釉下彩妆”

陶瓷史上第一抹“釉下彩妆”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简一瓷砖 陶瓷艺术

2020-10-21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名称: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

年代:东吴

尺寸: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

展览地点: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

国宝档案

中国古代的釉下彩绘瓷器是何时出现的?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陶瓷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长沙窑为代表。然而,上世纪80年代,南京南郊出土的一件陪葬品,颠覆了这一论断,并将釉下彩绘瓷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

这件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贵文物,就是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如图)。

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带发掘了一座东吴晚期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一件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盘口壶造型端庄,胎色灰白,青釉泛黄,厚薄均匀。盘口壶通体彩绘纹饰由上至下可分为盖、颈、肩、腹四个部分。器盖顶部以一个回首的鸾鸟作为盖纽,盖纽两旁各饰一柿蒂纹,盖面上还绘有两个人首鸟身的“神禽”,对着一株仙草翩翩起舞;颈部绘有7只异兽;肩部则装饰三组贴塑:四个等距分布的衔环铺首,两尊佛像,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11人,下排10人,空隙处还穿插点缀着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纹。整组彩画中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派飘渺虚幻的天界风光。

据市博陈列部副研究员张瑶介绍,这件盘口壶是用褐黑彩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透明青釉,入窑经1300℃的高温烧成,是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所见东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它的出土,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打破了学术界传统的观念,将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这一工艺,也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瓷器品种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变革。本报记者朱凯

编辑推荐

小议青花釉下彩与青花釉上彩的区别


一日,朋友问:是青花釉下彩好、还是青花釉上彩好?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瓷器在半成品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用一种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然后罩青白釉,最后入窑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器物表面的釉料遇热后融化成无色透明的玻璃质,釉层下的氧化钴经窑炉内的化学反应后呈青蓝色,发色热烈而稳定,便形成了“青花瓷”这种釉下彩瓷。

青花瓷世外桃源四件套陶瓷茶杯

青花瓷成熟期在元代的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集中各地的能工巧匠,博采众长,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并有“瓷都”之美称,制瓷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创新。元青花的纹饰人物、动物、植物、诗文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继承传统,在青花瓷器的烧制上有很大发展,以其胎釉精细、色调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除供给宫廷与民间日常之需外,还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向海外。

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青花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历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无论是御窑青花的富丽堂皇,还是民窑青花的清雅碧玉,都有其自己的艺术特色,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同时,也确立了传统青花艺术的基调,在雅致清丽之中渗透文人气息,端庄典雅之余蕴含幽古之韵味。

转到朋友的问题上:釉下彩还是釉上彩好?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从其实用制作工艺、环保价值和收藏雅玩的角度及从其的历史年代和文化背景上做解析:

青花釉下彩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初始于唐、成熟于元、兴于明、盛于清,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4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画面被釉层覆盖,器物表面上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褪色,永不掉色,安全健康卫生的优点,延续现今在日用瓷及实用器皿瓷类运用颇多。

青花釉上彩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始于明、兴于清,延续至今。在艺术瓷类运用多,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鲜艳,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多用于陈设器皿及摆件,欣赏价值较高。

国家质检总局对陶瓷器具曾进行过质量抽查,结果显示,餐具的不合格率竟达四成,其中,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陶瓷餐具普遍存在的问题。陶瓷餐具颜色越鲜艳,重金属就越容易超标。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烤烧彩釉料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已成瓷的釉中,釉彩颜色含有重金属成份。为了追求色彩鲜艳的效果,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属添加剂。据记古罗马时代,豪门贵族曾流行使用铅制餐具,将其作为身份炫耀的象征,结果后代矮小、虚弱,酿成不少悲剧。

笔者倡导:杜绝潜在的健康危害,拒绝釉上彩的美丽诱惑;把住健康这一关,需眼看、心辨,去细细甄别,真正的青花餐具会给您带来健康

陶瓷釉下彩艺术


陶瓷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自古以来对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趣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釉下彩瓷,作为一种当下的生活器具以及艺术陈设品,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包含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人们的生活品位和习俗,反映出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内容。

一、陶瓷釉下彩的起源与发展

陶瓷,从原始社会起源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日常,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演变逐渐成为了艺术品。陶瓷也不仅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勤的结晶,同样也应该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陶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陶瓷工艺与艺术给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瓷也为中国增光添彩,荣耀无比。

早在三国时期,陶瓷就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唐代长沙铜官窑烧制出了釉下五彩瓷。它在继承了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优良文化和传统底蕴上,进行艺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明如镜而白如玉,薄如纸又声如磬”是釉下五彩瓷的特点。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二、陶瓷釉下彩的艺术特点

釉下彩是用高温色料,在已成型瞭干的素还,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而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从种类来分,釉下彩大致可分为三个种类,大致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

纯手工景德镇康熙款青花瓷龙纹将军罐

(一)青花

青花称青花瓷,是陶瓷烧制工艺的上等佳,同时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作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初见于唐宋时期,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的烧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打了明代,青花俨然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康熙年间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衍生品种。

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双耳瓶

(二)釉里红

釉里红瓷器是指用铜红料在素胎上描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以现有的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大致发源与于元代景德鎮。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但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正常的显色也不仅仅与铜红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等成分有关联,并且对烧造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非常苛刻,成分配比和烧制条件的任何细微差别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而到了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依旧较为罕见,而且可见的釉里红瓷器颜色饱和度仍旧很低,但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色泽瑰丽,红的好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技术极具发展有很大关系。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而这时的釉里红发色也已经能够较为纯正艳美。

(三)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在景德镇也叫“窑彩”,是一种釉下高温烧成的彩绘方法。这样烧制出的瓷器的胎质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釉色润泽,釉面滑、润,光彩雅丽。最外层的透明釉在保持胎壁纹样不受损坏的同时还能在作为日用品使用时减少了彩矿中铅对人体的危害。在敲击优异的釉下五彩瓷表面时,声音听起来很清脆响亮声音十分好听。如果把釉下五彩瓷器拿起迎光细观,你能感受到它如于玉般透白,晶莹透亮,光泽度很好。釉下彩瓷器胎壁很薄,重量偏轻。如果把釉下五彩瓷器的透光性从艺术观赏性的角度来观察的话,那么釉下五彩瓷器还有另外的特点:一、色彩丰富,精细雅丽;二、画面晶莹润泽,平整光亮,能够给予人们饱满的水份感。总之,它的美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从以上种种特点不难看出,釉下五彩瓷一经问世便立刻便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极大肯定。窑彩集中了许多表现方法的特长,将点、洗染、勾、涂、空白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效果良好。现在釉下五彩所用颜色大致有艳黑、草青、海碧、金茶、玛瑙红、紫色、大绿、墨绿、蓝绿和黄色等几十种。

三、陶瓷釉下彩装饰的题材内容及文化内涵

在釉下彩装饰上,已有100多种不同色相的色料可以运用。工艺技法的不断成熟使釉下彩瓷器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与题材。釉下彩瓷器的题材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以花卉题材举例,从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花王牡丹,到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品格高贵的兰花,或者明色艳丽、清香远溢,象征清白的莲荷,或者具有其他意向或者特色的植物,如梅、竹、菊、松、柏、石權、灵芝、芙蓉等等,这些都是釉下彩瓷的艺术题材。从绘画风格上研究也大体分为工笔重彩或泼墨写意,在工笔重彩的形式进行勾勒描绘,就会显得端正秀美、简洁大方,显得精干洗炼。而采用大写意绘画则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豪迈洒脱的霸气。从釉下彩瓷器的表现语言与绘画风格研究,则基本都是勾绘而一些寓意吉祥的花舟图案,如“莲莲有余”等。“莲生贵子”在釉下彩瓷器的艺术题材内容中也较为常见。对这些题材的表现,寄托了创作者们对美的追求、对自然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体现了一种传统民俗的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骨肉联系。

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了,它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对人类生活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釉下彩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仅是一种当下的生活器具和艺术陈设品了,她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她包含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体现出普罗大众的审美品位和生活习俗,更反映出当下人们的思想状态。

四、当代釉下彩瓷的艺术表现语言及未来展望

时至今日,作为釉下彩瓷器的创作者们,只有不断的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之精华,效法自然,才能够进一步拓展思维,拓宽思路,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美好的当代釉下彩瓷器,这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代陶瓷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与桎梏,但作为新时期的陶瓷创作者,我们也不仅要研究掌握陶瓷的烧制工序与技法,还有从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作为出发点,创作出承古拓今,具有鲜明时代语言、同时具有审美特点的陶瓷艺术制品,陶瓷釉下彩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代代相传,方兴未艾。

第一堂陶瓷课


告别了多彩的暑假,今天上午,我们迎来了生动的开学第一课陶瓷课。

我可是个爱瓷的“瓷都”人,一向仰慕瓷厂里那些把瓷土变天使、用泥土塑精灵的叔叔阿姨们,对这次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望穿秋水了。

幸福时刻到来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们各就各位。我捋起袖子,准备大显身手。首先,我扯了一大块泥团,然后把它放到了那不停旋转的托盘上,我想把它做成一个“国色天香”的花瓶……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这做陶瓷怎么就这么难呢?我费尽心思,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可手下那泥团还是泥团,没多大变样。唉,这梦想和现实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狼狈不堪的我不得不伸出粘满湿泥的手向老师求援:“老师,帮帮忙吧……”

老师二话没说,来到我跟前。他重新把那块泥放到托盘上,我觉得很奇怪,那团顽皮的泥怎么一到老师手里就变得听话了?不一会儿,泥团立了起来。老师又向泥团上洒了一些水,将大拇指插进泥团中心,另外几只指头轻轻捏住外面,慢慢向上拉,不一会儿工夫,一个花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像模像样。

我捧起一块泥,学着老师的样子,开始制作起来……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花瓶终于捏成了,虽然不像老师制作的那样精美,但毕竟“成形了”,有那个模样了。

这就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我第一次学做陶瓷,是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忘不了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手忙脚乱,忘不了老师的细心指导,更忘不了自己的梦想将来做一个陶瓷大师!

对釉下五彩的欣赏和收藏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作品因其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巨大的保值升值空间,成为深受欢迎的收藏新品种。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陶瓷作品,初入者感到无所适从,专家就釉下五彩陶瓷作品的欣赏和收藏谈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专家认为,一件优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一般来说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才具备保值升值的潜力,才值得斥资予以收藏。

第一、优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的画面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作为高档艺术品,第一时间带给人强烈而且持久的美感是必备的首要条件。陶瓷艺术作品的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欣赏。一是陶瓷绘画的题材本身给人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比如去年是虎年,许多画家喜欢以老虎为题材。但是在画面的布置上就有许多技巧。首先是选择画一只、一对,还是一群老虎;其次画面中老虎的朝向是上山虎还是下山虎;不同的人能够从相同的画面里解读出不同的信息,能否引导观众理解绘画创作的初衷?一般来说,一只老虎代表王者独尊,但是往往也就是孤独和霸道的象征;两只老虎入画一般来说就应当是一公一母,一卧一踞,一正一反,一慈一威,才能给人以和谐的感受。如果选择花卉作为创作题材,花朵的数量同样也有讲究。画的太满则没有灵气,太疏就显得单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六、九”的数量都可以代表多数的意思。“三”还可以给人稳定的感觉,“四”有四季发财的寓意。至于山水绘画的留白更是被视为画面是否具有生气的首要标识。

第二、优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是装饰和器型的完美结合;釉下五彩瓷从根本上说是装饰工艺,那么所有的装饰工艺的最终结果首先必须是和作品器型的完美结合。绘画题材也好,绘画技能也无可挑剔,如果和器型不协调,仍然只是一件失败的作品。不同的陶瓷器型有不同的视觉重心,不同的绘画题材也对器型提供的观赏面有不同要求,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谈得上美感。这也是许多宣纸上的绘画高手,到陶瓷上进行创作很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相比较宣纸的平面构图,陶瓷创作实际是在立体的瓷面上进行构图和布局,在欣赏过程中和对宣纸作品的一览无余相比较,也具有独特的移步换景的功能。一件好的作品会让人觉得绘画是对器型最为合适的装饰,而器型也是表现这一题材的最好形式,二者达到高度统一和协调。

第三、优秀釉下五彩陶瓷作品还要充分体现釉下五彩的工艺特色。釉下施彩、高温发色是釉下五彩的基本工艺特色;晶莹剔透、色彩明快、清新脱俗、淡雅精致是釉下五彩的基本观感;发色稳定、永不褪色、耐酸耐碱、无重金属有毒元素析出是釉下五彩基本的物理性质,也是釉下五彩与同时期釉上彩、粉彩、低温红等其他装饰工艺相区别的标准。只有烧制温度达到1380度以上、发色纯正稳定、釉面完整均匀、釉质通透的陶瓷作品才称得上是一件优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比如斗彩就是在某一种或几种颜色无法通过釉下五彩工艺烧造出来的前提下,不得以而采用釉上低温发色原理进行补充,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完善的釉下五彩工艺。

第四、优秀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还必须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于同一绘画作者,能否代表他创作的最高水平?对于釉下五彩发展的某个时期,某一种特别的工艺尝试,这一件作品能否具有代表意义?这些因素往往就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实际价值和升值空间。例如在醴陵陶瓷生产历史上有一段时期使用具有放射性的氧化铀作为黑色的发色剂,称为艳墨,有一段时期组织尝试使用各种稀土颜料作为发色剂,这些尝试的过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时段性,产生的作品数量也非常有限,甚至随着工艺的改进和颜料的替换,在没有可能进行复制,这些作品自然也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收藏界广泛关注。

接下来谈谈陶瓷收藏品的收藏问题,对于一个釉下五彩瓷收藏爱好者而言,得到一件好的作品只表示收藏工作刚刚开始,如果束之高阁,等着作品升值,虽然也无可厚非,但本人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一个釉下五彩瓷的倒爷罢了。

专家认为,针对一件优秀的釉下五彩作品,收藏者至少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给自己的藏品一个精准的名份;自己的藏品究竟诞生在哪个年代,那家瓷厂,是哪位画家在什么心情背景下创作的,在整个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历史上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能否用一句简单明了的定义来界定自己的藏品?这就需要藏家花心思下气力弄清楚藏品诞生的相关背景,这个了解的过程也就是增长收藏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明晰产品价值所在的过程。

二是适当予以推介和交流。所谓奇货共赏析,釉下五彩瓷终究是一件不同于金银之类保值的等价交换物,而是可以提高收藏者艺术素养的艺术品。适当进行推介,发挥艺术品怡人悦己、陶冶情操的功能,使一件优秀的釉下五彩瓷作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价值,这也应当算是收藏者的义务之一吧。必经现在已经不是倡导财不露白、锦衣夜行的年代了。

唐代高温釉下彩瓷器


长沙窑:

中国的陶瓷技术和工艺到了唐朝已经达到第一个高度。以后各朝所创造的陶瓷新品种,在唐朝都可以寻找出渊源和雏形。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唐朝炻器有唐三彩瓷器,北方有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有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秘色瓷。地方窑口有四川的邛窑,湖南的岳州窑,浙江的越州窑,安徽的寿州窑等等。

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看,其早期和中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陶瓷业出现发展兴隆的局面,正所谓,南有青瓷,北有白瓷。陆羽《茶经·皿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一作次,寿州,洪州次。”就说明当时各地瓷业兴旺。到了唐代晚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特别是天宝间,“安史之乱”给中国特别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活下来的人大批南迁,形成“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又“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大批北方工匠的南迁也给长沙窑提供大量的人才。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周围,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沙窑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北方唐三彩工艺技术,随着人口、经济、文化的南移而带到长沙窑区,而唐三彩常见的流动浸润式彩釉和模印贴花装饰工艺到了长沙窑就以新的形式——高温釉下彩的面貌再次出现。

神秘砂第一季壶中天地第一集


宜兴地处江南,人杰地灵,陶文化誉满世界,陶文化中紫砂工艺尤为杰出,壶人利用紫砂泥的可塑性造出一件件富有艺术色彩的工艺品,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关于宜兴地区的传说逐渐被流传发掘,一桩桩奇异的民间传说引起世人高度兴趣,神秘的紫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魔力,丁山老镇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神秘砂将带您进入一个未知的紫砂世界,在玄幻、灵异、恐怖中寻求真知。

神秘砂第一季壶中天地

第一集老村

当宏国得到那把鱼化龙紫砂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尽管窗外已是街道冷清一片寂静,可宏国心中的高兴劲就象十个八个太阳般的亮堂。

据说这把鱼化龙是一位“摸金”高手从一座清代县令墓里找到的。壶的本身并不太吸引人,真正引起宏国兴趣的是关于这把壶的传说。

根据该壶的发现者,也就是那位盗墓者说,在墓中发现壶的地方同时找到一块陶板,陶板上用小篆刻着这样几个字:得此壶者,如是有缘,可大福大贵!

宏国打量着这把鱼化龙,心里寻思着何为“有缘”?

这是一把用传统底槽清泥制作的鱼化龙壶,壶身通体由波浪纹构成,壶盖的子处有个吐着舌头的龙头,做得相当逼真;壶身原本应该一侧是条鱼,另外一侧是条破浪而出的四爪金龙,可现在这把鱼化龙壶龙和鱼都做到了同一侧上,细细看来,仿佛那条巨龙张着血盆大口扑向那条惊慌失措的鲤鱼,宏国仔细检查了这把壶,除了龙和鱼的位置和传统鱼化龙壶有区别,其他并无特别之处,难道关键就在龙和鱼位置上?宏国百思不得其解,感觉有些困倦,只能先行休息,等明天再作打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天就亮了,宏国稍稍梳洗一下,便匆匆赶往菜场买菜去了。

买好菜,宏国回到家里,把刚买的鱼往水池里一放,急忙跑去卫生间方便,在他解完手走出卫生间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凄厉的惨叫,登时感觉全身莫名其妙地阴冷。

什么声音?宏国心里发毛,胆战心惊地顺着声音的方向小心翼翼地走去,房间里的气氛让他感觉无比的压抑,可他寻遍了房间每个角落也没发现什么不对,正当他满腹狐疑地走进厨房想做早餐的时候,忽然发现,鱼不见了。

哪里去了?宏国使尽全力把厨房翻了个遍都没找到那条鱼,心里不仅嘟囔道:“是不是自己不小心让野猫跑进来把鱼叼走了?”心想也罢了,就当自己是做了回善事。

宏国草草地喝了几口粥便走进自己家的房间。

鱼化龙壶端放在床头柜上还象昨天一样透着神秘的气氛,宏国点上一支烟盯着壶思考良久,脑海里忽然闪过一道灵光,“难道秘密在壶里面?”宏国这才想起昨天只顾看壶身上龙和鱼的位置,忘了打开盖子检查壶的里面,于是他满怀期待地打开壶盖。

就在他打开壶盖的一刹那,宏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出现在鱼化龙壶里面的是一条只剩下鱼头的鱼骨架,两只鼓在外面的死鱼眼睛仿佛冒着绿光死死地盯着宏国,宏国只觉得头皮一麻,紧接着眼前一黑栽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宏国被一阵凉风吹醒,他站起身一看,大呼奇怪,原来宏国身处的地方已经不是自己的房间,而是一个陌生的村落外。

“我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什么地方?”宏国自问道。

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自然村落,村子坐落在一座不大的山脚下,村中房子建筑结构很象5-60年代早期山村,散落着大小形状都差不多的木结构楼房,村子外面是一片环绕4-5米高的树林,如果在远处是发现不了这个村庄的。

宏国看看四周到处都是树林和旷野无处可去,只能向村落走去。

走了10多米,宏国在一座老木楼前停了下来,木楼门前地上有一堆土块引起了他的注意。当他蹲下身来仔细看那堆土块的时候,不仅惊叫起来:“这不是紫砂原矿料吗?”原来,在当地政府封闭几处紫砂原料矿藏以后,很少见到这样摆放在露天里的原料矿了。本地紫砂艺人制壶的泥料一般都是泥商原来囤积的原矿,不过价格高得惊人,一般中低档商品壶只能用同样中低档的紫砂矿料添加色料佐色练制的化料,俗称化工泥;关于化工泥的争论近几年无论现实和网络上都讨论得很激烈,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早在民国时期,前辈们就有用氧化钴练制民国绿泥的事实存在了。

“年轻人,你来了啊?”正在宏国仔细打量那堆矿料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他猛地站起身来,机械地回过身去。

那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慈祥老者,老者年龄70开外却一点也不显老态,只见他身穿一件绣有团寿图案的老式唐装,手里捧着一把养得和老人脸色一样红光满面的紫砂壶,透过壶表面养成的包浆,清晰的调砂恰倒好处地分布在紫砂壶面上,宏国心想,这应该是一把名匠用上好清水泥制成的上新桥壶。

“我,我,我......”宏国想说些什么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年轻人是不是在想在这里怎么还有那么多原矿紫砂料啊!”老者笑着问道。

“是啊!是啊!”宏国答道。

老者笑着说:“年轻人,请进寒舍小坐,待我慢慢叙来!”说罢伸出右手对着身后的老楼作了个请的动作。

宏国随着老者走进老楼。

老楼尽管显得有些古久,却一点没破败的迹象,楼前滴水檐下的雕花很精致,细看竟是一排精细的茶壶图案,不禁瞧得宏国暗暗称奇;进得门厅,正对着门口的木墙上挂有一幅中堂,中堂上画有一老僧手捧一钵盂,钵盂里装有五色土,老僧表情栩栩如生,画得相当精细,正当宏国看得入神的时候,老者已经命人奉上好茶,两人入座边饮边聊起来。

老者笑着说道:“知道中堂上画的老僧是谁嘛?”

“应该是五色土传说中的异僧!不过关于这个传说详细的情况我了解的还不多。”宏国边答边饮了一口茶,眉头一舒心想:“上好的雨前茶。”

“确实是五色土传说中的异僧。”老者点点头说道:“在明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日: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日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

关于这段传说宏国也略知一二,大概说的是古时有一个老和尚。一天,他背着个囗袋来到了宜兴县丁蜀,一边走一边喊“卖富贵喽,卖富贵喽!”很多人都围过来看。老和尚手捧的钵盂里装有五色土,这五色土有黑、黄、绿、红、紫五种颜色,非常好看。

一个老者问老和尚:“这些泥巴有什么用?”老和尚说:“它比金子、银子还宝贵哩。”

众人听了纷纷笑老和尚说疯话,老和尚不理众人嗤笑,继续道:“不卖贵买富如何?”

随即抓起一把紫色土,捏成了一把茶壶,对着壶吹口气,壶里面咕咕直响,好象有水。老和尚端起茶壶往碗里竟然倒出了茶水。老者端起碗喝了一囗禁不住大呼好香的茶水啊,他忙把茶碗递众人喝,那壶里的茶好象永远倒不完,很多人喝过了,壶里的茶还是满满的。于是,大家都争着要买五色土。

老和尚说:“要买土请随我来!”

于是领着老者等一群人带了铲子镐头来到黄龙山土矿处说:“富贵在此!”

众人拿起铲子镐头,果然挖到了烂若披锦的五色土,大家高高兴兴取了土,按照老僧说的练制方法回家练成紫砂泥。

从此,人们用五色土制作茶壶,拿到街上去卖,五色土果然变成了黄金。

渐渐地,丁蜀的紫砂壶成了天下闻名的宝贝。今天,人们都把它当作陶瓷中的珍品呢。

老者笑了笑道:“你知道那老僧究竟是何许人吗?”

宏国摇了摇头说:“这只是个传说,难道真有其人吗?”

老者答道:“传说并不是全都是世人编撰的,此老僧是我爷爷。”

宏国一听此言大惑不解道:“是老先生的爷爷?如果是这样,老先生岂不有好几百岁的高龄?”

老者听罢哈哈一笑:“年轻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奇异之事只是世人无法理解而已。”

宏国听得一头雾水。

老者端起茶杯饮了一口,继续道:“想你还是不能明白个中缘由,这样吧,让孙子带你到处看看,你就会明白我所言非虚。”说罢喊出里间的孙子说道:“供春,带宏先生到处看看,切记不要去龟山石窟!”

“供春?”宏国吃惊地看着面前这个十多岁的小孩想道:“不会是历史上制作供春壶的那个传说中的高人吧?”

原来,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供春,即龚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人,学宪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未中进士前,读书宜兴金沙寺(在今宜兴湖滏镇)。供春发觉金沙寺僧人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壶,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紫砂茶壶。因壶为供春所制,通称供春壶。供春壶开创了宜兴茶壶的新天地。供春,才是实实在在的、有名有姓的第一个制作紫砂茶壶的大师。

供春见宏国若有所思,咯咯笑道:“不要多想啦,我就是你想的那个供春,好不容易可以出去玩,咱们边走边说。”说罢拉起宏国就往外跑,身后传来老者无奈的笑声。

宏国被供春拉着跑出老楼十多米才放慢脚步,宏国依然不解地问他:“你真的是制作供春壶的供春?”

“是啊!”供春笑着道:“现在不要问,一会你就明白啦!”

见到供春这样说,宏国也只好不再问什么了。

一路上,宏国看到村里的老楼几乎都用木雕装饰有壶形图案,而且每件雕刻得惟妙惟肖,略看下就象是用紫砂壶粘上去的一般,如果不细看,根本看不出这是用木雕工艺雕刻出来的,直把宏国看得暗暗称奇。

走了有10分钟的光景,两人来到一座木塔前,木塔呈锥形,下粗上尖,从上到下分有若干层,塔身并不高,最高的那层用手去够也能够得到,每层上面都摆放着紫砂壶,越往下约多,每件紫砂壶做功都相当精细,有些壶竟然和名家出手的名器一模一样,宏国不由得佩服这些壶的制作者,不过这些壶放在这里干什么用?这木塔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让宏国不免有些疑惑。

看着一脸茫然的宏国,供春笑着说:“这是晚上村子里举办斗茶用的壶塔,上面摆放的是各家各户参加斗茶的壶。”说完不等宏国有所反应便指着几把紫砂壶介绍起来,经过他那么一介绍,直把宏国听得捂着肚子大笑不止。原来,供春介绍的几件紫砂壶都是宏国听说过的大师巨匠的作品,引他大笑的原因是因为供春说这些壶就是大师门为了斗茶活动专门新制的。可宏国确切知道供春说的这些大师早就过世了,去世的人怎么可能又活过来再做茶壶呢。

看到宏国大笑不止,供春干脆拉起宏国来到一座作坊前,供春对着宏国做了个禁声的动作,然后带着他蹑手蹑脚来到作坊的窗前,示意宏国往里面看,宏国小心翼翼地往窗里一看,禁不住大吃一惊,险些喊出声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