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系列 > 导航 >

阿童坊:0.1立方米小窑里创作三大系列创新瓷

阿童坊:0.1立方米小窑里创作三大系列创新瓷

瓷砖系列 瓷砖的系列 古代小瓷器

2020-05-20

瓷砖系列。

▲阿童坊一角

阿童坊,是一间烧制瓷器的工作室,但是这间工作室里烧出来的瓷器上面图案并不像传统陶瓷那样或是工笔花鸟,或是写意山水,这间工作室,专门出产釉色奇异多变的特色陶瓷。

0.1立方米小窑里的大创作

童冶亮介绍,他本来是一个摄影师,“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玩摄影了”。玩摄影玩到小有成就之后,兴趣广泛的童治亮又开始对根雕感兴趣了,转而开始玩根雕。

“我玩根雕跟别人也不太一样,一个根雕的原料到我手上,动刀率可能就只有30%,我的根雕更看重树根原本的纹理质感。”童治亮说。

可是随着童治亮在根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也发现了玩根雕的局限,“根雕走市场非常难,一是根雕的原料难找,二是根雕的制作周期长,价格也高,要真正市场化经营非常难,我虽然是‘玩’,但是也是希望能从里面得到一些收益的,这样才能良性地继续走下去。”

由于当时认识许多做陶瓷的朋友,童治亮觉得,或许把陶瓷和根雕结合起来会是一个好的出路。“当时就是想把陶瓷做出根雕的质感,把那种木材的纹理和色彩渐变在陶瓷上体现出来,所以就花了一笔钱,想找人帮我实现这个设想。”可是成品出来之后,童治亮却很不满意,“做出来的东西毫无特色,没有根雕的那种立体感。”经历了这一次失败童治亮决定亲自动手来研究陶瓷。

然而在瓷器上做出立体感谈何容易,童治亮分析,如果要从瓷胚上下手,这基本是“不肯能完成的任务”,“瓷土的可塑性非常差,稍微捏一下可能就会裂,所以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粗线条的东西,细节的东西还是要在釉上下功夫。”童治亮说。

童治亮后来请教了一些对陶瓷很有研究的朋友,要怎么样才能做出来这种他想要的质感,“他们都说要在釉色上下功夫,但是由于缺乏资料和数据,在釉色上的研究非常难。”

虽然没人看好,但是本着“玩什么都要玩出境界”的心态,童治亮开始自己钻研窑变瓷的烧制。

“我们开始的想法是如果失败了,就算了,如果成功了,就继续做下去。”于是童治亮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修建了一个只有0.1立方米的小窑,开始了烧制陶瓷的工作。

初创工作并不简单,“直到第十窑,我才把基本的规律搞清楚,把釉色规律搞清楚之后,过了两年,我才做出真正的釉色成品。”

就算后期工艺已经比较成熟的时候,残次品也是不可避免的,童治亮指着架子上陈列的瓷器对记者说,“这些只是烧成功的东西,在这么多成功的东西背后,不知道砸了多少残次品。”童治亮拿起架子上一个十分漂亮的大瓷碗,转过来,记者就看到瓷碗上几道裂缝,“这个瓷碗在烧的时候就裂了,但是出来之后我看釉面的花纹很漂亮,所以还是留下来了,所以说,烧瓷器真的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出于一腔热爱,童治亮把玩陶瓷这件事坚持了下来,“烧瓷这件事更多的我还是当爱好,这几年我也在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策划之类的,赚来的钱就全投到烧瓷这上面了。”

在童治亮眼里,摄影、根雕、窑变瓷,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实也是有共性的。

“我玩摄影,比较喜欢自然的题材比如民俗风光纪实类的摄影,玩根雕,也以自然形成的形态作为根雕基础,至于烧瓷,其实也是一样的,一件瓷器,在出窑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个瓷器图案的细节是什么样的,而且就算是同一批烧出来的瓷器,每件瓷器的花纹也都会不一样,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件同样的窑变瓷,这种不确定性,也许就是窑变瓷吸引我的原因。”

老窑瓷的新工艺

经过了几年的研究和发展,童治亮烧制的陶瓷现在有三个系列,分别是花瓣釉、流彩釉和蛛丝釉。

花瓣釉是童治亮最早研发出来的窑变釉品种。童治亮拿起一个红色的瓷碗向记者介绍道,“这上面的釉像花瓣一样,一瓣一瓣的,都能摸的出来,而且色彩也非常有层次感,很像真实的花瓣。”

记者看到,花瓣釉色彩鲜艳亮丽,在瓷体上产生渐变的效果,图案抽象而且变幻莫测,看上去显得既神秘又热情大气,颇有几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相比之下流彩釉则显得十分精致,童治亮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瓷盘,在瓷盘的外壁和内壁上,一点一点的凸起仿佛水珠正在缓缓向盘底流下,这些“水珠”又带着渐变的色彩,有着不一样的生气,色彩仿佛随着“水珠”的流动而流动,整个瓷盘显得精致灵动。“流动的色彩”,这也是流彩釉这个名字的由来。

而蛛丝釉的命名,童治亮说,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的传统,“你不要看蜘蛛这种动物长得很吓人,在中国古代,蜘蛛其实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古时候把蜘蛛称为喜蛛。”所以尽管有其他名字可选,童治亮还是叫这种表面布满细纹的瓷器叫“蛛丝釉”。

蛛丝釉是童治亮的窑变瓷里色彩最为清淡的一种,瓷器表面布满渐变的不同色彩的细纹。

“蛛丝釉看起来会有点像传统的开片瓷,都是瓷体布满细纹,但是近看还是有区别。”童治亮向记者介绍道。

而蛛丝釉的彩色网状纹理并不是由于釉面裂缝而形成,而是本来的釉彩在窑内变化而形成,在瓷器表面,能摸到网状纹路的突起。

而由于是釉面的色彩,这种网状纹路可粗可细,并且有渐变和流动的效果。童治亮拿起一个小瓷瓶对记者说:“釉面的色彩和釉面的裂缝配合起来,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记者看到这个瓷瓶上的网状纹路和别的瓷器上的都不一样,纹路的色彩渗入了釉面的小裂缝中,形成了仿佛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效果。

到景德镇去烧瓷

虽然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但是阿童坊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阿童坊的瓷器作品以小杯子为主,童治亮解释说,“这种小杯子一窑可以烧很多个,作为实验会多做一些。”

而大件瓷器,童治亮说不是他不想做,而是条件不允许,“我的窑就只有这么大,当然烧不出大件的瓷器”。

但是童治亮并不急着扩大工作室的规模,在他看来,“稳”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的窑虽然小,但是我每天都能出新东西,。”

童治亮说,现在在国内研究窑变瓷的虽然很多,但阿童坊出产的瓷器,是对窑变釉色品种的新突破。他算是“好运气”,有不少人花了时间花了精力花了钱,但是什么都没做出来,而童治亮通过几年的研究算是有所成就。

在他看来阿童坊出产的瓷器是对窑变釉色品种的新突破,“传统的陶瓷,发展到现在,已经登峰造极了,但是目前在陶瓷釉色的发展上还不如国外,而且窑变瓷的那种抽象和变幻的色彩图案其实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说发展,其实是很有前景的”。

阿童坊发展到现在,也积累下了一定的知名度,童治亮说,下一步他想把他的三大系列的陶瓷真正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喜欢窑变瓷。

“我的最终目标,是想去景德镇烧瓷,毕竟那里才是代表现在制瓷业最高水准的地方,只有去了那里,我才能把我的陶瓷技术发扬光大。”在采访的最后,童治亮这样对记者说。

延伸阅读

天物坊陶艺,魅力超群


彩陶|晚香

天物坊彩陶是在德州黑陶的基础之上,彩绘而成的现代工艺品,是黑陶文化与彩陶文化的结合体。

彩陶器形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造型样式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才能和乐此不疲的创造热情,而且不同类型的装饰技巧和艺术效果,各具特色。

黑陶花瓶|招财进宝

天物坊黑陶继承了传统的黑陶工艺黑、薄、硬、亮四大特点,现已形成了镂空、浮雕、线刻、影雕、彩绘、漆画、镶嵌陶等工艺,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炼泥、拉坯、刻花、轧光、烧制等十余道精细的手工技艺,艺人们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做工精细考究,形意丰富,传统产品古朴典雅,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

古色、古朴、古型、古韵形成了独特的“陶山黑陶文化”风格,现代陶艺结合现代审美要求,形奇色艳,立体抽象,富丽堂皇,魅力超群,即保持了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的尊贵本色而又不失创新发展。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黑陶|四季瓶

天物坊陶艺,纯手工制作,龙山文化的发掘与传承者。黑陶,龙山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风格古朴厚重,“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被定为国家级礼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天物坊陶艺纯手工制作,继承了传统黑陶工艺的特点,黑中透莹,望之如金,有“乌金墨玉”之称,具有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天物坊陶艺是以德州黑陶为核心产品,辐射彩陶和仿古黑陶及其他陶艺制品的综合性陶艺品牌。天物坊黑陶,龙山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风格古朴厚重,“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被定为国家级礼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天物坊陶艺纯手工制作,继承了传统黑陶工艺“黑、薄、光、钮”的四大特点,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有“乌金墨玉”之称,具有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唐人国瓷坊成功使用金银珠宝作奢瓷


唐人国瓷坊,是一家与众不同的瓷器品牌,唐人使用金银珠宝为配材,依照历代御用国瓷的官窑工艺制作瓷器,这种工艺就是“宝作瓷”,此工艺源于唐盛于宋代,已有千余年历史。

宝作瓷,又称珍宝瓷、宝烧。是在瓷器的“胎、釉、彩”制作过程中,添加贵金属金、银,或名贵的宝石珍珠等,通过其特殊的天然成份在高温中的变化,烧制出质精色异的瓷器,故称“宝作瓷”。此技艺为历代国瓷级的官窑作坊所采用,被誉为“国瓷工艺”。

唐人国瓷坊,国瓷技艺“宝作瓷”的挖掘与创新者,目前拥有三项宝作瓷的独家工艺秘籍,分别为“秘釉、珠胎、金衣”。唐人国瓷坊凭借总部自有多家珠宝公司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成为开发宝作瓷的核心优势。

在唐人国瓷坊的宝作瓷中秘釉工艺最具代表性,秘釉瓷,又名秘色釉、秘色瓷。因为是皇家贡品,工艺不外传,故称秘釉。据说秘瓷的釉中加入金银玉石等稀有材料,秘釉瓷质精色异。这一工艺相传起源是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的,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只有从诗文里领略它非同一般的风姿。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文物考古专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叫古陶瓷专家眼前一亮。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辉煌的历史也是国人的骄傲。唐人国瓷坊品牌以传扬中国文化为己任,立志将这些凝聚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符号性产品推向世界,让中国文化璀璨于世,让世界回味中国。

陶瓷文化鉴赏-河北三大著名古窑概况


1、邢窑——窑址在河北内丘县和临城县,烧窑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是唐代著名的白瓷古窑。烧瓷时间可从隋代到元代末年,其间也烧制青瓷、黑瓷和黄釉瓷。早期白瓷有粗和精两种,以粗见多,精白瓷的特点:胎骨坚硬,满釉色白,矮圈足玉璧底,型制古朴精致。

2、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烧瓷时间从唐代到元代末年。因受邢窑的影响,北宋时白瓷是大宗产品,也有部分酱釉、青釉、黑釉瓷,以后也仿磁州窑的白地黑彩瓷。北定特点:胎白而细薄,釉白中泛黄,纹饰精练,多芒口有泪痕。凡色定大多为明清以后的仿品!

3、磁州窑——窑址主要在河北磁县的观台和彭城两镇,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窑。建窑烧瓷的年代从隋唐一直到元末明初,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最具代表性的是白地黑花瓷,也有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红绿彩、三彩和青釉瓷。特点:早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黑白分明;宋以后质量明显下降。

陶瓷文化鉴赏-七里镇窑


七里镇窑: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米向军讲述西夏瓷的前世今生


西夏白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罐

西夏瓷罐内的军哨

不久前,2017年宁夏民间十大珍宝“出炉”,经专家甄鉴,西夏白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罐榜上有名。这件瓷器通体白色,专家们的点评是造型规整、自然流畅、刀法犀利、大气端庄。

1月18日,记者见到了这件藏品的主人——宁夏收藏协会常务理事米向军,倾听他讲述这件藏品的“前世今生”。

“这件西夏白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罐让我魂牵梦萦了两年,做梦都能梦见。”米向军说。2016年,他得知兰州一位藏友收藏了一件西夏瓷罐,亲眼所见后心里更是喜爱。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用自己的一件藏品交换了这件瓷器。

收回瓷罐后,米向军在清除罐内的灰尘时发现,在厚厚的尘土下还躺着一枚西夏时期的瓷军哨。这枚军哨小巧玲珑,长不过一厘米,呈现不规则形态,哨音急促而尖利。“这种军哨设计精巧,声音不大,用于伏击时给己方人员发布指令。”米向军说。

现在这枚军哨挂在米向军的脖子上,“每当吹响这枚军哨时,我会闭眼冥想,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古代厮杀的战场。”在他看来,每件西夏藏品背后都蕴含着传奇曲折的故事,每每触摸、把玩这些器物也是和历史的一次对话。

宋代是制瓷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西夏和宋朝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因此西夏瓷多年以来鲜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陆续发现西夏瓷器,学界才将西夏瓷独立为瓷器种类。

西夏瓷的纹路以剔刻花为主,有剔、削、刮三种技法。米向军表示,宋瓷的剔刻图案使用的是竹刀或骨刀剔刻,党项人以铁刀剔刻西夏瓷,形成了“刀刀见骨、刀刀见肉”的效果,纹路的形态类似刀削面后面胎上的刮痕。通过铁刀的剔刻,巧妙处理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纹饰和次纹饰层次分明、疏密有序,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更显西夏瓷的硬朗、古朴、自然、神秘之美。

米向军指着瓷罐上的线条告诉记者,这种平滑的曲线不是轻易能刻出来的,必须心无杂念、一气呵成,即使是起伏较大的呼吸也能够影响剔刻效果。

据他介绍,由于蒙古对西夏的灭绝政策和党项人去世后“毁瓷”习惯,目前全世界完整保存的西夏瓷不足百件,还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极为珍贵。留存至今的西夏瓷基本以发现的“窖藏”为主,所谓窖藏是古代一些大户人家遭遇战乱逃难前将珍贵的器物埋入地窖深藏,但很多人一去不返,再未返回故土,因而窖藏文物无意成为留存历史的见证物。

如今,西夏瓷成为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对象,不少藏友以收藏到一块西夏瓷残片为荣,千年前的神秘王朝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记者 张贺 文/图)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紫砂壶:四大家、三大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当属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名师供春,供春之壶,制品很少,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号茂林,也是明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起初,名家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没有用匣钵封闭起来,因而都“不免沾缸坦釉泪。”从李茂林开始,“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从而防治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

相传供春曾经带过一个徒弟,他把制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这个徒弟叫时大彬。时大彬既继承了供春制壶地传统,又创造出自己地特色。他淘土为壶,有时杂以砂土,作品时见巧思,出人意外。他开始制作地时候还只是单纯地模仿供春,以大壶为主,后来和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等交往,突破了老师地樊篱而多做小壶,更加符合文人地美学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时大彬也有两个徒弟叫徐友泉和李仲芳,都行大,因而又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李仲芳,其艺术成就与师父不相上下。紫砂壶的制作,已经有简单朴素而渐趋文巧。仲芳父主张复古,极力“督其敦古”;仲芳是主张趋新,不同意敦古的意见。父子争论激励。据传,有次仲芳做好一把壶,急忙送到父亲面前问道:“老兄,这个如何?”从此,人们称仲芳壶为“老兄壶”。据文献记载,仲芳“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竟。”《阳羡茗壶赋》评论李仲芳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之语,可见其壶艺技法的精绝。至于徐友泉的作品,则又别具一格,他喜欢仿效古代瓷器尊罍的形制。造型式样较多,而且泥色也变化多端。文献上评论他的作品是“种种变异,别出心裁”。

和上述“三大”同时或稍后的名手,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俊卿、沈君用、陈用卿、陈仲美、陈和之、承从云、沈子澈、惠孟臣、陈子畦等人,争奇斗艳,壶式千姿百态,制作了许多超越古人的作品,都为人们所宝重喜欢。

明代的紫砂茗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逐步走进千家万户,集家居装饰、实用性、艺术性为一身,得到人们的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