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展示中国陶瓷文化 彰显瓷都地域特色

展示中国陶瓷文化 彰显瓷都地域特色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瓷砖展示

2020-11-11

陶瓷文化。

3月1日,景德镇市委书记刘昌林在听取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陈项目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紧紧围绕瓷器、瓷业、瓷都的主题,强化文化知识传播功能,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打造成展示中国陶瓷文化、彰显瓷都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景德镇市领导颜赣辉、汪立耕、于秀明、黄康明、余乐明、熊皓、刘朝阳等一同听取汇报。

在听取项目工作汇报和观看4个概念设计方案专题片后,刘昌林对展陈项目工作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实施展陈项目,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又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要把展陈项目与博物馆空间及外部改造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和完善博物馆的功能。要按照博物馆的定位,在彰显景德镇地域特色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国陶瓷文化。要加强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展陈方式的研究,超前做好文物资源收集和开发工作,提高展陈水平。要淡化娱乐功能,强化文化知识传播功能,注重简洁、大气、实用,避免奢华、浮躁、俗气,力求节约、节能、环保。

市长颜赣辉就展陈项目提出了要求:要依法依规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组织项目设计和施工;要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用。

精选阅读

建水紫陶的地域文化特性


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地云南建水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陶瓷产区,云南最长、最大的古龙窑址就位于建水碗窑村。建水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制陶,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学者、著名艺术家杨大申教授领队考证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联合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对碗窑村落古窑址进行挖掘、考古得出结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作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家庭中当然一员的建水紫陶,是中原文化与云南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深藏于祖国西南边陲一隅的“艺术奇葩”。它独具魅力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是其基因。

古滇文化对建水紫陶影响深刻,特别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滇国的青铜文明已相当发达。其中以铜鼓与贮贝器为代表,贮贝器顶盖上的写实性场景中的人物、动物是当时古滇民生产、生活、乃至战争的真实写照,器物周边的图案、图纹等装饰直接影响了传统建水紫陶的器型设计与图纹装饰。古朴而雄浑的造型,灵动而神秘的图纹成为创作建水紫陶的力量、源泉。云南的岩画,魏晋书法对建水紫陶的影响,神秘而原始的仓源岩画,中甸岩画,思茅岩画的人物、动物和图案造型,混钝而神奇,简约而雄美。闻名全国的曲靖市晋“二爨”碑,昭通市汉代孟孝琚碑与东晋写实壁画古拙的书法与绘画也被书画家引入紫陶创作。质仆的书法,拙雅的陶感,二者相得益彰。滇国的民风、民俗也引入了建水紫陶的创作中,如具有本土神话色彩的“云南纸马”、以及“云南剪纸”、“云南皮影”的题材与内容等;云南少数民族喝酒、喝茶、抽水烟筒的器皿等也融入紫陶的造型中;滇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也包含在紫陶的装饰上;常见的庙会上活灵灵的动物,小娃娃的玩具都是用陶土和釉料制作的。

彩云之南的云南,地处云贵高原,风光无限,崇山峻岭,山高水险;热带、亚热带雨林更是动植物天堂,建水紫陶好多精彩的造型就是艺术家观察、借鉴了多姿多彩的红土高原的动植物的形态,花卉的艳丽与奔放。建水紫陶的绞泥作品,更是直接来源于多姿多彩的深情的红土地,水的白,山的青,让人进入梦幻般的仙境。独有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图腾、信仰也深深地影响着建水紫陶的制作与创意。云南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多种教又并存。本土的、外国的,如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傣族佛教等,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紫陶创作的源泉,并拓展了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

建水紫陶的根是它的五种颜色的泥料,这是只有当地才特有的原料,这是紫陶真正的氧份。它们含锰、铁等金属成分高,适合氧化,还原烧。泥料制作之细腻是其它陶瓷所不及的,紫陶烧成温度1250℃。所有这些,保证了它的质地致密,能打磨并能抛光,达到一叩之金属声响,湿润如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云南人性格真诚、耿直、朴实、好学,而且民风纯朴,这些元素奠定了建水紫陶的人文素养。建水陶人创作出大气、粗犷而有情趣的古朴、拙雅的建水紫陶。

在成型手法上,建水紫陶艺人们更是博采众长,基本涵盖了所有的造型方法:拉环、灌浆、压模、盘泥条、打泥片、雕塑、手捏等。

综上所述,建水陶瓷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其重要养分;其独特的五彩泥料;所处的地理位置,云南的山山水水,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神秘的古滇文化;多民族丰富、神奇的民间文化,风俗等所有这些决定了建水紫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性与人文的价值取向。艺术家们在造型设计、成型、书画、图纹装饰、依笔默刻填色泥、修坯、烧成打磨都融入了地域元素,原创出极具云南地域标识与文化魅力的紫陶艺术品。

陶瓷文化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我国人民有一个好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而,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题材,主要围绕着“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内容而展开。因此,在选择题材表现寓意时,经常选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类,经常选用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凤凰相偕喻爱情),白鹤(有清高、纯洁、长寿之喻),白头翁,喜鹊,鸳鸯,雄鹰;名花类,经常选用牡丹(百花之王,象征富贵繁荣)、芙蓉(象征雍容华贵),莲花,梅花,菊花;在芳草类中,经常选用兰草(有香祖之喻、兰孙贵子),灵芝(象征延年益寿)竹木类中,松(象征长寿、气节),竹(竹与祝同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寿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升平);在瑞果类中,常用桃子(常称寿桃,象征寿)、石榴(象征福,有榴开百子之说);在异兽类中,常选用、龙(王、权威、吉祥的象征)、狮(狮与师、诗同音,象征权势和诗书传家)、鹿(鹿禄同音);在鱼藻类中,喜用鲤鱼(鲤与礼同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鳜鱼(鳜与贵音),另外,这种祥瑞题材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如莲生贵(婴儿抱莲花)、福寿双全(蝙蝠寿字)、竹报平安(小儿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儿骑白象执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鹊)、福在眼前(蝙蝠、喜鹊)、六合同春(鹿鹤、梅花)、麒麟送子(小儿骑麒麟)、连年有余(莲花、鱼)、五子登科(五小儿)、天官赐福(天宫、蝙蝠)、五福捧寿(五蝙蝠围寿字)、多福多寿(一群蝙蝠、堆桃)、福、寿(老人骑鹿持桃)、麻姑献寿(麻姑担桃篮)、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凤凰、太阳)、龙凤呈祥(龙、凤)。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窑之馒头窑


馒头窑系半倒焰式间歇窑炉,燃料使用煤炭,进行氧化焰烧成,是我国北方磁州窑等窑场具有的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窑炉类型。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作,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民谚,人们往往对馒头窑有一种敬畏感。馒头窑炉的内部全由耐火砖砌成,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细若盘蛇,粗如扭龙。彭城窑工为馒头窑赋予传奇般的生命力。彭城当地陶工将经营磁业生产叫做“闹窑”,可见窑炉在陶瓷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馒头窑建造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民日常食用的馒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不仅是高温烧成陶瓷的重要设备,其外观姿态优美,丰姿绰约,是窑场中凸现建筑物。馒头窑设窑门一个,供装开窑使用。烧成时则须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旁侧有深达5米的苕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有两个烟囱将烟排出。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煤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窑内后壁下部两端有两个巨大的吸焰孔。窑顶的透火孔称作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5-6个麻眼,用于烧成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窑内均采用手工特制耐火砖砌筑。站在窑内观看,窑内牙台(亦称产品室)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令人联想到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馒头窑的生产能量巨大,大碗窑一次可烧成6万件碗制品,大缸窑一次可烧成各类缸数百件。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彭城曾经有多达230座碗窑,35座缸窑,由于彭城窑场具有巨大的烧造能力,故能发挥出薄利多销优势,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彭城当地,童谣有“南边过来一个獾,尾巴拄着天,麦秸吃了两大垛,井水喝了一个干”的猜字谜语,即指“窑”的模样。人们亲切地将其比喻外形类如“獾”的模样,“尾巴”指烟筒冒烟,“吃麦秸”指烧窑,“井水干”指的是透火与掏渣的苕井。

馒头窑建筑表现出坚固耐用,便于维修与外观美的特点。其关键建筑为穴顶,盘柱,牙台等几个部位,是窑工高超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1)穴顶:窑顶砌筑时工匠通常不用脚手架,即可将几千块耐火砖组成的窑顶单砖砌好。摆砌、抹泥、加支垫,快者一天时间即可完成。窑顶要求结构紧凑,密封好,形状美。窑顶上还需留天眼,麻眼及耳砖,供窑工上下操作;

(2)盘柱;建造炉珊亦称盘柱。炉栅呈双曲拱形状,采用耐火砖与黄泥砌筑,通常距地面高2。5-3米,炉栅以上是炉膛燃烧室,下面与苕井相连,用于透火掏灰和掏煤渣,由于属于窑内温度最高部位,必须经久耐用、不变形,技术要求很严;

(3)牙台:即火膛台壁与产品室,亦为温度最高处。此处为放置产品的场所,均需严格按斜度,高度,及规整度砌筑。

馒头窑内部为高达1250度以上的高温,外部则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牢,当熊熊烈火燃烧由烟囱派出时,则有“小龙当空舞,卧龙坚如铁”的景象。

随着陶瓷科技与烧成工艺的进步,馒头窑早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其蕴涵着的陶瓷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目前,彭城仍然较好保留有30多座馒头窑,以及数十条古老的窑洞。它们历经了沧桑,有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逢看到它,令人有一种中国陶瓷文化的回归感。让人感受到其洋溢着的浓厚的民窑文化的历史氛围

瓷都景德镇简介及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蜚声中外,是瓷业的发祥地,在陶瓷的发展史上是最具有成就的陶瓷艺术王国,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瓷都,因为景德镇的瓷器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属性。

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和雕塑等为代表的传统名瓷,造型典雅,装饰精美,极其丰富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艺术宫殿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景德镇不但拥有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近年来,汽车、制冷、食品业也迅速崛起,昌河轻型汽车和华意无氟制冷压缩机为世人瞩目。电子、航空、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工业相继建立。景德镇市现已发展成为多门类的、新型的工业城市。

景德镇市人杰地灵,从秦汉以来先后出现了“长沙王”吴芮、 南宋忠臣洪皓、南宋赋税改革者李椿年、南宋著名高僧佛印、明朝“黔宁王”沐英、明朝薄胎高手吴十九、清朝武状元汪道诚、革命志士余金德等一大批古今名人。唐朝文豪白居易、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南宋名将岳飞、品茶高手陆羽、清朝督陶官唐英等大批古今名人、文人墨客纷纷踏至而来,在这个城市留下了足迹。

千年的窑火,造就了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的沉淀,使它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众多的陶瓷古迹、精湛的陶瓷技艺、秀美的自然景观、清澈的河流,别致的韵味,使景德镇成为我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成为海内外旅游新热点。

景德镇市的交通十分便捷。皖赣铁路穿境而过,206国道贯穿 其南北,4 C级罗家机场开通北京、 上海、广州等航线,昌江航道客货轮可直达长江,邮电通讯四通八达。社会环境安定,旅游配套设施齐全。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来景德镇投资、 商贸、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朋友创造了一份更好的条件。

景德镇是陶瓷的发祥地,很多喜欢陶瓷的人都被吸引来到景德镇,各种各样的陶瓷用品,让人流连忘返,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吸引着很多艺术家。

挖掘陶瓷文化内涵 推动瓷都和谐发展


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景德镇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文化现象。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创新不辍。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甜白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显示了不竭的创新活力。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二、兼容开放。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东晋人赵慨深谙制瓷技术,后来隐居景德镇,景德镇瓷工拜他为师,使制瓷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南宋时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景德镇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化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并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了欧洲油画装饰技巧。在陶瓷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远销到欧洲、非洲,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

三、和美圆融。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形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价值取向。以福、禄、寿“三星”为题材,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龙、凤、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梅、荷、兰、菊为题材,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的肯定和赞美。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面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尚美”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二、以优秀陶瓷历史文化推动景德镇和谐发展

景德镇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要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好地焕发出时代光彩,就必须借助陶瓷历史文化来推进当代瓷都和谐发展。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的步伐还相对迟缓,与历史的辉煌相比,形成了较大反差。要想加快发展、重振雄风,除了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机制体制等诸多方面要实现转变和突破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上下工夫。这种精神品质应以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千里挑一,一瓷万价”的精益求精、追求精品的意识,“一杯众力,方克成器”的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风范,“白瓷如玉,一鸣天下”的敢闯敢干、创新创业的豪情为首要。在实现陶瓷产业振兴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工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陶瓷文化旅游,促进景德镇“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弘扬海纳百川的情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景德镇是一个四面环山、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千年古镇,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使其容易囿于传统,导致相对的封闭和保守。但历史上的景德镇并不封闭,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陶瓷之路,其先人“不筑有形之城墙,亦不筑心中之围墙”给人们以深刻启迪。今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开放战略,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拓展和培育国内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紧紧依托景德镇的产业和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使其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沿海产业链和全球经济体系。

弘扬悦和亲仁的理念,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景德镇是一个传统手工业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轨变型的过程中,下岗工人多,债务负担重。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搞陶瓷艺术品收藏的人越来越多,陶艺家的收入相对于产业工人、普通群众高出许多。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容易造成社会心理失衡,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要用景德镇先人“碎石成泥,泥做火烧的忍性;欲成大器,执著千年的耐性”,引导社会各阶层以悦和亲仁、宽容包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培育民众的尚美意识。

三、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要想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宝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更好地挖掘它、保护它、利用它和宣传它。

进一步细化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美好和谐,而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今具有不忽视的价值导向和构建功能。要组织动员文化界、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和社会团体中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细化对陶瓷历史优秀文化的挖掘、剖析、提炼和归纳。要为陶瓷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媒介,使之成为培育当代瓷都和谐精神的重要方式。

进一步强化陶瓷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珠山御窑、湖田民窑、丽阳瓷器山、高岭土瓷矿等遗址是体现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遗址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遗产,如文物、古迹,又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礼仪、节庆、传说、制瓷工艺技能等。要进一步规划好陶瓷文化保护区,启动陶瓷文化保护工程,守住景德镇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蕴藏在民间的鲜活故事、瓷业习俗、制瓷理念和工艺,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新景点、新亮点,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陶瓷历史文化对当代瓷都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把景德镇的城市魅力彰显得更加鲜明。

进一步优化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播形式。传承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精髓,加快当代和谐瓷都建设,文化、新闻、出版、文联、社联等部门首先要承担起责任。要创造条件整合现有各类陶瓷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其藏品和展品,推动国内外巡展。要通过小说、诗词、歌曲、影视、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现代传媒体系,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要义,提升陶瓷文化的时代精神。要致力于推进陶瓷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提高陶瓷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对于增强其自豪感,培育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青少年陶艺基地,精心编写通俗易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乡土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创造景德镇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

陶瓷产区应该努力体现陶瓷产品文化特色


2004年是景德镇命名1000周年,这时候也是产业相当困难的时期,我和其他景德镇市民一样,难免对当地政府有所埋怨,又对产业下滑有所伤感。然而,这时候的景德镇政府也在市政建设上做了几件让我高兴和满意的事情。比如,将主要街道的水泥电灯杆换成陶瓷电灯杆,各条街道的电灯瓷杆花色不一样,使人一上街,就感受到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感受到了瓷都的一种特别气息。另外,在西部、西北部进城的地方制做了大型陶艺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街道中间,有的在街道两侧的小山壁上,我觉得这些大型陶艺作品成本并不高,但效果很不错。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体现出来了,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又到了景德镇,发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愈加浓厚了。比如有些酒店特别是农庄式的酒店地下铺贴了青花瓷碎片,有些窗台也用青花瓷(应该不是正品)累叠起来形成一根根圆柱状,让人感到清新可爱,让人感到这里是青花瓷的城市,是瓷都。而这种装饰效果,还是变废为宝的结果。我们减少了一份垃圾,收获了一片美丽。

这种景观在石湾也有,但还不够醒目,比如石湾公园里有废陶瓷脸面累叠起来的墙体。九十年代佛山张槎还有用碎瓷砖铺贴的院落,石湾还有水泥餐桌上用碎地砖来装饰,都颇有特色,可惜这种景观太少了一点,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

中国的陶瓷产区多矣;有特色的陶瓷产区也有不少,宜兴的紫砂、河南的钧瓷、龙泉的青瓷、云南的黑陶等等。其实,不一定非要陶瓷产区和特色陶瓷,只要是生产陶瓷的地方,都可以考虑变废为宝。将废旧的陶瓷用于市政比如人行道或其他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宏扬陶瓷文化,体现地方特色,也是节能减排,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日本人总是告诫自己资源贫乏,千方百计节省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身体力行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嘛?

中瓷网有消息说;天津和平区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去年被人用7亿余片古瓷铺贴成了一座全球独一无二的古瓷博物馆,消息中的图片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座古瓷博物馆也用了大量的青花瓷瓶累叠成圆柱状,又将圆柱连接成富有特色的墙体。哦,原来不一定是产瓷的地方也可以如此这般!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用古瓷片去装饰,用好瓷瓶去装饰,废旧的瓷片和花瓶同样可以创造美丽壮观的效果。

中国瓷都德化陶瓷业古今谈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作为民窑典型代表的德化窑,在中国民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德化城区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

唐末五代,德化制瓷业就开始发展,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

进入宋元以来,制瓷工艺已采用轮作、模印和胎接技术,以龙窑和“鸡笼窑”大量烧制各式瓷器,陶瓷业已初具规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德化县已发现西周以来历代古瓷窑址239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德化县各乡镇。1976年发掘的屈斗宫古窑址,窑基全长57.10米,宽1.40-2.95米,共有为17间。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盘、炉、盒、壶、军持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剔透,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美称,西方则称之为“中国白”(Blancdechine),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进入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德化县各地,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据文物普查,德化县青花窑址有177处,为历代以来窑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中国各地与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窑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德化窑青花瓷以其装饰图案题材取材丰富、构图简洁舒展、笔法洒脱豪放,画风朴实大方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倍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民国时期,由于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瓷市场日趋萧条,瓷业每况愈下,已无明清时期的盛景。尽管如此,在德化窑民国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艺人苏学金、瓷雕艺人许友义三兄弟、彩画艺人郑少陶等即是当时的佼佼者,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态逼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传统瓷雕重放异彩,明代象牙白复产成功,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

现状分析:改革开放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化县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传统技艺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陶瓷产业得到培育、发展和壮大,生产总量和出口产值不断扩大,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按照“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陶瓷种类不断开发。按照“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原则,相继开发出红釉瓷、色釉瓷、结晶瓷、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瓷、低温瓷、中温瓷、精密陶瓷、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种类。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大力发展出口工艺瓷的同时,出台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日用、半日用瓷及工艺日用瓷,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生产总量和出口产值不断扩大,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5.68亿元,其中陶瓷产值108.51亿元,出口交货值80.8亿元,其中自营出口值达2亿美元,陶瓷企业达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化民营陶瓷企业快速发展,陶瓷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纳米陶瓷、耐热陶瓷、精密陶瓷等新产品,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陶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强劲的活力在中国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业也成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

传统瓷雕:早在明代,瓷雕塑已经成为一项独特的工艺。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运用洗、捏、雕、镂、刻、塑、刮、削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独特的风格。德化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样,现代、历史、神话等题材数不胜数,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琳琅满目,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出口工艺瓷:根据世界各国不同的艺术风格、民俗风情制作而成,自宋元时期始德化窑即已大量外销,既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系列,又有家居、花园等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堪称为浓缩的西洋工艺美术史。

日用瓷:顾名思义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德化窑日用瓷主要有餐具、茶具、灯具等,胎质洁白细腻、纯净温润,装饰技法多样,无论是洁净温润的白瓷,还是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尽显高贵典雅。

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区集中,大城关的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一是旅游发展呈现新气象。随着陶瓷经济的发展,德化陶瓷名声鹊起,陶瓷文化旅游也水涨船高。二是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城区人口的聚集,加大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旧房交易市场活跃,咨询、评估、经纪代理、装饰装修等房地产服务业得到发展。三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由于德化地处山区,而陶瓷需要通过港口远销海外,交通运输业随之迅速发展。

基本经验:传承发展相互促进

德化陶瓷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其传承形式主要为:

一、文化传承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生产印纹陶器到德化窑的形成,历经几千年。德化窑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载体,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唐代青瓷,宋代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青白瓷,明代和清代所产白瓷已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白”,其实已是“国瓷”了。此时,青花瓷和彩瓷也已进入鼎盛时期,1999年,在南中国海发现的古沉船“泰兴”号,就打捞出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伴随着瓷质的不断提高,瓷雕技艺也日臻精湛,明代瓷圣何朝宗便是德化的瓷雕大师,他雕成的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现在德化的瓷雕大师们很好的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1915年,德化瓷雕大师苏学金的梅花瓷雕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为中国争得殊荣。德化白瓷以洁净细腻、温润典雅、晶莹剔透、如脂似玉被誉为“中国白瓷之冠”而著称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获得新生,陶瓷艺术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已成为我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名瓷品种不断涌现,瓷雕艺术突飞猛进,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苏清河、柯宏荣、陈仁海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德化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1993年,时任总理的李鹏欣然提笔,书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1996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授于德化县“中国陶瓷之乡”、“中国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二、技艺传承

德化县矿藏异常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与陶瓷生产有关的高岭土、瓷石、紫砂矿、白埴土、石灰石、钾长石、叶蜡石、硅石、黏土、石英石等,储量大,品质优良。其中高岭土已发现92处矿产地、127个矿点,总储量1亿吨以上,其瓷土品质优良,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为陶瓷业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德化县山多水足,为陶瓷制作提供充足的水电能源。德化是世界白瓷的重要产区之一。德化的白瓷素有“中国白”的称号,“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它工艺精美独特,瓷质洁白坚硬,造型雅致,色泽莹润,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聪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不断地开拓创新,重振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雄风,陶瓷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成功地恢复了明代的“象牙白",研制出了白中闪黄的新瓷种,取名为“建白”(“福建白瓷”的意思)。德化的陶瓷艺术也相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翻开了陶瓷研发的崭新画卷,相继研制出高白瓷、宝石黄、莹玉瓷、玉白瓷、纹片瓷、松柏瓷等几百种,为优秀的德化瓷雕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资源。与此同时,德化的传统工艺制作手法在德化瓷人手中得到传承,并随着瓷质的研发、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着。德化人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制作技术精巧、瓷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多彩,德化陶瓷工艺百花齐放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四大创新:构图材质手法工艺

德化窑瓷雕以塑造人物著称,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瓷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雕艺苑中独树一帜。人物瓷雕是德化窑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了体现德化瓷土特有的材质,德化窑瓷人大多围绕着体现独特的材质感而采用各种制作手法,但每一种制作手法的采用,均是为了体现德化瓷土材质的美,在此之上再来注重人物整体造型,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达到静中有动、形神兼备的效果,赋予作品很强的感染力。总的来说,德化瓷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注重于“线”的运用,突出“线”的表现力,讲究“线”的起伏和走向。在立体的雕塑中,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德化陶瓷雕塑比较突出的特点。而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新窑炉的改造,出现用“面”塑造的“纹片瓷”,它讲究整体,线条简练,利用纹片的线条来丰富和装饰作品,而作品局部(例如面部等)则刻画准确,细致入微,使得整体构图新颖,气势舒展。“纹片瓷”以写意手法来表现,追求大面积写意与局部写实的结合手法,更好地体现材质和制作手法的结合统一:以整体形态塑神、势,以写实的细部来塑情,“面”之中的纹路变化和细部写实的表情相得益彰。而每件“纹片瓷”作品的纹路都不尽相同,更显出了它的独一无二和珍贵。另外,近几年兴起的“纤维烧成法”也为德化瓷塑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它利用德化优质透亮的材质和稀土的结合,在德化传统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服饰仿真的装饰。制作者选择适合这种制作手法的题材,来表现材质所体现出来的表面肌理效果。而服饰的不同色泽则源于稀土的掺配、服饰的里外层次和色泽,在与人物主体白瓷的相互衬托下,相辉争艳,服饰表面所产生的细微纹路恰当地体现各种质地的服饰材料,人物动态产生的衣服纹路合理传神,最终效果惟妙惟肖,观者很难分辨其是陶瓷还是服饰布料。再加上制作者选择的题材都是为了体现“纤维烧成法”的制作手法,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有更强的视觉效果,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

工艺复杂又非常流利的传统工艺瓷、相得益彰的“纹片瓷”、逼真的“特艺薄胎瓷",把德化独有的材质和创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些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表面误差现象,因其特有的效果形成了另一种表现方式,对其继续研究的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制作手法:“松柏瓷”。这也是由于德化瓷塑材质洁白细腻温润,造就瓷土的可塑性较差,在印制的过程中,因人为压力和模具之间产生的不均匀,容易在瓷塑表面产生细小的纹路。传统的印装制作在这步之后的湿胚上都要进行填补修整,使之表面整洁光滑,而且填补的时候还要求填补者十分的认真和细致,否则容易在烧制时出现气泡或者瓷塑开裂。但“松柏瓷”正是利用这种天然的误差纹路,利用瓷土各部分干湿不同的原理,有意将纹路转为装饰性的制造手法,从而在一件造型完整的作品表面产生一层细小的纹路沟,之后再根据作品的造型外观及其题材所体现的意境选择合适的颜色稀土,填入细小的纹路沟,之后,用清水擦洗表面。擦洗的过程中,流入凹区细小纹路的颜色稀土无法擦去,在烧制成功后,却创造出一种天然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新奇自然,犹如松柏树树皮生长的纹路一样,故取名“松柏瓷”。采用此种手法制作的作品,由自然纹路、颜色稀土和部分区域表面瓷质洁白的这三种手法共同作用、互相搭配,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它虽然没有传统瓷雕的衣纹,却以单纯的瓷塑美和呈现天然纹路的制作手法,达到了作品的材料自然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整体与细节刻画的完美结合。

德化现阶段的陶瓷制作技术,是处于“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同时又不拒绝接受外来营养”的状态,吸收了西方雕刻雕塑的造型处理方法,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陶艺的手工技艺。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多样化及大量现代新材料的进入,利用各种新材料制作特色瓷塑的现代陶瓷制作手法也出现在德化窑。它们大多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结晶,结合了陶艺本身的创意之美和传统德化窑的制作手法,在此之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获得的一定的经验。新材料的开发和进入为德化窑的陶瓷创作开拓了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红瓷、开片结晶等多种材料运用的窑变系列产品相继得到开发,并投入了生产。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德化窑都得到了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出大量优质的出口工艺瓷和日用瓷,同时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窑的陶瓷生产得到巨大发展,整个陶瓷艺术创作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赞誉。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德化窑都会以继往开来之势,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努力奋进。

运作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现在德化陶瓷产品已销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德化瓷不仅外销做得好,内销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德化待色的道路。按照“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挺进国内外大都市”的思路,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一方面会展经济继续发展。县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为企业承担运输费、展位费、宣传广告费等参展办展费用,组织企业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西安、济南、南宁、哈尔滨、成都、香港、金门、台湾等大中城市或地区举办德化名瓷展览(销、售)会,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商交会、津洽会等知名展览(销)会100多场次,在广交会期间专门设立了德化陶瓷工艺馆。组织企业到美国纽约、英国伯明翰、法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米兰、日本大坂等地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另一方面营销网络不断健全。新建了陶瓷街、陶瓷展销城、陶瓷博物馆等窗口,加快国际陶瓷艺术城建设步伐。目前有近千家陶瓷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有5家企业到美国、德国等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160多家,成为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引导企业走出去,把好的经销商请进来。每年在国内10个不同大中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营销中心等经销网点,现已建立陶瓷经销网点2万多个。

通过代代德化人的的努力,德化陶瓷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虽全球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消费水平还未完全恢复,作为外向型明显的德化陶瓷受到较大的影响,陶瓷出口还相当的不稳定。汇率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等等因素都对德化陶瓷的出口产生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迟缓。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未能抢占高端环节,利润空间小,而且企业管理方式普遍粗放,技术设备仍较落后,用于转型升级的资金有限。产业集群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企业间缺乏有效的联合,分工协作不紧密,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了产业竞争优势。

今后,德化县将围绕打造“中国瓷谷”为发展目标,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品牌经营”为驱动,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陶瓷、高档日用瓷、酒店用瓷和饰品陶瓷、功能陶瓷等,重点培育陶瓷会展经济、小总部经济,打响“中国瓷都·德化”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瓷艺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