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哪种好 > 导航 >

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

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

瓷砖哪种好 好瓷砖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2021-06-09

瓷砖哪种好。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元青花的主要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代各朝瓷器鉴定要点


明代瓷器是一个在二元烧制法基础上又创新的瓷器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对钴料的应用,对烧制的制度都有了理性规定。斑痕瑕疵比元减少。

在明代,不但对进口料(苏料)(回青)有了阶段性的不同,也有了严格控制和要求,在明中期大量发展了彩瓷,如:三彩、五彩、斗彩、单色彩等等,这给人们生活增加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中国瓷器不但供给国内而且也出口外销。这样也就产生了以国外审美观作为瓷艺生产的要求。

世界受着中国瓷的影响,中国也因瓷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际交流。因此这时的瓷器造型产生了变化。有阿拉伯的军持、执壶,也有梵文和佛教的用品纹饰,大口径的劝盘就是这时的产物。在鉴别中要博学才能领悟其瓷器的作品和时代特征。

纹饰元明之别

器形纹饰元明分,蕉叶元独明空芯。

卷草元繁明稀疏,莲瓣元分明联姻。

元纹层多明却少,浪涛元粗明较均。

元代卷草单线绘,明代卷草单双伸。

元画牡丹厚又肥,明画牡丹瘦又均。

元画扁菊一层瓣,明画扁菊两层分。

葫芦叶子用百花,明代葫芦不像真。

元代龙爪三四五,明代龙爪五见真。

元用瓶件曲线美,胸大腹大五块拼。

根部外闪体修长,明代不闪色料晕。

明代也是五块对,曲线不明论假真。

注解

元朝明朝

蕉叶:独空

莲瓣:分联

浪涛:猛粗不如元代的猛

卷草:单线瓣一刺毛单、双线

牡丹:厚肥、珠边圆圈肥瘦珠边成小半圆细腻、珍珠连贯

扁菊:扁菊单层双层

葫芦叶:像葫芦不太像

龙爪:五爪少五爪多

瓶形:曲线性强不如元

瓶根:后外撇收缩

色料:浓重均匀

画面层:多少

元代三四五爪都少,大部分三爪,到明代规定五爪龙,元代瓶类曲线大,大胸梅瓶、大腹玉壶春、大件都是五块拼接成器。瓶类梅瓶根部外撇,明代外撇度数小,有的不外撇,明代及其以后也有五块拼接的。

明代及洪武釉里红瓷

开片洪武釉里红,虽画元纹五爪龙。

泡杂大泡比元小,落笔中灰边确红。

绘画三法提高快,明代釉厚查飞红。

白地中泡浅又亮,可见护胎釉色红。

底部刷纹显粗糙,高温釉下釉里红。

注解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

洪武瓷器的画工

洪武画艺元代样,画工纹饰器形象。

有点变化也不大,变在料细色层上。

注解

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带微黑。

好似白地点青花,气泡大小都不一。

釉红青花肥光润,小泡随多相对低。

排列整齐较密集,白中泛青论密稀。

注解

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

洪武瓷看泡简句

洪武釉灰青花黑,大小泡存釉下黑。

红青两釉亮肥润,小泡稍密齐匀低。

注解

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

洪武釉里红

明代洪武少有款,釉里红瓷灰晕散。

瓣分开混元代,细查器形和接点。

纹饰层多带元气,镜下观察开片展。

口底不同很明显。

注解

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

元明龙纹鉴(1)

三四爪龙元代多,穿花穿云海龙多。

明代官用五爪龙,火龙团龙升降龙。

百姓三爪四爪多,龙的画法用法多。

注解

元代三四爪龙多,穿花龙云龙海水龙多,明代官用五爪龙,民用龙不能用五爪,明代出现用团龙、升龙、降龙、龙的画法多了。

元明龙纹鉴(2)

元代极少五爪龙,头小料浓区别明。脖子细长像蛇身,明代大多五爪龙。

注解

元代极少有用五爪龙的,龙的画法头小料浓,脖子细长,像蛇身,到明代龙头,大多用五爪。

永乐青花

永乐疏朗又秀丽,色有深浅线粗细。

笔路中有钴铁斑,斑呈点状笔路迹。

浓处凝聚黑青色,黑青之处锡斑迹。

斑凹胎骨凹凸感,料磨不细自然地。

注解

永乐青花瓷器画工疏朗,美而秀丽鲜艳,用色有深有浅,在同一段色线中出现深浅不一的技法,线条有粗有细。笔路中有钴含铁斑,但永乐的斑与元青花的斑不同,元斑呈不规则斑块。永乐的斑呈点状,存在于笔路中,浓处凝聚处呈黑青色,黑青之处有锡斑迹。斑显凹凸之感斜着看或用手摸会有感觉,而元代的斑和凹凸感都比永乐时显,这是因为钴料研磨的粗细有关。但是假的铁斑不自然。

永乐青花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重,西亚风格在利用。

线有粗细用得活,浓淡层次灵活用。

青花色泽极鲜艳,线条纹理钴铁晶。

小笔点触以出现,宣纸画法瓷上用。

注解

永乐的青花纹饰重,画的很清楚,疏朗,画面占器体比例适度,常用西亚的纹饰风格,这和瓷器的外销有关。

绘画线条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画工灵活,青花色泽极鲜艳,在线条中有钴料的铁晶斑,出现小笔点,绘画采用宣纸的绘画技法,在瓷器上绘画。

永乐器特点

永乐苏料画的精,青花留白多又青。

刷浆润滑白砂底,多用小笔画工精。

注解

留白地多画工好,有的底没火石红,有砂感,有的刷一层釉胎浆,多作小笔绘画,画工精美。

永乐器件

特殊器形永乐成,瓢形扁壶抱月瓶。

多系盖罐和花浇,单扁壶儿天球瓶。

尖底莲碗压手杯,盘碗撇沿薄边成。

手扶较尖无圆润,碗口外撇薄边形。

注解

永乐烧制成很多过去没有的器件,但是以抱月瓶、葫芦瓶、扁壶、天球瓶等多种器件;鸡心碗、压手杯为成功之作,碗撇沿,手摸时碗沿很尖,用手可以感触到挡手。

永乐青花

永乐青花多晕散,压手杯款多为篆。

立件多为印刻款,暗花云龙小款见。

注解

永乐青花图面微晕散,压手杯是用花型篆字款,立件多数用印,刻款,件上多绘云龙,暗花小款。主画面留白多,画工精,但器的各处都画纹饰,如:壶、嘴、柄、盖都画,但器身确留白多,显得疏朗。

永乐瓷宣德瓷对比

永宣气泡大小有,泡儿大均是假丑。

永宣两代相对比,手感重量抖一抖。

相同器物永乐薄,宣德厚重别光瞅。

甜白底足聚釉处,永乐显色水缘有。

青花釉色面肥厚,永乐器件一眼瞅。

永乐釉光肥又亮,宣德橘皮器上有。

注解

永乐气泡大小都有,如果大小不均是假的,大泡多也是假的。宣德的泡比永乐的密,手感提起宣德的件重,宣德青花吃(钻)胎不那么深,不那么肥厚,永乐器件薄,宣德厚。但甜白,永乐件足部聚釉处有水波纹,样子像水渍缘痕迹,釉面显肥亮,一般无橘皮。但是宣德有橘皮纹。

明代纹饰特征

明代画风已严谨,写意写实都很稳。

用料烧制已成熟,成对很像也不准。

明朝各代有不同,色料各代有根本。

明代画风已表现出多样化,用料的深浅已成熟,蘸料、配料、稀释料讲究,各种笔法工艺更加成熟,但是成对的器件放在一起相比器物也不是很一致,这是手工操作和当时工作的限制造成的。在明朝各代都有各代的用料和工艺,在发展中出现了各代的不同,恰好是断代的一个依据。

永乐宣德釉表面对比

永乐几乎无橘皮,宣德件件有橘皮。宣德早期白釉青,晚期白釉微青波。

永乐工细釉肥亮,宣德工粗人皆提。

注解

永乐的瓷器釉肥亮无橘皮、工细,宣德的工粗有橘皮,宣德瓷白釉部分泛青,晚期的泛青略微轻一点,宣德最早期接近永乐时的也白,宣德多有款。

永乐器件

永乐白细砂底板,抚摸细腻糯米感。

细瓷平足底釉波,白瓷底釉水绿显。青花釉面多肥亮,白釉发青青花散。

玉壶春瓶唇釉厚,厚釉瓶口流斑显。

永乐有极白的细砂底,细若糯米,平足、底有釉,有波纹、底釉有水绿痕迹,青花肥厚,有的亮白釉发青,青花晕散,细看玉壶春唇口釉厚,唇口有流釉痕迹。

永乐看泡简句

白釉小密,大泡稀。(看泡要看无色的白釉部位)

永乐看泡更简句

小密,大稀

宣德青花

苏麻离青黑晶斑,橘皮凹凸胎里钻。

浓艳肥厚胎细腻,器口留白灯草宣。

注解

苏麻离青黑晶斑,器面有橘皮及凸凹青花钻胎,色显苏料的浓艳,底胎细腻,器口常常是里边、外边都绘有花饰图案,留有一圈沿边,称作灯草边。青花釉中常出斑迹(即凝聚斑重的称铁斑,轻的称锡斑)。

甜白

甜白闪青少开片,花篆款识隐约见。

橘皮明显半脱胎,暗花无疵是关鉴。

牡莲瓜果托八宝,盘碗透明清仿乱。

真品光照肉色见。

注解

甜白白中闪青有少的开片,永乐款永字写的特别,可以以此分辨真伪。永乐时期最多,一般花款篆书风起云涌,不清、隐约可见,橘皮明显、半脱胎、有的几乎全脱胎,光照可透,一般没有瑕疵点,画海水龙纹多,盘、碗清朝仿得多但透明性强,永乐产的大器一般不透明,逆着太阳斜看可见釉面微出肉色为真。市面真器有但不太多见。

永乐甜白瓷

甜白闪青少开片,花篆款识隐约见。

橘皮明显半脱胎,完全透明清仿乱。

牡丹花果托八宝,暗花无疵是关键。深痕色青象水迹,白显肉色也关键。

年字像季后朝制,年字五划划划验。

小泡多密干苏粒,大泡稀少亮晶现。

泡若苏粒干又小,大小不均要兑现。

注解

甜白略在坑洼之处闪青,花篆款隐约可见,橘皮明显、半脱胎,如果完全透明,那是清代仿品,苏粒:苏籽粒大小之意。

一般画牡丹、花果、八宝、暗龙等,暗花器件几乎没有瑕疵、深痕、拐角有泛青迹,白色迎光显发红的肉色,款中年_的年字是五划字,如果像“季”字是清仿得,小泡多密,大泡稀少而亮晶晶,小泡也是小中大小都有不均,小泡中大的像苏籽粒。

小泡多密贴胎上属干泡,大泡稀少但亮晶晶,高在干泡之上,小泡大的如苏粒,小的更小、干涩。

永乐甜白鉴定用手电

永乐甜白很贵重,清仿最多是雍正。

手电光照有薄厚,透光强度来验证。

仿品透光很均匀,透光不均才纯正。

注解

永乐甜白是甜白中最贵重的,清代大量仿造,雍、乾时期仿得最多最好,但是用手电一照就可以看出仿得壁薄厚很一致,而永乐的甜白上薄下厚,有肉色。款识、纹饰有特点,仿成很难。

宣德用料

宣德以前进口料,色泽釉胎都知道。

宣德以后下统窑,苏料渐渐难弄到。

宣器表面有橘皮,宣德特色都需要。

注解

在永宣年间苏料大量进口,用得非常多,到宣德后,基本不进了,但从瓷器中现存的有款实物来看,宣德以后几代也有用苏料的,这说明从记载上看是宣德不进了,民间还进,而且也可以说宣德时期不进苏料了,不等于没有存货了,所以后代到正德之前几朝都有苏料纹饰的器件,而且也有在和苏料中对入其他料的。这也说明永宣大量进口苏料,才能使全国各窑中有存苏料的可能,这正是苏料能用到后来几代的原因,宣德器表面多数有橘皮。

宣德器件

宣德瓶罐有接口,摸过无痕宣没有。

前后合模成形假,一笔涂抹不曾有。

小笔触画为主线,盘心塌底特点久。

钴料青花有铁斑,清仿钴厚假斑瞅。

宣德釉面多泛青,釉面橘皮点点有。

宣德气泡大小出,成群泡儿成群走。

注解

宣德前(含宣德)的瓶罐接口明显,大件一般是五块四接口成形,包括底,纹饰上一笔涂抹已经没有了,小笔触画为主要画法,盘心塌底是特点,钴料铁斑比元轻,但有铁斑,清仿铁斑是靠重复的回笔,不自然。钴料也不对,从气泡看宣德泡大小都有,小泡多密。大泡少,出现时就是一群,只有几个聚在一起。而永乐泡大小都有,但小密大的稀,不成群。

宣德纹饰

宣德画法有表现,大笔涂抹不再见。

民窑可能大笔抹,官器小笔触点惯。

双勾边线线变细,宣德纹饰特点现。

注解

元有大笔涂抹,而到宣德已是改为小笔点触了,但民窑在宣德还有大笔涂的,宣德用双笔勾边线的线圈而且细,这是宣德纹饰用笔的特点。

宣瓷真假辨

苏料钻胎见,色釉气泡乱。

假的气泡均,橘皮真假辨。

大器接头少,宣底梯形见。

注解

宣瓷青花釉的部位钻胎、色釉地方,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气泡乱中有规律,橘皮正常,假的是造出来的太均,很明显。宣德大件接口并不多,底圈足为梯形。也有内直,外向内倒的。

宣底

宣德底足有棱角,倒梯浅红抹釉少。

还有平放不见底,削足样多墙外倒。

注解

宣德底足有棱角,圈足呈梯形,抹釉的少,有的有浅红色,护胎釉还有一种平足的,称卧足,削足式样很多,但基本上是倒梯形和墙外倒型。

永乐、宣德看泡

永乐白釉泡小密,间有大泡别忘记。

宣德泡青亮较小,比起永乐更密集。

排列整齐间大泡,大小疏密要辩细。

注解

永乐白釉瓷的泡小而密,密中有大泡出现,宣德瓷泡色发青而亮,泡较少比永乐更密,偶尔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因此用对比的方法来看泡的大小密集程度很重要(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

宣德看泡简句

青亮小更密,大泡匀又稀。

注解

看泡要看无色白釉部位,也要看色釉部位,但本书是看白釉(釉地)部位。

宣德看泡更简句

小更密,大匀稀。

注解

宣德小泡密,密中偶有时出现大亮泡,但永乐瓷大泡少见。

永乐简句,永乐更简句,宣德简句,宣德更简句,永宣合句,以上是指易背诵而言。

吹釉的工艺出现了雪盖兰和豇豆红

吹釉元末初级行,明代宣德已形成。

吹青可出雪盖蓝,吹红能出豇豆红。

注解

吹釉工艺的运用出现了雪盖蓝(洒蓝),也出现了豇豆红。吹釉的特点:当满器都吹釉成一色而且均厚,就是单色釉;吹的均而有厚薄,深浅,这就是雪盖蓝或红釉的豇豆红。吹釉不但吹出了雪盖蓝和豇豆红,还宜于贴花留白工艺带来了方便。吹釉对留白起到了可以精细留白的工艺。因为可以用剪纸先贴在器上,然后再吹釉,吹完后,将剪纸拿掉就成了留白,这比用手画法留白方便多了。

永、宣看泡合句

永宣泡密宣更密,宣泡大青亮均地。

注解

永乐的泡密,但宣德的泡比永乐更密,宣泡发青和永乐相比显得大又亮。

空白期

明代瓷器空白区,正统景泰天顺期。

三代几年没瓷器,所以称为空白期。

注解

在明朝正统、景泰、天顺时瓷器几乎没有,为空白期,但景泰蓝发展很好。在陶瓷修复专家、陶器王、陶瓷鉴赏家王启泰著《残瓷雅集》中提到明六、七、八位皇帝是兄弟二人,兄朱祈镇前后做了两次皇帝,年号为正统和天顺,弟朱祈钰做皇帝在正统天顺之间,年号景泰,过去认为这三朝无瓷器,所以人们叫做“黑暗期”或“空白期”,认为这样不如叫明三代。如果那样可否叫明一代三朝,启泰老师同意了明一代三朝的说法。其实这三朝瓷器也很多,官窑少,但民窑瓷器也不少,这是的瓷器青花艳淡,绘画面满瓷器,但在器上的每一层段或每一个画面留天、留空间比较大,这是鉴这三朝的特点。

成化纹线鉴

成化纹饰画线圈,下圈浓粗看鉴参。

款识大小字不均,平等青料多为先。

注解

成化的器件图案在下部往往画两条线圈,画法突出有特点,更易断代,一般来说下层的线圈粗,上层的细,款识的字大小不一样,青料一般用平等青。

白定甜白对比

泡密大小很相像,甜白泡干定窑亮。

注解

甜白泡干泡多亮,泡少,定窑亮泡比甜白多但泡的大、小、多、少,差不多。

斗彩

斗彩豆彩逗彩到,三个头彩一个号。

头彩入窑烧二次,坯料先画用青料。

青花复加彩上釉,摸时挡手画笔妙。

注解

书中斗彩、豆彩、逗彩是一个意思——是青花和其他色彩斗艳的意思,属釉上彩,手摸有挡手感。一般是先用青花料烧出纹饰边框,再二次填上其它色料烧制。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填为贵,叶花只把正面绘。

花心变色层次显,款书鉴知对深重。

注解

成化的斗彩填色好的为贵,叶子,花朵只给出正面,不画侧面。花蕊不一定用黄色,用各种颜色。款书沉重,深至胎表层。

成化斗彩仿品说

成化斗彩后代情,明仿斗彩繁密浓。不够疏朗色太艳,康熙仿品粗俗容。

不够精致不骄艳,雍正仿品最熟成。

仿品如真又发展,价位更高是异型。

仿品不可以真看,寓意欣赏人称灵。

注解

成化斗彩很贵,在后期有很多仿品,明代仿得纹饰繁密色浓,不够疏朗,康熙仿品粗俗不精致,不骄艳,雍正仿得最好,如真品差不多,但仿品从化工、胎、用料、款识等都有差异,但历代的斗彩都较贵重,有的后代仿品在器形上有创新,好的也非常贵重,瓷器上的寓意画面多起来了。

成化斗彩色泽

鹅黄娇透闪微绿,杏黄色闪微微红。

姜黄色浓光泽弱,蜜蜡黄色稍透明。

松绿浓重而闪青,孔雀浅翠而透明。

水绿叶绿山石绿,略闪微黄又透明。

赭紫色暗姹紫浓,葡萄紫色真透明。

红色鲜红艳如血,无光暗淡是赭红。

厚薄不匀油红浓,艳中有光不透明。

注解

鹅黄:娇嫩透明,色有点绿;杏黄有点闪红;姜黄色浓,光泽不强;蜜蜡黄稍有点透明,松绿浓重闪青色;孔雀绿浅翠而透明,水绿,叶绿。山石绿微黄透明,赭紫暗,姹紫浓重而无光,葡萄色很真实又透明,红色如鲜血,厚薄不匀,油红常显色重,红色艳中有光却不透明。多画正面花,花蕊常用各种色,不一定用黄色。

成化斗彩三绝

成化斗彩色三绝,姹紫泛红赤铁浓。

姹紫浓艳但无光,鲜红色浓不透明。

赭紫呈褐泛紫色,二紫一红三绝成。

注解

斗彩有三种彩色是成化发明,也是后代不好仿而被称赞的。那就是姹紫显赤铁红,而不光亮;赭紫显褐色泛紫色;鲜红如鸡血,色浓不透明。也就是说有的不光亮,有的不透明,要区别。

填彩工艺特点

填彩青笔先画框,阴雕过后釉才上。

先画骨架再填釉,雕画刻剔都用上。

注解

填彩是一种绘画涂色工艺,画、雕、刻出图后,再涂彩的彩色瓷。

成化青花器件

成化多用平等青,小笔触着双线清。

一笔涂抹填色法,层次不如宣德精。

宣德留白成不留,器薄不厚多巧轻。

成化上釉称二色,一为重色色偏青。

都显肥润如玉真,二为洁白稍微青。

底部底釉波浪感,气泡小密整齐精。

两字四字多伪款,糊米底部要看清。

成化早期有苏料,不要只认平等青。

注解

明成化期间大部分用平等青,纹饰以小笔触画双线圈画,图的分层是双线圈,上圈粗,下圈细,一笔涂抹也用,但不如宣德画得好。成化留白件少,器件胎薄,釉色扁青时肥润如玉,泛白时不那么肥润,底有波浪纹痕迹,气泡小密整齐,两字和四字款多数为伪仿品。成化时出现多用糊米底,青料有时也有用苏料或苏料混合料的,糊米底是特色之一,不能只认为成化时全是平等青料。(在古瓷器鉴赏泰斗耿宝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可以看出历朝用料有其突出的特色,但其他料也用。)

明嘉靖瓷器

嘉靖大件显接痕,盘类塌心成凹型。透明釉面泛灰青,底釉亮釉涂圆形。

胎釉交汇橙黄线,青花浓艳无斑成。

彩瓷红绿无闪亮,气泡疏朗密难容。

注解

嘉靖大件接痕非常明显,盘类塌心成凹型,盘碗足成倒梯形,地子透明的釉面泛灰青,地子釉亮,为了写款,常常用釉为写款涂一个圆,胎釉交汇处橙黄线迹,特别表现在器件下部的是根处青花浓艳无斑,用回青,和其他彩瓷相比,显得无光,彩瓷红绿色光亮度差一些,气泡疏朗,如果密是假的。

明万历瓷器

大件体重小件轻,立件底粗接痕清。

釉色泛青细瓷亮,盘心塌底料回青。

细瓷纯正粗瓷灰,注意伪品别受坑。

青花五彩旧加彩,观釉图案和器形。

注解

万历大件重,小件又非常轻,小巧,立件接底明显,釉色泛青,细瓷亮,盘心塌底,多用回青料,粗瓷用料不讲究,不一定用回青,有的色泛灰,青花五彩器多,但也常有加彩的,如青花改青花五彩,以此造假,所以要注意,从图案、釉、器形等发现造假,要用手提一提重量,摸一摸厚薄、胎的润滑程度等。

明代瓷器看泡

明泡多种不依民,胎层白灰泡不匀。

永乐泡密少大泡,宣德泡密小的匀。

宣地早青晚期白,大泡不多一群群。

注解

明代胎泡多种多样,胎釉层面白灰色,永乐泡密大泡少,宣德早期地釉发青,晚期白,泡多密均匀,宣德的大泡出现时往往是三五成群,不是稀疏的单个大泡。

嘉万龙纹辨嘉万龙纹上背粗,背上涂鳍画工粗。龙鳞各色功不细,回青为嘉万杂平。

注解

明朝嘉靖、万历时画的龙、背上用粗线,几乎是中锋运笔,在粗线上又用锋尖挑抹出龙鳍,所以画工显粗糙,龙鳞各色都有,嘉靖用回青,而万历用料多种,回青也有但并不多见,常用平等青勾兑用料。嘉靖的回青泛蓝紫,不像元代那样泛红紫。

五彩

五彩火温超粉彩,青红黄绿一次画。

青花五彩也曾有,釉上美色贯天下。

注解

青、红、黄、绿、黑为五彩。五彩的烧制温度超过粉彩30℃~60℃,因此也称硬彩。釉面玻璃质不如粉彩。五彩的每种色是没有深浅的过渡色。

明朝十代青料认

永宣进口苏料浓,成化弘治正德平。

嘉靖隆庆万历回,天启崇祯石子情。

注解

永乐和宣德两代用苏料多、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用平等青多,嘉靖、龙庆、万历用回青多,天启崇祯用石子青多。了解各代用料是断代的必要。

珐华瓷器断代

珐华元起成于明,山西晋城很盛行。

袋囊泥浆从管出,勾勒凸线各图形。

像作蛋糕古不拙,黄绿紫釉低温成。

源于玻璃制作艺,不用铝熔砑硝成。

山西珐华胎是陶,瓷胎嘉靖是大明。

胎如釉亮有大件,珐华粗因艺拙行。

注解

珐华器起源于元代成功在明代,在山西晋城为正宗,纹饰用袋囊盛釉浆,从管中挤出(像现代的蛋糕制作一样),所以勾勒出的纹饰是突出而圆润的,古朴而不拙劣,常常是刻、剔、雕等工艺并存,是黄绿紫釉为多,低温烧成起源于古代琉璃制作,用砑硝当熔剂,山西晋城珐华胎是陶不是瓷,大件多,到嘉靖时山西、江西景德镇都生产,景德镇产的是瓷胎,工艺的古朴程度、精度都不如山西晋城的。

珐华瓷出山西晋城

珐华源于古琉璃,陶胎面涂彩琉璃。

早在山西晋城多,出在元末差不离。

勾勒堆贴凸线纹,砑硝来作釉熔剂。

陶胎瓷胎瓷更奇,采用立粉堆贴法。

线圆不方鉴不疑,黄蓝绿紫白五色。

地釉后填查釉皮,景德镇烧用高温。

瓷胎釉亮嘉靖奇。

注解

陶胎瓷胎都有,珐华是山西晋城在明代烧成的,当时盛行。珐华源于古代烧制琉璃时的工艺,陶胎表面再涂上彩琉璃,用砑硝来作釉熔剂,多用立粉技术、堆积,不是涂画。即用囊袋挤压出立粉进行勾勒、堆、贴后在器面上形成凸线纹,再填色地和后描彩。黄、白、蓝、绿、紫五种色,早期色不均。早期是低温釉子,后期在景德镇也用了高温釉子,用瓷胎烧成了珐华器件。

珐华器鉴定需知

珐华鉴别不算难,少有好件不值钱。

纹饰囊袋管挤出,如作糕点纹凸圆。

黄蓝绿紫白五色,察看地子是后填。

地釉压花二层度,凸圆层皮假难瞒。

早期山西用陶胎,景德镇瓷嘉靖全。

注解

珐华鉴别不算太难,因烧的工艺不太好,所以很少有好件能值钱,纹饰是用囊袋将色料装入袋内向外挤压,像做糕点的纹饰一样,凸圆的线条。黄蓝绿紫白五色是成线后再填的,观察色地后会发现加工工序是先画线后填彩。早期山西用陶胎,到嘉靖时在景德镇用瓷胎。

崇祯朝瓷器

崇祯纹饰有独具,纹饰顶部留白地。

注解

崇祯的器件一般没有写印款的,基本无款。纹饰画工细、好,但图的上下留出很齐的留地白边。人物、山水画的生动,有的有暗刻图边。

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永宣烧造的瓷器主要是永乐瓷器以及宣德瓷器,这两个时期所烧造的瓷器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首先永乐时期的瓷器,从胎质上看,非常的细腻且瓷器的厚薄程度适中,从其制瓷的原料上看,永乐时期的原料经过了层层的筛选,使其瓷器的光滑程度犹如婴儿的皮肤一般。

宣德时期的瓷器烧造在整体的风格以及韵味上堪称一绝,凭借着古朴、典雅的造型、亮丽的釉色、多样化的纹饰获得赞誉,特别是青花这一品种的烧造,更有着“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永宣瓷器最为出名的就是它的青花,在这两朝、短短的三十年中,由这两朝烧造的青花瓷器,其收藏价值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特别是在其整体的风格造型、色泽的呈现乃至花纹样式上都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是在青花瓷烧制的历史上都堪称为稀世的珍品,足以可见它的收藏价值。

明朝的永乐时期是整个明朝国力强盛的时期,从其烧造的种类来看,以小件的瓷器为数较多,大件的瓷器较少。以其烧造的大盘胎釉结合处火石红为例,这种细沙底的火红石是非常少见的,釉面的光泽度非常高,细腻度也非常高,由于加入了火红石和青花纹饰的结合,使其价格以及升值空间都是非常高的。

因为其烧制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材料以及纹饰的要求都非常的高,所以在存世量上也是非常少的,更加的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还有就是由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永乐甜白釉碗,这个瓷器的釉质非常的白润,透润度较高,釉层的透亮度也是非常高的,做工的工艺完整度以及保存的完整度都是非常之高的。

现在我国的市场中,这类的瓷器是非常少见的,其价格都在万元到几十万不等。在2013年的一场拍卖会中,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小碗拍卖价格就高达十五万元。

在宣德时期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将青花这一花纹样式特色投入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在其花纹样式以及瓷器的类型以造型、色彩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明朝宣德年间青花缠枝花纹梅瓶为例,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这件瓷器在釉色呈现为纯正的青色,通过青花的花纹样式使其整体的庄重、大气之感更加浓烈,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类的瓷器在2015年3月的一场拍卖会中,成家价格为58万元,现在的收藏价值有着更高的空间,价格也翻了几番。

明代永宣瓷器精品欣赏及价格参考:

1: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6,36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永乐慈禧御赐青花葡萄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8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盘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砂底。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均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折枝形态的花卉、瑞果,有莲花、牡丹、茶花、石榴、荔枝、枇杷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此盘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微泛火石红色。通体以进口苏麻泥青料绘制纹饰,纹饰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尽显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粗旷气质。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主体宏硕端庄,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绘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3:明永乐青花宝相花纹绶带葫芦扁壶,尺寸:31.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12,72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青花葫芦扁壶,造型及纹饰之创造灵感源自中东地区,开中国瓷器新风尚。所绘宝相轮花,或与中东颇有渊源,唯口沿下一圈缠枝花卉与双耳下方之折枝花卉为中国纹样。几何纹饰规整严谨,搭配花卉温婉流丽,更添气韵与美感。

4: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7.5厘米,估价:RMB 11,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00 ,成交时间:2016.11.15,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永乐朝瓷器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项,基本摆脱了早期洪武青花由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其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本品存世珍罕,品质非凡,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菰。此式“一枝二花”双莲纹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中较为珍稀,为永乐花果纹饰之隽品。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尺寸:直径2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7.12.04,拍卖公司:北京大羿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花口,斜腹,呈斗笠状,圈足。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绘以折枝寿桃纹。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为青花瓷发展史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有“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之美誉,对后世影响深远。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几乎涵括所有,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此拍品器型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所绘花纹匀称分布,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青花色泽艳丽浓重,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精细隽秀,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是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

6: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盌,尺寸:22.5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HKD 11,48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笠式盌,所绘花果纹精美雅致,诚明初青花纹饰之杰作,宣德官窑之经典。可证青花瓷器渐为中国宫廷所喜。较之永乐青花器形偏大且多作出口外销,宣德制瓷,无论器形大小亦或图案风格,皆依宫廷之好,写宣德年款,技艺精湛。

7: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盌,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0,9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浓淡青花点染娇蕊,笔道劲捷有力,写意捕捉枝叶芳华之姿,亭亭玉立,跃然眼前,纹饰布局舒朗大方,细节精妙巧致,釉色洁白莹亮,与青花相互辉映,尽显宣德官瓷之美。如此精湛之画工属宣窑之最,常得后代仿效,但无有相类者,宣德之后,此式缠枝花卉纹,往往囿于形式,失之笔意。花卉纹描绘四季花卉盛放争艳,象征通年富饶多产。宋代以降,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瓷器,甚为风行,然而此式缀以莲花、牡丹、石榴花、茶花、菊花之纹饰,应源自元朝,或取材中亚织品与金属器。本品之花卉纹,自然生趣,他例亦有较为制式样板者。

8: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尺寸:29.5厘米,估价:HKD 9,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0,74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瓷碗如斯,壁厚近1厘米,胎体虽重,器形工整,足见其时拉胚烧制技术之卓越。此器形只于永乐宣德年间短暂烧制,如许多其它明初器形一样,并未有于明清复烧,更显其珍。学届至今仍为就其确切用途下定论。

9:明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9,53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此盘绘饰五龙,卓然腾跃花间,尽展龙权天威,骤眼误以为明代御窑瓷器大宗,然类例极罕,所选花卉更是与别不同,诚宣窑稀珍。五爪龙纹,多采水生之貌,穿梭莲花间,正于此盘心所绘,彷佛龙游莲池,飘浮涟漪中。然而,此盘最令人错愕之处,却是盘壁内外四龙,虽无翼,却能飞,化身空中御兽,傲翔牡丹花丛。牡丹密瓣丰姿,明人甚喜之,宫廷或如是,遂当时瓷器、雕漆、织物等常有牡丹饰纹,然而与御龙之搭配却甚罕见。龙,云行雨施,佑护苍生泉源,虽是庄严之饰,伴缀芳菲,犹如龙游花园自逍遥,返朴归真,顿添赏心雅趣。

龙纹在各主要时期的特点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征。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画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一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黑釉定窑瓷器真品值千万 鉴定主要看瓷胎白不白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瓷真品既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和陶瓷美学的重要史料,又因为品相精美、工艺精湛而成为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因此价值非常高。黑釉瓷是宋代瓷器中的典型釉色瓷,定窑虽然以烧白釉瓷著称,但是黑釉瓷也是其最为出色的瓷器作品之一,俗称“黑定”。黑定的价值最高可以达到多大呢?2017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一件口径19.7cm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成交价高达1450万元。2018年,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则再次拍出一件直径19cm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获价421.25万元。除了价值极高,黑定还有一点也是它成为珍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稀有。黑定的稀有程度,已经达到了北京及台北两地故宫博物馆均藏量寥寥无几的地步,甚至可以说一件保存完整、品相完美的大器型黑定都未藏有。

因此,众多藏友对黑定的追捧也就显得更为合情合理了。那么,在寻觅、收藏黑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哪些要点来初步断断黑定的真假呢?小编就以自己曾经在古玩市场见到的一件赝品为例。这件赝品号称是北宋的定窑黑釉花口瓶,器型优美,高29cm,瓶子口沿处呈齐整的花瓣外展状,整体瓶颈与瓶身呈同等比例,底足呈圆台状,足稍高,足内露胎显现灰白胎体。瓶身通体施黑釉,釉色浓郁,发色稍带褐调,无鹧鸪斑、油滴斑及窑变等。那么辨别这件瓶子的真假,最关键的是看哪一点呢?

小编向专家咨询,得到的答案竟然是看“白不白”。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专家的意见是让我们关注黑定瓷胎“白不白”。定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瓷胎之白,不论是白釉瓷还是黑定、紫定、绿定,清一色全是用的最好的白胎。其胎质细腻坚致,洁白如雪,跟现在市场上高档的晶白瓷保持了不相上下的水准。那么我们再看小编描述的这件赝品,其底足露胎处胎质显得灰白,那就断然不是定窑作品。

其次,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点,那就是看工艺。怎么看呢?这件是花口瓶,自然是看其花口了。古代瓷器匠人制作这类花口瓶,都是瓷器还处于泥状时就拿手摁捏出花口形状。所以,这类花口瓶的口沿即使再规整,也不会像拿尺规衡量过一样齐整,而这件花口瓶就是典型的“整齐过头”。其花口实际是拿石膏模子注浆注出来的,所以花口才会保持复印般的一致。同时,此瓶颈与身、身与底足各自连接的部分有滞釉现象,说明其连接处有拼接痕迹,不是一体铸成,这是典型的现代仿品做法。也正是因为是拿模子注浆后拼接,整器的造型比例也不适宜,颈过长而足过高,俨然失去了宋代瓷器的古雅韵味。

所以在日后的收藏中,还望广大藏友擦亮眼睛,综合藏品真品的多样特征去进行辨别,别被类似的“黑定不白”打了眼。

清代各朝瓷器的特征解析


清代各朝瓷器的特征解析。

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1.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2.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3.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陶瓷文化:明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宣德时期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陶瓷文化: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乾隆时期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哪种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