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胎质 > 导航 >

钧瓷的胎质分为几种?哪种更好些?

钧瓷的胎质分为几种?哪种更好些?

古代瓷器胎质 古瓷器胎质鉴别 古代瓷器哪胎质灰色的

2020-11-12

古代瓷器胎质。

▲钧瓷胎质按其断面颜色,一般可分为灰、灰黑、灰白三种胎质。▲灰胎是钧瓷的基本胎色,从古至今以此胎为最多。胎是指经高温烧成后钧瓷制品的非釉部分,即原来的坯体。钧瓷胎质细腻,致密坚固,按其断面的颜色,一般可分为灰、灰黑、灰白三种胎质。灰胎是钧瓷的基本胎色。从古至今,钧瓷以此胎为最多。钧瓷采用禹州当地原料配制泥料,泥料中含有一定的铁质,这种铁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就会使胎色发灰,形成常说的“香灰胎”。若泥料中含铁质较多时,胎色较重,形成灰黑胎;泥料中含铁质少时,胎色较轻,形成灰白胎。灰胎和灰黑胎由于铁质的作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胎足表面无釉处就会形成芝麻酱色,即所谓“芝麻酱底”。亦称“铁足”、偶尔胎足也有呈灰黄色的,这是由于窑内还原气氛变轻而氧化的缘故。灰白胎由于胎色较白,往往还要在底部露胎处施上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瓷胎的颜色对釉的色调有一定的衬托作用。一般而言,胎色重时钧釉色调沉稳,胎色浅时钧釉色调鲜艳。两者各有千秋。但以灰胎为更好些,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的固有特点。无论胎色深也好,胎色浅也罢,判定一件钧瓷艺术品的优劣,关键还是要看釉面的窑变效果究竟如何。有一种钧瓷的胎质颗粒度较粗,这种坯胎主要是1米以上的钧瓷大瓶或其他大件产品所具有。胎的断面也呈灰色。胎粗是因为胎中加有粗颗粒的耐火骨料所致。因器型较大时,坯体在高温下易变形和开裂,加入粗骨料则可增强坯体的支撑力,起到骨架作用,防止这两种缺陷缺陷的发生。

扩展阅读

定窑白瓷 釉色柔润透明胎质粗松胎色洁白


·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

·定窑白瓷

定窑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装烧方法为采用裸烧和单匣烧结合;北宋则开创覆烧技术,覆烧为将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并相叠各个支圈,形成筒状匣钵,而内层互不碰触。这样的烧制方式十分节省空间使用和燃料,因此提升了烧造的数量,并且可以防止细薄广口的器具变形,定窑的覆烧技术对后世瓷窑产生极大影响。

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

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窑白瓷,定窑白瓷受邢窑影响甚钜,因瓷器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当时的烧造技法为仰烧,外壁满釉,底足无釉;至北宋中期后,因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于氧化焰中烧成,釉色中含微量铁元素三氧化二铁,釉色转为白中泛黄,呈所谓象牙白,又因当时烧造技术转变为覆烧,致器物芒口无釉,外壁及底足满釉;直至元代,定窑白瓷的胎质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润。

·定窑白瓷

晚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盖力,使得刻划的线条不易看清;随着刻花装饰的发展,白釉也进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层也较早期薄,可清处的显现胎体上刻划的纹饰。

此外,定窑白瓷上的“泪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泪痕多见于盘、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匀,很多积釉的形状似泪痕,亦被称为“蜡泪痕”,隐现著黄绿色。

胎质较粗釉色淡青 形成独特风格的龙泉窑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龙泉窑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钧瓷施釉一般有几种方法?


▲施釉,也称上釉,是指在素胎器物表面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

▲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钧瓷施釉的方法一般有涮釉、浸釉、烧釉、刷釉和点釉。

施釉:也称上釉,指在坯体表面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钧瓷的施釉是指利用素胎的吸水性,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在素胎器物表面附着一层钧釉翻浆。

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钧瓷上釉的方法一般有涮釉、浸釉、浇釉、刷釉和点釉。前四种方法用于钧瓷窑变单色釉和窑变花釉的上釉,后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窑变彩斑釉的上釉。

涮釉:又称荡釉,用于钧瓷产品内部空腔的上釉。把釉浆舀入素胎空腔内,手拿素胎转动或摇荡,使翻浆均匀分布于器物的内表面,然后再把多余的翻浆倒出。

浸釉:又称蘸釉,把钧瓷素胎整个浸入翻浆中,片刻后取出,多用于产品外部的施釉,也有里外同时上釉的,如小碗的上釉,一次即可里外全部上满。釉层的厚度由钧瓷翻浆的浓度和浸入翻浆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浇釉:又称淋釉,一手拿盛满釉的舀子,一手拿素胎,边转动素胎边把釉浇到素胎上,到把需上釉的表面浇全为止,多用于产品的外部上釉。大件产品,如一米以上的大花瓶,人无法拿得动,瓶内外均须用浇釉法。浇釉时,用一个大桶盛釉,把大瓶放在转轮上,边转动轮子,边把桶里的釉浇到瓶体上,把瓶内外自上而下全部浇匀、浇全。

刷釉:又称涂釉,浸或浇过釉的釉坯,釉层若达不到规定的厚度,经过充分干燥后,可用毛笔蘸釉在其釉面上再刷一层或两层釉,直到釉层厚度达到要求为止。

点釉:又称滴釉,用毛笔蘸釉在浸或浇过釉的釉面上点滴成斑块。

钧瓷施釉的一般程序是:(1)检选。把经过素烧需上釉的素胎全部检查一遍,剔除有缺陷的素胎。(2)清灰渣。把素胎内外的灰渣用工具清除干净,以防止釉面上出现渣粒,影响釉面质量。(3)上水。用海绵蘸水抹去素胎上的浮灰,以使上釉后胎釉结合牢固。(4)量浓度。根据上釉的工艺要求,量出釉的合适浓度。浓度是指翻浆的稀稠,釉稠浓度大,釉稀浓度小。(5)上釉。根据素胎器型的不同和上釉的工艺要求,分别用前述的不同方法进行施釉。(6)清足。上完釉后进行清足,把釉坯足底部不需要的釉清除干净。(7)上芝麻酱釉。灰白胎产品在上完釉后,还要在足底部露胎处刷上一层芝麻酱釉。

釉色青白风格独特 胎质细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 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

·青白瓷

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

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为中国瓷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瓷器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不可预测的窑变,使得钧瓷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钧瓷的窑变是以釉制胜,更以“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神奇窑变艺术而流芳千古,被称为“火艺之冠”、“火的艺术”。钧釉最为人称道的颜色是: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于是在民间流传“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经釉体流动而形成的图画,或似花草飘香,或似鸟兽灵动,或似人物形象,或泛舟远航,或深山小溪,或月夜风景,或寒鸦归林;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烟花怒放,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还有的如晨日出海、夕阳家归等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都给人心灵的愉悦。所以每一件钧瓷都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副无墨的画,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内涵,去感悟窑变艺术的博大精深。种种钧瓷的窑变纯属自然景象,非人主观所能够控制,所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元青花瓷的胎体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从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残器断面,可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元青花瓷虽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分,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程度还是不如清代瓷器胎体细腻。元瓷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艺术陶瓷质性的“重”与“层”


艺术陶瓷和书画、玉石雕等一切工艺美术品,都是有关社会人用气力孕化的有形物质形态;以艺理、艺道、艺德等同气性相应,同灵魂相和共同互动孕成;人品、艺品和品评的质性有三“重”九“层”,以塔型的层次性能互动或交流,并由低层向高端升华。但能步入“天重质性层”的艺术家为数不多,近时代只有顾景舟、王锡良、周国桢等数十位贤良大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混沌未分时,是个大气球,盘古在其中很不舒服,挺腰、伸手、蹬脚,把气球捅破了。轻阳优质气性上升为天,浊阴劣质气性下沉成地,万物和人类即生活在天地间。社会人以顶天立地,靠头上三尺天线和德能从事相应气力性能的具体活动,因其二重性统一的主流性能不同,活动成果即有不同的质性重层。艺术陶瓷同书画作品等,都有质性三重九层之分,体现着相关社会人的不同德能性能。

一、“天尚重”艺术品有三层。因社会人的高尚心态功能决定,追求艺术升华的正气净洁灵性为泵动力,以自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或我行我素的良性思维,孕化艺术形态,具有自发性、开放性和自然性。专志为社会人中道德境界优秀的人才贤良所创作与尝有。

●玄层。非我性玄之又玄的气力运动,由纯洁无邪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灵品。

●妙层。忘我的下笔如有神的气力运动,由正气强旺,公而忘私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神品。

●写层。超我发挥的气力运动,以重公强艺,不惜损私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珍品。具有初步的超凡脱俗性能。

二、“人圜重”工艺品有三层。由社会人的心态良静功能因悟性启动,在为活好选择的公、私、艺辩证统一的为公主流性中,创作一定性能的艺术形态,由形态、神韵、气度和文化内涵等区分优劣,供相应层次文化素质和学问的社会文章来源于华夏陶瓷网人赏存。属易仿宜像样品。

●画层。社会人借自己心态功能固化的习惯性思维,启动气力运动,创作的工艺品重古少新缺时意,多旧少创老一套,称为常品。

●划层。社会人借框划的线限或他人规范,启动气力机械运动,制作的工艺品,规整缺活,多滞少气,匠性气迹很重,称为作品。

●描层。社会人借设定的点线和局面,固化气力运动,重复机械性动作,虽其制作工艺品,却像不知故,问不知因,品不知意,称为庸品。

三、“地底重”制作品有三层。由社会人的为己心态功能因生存的本性启动,为生活高于一切的动机和金钱,选择制作工艺品。人圜重三层的制作品,多借助仿体,为需要者盲做;或与低级趣味相应,制造货币载体。

●仿层。由社会人为一定的喜爱和富有者购买的心态需求,借已有工艺品全貌的形、画、名复制,称为赝品。

●抄层。由社会人因某些喜爱泵动气力运动,抄形或画而换名姓的制作品,称为贼品。

●陋层。由社会人的扭曲或低劣心态功能,为名利或迎合脑袋进水者的需要,创制丑化社会主流或取邪事颂支流的作品,称为毒品。

艺术陶瓷、书画等一切工艺美术品,既是人类社会本时代文化与物质财富等的体证,也是相关社会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更是工艺美术创作者德艺学问的见证。真正的艺术创作大家,在进化到一定阶段或专志为艺术追求高端化时,都坚持不为金钱逢迎、不为损艺捧场、不为加工订货费时间等,而是坚定地力行借外优内不惜时,视有化无不惜力,泵无孕有不惜功等光明正大的艺术之道,坚定地为社会、为艺术、为后人物化正气浩然、性能健康的天重性艺术品。

相信,随社会文化素质提高,经济生活改善,专志追求艺术品高端化创作的贤良轶才,会日趋增多;赏析和需要天重性艺术品的人士,也会涌现。此是盛世的必然!

浅谈钧瓷的窑变艺术


钧瓷在五大陶瓷中,它是以窑变而著称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窑变也不以制作者名声大小而优劣,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因此,对钧瓷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收藏钧瓷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钧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随之人们的错误认识也逐渐产生,并且已经形成了势头。本文主要阐述了煜华钧窑烧制的钧瓷《石榴瓶》的作品,借此谈谈有关钧瓷窑变的粗浅认识。

2 《石榴瓶》作品的来源

《石榴瓶》在钧瓷作品中不属于创新作品,是传统作品,它最初来源于我们常见的水果、石榴等。在我国民间,石榴含义丰富。榴开百籽,“籽”和“子”谐音,象征多子和丰产;中秋佳节赠送石榴,也成为迎接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赋予“留”之意,“折柳送别”与“赠榴传谊”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

每一个钧瓷作品都有一定来历,人们根据石榴的这些特点创作出钧瓷作品《石榴瓶》。在中国的五大陶瓷,钧瓷、汝瓷、定瓷、官瓷、哥瓷中,钧瓷与其他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汝瓷和哥瓷造型奇特,没有窑变效果,它们的釉色也较单一。青花瓷追求的是画工,尽管其色彩丰富,但毕竟是人为控制,显得相对生硬。

3 《石榴瓶》的窑变艺术

钧瓷则不同,是靠窑变和釉色取胜的。除了釉色外,窑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钧瓷作品如果釉色不好,又没有窑变效果,将失去了她的本色。煜华钧窑烧出的《石榴瓶》系列,如图1~图4所示,可见钧瓷窑变之一斑。

由图1~图4可知,前三个作品都以葡萄紫和茄皮紫为底色,窑变出片片绿色,如初春的小草,春意盎然;那紫,那绿,窑变出多种层次,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我们说钧瓷的窑变是自然窑变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钧瓷能像青花瓷那样把自己理想的图案画上去,那就不成为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的本质。

4 钧瓷的窑变特色

《观音瓶》也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属于神瓷系列,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道烧制过多少,凡是开始制作钧瓷的人都要烧制它。这主要是因为它工艺简单、容易烧制成功。但真正的珍品,精品并不多,都是以釉色取胜,以红釉最多,红色在我国民间具有喜庆,祥和的气氛,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件钧瓷精品,一件钧瓷珍品是不以一个人名声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成功的。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他有可能烧制出钧瓷珍品;有的人名声较高,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一件钧瓷珍品;有的人烧制一辈子钧瓷,不一定烧出一件珍品;有的人初出茅庐,就能烧出钧瓷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钧瓷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5 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着钧瓷名声的提高,也出现了以奇特造型取胜的现象。有的在人物、神像、十二生肖上下功夫;有的在耳饰上下功夫。一件钧瓷作品要配上许多装饰品来点缀,笔者认为这是对钧瓷的错误认识,它会导致钧瓷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偏离钧瓷发展的正确道路。

奇特的造型不仅钧瓷能做到,其他陶瓷也能做到。如:青花瓷、汝瓷、哥瓷等。而窑变的效果,却只有在钧瓷上才能做到。以钧瓷作品《钧桃》为例,它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没有任何耳饰,造型也不奇特。桃子在我国民间通常用来祝寿,吉祥之意。在钧瓷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烧制过钧桃,出现过多少窑变已经无从查证。后来又有人烧制出《钧桃》,这个钧桃是红色的,顶端装饰了一个老寿星的头像,下面飘着一捧胡须,更加增添它的吉庆气氛。任何一种陶瓷都要保持它的专一性和唯一性,只有保持了这些特性,它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保持着永远不败的地位,它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才能珍贵。

6 结语

综上所述,钧瓷是以窑变来取胜的,以窑变占据市场,以窑变来确定其在陶瓷业中的地位。她的窑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的。

钧瓷釉色的发展


钧瓷文化之钧瓷釉色的发展创新:1979年,禹县钧瓷一厂、二厂、国营钧瓷厂就把钧瓷等艺术釉的创新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钧瓷新工艺釉与传统钧釉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 ,一是在釉中加入还原剂,不用原气氛即可烧成窑变红色:二是不用传统的倒焰馒头窑而改用隔焰推板烧成。钧瓷釉色的发展1985年,丁建中与晋佩章共同研制出仿宋天青、天蓝釉系列作品,天蓝釉是铁呈色,与历史上宋钧天青、天蓝釉成份非常接近,是一种二液分相乳光釉。随后,又接连研制出油滴天目釉,它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布满油滴状的银色或褐红色斑点,极富艺术韵味。该釉是钧窑地区的一个黑釉品种,早在宋代就有烧制,在禹州钧台窑和神垕窑都有发现有这种釉的标本。油滴天目釉研制成功后,就称该釉为”滴珠天目釉“,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钧瓷釉色的发展到2011年末,钧釉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研制出紫翠霞红、姹紫嫣红、唐钧宋韵(唐钧花釉带蚯蚓走泥纹)、金黄奇纹、紫釉绿纹、红釉黑纹、红雪花斑、绿雪花斑等近百种釉色。由此可见钧瓷釉色的创新在不断的变化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钧瓷釉色

钧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