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洪武瓷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官窑出现

洪武瓷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官窑出现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官窑瓷器 简一瓷砖

2020-10-27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明朝的洪武时期正处于元朝和明朝交替的时期,作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的朱元璋下令建造官窑,由朝廷直接督办,用上等的材料、工艺精湛的工匠、超高技艺的画师进行制作,其烧制瓷器的工艺以及配方都是严格保密的,对于器物的形制、色彩、纹饰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仅供于皇宫使用,足以可见当时得瓷器地位之高。洪武时期主要进行了青花瓷的大量烧造,但是由官窑烧制出的瓷器流传至今的却少之又少,收藏价值非常之高。

在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中以釉里红的瓷器最为名贵,通过氧化铜在高温还原的条件下烧制而成,这一项工艺难度非常之大,铜对于窑炉的温度以及外在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当时洪武时期烧造出的釉里红瓷器有着“千窑难得一红”之称。从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上看,胎质非常的细腻,胎体也非常的薄,流行青、白两色,素气、雅观是洪武瓷器最大的特点,但是由于洪武时期使用欧冠瓷器用来兑换马匹,所以烧造出的瓷器非常的壮硕,这也形成了洪武瓷器官窑的独特风格。

由官窑烧造出的瓷器瓷化的程度非常高,厚重感相较于其他瓷器要高很多,而由民间烧造出的瓷器由于对于温度把握的不当,会出现浆胎的现象,胎体的断面上会出现土黄色的色泽,收藏价值以及价格就要略低一点。

从其瓷器的装饰图案上看,大部分是以花卉的纹饰为主,绘制出的菊花呈现为扁状的椭圆形,缠枝的莲叶纹则会呈现出螺丝形态,装饰的花纹样式较为单一,但是技法却是非常娴熟的。从其绘制的青花绘画使用了凸画的两面装饰手法,有着大量团花的图案,青花的色泽也较为稳定,很少出现流散的现象,收藏价值较高。

釉面呈现为青白色是洪武时期瓷器最大特点,通过厚润的青白釉进行掩盖原料的不足,官窑烧制的瓷器釉面虽然也是青白色,但是却有着非常高的莹润感以及肥厚感,给观赏者一种较高的美观艺术感。从其釉面的自然开片纹上看,玻璃化的程度较高,透亮度也较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虽然民间烧制的瓷器也是以青白色为主,但是在对于器物表面的呈现上却远远不如官窑烧造的成色好。线条简单流畅、纹饰生动有趣是洪武时期瓷器最大的特点,虽然在现今的市场上有着较多的洪武时期瓷器的出现,但是大多都是由现代进行仿制的,在收藏价值上较低。

洪武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明洪武外酱釉内蓝釉印花云龙纹大碗,尺寸:直径20.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6,720,000 ,成交时间:2010.11.22,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年秋季拍卖会。

碗形撇口深腹,圈足底胎体厚重,足内无釉。外壁施酱褐色釉,胫部刻变形莲瓣纹一周,碗内施蓝釉,内壁模印五爪云龙纹,双龙首尾相衔,碗心刻风带如意云一朵。品相完美,时代特征鲜明,为极罕见的洪武二色釉瓷器,其品种系洪武朝所独有,目前所知同品种的传世器不过数件,多数收藏在欧美著名博物馆,拍品为已知者中唯一的大碗,其珍贵的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据统计,洪武时期此类装饰模印云龙纹的器形有碗、盘、高足碗三种,釉色有蓝、酱、红、白、黄等颜色,分两种类型,一类为内外颜色不同,另一类为内外同色,其中以单色红釉器较为多见。此外还曾见外青花内印花云龙纹盘。从考古发现和传世品看,元代的颜色釉瓷器以钴蓝釉为多,印花装饰则多见于枢府卵白釉器,而不见施于蓝、酱、红、黄等颜色釉器。明永乐、宣德及以后各朝的颜色釉瓷器亦罕见以印花为装饰者。

外酱釉内蓝釉印花云龙纹大碗,胎体较厚,撇口深腹,近墩式,圈足。碗内壁施蓝釉,玻璃感甚强,釉下模印云龙纹,二龙为同向行龙,双角五爪,首尾相接。碗心浅刻云纹,上下各一如意云头,中以S形云带相连,弯折处各出半朵云头,是为“风带如意云纹”。外壁施酱褐色釉,近底部浅刻双线仰莲瓣纹一周,莲瓣内为变形云头及空心圆珠。足内不施釉,有明显旋痕。

这类印花云龙纹颜色釉瓷器系洪武朝所独有,而其中外酱釉内蓝釉者典型性最强数量却极少,有则又早归各著名博物馆所有,此碗之珍贵自不待言。

2:明洪武龙泉青釉刻莲纹菱花式大盘,尺寸:直径62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5,5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菱花式,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盘壁随花口出筋。内壁口沿下刻杂宝纹,内腹刻缠枝莲纹,外壁口沿下刻缠枝莲纹。盘内、外及圈足均施青釉,釉色青翠,釉面丰润。

自古以来,龙泉青瓷以釉料之美誉满天下,它们含蓄蕴藉的青釉深浅有致,质感温润失透,本拍品堪可为此现身说法。其实,龙泉瓷并非得名于某个特定的窑口,龙泉只是指浙江南部一个陶瓷集散地。当地瓷窑承袭了省内越窑之遗风,因此北宋龙泉器与越窑制品十分接近。但时至南宋,皇亲贵冑南下偏安杭州,龙泉窑显然受到其逸兴雅趣之影响,创烧了一种清浅柔和的精制青釉,在海内外大为风行。龙泉釉在南宋已臻于完美,但其产量在元代仍持续攀升,久而久之,活跃于龙泉地区的元代窑口竟多达约三百个。除了引入新的器型和装饰风格,龙泉窑更开始烧造器型敦硕的作品。虽然大件器物(如大盘)最早的灵感很可能来自西亚客户的要求,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大件器物在西亚和东亚亦广受欢迎。以日本为例,上乘的龙泉青瓷在当地长盛不衰,各大名剎和家族皆视之为传世之宝。到了明初,龙泉青瓷无论是在本土或出口至其他亚洲地区,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减,文献中亦明文记载,部份龙泉青瓷属于宫廷御制,相应事务俱由京中派员督制。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会典》卷一九四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即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窑]等府烧造。」在明初龙泉或景德镇制品中,盘径逾50公分者极罕,本拍品工精料绝,且口径为62公分,看来很可能是特为宫廷烧造之物。

明代洪武一朝,制瓷业再度腾飞,菱口器物在两大窑系东山再起,并结合了与花口对应的瓣形弧壁,出筋处棱角分明。可圈可点的是,景德镇菱花式大盘的圈足似无定式。北京故宫珍藏数例青花菱花式大盘,部份作品的瓣式造型从盘口、器壁乃至圈足一气呵成,有的仅采用平实的圈足设计。

3:明洪武龙泉青釉菱花式大盘,尺寸:直径62.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4,86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盘曾为日本黑田家族珍藏。黑田一支发源于播磨国,先后为织田及丰臣家族效力。黑田孝高(1547-1604年)因出任谋臣有功,1587年获封中津城。黑田孝高既是豊臣秀吉的得力军师,也是茶圣千利休(1522-1591年)的好友,并亲自撰文阐述茶道。

4:明洪武龙泉缠枝花卉纹玉壶春,尺寸:高34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3,200,000,成交价: RMB 3,565,000 ,成交时间:2016.12.06,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龙泉窑是著名的青窑瓷场,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宋元时期烧造盛极一时,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龙泉窑相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明代重要的器皿中均有龙泉窑的遗迹,《大明会典》记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即饶州府的景德镇和处州府的龙泉窑烧造瓷器。本品器形端庄挺拔,秀美隽雅,通体覆施青釉,厚润沉静,碧翠怡人。颈部剔刻蕉叶纹、回纹、忍冬纹;肩部饰如意垂云纹,内填花卉;腹部主纹饰为四朵缠枝牡丹,其下刻变形莲瓣;足墙饰回纹。布局繁密紧凑,层次过渡清晰,刻划豪放流畅,工艺精湛,所刻枝蔓花卉轻盈舒展,气脉连贯毫不逊色于笔绘之神韵,为明洪武龙泉官窑玉壶春瓶之佳妙隽品。

5: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2.3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0 ,成交时间:2012.10.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

釉里红是中国陶瓷史上极难烧制的品种之一,它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因铜红料极端敏感的特性和窑炉内还原气氛人工难以控制的原因,其呈色极易偏差,甚至部分纹饰会在窑火中被烧飞,因此,釉里红技法虽早在唐代长沙窑即已出现,但直到元代才真正烧制成功,至洪武朝继续发展成熟,并掀起一个小高潮。从已知器物看,宣德朝虽然亦有精致的釉里红器,但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远不如洪武朝,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制作渐趋衰落,并一度停烧,直到清代才得以恢复,故明初的釉里红器堪称弥足珍贵。传世品中的洪武釉里红器远多于青花器,器形包括尺寸巨硕的大罐、大碗、大盘及梅瓶、玉壶春、执壶、双耳瓶、三足炉等。其中釉里红大碗在本场拍卖会徐展堂先生专题中即有一件,而釉里红玉壶春瓶,含本品共有两件。如此齐聚,堪为佳话。同类器见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著名私人收藏中,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茧山龙泉堂等。此瓶造型、纹样皆与北京故宫珍藏洪武朝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相似,而其发色更为浓艳,在传世品中诚不多见。造型、装饰亦具鲜明的时代特征,重心下移,纹饰自上而下共六层,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纹,以牡丹的正面和侧面描写交错出现。颈部有蕉叶纹、卷草纹、海水纹。近足处为仰莲纹,足墙外绘卷草纹。构图更为规整,主题更为单纯,渐趋向细腻纤巧和规范模式化发展。同样的风格尚见青花和处州龙泉青釉刻花品种,尽显朱明开国之官窑气象。传世品中,此类玉壶春瓶纹样布局分为瓶颈和瓶腹两大部分,瓶腹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及菊花等,瓶颈纹饰则有回纹、蕉叶纹、卷草纹、波浪纹、灵芝纹等。通过这两处纹饰各自变化和两者之间的互相搭配,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上述同类器即反映了这种情况,纹样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却又坚持同一风格,于统一中蕴含变化,颇令人回味。洪武朝瓷器曾经是古陶瓷界认识中的一个空白,随着明故宫遗址和明代御窑厂的发掘,洪武朝瓷器的面貌才逐渐清晰起来。尽管肯定洪武瓷的认定比较晚进,但并不影响人们对洪武瓷器价值的认定。

6: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大碗,尺寸:直径21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0 ,成交时间:2013.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八周年春季拍卖会。

此件大碗为敞口、深腹、腹部丰满、圈足,足端平切。器内外壁均以釉里红绘缠枝牡丹纹,口沿及圈足饰回纹,是洪武釉里红的常见制饰,釉里红偶有褐色斑点,釉色白中泛青,底足可见火石红。1982年山东文物总店收集一件类似藏品,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明代洪武瓷器中除青花瓷器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釉里红瓷器,红色是明王朝的吉祥之色,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崇,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生产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了“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装饰。明代釉里红瓷器源于元代釉里红瓷器,其制作工艺和青花瓷器一样,所不同的在于用料,前者是以氧化铜着色,后者则以氧化钴着色,它们都是在瓷胎上描绘花纹,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由于釉里红瓷器制作困难,再者成品率低,因此其生产制造在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历史中曾数度中止。正因为此,传世的釉里红瓷器益显珍贵。这件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属明洪武瓷器的典范之作,无论是纹饰布局,还是纹饰题材都具有元代遗风,但线条比元代更加精细。釉里红呈色较暗淡,色泽趋灰,有局部红色晕散现象;器物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清白,胎体淘炼略欠精细,胎质呈浅灰白色,露胎处可见火石红斑。底足改变了元代斜削的特点,底足为平削,器底微微下塌。

此器的纹饰,以缠枝花卉为主,辅助纹饰以回纹做边饰,花、叶远不及元代瓷器所绘的缠枝花卉纹里花、叶的大小,呈现出洪武瓷的三个画风。其一,花卉在构图中的地位更为显要,枝繁叶茂的缠枝纹饰因此更为悦目突出。其二,在正面描绘花卉时,花蕊均留有一道白边,这种画法简洁有效,加强了与周围深色花瓣的浓淡对比。洪武瓷器上的缠枝菊纹也有类似的画法,常在白色瓣内勾出一道白边。其三,洪武瓷器多以三角构图侧写牡丹,构图上以牡丹的正面和侧面描写交错出现。这种手法使波浪般的缠枝图案显得错落有致,与此同时亦突出了整体的造型。此外,公元十四世纪末的瓷器画工喜为花卉描上白色瓣尖。而釉里红烧造技术较难掌握,尤其是铜元素对炉窑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烧制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颜色又会晕散,甚至完全挥发成不了红色,其间不可预计因素可想而知;然而,这只碗釉里红料的掌握恰到好处,画法既呈现了缠枝纹之柔美,亦突出了白色花尖与殷红的花瓣之间的对比。与2006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中拍出的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玉壶春瓶,具有钵曲同工之妙。明代洪武釉里红在世间流传很少,出土也不多见,而此碗流传至今仍完好无损,足见其弥足珍贵。

7: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2.5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瓶撇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器型规整,柔和流畅,通体施白釉,口沿下至颈绘蕉叶纹,肩绘如意云纹,近足处环饰莲瓣纹,足墙绘卷草纹。腹部主体纹饰为缠枝菊花纹,花心大,花瓣小而密,整体饱满小巧。左右两侧曲线犹如S形,线条曼妙,极能体现东方的审美趣味。洪武朝瓷器是上承元代、下启永宣的重要转变时期,总体风格介于元代和永乐宣德朝之间。就青花而言,洪武青花瓷器别具一格,元代的青花瓷器发色浓艳,风格粗犷,洪武朝青花则开始趋向静幽清雅、纹饰明晰、布局舒朗的新风格。洪武时期的扁菊纹最具代表形象。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分别提到「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传世品中,洪武青花瓷的图案花纹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样。」由此可见,缠枝菊是明代官窑瓷器上菊花纹的主流,缠枝具有连绵不断、长久美好的吉祥寓意,此种菊花纹饰一直沿用至清代。翻阅公私典藏,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中有扁菊纹样的器型多为碗盘,而如拍品将其以主体纹饰绘于玉壶春瓶腹者委实少见,足见其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洪武青花玉壶春瓶,其造型与拍品相同,纹饰为较常见的缠枝牡丹纹,亦可作参照。

8:明洪武龙泉青釉划花栀子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3厘米,估价:HKD 9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10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瓶撇口、细颈、梨形大圆腹、圈足。外壁以带状划花为饰,颈饰芙蓉纹、缠枝栀子纹,腹饰栀子纹,下接仰莲瓣纹。足沿以外全器满釉。整体比例匀称,用刀工致,为明初处州官窑中难能可贵的佳作。近似例虽经著录,但未见相同纹饰的例子。大多的近似例除了腹部的主体纹饰不同外,副纹基本相同,从口至足由蕉叶纹、回纹、卷草纹、主体花卉纹、仰莲瓣纹及回纹组成。

9:明洪武釉里红团花盌,尺寸:口径40.5厘米,估价:HKD 25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1,760,000 ,成交时间:1992.09.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2年秋季拍卖会。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历史以假乱真的钱币


中国历史以假乱真的钱币:

随着钱币收藏市场的大热,很多人开始抱着捡漏的想法想在一些地摊上低价收入一些稀有珍品,但收藏市面上有很多假银币和假钱币,有些藏品是你绝不可能在地摊上捡漏得到的,那么在这其中最常见的几种是什么?就给大家讲一讲那些你不可能会捡到的漏。

1、货布:

货布是古钱币鉴定中所见伪品最多的品种之一。据传是前些年河南一代批量生产,因其悬针篆翻砂效果处理得极好,所以蒙骗了不少朋友。

伪品与真钱主要区别:翻砂铸,比真品略短小,锈色浅浮,在肩部几乎均有一块伪做的红斑。另外,文字虽然做得很到位,但仍比真品文字稍浅,还有真品边多有明显挫痕,这个打磨有明显现代工具留下的痕迹。

2、乾封泉宝:

乾封泉宝是当今制作得最逼真的赝品之一,市面上伪品横行。广泛流通于北京,西安等全国主要钱币市场,在网上也经常出现,不少朋友曾经上当受骗。

主要特点:文字与真品相比稍粗,铜制大多做成白铜,锈薄,有些带有伪做红斑,锈没有层次感。这类赝品甘肃也有出现,其锈和北坑西夏钱接近,锈软太浮,放大镜下其结构无结晶体呈漆粒状。

3、太和五铢:

太和五铢伪品主要特点:钱型大,直径都在2.6mm左右,锈色单一,基本都是浮土下一层绿锈,有些做得稍好一些的还做成几枚钱粘在一起剥落后的样子,很能迷惑人。锈是经化学处理后后又窖入土内,所用的土是带胶液状的,这类赝品最大的破绽是怕遇热,锈虽牢但遇热即呈片状脱落,且锈的气味冷时无味,遇热就刺鼻难闻。

4、太货六铢:

太货六铢赝品是前些年江苏一带做的,刚出来时带到北京,报国寺不少泉商都有购进,在交流会上大量传播,坑害了不少朋友。这些年来,在网上也屡见不鲜。

主要特点:文字较真品粗,外郭和内郭较宽,尤其背面内郭宽厚肥大,是其主要破绽。同批所出还有背月文者,不少朋友还当成稀有品种收藏。

5、孝建四铢:

孝建四铢假货前几年出于四川,目前市场上仍能见到。主要特点:钱形较厚,文字较粗,铜制发红,锈薄刺眼。

同一批出的还有太平百钱,丰货,直百五铢,直百五铢背为,永通万国,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最具杀伤力的还是直百五铢和直百五铢背为,制作非常到位,有些还带有浇铸茬。

6、隆庆通宝:

隆庆通宝仿品是几年前徐州人做的,这些年来一直在各地钱币市场和网上出售,受骗上当者不计其数,甚至一些资深泉商也深受其害。由于制作非常到位,而且售价一般不高,是这批东西杀伤力极为巨大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朋友蒙在鼓里。

主要特点:几乎全是清一色的铁锈坑包浆,文字稍有些走样,尤其"宝"字右足较长,还有"通"字的那一点向左转折长而且生硬,这是其主要破绽。

7、泰和重宝:

前些年沈阳人采用高精密翻砂而成的泰和重宝,钱体所用为五铢等普通古钱币熔后铜质,伪锈高温处理过,通体发红,很能迷惑人。

8、辽下八品:

辽下八品为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近两年东北所出的辽下八品,均是用普通五铢,开元和北宋钱等熔后翻砂铸成,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网上也屡屡出现。

主要特点:由于辽钱文字大多较浅,所以翻砂后文字多带隐起,散漫不精,锈色单一,多为通体绿锈,没有层次感。

9、袁大头: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的俗称。“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袁大头假货很多,并且从民国的时候就开始作假,加上各种军阀版、私版,更真假难测。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提高,只要肯用料肯用心,做工上完全没有问题,再养十几二十年包浆,高仿大头成为收藏届的顽疾。

10,康熙罗汉:

清朝康熙年间铸的一种特别钱,个子也和普通的康熙钱一样大小,只是“康熈”的“熈”字左边少一直画熙,铜的颜色特别黄,看起来有点象黄金,被称康熙罗汉钱。清代康熙通宝罗汉式背满汉套市场价格为172016元。

在21世纪初罗汉钱价格不贵,造假不多,但由于受到藏家的热捧,造假风行,有的挖去普通钱“熙”字一撇,有的直接做假钱养包浆。目前市面上充斥大量的罗汉钱,一般新人很难分辨。

11,背绿一角:

第三套人民币退市多年受到市场的热炒,背绿一角是其中佼佼者。背绿水印一角券是第三套人民币中发行量最少、发行时间最短、存世量最少的品种。目前,市场上品相不好的一张也要值几千元,好品相的高达4、5万元。

由于价格不菲,当时防伪能力不足,现在很多假币做得非常逼真,如果你手头有家传留存下来的,不妨好好珍藏,如果中途购买,最好找有资质的评级公司进行鉴定、评级。

12,淳化元宝供养版:

淳化元宝供养版是宋太宗淳化初年,太宗深感江山不稳,尤其当时宋与辽金沙滩大败及杨敬业惨死,亲自督工铸造并送至五台山窖藏,希望保佑大宋国泰民安,帝业万代不断。正面淳化元宝隽永洒脱,清丽不凡,为宋太宗御书,背面为“童子拜观音”向,栩栩如生,该钱为金质,华光普定该钱为一级品。

1988年一只建筑队在五台山翠岩峰施工中无意挖出一千多枚窖藏币,后被私分贩卖到香港,当时就能兑换一辆高级轿车,咂舌之余更为国宝流失痛心疾首。国内这种假货不少,大多都是铜制,利用佛像美好寓意也欺骗不少初学者。

13,大清双龙寿银币:

迄今历朝铸造的银、铜币没有哪一种可以与寿字七钱二相比。一方面该币几乎每一笔笔画镌刻以及纹饰均难以模仿;另一方面银币背面双龙刻画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是十分优秀的盘龙浮雕作品。清代光绪元宝双龙寿字币拍出了470.00万元的高价。

真品的广东省造双龙寿字光绪元宝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广东省为纪念慈禧六十寿辰而铸,本来铸造了三万枚作为贺礼要送慈禧太后,后来极有可能由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慈禧的生日庆典被取消,三万枚全部被销毁,仅仅留下十余枚作为样品封存参考。辗转反复,目前世界公认有八枚被故宫博物院及海内外几名收藏家珍藏,各个有名有姓,流传有序,真品应该在千万人民币以上.

中国古代瓷器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


瑞典西方古董公司收藏的清朝乾隆年间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碗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代表的陶瓷器,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与人的生命等值。“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举世公认的缘故。

中国瓷器深刻地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治文明

17世纪后半叶,中国曾向欧美出口大量的纹章瓷。纹章瓷通常指带有欧洲诸国贵族、军团、团体、公司等特殊标志或曰纹章的,根据特殊需要而大批量特制的中国瓷器。约始于明代。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中,收集纹章瓷2000件左右。据瑞典统计,有300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腹部直径24cm,高42cm,唇口稍外卷,短束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近足处外撇,浅圈足,品相完好,为清代梅瓶样式。瓷胎产自景德镇,似无釉,旋坯痕清晰可见。

小知识:瑞典纹章瓷简介

17世纪后期,法国宰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军徽、甲胄、纹章图案的瓷器,他还委托法国商人在江西用景德镇瓷制造他们夫妻俩的瓷塑像,表现路易十四和夫人身穿中国丝绸织锦做成的中国式服装载歌载舞的情景。此后纹章瓷便在欧美等地盛行起来。俄国彼得大帝也在中国订造瓷器,绘制双鹰国徽,直到现在中国的故宫(微博)博物院还收藏有康熙年间烧造的有俄国国徽的彩瓷。曾经有许多墨西哥人来我国订制绘有自己家族标志徽记或勋章图案的成套餐具或茶具。至今在墨西哥人中间,仍有不少人保存着这些瓷器,作为传世之宝。

对于某些国家皇室贵胄来说,收藏和使用精美的中国瓷器,似为他们崇尚文明和追求高雅乃至炫示国力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收藏、展示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皇室豪门的最大爱好。华盛顿和杰弗逊两位美国总统都有自己专用的中国瓷器餐具;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专门有一个收藏中国瓷器的瓷宫;波兰王约翰有一个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中国厅;德国的一些宫殿,如恩斯巴赫、夏洛腾堡等,以收藏中国瓷器著称;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中国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在泰国首都曼谷的大皇宫里,陈列着许多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和景泰蓝;瑞典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中国宫”;在苏丹的宫殿里,自15世纪就一直使用中国瓷器做餐具,并特别建造一座名为“中国哈奈”的建筑以收藏这些珍品;在东非埃塞俄比亚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教堂,在这个教堂里,保存着一个精美的中国明代瓷坛,被视为镇堂之宝,瓷坛内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著名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脏。

欧洲的某些君主对中国青花瓷器迷恋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在有关的法令中甚至规定了瓷具制作的用色。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宋代的青花瓷盘,每逢有国宾来访,总统接待贵宾时,才将这些瓷盘摆在接待室里,以示对国宾的敬意。

这些由世界各国的国王或总统等皇室贵胄或则根据他们的特殊要求绘制的如国徽之类章纹的中国瓷器,或则收藏等等,无疑具有彰明较著的政治意义,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某些国家的政治文明。

在一些国家具有货币职能,可与人的“生命”等值

中国瓷器对各国社会生活乃至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菲律宾,拥有中国瓷器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个人财产、名誉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瓷器还成为金银的等价物,在市面上流通,还可以用来作借贷的抵押品和缴纳法庭罚金的“货币”。

1717年4月1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骁勇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这批瓷器中有18只选型各异、釉彩纷呈的大型花瓶,世称“近卫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内。这是中国瓷器具有与人的“生命”等值的一个例证。

元代青花瓷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

苏门答腊的巴塔克族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若男人对妇女有非礼行为,则须用瓷器赔偿损失。部落之间、家庭之间发生械斗,和解时以中国瓷器作为赔偿。一般是一条人命索赔一只瓷瓮。在这里,中国瓷器同样具有了“人的生命”一般的珍贵价值。中国瓷器还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菲律宾新郎给新娘的聘金全部或部分是瓷器。在17、18世纪,拉美一些国家赋予中国瓷器货币的职能,向政府缴纳税金时可用中国瓷器。

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某些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方式

瓷器作为一种日用品,特别是作为饮食器皿,在欧亚非美四大洲传播,美化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日常饮食、宫廷宴会具有了一种文明风范,甚至改变了一些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中国瓷器对印度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饮食文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还没有出口到印度时,印度人吃饭时十分简单,地上铺上一张芭蕉叶,再将食物放在叶子上,用手抓着吃,基本没有什么餐具。但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特别是中国瓷器不断从海上运来,使印度人改变了生活习俗,他们吃饭时也用起了桌子,在桌子上摆着盛食物的陶瓷器具。

从18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开始在欧洲有了极大的市场。有人统计,在18世纪的100年间,从中国输入到欧洲的瓷器达到了6000万件以上,有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和青白瓷等。这种大规模的进口,真正改变了欧洲许多家庭的生活,过去的餐具一下子就被中国瓷器代替了。

中国瓷器成了欧洲千家万户民宅室内喜爱陈设的装饰品。如在荷兰,民居中的壁炉上、器物的托座上,就喜爱安放中国瓷器装饰点缀,舰艇的玻璃橱中,也摆放着中国瓷器。特别是饮茶习惯在英国等国成为时尚后,瓷器成为欧洲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历史上的罗庄陶瓷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一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陶瓷制作技术,又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因此就有了世界"瓷国"之称。

在中国这座博大、高雅、渗透着亿万劳动人民血汗结晶的艺术殿堂里,陶瓷是一束瑰丽璀璨的艺术奇葩。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都有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陶瓷名家名厂。然而,作为异军突起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陶瓷,却以她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名扬中外的"鲁南瓷都"。

罗庄陶瓷,不仅是临沂陶瓷的代表,同时又是研究山东陶瓷和中国陶瓷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罗庄陶瓷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陶瓷的发展和起源是息息相通的。因此,探索罗庄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不能孤立地按地域分割来研究,而应将其置于中国陶瓷的研究之中。

关于中国陶瓷的发明和起源,近年来,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在不同地域环境的生存条件下,先后开始了陶瓷的制造,并以江河流域为依托,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以黑陶工艺为显著特征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区,是一处独立发展的地域,它以山东境内北至潍坊,东至日照,西至曲阜和南至江苏淮河以北这一广大地区为轴心,呈四周扩散的态势。

大汶口文化以前的北辛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文化遗址。这时的制陶工艺颇具原始意味,火候较低,坯体较厚,手制痕迹十分明显,陶器造型也比较单调;但其中发现的两件陶器底部表面上印有规整的席纹,具有陶瓷起源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件陶盖鼎,虽然质地粗糙,装饰简朴,但对于器物造型起源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发。视其鼎身,无疑与某种自然形态相契合,明显带有模拟植物中的瓜类或动物中的头盖骨等特征。随着思维的发展,堆砌支架逐渐被随身粘撮的"鼎足"所代替,综合为鼎。这件充满稚拙之气的"陶盖鼎",体现着模拟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可以说是沂蒙陶瓷文化"物以致用"原则的启蒙之作。

以磨光黑陶器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造型成就,使陶器形体美不断深化和演变,从而达到史前陶器造型艺术的高峰。早期典型龙山时期的陶器,以临沂大范庄出土的30多枚高柄镂空黑陶杯为代表。这种器物没有五彩,没有装饰,纯真天然,朴实无华。形态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在此得到溶融、纽结、演变,从而再生出一个新的仪态的风范。1980年4月,在临沂罗庄区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陶器。这一时期的陶瓷,其显著的特点是造型灵巧,胎质细腻,漆黑光竟,薄如蛋壳,故被命名为"蛋壳陶"。"蛋壳陶"已在沂蒙山区的10余处遗址出土,从发现的数量看,约占己发现的全国的文化遗址的半数以上。

沂蒙山区的制陶业,自北辛文化时期开始,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不论其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制陶业始终是临沂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这个支柱产业的发祥地,也始终以罗庄、付庄、朱陈、湖西崖等村镇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这里的瓷器制品,是在制陶业的基础上创造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起源之考究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早期瓷器"形成于东汉时期;一说"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现。从临沂城西红埠寺发掘的古瓷窑址考证,远在西汉初年,临沂地区已开始了原始陶瓷的制作,至明、清,在临沂城南逐渐形成了以朱陈、湖西崖、罗庄、付庄等村镇为中心的手工业陶瓷作坊区。

临沂罗庄陶瓷源渊流长,除历史记载外,在罗庄周围的村镇中,不乏历史的证据。在罗庄区罗西乡的后黄土堰有瓷窑遗址一处,据考证就是在唐宋朝代兴建的。这里的地下一米处,就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则有明显烧过的黑色土坯和破碎模具。同时,在村民李延训的宅基地西边,还有一个大头0.5米,小头埋在土里,具有25齿的大型石碌碡;在村民李德润家门左边,也有一个光滑的大石碌碡;在黄土堰村前,还有一个大白石碌碡。象这种奇大、特殊、带槽齿的大型石具,都是用来研磨陶瓷原料的。这里原是"商贾云集的陶市",后来,历遭兵革之变,而变得荒无人烟了。

另据历史考证,临沂罗庄区盛庄镇王三岗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有灰砂陶、红陶、黑陶等多种陶器被发掘出土。到明清时,罗庄、湖西崖、付庄、朱陈已成为规模较大、作坊集中的陶瓷制作中心和集散地。这里所生产的缸、碗、罐、坛、盆、碟及砂壶、蒜臼等黑釉粗瓷产品享誉苏北、鲁南、皖北、豫东,成为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为什么罗庄陶瓷几经磨难,却能够发展壮大,这是因为这里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此处汇集了一大批民间陶瓷艺人。早在明末清初,在躲避兵荒马乱、地震水灾的年代,一群身怀绝技的山西喜鹊村的窑工,纷纷投奔到这个遍地充满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储量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周姓、孙姓两家窑业大户也从外地迁来,就在罗庄以西的朱陈村落户扎根了。二是罗庄当地的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这在当时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以罗庄、朱陈等地为中心,就有大青矸、焦宝石、紫土、石英粉、瓷石、粘土、大青土、黄矸、黄药土等数十种陶瓷原料,再加上储量丰富、分布面广的地下煤炭资源,奠定了罗庄陶瓷业发展的坚实基矗但是,尽管罗庄一带具备陶瓷业发展的天然条件,但在战乱的年代,几经摧残,几经磨难,那些星罗棋布的私人陶瓷小作坊,怎能承受得起这天灾人祸?到临沂解放前夕,这里的私人作坊己纷纷倒闭,陶瓷厂家所剩无几。

罗庄陶瓷工业的发展,在解放前经历了曲折多难的道路。解放后,凭借罗庄陶瓷原材料、燃料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陶瓷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才逐步走上正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陶瓷工业的进展,使它走过了不少弯路。纵观解放后罗庄陶瓷近50年的沧桑巨变,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即1949年10月至1953年。这一阶段为恢复和重建阶段。上面谈到在罗庄解放前夕,当地的陶瓷厂家所剩无几。罗庄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以罗庄、付庄、朱陈、湖西崖为中心的陶瓷业,主要是碗、缸、罐、坛、盖、碟、茶壶、蒜臼等粗瓷黑瓷,以个体经营为主,迅速在这里建起来多家小型瓷厂瓷社,形成了星罗棋布、村村冒烟、家家作坊的新局面。第二个阶段:罗庄陶瓷的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阶段。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罗庄建成一批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主要以临沂瓷厂和临沂陶瓷一厂、二厂、三厂为主,各厂家纷纷进行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陶瓷产品研制,并都以白粗瓷为主白细瓷为辅生产日用瓷,这是临沂罗庄陶瓷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但这个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驴拉碾,脚踩泥,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这正是当时手工劳动的真实写照。第三个阶段: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初,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陶瓷生产由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这是临沂罗庄陶瓷工业的第二次大飞跃。各陶瓷厂家所从事的原料粉碎、练泥和产品成型均实现了机械化,烧成也均由直焰窑改为机动隧道窑。这种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现,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十几倍的提高。第四个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10年时间,临沂罗庄陶瓷出现了第三次大飞跃,这就是陶瓷产品由单纯内销转变为内销外销并举,改变了陶瓷产品只能内销不能出口的局面。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也由一般的杯、盘、碟等单件向餐具、茶具、酒具、工艺美术等成套产品发展,使临沂罗庄陶瓷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外销量逐年增加。第五个阶段:临沂罗庄陶瓷全面振兴、全面发展的阶段。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罗庄陶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讲,除杯、盘、碟、碗和餐具、茶具、酒具、烟具、工艺美术瓷等日用瓷产品外,以墙地砖为主的建筑陶瓷又异军突起,临沂罗庄陶瓷批发城成为全国少有的大型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商品集散中心。从陶瓷厂家的数量看,市属临沂瓷厂和原临沂市陶瓷一厂、二厂、三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起了数十个初具规模的陶瓷厂家。从企业的性质来分,不仅有国有陶瓷企业,还有乡镇办、村办、个体办陶瓷企业,还有联合体和中外、中台、中港合资陶瓷企业。从营销角度分析,罗庄陶瓷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客户,而且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大户。应当说,作为临沂罗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陶瓷工业,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天。

1994年12月17日,根据国务院131号文的批复,临沂撤地设市,设立了罗庄区。这是罗庄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自此,罗庄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进人了新的发展历程。罗庄的陶瓷工业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迎着初升的太阳,阔步跨人新的征程。

论彩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价值


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也有人说:“世界的彩陶在中国,中国的彩陶在甘肃”,甘肃是“彩陶之乡”。彩陶,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华夏传统文化的根。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的发展史研究中,甘肃的考古发现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甘肃的彩陶文化,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对彩陶与中国远古历史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发表粗浅的见解,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彩陶印证了中国八千年的文明史,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关于人类远古及上古历史的研究,因为没有文字或有文字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记载过简略,使人知之甚少,众说纷纭,信疑参半。如何才能证实充实呢?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金钥匙。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质疑,恐怕都不得不求助于对甘肃彩陶的研究。

远古人类的活动,总是离不开大河。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创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创造了中国文明。

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是以农业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兴起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联盟制鼎盛的时期。这是华夏族冲破蒙昧的一缕曙光,许多传说和考古发现说明,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与东夷、苗蛮等众多氏族部落的先民,在治理水患、开垦荒地、发展农耕等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开发了各自的城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部落组织日趋完善扩大,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各氏族部落之间交往日益加强,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兵戎相见的机会也更多。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

中国远古时代祖先,生存选择的首要条件应该是气候,土地和水源在远古容易选择,而气候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远古渭、泾、洮、湟等流域正是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先祖们在此繁衍生息,绵长不绝。

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明珠。秦安大地湾遗址长达300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的彩陶,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第一批彩陶,为伏羲女娲诞生于甘肃成纪之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也否定了教科书中关于伏羲氏族是华夏部落联盟以外的“东夷”集团的说法。

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是开创者,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播种者,黄帝(轩辕氏)是一个改革者。他们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们在这个时代发明渔猎、农耕工具和衣服、蚕丝、文字、历法、舟车、制陶、中药等对人类童年的发育功绩千秋,万世永载。

甘肃调查和发掘了几千处遗址以及几千座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彩陶种类就有9种,品种和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有充分证据推翻瑞典人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时期排序方面的错误。基本上确定了甘肃史前文化序列,即: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约8000多年一直到距今2000多年,绵延不断长达约6000年。大量的资料证实,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出现的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时创造的两种彩陶文化。而且,甘肃的彩陶文化存在时间长约5000年,遗存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阔,纹饰繁美,色彩艳丽,造型奇异,式样丰富,制工精细,内涵深厚,艺术成就高,学术价值大,堪称全国之冠,世界人类远古之最。

甘肃考古发现了先民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如7000年到8000年前种植的粟、油菜籽,发明的纺织技术,彩陶、文字雏形(彩绘、划刻符号),约5000年至6000年前建造的大型宫殿建筑(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地画、精美的彩陶,窑洞式建筑和陶鼓;约3000年至4000年前发明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雕刻技术、青铜分铸镶嵌技术以及具纽铜镜、凸面镜、大型陶水管的制造和使用,大麻的种植,马的饲养和使用,都是全国首创的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们不仅可以复原当时的甘肃大地不同人群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而且也充分显示了甘肃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我国文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甘肃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到仰韶文化,再到马家窑文化,直至到沙井文化,不断延续、发展。文化脉络承接,使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惟一没有阻断和消失。即就是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融合的。特别是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正引起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引发出中国的文明史应是五千年还是八千年的问题。我认为:第一、历史应该重新改写,中国的文明史应该上溯到7800年以前。第二、黄河中上游的秦陇(陕、甘、青、宁)地区既是华夏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最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和文化的源头。

二、彩陶演绎远古氏族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一) 彩陶演绎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彩陶的纹样中,有许多光怪陆离的兽类图像。氏族社会的人们,以狩猎为重要手段,动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源,因此,对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和习性都特别熟悉。伫立的鹿、跳动的蛙,游戈的鱼、侧向的鸟、弯角的羊等,造型准确生动,构图简介大方。

由于氏族社会的生产手段低下,心灵较脆弱,对大自然中发生的山崩地裂、洪水泛滥、雷鸣电闪以及威猛灵异的动物,既恐惧又探求,怀有复杂的心理,祈求神灵猛兽庇佑,并起到镇邪避凶的作用,对那些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动物则表现出亲昵,并更多的出现在陶器彩绘中。

由于原始人类的蒙昧,氏族赋予本部落的起源以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本身和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有着特殊关系,这样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我国古代伏羲的一支太昊氏 最早就以虎为图腾,而另一支少昊氏以凤为图腾,其二十四个氏族,也以不同的鸟为图腾。据史书记载,黄帝与炎帝决战时,就联合以野兽命名的熊、罴、虎等六个部族,并以黄帝的有熊氏为首,这就反映了对威猛动物的崇拜,半坡类型中的彩陶纹饰,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有昂首雄姿的虎形图案。

黄河流域最初的陶器造型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在陶器生产之前,人们用葫芦及其各部分来做器皿。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大多数的造型脱胎于葫芦,其中人头型器的彩陶也以葫芦造型,面部特征为一女性,反映了对女性的崇敬。黄河流域早期彩陶的图案中的鱼纹、蛙纹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生活富裕的追求和多子多孙的愿望。鱼和蛙的生命力极强,遍布江河湖泊,尤其是蛙,到处都能生存,所以很多地方对小孩都叫“娃娃”,“娃、蛙”同音,希望小孩向蛙一样活蹦乱跳。古人寿命短,从大地湾出土的棺墓分析,尤其女姓和小孩,极易夭折,是整个部族保护的重点,因此鱼和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最早崇拜的图腾。

至于彩陶中图腾大鲵和蜥蜴的出现,则晚于前者,可能是父系社会的文化象征,也是“龙”图腾的雏形。彩陶的上鲵也可能是蠎蛇类的动物的原始绘画,特别是蜥蜴纹在甘肃中部和西部的古彩陶上陆续延用了上千年,这种易变的动物另一别称叫“小龙”,应是当地氏族一直认为具有神性的动物。

(二)“龙”图腾的演变渐进。

“龙”图腾的出现,是从原始社会的伏羲氏族社会开始的,是在中华民族进入奴隶制时代经夏、商、周、秦、汉上千年时间,逐步完善定型的。

龙的传说,历史久远。古人从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已发现了“龙骨”、“龙蛋”及其他庞然大物的怪兽化石,从而认定,龙是存在的。又从咆哮的江河中,从天空中乱奔的飞云图形和雷鸣电闪中似乎感到了龙的神威,再从爬行的鄂鱼,蠎蛇、蜥蜴等动物身上感到了它们的威猛、灵活和不可侵犯,于是就产生了对龙的崇拜并以龙为图腾。

炎帝族是以神龙为图腾,帝尧族是赤龙。属于伏羲氏族的太昊氏系统的还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黄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 、飞龙氏等氏族部落。

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首”“人首蛇身”的诸神,实际上都是远古时代中华先民的族徽图腾。这种炎(帝)裔黄(帝)胄之说, 一直流传至今天。从龙传说到彩陶中看到大鲵、蜥蜴这种最早的龙图案雏形,年代非常久远,而殷契甲骨文出现结构完备的“龙”,迄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青铜器中,常看到的是没有角的“螭龙”造型。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民被称为“龙的传人”,黄河长江似两条巨龙象征着炎黄子孙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强大兴盛。此外,中国的东北有黑龙江,甘肃有白龙江,云南有独龙江等。中国以“龙”命名的江河和地方非常普遍。中国人认为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有龙来主宰。全国各地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建有龙王庙,四时祭祀不断。龙的形象成为威严、高贵、神圣的象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都以真命天子自居,号称龙种,其后代自然也是龙子龙孙。龙的图案首先是帝王选用,秦始皇号称“祖龙”。皇帝有龙冠、龙袍、龙案、龙床,王室的建筑到处有龙的绘画、雕塑,古代的达官贵族则有蟒袍,表示地位的显赫及与皇室的姻亲关系。

“龙”体现着华夏各民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龙无坚不摧,不可战胜,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应引以自豪。

“龙”体现着华夏各民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龙无坚不摧,不可战胜,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应引以自豪。

中国龙文化是伴随着彩陶、青铜器文化和华夏社会发展而形成和流传的。如今连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熟悉和热爱龙的形象。中国的“龙”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作为人类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充分进行弘扬。

三、彩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陇黄土高原地带,宽阔的河谷,肥沃的冲击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其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颜色橙黄如粉糕,质地细腻而且具有柔韧性。

陶器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创举,制陶是人类的第一次通过物理变化来改变物体性能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童年的智慧之花。不但方便了人们生活,而且对后来的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最早衍生于彩陶上的原始绘画和记事符号。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具艺术性的文字。在甘肃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刻画符号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已发展到上百种。应该认定,这些符号与甲骨文一样,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像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中国文字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并经过了在青铜器上刻铸的金文(钟鼎文)到大篆(蝌蚪文)、小篆,再到隶书(汉隶)、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后来又有魏碑体、、行书体、草书体等多种书写字体,而且产生了书圣王羲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著名书法家。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流光溢彩,传承于世。

原始社会的绘画,能保留到现在的一个是岩画,一个是陶器上的彩绘。以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展示了我国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具有世界意义。古代人们在陶器上所表现的绘画技巧尽管很稚嫩,但是他们所表现的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十分强烈。对称的连贯的人物舞蹈图纹、鱼网纹、人字纹、蝶形纹、方块连续带纹、叶形纹等生动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用于彩绘的颜色,最早是从石块中寻找的天然色,经过石磨研成细粉。主要以黑、橘红、橘黄为主,偶尔也有白色。当时古人还不可能掌握调色的技能,但是他们所选用的矿物颜色经过加温烧制,直到今天看上去还是那么柔和鲜亮。

彩陶在造型方面最初以手工控制,后来发展到了“慢轮整修”阶段。以圆弧为基本形状的葫芦形、锥圆形等平底罐便于放置,而尖底罐、三足罐是为了便于在炉膛或火炕中烧煮食物。彩陶罐口沿的收缩、倒水的流口、对称的耳环、三足的平衡支撑等,对后来青铜器的鼎、樽、爵等器物的造型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而原始人在彩陶中塑造的人形壶、鸟形壶、提梁壶、连体双耳罐,以及不同作用的盆、钵、勺、瓶、缸、瓮、带嘴锅等多种器皿,则对后来的雕塑、金属铸造和瓷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极大影响。

透过彩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动物毛制作的笔已经用于彩陶绘画。由彩陶烧制到建筑用的砖瓦的烧制,以及后来的活字印刷所烧制的陶字,都是脱胎于彩陶烧制工艺。

彩陶烧制对后来的冶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原始人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也尝试焚烧不同的石料或偶尔的发现,在高温下熔炼出了铜、锡、金、银等金属,于是就产生了青铜器和金银。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具制造日益精巧,式样日益增多。首先是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发明了冶铜术,制造青铜鹤嘴锄,随后居于西北的夏族也有同样的进步。在甘肃的齐家遗物和辛店遗物中都有铜器出现。甘肃的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等十余处齐家文化遗址内发现有红铜和青铜制器的斧、镰、矛、刀、凿、锥、镜等。甘肃民勤沙井的地下遗物中,铜器已比较多的存在,并有带翼的铜箭镞等兵器。远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模具胎具都是陶制的,冶炼金属的坩埚也是用陶土制成,青铜器上的鸟兽花纹都源于彩陶绘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冶炼造型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辉煌境界。

综上所述,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龙泉青瓷成为第一个通过原产地保护审查的工艺品


杭州11月1日电我国制瓷史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窑系——龙泉青瓷近日通过了原产地域保护形式审查,成为我国《原产地域保护规定》实施以来唯一通过形式审查的非食品类工艺品。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民族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也是国家名优特产品质量与信誉保证制度。目前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以原产地命名注册的产品就像佩起了一块“护身符”,它与一般产品相比,拥有高知名、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优势,成为开发当地经济潜力的有效手段。此外,原产地域产品作为知识产权还将受到世贸组织有关协定的保护,货物出口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目前,这块“护身符”同样佩挂在了龙泉青瓷的身上。龙泉瓷是中国青瓷史上的颠峰,其敦厚玉立的造型、拙朴自然的釉色和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一直被收藏家和爱好者奉为至品。而现代龙泉青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装饰、造型、釉色和烧成工艺都有了新的突破。

但是随着我国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对国内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龙泉青瓷产品也不例外。而有关青瓷企业、青瓷行业又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致使企业经济效益、行业整体发展竞争受到一定的损害。

为了有效保护龙泉青瓷的原产地域地位,进一步提高龙泉青瓷的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浙江龙泉市从2001年4月开始组织进行申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国家质监总局的批准审核,龙泉青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终于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告。

龙泉青瓷作为原产地产品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概念,有了这块“护身符”,龙泉青瓷,这一祖国古老文化中的艺苑奇葩将更放光彩。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庆元香菇、绍兴酒、龙井茶、茅台酒、镇江陈醋等17种产品批准成为原产地域产品,而审查通过非食品类工艺品却是全国首次。(完)

景德镇成为全国产瓷区第一个承办全国美展陶艺展的城市


有人说,景德镇是一座幸运的城市。从宋真宗赐名“景德”,到元朝设立官府用瓷机构-浮梁瓷局,明、清两朝设立御窑厂,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再次设立国家用瓷生产机构,历史的荣光从未在这座城市消隐。

时针走到2019年9月20日,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整整十天。一场全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展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陶艺展在景德镇举行,历史再次将它的荣光照耀这座城市。

开幕现场

9月20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陶艺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入选作品274件,其中进京作品30件,含获奖提名作品8件。值得一提的是30件进京作品中有两件分别是大学教授刘乐君创作的《流金的果实》和景德镇学院教师朱希睿创作的《遥远的信笺》。

本次展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文联、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承办。这是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乃至江西省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美术展览活动,该活动的举办将大大提升江西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正在大力建设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实验区亦是一种鼓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出的作品既有清新柔美充满诗意的作品,如以青釉为衣的《生之-徐歌慢舞》,仿佛在迎风摇曳的《来风·夏·芒》、梦幻世界《水月镜花》等,也有反映时代风貌令人感动的叙事如反映消防官兵的《逆行者》,开心淳朴的苗家村民《春到苗寨》,充满象征意义的《向日葵与老兵》。还有以青铜器为元素,体现厚重中华历史的《鼎兴中华》,也有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的《低头族》等。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既跳出了传统的窠臼,又非西方艺术的复制,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创新语言,令观众耳目一新。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创作手法与材料的丰富大大满足了观众对陶艺的想象。综合材料和3D打印及电子雕刻技术、复合翻模注浆技术、泥条盘注、传统黑陶、白瓷工艺的突破与创新,彩绘与陶艺的结合,令人感叹陶艺已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简单的泥与火的艺术,而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综合性艺术。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整个陶瓷艺术里面的各种艺术的风格、流派,艺术家对材料、烧成等工艺的不同方式的运用,以及从传统中来和从西方发展史里受到的启发和这些年轻艺术家对时代的认知。这个展览涵盖了专家所能想象的,甚至包括我们专家都不能想到的一些新技术、新表达。”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说。

8件获奖提名作品,有涉及到民间艺术、传统黑陶、前卫艺术、观念艺术的种种,更有在传统艺术中有巨大拓展的作品。30件进京作品其中就包含了主体性创作,传统技法的延续,黑陶、白瓷、彩绘的心的创作手法以及容器的革新,几乎成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最核心的代表作的整体面貌。

陶艺展为何难觅瓷画?

本届陶艺展在景德镇展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一方面,许多人奔走相告,一方面有人语出微词。他们质疑全国美展为何不能把瓷画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进行评选、举办展览?他们认为评委方缺乏包容意识,对绘画存在傲慢与偏见,事实果真如此吗?为此采访了白明。

他说:本届陶艺展入选作品有八至九件作品。很多艺术家没有入选不是他们的作品不好,而是美术展览与行业评比的要求、规模以及提倡、引导是不一样的,在美术领域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可复制可生产的大部分不在评选范围之内,主要是评选有新创意、新思想,在过去艺术形式、工艺材料上有推进的新的艺术形式,是美术家协会的标准,不是工艺美术的标准,不是行业协会的标准,也不是地方产业发展的标准,标准的不同,造成最后入选艺术家作品的不同。

他说“全国美展陶艺展”是个体的、全面的、年轻的、创新的,与之配套的四个平行展——“迁徙泥性”是回顾三十年现代陶艺发展的简史,是最具学术分量的展览。“彩绘今朝”是想发现中国重要的艺术家和年轻的艺术家在今天如何使用彩绘语言来表达。“红土日新”是呈现江西日新月异的艺术生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等综合性的小型展览。“今日传承”就是景德镇原汁原味的新的艺术和传承的呈现。

五个展览,既有中国陶瓷艺术的全貌,又有江西地域内的艺术生态和景德镇的现状,通过这些展览可以全面立体地了解中国的陶瓷艺术以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

全国美展陶艺展为何会选在景德镇举办

世界上很少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被人迷恋、被人喜欢。它身上独有的古老与现代、慵懒与缤纷,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来此朝圣。他们在此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宛如一席流动的盛宴。

这不断流动的盛宴,使景德镇成为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千年的陶瓷文脉与历史宛如一个巨大的容器,为外来艺术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开放与包容,厚重又轻盈的城市氛围又令他们诗与远方的理想在此有了栖居之所。

同时,古老的景德镇亦在他们身上吸收新观念、新思想。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在此交汇,形成一股全新的文艺思潮。每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览、讲座、雅集纷纷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地方上演,古老的手工艺城市已渐渐成为一座艺术城市。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城市开放与包容的胸怀,因此历史的荣光才会时时眷顾它。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设立到今天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在此的举办,无一不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所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在景德镇举办后,势必在此引发一股新的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陶艺创作中去。为城市赋能,为历史书写新的篇章。

据悉,展览展至10月22日。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时期瓷器的烧造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烧制的瓷器主要是以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为主,而景德镇主要烧造的瓷器是青花,所以青花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的发展样式较多,有釉上彩、釉下彩、斗彩、单色釉等多种类型,样式类型十分多样,特别是对于青花瓷的色彩掌控较为的独特,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进行融合,在对于纹饰的展现上,工艺更加的精湛,瓷器的质量上,也更加的耐用,存世量虽然较多,但是收藏价值较高。

明朝青花瓷器在原有的造型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永宣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型,例如:天球瓶、双耳扁瓶等类型,主要是根据当时社会的流行样式的发展进行的改变,而在成化、嘉靖、万庆年间烧制的瓷器更为的精湛,在纹饰上有了更多动物形象以及生活中常间的样式都在瓷器的纹饰上有了较好的展现,例如:斗彩鸡缸杯、葫芦瓶以及文房用具等等,有着较高水平的展现。

从其青花瓷的色泽上看,不同时期对于青花瓷色彩的表达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中以洪武时期为例,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主要是以偏黑、偏暗的色彩为主,缺少了鲜活的色彩,走向了淡雅、独特之风,但是这一时期对于青花瓷工艺的掌握仍不是很成熟,所以在其烧制的出品量上以及收藏价值上要略少一点。永宣时期以及嘉万年间瓷器的色彩上有着较大的发展,胎釉较为的精致且突出其青色,对于色彩更加偏向于艳丽、富贵之风,是当时社会中官宦世家、富商世家所争相分抢的物品。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之前朝代对于青花瓷的研究和发展,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彩瓷的融合,使其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彩瓷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在彩料以及彩绘的技术上掌握的更为熟练,对于白瓷原料的提纯程度更高,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可谓是艺术性以及实用性皆备的瓷器。

在这类瓷器中主要是以红、黄、蓝、绿、黑等色为主,这也成为了成化时期斗彩的最大特色,斗彩通过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彩瓷工艺,在艺术价值以及欣赏美观度上都有着较高水平的展现,这一时期烧制的斗彩瓷器不论是价格还是收藏价值都是非常之高的。现在我国的瓷器市场上有着非常多的斗彩瓷器。但是大多数都是现代仿制,收藏价值较低。

明朝青花瓷精品欣赏与拍卖成交价格:

1:[明]永乐朝御窑青花葡萄纹花口大盘,尺寸:口径43.2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20,700,000 ,成交时间:2015.11.19,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说明:永乐青花盘以三十公分者为常,四十公分者为贵,而四十公分以上者,世间罕有,为世界公私收藏中国陶瓷机构竞相争夺的至宝。就永乐青花纹饰而论,“五朵花”不若“一束莲”,莲不若牡丹、扁菊,而花卉又不若西瓜、葡萄……此盘口沿及器壁呈十二瓣菱花式,形如盛开的莲花。撇口宽折沿、唇口凸起、浅弧壁、广底、圈足,平砂底无釉。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折枝葡萄,枝叶翻卷,藤蔓缠绕,硕果累累;外壁饰灵芝、牡丹、菊花等十二组折枝花卉;口沿饰缠枝花卉纹一周。所绘花纹匀称分布,藤蔓绵绵,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清廉为政的治国之道。永乐青花纹饰明显地较元代疏朗,描绘手法趋于自然、写实。此器绘葡萄纹饰,带阿拉伯风情,应是为出口往中东专门烧製的,在伊朗阿德比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托普卡帕宫都有收藏。永乐一朝为朱明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

2: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尺寸:高42厘米,估价:RMB 18,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0 ,成交时间:2013.06.28,拍卖公司: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实为青花瓷发展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多加仿制,影响深远。此件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即为宣德朝青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此瓶造型圆硕而挺拔,微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满绘缠枝花卉纹,枝叶缠绕,疏密有致,娇嫩的花朵分布其间,格外醒目。肩颈部绘变体莲瓣纹。整器胎骨白腻,青花发色纯正,绘工娴熟,线条流畅,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3:明永乐青花开光葡萄折枝花卉菱口折沿大盘,尺寸:直径45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9,55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永宣之际,为弘化天朝圣德,谕遣中官郑和七下西洋,中外往来遂变密切,此前中断数十年的海外经贸重开,与中东地区交流得以恢复,其中瓷器一项,深为当地贵族喜爱,故西下宝船之中不乏用于赏赉的青花瓷器。明承元制,重视窑业,后更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元朝浮梁磁局,规制更宏,技术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其中各式瓷质大盘为当时重要赏赉瓷之一,为中外交流盛事之见证者。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其形宏硕端庄,口沿平出,呈十二出菱花式口,此种器型始见于元代,非中国传统瓷器式样,而与中亚陶器及金属制大盘十分相似,应为适应中亚伊斯兰国家需要所制,是当地贵族围坐吃抓饭之宴饮佳器。其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卷草纹,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情。内外壁均饰十二朵折枝花卉,计有山茶、牡丹、栀子花、菊花等数种,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细须缠绕,枝叶翻卷,布局疏朗而饱满,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青花料聚集处呈铁锈斑,有凹凸不平之感,在釉面映衬下产生清晰明丽之感,苏麻离青料深入胎骨,极具立体效果。葡萄产自西域,中土少见,故较为罕见于中国艺术品。唐代因丝绸之路通达,中西往来频繁,中原遂见有葡萄纹饰,却如昙花一现。元代作为中国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与西域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纽带再连,至永宣时期中外往来愈发密切,瓷器在发达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葡萄图案甚是流行。此式葡萄纹大盘为重要而珍贵的永乐官窑瓷器,为君主用于促进贸易或外交之重器。

4: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与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出乎其人生意料,一夜之间由藩王脱胎贵为天子,因此他比谁都深知荣华富贵得来之不易,对帝皇生活的痴心眷恋成为他祈求神灵、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嘉靖二十一年他更是不问朝政,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当时宫殿所饰之物均为道教仙人众神、灵符祥瑞之类,其中瓷器一项也不例外。

而本品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

本品装饰造型独见嘉靖一朝出现,后来万历时期继承嘉靖御瓷葫芦式瓶的众多式样,唯独缺失此类。结合其绘画风格、青花发色和款字等诸种特征,佐证以前述文献记载,估计其制作时间应是嘉靖中期,流行时间极短,故制作数量罕少。

5: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尺寸:高28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0 ,成交时间:2011.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规整而生动,深得双线勾勒填色技法之精妙。其纹饰层次丰富,却毫无繁密之感。胎质坚致厚重,釉汁莹白凝厚,抚之润泽如玉,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略见深沈,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无款,然品格之高更在写款者之上,故成窑之美重在质量与内涵。目前成窑多见盘碗杯等圆器,琢器极罕,而琢器之中类若本品的高度更是寥寥无几。其呈瓜棱形,成型工艺颇为复杂,需要分段模印再衔接而成。

6:明宣德青花缠枝莲大碗,尺寸:,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6,6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件碗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亦仅见洒蓝釉暗刻龙纹钵和青花云龙纹钵,皆以厚胎平口著称。其功用文献失载,后世众说纷纭。本品器内素面无纹,器外纹样以青花为饰,腹壁通绘缠枝莲纹八朵,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自如。口沿以及近足处两道弦纹之前绘以火焰纹,近圈足处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为此式大碗统一的装饰,圈足外侧画卷枝纹。口沿双弦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莫不合乎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本品所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体横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绝非庸手所为。据考证宣德一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的书法深得圣意钟爱,宣德皇帝常以之为师,故《万历野获编》赞宣德皇帝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今审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宣德”、“年”三字与瓷器上的款式如出一人之手,无论其点之大小,划之长短,运笔之轻重,间架之疏密均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是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的。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岁寒三友图、缠枝莲花、缠枝灵芝、双龙赶珠、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折枝瑞果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约在三十件之内,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

7:明成化青花狮子戏球纹大盌,尺寸:20.6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5,7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成窑之品,独辟蹊径,在景德镇御制瓷器中,鹤立鸡群,世人搜求若渴。若论胎釉,可谓无出其右,成品皆质感卓绝,器身绘饰恬淡柔雅,笔触秀逸,引人入胜。

此盌纹饰及率意画风承宣德风范,亦吻合其成化初年之断代。成化一朝,以宣德青花为模范,故犹以借鉴。本品盌底着仿款,或藉此述其灵感所出,并表对先朝成就之尊崇,更显对宣德瓷之青睐。此盌虽似宣德,然其钴青流畅,且无黑疵,乃典型成化初年青花特征。

8:明嘉靖青花龙凤纹活环双耳瓶(一对),尺寸:高17.7厘米;高16.5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5,640,000 ,成交时间:201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排楷书款。

此明嘉靖御用青花凤纹活环耳瓶,造型小巧规致,遍身青花瑞福图式,仙气袭人,应为帝王掌中把玩之物。通体施釉,青花装饰,口沿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观其双耳活环处,轻薄纤细,成形不易,尤可窥彼时官窑烧造工艺之高度。完整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本瓶以云凤纹为主饰,自上而下环饰多层纹样,纹饰虽层层相隔,实则互为呼应。凤凰展翅飘尾,尾部毛发呈锯齿状,画风朴拙奔放,富集时代特征。且见四周伴以祥云纹,仙气缭绕,道教色彩甚浓。明世宗祈愿万寿无疆,喜好祥瑞图式,下必趋之好之,故令此种纹饰于嘉万年间蔚然成风。嘉靖青花以石子青与回青料配合使用,最是独特,不见成化青花之浅淡,亦无永宣铁锈斑之冷峻,自是鲜亮艳丽,诚如《陶说》所称“幽菁可爱”,与人以浓烈而自然的美感。此瓶釉色肥腴莹润,青花色泽明亮,甚具嘉靖青花之时代特征。此形制虽非少见,而制作却不流于形式。尤其青花纹饰之绘画,笔意潇洒,着色自由,乃匠心所至也。此式铺首衔环双耳瓶的原型来自周代盛酒之具—青铜壶。宋代金石学兴起,尚古之风盛行,青铜壶与其它商周古物一起得以出土,并被好古者收藏和摹制。宋室南渡之后朝廷对礼制的匡复和修订不遗馀力,极大推进礼器的复古思潮,确立新式礼器的功用,此式铺首衔环双耳壶随之更多地向礼器性质转变,其材质也在多元化发展,其中瓷制者日益风行。在元代此式瓷制瓶开始成对供奉于神台前,已成制度,并且被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广泛生产,质量高低不同,充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如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著名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龙纹瓶因其铭文“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一副”而明确其作为神前供器的身份,亦可以证明,此式样的花瓶是与香炉配套使用。明承元制,洪武和永乐时期内府继续在景德镇烧造此式供瓶,可证实物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和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甜白釉铺首衔环耳瓶。永乐时期内府供器的组合已确立为“五供”之制,沿用至清初。明代“五供”所指为一炉、二烛台、二供瓶,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佛道两家在内的所有天地神灵及先祖等祭祀场所中均予以供设。例如永乐皇帝的长陵明楼前设置石五供一套,当中一对铺首衔环的花瓶,形制与瓷供瓶相同。目前所知完整一套明代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地金彩凸云龙纹五供”,这可让我们窥知嘉靖一朝供器的面目,其供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形制纹饰一样,原本耳上有环,后损毁。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在嘉靖时期,凡是此式样的瓷瓶均是供器。故宫同类藏品还有“嘉靖青花五灵图活环耳瓶”,“嘉靖青花云凤纹活环耳瓶”,尤其后者装饰八卦之“离”卦符号,更加可以判明它是专供道教敬奉之用。而本件拍品则是上述宫中供器之一,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绘青花云龙纹,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泛紫,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时人王宗沐《江西大志 · 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此瓶青花发色妍美正是成熟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皇室供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在明代御窑烧造当中供瓷的数量与其它瓷器相比少之又少,而且在宫中使用时间长久,历数十年而不变,若一旦损毁,再行更换时已是另一朝天子,又该烧造新年号的供瓷了。因此,此铺首衔环双耳瓶流传至今已属珍罕之品。

9: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碗,尺寸:直径21.5厘米;高10.3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5,340,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本碗侈口,窄圆唇,弧形浅壁,矮圈足。碗内口画两道青花一周。外壁绘山水园林奇石景致,中着十六童子于座园中嬉戏,圈足画回纹一周,口、足加饰青线六道。青花浓艳晕散,深处见黑色结晶斑,白釉微泛青色,凝润细致。器底无款。百子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为明代时期宫廷艺术品的重要题材。成化皇帝十八岁登基,一直对未有继位人而耿耿于怀。成化皇帝的宠嫔万贵妃比他年长十八岁。万贵妃所生的孩子夭折后,她亦不允许其他妃嫔诞下子嗣,以免自己失势。妃嫔中纪氏隐藏怀孕的消息,顺利诞下儿子,并将他收藏抚养至五岁,避过了万贵妃的加害,后来皇子继位为弘治皇帝。成化皇帝后期深恐后继无人,尤其偏爱寓意儿孙满堂的吉祥纹饰。

瓷器八大造假方法一个比一个过分!


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艺术品市场拍卖的火爆,很多人通过收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中国拍卖公司,为全中国大众打开了一扇致富之窗,成交价一浪高过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着人们争先恐后的相继四出淘宝,从收藏变为投资,通过古玩一夜致富的思想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

至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假货,就仅以陶瓷为例,可以说是花样各异,千奇百怪。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瓷器作假的十种常见例子。

一、器型臆造

在瓷器作假的领域里,有一种假货,它们曾经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属于现代的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造型和样子,编造而成。被行里人称之为妖怪,也叫做臆造品。以下几件藏品就是臆造的例子:

二、画工纹饰臆造

在做伪的瓷器中,有一种所谓一眼假的藏品,就是画片特别的怪异,现代,甚至于臆造或者模仿。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的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上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从古至今,瓷器装饰上的纹饰题材各个地方,各个时期都有区别,然后今天很多的造假者,在瓷器装饰画片上,肆意去发挥,出现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赝品瓷器。

▲仿明成化天字罐,穿草龙画工粗略随意,为典型现代仿品。

▲为故宫藏成化斗彩天字罐真品

▲故宫真品

▲仿成化斗彩天字罐。画工粗略。

▲仿元代红绿彩梅瓶 典型的现代臆造的赝品

三、按图索骥

在瓷器赝品中,很大一部分藏友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这件,书上都有!很多的造假者也就是抓住了这部分藏友的心态和特征,按图索骥,根据杂志书刊,甚至博物馆里的馆藏精品去仿造。并且配上一段精彩或者曲折的流传经历,去蒙骗收藏爱好者,以此盈利。

▲台北故宫藏北宋钧窑出戟尊

▲仿北宋钧窑出戟尊

▲首都博物馆藏元青花凤首扁壶

▲仿元青花凤首扁壶

四、老胎接底

在瓷器造假中,有一种造假的手段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或者知识才能分辨的出来,这就是老胎接底。这种造假的手段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很多清代官窑依靠接底的手法蒙混过关,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一些老窑的名品也有很多采用后接底的造假手段,使得不少瓷器爱好者上当受骗,甚至血本无归。

对于接底瓷器的判断,往往底上部分不具备老底时期的特征,老底釉面与上部分釉面补太一致,在宋代建窑中比较多见的接地分为冷接和热接两种,通过放大镜可以将冷接底排除,然而热接的造假方法则需要收藏爱好者们从多个方面去综合判断而断定真伪。

▲低仿接底仿清代素三彩

▲仿元代钧窑接底完整图

▲南宋建窑金兔豪接老底盏平面图

五、老胎新釉

在瓷器赝品中,还有一种赝品本身胎是老的,但是看起来非常新,这就要注意了。造假者往往从窑址等地方弄到一些古瓷,他们的胎是老的,但是釉面基本都剥蚀的非常严重,需要重新补釉修理一番。二次入窑烧制。二次重新进窑复烧的瓷器,往往气泡增多增大,变的密集,青花发色晕散甚至模糊不清。更有甚者胎体起泡。遇到这类的瓷器需要仔细辨别。然而这类二次复烧的高古瓷器今天往往被一些喜欢用老物件饮茶把玩的藏友们所钟爱。

▲二次入窑复烧的南宋建窑供御盏

六、老胎新彩

在瓷器收藏领域中,还有一种造假的手段就是在原有的单色釉面上面新加以粉彩绘画。以迷惑广大的藏友。老胎后加彩的辨别,多少老胎新彩,画面缺乏神韵,没有真品生动,关于老胎新彩有两个时期比较多见,一是晚清民国时期,第二个时期就是今天的造假者。老胎后加彩的另一个辨别方法,就是如果釉面有划伤部分,且压在了粉彩画面的下方,则肯定为后期加彩所导致。

▲晚清粉彩盘(新后加彩)

▲晚清粉彩碗(新后加彩)

七、老胎后刻款

众所周知,在很多古代瓷器中,都会在他的底部刻写上相应的款识,从唐代的宫廷供瓷开始就逐渐在瓷器的底部刻有相应的称呼,到了宋代在越窑和建窑中更为多见。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且不断的丰富完善成为瓷器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瓷器后刻款,作为一种提高价值的作伪手法现在也出现在了各个古玩交易市场中。后刻的款识多数刀法锋利,里面没有包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后刻款的例子:

▲宋代建窑供御刻款

▲唐代邢窑后刻款

八、仿造钜钉

随着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持续走高,完整瓷器也越来越难淘,越来价值越高,因此很多的残器也就很自然的成为了广大藏友争相收藏的品种之一。很多老瓷器由于经年历久产生了破损,在过去就衍生了一个行当就是把破碎的瓷器锔上。然后在市场上,为了谋取暴利的造假者也看中了这一门路,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广大藏友。

▲老瓷器新锔钉

▲日本藏青瓷蚂蝗绊

九、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

在很多电视鉴宝类节目中,经常会听到专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这也是判断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然而要想具体知道何为胎质粗松,和画工是否粗略则需要收藏者长期的多接触瓷器真品。多看真物件才能达到,总之一点,明清时期的瓷器,胎土淘洗的精细,尤其是康雍乾三朝,胎质洁白,坚硬。很少有很‘脏’的现象出现。

关于画工方面,每个时期都有自己年代的风格特征,今天的做伪,往往造假者超过了这个时期的特定风格,使得穿越的情况时常出现于仿古瓷器中。要想在这些方面使自己火眼金睛,一定要多看那些真的古代陶瓷藏品,琢磨其内在特征和风格,才能避免上当。

▲新仿乾隆官窑鸡缸杯

▲新仿清代粉彩大瓶

十、工艺与时代不符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赝品充斥于各个地方,除了刚才所提到那些造假手段之外,还需要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对制瓷的工艺要有所了解,很多造假者由于追求数量,对古代制瓷技法不求甚解,因此会在制作工艺方面出现与古代不符的地方。就以元代或明代青花立件为例,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在上釉方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上釉工艺。了解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才能在收藏市场上练就一番火眼金睛。

▲新仿元青花底足

▲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大罐

▲新仿明中期青花五彩大罐

注: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转发国博古玩收藏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洪武瓷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官窑出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洪武瓷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官窑出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