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康熙青花瓷器主要特点

康熙青花瓷器主要特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30

青花瓷器的鉴别。

在全民收藏,万众创新的今天,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特别是官窑器,成为人们共同追捧的热点。近年来,拍卖成交的此类藏品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上涨速度向上攀升。那么,为何清三代瓷器,特别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深受大家青睐?主要是造型端庄、画工精湛、烧造技术高超等所决定。笔者结合自己业余收藏到的一件写有“康熙年制”款,为“琴”、“书”、“棋”、画”的青花人物束腰笔筒,阐述以下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的几个主要特点,供大家在收藏中参考:

一是发色纯正。青花瓷始于唐,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其制作工艺日臻成熟,收藏界称之为“元青花”。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器主要以钴矿为原料,成型后在坯胎上描绘出纹饰,然后覆盖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过约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依次烧造而成。烧制成型的瓷器釉面清爽透亮,表面呈现出轻微橘皮纹,青花发色含蓄沉静,用手触摸温润如玉,难以磨灭,其纹饰灵动而又不失规矩,可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先天生。”

二是画工精湛绝伦。瓷器上的人物衣着比例协调,每一个细微环节无有遗笔。由于用料和绘画考究,精致的康熙青花瓷器,经高温烧制后,瓷器图案恰似层层水波纹,清晰可见。再细心观察,可分辨出五种颜色,具有青花五彩和翠毛蓝的视觉感。

三是独特的绘画形式,成就康熙青花瓷器。康熙年间瓷器的绘画具有独特的风格,作者在数十年的收藏爱好中,通过反复比对、观察细微环节,现将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一)雨打芭蕉叶断裂,(二)青花如同翠毛蓝,(三)偶尔出现白丝绵,(四)口处出现蓆纹多,(五)图案如同层层波。

康熙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主要是由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所决定;其次,瓷器上的青花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如,古时读书的人希望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之后如同“青云直上”,甘当一名“清官”;卸甲归田之后,希望能“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可见,“青”字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

康熙青花瓷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收藏时要细心观察。正宗的青花瓷具有发色纯正淡雅、花纹合理有序、瓷器表面细腻温润、制作工艺精湛等特点。为了不买假货,可采取用眼观察与现代技术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永宣烧造的瓷器主要是永乐瓷器以及宣德瓷器,这两个时期所烧造的瓷器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首先永乐时期的瓷器,从胎质上看,非常的细腻且瓷器的厚薄程度适中,从其制瓷的原料上看,永乐时期的原料经过了层层的筛选,使其瓷器的光滑程度犹如婴儿的皮肤一般。

宣德时期的瓷器烧造在整体的风格以及韵味上堪称一绝,凭借着古朴、典雅的造型、亮丽的釉色、多样化的纹饰获得赞誉,特别是青花这一品种的烧造,更有着“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永宣瓷器最为出名的就是它的青花,在这两朝、短短的三十年中,由这两朝烧造的青花瓷器,其收藏价值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特别是在其整体的风格造型、色泽的呈现乃至花纹样式上都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是在青花瓷烧制的历史上都堪称为稀世的珍品,足以可见它的收藏价值。

明朝的永乐时期是整个明朝国力强盛的时期,从其烧造的种类来看,以小件的瓷器为数较多,大件的瓷器较少。以其烧造的大盘胎釉结合处火石红为例,这种细沙底的火红石是非常少见的,釉面的光泽度非常高,细腻度也非常高,由于加入了火红石和青花纹饰的结合,使其价格以及升值空间都是非常高的。

因为其烧制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材料以及纹饰的要求都非常的高,所以在存世量上也是非常少的,更加的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还有就是由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永乐甜白釉碗,这个瓷器的釉质非常的白润,透润度较高,釉层的透亮度也是非常高的,做工的工艺完整度以及保存的完整度都是非常之高的。

现在我国的市场中,这类的瓷器是非常少见的,其价格都在万元到几十万不等。在2013年的一场拍卖会中,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小碗拍卖价格就高达十五万元。

在宣德时期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将青花这一花纹样式特色投入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在其花纹样式以及瓷器的类型以造型、色彩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明朝宣德年间青花缠枝花纹梅瓶为例,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这件瓷器在釉色呈现为纯正的青色,通过青花的花纹样式使其整体的庄重、大气之感更加浓烈,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类的瓷器在2015年3月的一场拍卖会中,成家价格为58万元,现在的收藏价值有着更高的空间,价格也翻了几番。

明代永宣瓷器精品欣赏及价格参考:

1: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6,36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永乐慈禧御赐青花葡萄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8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盘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砂底。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均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折枝形态的花卉、瑞果,有莲花、牡丹、茶花、石榴、荔枝、枇杷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此盘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微泛火石红色。通体以进口苏麻泥青料绘制纹饰,纹饰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尽显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粗旷气质。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主体宏硕端庄,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绘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3:明永乐青花宝相花纹绶带葫芦扁壶,尺寸:31.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12,72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青花葫芦扁壶,造型及纹饰之创造灵感源自中东地区,开中国瓷器新风尚。所绘宝相轮花,或与中东颇有渊源,唯口沿下一圈缠枝花卉与双耳下方之折枝花卉为中国纹样。几何纹饰规整严谨,搭配花卉温婉流丽,更添气韵与美感。

4: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7.5厘米,估价:RMB 11,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00 ,成交时间:2016.11.15,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永乐朝瓷器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项,基本摆脱了早期洪武青花由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其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本品存世珍罕,品质非凡,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菰。此式“一枝二花”双莲纹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中较为珍稀,为永乐花果纹饰之隽品。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尺寸:直径2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7.12.04,拍卖公司:北京大羿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花口,斜腹,呈斗笠状,圈足。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绘以折枝寿桃纹。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为青花瓷发展史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有“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之美誉,对后世影响深远。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几乎涵括所有,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此拍品器型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所绘花纹匀称分布,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青花色泽艳丽浓重,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精细隽秀,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是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

6: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盌,尺寸:22.5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HKD 11,48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笠式盌,所绘花果纹精美雅致,诚明初青花纹饰之杰作,宣德官窑之经典。可证青花瓷器渐为中国宫廷所喜。较之永乐青花器形偏大且多作出口外销,宣德制瓷,无论器形大小亦或图案风格,皆依宫廷之好,写宣德年款,技艺精湛。

7: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盌,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0,9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浓淡青花点染娇蕊,笔道劲捷有力,写意捕捉枝叶芳华之姿,亭亭玉立,跃然眼前,纹饰布局舒朗大方,细节精妙巧致,釉色洁白莹亮,与青花相互辉映,尽显宣德官瓷之美。如此精湛之画工属宣窑之最,常得后代仿效,但无有相类者,宣德之后,此式缠枝花卉纹,往往囿于形式,失之笔意。花卉纹描绘四季花卉盛放争艳,象征通年富饶多产。宋代以降,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瓷器,甚为风行,然而此式缀以莲花、牡丹、石榴花、茶花、菊花之纹饰,应源自元朝,或取材中亚织品与金属器。本品之花卉纹,自然生趣,他例亦有较为制式样板者。

8: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尺寸:29.5厘米,估价:HKD 9,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0,74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瓷碗如斯,壁厚近1厘米,胎体虽重,器形工整,足见其时拉胚烧制技术之卓越。此器形只于永乐宣德年间短暂烧制,如许多其它明初器形一样,并未有于明清复烧,更显其珍。学届至今仍为就其确切用途下定论。

9:明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9,53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此盘绘饰五龙,卓然腾跃花间,尽展龙权天威,骤眼误以为明代御窑瓷器大宗,然类例极罕,所选花卉更是与别不同,诚宣窑稀珍。五爪龙纹,多采水生之貌,穿梭莲花间,正于此盘心所绘,彷佛龙游莲池,飘浮涟漪中。然而,此盘最令人错愕之处,却是盘壁内外四龙,虽无翼,却能飞,化身空中御兽,傲翔牡丹花丛。牡丹密瓣丰姿,明人甚喜之,宫廷或如是,遂当时瓷器、雕漆、织物等常有牡丹饰纹,然而与御龙之搭配却甚罕见。龙,云行雨施,佑护苍生泉源,虽是庄严之饰,伴缀芳菲,犹如龙游花园自逍遥,返朴归真,顿添赏心雅趣。

康熙青花瓷器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官窑青花瓷器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陶雅》谓:“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来看,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汇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装饰效果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门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节圆盒、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唧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卜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坏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所云:“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植物纹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桃花、梅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牡丹花花瓣肥厚,花朵饱满,叶片卷曲,花分往往分出两个酷似动物头上的犄角,又有双犄牡丹之称。此种画法颇具时代特征。动物纹常见:龙、凤、异兽、团鹤、雉鸡、鸳鸯、松鼠纹等。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单独画的不多。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鼠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鹭鸶莲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人物纹有:牧童骑牛、童户戏莲、仕女、八川卜西游记等。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纹饰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许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山水画仿王石谷,人物画仿陈老莲、萧尺木。山水画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画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新、幽靓雅致之感。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能够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另外,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这其中最常见的是写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浴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占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占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五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崑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五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方胜等。

总之,康熙青花在中国青花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使青花瓷器烧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艺术成就,颇令后人叹为观止。

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11、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13、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14、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15、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16、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4字仿款。

17、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18、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横款。

19、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20、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21、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2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6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22、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

23、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25、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26、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7、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6字款,3行6字。晚期青花既有3行6字,也有双行6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书款。这种4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28、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30、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云龙炉,“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康熙青花瓷的 30 个特点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80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 77.6 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13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 73.5 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14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6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15 、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16 、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17 、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18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书横款。

19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20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21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 6 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22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 3 个 1 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 8 个、 10 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

23 、 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25 、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26 、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3 行 6 字。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也有双行 6 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书款。这种4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28 、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30 、 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云龙炉,“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康熙青花瓷器怎么鉴定?


藏友们一看这个题目,大都会摇头,因为这个题目太普通,对于康熙青花瓷器的鉴定,书上、网上文章多的是,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这个人爱说实话,那些文章都是搬过来搬过去,就是说不到要害。包括一些专家在鉴定时,或者什么鉴宝节目里,一说就是胎质啊,形制啊,画风啊,套到哪一代瓷器都可以用。至于康熙青花中有没有独门秘诀呢?有,懂的人不肯说,不懂的人说不出。我算懂不懂呢?请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再下定论吧。

大凡瓷器中的名品皆有独门特征,别的以后再说,今天就说康熙中后期的青花瓷,因为这个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青花瓷的顶点。

耿宝昌先生是我敬重的真正的大家,他写的明清瓷器鉴定,虽然啰嗦了一点,有些地方略显古板、或者说有待商榷,但是从总体来看是一本写得最好的鉴定书。

耿先生说到康熙青花瓷时,谈到康熙年创制的浆胎青花。这种青花是用精细澄过的浆泥制成瓷胎的,所烧成的瓷器又叫“煨瓷”。这种瓷器胎薄体清,质细,较为松软,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浆白色或粉白色。这种瓷器的胎质如粉,易于吸收青翠明亮的青花色料,从而使得纹饰更加细腻。浆胎瓷器是康熙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精品。这种瓷器胎质疏松,所以胎和釉的收缩率不一样,极易使釉面开片,所以有人就把这种瓷叫做康熙开片瓷。一般说来这种瓷器中的精品,釉面出现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那种明显的开片,而是细如牛毛的细丝开片纹。

耿先生所说的这一点,我几乎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是众人皆清吾独醉呢,还是众人皆醉吾独清?

雍正青花瓷器特点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青花瓷器主要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青花瓷器主要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