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耀州窑瓷器胎体和装饰的演变特点

耀州窑瓷器胎体和装饰的演变特点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真假鉴别

2020-05-21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耀州窑瓷器创烧于唐代,发展装大于宋代,在宋代形成一个窑系可见耀州窑瓷器在北方青瓷的地位。而且耀州窑是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煤烧造瓷器的窑口,青瓷的制作工艺不仅全面成熟,而且在学习和仿效晚唐越窑上林湖秘色瓷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青瓷以“绿”为基调,以“薄冰”“嫩荷”“千峰翠色”为最高水准的青釉单一的瓷器种类。

耀州窑瓷器胎体的演变

宋代耀州窑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北宋早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胎有两种,一为铁黑色的黑胎,一为淡灰色的白胎;

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白胎。胎质致密,没有早期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TAocI52.COm

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金

金元耀州窑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于烧造中采用了叠烧的工艺,一部分碗、盘内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涩胎。

耀州窑瓷器装饰手法演变

耀州窑的刻花浮雕装饰在当时独具一格,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纹饰刻的非常清晰,体现了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耀州窑瓷器装饰手法从划花到剔花,再由剔花到刻花,最后发展到印花,其中反映出的是装饰审美风格从线性手法的平面性装饰为主向以三维的立体装饰发展,最后形成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耀州瓷独具魅力的刻花装饰风格的转换。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北宋

耀州窑的装饰纹样众多,植物类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

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代耀州窑瓷器鉴赏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怀、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演变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呈色的传统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明清时期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随着民间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幽亮雅洁的古代青花瓷器日益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宠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新仿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因此,青花瓷器真伪鉴别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鉴别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们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当您掌握了鉴别青花瓷器的方法,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青花瓷器从明代洪武时起,便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民窑则是为广大民众生产制作的日用和陈设瓷器。

官窑青花瓷器由于不计工本,刻意求精,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明成化(1466—1488年)起御窑厂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如成化仿宣德青花瓷器。民窑仿古更是层出不穷,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提高读者鉴赏和辨伪能力。本文将从胎、釉、造型、纹饰、青料、款识等方面阐述鉴定青花瓷器的方法。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上等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我们观察、分析青花瓷器的胎、釉特征,受条件的限制,一般仅能通过低倍放大镜,用肉眼来观察它们的质地、颜色、厚薄、轻重,釉面是否平整、均匀,气泡的多寡,以及修胎,挖足的精粗,接痕的粗细等等。

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因此通过对青花瓷器常见器型的研究,也是我们鉴赏和辨别青花瓷器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唐代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比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唐代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盘、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盘最多。碗类以足形分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两种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一)敞口、深腹碗;(二)敞口、浅腹碗;(三)折沿,浅腹碗;(四)花口、折沿、浅腹碗等。

宋代青花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宋代青花瓷器的器型仍以碗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直口圆唇,腹壁微弧;(二)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三)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下部向内聚收。

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元代除景德镇外,云南、浙江亦有少量的青花瓷烧造。其中以云南玉溪、建水、禄丰产量较大,但大多用作葬具,胎质极粗,呈土黄色,胎体厚重,工艺粗糙,不可与景德镇青花瓷相提并论。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器型硕大,胎厚体重。在继承传统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和碗、盘等。梅瓶是宋代创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长挺拔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如口部加高,圆唇,肩部加宽,显得丰满稳重。除圆形外,还出现了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与宋代器型变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传世。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形制较多,有直口罐(图1)、敛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双铺首罐等。罐盖也有多种形式,有荷叶形(图2)、火珠纽、狮纽等。大盘往往用于外销,它最适合伊斯兰教国家抓饭风俗的需要。器型多为敞口、折沿、浅圈足,并有圆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内多为砂底,带火石红。除以上传统造型外,元青花中还有许多创新品种,如盘口象耳瓶、塔式盖罐、八棱葫芦瓶、蒜头瓶、双耳三足炉、四系扁壶、僧帽壶、高足杯、高足豆等。

云南青花瓷胎质粗糙,有很多粗颗粒和孔隙。釉面也极不匀净,釉色土黄、无光泽,有开片、棕眼、落渣、缩釉、漏釉等很多缺陷。器型有罐、瓶、壶、高足杯、碗、盘等,收藏价值大大低于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从明代洪武时起,青花瓷器生产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为皇室烧制用品的御窑厂,民窑则泛指一切民间瓷窑。官窑烧制青花瓷器不惜工本,不求利润,只要求尽善尽美,所以胎釉都比较精细,器型相当规整。稍有残次便就地销毁。民窑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低成本、高产量,所以胎、釉和造型都不及官窑器精细。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高,露胎处火石红较重。民窑青花瓷胎质较粗,因火力不足,常有生烧或类似浆胎的现象,断面胎色呈土黄色,但大多数青花瓷的胎色为灰白色。官窑青花瓷釉面透明润泽,略泛青色。民窑则釉色灰青,往往还带有大片的氧化黄斑。

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十分罕见,器型仅有少量的大碗、盘、瓜棱盖罐、盏托、玉壶春瓶、执壶等。民窑以日用瓷为主,有墩式碗、折腰碗、撇口盘等。

永乐青花瓷器由于更加注重对胎料和釉料的漂洗和拣选,去除了胎土中的有害杂质。所以胎质比洪武官窑更加细洁、坚致,胎色也更洁白。器物的底部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滑。釉面匀净、光亮,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造型优雅大方,器壁厚薄适中。大件器物较少,盘、碗等圈足较矮,盘底内凹外凸。露胎处偶有火石红星点。在器型方面除传统的陈设和日用器外,永乐后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外销的新器型,如折沿洗、花浇、水注、扁平大壶、八方烛台、无挡尊(器座)等等。

宣德青花瓷器的胎体也很精细,和永乐器不相上下。由于火候和致密度稍高一些,所以相同器型下,宣德青花瓷器显得要沉重些。釉面气泡密集并且有很多气泡逸出后留下的细小棕眼,肉眼观之好似桔皮—样有起伏不平的感觉,所以习惯称之为“桔皮釉”。宣德器型与永乐也大体相同,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倭角方瓶、高足碗以及圆口和菱口大盘、折沿洗、出戟盖罐。骰子碗、蟋蟀罐和鸟食罐是本朝的独创,反映宫中赌博、玩物之风兴盛。永乐、宣德的胎、釉、器型特征主要区别在于: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低潮期。正统青花瓷器胎、釉与宣德相类似。胎体坚实厚重、砂底细润,釉面更加肥厚,造型端正、质朴。常见器型有大龙缸、大罐、香炉、梅瓶以及盘、碗等。景泰青花瓷器胎质较粗,碗、盘的底部常有鸡心乳突和放射状跳刀痕,釉面肥腴润泽。器型除盘、碗外,还有梅瓶、大罐、三足筒炉。天顺青花瓷器胎体粗松、厚重,釉面肥厚,釉色青灰。造型风格与明代早期略有变化,如梅瓶渐细长,罐为短颈方唇、削肩、圈足外撇。天顺晚期的造型风格与成化青花瓷器更为接近。

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生产逐渐恢复,虽然产量还达不到永乐、宣德的水平,但成化青花瓷器的精益求精的风格是非常著名的。这主要表现在胎质的细洁,器壁轻薄。许多盘、碗、罐的壁、底都可以透光,几乎达到半脱胎的程度,釉面也极匀净平整,光润细洁。器型则以小件为主,小巧玲珑。主要器型有:碗、盘、盖罐、梅瓶、筒炉、高足杯等等。

弘治青花瓷器胎体比成化稍厚重,釉面也较肥腴滋润。釉色早期纯正,晚期泛青。陈设器逐渐增多,如象耳瓶、葫芦瓶、蒜头瓶、双栖耳尊、双绶带耳尊。日用瓷中也创制了银锭形盖盒、瓜棱形盒。

正德青花瓷器胎、釉由精细向粗松转变。大型器逐渐增多,造型凝重浑厚,露胎处火石红较重。釉面肥厚细润,气泡密布,釉色青中闪灰。民窑青花瓷的底足内多施浆白釉。常见器型有梅瓶、葫芦瓶、双栖耳尊、双耳瓶、蒜头长颈瓶、带座象耳瓶、大罐、狮纽盖罐,方罐、出戟花觚、烛台、绣墩、渣斗、三足炉、插屏、套盒、撇口碗、宫碗、墩式碗。

嘉靖青花瓷胎更加粗松,大型器物多胎质粗松,仅官窑小件器仍胎质细白,壁薄体轻,坚致细密。釉面也是如此,大器施釉马虎,厚薄不均,小器则釉质莹润均匀,釉色泛青。但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中,精细的小件器并不多见,而以擅长烧制大件器物闻名。大龙缸、大盖罐、大盘都是此期的杰作。棱形琢器是嘉靖青花瓷造型的又一特色,方罐、瓜棱罐、六棱葫芦瓶和上圆下方葫芦瓶比较常见。隆庆青花瓷器胎釉较细。造型以各式捧盒较具特色,有圆形、方形、长方形、银锭形、方胜形。万历青花瓷器胎质比较粗糙厚重,中期以前釉质肥厚莹润,釉色泛青;晚期釉层稀薄不均,器型比较丰富,以擅长各式文房用具为特色,有笔洗、笔盒、笔管、笔架、水盂、瓷砚、印盒。天启、崇祯青花瓷器以民窑为主,胎体粗糙,器底往往可见放射状跳刀痕,釉面稀薄,很不均匀,釉色白中泛灰,常见器型以小件日用器为主,琢器中仍以四棱、六棱、八棱和花口多见。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求神拜佛用的香炉、烛台、花觚逐渐增多起来。清代青花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多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顺治官窑虽曾烧制过青花“烂板”和“大龙缸”,但都未成功。民窑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供器、祭器如香炉、烛台、净水碗、净水瓶、一统瓶等也比较常见。

康熙青花瓷器以洁白细腻的胎质、端庄朴实的造型和鲜艳的青花色调,在历代青花瓷器中独树一帜。胎料漂洗特别精细,所以有“糯米胎”之美誉。由于坚致细密的胎体减少了空隙,所以同样大小的器物中康熙的瓷胎就显得更重要一些。釉面白色光亮,有一类特别洁白者称“高白釉”。民窑青花瓷釉面不太讲究,常夹杂一些褐色斑点。康熙青花的器物造型与明代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除了保留一小部分传统的器型外,创新品种琳琅满目,如罐类就有将军罐、狮纽盖罐、莲子罐、瓜形罐、粥罐;瓶类有柳叶瓶、菊瓣瓶、蟠螭瓶、棒槌瓶、天球瓶、塔式瓶、观音瓶;尊类有摇铃尊、凤尾尊、莱菔尊、苹果尊、太白尊。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轻薄精巧。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匀净莹润,可与成化的釉质相媲美,还有一类专门仿烧宣德青花瓷的“桔皮釉”。雍正青花瓷器的造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而著称,器型秀美端庄,线条柔美,形体多小巧精致,创新品种有三系瓶、赏瓶、如意尊、双连瓶、四连瓶、橄榄瓶、石榴尊、牛头尊以及各种小文玩和文房用具等。

乾隆青花瓷器风格与雍正后期非常相似,胎质洁白精细,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虽不如雍正青花莹润,也还比较匀净,造型端庄、规整、华丽新奇,受姊妹艺术和外来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创新品种有鼎式炉、转心瓶、多穆壶、贲巴壶、提梁卣、五孔扁壶、四足盉、供瓶等。

嘉庆前期胎体还比较细腻,器型也规整;后期胎体渐趋粗糙,釉面也由细薄向粗陋过渡,常见“波浪釉”。造型不够规整,品种单调,以壁瓶、盖碗、茶壶、寿字壶为主。

道光胎有厚、薄之分,厚者多为琢器,器壁厚薄不均,有粗笨感;薄者以圆器为主,胎质较为细白,但质地疏松。釉质肥厚疏松,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波浪纹,胎釉结合不够紧密。器型线条生硬,棱角分明,显得笨拙。主要器型有弦纹赏瓶、玉壶春瓶、象耳方瓶、纸槌瓶、花觚、渣斗、香炉、盒、花盆、盖碗等。

咸丰以后青花瓷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呈“波浪釉”。器型厚笨,晚清同泊、光绪、宣统青花瓷器的胎釉亦是如此,造型中比较精细的是官窑仿雍正、乾隆品种。民窑青花瓷器更是每况愈下,多为粗糙的日用或陈设器。

这里介绍青花瓷器中几种常见器型的发展与变化:

梅瓶,宋代创制的器型。因口小,形体修长适宜插梅枝而得名。明中期以前多带盖用于盛酒,中期以后梅瓶才成为单纯的陈设器。青花梅瓶出现于元代,元代梅瓶多以青花作装饰,造型为唇口、丰肩,颈部比较收拢,形体较高,古朴、曲雅,曲线优美,还出现八方形梅瓶。明代梅瓶基本保持了元代的造型风格,所不同的是口颈部略有变化,由元代的上小下大变为上大下小。肩部较窄,颈部增宽。清代梅瓶变得更加肥矮,线条也比较生硬,已完全推动了早期梅瓶的纤细、挺拔风格。

玉壶春瓶也是宋代创制的器型。用于插花,所以有“玉壶先春”的名句。造型为侈口、长颈、削肩、下腹圆鼓、下设外撇形宽圈足。元代玉壶春瓶较丰硕(图3),除圆形还有六棱形、八棱形。明代玉壶春瓶颈部缩短,口部内收,下腹增宽,显得稳重大方。清代玉壶春瓶与明代造型相近,只不过颈部更短,腹部加长。罐也是青花瓷器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有大、中、小之分。元代青花罐形体较大,有直口、敛口、盘口带盖几种。明代宣德到嘉靖罐式最常见的有扁罐、荷叶盖罐、瓜棱罐、出戟罐、撇口罐、盖罐。明空白期青花瓷大罐是主要器型,以口径与底径相等的唇口罐最多。成化的天字罐和嘉靖、隆庆的棱形罐以及康熙的将军罐都是著名的品种。

青花瓷大盘主要用于外销,创烧于元代,有圆口、菱口两种。胎体厚重、器型端正,以露胎砂底为主,底部往往带有火石红。明永乐、宣德时期大盘的产量也很大,盘心稍凹陷,器底胎质细润、圈足外直内斜,火石红色浅,呈星点状。嘉靖大盘尺寸最大,最大口径可达80厘米,底部露胎,足墙内收,有些器底还有意刷上一层浓重的紫金水。明代晚期以后青花瓷大盘逐渐稀少。清康熙、雍正、乾隆虽有少量生产,但尺寸较小。

在日用瓷器中,以青花碗的造型最为丰富,有撇口碗、墩式碗、宫碗、鸡心碗、葵口碗、折沿碗多种式样。元代盛行青花瓷大碗,胎体厚重,砂底常有乳钉状凸起。永乐典型的鸡心碗口大底小,内底下陷,外底凸出,恰似鸡心。正德宫碗造型端庄、胎体轻薄。明万历到清康熙有一种玉璧底碗,早期足跟平切,晚期斜切呈外高内低状。雍正、乾隆时期碗底足跟滚圆,俗称“泥鳅背”。

如何鉴别仿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是北方唐宋时期著名的瓷窑之一。耀州青釉为青绿色,该窑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约有700年的历史。烧瓷品种除具有代表性的青釉刻花、青釉印花以外,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品种。以宋代为例,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形成了该窑的特有风格,并一度为宫廷烧制贡瓷。

宋代早期青瓷器物以碗居多,中期为鼎盛时期,凡日常所用器形应有尽有,如碗、盘、碟、洗、钵、杯、盏托、盆、砚滴、砚、尊等。每种器形又有多种多样,装饰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印花纹饰布局严整,纹饰清晰。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菊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婴戏、龙凤纹等。晚期器物仍以盘碗为主,器形的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更薄,装饰以印花占主导地位。

现代仿耀州窑器物以陕西仿器为代表。随着对耀州窑认识的不断提高,仿品不仅仿最能代表耀州窑制瓷水平的刻、印花青瓷,亦能仿月白釉、白地黑花等品种。

仿青釉方面,凡传世的精品现代均有仿制。如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小口瓶、花品瓶、盖罐、钵、洗、各式碗、盖盒、倒流壶等。如仿宋青釉刻花倒流壶,与真品相比较,从造型总体粗略来看,高度上二者相差不多,仿品略高在19厘米以上,真品则在19厘米以下,仿品造型尚可,但仔细观察细部还是有区别的:仿品肩部稍瘦,圈足略矮;在装饰方面:真品刻花刀法犀利,纹饰清晰,立体感强,仿品刻花棱角不清晰,浮雕感不强,肩部的连珠纹、弦纹等亦不够立体感。在壶流与壶柄的处理上更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真品流上的子母狮子与柄上的凤轮廓清楚,形象传神,而仿品则形象模糊,较真品黯然失色。

定窑白瓷“官”字的款和耀州窑瓷器的亲缘关系


定窑白瓷有“官”字款,而耀州窑瓷器也有“官”字款?这两种地域的瓷器款式有什么区别,还是有某种亲缘关系呢?我们通过瓷器的碎片为您讲解定窑白瓷“官”字的款和耀州窑瓷器“官”字的款识。

耀州窑“官”字写法有出与不出之分,均为釉上刻划,字迹规整较大,有些用修坯刀直接刻划,有些刻划工具稍钝,类骨针。耀州窑总计出土20多片(件)“官”字标本及残器,其中遗址考古挖掘出土14片,无纪年墓葬出土情况。遗址考古判定“官”字器物始于五代中晚期,瓷器生产年代跨度大概是400年左右时间。

耀州窑出土的“官”字标本、残器,釉色纯净,器型规整,均为淘洗干净,瓷化度极高的精良胎骨;修坯、修足略有小的差异,但同属圈足;装烧工艺为满釉三岔支钉烧法,支钉痕多在圈足上,其他耀州窑产品则极少见这种精致的装烧工艺。

耀州窑十几座窑场,出土官字及五代精细白胎产品并不交叉。由于出土量较少,耀州窑“官”字确有待于长时间认识。

耀州窑“官”字写法及器型与晚唐定窑极似,分析认为:与定窑确实存在一种关系。

以定窑来讲:全国出土的“官”字标本、残器、整器数以万计,本人在定州见过的就有两千片之多(字不完整亦计算在内)。 这么多窑口生产大量的“官”字款器物,说明以往人们对“官”字款器物的性质及历史背景的认识产生了错误。 晚唐武宗年间,李氏王朝为振兴、厉行节约,遂出一批精美的“仿金银器”图样“官府公用器”,在全国各大窑场大量生产。此时,具“贡瓷”性质的“盈”字款器物在邢窑生产的同时,定窑也开始生产。从历史背景来看,耀州窑生产的“官字款”器物也应在晚唐,如定在五代,那性质就变了。

五代时期,由于入奉“大盈库”的性质,“盈”字款自然消失了。“官”字款延续使用,由于其动荡的历史背景,已并非“官用器”,民间也可大量使用,但总体瓷器质量较好,器型、纹饰也变得极为复杂。所以,五代及北宋早期“官”字款器物,皆可认为是为迎合市场的当朝“伪款”。

宋早期太宗年间,国家政权稳定、管理规范,“官”字遂消亡。从此也可知,“官”字款与宋晚期“尙食局”等铭文,无任何承启关系。

目前已知越窑、耀州窑、邢窑、井陉窑、定窑、文头岭窑、婺州窑、寿州窑、湖田窑、宣州窑、缸瓦窑(匣钵)及发现实物标本而不能确定窑口的刻划类“官”字器物,至少有十几个窑口生产,且大多在晚唐、五代这个时期。

北宋瓷器八大民窑之一耀州窑特点,如何鉴别


耀州窑是北宋瓷器八大民窑之一,也是宋代北方四大瓷窑窑口之一,在宋代民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说也做过贡瓷。北宋耀州窑始烧于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北宋耀州窑瓷器特点

北宋耀州窑曾使用化妆土,这是宋代耀州窑瓷器一大突破,打破了传统北方瓷窑胎体发黑。

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

北宋早期产品。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

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装饰以刻花为主。

北宋耀州窑瓷器如何鉴别

鉴别北宋耀州窑瓷器要了解那个时期瓷器烧造工艺、胎土以及釉色纹饰的演变过程,只有了解宋代耀州窑瓷器时代特征才能很好鉴别断代。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

宋代耀州窑瓷器釉色多为青色中泛黄。

宋代耀州窑瓷器碗的器形居多,鉴定宋代耀州窑碗科看玉璧底。

北宋耀州窑瓷器刻花线条刚劲流畅、精细,画面生动活泼。纹饰以牡丹、菊花等花纹居多,到了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极少有动物题材。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宋,高19.5cm,口径9.5cm,足径8cm。瓶盘口,短颈,圆腹,圈足。胎体灰白。里外施青釉,釉色较浅,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足边无釉。此瓶造型浑厚,略呈石榴形,俗称“石榴尊”。

耀州窑瓷器中瓶式很多,瓶体或修长秀丽,或丰满端庄,但像此件石榴式样的瓶却较少见,应为宋代日用瓷,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宋,高29cm。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金代耀州窑月白釉


月白色釉是耀州窑创烧的一种独特的釉色品种,始于北宋晚期,盛于金代,以乳白色为基调,白中略闪暗青色,恬静温润,有如冰似玉的效果。金代耀州窑月白釉以釉色和造型取胜,釉色浓深润泽,造型独特,展示了耀州窑青瓷的烧造水平。

耀州窑月白釉鋬沿洗

高6.1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8厘米。直口,弧腹,卧足,口沿侧附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环形系。内外施月白色釉,细润光亮。

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

高6.8厘米,口径17.9厘米,底径6.4厘米。唇沿,弧壁,卧足,底足无釉。内外施淡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碗内刻折枝牡丹纹,刀法爽利娴熟,刀锋犀利,外壁光素无纹饰。釉面光亮柔和。胎呈浅灰白色,胎质细腻。

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圈足的修足特点


创烧于唐初的耀州窑,到五代出现了青瓷的第一个高峰。且不论其典雅的造型,单是那天青色的釉,就有夺魂摄魄的诱感力,被学者誉为“最美的青瓷”。就釉的美感而言,五代耀州天青釉在当时国内各窑口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术界关于五代耀州青瓷就是柴窑器的研讨还在继续,尚无定论。收藏界人们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讨论。由于五代耀州青瓷史无记述,而窑址发掘也隔时较近,如今,一块天青釉残片也极不易得。因而,何为五代耀窑青瓷,多数人不甚了然。笔者10余年间收集的五代耀州窑青瓷残片多达不到精品标准,但是,足的修削方法与精品是一致的。

一、圈足较大而外撇,足墙和器底、器壁厚度趋向一致。

五代耀州青瓷器足继承唐代玉璧底和晚唐玉环底的传统,圈足较大且足墙外撇,特征明显。两者继承中的变化脉络较为清晰。五代青瓷渐改唐代雄浑敦厚的修足风格,服从于器形总体仿金银器的造型要求,向轻巧精致、典雅秀丽的方向演变。

足墙从低矮厚重向窄高轻巧变化是五代耀州器足又一特征。初期器足的足墙宽,器底厚度超过器壁。从残足的断面看,有的器底厚度几乎是壁厚的一倍。随着五代青瓷整体工艺水平的提高,圈足修削更为精细,典雅秀丽的风格基本形成。

仔细观察度量五代稳定期青瓷残片断面,可以发现器底、器壁、足墙的厚度基本相同,显示出一种均衡协调的美感。这大约是五代青瓷的修足工艺趋于成熟并且相对稳定的一个标志,圈足达到这个标准的器物在胎、釉等诸多工艺上都保持着较高水准。如:胎土颗粒细匀,胎色铁灰或黑灰,烧结程度好;化妆土施涂均匀,釉色晶润光洁;修足刀法硬朗,内外墙棱角分明;线条刚劲有力,而又流畅圆顺。以此推测,五代匠师是把器足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来进行艺术加工的。在实用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突出了器足美的效果。

二、圈足外墙斜直微弧,内墙由弧斜趋向微弧斜。

五代耀州青瓷在其小小的圈足之上有如此丰富微妙的变化,让后人惊叹不已。初看外墙是斜直的,细心观察比较则清楚可见,外墙总体斜直,而中段微微起弧。弧度之小非精密仪器不能度量,目测只能有圆弧度的感觉。或许这正是五代青瓷器足显得刚劲雄健而又不呆滞的奥妙所在吧。而且无论足墙高矮宽窄,外墙斜直微弧都是其共有的特点。五代青瓷圈足的内墙以弧形斜削为主要形式。早期弧度大,向足心延伸的跨距也大。进而弧度渐小,直到斜弧为止。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唐代玉环底内圈弧形削法的痕迹,其用心源自瓷器塌底这一亘古难题。五代圈足偏大,一般来说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塌底现象。而初期胎土炼制较为粗糙,入窑时的机械强度和支撑力也较弱,如何减弱塌底,而又不过分增加底的厚度和足墙的宽度,匠师们摸索出这种斜弧向底心方向延展的工艺,从而增大了足墙对底的支撑力度。矛盾初步解决,足墙的没有显着增宽,器底没有明显加厚,既达到了轻巧精致的审美要求,又大致防止了塌底对精美的破坏。

与胎泥炼制水平逐步提高同步,圈足内墙弧度向底心延伸的跨度渐渐缩短,在斜弧的形式上固定下来,随圈足大小变化或胎泥强度的增大,有些圈足内墙已近乎斜直。

三、足底修削形式多样,挖足不过肩。

圈足内外墙的触地面称为足底。观察完整器和残足标本可见,外墙近足底处斜削一刀是五代削足的一般特点。另一种较少见是外墙不削而内墙近足处又斜削一刀。

五代青瓷足修削呈现多样化特点。试分述几种削法:

一是外高内低斜坡底。近足外墙处高,近内墙处低。总体上说,外墙近足处斜削较轻,差不多仅是象征性倒棱而已。其坡度或有大、小变化,或有长、短之分。足墙宽而坡度缓且长,墙窄则坡徒,有的微斜而接近平底。

二是两刀一线底。这种内外墙各削一刀的方法,是近外墙处轻削而坡短,内墙重削而坡长。形成的触地线靠近足底外侧。在较窄的足墙上,两刀皆轻微,形成的锋线虽不甚突起,但仍然是一线触地。

三是近似弧形底。从足外墙线起弧,落止内墙底线。若以水平线为基准,多数情况下是外侧起点高而高侧落点低。如此以来虽是鱼脊形弧底,触地点仍然靠近外侧。艺师们仍然很看重器物的稳定性,即使是视觉上的稳定感之类的细节亦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的内外起弧点基本在一同一水平线上,弧顶居于足底中央;有的弧度较平缓,甚者近似于平底。其优雅清秀中又透出浑圆稳贴之风格则是独树一贴的。补充一句,这种底多数是用托珠或堆沙支烧。而前两种多以三叉支钉支烧。

四是釉下裹足的平削底。这种足多见于胎土色浅的器足。内外足墙近于垂直,墙窄而略显高,足底刮釉露胎,或涂护胎浆,以垫饼或垫圈支烧。釉色淡雅,妙不可尽言。

五代耀州青瓷的挖足,浅挖的圈足则是外墙高而内墙低。也有挖足与肩基本齐平,足内外墙高矮大致相同的。总的看来,五代耀州青瓷挖足刀法细致,施釉烧成后,基本不见旋削痕的居多,少数显露同心圆式的旋削线痕。器腹近底和圈足一般不施化妆土,因而铁斑和红褐色窑红较为普遍。足部凸出的棱线也因釉薄,胎中铁质被氧化而较多出现红褐色筋线,这更突出了圈足线条硬朗流畅的美感。

耀州窑瓷鉴定要点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因铜川古属耀州。该窑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窑不仅成为北方烧制青瓷的著名瓷窑,而且对当时诸多瓷窑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耀州窑系。

据《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载,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考古发掘证明,唐代耀州窑,已开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瓷窑。到北宋时,耀州窑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烧制出了相当精美的青釉瓷,达到耀州窑鼎盛时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窑甚至超过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广汲各窑之长,并具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及优质的瓷土等优越条件。

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经济受到破坏。耀州窑与全国各地瓷窑一样,生产受到影响。到金代时,虽然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量及质量已开始走下坡路。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均烧制得较前粗劣。元代耀州窑已经衰落到极点。瓷质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瓷窑之中已不占有什么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规模生产,并于晚期最终停止了这一瓷种的烧造。

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盘、碗、洗、瓶、壶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炉、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较规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得较为简单、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花纹图案表现得极为生动。

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出现,并成熟于晚期。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图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

目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达百余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飞鸭等。耀州窑虽为民间瓷窑,但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为宫廷烧过贡品。耀州窑虽为北方民窑,但其产品的声誉及影响在宋代遍及全国。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产品是以青瓷为主的,由于当时各窑之间的相互影响,耀州窑青瓷与越窑、龙泉窑等窑的瓷器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一件器物,鉴别它是耀州窑还是其它窑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翠、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论釉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品了。其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时,耀州窑青黄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几乎成了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点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宋耀州窑青瓷胎骨较雹胎色深灰。因当时施釉工艺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经常出现漏施釉的情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呈现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致小斑块。由于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处,也时常隐隐透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品,在民国及以前各时期很少见到,而多数都是近几年所仿。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稍厚,含铁量低,故胎色灰白,颜色较真品色浅,更没有因漏釉所呈现出的酱色小斑块以及釉薄处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这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很显明的区别。以上都是鉴别真伪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关键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