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黑釉定窑瓷器真品值千万 鉴定主要看瓷胎白不白

黑釉定窑瓷器真品值千万 鉴定主要看瓷胎白不白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古代瓷器定窑黑定 黑釉瓷器鉴别

2020-11-09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瓷真品既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和陶瓷美学的重要史料,又因为品相精美、工艺精湛而成为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因此价值非常高。黑釉瓷是宋代瓷器中的典型釉色瓷,定窑虽然以烧白釉瓷著称,但是黑釉瓷也是其最为出色的瓷器作品之一,俗称“黑定”。黑定的价值最高可以达到多大呢?2017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一件口径19.7cm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成交价高达1450万元。2018年,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则再次拍出一件直径19cm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获价421.25万元。除了价值极高,黑定还有一点也是它成为珍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稀有。黑定的稀有程度,已经达到了北京及台北两地故宫博物馆均藏量寥寥无几的地步,甚至可以说一件保存完整、品相完美的大器型黑定都未藏有。

因此,众多藏友对黑定的追捧也就显得更为合情合理了。那么,在寻觅、收藏黑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哪些要点来初步断断黑定的真假呢?小编就以自己曾经在古玩市场见到的一件赝品为例。这件赝品号称是北宋的定窑黑釉花口瓶,器型优美,高29cm,瓶子口沿处呈齐整的花瓣外展状,整体瓶颈与瓶身呈同等比例,底足呈圆台状,足稍高,足内露胎显现灰白胎体。瓶身通体施黑釉,釉色浓郁,发色稍带褐调,无鹧鸪斑、油滴斑及窑变等。那么辨别这件瓶子的真假,最关键的是看哪一点呢?

小编向专家咨询,得到的答案竟然是看“白不白”。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专家的意见是让我们关注黑定瓷胎“白不白”。定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瓷胎之白,不论是白釉瓷还是黑定、紫定、绿定,清一色全是用的最好的白胎。其胎质细腻坚致,洁白如雪,跟现在市场上高档的晶白瓷保持了不相上下的水准。那么我们再看小编描述的这件赝品,其底足露胎处胎质显得灰白,那就断然不是定窑作品。

其次,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点,那就是看工艺。怎么看呢?这件是花口瓶,自然是看其花口了。古代瓷器匠人制作这类花口瓶,都是瓷器还处于泥状时就拿手摁捏出花口形状。所以,这类花口瓶的口沿即使再规整,也不会像拿尺规衡量过一样齐整,而这件花口瓶就是典型的“整齐过头”。其花口实际是拿石膏模子注浆注出来的,所以花口才会保持复印般的一致。同时,此瓶颈与身、身与底足各自连接的部分有滞釉现象,说明其连接处有拼接痕迹,不是一体铸成,这是典型的现代仿品做法。也正是因为是拿模子注浆后拼接,整器的造型比例也不适宜,颈过长而足过高,俨然失去了宋代瓷器的古雅韵味。

所以在日后的收藏中,还望广大藏友擦亮眼睛,综合藏品真品的多样特征去进行辨别,别被类似的“黑定不白”打了眼。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定窑瓷器怎么鉴定?


定窑瓷器怎么鉴定?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常见的鉴赏方法如下: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这个时期由于定窑瓷器受到烧瓷工艺方面的种种制约,无论在制造、装饰以及釉色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釉色从前期的白或白中泛青转变为白中泛黄。在白中泛黄中的瓷地上创造出刻划花装饰,随着覆烧方法的创造成功,印花装饰方法又大量被采用,定窑瓷器的“独特风格”就形成了。

宋代定窑黑釉茶盏值钱吗?为何?


宋瓷质好声自远 ,更不用说宋代名窑定窑所出的瓷器了。基本上在如今的收藏界,只要是真定窑所出,都是一瓷难求,尤其是其所出黑釉瓷器,难得一见不说,质量也极为精美,可谓珍贵无比。不过具体到价格,应该如何判定宋代定窑黑釉茶盏是否值钱呢?为何如此?

首先,定窑瓷器,作为宋瓷,现世流通是比较少的,何况黑釉瓷器,更为少见,鲜有闻世者,但一出现就惊艳世人。同时黑釉茶盏,到目前为止,在各大博物馆中都所藏无多,收藏家们为了一睹风采,常常要靠机缘,而定窑瓷器,作为黑釉瓷器的代表性窑口,一直是收藏家心目中黑釉瓷器的“专用”窑口,当然,定窑黑釉瓷,本身质量也是优越的,更兼出品少,流通下来的更少。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宋黑釉茶盏,价格自然不可能低,几乎是定律。但是,不同的黑釉瓷器是否都值钱呢,这就要具体瓷器具体分析了。

宋黑釉瓷器,往往自带光润质感,特别是圈足处,是微露瓷胎的,在黑光中隐隐可见瓷胎的白净润滑,并且不沾外釉,鉴赏者多指节轻扣,辨别清音,即可对它的真伪了解个七八分,从中可见宋黑釉瓷的瓷胎都非常精细,且瓷壁轻薄,细密坚实。不过定窑的黑釉瓷器也是有非常典型的特征的,这一点与白瓷不同,黑釉瓷的足沿是不施釉的,也正因为如此,反过来可见瓷胎,这是这种定窑黑釉瓷器的重要特征,也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条件。而且定窑黑釉瓷又薄又轻,手感独特,光源之下可隐约见光,具灵透之气,非常瓷可比,珍贵性又多一层。

当然,宋瓷本身就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饮茶之风盛行,这也导致了宋瓷中茶具极多,且极富代表性。因为宋茶具的精细程度要求很高,尤其看中茶具内壁的光滑程度,不留茶痕是最高境界。所以在宋朝,各个窑口都有茶盏烧造,这样的茶盏多为深色,为的是与白色的茶汤形成对比,这也是为什么定窑的黑茶盏为众人所爱,皆因为其色深而轻薄,瓷壁光滑,茶痕无迹,是“斗茶”的上品,所以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宋代定窑黑釉茶盏也是非常值钱的,一盏难求。

宋代定窑茶盏精品图片及拍卖成交价格:

1: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2,394,100 ,成交时间:2002-10-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2:元/明定窑黑釉小碗,尺寸:直径9.2厘米,估价:RMB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 ,成交时间:2013-11-16,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碗小巧玲珑,形似半圆,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浓郁深沉,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釉色属黑釉中最美发色,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着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 ”,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

3:元定窑撇口盏,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50,000 ~ 450,000,成交价: RMB 402,5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此盏撇口,呈斗笠形,通体施黑釉,釉面尤为温润光滑,光照之下玻璃质感极强。口沿一周釉薄处显黄绿色,自上而下由浅至深,过渡自然,中心积釉处釉色深邃,其间零星点缀黑色沫点,奇幻迷人。底足露胎处洁白细腻,圈足切削平稳规整,足显工匠之悉心重视。

4:宋定窑酱釉盏托,尺寸:12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375,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5:宋定窑酱釉盏托,尺寸:12.5厘米,估价:HKD 50,000 ~ 70,000,成交价: HKD 300,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有宋一代,单色釉瓷之造型亦常见于其他材质之器,可见同时期艺术之共通性。此类酱釉盏托,器型朴雅简洁,不禁教人联想至褐漆盏托。再者,瓷器及漆器盏托,口沿均见细窄之金属扣;究其缘由,定窑覆烧芒口包扣以为用;然漆器盏托口边易磕,故亦镶扣以作保护。

6:宋定窑黑釉盏,尺寸:直径11.5厘米,估价:RMB 40,000 ~ 60,000,成交价: RMB 242,000 ,成交时间:2006-09-0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06年第3期嘉德四季拍卖会。

7:北宋定窑柿釉盏托,尺寸:11.4厘米,估价:HKD 15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201,250 ,成交时间:2000-05-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春季拍卖会。

8:北宋定窑紫金釉盏托,尺寸:高6.5厘米;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50,000 ~ 180,000,成交价: RMB 195,500 ,成交时间:2017-07-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盏托为宋代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与当时盛行的饮茶风尚有关。造型各不相同。宋代北方瓷窑普遍烧制。其中以河北定窑烧器最为规整,釉质莹润。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宋元著名的六大窑系之一。是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但在它的产品中也有一路数量稀少的紫金釉或柿红釉者,被称为紫定。这件盏托胎质白细,周身裹紫金釉。品相完好,殊为难得。

9:北宋定窑系黑釉盏,尺寸:直径13.5厘米,估价:HKD 50,000 ~ 80,000,成交价: HKD 137,500 ,成交时间:2018-10-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10月拍卖会。

黑釉黑胎瓷器:了不起的瓷器品种


黑釉黑胎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和青花瓷差不多,只不过因为黑釉瓷器的发展技艺不如青花,所以发展速度也比较慢。黑釉黑胎瓷器是对陶瓷器釉色的一种称呼 ,此类瓷器釉色中含有大量氧化铁釉,因此看起来黑乎乎的。

在黑釉黑胎瓷器之前,最开始出现的是灰釉陶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一种,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商代中期。灰釉陶器的色泽比较淡,多为灰绿色或者是灰褐色,不过因为含有较多的铁,所以看起来灰黑,后来工匠们逐渐增加了铁的含量,最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黑釉黑胎瓷器。

东汉时期的黑釉黑胎瓷器就是通过酱色釉瓷器发展而来的,这种词器与黑釉瓷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含铁量非常高,而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成型和施釉方法一样。酱色釉的含铁量还是低一些,而且不怎么黑,烧制的温度不同,有时候胎骨也不一样。不过,只要在烧制过程中,提高温度,就能增加釉层中的氧化铁,继而形成黑釉。所以,原始瓷到黑釉瓷的转变其实是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

黑釉黑胎瓷器如此独特,那么,它到底值多少钱呢?据了解,目前拍卖市场价格最高的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意见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其成交价格是1239.41万港元,可以说与哥窑、官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差不多。除此之外,大部分黑釉黑胎瓷器的市场价格也在几十万左右,比不上青花瓷和白釉瓷器。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专业人士介绍,黑釉黑胎瓷器之所以发展不如其他瓷器,也和中国人的审美有一定关系。在古代,中国人并不喜欢黑色,而且黑釉黑胎瓷器比较厚重,颜色深沉,让人看了不喜欢,缺乏装饰性,很难被大众接受。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黑釉黑胎瓷器都没有引起藏家的重视。不过,在近几年来,黑釉黑胎瓷器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磁州窑的黑釉瓷、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瓷,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因此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

专业藏家也表示,现在市场中有很多高仿的黑釉黑胎瓷器,这些瓷器看起来非常逼真,肉眼很难鉴定真假,欺骗经验少的新收藏家。对此,提醒藏家们在收藏黑釉黑胎瓷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黑釉黑胎瓷器的特点和存世量,然后根据资料去收藏,这样更容易避开陷阱。对于过于便宜的瓷器,则要警惕,不要心存侥幸。

黑釉瓷器成交价格及鉴赏:

1: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铁锈花花叶纹玉壶春瓶,尺寸:口径8.1厘米;足径7.6厘米;高29.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7,165,000 ,成交时间:2017.05.3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这种在黑釉上绘酱褐色花纹的技法俗称“铁锈花”,因其花纹颜色似铁锈色而得名,属结晶釉的一种。铁锈花装饰技法流行于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黑釉瓷器上,图案多为不规则的斑点、条纹,或简化的花草纹饰,用笔洒脱、不拘泥。器形多见碗、盏、小口瓶、玉壶春、罐等。目前发现的烧造铁锈花的窑场有河北磁州窑,河南临汝窑、鲁山窑,山西怀仁窑,甘肃安口窑等。

此玉壶春瓶秀气端庄,窈窕婀娜。圆唇口外折,细长颈,溜肩,垂鼓腹,宽浅圈足。器身内外施黑釉,釉色乌黑如漆,釉面具光泽,细润有厚度。腹部酱褐色彩装饰两组折枝花叶纹,清晰不晕散。黑褐二色对比鲜明,黑釉釉面乌亮,褐彩乌光,风格独具。观器底,足际露胎,足心及内墙有薄釉,乃知为裹足刮釉、装烧而成。胎质偏黄,砂质感。瓷化度高,扣之清脆。

2: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3:元定窑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本品盘口,细颈,溜肩,腹下收,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质紧实,瓶底中心涂有一层灰褐色薄釉,釉薄处间杂酱褐色。本品整体釉色属黑釉中较为稳定一类,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定窑所出产的黑色瓷器质量极佳,但是数量却远少于白瓷,故传世者十分珍贵。

4:北宋/金磁州窑黑釉堆线纹嘟噜瓶,尺寸:高14.3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1,98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5:金-元黑釉酱彩撇口瓶,尺寸:高25.5厘米,估价:RMB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RMB 1,058,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黑釉撇口瓶,长颈溜肩,高圈足沈稳敦厚。通身施釉,黑釉及紫金釉相互交融,釉光亮丽,两色釉交融壹体,观之好似雾水氤氲,浑然天成。器身了无纹饰,不致喧宾夺主,作为茶室中的插花名器流传于世,同时极具当代艺术气息。黑釉瓷流行于宋明时期,与当时社会盛行斗茶、赏花有密切关系。斗茶可品鉴茶的品质,赏花也是高雅的艺文活动。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下卷》有:“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如弓耳壶,直口敞瓶,或龙泉蓍草大方瓶,高架两旁,或置几上,与堂相直”。在花瓶的大小选择上,袁宏道的《瓶史》中记载有:“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药、莲花、形质既大,不在此限。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宝古者,非独以玩。”由上记两则可窥见明代文人雅士对插花的讲究。宋代向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至各级官吏和地主乡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继唐代制瓷工艺极为长足的发展,工艺技术尤为丰富和精湛。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宋代都市经济的活跃而使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北宋定都卞京后,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同时,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奉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学“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譬如黑色、酱色等深色系的幽玄、静寂,正适宜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一般而言,统治社会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人们追求的是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而反对矫揉造作的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种透彻的哲学高度。因而,宋瓷讲究的是细洁静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成为一代美学风范。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演进之下,宋代的陶瓷总体上呈现质朴无华、平淡清真的情趣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为我国的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但早期黑釉陶瓷釉色为深褐绿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宋人尤爱漆器,特别是素面黑漆之物,但漆器价贵难得,因故烧造黑釉瓷器,以瓷釉代漆。本品即为宋代黑釉瓷之典型代表作品,釉面光洁华丽。黑釉釉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兔毫为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摄氏度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等,皆为古人对兔毫的不同赞称。本品颈部至肩部,观之可见由酱色至黑色过渡之间,呈现出一周大面积“兔毫”条纹,应为两色流釉过程中导致,且发色黑中带蓝,颇有“曜变”之状,极为难得。本品外壁釉色为黑釉搭配紫金釉而成,于同时期宋瓷中极为少有;紫金釉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宋代是紫金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地瓷窑普遍烧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当阳峪窑为杰出代表。紫金釉瓷器与青瓷、黑瓷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紫金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定窑、耀州窑和当阳峪窑堪称其楷模。紫金釉瓷是中国古代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古人谓之“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虽紫金釉瓷器的辉煌早已在辽、金之后的金戈铁马、漫漫狼烟中渐渐淡去,但这一华贵而不热烈、静谧而不绚艳、神秘而不沉重的具有特殊美感的瓷釉品种,并没有消失在历史之中,而又在百年之后的明、清两代以煌煌赫赫的官窑气象重新开启了它新的旅程。

6: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刻划花牡丹纹梅瓶,尺寸:口径3.2厘米;底径8.5厘米;高3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944,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品相保存完整,殊为难得。器顶置高梯形小环口,接细而短的束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内敛,胫部修长略微内曲。足壁稍稍外撇,底为挖足较深的隐圈足,足心平。造型综合特征符合陆军先生《中国梅瓶研究》著作中的梅瓶样式四31d<8>,大都为山西地区窑场烧造。器里、外裹足满施黑釉,正烧而成。足底涩胎,胎土白偏黄,瓷化度极高,坚致缜密,未施化妆土。外壁刻划花装饰两层纹饰带,幷以弦纹相隔。上为两朵折枝牡丹,纹饰空隙处满刻划直线纹,下为三组卷叶纹。线条流利,一气呵成,纹饰大方舒展。

7:元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8.12.0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本品盘口,细颈,溜肩,腹下收,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质紧实,瓶底中心涂有一层灰褐色薄釉,釉薄处间杂酱褐色。本品整体釉色属黑釉中较为稳定一类,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定窑所出产的黑色瓷器质量极佳,但是数量却远少于白瓷,故传世者十分珍贵。

8:南宋吉州窑黑釉梅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684,4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吉州窑制器,素以碗、盏类为大宗,又装饰多见窑变、剪纸贴花、剔花、彩绘等,如此单色梅瓶者实属罕见。

梅瓶圆唇口,窄折沿,短颈微束,圆折肩,长圆腹下部斜收,近足处稍内曲,隐圈足。外壁满施黑釉,足心挂釉,足底涩胎。釉面平整,釉色如墨似漆,色泽纯正,不见泛红。釉面见网格状开片,乃吉州窑制品常见现象。吉州窑黑釉瓷器的发色不似建窑和北方诸窑,釉面无浮光,质感自然古朴。

整器造型特征符合南宋时期梅瓶的演进,但又明显有别于常见的吉州窑梅瓶,气质更为端秀雅致,比例精妙,线条流畅,素黑釉发色绝伦,品相完整,属吉州窑传世精品。

宋代定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代定窑瓷器怎么鉴定?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常常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分离非常严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状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非常奇异,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审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圆满,足面(圈足与空中接触局部)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中央釉厚,有些中央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非常奇异,但在审定中却十分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审定之关键。

4、变形

定窑器物,特别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性。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氛围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构成完整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惹起仿制者足够的注重,仍可作为审定的一个规范。

怎么鉴定定窑瓷器?


怎么鉴定定窑瓷器?一、造型

定窑造型品种较为丰富,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盘、碗生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寸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其他窑中少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前者故宫博物院仅存一件真品,另有十余件,均为明代所仿。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国外。壶在传世品中比较少见。

二、胎釉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不但如此,而且定窑的许多窑具也是白瓷胎,使用的原料与制瓷的原料一样。定窑窑址堆积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窑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原材料上的使用过度,也是造成后来定窑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定窑瓷器釉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这是因为,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铁所致。唐代定窑使用木材作燃料,用还原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氧化亚铁,故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明曹昭《格古要论》日:“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明代其收藏价值已高于定窑白瓷。所谓紫定,其实就是酱釉。宋代流行漆器,酱色釉当为仿酱色漆器产品。所谓黑定,则指黑釉。定窑黑釉不同凡响,其呈色均匀,光可鉴人,同样有漆的质感。绿定则不见文献记载,且无完整传世品,但故宫博物院在定窑遗址采集到两块绿定瓷片,其中一片上有龙纹。绿釉当为绿,呈色均匀而青翠,从而确认定窑曾有绿定产品。定窑另有褐釉产品,呈色近金黄色。

笔者1982年考察定窑窑址时曾见人采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盘残片,色泽金黄,颇为喜人。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三、装饰定窑瓷器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

定窑印花装饰出现于北宋中期,一出现即十分成熟,似乎没有什么发展阶段。这种艺术现象并非定窑印花独有,在中国陶瓷史上尚有其他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突然成熟出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关系。古定州石刻艺术发达,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气。石刻的工艺基础,缂丝成熟的图案,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布局工整,成为定窑瓷器中首屈一指的产品,并对南北瓷窑产生较大影响。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少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少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

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流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独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间隔排列,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态各异,双手拽树枝,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天真顽皮的姿态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大量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龙纹出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盘绕姿态,瓶上龙纹则龙体弯曲,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剔花产品在定窑瓷器中产量不大,主要品种是枕和瓶。在窑址曾采集到剔花枕残片,纹饰为几何菱状花纹。瓶有传世品一件早年流散国外。

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周密《志雅堂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可惜金彩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此外,日本根箱美术馆和文华馆分别藏有黑釉描金花卉纹碗各一件。元以前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切记不可用鸡毛掸子清扫,否则金彩一扫即脱落,切记,切记。

四、覆烧

定窑瓷器于宋代曾采用覆烧工艺,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二是防止一些大件器皿主要是碗、盘变形。采用此工艺烧造的瓷器,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茫口”。传世品中有后镶铜口、银口和金口的,其中镶铜口的最多。

五、铭文

定窑底款有刻文字的,其中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胎上的,其中“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

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廷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廷建筑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十分明显,当为皇宫中分配到各殿中使用的标记。因是宫廷玉工所刻,其字体十分工整。

六、仿品

仿定窑始于元代,山西霍县窑即以仿定窑而颇有名气。据明代万历时文献载,有制陶艺人能仿定窑瓷,如周丹泉等,但其传世品目前无法确认。故宫藏有明代仿定窑产品,盘、碗、枕均有,但具体时代难确认。清康熙以后,景德镇有仿定窑产品,釉偏黄,多印花,无竹刷纹和泪痕,极易与真品区分。

80年代河北曲阳曾恢复定窑生产,仿定窑产品很有成就,主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产品。

仿品与真品有一定差别,主要是仿品多系现代工艺成型,造型如盘、碗、瓶等,与真品相比过于工整,没有古代手工制作的那种古朴作风。胎体虽没有什么差别,但釉色则白中闪出的黄色过于轻浮。现在市场上已有将曲阳新仿产品作IH后冒充古物的,也须仔细辨认。最近几年曲阳用制工业瓷的一种原料仿制定窑产品,颜色为灰白色,个别的也有泪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窑产品,但真品为白瓷中偏黄,仿品则偏灰白色。

最近几年还有东北地区个体户仿定窑产品的,也系手工制作,“泪痕”等主要特征均具备,十分逼真,要仔细辨认其作旧痕迹及造型上的微小变化,需与真物放到一起比较,方能看出微小差距。

金代淄博窑黑釉凸白线双耳罐


淄博民间国宝:金代黑釉凸白线双耳罐

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走进淄博陶瓷的鉴宝活动,4200余件民间藏品参加了海选,58件藏品经过初选进入录播环节。12件作品入围现场录制。经过专家组一致评议,市民贾斌持有的“金代淄博窑黑釉凸白线双耳罐”摘得淄博“民间国宝”桂冠。专家称,釉光是陶瓷的灵魂,该罐光灿夺目,胎薄体轻,黑漆耀眼光亮,白线凸起分明,有鹤立鸡群之感,堪称淄博民间国宝,是难得的一件宝贝,能够代表淄博的特色和民间收藏水平。

黑釉白线纹瓷器,淄博当地称之为粉杠瓷,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淄博烧造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对淄博沂源北桃花坪“扁扁洞”人类遗址考古表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淄博地区就开始制作陶器,自此,淄博烧造陶瓷的炉火就没有停止过。南北朝时期,淄博的寨里窑开始烧造瓷器。之后,磁村窑、西坡地窑、西河窑、渭头河窑、八陡窑、山头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瓷发展体系。考古专家称之为“淄博窑”。金代淄博窑以白瓷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等。器形以碗盘居多,其次有碟、盏托、盆、俑、小型玩具等。黑釉凸白线双耳罐是金代淄博窑的典型器物。产品多直口、鼓腹、平底、在黑色的釉面上,装饰成瓜棱样的白线纹饰,线条匀称,别具风格。与河南汤阴窑、密县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相比,釉色更加光亮,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是同时期同类产品的佼佼者。

阅读延伸: 陶瓷品牌的发展史

山东淄博陶瓷产区

金代淄博窑黑釉凸白线双耳罐

德化陶瓷之建白瓷器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要领

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黑釉定窑瓷器真品值千万 鉴定主要看瓷胎白不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黑釉定窑瓷器真品值千万 鉴定主要看瓷胎白不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