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清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古代的瓷器有哪些 有文字的古代瓷器

2020-11-03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自辛酉政变之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封建统治政权得到了暂时的巩固,进入所谓“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一方面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则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陆续为清代宫廷和东西两厂烧制了数量可观的精美瓷器和祭器,使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稍有复苏。下面Neil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光绪瓷器鉴定特征:

1、光绪瓷器鉴定造型特征:光绪瓷器除了沿用传统样式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盆、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样式较多。

2、光绪瓷器鉴定胎体特征:胎体仍然厚重,但和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提高;瓷土筛廉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和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3、光绪瓷器鉴定釉面特征: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和现代瓷釉面相接近。

4、光绪瓷器鉴定纹饰特征:光绪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5、光绪瓷器鉴定款识特征: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光绪款粉彩寿桃贯耳瓶鉴赏


江西九江 初澜

光绪一朝窑业复兴,御瓷品种多有增益。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只清光绪款粉彩寿桃贯耳瓶(见图),于传统的粉青釉贯耳方瓶腹部细绘粉彩寿桃纹而成,为新出之品。其桃树苍干横欹,硕果满挂枝头,粉嫩秀润,逼真诱人,衬以翠叶花蕊,更见媚态。其设色鲜妍美丽,粉青一色温润匀净,胎骨细致白皙,其烧制水平远胜前朝,颇得康乾风骨,为光绪官窑佳作,极富时代特征。

该瓶高30厘米,口径11.5×9.5厘米,底径12×9厘米,“亚”字形口,直颈,双贯耳,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口沿饰回纹一周,双耳饰“寿”字,通体饰粉彩蝙蝠寿桃纹,腹下部饰变形蕉叶纹。底书“大清光绪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腹部所绘玲珑洞石、花卉、桃枝、桃实、桃叶等形象均是以极富中国画传统笔墨意韵的工笔细线严谨勾出,其“骨法用笔”劲健有力、一丝不苟。整器画面结构之疏密聚散同样是借鉴了国画的构图布局处理,疏密得当,恰到好处,体现了高超的瓷绘技巧。综观整器画面,其传统“骨法用笔”的刚劲与粉彩本身的柔美相结合,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

清光绪粉彩湖光山色图镇尺


如图所示这件清代粉彩镇尺,长方体造型,长18.1、宽5.1、高3.8厘米。镇尺的一面绘湖光山色人物画面,十分精彩。

画面中:只见群山连绵,有光秃秃的石头山,还有被小草轻轻覆盖的青山,山下是一碧蓝碧蓝的湖泊。春天已经到来,波光粼粼,春潮泛滥,有一只小舟在湖泊间漂游。在湖畔,是一片青青的草地,青草茂盛,离离原上草,芳草碧连天;湖边也有一些刚长出嫩绿芽茎的芦苇,正随风摇曳。草地连绵而去,正绕过两棵高大的树木,一棵绿叶青青,为杨树,一棵颜色艳丽,为桃花灼灼盛开的桃树;两个文士模样的冠带之人,一个穿着紫衣,一个穿着绿衣,正抬头望着这一树的芳艳,“桃花一簇开无主”,当真让人心醉。桃树背后,是一个亭子,亭子前正有一棵梅树。梅花为报春之花,春已来到,梅花行将凋零,只留三朵两朵在枝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一般醉人。

与梅树相接,在山脚下的,正是一处院落,墙高院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不知这深宅大院,有多少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欢乐之歌,又有多少“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中女儿怅恨之歌?

在左上角,有“湖光山色”四字,而在右下角,有篆字落款,惜难辨识。有山有水,有舟有帆,有花有树,有草有木,有亭有屋,有人有物,整幅图景,其实就是完完整整的无限春意图,仿佛一下子便走入古人的诗意中。镇尺的周围四面为镂空雕的工字纹和佛教“卍”符号连接而成的纹理,底面有“大清光绪年制”落款。

用着这样的镇尺,写诗作画,还没下笔,胸中便先有一份愉悦,思绪仿佛早已置身在湖光山色的野外,不仅拓展了心境,而且也能提升创作的灵感。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有清一代,宫廷御瓷的一些品种与器型始终前后相袭,每朝必备,每岁必制,旧档称“岁例供瓷”,青花赏瓶即为其中一例。

青花赏瓶是清雍正朝所创新瓶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也便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

历代青花赏瓶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见图),高39.5、口径9.5、底径13厘米;敞口,长束颈,圆鼓腹,圈足;口沿外侧饰海浪纹,颈饰蕉叶纹及回纹,肩分两层以凸弦纹相隔,绘缠枝莲纹和如意云头纹,腹饰缠枝莲纹,下部绘仰莲纹,圈足绘卷草纹,底有“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楷书款。青花色调青翠浓艳,构图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尽管瓶式雷同,但历朝青花赏瓶在青花、胎釉、纹饰细节、腹部变化等方面均有各自风貌。如乾隆时期青花呈色浓艳微带浑融,胎釉光润坚致,宝光内蕴,纹饰绘画精细,花大叶小,虽繁密而不觉凌乱,尤其枝叶绘画笔意流畅,飘逸自然,点涂技法运用自如,腹部圆浑。嘉庆时期青花呈色纯正妍丽,釉质温润洁净,画风与前朝相袭,然略觉繁密,花朵无前朝饱满之状,瓣片尖圆,叶子变大;腹部圆浑。道光时期青花妍丽明亮,纯正深沉,釉质浆白莹润,花叶俱大,布局疏朗,稍觉留空太过。叶子生动之感减弱,腹部下敛,然整体造型仍美观得体。咸丰一朝风格一如道光,外形又更在道光之上。同治时期,青花浓艳泛紫,胎釉均为晚清特征,釉色白中带浅灰,画法拘谨工整,造型一如乾嘉时期饱满圆润。而到光绪时期洋蓝艳丽,胎体厚重,纹饰疏朗简约,没有前朝繁密之感,器型变高,颈部稍变粗,已不及先前者秀气。

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内底双龙纹

清代中后期,粉彩瓷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致的绘图,深受使用者的欢迎,粉彩瓷也逐渐取代五彩瓷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品种。本文来介绍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侧面图

“大清光绪年制”款及五个支钉

这件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见图),高8.9、口径31.6、底径24.9厘米,折沿,直壁,平底。口沿饰一周细密的花卉纹,并对称绘四个如意形开窗,开窗内绘四组花鸟纹,有的鸟儿驻足于花枝之上,有的鸟儿作飞行状,不尽相同。盆内壁一周饰八吉祥纹,也称八宝纹,旁以花卉纹点缀。盆内底绘双龙戏珠纹,又以云纹、火焰纹为地纹,周围绘一周如意云头纹。在盆的外壁还绘有四组折枝花卉纹,底部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底部留有五个支钉痕。

粉彩是釉上彩瓷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工序是先拉坯施釉入窑烧制,成形后再在釉上绘彩,之后二次入炉烘烧。粉彩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使用了一些西洋方法调制出颜料,故名“洋彩”,色彩上比传统的五彩瓷更加丰富。而二次入炉烘彩的温度大约为700℃,比烘烧五彩瓷的800℃略低,所以其色彩质感显得比较柔软,故又名“软彩”。

八吉祥纹,又名“八宝纹”,是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八种宝物,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双龙戏珠纹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整体观之,这件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形体较大,造型规整,纹样丰富,绘画细腻、工整,具有晚清粉彩瓷器常见的风格特点。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特征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一、咸丰时期瓷器的概况

咸丰在位的十一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咸丰一朝渡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室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列强粉至杳来,与清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取得多种特权。在这些内忧外患攻击下,乾隆之后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国力虚弱己极。

此时,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全力以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于歲供宫廷享受生活之用的御瓷烧制,己力不从心。御窑厂在咸丰初年还烧制过有限的御瓷和祭器,咸丰五年以后基本上停烧,加以江南各在处在太平军和清兵交战的军事腹地,景德镇的制瓷业倍受其影响,不仅生产数量减少,而且工艺水平随之降低;民窑亦不例外。据《清档》载:“元年钦命江西广饶九南兵備边督理九江关税兼管窑厂事,谨将咸丰元年分两次奉文传辨琢、圆瓷器名日件数及动用盈余银两,分别造具清册,呈送查实,需注册者,计開:琢器……”。咸丰元年烧制的这批瓷器,多是神庙祭品,有白釉樽、罐、蹬和大盘,分置于北京景山“寿皇殿”和故宫“奉先殿”。另外,还有天青釉和黄釉的樽、簋、豆、蹬等礼祭器。

咸丰二年所传令烧制的白釉樽、蹬和大小盘、碗类,亦为“奉先殿”祭祀所用,数量微乎其微,有的品种只烧几件,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件。

咸丰三年至四年,景德镇御窑厂正式恢复传统品种,如仿钧、仿官釉的四方杏圆双贯耳瓶。哥釉四方八卦瓶、天青釉太平象耳瓶、青花起弦玉壶春瓶、青花松竹梅玉壶春瓶、霁红釉玉壶春瓶等。除有限的琢器外,还烧制了传统的四十二种圆器类。各品种的数量不等,最多的有二百余件,最少的只的十二件,总共烧制两千一百余件。

综上《清档》所载,咸丰一朝制瓷数量极其有限;故宫博物院所藏此时的器物,与其他各朝相比,亦相差悬殊。这些有限的器物,于咸丰未年英华联军烧抢圆明园时又遭厄运,也有的辗转流散于了间,因而现今所见的传世品伋为稀少。咸丰瓷虽然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为贵,仍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对民窑制品亦然。

咸丰瓷与道光瓷多有相同之处,其造型趋向拙笨。胎质貌似细润,实则粗松,一般胎体较前时厚重。釉质泛白,釉面薄厚不一: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于道光时的波浪釉。这些时代特征,不仅道光、咸丰两朝有,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

官窑器中的粉彩器较多,施彩与道光时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较之道光时的色彩浓烈,俗艳刺目,常被称为“色品”,鉴别时,有的仅凭这两种色彩的色泽就可初步断定。图案纹饰大体同于道光时期。

咸丰后期,青花色调浅淡、漂浮;釉里红呈浅淡和粉红色,或乌暗的黑褐色;粉彩、色地粉彩、斗彩、三彩、素色釉及各色釉在描金品种,大体同于前朝,无甚新奇的变化。器型更了拙陋,只是官窑茶叶末釉器制作颇精,例如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所藏在咸丰官窑茶叶末釉狮耳炉,釉面甚为光润,详视可见极细小的丝状纹,足内刻有“大清咸丰年制”款识,字体较大;此类品种追步前人成就,意在仿古,风格典雅深沉,堪与清代前朝之器相媲美。当时所制的扁方瓶、小梅瓶等,多摹刻“成化年制”或“雍正年制”四字方形款识。在鉴定时要从器型、釉面及款识上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咸丰时期的时代风格,辨别真伪。

民窑所仿制的康熙五彩器,其造型己显臃肿,胎釉质粗,彩色浓艳无光,画凌乱不堪,与真品有天壤之别。

流传于民间的咸丰民窑器物,有的仍在外销,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对此颇有兴趣,因而国内己较罕见。但是,作为清代制瓷历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实物应当受到重视和关注,有必要对此加以收集和整理,尤其是一些精细作品,更应得到保护。常见民窑器的造型多种多样,如六方瓶、狮耳瓶、圆形或方形帽筒,六方、八方、茶壶、盖碗、博古、花盆、哥釉、豆青、米色釉与于花组合的瓶等。品种以粉彩为王,其中有施彩浓深类似五彩器的一类。款识多用青花款或红彩篆书图章式款,也有刻印戳记的款,款识字体草率,有的字体笔划欠缺,不易辨认;还有的刻写“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款。

太平天国也烧造了瓷器,见有青花平盖茶壶等,均署“太平天国”款识。下面介绍几件咸丰时期的精致作品:

粉彩花卉茶壶。直口扁腹呈鱼篓状,盖为平面圆形,有宝珠式顶纽。

由于覆烧,口部无釉。壶身一端有弯曲口流,对称的一端有滚圆的环形把。此器型在道光和咸丰时最为常见。壶身以浅淡的青花描绘缠枝莲,在回纹方形开光内,一面绘的兰石,一面绘有菊花、蝈蝈、彩色淡雅,画意幽静。器底施满釉,青花篆书“咸丰辛亥仲春退思堂主人制“款识。“退思堂”款识是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睿亲王自用的堂名,常见有署道光或咸丰纪年“睿邸退思堂”款识的器皿。

粉彩仕女盖罐.器身通高28厘米,呈莲子形;盖如盔状,有尖状莲子形顶纽.盖与器口以下,肩部和足部以上,均绘紫地勾莲纹,腹部以洁白莹润的白釉为地,所绘三星、仕女主题纹饰,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十分精致.罐内、盖里及足内均施以豆辨绿釉;其釉较厚,色调较嘉庆、道光时深重,并泛黑绿,这是咸丰和同治时期豆辨绿釉的典型色调。器底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粉彩长方形双耳斗杯。敞口外撇如簠。器壁有对称的环形耳式把手,四面斜直下行渐收,高足外撇。口部长28厘米,宽14厘米,器高10厘米。胎质细洁,釉白光润。施彩淡雅,口部涂金,器底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款识,现藏于河南省省高度文管所。所绘粉彩连景画面,为景德镇清代“御窑厂”全图,画面从工匠担挑瓷泥进入东辕门展开,依次对制坯成型。配制釉料、着釉绘画、入窑烧制等御瓷烧制的各个工序过程,如此真实地反映到官窑瓷上,尚属罕见,是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御窑厂制景图,最早的见于雍正粉彩大鱼缸,偶见以前嘉庆、道光时的民窑瓶、碗类亦有此图案,但均不及这一官窑斗杯精细。

斗彩加粉彩缠枝莲盖碗。造型规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敛,圈足。种形状的盖碗,胎薄体轻,釉面晶莹;碗外壁绘有缠枝莲花卉,以金彩勾描轮廓线,色彩淡雅,斗彩与粉彩并用,技法超俗,具有珐瑯的姣美效果,底部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咸丰瓷器造型与道光大体相同,笨拙的风貌有增无减,例如青花三友玉壶春瓶的的颈部明显粗短,有的已经成为晚清时的流行式样,传统的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杏圆贯耳带瓶。葫芦瓶、三莲瓶、花觚、香炉、盒、花盆、缸、荷叶盖罐、茶壶、盆、洗、杯、盖碗、碗、盘竺。民窑器中各类餐具较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清代自嘉庆、道光之后,纹饰题材内容日渐匮乏,咸丰时更趋平庸。纹饰布局松散,即使精细之作,其人物的神采及背景的层次均远不及乾隆时期,民窑作品尤其如此。

云龙、团龙、云凤、夔凤、云鹤、八卦、七珍、佛杵、寿、八仙、十八罗汉、三友、仕女、婴戏、二老图、三星、佛像、十二生肖、花鸟、葡萄、菊花蝈蝈、蝴蝶採花、三呆、缠枝花、缠枝莲、四季花、月季、兰草、莲花、桃花、博古、“喜”字、刻花把莲等。

青花——色调比较稳重一类,同于嘉庆、道光时有青花色;精细的器物呈色鲜艳;一般者为黑灰或淡青的蓝色,多显漂浮,釉面亦不够平整。民窑更是如此。官窑常见器有起弦赏瓶、三友玉壶春瓶、缠枝莲八宝花口樽、缠枝莲纹斗、云龙大盘、三友盘等。

釉里红——官、民窑器的器型都较厚笨,色泽均浅淡,极淡者似有似无;釉面呈波浪状,见有小盘、盒、洗之类及加绘青花的云龙花口盘类。

三彩、五彩——色泽不及前时鲜艳,红彩泛黑,黄绿彩同前。官窑器见有三彩或五彩的龙纹花盆、龙纹碗、月令花卉杯、小盘等。

斗彩——与道光时施彩风格相同,见有鸳鸯卧莲小碗。

粉彩——官窑器物制作精细,加绘斗彩和描金者较精,底部与器里涂豆辨绿釉者,绿釉较前时色深。官窑器见有黄地青花粉彩开光四季花卉瓶、山水寿星双耳瓶、紫地粉彩莲花海棠花盆、採花及山水盆、十二生肖盒、仕女小鸡盒、夔凤大碗、佛花碗、黄地勾莲盘、蓝地博古瓶、蓝地黄龙盘、八宝盘、碗与花卉杯等。民窑器中,日用的茶壶及盘、碗等各式餐具类尤为多见。

绿彩——有仿明代成化、弘治时的绿彩龙纹盘。此为清代的传统作品。

金彩——色调不及乾隆叶鲜亮,与道光时大体相同,见有粉彩、斗彩、蓝釉、冬青釉等描绘金彩纹饰的瓶、葫芦、盒、洗等。

黄釉地绿花——与光时大体相同,见有官窑黄釉地绿花花鸟、缠枝莲碗、盘等。

蓝釉地黄花——与道光时大体相同,官窑盘、碗多以青花为地绘龙纹,再覆以黄彩;青花色泛灰,不甚鲜亮。

粉青釉——釉面色泽有晚清时的特征,浅淡明亮,有新制品之感,见有官窑粉青釉花觚和豆青釉团花碗等.

茄皮紫釉——青面粗涩无光。见有官窑茄皮紫釉暗龙碗,亦为历朝的传统作品。

仿官、哥釉——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粉青色调相同,釉面有开光与无片纹两种。官窑仿官、哥釉的器型,有贯耳穿带瓶和琮式瓶。

其它单色釉——其中的窑变釉大体同于前朝的制作,仍能变化出蓝色,见有贯耳穿带瓶、霁红与霁蓝釉变无大的变化,多是盘、碗类。

白釉——见有官窑刻款的暗龙或莲纹的盘和碗类。莲纹大盘宽沿收口,为刻意仿宣之器,但砂底刻咸丰官款,制作水平较高。

前朝类同于道光时期,后期粗松、笨重。琢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质疏不坚。圆器胎体亦欠坚致细密。

与道光时基本一样,除个别细润者外,稀薄的波浪釉面更为普遍。前朝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1.器型厚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2.粉彩器中较多地施加藕荷、紫彩及蓝色,色彩鲜艳夺目。轧道工艺渐少使用,即使制作也很粗率。所施豆辨绿釉色,较前朝明显加深。

3.绘人物图案器,除少量精细品外,人物形形像大多生硬,尤其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是咸丰典型的时代特征;同治时亦受影响。

4.此时不署款的器物,较细的一类往往被划入道光时期,较粗的混同于同治时期,如不细究则难断代。

5.瓷器署款一反前时篆书的习惯,开始较多地运用楷书写楷,字体以侧峰写出,类似于道光时的“慎德堂”款识、“退思堂”款,即有道光时的,也有咸丰时的。色釉器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6.咸丰瓷器传世较少,民国时多有仿制,其中所仿粉彩仕女婴戏莲子形盖罐颇似真品。但仿器造型较咸丰更显笨拙;釉面也更为松软;红彩,红中泛黑;所饰黑彩如漆,但并不匀净;款识书写不流畅,字体不真品秀美。同治时期瓷器的认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景德镇已经是明代青花瓷器官窑产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完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现有很多精品存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有哪些特征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企望死后能过象生前一样仓满粮实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臀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形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 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 故给人瘦长的感觉。

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薰,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楼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 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

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