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收藏秀》:寥若晨星之定窑黑釉

《收藏秀》:寥若晨星之定窑黑釉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古代瓷器定窑黑定 黑釉瓷器鉴别

2020-06-18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

定窑瓷器装饰方法多样,图案独具一格、秀丽典雅,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刻花和堆花手法。

本期节目就为您展示了一件稀少而珍贵的北宋定窑黑釉盏。黑釉的定窑,是定窑当中的一种特少的釉,它的珍贵程度,可以说是:十年不出一件。

本期嘉宾分别是著名律师陈旭先生,央视的节目主持人王良,和饰演和珅管家的著名演员张春年。1号藏宝人身怀绝技,邀请嘉宾王梁秀舞,怎奈王梁语出“拿我当电线杆子使呢”,爆笑全场。另有藏宝人讲述鬼故事,惊悚气氛弥漫全场。节目中究竟是谁语出惊人,得罪了和大人和张春年这主仆二人。“管家刘全”又带来了自己珍藏的黑釉瓷器,真假结果如何?

延伸阅读

中和之美:定窑瓷器艺术


定窑,古属定州,因而得名。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包括涧磁村、北镇村和东、西燕川村、野北村两个区域。创烧于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北宋,历经金代的繁荣,衰落于元代。以精美白瓷著称于世,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9月21日至12月2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与河北省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展出198件(套)定窑瓷器文物,以时间为序,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定窑由创烧、发展、鼎盛、繁荣及至衰落的过程。

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定窑瓷器为亮点之一,其白釉、绿釉、黄釉瓷器件件精美,堪称珍品。它都部是北宋早期佛教信徒献给寺庙的奉佛品,尤其是带有纪年款的瓷器,烧造年代明确,成为了,极其难得的鉴定标准器。另一大亮点是20世纪80年代及2009年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包括唐至元各个时期的标本、窑具、支具、模具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精美的刻花与印花白瓷,五颜六色的色釉瓷及惟妙惟肖的瓷塑作品,生动再现了定瓷的精致典雅与高贵华美。而带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东宫”等款的一些瓷器,除了富涵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有力地说明了该窑瓷器在当时社会生活、国家典礼、朝贡进奉、边境贸易等诸多方面起到过的作用,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定窑与定瓷的魅力,开阔了研究的思路与欣赏的视角。

唐代中期——瓷业创烧

唐代中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青黄釉、青釉、黄釉、黑釉瓷器以及少量白瓷。销售范围及品种均很有限,是仅供当地一般百姓使用日用器皿。典型器物有青黄釉碗、青黄釉钵、青黄釉注壶、青黄釉长颈瓶、青黄釉席纹注壶、青釉双系罐、黄釉双系罐、黄釉席纹注壶、黄釉戳点纹注壶、黑釉钵、黑釉三足炉、白釉玉璧底碗、白釉盘口壶、白釉注壶、白釉龙柄注壶、白釉奁等。造型敦厚朴拙。主要采用支钉叠烧法烧造而成,碗类器物内底留有3个支钉痕。胎色灰白,胎质较粗,含有杂质,有的施白色化妆土。釉质较粗,釉面不匀,带有开片。呈色不稳,普遍施大半截釉。素面为主,个别带有装饰,图案简单,以席纹和戳点纹最为常见。

晚唐五代时期——瓷业发展

晚唐五代时期是定窑瓷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出了品质较高的精细白瓷。其中带有刻划“官”“新官”款瓷器应是当时的贡瓷,专为皇宫内廷及上层社会烧造。精细白瓷普遍使用漏斗形匣钵进行单件装烧。这一时期窑址出土有带孔的碗片,有的外酱釉内白釉,这是窑工用来检测窑室内温度及烧成气氛的火照。

瓷器造型多样,有碗、盘、杯、盏托、茶具、钵、壶、罐、炉、瓶、枕及人物、动物等瓷塑玩具。受金银器造型工艺的影响,多以捏塑、压印等技法在盘、碗、盏托、钵类器物的口沿做出花边,或在壶、罐、盘、碗腹部做出瓜棱。光素为主,个别带有划花或印花装饰,图案常见划花弦纹及模印蝴蝶纹和鱼纹。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光润,釉色白中闪青,近底处及底足部位不施釉。晚唐时期典型器物有白釉碗、白釉花口盘、白釉印花双脊盘。晚唐五代典型器物有白釉花口钵、白釉花瓣形高足杯、白釉注壶、白釉凤首壶、白釉唾壶、白釉“官”字款罐、白釉弦纹葫芦瓶、白釉瓶、白釉穿带瓶、白釉兽形枕座、白釉双“官”字款长方形枕、白釉凤首壶等。

五代时期,支垫具种类增多,主要有三角支钉、三叶支钉、垫环、圆形垫饼等,主要在器物之间及器物与匣钵之间起到间隔作用。典型器物有自釉花口盘、白釉荷叶形盏托、白釉“新官”款花式碗、白釉花口碗、白釉束腰花口碗、白釉敛口碗、白釉瓜棱注壶、白釉穿带瓶、白釉大口瓶、白釉炉、白釉茶炉、白釉长方形枕、白釉云朵形枕、白釉塔式宝珠钮器盖、白釉花边器座等。

北宋时期——瓷业鼎盛

北宋时期是定窑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仍以精细白瓷为主,兼烧黄釉、绿釉、酱釉、紫釉及黑釉瓷器,品质优良,产量大。继续为官府和皇室烧造贡瓷,且数量增加,影响力提升,白瓷名窑由此诞生。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碗形支圈进行支烧。器物造型十分丰富,除盘、碗、钵、杯、盏、盒、壶、罐、净瓶、熏炉等日用器外,还有很多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瓷塑作品。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坚薄,个别的还具有透影效果。器物外壁带有修坯、轮制痕迹。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莹润光亮。大多外壁满釉,底足无釉。1 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的定窑瓷器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且有着明确纪年,故堪称这一时期定窑瓷器的标准器。

这一时期,瓷器装饰技法多样,有刻、划、印、模印、贴塑等多种形式,尤以刻花与划花最具时代特色。刻花乃偏刀深挖,线条犀利,具有浅浮雕装饰效果。瓷器上装饰的多重莲瓣纹主要是以该种技法制作而成。典型器物有白釉“官”字款与“孟”字款刻花莲纹碗、白釉刻花莲纹盖罐、白釉刻花莲纹龙首流净瓶、白釉刻花莲纹长颈瓶等。划花多与刻花配合使用,浅划而成,线条纤细,灵动流畅,主要用以表现图案的细节部位。典型器物为白釉划花法螺、白釉划花“官”字款蝉纹盘等。模印工艺娴熟,图案与造型一次完成,工序简单,成品率高。以白釉柳斗杯为典型代表,器物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柳斗纹”模印花装饰工艺。柳编图案是仿造柳条编织斗状工具而设计的,极具时代特色。

模印贴花工艺取得进步,其步骤是先将特定的装饰图案用模具印制出来,然后粘贴在未干的坯体表面。典型器物有白釉五足熏炉、白釉贴佛像纹双耳炉、白釉贴兽面纹双耳炉、白釉贴绳纹盖罐、白釉贴花提梁壶、白釉贴花提梁壶等。除了白釉制品,还有各种色釉与褐彩装饰的瓷器,以绿釉划花净瓶、黄绿釉桃形器、黄釉狮形枕、黄釉划花盖罐、黄釉鹦鹉形壶、白釉褐彩轿等为典型代表。

北宋中晚期新创支圈覆烧工艺,采用该工艺不仅减少了器物变形,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增加了装烧密度,提高了产量。是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定窑对陶瓷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北宋中晚期,定窑白瓷的装饰工艺与艺术风格完全成熟,产品以盘、碗、洗等圆器为主。造型轻巧规整、典雅秀丽。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坚薄。釉面匀净莹润,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温润柔和的牙白色。由于采用覆烧工艺,盘、碗等圆器芒口无釉,其余部位满釉。

此时期的定窑白瓷装饰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见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清代《南窑笔记》:“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有印花、拱花、堆花三种,名定州花瓷是也。”由于胎体较薄,故刻花采用的是浅刀刻划法,线条流畅,自然灵动。图案题材丰富,有花卉、水波鱼、龙、凤、螭龙等。典型器物有白釉刻花莲纹折腹盘、白釉刻花双鱼纹花口碗、白釉刻花龙纹盘、白釉刻花牡丹纹温碗、白釉刻花牡丹纹龙首流执壶、白釉刻花牡丹纹龙首流执壶、白釉刻花牡丹纹五管瓶等。划花常与刻花结合使用,主要用来表现图案的细节。它使用的是一种篦状多齿工具,因此表现叶脉、水波等细节时都是数条浅细的平行线,有规范化的形式美感。典型器物有白釉划花托盏、白釉划花莲纹葵口碗等。此外也有模印花装饰,以2009年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釉模印花螭纹方炉和白釉模印花兽面纹炉为代表。

造型与装饰均仿自古代青铜器。白釉微泛黄,内外均施满釉。细白胎微泛青,胎质细密,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器物口沿包镶金属边的做法流行,称“金装”定器,材质有金、银、铜等。金装的装饰手法在北宋早期即已出现,主要装饰于精品瓷器上面,是供应上层社会而特别加装的。

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6年),定窑开始为宫廷生产带有“尚食局”“尚药局”款瓷。这一时期设立了专为皇室服务的“六尚局”。《宋史职官志》载:“殿中省凡总六局,掌管供奉天子玉食、医药、服御等事。尚食,掌膳馐之事;尚药,常和剂诊候之事。”明曹昭《格古要论》中也有记载:“古定器俱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画花者最佳,素者亦好,亦有绣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对者。”明谷应泰《博物要览》则进一步指出:“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时为御府烧造。”典型器物有白釉“尚食局”款刻划花螭龙纹碗、白釉“尚药局”款盒盖及白釉“尚药局”款盒等。

金代——瓷业继续繁荣

金代是定窑瓷业继续繁荣时期。北宋中晚期新创的支圈覆烧工艺在这一时期十分流行,并进而演进为以环形为主的支圈覆烧法。该工艺的采用不仅减少了器物变形,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增加了装烧密度,提高了产量,是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定窑对陶瓷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具体做法是平放一枚支圈,然后将一个口沿无釉的坯件(盘、碗等圆器)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接着在支圈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照样在支圈垫阶上扣置坯件,如同码放蒸笼,依次上叠,数量不等,然后将支圈连同所承装器物置于筒状匣钵内装烧。展览中展示的粘连窑具的瓷器标本,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装烧方法的实际操作情况。产品有盘、碗、钵、瓶、罐、执壶、枕等。精品胎体洁白细腻,一般产品胎色白中泛灰。由于圆器烧造时采用覆烧法,装烧时器物口部向下,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不易产生变形,因此胎体大多薄而坚致。器物口部与支圈接触,因此口沿无釉,底足满釉。釉色以牙白为主,光亮温润,釉层薄而透明,胎体上的图案突显。

金代定窑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白釉褐彩等,尤以印花工艺最为盛行。图案构图严谨、满密,富丽堂皇,题材丰富多样,有花卉、鱼、龙凤、摩羯、蟠螭、狮、鹿、鸳鸯、仙鹤、游鸭、婴戏等。典型器物有白釉印花莲池纹花口盘、白釉印花三鱼纹盘、白釉印花鸳鸯荷莲纹菊瓣盘、白釉印花龟鹤纹盘、白釉印花花卉纹盘、白釉印花狮子滚绣球纹盘、白釉印花凤穿牡丹纹碗、白釉印花花果纹花口碗、白釉印花牡丹纹花式碗、白釉印花莲纹碗、白釉印花摩羯纹盘等。

这一时期,定窑继续为金皇室生产御用瓷器。据《大金集礼》记载:“天眷二年(1139年),奏定公主礼成,依惠妃公主例外,成造衣袄器物等物……定瓷一千事。”根据文献记载,金代皇室服务机构也有“尚食局”,定窑遗址出土的“尚食局”“东宫”(金代皇宫宫殿名称)。款识瓷片也说明了金代定窑仍在烧造具有御贡性质的瓷器。

除自釉外,酱釉、黑釉、绿釉等色釉品种也继续烧造,质量较北宋时期有所下降。大多光素无纹,个别装饰刻花与印花图案。酱釉典型器物有印花折枝花卉纹碗、酱釉白里浅腹碗、酱釉瓜棱罐、酱釉四系瓶、酱釉卧狮形枕、酱褐釉“官”字款鸡腿瓶;黑釉典型器物有黑釉剔花腰鼓、黑釉卧狮形枕、黑釉划花腰圆形忱、黑釉双系盘口壶;绿釉瓷以游鸭纹腰圆形枕为代表。

元代——瓷业走向衰落

元代是定窑瓷业的衰落时期,产品质量明显下降,表现为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色青灰,釉面欠光润,造型不规整等。典型器物有白釉高足杯、白釉双耳炉、酱釉碗、黑釉双系罐、白釉印花盘、白釉褐彩“长命富贵”文碗。其产品工艺、造型与装饰学习磁州窑,总体风格与磁州窑相似。这一时期的定窑已经退为地方一般窑场,名窑地位不复存在。

界首彩陶 传承千年的“东方之秀”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张茜文的作品《福禄》脱颖而出,获得银奖。界首彩陶这一相传千年的古老工艺再次焕发光彩——

首界彩陶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烧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界首彩陶以刻、划、堆、贴的装饰手法和黄绿白的三彩釉色,在《民间瓷器》、《陶瓷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书刊中有着绚丽多姿的一页,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在业界享有“东方之秀”的美称。

黄胶泥“摔出”工艺奇葩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界首颍河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界首市田营镇管辖。

界首彩陶工艺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为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界首彩陶的制作采用手工拉坯、模印、刻画、剔花和彩饰等艺术技巧,通过民间艺人随心所欲、简练而遒劲的笔触,表现出的画面主题生动而传神。界首彩陶生产工艺流程由泡泥开始,经过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刻划、剔花、施釉等十几个步骤,一件完美的彩陶成品便俏立眼前。界首彩陶的器型多为圆腹外鼓,还采取内外施釉,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使用功能的结合,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繁重劳作之中,以最原始的方式对精神艺术之美的追求。

“刀马人”创出独门技巧

说到界首彩陶技艺的发扬光大,就不得不说说如今已经逝去的老艺人卢山义。

卢山义1920年出生于界首市卢窑村一个制陶世家,由于老艺人出生的年代处在旧社会,童年没念过书,于是他就从民间戏剧人物中找素材。卢山义刻画的刀,刚劲有力、势如破竹,刻画的戏剧中的马,天马行空,不仅是战马,更像是神马。对于人物的表现,卢山义抓住京剧中的脸谱形象,画出的人物具有精、气、神综合的美感。

“刀”、“马”、“人”三者聚在一起,便形成卢山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技巧被他命名为“刀马人”。将此艺术绘制在器皿、花瓶、坛、罐上,配以界首特有的黄、绿、白三彩釉,烧制成“刀马人”工艺品,件件如同在向人讲述历史故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刀马人”是老艺人在国内独创一派的艺术技巧,充分体现民间艺术的风格,是民间艺术的传奇珍宝,他的作品被艺术家们评誉为:“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被称为“东方之秀”。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卢山义所在的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极大地丰富界首工艺陶瓷的花色品种,使界首工艺陶瓷达到空前的艺术高度。1984年,卢山义刻画的“刀马人·战罗成”三彩腰鼓罐在全国釉陶类评比中荣获第二名。2004年4月“酒坛·破洪州”荣获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同年6月,“三彩刻花酒坛”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奖金奖。2006年元月,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2月中下旬,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调查、认定和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发布,全国166人获此殊荣,安徽4位老艺人榜上有名。其中就有传承界首剔花陶艺技艺的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民间艺人卢山义老人。

活态传承迎来发展春天

进入新世纪,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界首彩陶艺术也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春天。

界首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近年来,界首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界首彩陶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道路探索。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借着国家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界首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对界首彩陶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成立了“界首彩陶发展保护委员会”和“界首彩陶研究会”,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提出“艺术彩陶之乡”的地域文化发展名片,为界首彩陶的繁荣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投资建设了“界首彩陶博物馆”,使之成为界首彩陶工艺历史、演变、现状、制作流程和精品最完整、集中的展示场所,通过博物馆的现代展示手段让每位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立体地领略界首彩陶的风采。

另外,在传承人方面,界首彩陶曾经有过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这也是限制界首彩陶大发展的障碍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和界首彩陶知名度的空前提升,人们对界首彩陶这一古老民间工艺的认识也在悄悄转变。过去,许多彩陶艺人的子女后代因为生计所迫或远走他乡,或另择他业,而今他们中有许多已回到家乡,重新拾起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同时,许多青少年朋友们也表现出学习陶艺的浓厚兴趣。截止到目前,长期从事界首彩陶制作的传承群体已从过去的不足十人,发展到了六十余人,涌现出了卢群山、卢莉华、王京胜、卢华、曹振亚和张茜文等一批工艺精湛的新一代彩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几年,他们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推出了一批精品和新品,并在国内各类大型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其中卢群山、卢莉华的彩陶作品还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如今,13岁就跟随父亲卢山义学习彩陶技艺的卢群山,已经被文化部、省文化厅分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深层次琢磨着对界首彩陶的再创新、再利用和再发展。卢群山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要争取让界首彩陶不仅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而且还要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常用工艺品。只有这样,界首彩陶才能更好地保持艺术生命力。 ”

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五大名窑之首,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窑址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器形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质与胎质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影响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陶瓷文化:鉴赏五大名窑之定窑


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人们根据瓷器釉质的颜色和纹饰把瓷器主要划分为两大类:色釉瓷和彩绘瓷。彩绘瓷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绚丽的纹饰;而色釉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驰誉古今的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自唐宋以来的历代制成品,或者成为今日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格外珍视的藏品,或者成为私人收藏家谨密收藏把玩的心爱之物。在日本皇室,至今还收藏着一只哥窑梅子青冰裂碗,相传是宋代的器物。此碗釉色清雅,釉质细腻坚实,更为难得的是,在釉面挂釉很厚的基础上,釉层中还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大小几乎均等的美丽的“冰裂”纹,如冰似玉,令人见而难忘。据说此碗是历代天皇心爱之物,虽已有所残破,且有很明显的修补痕迹,但还是被日本皇室缜密收藏,代代相传。此碗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原来,制作哥窑冰裂纹瓷器的工艺在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所以存世的数量非常有限。时光荏苒,2001年终于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通过陶瓷工艺美术师叶小春先生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失传近千年的冰裂纹瓷器制造工艺终于得到了恢复,迷人的哥窑珍品的冰裂纹瓷器再现人间,使这个千年古瓷重放异彩。从此,现代制瓷工艺中又添一朵奇葩。

时间再回溯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时,珍贵文物流散到民间,有很多古董商贩“捡漏”的趣事。据说有一天,一个古董小贩正走在东四牌楼北面钱粮胡同的一家宅门前时,有个佣人喊住他,给他看样东西。小贩一看是个瓷碗,里边有猫食,还带股腥味,于是就说:“你这是猫食碗,我不要。”佣人坚持让他看看,告诉他这是个红釉碗,原先这家宅门的老太爷活着时,这碗是放在一个锦匣里的,后来可能是少爷拿去用来喂猫了。小贩看到这个碗上有几块红釉,而且还挺好看,就花了两吊钱从那个佣人手里买下了这个碗。后来请人一看,原来是一件宋代钧窑碗。这碗的蓝色乳光釉比天蓝色淡点儿,比月白色深点儿,釉色美得恰到好处。碗的里外均有几块玫瑰紫色晕斑,恰似晴空中飘荡的彤云。细看釉面深层,贴近胎骨上有蚯蚓走泥纹,釉厚胎坚,芝麻酱色的碗外胎底。用手一掂,轻重适宜,无疑是一件宋代钧窑的珍品。后来这碗几经易手,于民国十五年前后,由当时上海集粹阁卖给了一个英国人,价钱是1.5万英镑。国宝从此流落到了异国他乡。

以上提到的瓷器都是色釉瓷中的精品,本文将着重介绍色釉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

定窑:“金装定器”

定窑是由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的,以烧造乳白、牙白釉以及有精细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的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代定州而得名。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瓷器驰名于世,为当时南北白瓷中的典范。在宋初的《吴越备史》中更有“金装定器”之说。

定窑瓷器的胎体颜色微黄,比较坚致,烧成温度不是很高,一般为1150±30℃,为未完全烧结(气孔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胎土中的氧化铝(Al2O3)含量高而烧成温度却不高的缘故。但是,在北宋时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20±20℃,气孔率也非常低,只有0.66%~0.99%。定窑白瓷的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非常高,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较低,属于典型的高铝质瓷胎。瓷质强度较大而很少龟裂(即开片),胎质坚硬,铿锵有声。同时,宋定窑的透光度也很高,这是因为在氧化气氛烧成条件下,胎体内的碳素容易溢出,从而增加了胎体的透光度。

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的瓷器,以白色釉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柴作燃料,烧还原焰),较光亮。北宋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以煤作燃料,改烧氧化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釉蜡泪痕,即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上现出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瓷器的特征。

瓷器釉色指南之——青釉


青釉始见于商代中期,此后历代都有烧造。早期瓷器均属青釉系统,著名的青釉有被誉为“千峰翠色”的唐代越窑青釉,唐、五代时期创烧的秘色,宋代龙泉窑烧制的粉青与梅子青,明代永乐的翠青、冬青,清代雍正的粉青、豆青等等。

粉 青 釉

南宋龙泉窑创烧,宋代官窑和明清景德镇窑均有佳作。龙泉窑是青瓷烧造中的翘楚,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上佳釉色。粉青呈粉润的青绿色,比梅子青、冬青、豆青都浅一些,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如半透明的青玉。

豆 青 釉

宋代龙泉窑创烧,流行于明清两代,多见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釉色青中泛黄,釉面色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釉基本色调以青中闪黄为主,但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色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除了作为瓷器单色釉,清代还有以豆青釉为青花色地的。

翠 青 釉

明代永乐时期创烧,釉色青嫩如翠竹,呈色较浅,色泽光润,玻璃质感较强。釉面细腻,垂釉尤其浓艳,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

中国古代工艺之瓷器色釉之黄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康熙蛋黄釉暗刻龙纹碗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釉尊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