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黑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定窑黑釉瓷稀有价高

定窑黑釉瓷稀有价高

黑釉瓷器鉴别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古代瓷器定窑黑定

2020-12-10

黑釉瓷器鉴别。

定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考古资料表明,定窑创烧于唐,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即黑定。

两宋斗茶器皿的首选

关于黑定的文献记载比较重要的有,明曹昭《格古要论》:“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俱出定州。”明张应文《清秘藏》:“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明许次纾《茶疏》:“茶欧,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之用耳。”tAoci52.com

两宋时期黑釉瓷的美学内涵大多数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宋代“斗茶”之风兴盛,斗茶胜负的标志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为

输家,这和茶的质量及点茶的技术都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选用的茶盏。为适应斗茶之需,宋代将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里,对比分明,易于检视。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特别重视黑釉茶盏。北方定窑的“黑定”,南方“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瓷,都被视为斗茶器皿的首选。

宋代黑定釉分三等

定窑黑釉瓷色黑如漆,手感光滑润泽,其釉面光可鉴人。黑定施釉有厚薄之分,釉成分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经高温还原后成了三氧化二铁,因而色泽钳黑。黑定物件的口沿因高温下釉流动快速而形成了一道不规则的酱口,透过酱口可见其胎的白色。黑定施釉多数不及底,底部均露胎之原色,强烈的色彩反差,给黑定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宋代黑定从釉面上观察可分为三等,第一等釉面漆黑光亮,光

可鉴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此类残片的胎质洁白,瓷化程度较高,断面气孔很少,可见烧结温度较高。第二类釉面黑中透黄褐色,胎质瓷化程度一般,断面不甚平整,气孔可见。第三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或者带有浅浅的银色短兔毫,或者带有笔尖大小的银色圆油滴,或者犹如建窑的褐兔毫,黑中涌出酱色的波浪兔毫,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也被归类到黑定中。

黑定一现即天价

在2016年春拍瓷器专场上,也有数件精品黑定亮相。其中,一件定窑黑釉花口匜较为引人注目。该匜高7.5厘米,口径25厘米,敞口微撇,呈六瓣莲花状,斜腹内收,浅圈足。盏口一侧出沿,拱形扳成柄,光素无纹。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浓郁深沉,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釉色属黑釉中最美发色,成色稳定、深邃。观其釉色内部

闪烁如星空,结晶深黄褐色,远观不显山露水,深藏黑釉之中,胎壁薄而坚致,釉不及底,足平切,刀口利落不拖泥带水,为宋代黑定典型特征。无论从其釉色、胎质、造型、艺术水准、科学价值而言,此花口匜都属独一无二、珍稀无比,成为今春瓷器拍卖的一大热点。

黑定瓷自古便是十分珍贵的品种,价值也在白定之上,完整传世者更少,除各大博物馆馆藏之外,世面所见寥寥无几,更推升了它的价值。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中,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以1314万元的价格成交,这还是早年的价格,放到如今,几乎可媲美2014年香港苏富比1.16亿元成交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定窑清雅脱俗、色莹可爱,自古乃属中国名瓷之列。近年来,定窑已成为收藏市场光芒最盛的瓷器艺术品类,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其价格都呈强力上涨趋势,拍卖会上频出天价。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定窑绿釉瓷


说起瓷器收藏,人们马上想到五大官窑瓷器,而且言必说五大,“汝、官、哥、定、钧”瓷器成为瓷器收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不到这类瓷器的时,某些企业礼品定制公司转向陶企开始定做仿制品。

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谓“定州红瓷器”。其实这些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谓黑釉系产品,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至于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才认识到定窑也生产绿釉瓷器。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定窑》一书中首先提到了1957年在调查定窑遗址时发现了绿釉瓷片,其中有瓶的残片,并且指出:“胎质洁白,与白定白胎相同”。此后在许多关于定窑的著述中都提到了定窑的绿釉瓷器,并简称为“绿定”。

事实上,定窑生产绿釉瓷器应该不是什么特别的现象,因为从唐代开始,主要是从中、晚唐时期开始,随着白釉瓷器生产技术的成熟,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生产绿釉瓷器,直至明清相延不绝。考察北方地区生产的绿釉瓷器,我们大体可以从烧成工艺上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坯件,出窑后再施添加了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入窑进行低温彩烧,大体在700℃至900℃的温度下烧成。这类器物有单色的黄釉、绿釉器物,也包括黄绿两色或三色的器物,常常被称为三彩器或琉璃器。此类器物包括有瓷胎和陶胎两种,因此人们或称其为三彩瓷器,或称为三彩釉陶,其实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如果除去唐代的俑类器物,仅从器皿类器物看,用这种方式烧制的低温釉器物在中唐时期就已相当成熟了。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这种器物的烧成中心区域早期主要在河南,北宋末到金代逐渐转移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元代以后又以山西地区为中心。这种制作方法一直到明清仍然使用,是北方地区生产彩釉瓷器的主流方法。在河北定州发掘的两座北宋早期的塔基中,出土了几件单色低温釉瓷器,包括绿釉净瓶(图13)、黄釉盖罐和鹦鹉形壶等。学界现在对这几件器物还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辽窑的产品,也有人将其视为定窑产品,较新的观点认为其应是河南中部窑场的产品。根据低温釉器物生产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可信。这种低温釉器物的特点是,为了在二次烧成时易于施釉和挂釉牢固,在素烧阶段窑温往往要低于正常的烧瓷温度。因此,素烧坯件不够坚硬,吸水率较高,二次烧成时吸收釉汁,使器物的呈色常常不太均匀。又因为这些低温彩釉的透明性较高,难以遮盖住较深的胎色,因此大部分器物色彩显得比较深重和晦暗,常常呈深绿色或墨绿色。为此,北宋以后许多窑场开始在素烧阶段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以改善成品的釉色,有时也在胎面上加划花、刻花等装饰。目前由于定窑的窑址资料相对匮乏,我们还难以断定定窑是否曾采用这种方式烧制彩釉瓷器。

第二类,在已烧成的白釉器物上加施低温彩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这种方法烧制的器物主要是绿色单色釉器物,另有少量黄釉器物,极少有多彩的。由于其是在白釉瓷器上加施彩釉,因此可以明确地称为低温釉瓷器。这类瓷器大体产生于北宋后期,最早在磁州窑创制,以后在定窑和其他窑口也有生产,较流行的时期是金代。这类彩釉瓷器有两个特点:一、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可能已经有了各种装饰,如划花、刻花、剔花、印花和黑彩绘画等,因而烧成的颜色釉器物也有相应的装饰。如绿釉划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绿釉黑花等等,不一而足,举凡白釉器物上有的装饰都可以成为绿釉或黄釉器物的装饰。二、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有光洁的釉面和洁白的釉色,因此烧成低温绿釉器物以后,彩釉常常比较淡薄。又因为底色的洁白,映衬得绿釉的色彩浅淡、明丽,常常呈翠绿色,十分美观。当然,我们在磁州窑发掘时发现许多准备施绿釉的白釉瓷器在第一次烧成时有意将温度调低,使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生烧,目的是为了使彩釉易于附着,否则在彩烧时很容易出现滚釉、剥釉等现象。白釉器物烧成的温度决定了绿釉器物色彩的深浅。这类彩釉瓷以磁州窑生产的最多,也最有特点,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绿釉黑剔花牡丹纹长颈瓶就是很好的例证(图14)。河南地区的窑场也有生产,但所见例证不多。定窑大约是在磁州窑的影响下,从北宋后期也有生产,最好的例子是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金代前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绿釉划花如意头形瓷枕。此墓出土了成批的定窑白瓷器,这件枕从胎质看亦属定窑,但造型和纹饰都与磁州窑十分相似。

第三类,在器物上先施一层白釉作为地釉,在白釉上加施一层较薄的含有氧化铜的绿色彩釉,在氧化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这类绿釉器物过去一向不太被人们认识,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北方地区的许多窑场都发现了晚唐到北宋时期的所谓“白釉绿彩”器物。其制作方法与上述的工艺流程是一致的,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绿彩仅仅作为纹饰在局部地区小面积使用。如发掘磁州窑遗址中,从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白釉绿彩香炉(图16)和瓶、罐(图17)等器物,仅在沿面和器腹装饰一些绿色的彩斑。但在陕西铜川耀州窑早期的地层中和湖南长沙窑都发现较多的白釉绿彩瓷器,而且有些器物装饰的绿彩斑面积很大,覆盖了器物表面的大部,这些器物都是高温一次烧成的。由此可见,在白釉上施绿彩一次烧成在工艺上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烧成温度是多少,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现在由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数据,我们还不得而知。最好的例证是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外海勿里洞岛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BatuHitam)沉船中的瓷器,从这条沉船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纪年的瓷器,这条船沉没的年代大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多。黑石号中出水了6万余件瓷器,其中有数百件北方地区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积的绿色彩斑,晕散流淌,覆盖了大部分器表(图18),当器表的绿釉充分多的时候,绿色覆盖了整个器表,就成了绿釉瓷器了(图19)。台湾私人收藏的一件被认为是河南巩义窑产品的绿釉瓶,其上部可以称为绿釉器物,但腹部还可看出绿彩斑的施用方式(图20)。这件器物是繁密的绿彩斑变为绿釉器物的一个很好例证。这类绿釉器物的特点是绿色相对浅淡鲜亮,在三种绿釉器物中色彩最为清丽明艳,但绿色明显存在斑驳不匀的现象,而且总体上也有较稀薄的特征。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但磁州窑和河南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如新密西关窑、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200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笔者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看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成为这种绿釉瓷器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以往我们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这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

定窑颜色釉:绿釉、黑釉以及黄釉瓷器


定窑瓷器白釉瓷器太出名了,所以很多瓷器收藏者都把定窑其它颜色釉瓷器忽略了,由于北宋定窑到了金代和元代就断烧了,本来颜色釉瓷器绿釉、红定、黑定就少,所以传世的颜色釉定瓷就更少了,知道的人自然少了,很多人也没见过完整的定窑颜色釉,最多见过瓷器的碎片罢了,之前介绍过绿定和红定,今天样子收藏分享几件完成器物。

金代定窑黑卧狮枕

金代定窑黑卧狮枕高12.5厘米 长24厘米 宽18.3厘米 ,瓷胎为白胎,枕形椭圆,枕面前低后高,两侧翘起,中间下凹,周边出短檐,枕面划二道弦纹。枕体为一伏卧的狮子,两眼圆睁,大鼻张口,四肢和尾部只有大致轮廓。

北宋定窑绿釉水波纹净瓶

北宋定窑绿釉水波纹净瓶高18.2厘米 底径5.2厘米 ,是低温绿釉陶器。胎色黄质疏松。釉面满布冰裂纹,积釉处呈深绿色,足底露胎。瓶小口,长颈上细下粗,颈中部有一相轮形圆盘,颈下半部刻斜线弦纹,肩部戳圆圈状花纹,并饰弦纹,腹部以跳刀法刻饰回旋的波浪纹,肩侧塑盘口流,与瓶腹相通。圈足稍外撇。

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

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通体施黄釉,釉色黄而莹润亮泽。作鹦鹉形,鹦鹉立于覆盆状底座之上,以堆塑、刻划技法制作。勾喙为壶流,双目圆睁,头顶饰流苏。背负一长颈注,注口圆唇外翻,注颈与鹦鹉背之间安半环柄。鹦鹉体态肥壮,长尾稍翘,篦划羽纹,胸部饰斜格纹宽带,又在柄端附贴装饰。圈足底面墨书“鹦鹉”二字。形象生动逼真,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是北宋低温釉陶精品,但是陶胎呈黄褐色,瓷质粗松。

宋代建窑黑釉瓷辨识


宋代 建窑黑釉兔毫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习惯上,人们把福建地区生产的瓷器,都称之为建窑瓷。在建瓷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建黑”和“建白”两种瓷器。前面说过,“建白”指的是明代德化窑的白釉瓷器;而“建黑”,就是指宋元建阳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建阳在宋时属建州管辖,故称建窑,或称建阳窑、乌泥窑。这是狭义的“建窑”概念。建阳窑始建于晚唐,至两宋达于顶盛,到元代就逐渐衰落。其实,所谓建窑黑釉瓷,建阳水吉镇一带是它的主要窑场,除此,在宋元时期,同在福建的崇安、松溪、光泽、泰宁、建宁等地也都在烧造。唯宋代时,建阳窑烧造的黑釉茶盏无论数量或质量,均位居第一,著称于世。建窑也因此而跻身于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建窑除黑釉瓷外,也生产青釉、白釉、褐釉等其他瓷品。此文主要讲一下对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辨识要领。

在宋代时,饮用的白茶是通过半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膏饼。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盏,沏入初沸的开水,水面即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宋人认为,泡沫越多,则茶叶就越好。文人好事,遂以斗茶来比试取乐。于是,斗茶之风骤起,后来从民间又传入皇室,皇室、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乐。在这种情况下黑釉茶盏便应运而生。因白茶入黑盏最便于观色。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一度成为皇室斗茶的专用茶盏。其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盏、油滴盏、窑变釉花盏等更是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这些贡品中,部分茶盏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琖(盏)”字样的,便是当年准备进贡的贡品的见证。据已故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考据认为: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兔毫盏。

黑釉盏,在当时不是只有建窑一家在烧,比它创烧略晚的吉州窑也在烧。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在品种上,吉州窑要远比建窑丰富。建窑的主要产品是兔毫、油滴、曜变和鹧鸪斑釉花盏等几种,而吉州窑除了这几种以外,尚有玳瑁斑、木叶纹、玳皮釉、虎皮釉、彩绘纹、洒彩纹、剪纸贴花等多种。但是,据当地资深研究专家近期研究发现,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的产品。一是自然窑变类。产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柿色、乌金盏等多种;二是人工装饰类。从装饰材料看,有氧化铁装饰、乳白釉装饰、草木灰装饰、描金银装饰等四种;从装饰方法看,有点装饰、线装饰、图案装饰、文字装饰等四种。因此,说吉州窑品种要远比建窑多的说法,看来需要深入研究。那么,如何区别吉州窑和建窑瓷,我以为,主要还是要看它的胎色和胎质。建窑用的是乌泥胎,胎色黑灰或紫黑,胎质较紧密厚实,沉着无光;而吉州窑胎质较疏松,界于瓷陶之间。胎色主要是米黄和土红两种。

建窑的胎体都是厚重坚致。其底为浅玉环圈足,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可见旋坯纹。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因釉厚垂挂,在黑釉盏的外面下方,常可看到因釉水流动而凝聚成的滴珠状的釉块。

下面主要以兔毫盏为例,说一下辨识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一些要领。

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定窑瓷器里的黑珍珠-黑定


大家对定窑瓷器的了解多是对定窑白瓷比较了解,其实在宋代定窑黑瓷比白瓷珍贵的多,黑定是定窑瓷器里的黑珍珠。定窑黑釉瓷史称黑定,在河北曲阳古定窑遗址都较难寻见,可见黑定的稀有,黑定胎与白定一样,为坚细白胎,黑定并非色定中有专门釉色配方,而均为特定烧成气氛下的黑釉窑变。温度在1280℃左右时,黑釉如点漆,沉着稳重,光泽厚实,釉面呈橘皮状,即黑定。

黑定胎质坚密细腻,光亮透黑,常以盘碗类卧件出现,多素面无饰,亦有印花、划花、剔花。北宋定窑黑瓷,造型精巧,在蔳胎上施漆黑莹润的黑釉,再以金彩绘出花纹或镶金口作为装饰,庄重典雅,富丽堂皇。

因定瓷突出的特点就是刻花工艺,为了表现瓷器上的纹饰表,黑定其釉层较素面器釉层薄,其釉面效果多呈褐色、酱褐色,器物呈色随纹样凹凸形式的变化呈现出黑、褐、酱褐不同的颜色表现,纹饰亦清晰明快,立体感强。

黑定兔毫盏

黑定兔毫虽在窑址残片中有发现,但没有完整的器物传世,也仅见历代文字记载。在《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有段描述或与其有关“他那卖酸馅架几上一个金丝罐,是定州中山府窑变了烧出来的”。定州中山府窑变罐应为现曲阳定窑,宋时属定州故称定窑。因定窑烧成为氧化气氛,故兔毫斑多呈金黄色。宋《大观论茶》中赵佶有“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其所谓的“玉毫条达者”即明人许次纾《茶疏》中所载“茶瓯,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耳。”之“兔毛花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定兔毫盏”,如《茶经》所载“宋人取兔毫盏,亦于斗茶为宜”。兔毫盏釉面黑色,间有细长条放射状如兔毛般纹理,烧成气氛为氧化焰其兔毛纹理呈金黄色反光,其器称“金兔毫”;烧成气氛为还原焰,其兔毛纹理呈银白色反光,其器称“银兔毫”。

宋代黑定兔毫盏残片

黑定鹧鸪斑

黑定鹧鸪斑专业瓷器术语也叫黑釉酱彩,因瓷器表面闪耀的圆点在油亮漆黑釉色的映衬下如一滴滴油脂飘浮晃动,似鹧鸪斑鸟胸前羽毛的白色花斑,故有“鹧鸪斑”的美誉,跟建盏名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定窑鹧鸪斑《陶雅》中有记载:“鹧鸪斑不能仿制,若犀尘与褐斑,犹时一遇之。白瓷釉汁中满含最细之墨点而不凹下者最为可贵,命曰犀尘。大氐雍正以前物,宋、明粉定多有之。”兔毫、油滴都是黑定窑变,是“一时之遇”,是人力无法控制的。

定窑绿釉瓷器-绿定


定窑绿釉瓷器简称绿定,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先烧素胎,再挂釉低温焙烧。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100°C以上产品。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在宋代,只有广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薄胎、白胎之特点,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定窑绿釉的渊源

从起源上看,汉绿釉、南北朝多色铅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但釉色单一,只有绿、黄两种,一般为玻璃釉,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以及水土浸润,釉层大多发生变化,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世称银釉。釉面开片较少。经过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色彩鲜艳,釉质通透,开片细碎,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胎质较细,釉质较透,使用化妆土。从汉绿釉,经过南北朝多色釉、隋青釉、唐黄釉,到宋代定窑、磁州窑的绿釉、黄釉以及宋三彩,既是一种施釉工艺和配方的演进,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回归:汉代崇尚质朴,唐代崇尚奢华,宋代崇尚秀美。所以我们在欣赏汉绿釉的时候,总能寻到商周青铜器的影子,而唐三彩瓷器则向我们展示盛唐的雄浑气度,宋代瓷器却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人时代的清丽、雅致和秀美。釉色与器型一样,同样有一个继承和演变的过程。只是到宋代,绿釉器胎质发生分化,偶尔试烧的一类超越传统的粗胎瓷器,分离成为白瓷胎绿釉定瓷;另一类则承袭以往的传统,厚重、粗胎,使用化妆土。也正因为二者并存,才使我们能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楚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从中体会历代陶瓷匠人们的良苦用心。

宋代斗茶首选黑釉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文图/记者金叶 资料提供/董理

国之珍宝定窑紫金凤首壶--天价高古瓷赏析


瓷器,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瓷器本身所代表的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被时代所赋予了历史意义。对古代瓷器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可以说是其间的一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定窑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窑,以烧造精美的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据定窑遗址出土的典型资料推断,定窑约创烧于9世纪中叶。唐五代是定窑的创烧和发展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二期。第一期为9世纪中、晚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而复杂。第二期为9世纪末至公元960年,是定窑的发展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定窑的制瓷工艺技术受到了邢窑的影响,进入第二期,定窑发展比较快,逐渐取代了邢窑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力发展白釉瓷器的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批量烧造仿金银器器皿造型的瓷器应是主要原因。定窑瓷器上的"官"字款不应泛指官府,而应是代表订烧该瓷器的官府机构中的某一个单位,很可能是中央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的简称。唐五代定窑的发展为北宋定窑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紫金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酱色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始于宋。定窑闻名于白瓷,每个时期的变化,不管是定瓷白釉的奶白,猪油白,白里闪黄,白里闪青等多种多样不下几十种之多,现存世的定窑器多于此,因此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明曹昭《格古要论》日:“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明代其收藏价值已高于定窑白瓷。所谓紫定,其实就是酱釉。宋代流行漆器,酱色釉当为仿酱色漆器产品。

凤凰,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以凤凰为造型的瓷器——凤首壶,造型优美,深受历代各族人民的喜爱。我们迄今所见之历代凤首壶均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凤首壶的起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我国开始与亚洲各国往来。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东西方贸易,由此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当披着紫色外衣的凤凰某天遇上了定窑当时的大师,痴迷于人间,此沦落为大师当中的一个精美艺术品,经过年月的催化,日月交换,跨过历史层层磨难,终化成了今我们所看到的稀世珍宝--定窑紫金凤首壶。

定窑紫金凤首壶(卓艺拍卖提供图片)

壶的口沿外部作立体风首状,凤首上方为瓶口,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凤首造型的头部刻工细微,眼珠突出,饱满有力,双目炯炯有神,可见匠人这功力,壶颈部出棱一周,壶身溜肩弧腹,下部渐收,圈足。施紫金釉,不到底,釉较厚,光泽含蓄。极其古风,简洁不失雅致,乃宋代定窑当中一件为之少见之作,是一件时代特征突出的艺术珍品。

今初,6月6日,中国舍得拍卖国际(澳门)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艺术品专场拍卖会赢得开门红,一件宋代定窑美人枕以3.5亿港元的高价落槌,加上13%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3.95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1644亿元)。不仅成为当场最高成交拍品,更创下今年春拍迄今为止最高的成交价格。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会长李彦君接受采访时说,这个价格,刷新了定窑瓷的世界拍卖纪录,也是澳门自有拍卖以来成交价最高的拍品。

今秋12月,同是澳门,同是定窑,同是稀世珍宝,来自北宋的定窑紫金凤首壶将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拍卖市场上,至于此件藏品能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刮起什么样的风雨,大家可以拭目可待。

谁说定窑只有白釉瓷器,其它颜色釉瓷枕一样很美


谁说定窑只有白釉瓷器,其它颜色釉一样很美,只是白瓷天下白的定窑太出名了,导致我们一些藏友被迷惑了,定窑白瓷孩儿瓷是国宝大家都知道,样子收藏分享几件定窑不同釉色瓷枕,让大家对定窑瓷器有更全面的了解。

定窑绿釉莲荷游鸭纹枕

定窑绿釉莲荷游鸭纹枕高14.7厘米 长31.5 宽23.3厘米,瓷枕略呈椭圆形 ,枕面前 低后高,两端翘起,出短檐。直壁,平底,底有两气孔。枕面剔荷叶及盛开荷花,一只鸭悠游于荷花丛中,篦划叶脉及羽毛纹。侧壁饰炫纹及草叶纹。胎较粗,灰白色,施化妆土。全器施翠绿釉,底露胎,是少见的定窑绿釉瓷器。

定窑白釉卧狮枕

定窑白釉卧狮枕高9.8厘米 长18.2厘米 宽9.5厘米 。瓷器胎质较细, 白釉泛黄。采用雕刻与印花技法。枕体为一伏卧的狮子,头部高,尾部低。枕面为弧形的狮背,狮头扭附于前爪之上。狮胡须修长,头后鬃毛弯曲,高鼻,以釉下黑彩点狮双目,尾毛贴于后肢上。平底无釉。

定窑黑卧狮枕

定窑黑卧狮枕高12.5厘米 长24厘米 宽18.3厘米,瓷枕形椭圆,枕面前低后高,两侧翘起,中间下凹,周边出短檐,枕面划二道弦纹。枕体为一伏卧的狮子,两眼圆睁,大鼻张口,四肢和尾部只有大致轮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