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卵白釉瓷器 > 导航 >

元代官府的高级定瓷:卵白釉瓷

元代官府的高级定瓷:卵白釉瓷

古代卵白釉瓷器 唐朝形窑白釉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白釉瓷器

2020-03-10

古代卵白釉瓷器。

元 卵白釉“太禧”铭印花云龙纹盘

元 卵白釉折腰碗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基础上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鸭卵而得名。过去由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见在模印纹饰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铭文,故又有枢府釉的别称。“枢府”即“枢密院”的简称,是元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这些印“枢府”铭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制作工艺上,均比当时的其它产品略胜一筹,是景德镇受命专门为其定烧的官府用瓷,但传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枢府”铭外,还见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机构“太禧宗煙院”的简称,以及“福禄”、“东卫”、“昌江”、“天顺年造”等铭文的器物,因此现在研究者均认为应以符合学术规范的卵白釉来命名这一品种。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器物施釉比较匀净,由于釉中含钙量较低,而含钾、钠成分较高,高温下黏度大,所以釉层较厚,釉面呈失透状,釉质温润,光泽内敛,色调均匀无开片,有的制品釉面有小棕眼。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见大器,多为盘、碗和高足杯等器型小巧的圆器,其中碗式见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以折腰碗最为典型,它的器型特点是撇口、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内折,小圈足,也有的为平实的小底足。而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所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样者高”,指的就是这种碗式。此外,传世卵白釉碗的器足也有元代景德镇产品的普遍特点,底足多无釉,外底心常有脐状凸起,削足规整,一些采用垫饼支烧的器物,底部常现火石红色砂底,并有褐色斑点,足墙边还常粘有砂粒。

元代卵白釉瓷的装饰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为本色印花装饰,纹样题材以各种花卉纹为主,亦有龙凤、云鹤及八吉祥纹等。由于器物施釉普遍较厚且呈失透状,所以传世器中一些制品内壁釉下模印纹饰往往显得不甚清晰。

编辑推荐

陶瓷名词:卵白釉


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始烧,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款,故又称"枢腐瓷".卵白釉瓷延烧到明初。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从定窑的兴衰过程中可以看到,定窑细白瓷的产生,至少有如下影响:第一是唐代形成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在北方的成熟白瓷生产中心由邢窑转移到定窑,定窑稳定的不加化妆土的生产技术,奠定了之后青白瓷乃至青花等彩瓷的发展基础,第二是首创了覆烧法技术,大大提高了瓷器生产效率,第三是定窑极高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反映出唐宋时期瓷器制造业的全国瓷窑之间的技艺交流,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定窑窑系,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白瓷体系。定窑烧造延续时间之长,在五大名窑中居于首位,各个时期的定瓷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还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合甚至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也应该看到,恰恰是定窑首创的覆烧法,浪费了大量的优质瓷土,定窑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埋下了迅速走向衰落的种子,这是现代发展工业提高效率的同时所必需借鉴的历史教训。

收藏价值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瓷中的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明代曹昭认为 “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就是一件黑定精品,其成交价是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库有记录的白定最高价格的3.3倍。

境内外价格的差异,也是这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五年来能稳坐拍卖价格头把交椅的原因。据了解,在境外及香港地区,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元港币,成交价54.8万元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

此外,收藏者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崇拜也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间,尽管诸多赝品的出现,使得定瓷的拍卖市场颇显冷清,但定瓷精品的市场潜力仍不容小视。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从199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定窑盘口梅瓶以396.44万元成交至今,定窑的总拍品达到408件,已成交拍品146件,成交总金额4240.9692万元,成交比率为36%。不过专家提醒藏家,在收藏定瓷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不能仅仅从表面特征上来鉴定,而更应该看重器物内在的神韵、时代特征及制作工艺上的文化特征。

定瓷中的黑天鹅——黑定


这批民间新面世的宋代黑定标本,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玄色之美”特展中展出,丰富了我们对文献记载与窑址出土的黑定种类的认识。黑定是一个重要的宋瓷品种,其中带有油滴、曜变、金银彩装饰的品种尤其珍贵。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制瓷始于唐,盛于宋,失于元,是受邻近邢窑的影响而以白瓷为主要产品的名窑。其地点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此地宋代时属定州,其窑因此得名定窑,所产瓷器亦称定瓷。

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黑定的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提及“古定窑”时,记载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北宋时期,定州为边关重镇,是抗辽的第一线,当时就有“天下十八道,唯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军唯定州最要”之说,司马光、韩琦、薛向、苏轼等名臣相继到定州任职,可见当时定州在北宋的重要性。

笔者这些年收集的黑定标本基本都来自定州,多数出自寺庙遗址的工地,一部分就来自定州开元寺塔(也叫定州塔)周围基建。中国的茶文化历来就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所以这些黑瓷标本来自这里也不足为奇。

从收集的标本看,大多数标本和残器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宋时期,黑瓷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大多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宋代书法家蔡襄也说:“茶色白,宜黑盏。”可见,黑瓷所具有的古穆、庄严、沉寂的内涵,深藏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让人回味无穷(图2)。

从迄今面世的黑定标本的器型、胎质、釉面上看,黑定有以下特色:1.器型主要有盏、碗、瓶、罐、钵等。2.胎质主要是白胎,白度高,质地精细,胎壁薄。3.釉面平整光亮,有的足外壁因流釉不整齐而出现不规则的露胎现象。

从装饰技法上看,可以把黑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纯黑色,釉面漆黑光亮,光可鉴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此类残片的胎质洁白,瓷化程度较高,断面气孔很少,可见烧结温度较高(图3);第二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或者带有(金、银色)兔毫,或者带有油滴,或者带着铁锈斑点,甚至还有像曜变一般的奇妙窑变等等,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图4、5、6);第三类采用金彩装饰,富丽而庄重(图7、8)。

采用上好的胎质和上好釉料,可以说定窑的黑釉瓷把胎和釉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始一味追求纯黑,到后来丰富的装饰技法,体现了黑釉瓷器的独特魅力。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密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油滴釉创烧于宋代。建窑、定窑、山西窑场、淄博窑等均有烧制。

“易定”铭款定瓷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碗底刻有

“易定”款的定窑碗,为五代时期物。据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年会上发表文章介绍:“此碗高6.8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7.3厘米。敞口,斜直壁,圈足,胎体轻薄,内外施白釉,光素无纹饰,足内亦施白釉,外底以尖状工具刻划“易定”二字,字体瘦劲,笔画流畅,顿挫有力。系五十年代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与此碗相同的另一件作品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二者应出土于同一墓中,刻铭亦出自一人之手”。

关于“易定”的涵义,汪庆正先生和吕成龙先生均曾有过论述。汪庆正先生从“易”是“阳”的古体考虑,认为“易定”似可解释为“曲阳定瓷”,而吕成龙先生根据“易”在古代有“交换”之意,认为“易定”似可解释为“用来交换的定瓷。”据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易定”在这里是一个联合的地方名称,即古时的易州和定州,包括今天的易县、涞水、满城、容城;定州、望都、曲阳、无极、深泽等县市。刻在碗底是作为定烧标志,表示此碗是领有易州定州的统治者在定窑定烧的瓷器。

以地名或具体机构名来作为定烧标志的地名款识在定瓷上已屡见不鲜,如早年出土流散到英国,现藏于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盘,盘底刻有“会稽”二字,即是位于会稽郡的吴越钱氏等上层统治者向定窑定烧的瓷器标志。另外,在定窑窑址发现的刻有“尚食局”、“尚衣局”、“五王府”等铭款的瓷器,均是宫廷机构向定窑定烧的瓷器标志。

邢窑瓷器上亦有以代表具体机构的地名款识来作为定烧标志的,如在1991年第5期《考古》上发表的《河北内丘出土“翰林”款白瓷》一文中,介绍了一件唐代的邢窑瓷器,其上有“翰林”款识,应为当时的官署机构翰林院在邢窑定烧时所作的标志。

“易定”作为一个联合的地方名称,古代文献及出土文物中多有记载,如《新唐书》第七卷德宗本纪七中:“丙辰,宣武、河阳、淮南、涂泗、山南东西,鄂岳军讨吴少诚。十六年正月已巳,易定兵及吴少诚战,败绩。”《旧五代史》第三十二卷庄宗纪六中记载:“同光二年冬十月戊辰,契丹寇易定北鄙。”《宋史》太祖本纪一中记载:“已酉,执易定节度使,同平章事孙行友,削官勒归私第。”另外,在曲阳发现的五代时期北平王王处直墓的墓志上亦有“易定”一词,铭文内容为:“唐故易定祁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北平王太原郡王公府君墓志铭。”

五代时期是定窑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从诸多此时期的出土文物证明,此时的定瓷品种日益繁多,造型秀丽典雅,胎体坚细轻薄,釉色莹润洁白。装饰上出现了刻、划花技法。邢窑白瓷独霸天下的局面到五代时已被定窑白瓷取代。随着定窑产品的不断完善和畅销,来窑场加工定货的自然也就增多,尤其是掌握着国家权力和财富的宫廷和地方行政机构等单位,更是以拥有精美的定瓷为荣。为了防止混淆,在定烧时以地名或机构名称作为标志刻划在器物底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就出现了诸如“易定”等地名款识。

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的雅与俗


白釉褐彩题字罐

本文通过对存于鹤壁博物馆的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的分析,来探讨其雅俗一体的特质,从分析器身题诗来探讨民窑瓷器“雅化”的一个变式。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是鹤壁集瓷窑出土的一件精品,现存鹤壁市博物馆。罐高31.7厘米,口径17.3厘米,重6800克。器型为唇口,下腹渐收,平底。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粗细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各一周,腹部有行文铭文二行二十八个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下部为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 众所周知,鹤壁集窑属磁州窑系,为民窑体系,因此鹤壁集窑的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这件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本身也具有了磁州窑瓷器这种共同的特点,朴实内敛,富有民俗特色,有其“俗”文化的一面。但同时,由于鹤壁集窑瓷器中以诗词作主要画面并不多见,且诗本身具有一定的文人色彩,具备了“雅”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俗”,是民俗,而并非格调之分。鹤壁集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元,烧瓷历史达五百年之久。但所烧器物,基本上为民用瓷器,装饰以富有生活意趣的内容为多。如现存鹤壁博物馆的童儿戏莲瓷枕、褐彩虎型枕,都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白釉褐彩题字罐也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民俗文化特征: 一、装饰花纹体现了民俗文化 肩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各一周,下部为底绘莲花瓣纹。其中,牡丹花纹自唐以来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代即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用于各种工艺品上。白釉褐彩题字罐上的牡丹花纹是以缠枝花卉的形态出现,互为缠绕,花朵盛开,枝叶舒展,纹饰构图从写实出发,表达了制瓷工匠的美好心愿。莲花纹于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而广泛传播,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佛教的中国化,莲花题材失去了宗教意义,而成为一种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白釉褐彩题字罐上的莲瓣纹就是这样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装饰性题材。白釉褐彩题字罐采用这种常见的有着吉祥意义的民间常用花卉纹饰修饰,表现了其生动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特点。 二、书法字体粗狂潇洒、随性自如 与众多官窑瓷器中的题诗题字不同的是,白釉褐彩题字罐上的题诗书法字体较为粗狂随意,较为洒脱,与工整细致有所区别。《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中认为磁州窑瓷器上的书法形态与宋代书法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的审美形态有着不解之缘,讲宋代书法“书写时情感遽发、兴会飚举的‘意兴’和书竣时狂放雄强、‘欹侧怒张’的意趣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联系乃至统一。”[①]认为磁州窑工匠必然也受宋代书法审美形态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元代的这件题字罐上的书法体式,虽然也表现了一种恣肆造意的创作心态,但更为直接的是器物本身为民用所造,在制作工程中受工匠本身文化修养与书写技巧所限,更多的反映了工匠的随心与随意,从侧面透视出一种民俗特色。 同时,诗歌中的“澜”本应为“烂”,“慢”当作“漫”,“蓑”也作“莎”,“流”当为“旒”[②]。如果说前三个字可通假使用,那第四个字可视为别字了。可见诗歌虽然为广泛流传,但工匠制瓷时仍旧是较为随意的。 但前文已经说过,在鹤壁集窑瓷器中,以诗歌为主要装饰内容的尚属少数,因此题诗罐体现了一定的独特性。在“雅”的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诗歌为主要修饰画面具备独特性 在瓷器上写通俗诗句与民谚开创于唐代,磁州窑的民窑性质决定了它的生产必须靠市场运作来延续发展,必须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内容为题材来装饰产品。因此元代的很多瓷器上有元散曲、元杂剧,简单的还有以几个文字作为装饰,如鹤壁博物馆的“香花供养”盘、“黄花红叶”盘,以诗为装饰的在鹤壁集窑瓷器中并不多见,如我们谈论的这件题诗罐。历代文学作品中,词、曲的地位与传统诗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两者针对的受众也不尽相同,前者更偏向于茶楼酒肆、街头巷尾的人们吟唱传诵,后者更多的是士大夫文人创作相传。题诗罐的出现,可见民俗审美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位。 二、诗歌本身具有文人色彩 这首诗为宋代杨朴所做,杨朴(921—1003),北宋诗人。《宋史》载:“杨朴字契元,郑州新郑人。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朴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③] 《苕溪渔隐丛话》中引《桐江诗话》:“杨朴契元,一日秋晴,钓于道旁溪中。值漕台陈文惠出,从者呵之,契元竟不顾。文惠怒,摄至邮亭中诘之。契元丐纸笔供状,乃作绝句云:‘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钓钩。紫袍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文惠谢遣之。” 紫袍,代指达官贵人。南北朝以后,紫服为贵官公服。十二旒:本为天子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共十二挂,这里借代复指“君王。”这是杨朴写给陈尧佐的一纸供状:“昨夜一夜西风,迎来了烂漫的秋季;今天早上我来这里,垂下钓钩钓鱼。你这个达官贵人,不认识我,当年我面对君王,曾经歌咏过《莎衣》。”此诗之意,饱含了中国历史上高洁隐士的心声,杨朴乃一介草民,冲撞了达官贵人的车驾,可他却不道歉,反而责备陈尧佐不认识曾对君王的莎衣客,其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态度跃然纸上。最后倒是陈尧佐向杨朴道了歉,因为莎衣诗不胫而走早已脍炙人口了。《莎衣》诗当为杨朴的代表作,原诗为“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也是不慕富贵与权势甘做布衣平民的意思。 这种士人际遇心声被装饰到瓷器上,可能出于两个原因。其一,元代知识分子进身无望,地位潦倒,虽然短时间开放科考,但是对汉族文人又有许多限制,文人落拓自嗟、境遇凄苦。或有文人为谋生计不得已以制瓷为业,因此瓷器制作便成为抒发心中块垒的最妙之处。《中国陶瓷史》上讲“磁县彭城出土的一件磁州窑瓷枕,枕面题《朝天子》:‘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它反映了失意士人与一部分在乡地主的情绪。”[④]题诗罐的诗歌比之文人色彩更为浓重一些,可见有表现落拓文人抒发胸臆的可能性。其二,杨朴的这首诗果真是广为流传,又由于新郑与鹤壁不远,地域性的接近促进了诗歌的蔓延。又因诗歌本身具备了传说性质,内容较为通俗,同时可以衍生出一个倔强文人辞官不受、不畏权贵的故事,这符合一部分知识分子自嗟身世、甘于清贫的心理,因此更容易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为了契合这一部分人所需所用,工匠把这样的诗饰于瓷器之上,也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这件白釉褐彩题字罐体现了民窑瓷器的雅俗一体,体现了民间审美情趣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雅化,为今后研究民窑瓷器的文人色彩有一定的启发,同时也为研究杨朴的诗歌提供了部分依据。

参考文献[1]蔡子谔 侯志刚。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M]。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261[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瓷器史[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246

定窑遗址:追寻定瓷的历史


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灵山镇涧磁、燕川村一带,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因宋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宋金,衰于元,其白瓷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美誉。1988年,国务院公布定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和我国六大瓷系之一,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其在北宋时期所创烧的“覆烧”工艺,在我国和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宋代苏轼)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元代刘祁)这是两首吟咏定窑的诗句。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孩儿枕是定瓷代表作之一。

定窑遗址遗存十分丰富,现保存完好瓷片堆13个,文化层堆积厚达10余米,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河北省曾3次对定窑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残片。

1960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420平方米,出土了上自晚唐、下至金、元时期的一批遗物。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窑炉、作坊等遗迹,发掘出土遗物标本达万余件,瓷片、窑具等残片30多万片。

2009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发掘面积776平方米,揭开了定窑四大历史谜团:始烧于中晚唐时期;最繁荣时期在金代;再现五代、宋、金代贡御瓷器真貌;初步断定在元代定窑窑火未熄。定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0年以来,定窑遗址先后修建有定窑遗址博物馆、定窑作坊遗址展馆、定窑遗址博物馆定瓷研究室等。为盘活定窑文化资源,惠及当地百姓,河北省文物部门开始探索“遗址公园+文物复制”的定窑保护和发展模式。把定窑遗址打造成一个遗址公园,将定瓷的历史完整还原,完美展示。

宋代定瓷之美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宋 定窑粉蓝釉印花人物荷池罔口盘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到了元朝,定窑因为战乱不息而没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

定窑孩儿枕

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定窑白瓷,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胎体轻薄,胎质洁白。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白定

粉定

白瓷色如玉,声如磬,釉上肌理纹,釉层珍珠包,奇妙的光色变化,使釉层鲜活起来,令人赞叹定瓷物化组合的鬼斧神工。有着“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说。

黑定

红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

绿定

紫定

定瓷刻花奔逸、潇洒,可谓刀行似流云,花成如满月。印花制范精细,拍印考究,造就一种华贵雅典气韵。间辅以剔花、堆花、贴花等各得其趣,或劲健挺拔,或秀美娟丽,都胜过圣手丹青,妙道自然。

古代瓷器:永乐朝的经典——甜白釉瓷


永乐甜白釉:是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尤其是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这个名称出现的非常晚,并不是永乐当朝出现的。

永乐白釉叫甜白釉跟一种东西有关,就是今天家里都有的白糖。16世纪前我国是没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白糖的出现使人们对永乐白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说这个像白糖,而且有一种内心的感受甜从那时开始才叫甜白釉。瓷器上黄釉始于明永乐朝,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浅淡,釉面薄。

明代永乐时期的官窑甜白釉瓷器。甜白釉是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釉瓷器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瓷器在清代还有烧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