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演变

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演变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03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呈色的传统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明清时期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随着民间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幽亮雅洁的古代青花瓷器日益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宠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新仿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因此,青花瓷器真伪鉴别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鉴别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们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当您掌握了鉴别青花瓷器的方法,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青花瓷器从明代洪武时起,便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民窑则是为广大民众生产制作的日用和陈设瓷器。

官窑青花瓷器由于不计工本,刻意求精,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明成化(1466—1488年)起御窑厂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如成化仿宣德青花瓷器。民窑仿古更是层出不穷,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提高读者鉴赏和辨伪能力。本文将从胎、釉、造型、纹饰、青料、款识等方面阐述鉴定青花瓷器的方法。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上等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我们观察、分析青花瓷器的胎、釉特征,受条件的限制,一般仅能通过低倍放大镜,用肉眼来观察它们的质地、颜色、厚薄、轻重,釉面是否平整、均匀,气泡的多寡,以及修胎,挖足的精粗,接痕的粗细等等。

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因此通过对青花瓷器常见器型的研究,也是我们鉴赏和辨别青花瓷器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唐代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比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唐代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盘、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盘最多。碗类以足形分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两种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一)敞口、深腹碗;(二)敞口、浅腹碗;(三)折沿,浅腹碗;(四)花口、折沿、浅腹碗等。

宋代青花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宋代青花瓷器的器型仍以碗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直口圆唇,腹壁微弧;(二)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三)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下部向内聚收。

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元代除景德镇外,云南、浙江亦有少量的青花瓷烧造。其中以云南玉溪、建水、禄丰产量较大,但大多用作葬具,胎质极粗,呈土黄色,胎体厚重,工艺粗糙,不可与景德镇青花瓷相提并论。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器型硕大,胎厚体重。在继承传统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和碗、盘等。梅瓶是宋代创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长挺拔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如口部加高,圆唇,肩部加宽,显得丰满稳重。除圆形外,还出现了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与宋代器型变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传世。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形制较多,有直口罐(图1)、敛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双铺首罐等。罐盖也有多种形式,有荷叶形(图2)、火珠纽、狮纽等。大盘往往用于外销,它最适合伊斯兰教国家抓饭风俗的需要。器型多为敞口、折沿、浅圈足,并有圆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内多为砂底,带火石红。除以上传统造型外,元青花中还有许多创新品种,如盘口象耳瓶、塔式盖罐、八棱葫芦瓶、蒜头瓶、双耳三足炉、四系扁壶、僧帽壶、高足杯、高足豆等。

云南青花瓷胎质粗糙,有很多粗颗粒和孔隙。釉面也极不匀净,釉色土黄、无光泽,有开片、棕眼、落渣、缩釉、漏釉等很多缺陷。器型有罐、瓶、壶、高足杯、碗、盘等,收藏价值大大低于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从明代洪武时起,青花瓷器生产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为皇室烧制用品的御窑厂,民窑则泛指一切民间瓷窑。官窑烧制青花瓷器不惜工本,不求利润,只要求尽善尽美,所以胎釉都比较精细,器型相当规整。稍有残次便就地销毁。民窑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低成本、高产量,所以胎、釉和造型都不及官窑器精细。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高,露胎处火石红较重。民窑青花瓷胎质较粗,因火力不足,常有生烧或类似浆胎的现象,断面胎色呈土黄色,但大多数青花瓷的胎色为灰白色。官窑青花瓷釉面透明润泽,略泛青色。民窑则釉色灰青,往往还带有大片的氧化黄斑。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十分罕见,器型仅有少量的大碗、盘、瓜棱盖罐、盏托、玉壶春瓶、执壶等。民窑以日用瓷为主,有墩式碗、折腰碗、撇口盘等。

永乐青花瓷器由于更加注重对胎料和釉料的漂洗和拣选,去除了胎土中的有害杂质。所以胎质比洪武官窑更加细洁、坚致,胎色也更洁白。器物的底部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滑。釉面匀净、光亮,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造型优雅大方,器壁厚薄适中。大件器物较少,盘、碗等圈足较矮,盘底内凹外凸。露胎处偶有火石红星点。在器型方面除传统的陈设和日用器外,永乐后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外销的新器型,如折沿洗、花浇、水注、扁平大壶、八方烛台、无挡尊(器座)等等。

宣德青花瓷器的胎体也很精细,和永乐器不相上下。由于火候和致密度稍高一些,所以相同器型下,宣德青花瓷器显得要沉重些。釉面气泡密集并且有很多气泡逸出后留下的细小棕眼,肉眼观之好似桔皮—样有起伏不平的感觉,所以习惯称之为“桔皮釉”。宣德器型与永乐也大体相同,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倭角方瓶、高足碗以及圆口和菱口大盘、折沿洗、出戟盖罐。骰子碗、蟋蟀罐和鸟食罐是本朝的独创,反映宫中赌博、玩物之风兴盛。永乐、宣德的胎、釉、器型特征主要区别在于: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低潮期。正统青花瓷器胎、釉与宣德相类似。胎体坚实厚重、砂底细润,釉面更加肥厚,造型端正、质朴。常见器型有大龙缸、大罐、香炉、梅瓶以及盘、碗等。景泰青花瓷器胎质较粗,碗、盘的底部常有鸡心乳突和放射状跳刀痕,釉面肥腴润泽。器型除盘、碗外,还有梅瓶、大罐、三足筒炉。天顺青花瓷器胎体粗松、厚重,釉面肥厚,釉色青灰。造型风格与明代早期略有变化,如梅瓶渐细长,罐为短颈方唇、削肩、圈足外撇。天顺晚期的造型风格与成化青花瓷器更为接近。

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生产逐渐恢复,虽然产量还达不到永乐、宣德的水平,但成化青花瓷器的精益求精的风格是非常著名的。这主要表现在胎质的细洁,器壁轻薄。许多盘、碗、罐的壁、底都可以透光,几乎达到半脱胎的程度,釉面也极匀净平整,光润细洁。器型则以小件为主,小巧玲珑。主要器型有:碗、盘、盖罐、梅瓶、筒炉、高足杯等等。

弘治青花瓷器胎体比成化稍厚重,釉面也较肥腴滋润。釉色早期纯正,晚期泛青。陈设器逐渐增多,如象耳瓶、葫芦瓶、蒜头瓶、双栖耳尊、双绶带耳尊。日用瓷中也创制了银锭形盖盒、瓜棱形盒。

正德青花瓷器胎、釉由精细向粗松转变。大型器逐渐增多,造型凝重浑厚,露胎处火石红较重。釉面肥厚细润,气泡密布,釉色青中闪灰。民窑青花瓷的底足内多施浆白釉。常见器型有梅瓶、葫芦瓶、双栖耳尊、双耳瓶、蒜头长颈瓶、带座象耳瓶、大罐、狮纽盖罐,方罐、出戟花觚、烛台、绣墩、渣斗、三足炉、插屏、套盒、撇口碗、宫碗、墩式碗。

嘉靖青花瓷胎更加粗松,大型器物多胎质粗松,仅官窑小件器仍胎质细白,壁薄体轻,坚致细密。釉面也是如此,大器施釉马虎,厚薄不均,小器则釉质莹润均匀,釉色泛青。但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中,精细的小件器并不多见,而以擅长烧制大件器物闻名。大龙缸、大盖罐、大盘都是此期的杰作。棱形琢器是嘉靖青花瓷造型的又一特色,方罐、瓜棱罐、六棱葫芦瓶和上圆下方葫芦瓶比较常见。隆庆青花瓷器胎釉较细。造型以各式捧盒较具特色,有圆形、方形、长方形、银锭形、方胜形。万历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糙厚重,中期以前釉质肥厚莹润,釉色泛青;晚期釉层稀薄不均,器型比较丰富,以擅长各式文房用具为特色,有笔洗、笔盒、笔管、笔架、水盂、瓷砚、印盒。天启、崇祯青花瓷器以民窑为主,胎体粗糙,器底往往可见放射状跳刀痕,釉面稀薄,很不均匀,釉色白中泛灰,常见器型以小件日用器为主,琢器中仍以四棱、六棱、八棱和花口多见。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求神拜佛用的香炉、烛台、花觚逐渐增多起来。清代青花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多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顺治官窑虽曾烧制过青花“烂板”和“大龙缸”,但都未成功。民窑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供器、祭器如香炉、烛台、净水碗、净水瓶、一统瓶等也比较常见。

康熙青花瓷器以洁白细腻的胎质、端庄朴实的造型和鲜艳的青花色调,在历代青花瓷器中独树一帜。胎料漂洗特别精细,所以有“糯米胎”之美誉。由于坚致细密的胎体减少了空隙,所以同样大小的器物中康熙的瓷胎就显得更重要一些。釉面白色光亮,有一类特别洁白者称“高白釉”。民窑青花瓷釉面不太讲究,常夹杂一些褐色斑点。康熙青花的器物造型与明代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除了保留一小部分传统的器型外,创新品种琳琅满目,如罐类就有将军罐、狮纽盖罐、莲子罐、瓜形罐、粥罐;瓶类有柳叶瓶、菊瓣瓶、蟠螭瓶、棒槌瓶、天球瓶、塔式瓶、观音瓶;尊类有摇铃尊、凤尾尊、莱菔尊、苹果尊、太白尊。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轻薄精巧。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匀净莹润,可与成化的釉质相媲美,还有一类专门仿烧宣德青花瓷的“桔皮釉”。雍正青花瓷器的造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而著称,器型秀美端庄,线条柔美,形体多小巧精致,创新品种有三系瓶、赏瓶、如意尊、双连瓶、四连瓶、橄榄瓶、石榴尊、牛头尊以及各种小文玩和文房用具等。

乾隆青花瓷器风格与雍正后期非常相似,胎质洁白精细,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虽不如雍正青花莹润,也还比较匀净,造型端庄、规整、华丽新奇,受姊妹艺术和外来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创新品种有鼎式炉、转心瓶、多穆壶、贲巴壶、提梁卣、五孔扁壶、四足盉、供瓶等。

嘉庆前期胎体还比较细腻,器型也规整;后期胎体渐趋粗糙,釉面也由细薄向粗陋过渡,常见“波浪釉”。造型不够规整,品种单调,以壁瓶、盖碗、茶壶、寿字壶为主。

道光胎有厚、薄之分,厚者多为琢器,器壁厚薄不均,有粗笨感;薄者以圆器为主,胎质较为细白,但质地疏松。釉质肥厚疏松,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波浪纹,胎釉结合不够紧密。器型线条生硬,棱角分明,显得笨拙。主要器型有弦纹赏瓶、玉壶春瓶、象耳方瓶、纸槌瓶、花觚、渣斗、香炉、盒、花盆、盖碗等。

咸丰以后青花瓷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呈“波浪釉”。器型厚笨,晚清同泊、光绪、宣统青花瓷器的胎釉亦是如此,造型中比较精细的是官窑仿雍正、乾隆品种。民窑青花瓷器更是每况愈下,多为粗糙的日用或陈设器。

这里介绍青花瓷器中几种常见器型的发展与变化:

梅瓶,宋代创制的器型。因口小,形体修长适宜插梅枝而得名。明中期以前多带盖用于盛酒,中期以后梅瓶才成为单纯的陈设器。青花梅瓶出现于元代,元代梅瓶多以青花作装饰,造型为唇口、丰肩,颈部比较收拢,形体较高,古朴、曲雅,曲线优美,还出现八方形梅瓶。明代梅瓶基本保持了元代的造型风格,所不同的是口颈部略有变化,由元代的上小下大变为上大下小。肩部较窄,颈部增宽。清代梅瓶变得更加肥矮,线条也比较生硬,已完全推动了早期梅瓶的纤细、挺拔风格。

玉壶春瓶也是宋代创制的器型。用于插花,所以有“玉壶先春”的名句。造型为侈口、长颈、削肩、下腹圆鼓、下设外撇形宽圈足。元代玉壶春瓶较丰硕(图3),除圆形还有六棱形、八棱形。明代玉壶春瓶颈部缩短,口部内收,下腹增宽,显得稳重大方。清代玉壶春瓶与明代造型相近,只不过颈部更短,腹部加长。罐也是青花瓷器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有大、中、小之分。元代青花罐形体较大,有直口、敛口、盘口带盖几种。明代宣德到嘉靖罐式最常见的有扁罐、荷叶盖罐、瓜棱罐、出戟罐、撇口罐、盖罐。明空白期青花瓷大罐是主要器型,以口径与底径相等的唇口罐最多。成化的天字罐和嘉靖、隆庆的棱形罐以及康熙的将军罐都是著名的品种。

青花瓷大盘主要用于外销,创烧于元代,有圆口、菱口两种。胎体厚重、器型端正,以露胎砂底为主,底部往往带有火石红。明永乐、宣德时期大盘的产量也很大,盘心稍凹陷,器底胎质细润、圈足外直内斜,火石红色浅,呈星点状。嘉靖大盘尺寸最大,最大口径可达80厘米,底部露胎,足墙内收,有些器底还有意刷上一层浓重的紫金水。明代晚期以后青花瓷大盘逐渐稀少。清康熙、雍正、乾隆虽有少量生产,但尺寸较小。

在日用瓷器中,以青花碗的造型最为丰富,有撇口碗、墩式碗、宫碗、鸡心碗、葵口碗、折沿碗多种式样。元代盛行青花瓷大碗,胎体厚重,砂底常有乳钉状凸起。永乐典型的鸡心碗口大底小,内底下陷,外底凸出,恰似鸡心。正德宫碗造型端庄、胎体轻薄。明万历到清康熙有一种玉璧底碗,早期足跟平切,晚期斜切呈外高内低状。雍正、乾隆时期碗底足跟滚圆,俗称“泥鳅背”。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青花瓷的器型、胎釉鉴定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器型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多古朴凝重,在清朝瓷器中显得高大雄伟。康熙青花的造型早期仍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很大,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无论琢器圆器全部都规矩整齐,大到一米多高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

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旋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的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10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也从外向内旋修一刀,这种器足的处理方面是康熙朝独有的。

主要器型有碗、盘、壶、尊、香炉、凤尾尊、棒槌瓶、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将军罐、笔筒等,其中有些造型独特,在瓶类中,除了传统的梅瓶、玉壶奉上瓶、抱月瓶、葫芦瓶外,最常见的是棒槌瓶、荸荠瓶和特殊的方瓶等。尊有观音尊、凤尾尊、摇铃尊等。到了晚期,仿明成化青花瓷比较成功。

胎釉

在胎釉上,康熙前期的胎骨已有所改进,但仍不够细腻,还较粗重,釉层也肥厚,有些泛青。总的来看,康熙青花的瓷胎可分为四种: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的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面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此类有罐、瓶、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早期釉面呈青白色,釉汁凝厚透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胎土的淘炼更加严格,极为纯净细腻,加上制瓷技术的精细,使得胎质显得洁白细腻而又坚硬致密,胎体也变薄。大器及一般的琢器胎体比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但因为修胎细致,衔接痕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可用肉眼看出。与此相应。釉面也光滑细腻,釉质莹润柔和,釉色洁白无瑕。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玉质感。到了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续到雍正时期。

如何从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元明清青花瓷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纹饰每个朝代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历朝历代的瓷器纹饰上的龙纹早期非常霸气,中晚期的龙纹纹饰比较柔弱无力,瓷器上龙的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明代中晚期 瓷器上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清代晚期到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瓷器上龙纹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通过瓷器纹饰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如何从胎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鬼谷子下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程晓中南京博物院瓷器专家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磁州窑:瓷器的胎釉特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磁州窑剔花牡丹纹玉壶春瓶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关注这里竭诚为您提供:

☆免费鉴定

☆古玩展览

☆藏品销售

☆拍卖服务

我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鉴定销售团队,真诚的与您合作,开启财富之门。

财富热线/微信ID:13636666043(陈总)订阅号:chen13636666043

邮箱:[email protected](来件请注明联系方式)

元明清僧帽壶瓷器造型的演变过程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侣之帽而得名。这种壶的造型始于元代,僧帽壶是一种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器型,古时已有金属材质制品,元代开始出现青白瓷僧帽壶制品,至明代永宣时期更为流行,有甜白釉、红釉、青花等不同种类;清代官窑也曾仿制,以康乾为多,清代制品一般腹部浑圆,重心靠下。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通高19.7、口径16.3厘米,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瓷器造型雅致。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高度19.7cm,直颈,硕腹,圈足,尖流,扁把,壶口沿由前向后呈三阶渐高边。壶把两端刻如意形饰,一端贴于腹间,一端贴于帽沿并有突棱竖起与口沿平立。原应有圆钮形盖,一侧有小圆系,与壶口后部的小圆系相对,可结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惜盖已失。全器施甜白釉,暗刻装饰,口沿刻缠枝纹,壶把刻灵芝纹,壶颈装饰缠枝莲纹,腹部近颈处为一周如意花瓣纹饰,腹部饰藏文吉祥经文,腹下部为仰莲纹,底足沿为卷草纹,纹饰繁复,刻工精细。 整器胎体轻薄,造型隽秀,釉质莹润,纹饰精细。

明宣德青花僧帽壶

明宣德青花僧帽壶腹部亦有藏文吉祥经文,其含义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佛、法、僧)护佑永平安。”此壶经文应与其含义相近或相同。

清代釉里红僧帽壶

釉里红僧帽壶壶口面有一流从颈部突出,一侧有宽带鋬,两端为如意头将口腹相连。此壶通体白底红花,光泽明艳。

元明清僧帽壶各代特点

始元代僧帽壶造型敦厚,颈较粗,壶流较短。瓷制比较粗燥;

明代僧帽壶在永乐、宣德开始流行,由于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生产僧帽壶,有青花、白釉、蓝釉、红釉等制品,造型秀丽,器身各部位比例匀称,壶流比元代略长;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均有仿制,

康熙青花瓷器的鉴定和历史浅谈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贵重,最精美的,素有"青花彩色"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出产。"臧窑"为康熙前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差异是以民窑青花为干流,这是因"官搭民烧"变成定制,影响了民窑的开展。

康熙前期青花首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曾经的商品,外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多见,青花呈色深重、暗淡。康熙二十年(1681)今后青花色泽开始呈现浓淡深浅的改变,且呈色安稳,逐渐向高峰期那种规范的翠蓝色过渡。前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多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商品,其特色是青花呈色翠绿,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改变,最多层次改变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学习我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赋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变成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变成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今后商品。但青花呈色翠绿亮堂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今后的商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翠绿色向浅淡暗淡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呈现晕散表象,相似雍正初年商品。外表釉色与雍正时彻底一样,均为青白釉。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胎釉。前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通常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润滑表象,器物底足内多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很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呈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期间很多盛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皎白坚固,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润滑详尽,多呈泥鳅背状,罕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联系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共同,其时还呈现用精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遍及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前期青花运用浙料,呈色灰蓝,单个发色较暗淡,与顺治青花特色附近。中期青花运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翠绿,洁白美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浓艳,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种类。

三、外型。康熙青花瓷器的外型,千姿百态,仿古立异。既有摆设瓷,也有平时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很少变形,个性挺立向上,粗犷豪宕,制造规范,一点点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赋有独创性,谨慎大方。首要种类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