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霸气的海水龙纹梅瓶瓷器鉴赏

元青花霸气的海水龙纹梅瓶瓷器鉴赏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5-21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是青花瓷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而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形,今天带大家一起欣赏元青花龙纹梅瓶,进口苏麻离青云散着霸气而矫健的元代龙纹,看看就是最完美的结合,感觉这才是中国古代的艺术。

梅瓶是装酒的,由于是瓷器,所以带盖的梅瓶保留下来的几乎不可能,但是总是有例外的,这件八棱形带盖梅瓶就是带盖的,是一件完整的元代龙纹梅瓶,应该是帝王用的盛酒的器物,可能是葡萄酒瓶。

尺寸:口径6.6厘米 底径14.5厘米 高51.5厘米出土地:景德镇窑

八棱形龙纹梅瓶通体作八棱形,瓶盖亦为八棱形。肩部和近底部采用白地青花技法绘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分别填绘凤鸟、奔兽、花卉。器身主题纹饰以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海水龙纹。蓝色的海水衬托着四条矫健的白龙,龙体采用刻绘结合的技法,用手抚摸龙体微微凸起。整个画面繁而不乱,主题突出,气势宏伟,而且瓷器肩部和盖上的元青花晕散的青花深入瓷器胎体,梅瓶小口,折沿,细颈,丰肩,腹部较长,足微侈,有一点露胎,但是不影响整体美观。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局部

京口闸,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镇江城区西侧古运河出江口,为历代漕运咽喉和交通枢纽。如果说镇江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那么,京口闸则是交汇点上的标志性水利工程设施。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有着丰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镇江的津度文化和古代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16日上午,镇江市文广新局召开2013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京口闸遗址发现至今,发现了多个古代遗迹。其中,一对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尤为珍贵。可以说是自景德镇窑址区发现同类香炉标本之后,其他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对特殊造型的元青花瓷器。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造型别致,器形硕大,整体造型夸张而不失大气。颈部设有一副对称长方形孔的“S”形方耳,耳部外侧下半部分别带有特殊辅首,主体分段印坯接胎成型,劲部外绘凤纹穿枝牡丹,外腹中部饰海水龙纹,下部设兽头三足,通高65.5、口径34.5、底径18厘米。整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足显元代王朝的非法之气。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之意。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究竟香炉起源于何朝何代呢?西汉早期的熏炉很可能是香炉的前身。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炉。熏炉流行同那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中国佛教文化大量传入应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左右),尔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来。又因祭祀需要,香炉随之登堂入室。元代香炉造型主要借鉴前朝香炉造型,并有所发挥和创造。从元代各类器物造型反映出,有些是直接借鉴商周战国和西汉古器造型。

镇江京口闸遗址考古发掘的元代器物中,除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而外,陶胎孔雀绿大香炉一只,卵白釉大瓶二只。镇江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张小军介绍,清代京口闸位于镇江市中华路打索街与小营盘巷口附近,经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经过一年的工作,考古工作人员在中华路地块先后发现了明清石闸、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宋元时期河岸、道路、建筑基址等遗迹。京口闸遗址工地出土的遗物标本有数百件,时代跨度从民国至北宋时期,器类以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建筑材料类次之,另有少量祭祀用品。镇江京口闸遗址元代瓷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元代瓷器和元代瓷器运输交通情况,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元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

生产时代: 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明宣德

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明成化斗彩海水龙纹盖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明成化年制作的海水龙纹盖罐(见图)。罐的外壁绘有海水和游龙,波涛激荡,蛟龙飞舞,龙的上方祥云朵朵。这一件气势非凡的作品,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精品。

斗彩亦称“逗彩”。广义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绿、紫等鲜艳的色彩相结合的制品。有釉上、釉下两种色彩争妍媲美之意。金代磁州窑即有釉下黑彩和釉上红、绿、黄彩相结合的器物,明代宣德开始,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工艺,但真正的斗彩则始创于明代的成化年。制作时,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画花鸟、走兽、禽鸟、人物的半体,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瓷后,再在釉面上用彩料描绘成完整的画面,是一种“拼逗”彩色。

永乐和宣德两朝,当时的瓷制品以雄健豪放的风貌面世,而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的产品趋向玲珑秀雅的风格。成化斗彩器的胎质细腻、轻薄透体。最小的制品胎体,体薄几同蝉翼,照光可见指纹。造型匀称端秀,白釉柔和莹润,色彩鲜丽,制品上的字体圆拙有力,藏锋不露。纹饰多为婴戏、花鸟、虫草之类内容,器形以杯、碗、高足杯、盖罐、瓶等小件居多。成化斗彩备受后代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的青睐。明人沈德符在《敝帚斋剩话》中云:“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上。”

成化斗彩器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段艳史。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后宫最宠幸的一位女性是万氏贵妃,万氏4岁入宫当宣德帝时的宫女,她在20岁时,年仅3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成化元年朱见深即位时年尚18岁,万氏已35岁,后立为贵妃,一直受到比她小17岁的皇帝的宠爱。成化帝为了取悦万贵妃,经常给她送去一些珍稀礼品,成化斗彩就是在这种取宠心态下发展起来的。在造型上,斗彩器柔美小巧,合乎闺阁中玩赏,纹饰图案多采用婴戏、草虫、花鸟等妇人喜爱的内容,看来宁静而高雅。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器物描述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底。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该器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传经过:1987年10月31日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从一对夫妻手中收购而来。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文物价值

青花瓷器由于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是从烧造技术判断,青花瓷的成熟期属于元代。元青花以明丽雅致的纹饰、丰富多样的种类、制作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等地区的重要商品。从元中晚期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质量、制作工艺、创新发展方面均呈现出远胜于唐宋青花瓷的成熟与精美。青花瓷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最为主要的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据统计,土耳其、伊朗、美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占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装饰题材大多以中国传统图案花纹为主,人物纹样极少,此件器物尤显珍贵。

工艺美术史

从实用性角度审视,元青花瓷能依据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需要,设计不同的器型。既有针对中东及伊斯兰国家生产的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饱满的大件,也有满足东南亚国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还有适应中国人生活习惯的高足杯、盏托、观音和文具等。从艺术审美角度欣赏,元青花瓷釉色莹润、青幽淡雅、意境悠长、雅俗共赏,有着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审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装饰纹样布局繁密,结构严谨,描绘精细,体现了制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尺寸:高37.6㎝,口径6.2㎝,底径13 cm

宋代梅瓶瓷器鉴赏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史上重要器形之一,梅瓶器形美观,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通过宋代梅瓶介绍一下瓷器鉴赏,了解宋代的梅瓶功能、瓷器纹饰以及器形特点。

梅瓶的功能

梅瓶在宋代是装酒的器具,主要是河南磁州窑的瓷器,也有少量定窑白釉梅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分别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当时所说白釉,其实就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而形成的。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代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梅瓶的器形

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美的器形之一,就如果婀娜多姿的少女的身材。宋代的梅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整个形体秀长优美。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其形制犹如契丹人的“鸡腿坛”或“牛腿瓶”。

宋朝瓷器工匠在设计与制作这件梅瓶时,或多或少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以现代审美眼光看,这件瓶体又展现出东方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它既古典又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所以梅瓶一直是瓷器收藏家钟爱的器形。李纪贤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一书中,第58图是一件宋代扒村窑白釉黑花梅瓶。图像清晰,形体少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在不同的博物馆见过几件宋代梅瓶,虽各有特点,但终不及扒村窑这件好看。第58图梅瓶应该算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之一。梅瓶那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

宋代梅瓶的纹饰

宋代梅瓶,以磁州窑型为主,又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等。宋梅瓶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宋代梅瓶多是民窑瓷器,到了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的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而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面以及山水画面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所以瓷器鉴赏要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要懂得取舍,才能欣赏不同朝代瓷器的美丽,和懂得瓷器的艺术价值。

青白釉龙纹梅瓶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专家鉴定室,首先呢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张宁先生,张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现场,那么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这个藏品大家看个头儿不算小,它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演播室藏品呢我们先放一放,还是先请张老师给我们解决一下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位姓金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这个照片。

嘉宾:这是一种黄釉的,另外又是雕刻的镂刻的,花鸟纹的一个瓶,黄釉镂刻花鸟纹的一个瓶。这种造型怪怪的。

主持人:怪怪的?

嘉宾:我觉得这东西就是属于自己杜撰的东西,器形、纹饰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东西就一两千块钱,也就是这样。

主持人:看看其他的,这是上海的一位姓黄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应该是叫什么?像一个杯子一样。

嘉宾:这是一个,一个八棱人物把杯,把杯。

主持人:这东西这应该什么时期的呢?

嘉宾:这东西我觉得是新的,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新的东西?

嘉宾:就是。

主持人:您看它那个釉色我觉得挺特别的,像那个孔雀绿。

嘉宾:尽管是孔雀蓝但是很不纯正,尤其是这底款,这就是做旧的痕迹,一看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

主持人:它有没有价值?

嘉宾:价值没有,这就几百块钱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再看这个。

嘉宾:这个应该是一个樊宏彩的一个。

主持人:托盘是一对,好像这是叫做高足盘吧。

嘉宾:这应该属于樊宏釉,樊宏釉下边呢又像是粉彩。这东西不可靠。

主持人:不可靠。

嘉宾:实在不可靠。

主持人:您一看不可靠。

嘉宾;就是当代制品。

主持人:您给估估价,他们很关心手中藏品价值。

嘉宾:这样一件呢我看就是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那么关注艺术品投资关注您手中的藏品关注您手中藏品的价格,同时呢也关注我们演播室的藏品,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演播室的藏品上来,张老师]您看这个瓶子比较有特点,肚子大大的口很小而且它这个釉色呢有点发青。

嘉宾:对。

主持人:应该给我们一个名称叫什么呢?

嘉宾:这叫青白釉龙纹梅瓶。

元青花瓷器的新品种--“反青花”人物纹梅瓶


人所共知,元青花瓷器是元代发展成熟的瓷器品种,是以钴料在胚胎上绘制纹饰然后再罩以透明青白釉,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下还原成釉下青花彩瓷。当前保存在世的元青花瓷器,绝大多数是此类瓷器。此次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47厘米高的大青花梅瓶,但在制作方法上另辟异径,是用青花作底,留白处寥寥几笔画龙点睛,绘制山水,点缀人物,让人耳目一新。这种青花瓷器,细分有两类:一种称之为“反青花瓷”,另一种叫做青花留白瓷。经本人反复研究对比,“反青花瓷”和青花留白瓷器与本梅瓶也有不同之处,但本人不是搞科学研究的,手头也没有太多的实物作参考,所以暂时权切叫作“反青花”瓷器吧。把它挂出来的目的一是邀同行共赏,二是请方家点评,以正视听。

同是青花瓷器,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青花瓷器是直接用青花钴料绘制纹饰;青花留白瓷器是釉下青花钴料平涂,留白处暗刻纹饰,然后外罩青白釉;“反青花瓷”也是釉下平涂钴料,留白处再用青花钴料绘制纹饰的主要部位,使其更加突出。三者相比,一是直接绘画,一是留白处暗刻,一是留白处青花点缀,但都是一次烧制的。在本人的收藏品中,绝大多数是青花瓷器,青花留白的是极少数,局部“反青花”瓷的偶见,整器采用“反青花”方式制作的,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元代瓷器,本人仅此一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