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胎质 > 导航 >

定窑白瓷 釉色柔润透明胎质粗松胎色洁白

定窑白瓷 釉色柔润透明胎质粗松胎色洁白

古代瓷器胎质 古瓷器胎质鉴别 如何鉴别瓷器胎质

2020-09-07

古代瓷器胎质。

·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

·定窑白瓷

定窑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装烧方法为采用裸烧和单匣烧结合;北宋则开创覆烧技术,覆烧为将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并相叠各个支圈,形成筒状匣钵,而内层互不碰触。这样的烧制方式十分节省空间使用和燃料,因此提升了烧造的数量,并且可以防止细薄广口的器具变形,定窑的覆烧技术对后世瓷窑产生极大影响。

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

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窑白瓷,定窑白瓷受邢窑影响甚钜,因瓷器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当时的烧造技法为仰烧,外壁满釉,底足无釉;至北宋中期后,因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于氧化焰中烧成,釉色中含微量铁元素三氧化二铁,釉色转为白中泛黄,呈所谓象牙白,又因当时烧造技术转变为覆烧,致器物芒口无釉,外壁及底足满釉;直至元代,定窑白瓷的胎质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润。

·定窑白瓷

晚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盖力,使得刻划的线条不易看清;随着刻花装饰的发展,白釉也进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层也较早期薄,可清处的显现胎体上刻划的纹饰。

此外,定窑白瓷上的“泪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泪痕多见于盘、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匀,很多积釉的形状似泪痕,亦被称为“蜡泪痕”,隐现著黄绿色。TAOCI52.cOm

精选阅读

汝瓷的胎质、釉色及烧造工艺


汝窑瓷器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俗称“香灰胎”;为了使器物外观完整,采用绝细的芝麻钉满釉支烧,因此器底仅见三至五个细如芝麻的支痕;汝瓷的釉面开有细密的本色纹片,釉下气泡疏稀、寥若晨星。汝窑瓷器最主要的特点,不以装饰纹样为重,而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汝窑青瓷由于胎、釉中含铁量的恰当、烧成时还原火焰控制的适度,因而釉色达到了宋人所理想的境界。

汝窑青瓷器物的釉色呈现一种纯正的淡淡天青色,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数的一些汝窑作品来看,它们的色调变化不大,有的虽稍深些,有的稍淡些,即使有粉青、卵青、灰青之分,但呈色比较稳定,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尊”釉色天青,仿佛雨过初晴的明朗天空。汝窑的烧造,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汝窑内有玛瑙为釉,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份也是氧化硅。汝窑青瓷天青色的形成,玛瑙这种贵重的釉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宋史》载:政和初,“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领镇界产玛瑙”。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资料也表明:“在窑址作坊附近除发现瓷泥料外,还发现玛瑙矿石,石质坚硬,颜色有红、黄、绿、白、蓝等。”由此可知当时宫廷用的官窑瓷器不惜工本,姿意挥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汝窑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乎绿色与蓝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带有神秘的冷色。汝窑青瓷器物的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带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十分谐和的色调,这种色感正是当年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汝窑主要是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赵佶是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一位封建君主,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观。道教的仪式中,献给天神的祈祷词,称为青瓷,更是表明崇信道教的教人对青色的崇尚。而汝窑天青色的幽玄、静谧正适合这种审美情趣。因此,汝窑器物所具的清逸、高雅的色泽,体现了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会的风尚。

以汝窑青瓷为代表的宋代官窑器物之釉色素朴、清雅,也反映了宋代和唐代瓷器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大力推行文治主义。北宋建国后,虽出现一个时期内的相对安定,然而盛唐时期那样雄健尚武的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和享乐,带有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而产生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在思想领域中,构成宋代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程朱理学,信奉理学的封建文人,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种所谓的文人趣味,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汝窑青瓷器物不求纹样装饰,釉色以素雅、沉静为美,体现出宋代上流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的特色。

宋代的文学一直以平淡作为审美要求的最高理想,平淡是要求作到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作为赵佶御用的青瓷器物,这种文学思潮必然反映到汝窑瓷器中来。以汝窑为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于素朴之中表现着内在心灵的意蕴,体现了北宋晚期以赵佶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审美追求。 (木木)

釉色青白风格独特 胎质细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 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

·青白瓷

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

钧瓷的胎质分为几种?哪种更好些?


▲钧瓷胎质按其断面颜色,一般可分为灰、灰黑、灰白三种胎质。▲灰胎是钧瓷的基本胎色,从古至今以此胎为最多。胎是指经高温烧成后钧瓷制品的非釉部分,即原来的坯体。钧瓷胎质细腻,致密坚固,按其断面的颜色,一般可分为灰、灰黑、灰白三种胎质。灰胎是钧瓷的基本胎色。从古至今,钧瓷以此胎为最多。钧瓷采用禹州当地原料配制泥料,泥料中含有一定的铁质,这种铁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就会使胎色发灰,形成常说的“香灰胎”。若泥料中含铁质较多时,胎色较重,形成灰黑胎;泥料中含铁质少时,胎色较轻,形成灰白胎。灰胎和灰黑胎由于铁质的作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胎足表面无釉处就会形成芝麻酱色,即所谓“芝麻酱底”。亦称“铁足”、偶尔胎足也有呈灰黄色的,这是由于窑内还原气氛变轻而氧化的缘故。灰白胎由于胎色较白,往往还要在底部露胎处施上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瓷胎的颜色对釉的色调有一定的衬托作用。一般而言,胎色重时钧釉色调沉稳,胎色浅时钧釉色调鲜艳。两者各有千秋。但以灰胎为更好些,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的固有特点。无论胎色深也好,胎色浅也罢,判定一件钧瓷艺术品的优劣,关键还是要看釉面的窑变效果究竟如何。有一种钧瓷的胎质颗粒度较粗,这种坯胎主要是1米以上的钧瓷大瓶或其他大件产品所具有。胎的断面也呈灰色。胎粗是因为胎中加有粗颗粒的耐火骨料所致。因器型较大时,坯体在高温下易变形和开裂,加入粗骨料则可增强坯体的支撑力,起到骨架作用,防止这两种缺陷缺陷的发生。

釉面滋润胎薄轻巧质地细洁 釉色纯白却不显寡淡的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

之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唐代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白瓷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唐代白瓷

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