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宋哥窑瓷与仿哥器的鉴别

宋哥窑瓷与仿哥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的器形

2020-03-13

【www.taoci52.com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产品,这些传世产品,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看重这类瓷器,一直为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销售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那么,哥窑真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等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从釉色来看,有粉青、灰青、米黄等,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从造型看,哥窑瓷的形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与官窑、汝窑瓷相比,哥窑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由于哥窑瓷器的名贵,后世仿品不断出现,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元代即有许多仿哥窑瓷制作。现今所见最为明确的是明宣德以后的景德镇仿哥瓷。宣德和成化御器厂的仿哥瓷,主要仿其釉色和开片,器底则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大明成化年制”款,且土质、造型与传世哥窑器多有不同。现今传世作品中有较多仿哥瓷属明代中晚期仿烧,造型多数为文房四宝,其特征不同于宋哥窑,也不同于宣德成化仿哥窑,与清代仿器也不同,不书底款。清代雍正、乾隆官窑的许多仿哥瓷,也多仿釉色、开片,底书清朝款,制作十分讲究。由于景德镇均为白瓷胎,因而,用酱褐色涂于器口及底,仿出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纹片、造型过于精工,清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清、民国时期,仿哥瓷多出现于市,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有些仿宋器形制,有的书“大明成化年制”款,有的书乾隆款,当然后两种已不属于仿宋哥窑类型,但第一种仿宋器中,有部分为牟利而仿制的作品,颇能乱真,然而釉面、开片多不及宋器沉着稳定和自然,有精神不足之感。有的釉面火光太大,有的过分失透,有的胎体重量过重或过轻。也有的造型与真品不太相符。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仿汝瓷的鉴别与收藏技巧


现代仿汝瓷:现代仿汝瓷是汝瓷流通市场的主力,虽然现代制瓷技艺大为提高,在工艺和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1)造型有仿古的,也有新创的,但线条不流畅,器型呆板,没有古朴之味。

(2)釉面光亮刺眼,釉水较薄,开片有自然的,但大部分,粗细不匀,缺少细节的把控。

(3)釉色仿的好的也呈天青,粉青,但色均匀不柔和,总是有深有浅。

(4)满釉支烧,底足露胎都有,支钉如绿豆大小,没有芝麻钉的美观。

(5)釉下气泡较多,采用热熔釉浸釉高仿品,釉下虽然也无气泡,但片纹不上翘。

(6)胎体厚重,用高岭土,耐火土为原料,只有一些高仿品胎较轻薄。

(7)釉下光洁无土沁,无土腥味。

(8)新仿汝瓷有无款的,也有常“奉华”、“蔡”、“宋太宗”、“官"字款的,还有部分刻有乾隆御题诗,但刻款字体,风格,与古瓷不同,仔细观察便知。

明清民国仿汝瓷:明清及民国初年,有一部分仿瓷高手也制作了一些汝瓷,但流传至今的已为数不多,产品的品质和汝瓷真品差距相当明显,对汝瓷一定鉴别知识的还是比较容易能发现其不同的。

(1)器型大多为小件,但工艺不精,出筋不清,造型疲软。

(2)胎体较厚,釉水较薄,呈色兰中偏灰,带青。

(3)大多数底足露胎,少有满釉支烧,且芝麻钉大小不一。

(4)釉面也开裂但不细密,纹片不上翘。

(5)少量大器型汝瓷,造型古板,无韵味。

(6)釉下气泡较多,釉面光亮,胎为高岭土,断面呈白色。

真正的宋汝官窑瓷,质美蕴蓄、其釉色天青色为主,另有粉青、淡青、月白等。其釉色或如碧空万里、或如雨过天晴、或如月辉闪耀,清雅素静、光泽柔和、富有水色,汝瓷胎薄壁坚,无流光溢彩之姿,有淡雅清幽之美,沉实大度、静穆高华、淳朴敦厚,充满神韵。一句话总结汝瓷就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藏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故宫博物馆观摩下真品汝瓷,再通过以上总结的仿品的特征进行甄别,还是能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的。

哥窑盘(宋)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如何鉴别雍正青花瓷与仿品


清雍正 青花宝相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雍正青花瓷有多种色调同时并存,有的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有的发色灰暗,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有的发色青翠,色调鲜艳而稳定;有的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色调。

现代仿雍正青花瓷器品种很多,常见的器型有双耳瓶、双耳扁瓶。但青花颜色不如雍正青花厚重,雍正青花略有晕散,而仿品没有。另外,雍正青花釉面多呈橘皮纹状,而仿品没有这一特征。这是区别雍正青花真伪的重要标志。而雍正青花瓷仿明宣德器从款识上可以辨别,官窑青花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即后代仿前代官窑年号的;其余都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书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

此件收藏品口沿小修。扁圆瓶身,前后绘宝相轮花,花新为阴阳八卦纹,边际环以花瓣形纹;两侧则绘缠枝灵芝;束颈起棱;圆球形口,上饰一周缠枝花纹;绶带耳上绘折枝花;底承方足。葫芦瓶造型源自中东的金属制品,清雍正青花宝相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的形制则直接仿自明初永乐、宣德朝作品。和永乐、宣德时的区别在于:永、宣的上半腹斜直较瘦小,康、雍开始加宽下垂;永、宣时的绶带且略小,小圈足,椭圆形,而清代康、雍时的绶带且则大而飘,圈足略大,圆角方形;从工艺上看,永、宣的上下对接,而康、雍的则,前后相合。

宋钧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宋哥窑盘赏析


宋哥窑盘赏析(图)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馆员)

宋金时期仿定窑白瓷的辨别


宋金时期定窑白瓷质量高、销路好,引来很多窑场仿烧,诸窑仿品各有特点,有些足以乱真。

井陉窑 窑址在今河北井陉天长镇等地,宋金时期井陉窑白瓷质量比较高,产品外观特征与定窑很相似,特别是印花装饰与定窑几无二致。可以肯定,以往断定为定窑的产品,有些应该是出自井陉窑。

磁州窑 窑址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东西艾口村、冶子村、彭城镇等处,该窑仿定白瓷从造型、装饰到仰、覆支圈烧的装烧方法皆仿定窑,胎釉都比较细,不施化妆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定瓷胎体细白而密度大,磁州仿定瓷胎体白而泛黄,瓷胎发糠,细度白度皆不及定瓷;釉比定瓷略黄,有些显粗,光洁度不及定瓷,有些釉质细润者有宋金定瓷所少见的开片,但无垂釉(泪痕)现象。

山下窑 窑址在河北临城城南山下村,属于广义的邢窑窑址之一。与定窑产品相比,山下窑白瓷制作稍嫌粗糙,划花、印花均不如定窑同类器物精美,图案亦不如定器清晰,胎釉的颜色明显泛青灰,胎的石质感较强。该窑的装饰技法和烧造方法明显受到定窑的影响,特别是烧造方法与定窑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龙泉务窑 窑址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这是一处辽金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色纯白,釉色白中泛黄,与定器相似,但胎的硬度高于定器,石质感较强,有些瓷胎呈灰白色,刻划花刀法不如定窑熟练,有的花纹粗糙,釉的亮度较大。

介休窑 窑址在山西介休县洪山镇。介休窑白瓷以碗、盘最多见,宋初器物胎壁较厚,晚期受定窑影响生产印花白瓷,胎、釉均较细,比较典型的图案有婴戏牡丹、婴孩荡舟等。

霍窑 霍窑与彭窑实为一窑,一以窑主姓命名,一以地名命名,为元代窑场。明初曹昭《格古要沦》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彭窑窑址在山西霍县陈村发现,产品胎土细白,薄胎,釉色洁白,有素面,亦有一些印花器,胎质比较松脆,极易碎。烧造方法有与定窑相同的涩圈叠烧,还有定窑所不见的支钉叠烧,支钉胎质很细,碗盘一类器内底多留有支钉痕迹,甚至有支钉粘连,一般是4至6个支钉,以5个最为多见。

繁昌窑 窑址在安徽繁昌柯家冲和城西骆冲,繁昌窑是宋元青白瓷系中的一个重要窑场,其产品主要是青白瓷。但骆冲窑产品在外观上很容易与定器相混淆,粗看几乎没有差别。这类器物胎色纯白,但比定瓷稍粗,釉的质感与定器相仿,白中泛青,有些积釉处近乎水绿色。碗类多为圈足,口沿作成仿定式唇口,有些器物外壁雕刻莲花瓣。这类东西应当是仿定产品,不宜名之曰青白瓷。

景德镇窑 该窑两宋时期以烧造青白瓷著称,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五代时期景德镇窑白瓷白色纯正,釉白中透青,胎透光,胎质较软,常有变型器物;采用支钉烧法,碗底留有支钉痕迹。南宋景德镇窑有一种近乎于白釉的器物,从装饰手法到烧造工艺都模仿定窑,这类器物不应该再属于青白瓷,很可能就是文献{己载中的“南定”。它们的胎色白于真定,但色泽柔和,而且透光性好,胎质细;釉的玻璃质较强,多为白中透青,也有些略呈黄白色,除芒口或底足外施满釉,工艺精细,无泪痕。支圈覆烧器胎壁较薄,支圈很细。盘、碗多见划花装饰,南宋至元也有一些印花。

吉州窑 窑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印花白瓷胎质与定瓷相似,但胎呈灰白色,釉质稍粗,比定瓷略显稀薄,呈乳白色,比定瓷显青灰,无泪痕。印花图案多见凤凰牡丹,图案部位凸起较薄,施釉后纹饰略有含混,不如定器图案层次清晰。印花白瓷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仿定瓷覆烧,再一种是摞烧,摞烧器外底处理较粗,施釉不到底,无釉处刀痕、气孔、杂质清晰可见。内底无涩圈,但有一周以细砂间隔的叠烧痕迹,这类器物的时代可能已属于元初。

彭州窑 窑址在四川彭州市磁峰,产品精者釉色洁白,粗者釉色白中泛灰。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多见双鱼纹,也有花叶、折枝莲、莲花瓣、缠枝牡丹、萱草等,在技法上往往是刻、划并用。印花图案多见花鸟,有飞鸟衔草、凤穿牡丹、莲池鱼鹅、孔雀、鹰和各种折枝花卉等。装饰题材和图案布局都模拟定窑。彭州窑的制作工艺是先拉坯成型,坯件半干时刻划或模印纹饰全干后再施釉,制作工艺颇有特色。

怎么辨识汝窑仿品与真器?


而在制作工艺上特别讲究,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既继承了隋唐釉下刻画和堆贴的工艺传统,又吸收了越窑的施釉工艺特点,还借鉴了定窑成熟的印花技术和耀州窑的支钉托烧技法,创出了汝窑特有的印花青瓷风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掺进了玛瑙末,烧成后色彩丰富,为青瓷诸窑中所独有。

汝窑因河南省宋时的汝州而得名。宋元以来,在汝州地区民间烧造民用青瓷的有不少窑口,主要有宝丰窑、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以及黄河以北的焦作窑、鹤壁窑、安阳窑等,这些窑口,规模不一,烧造技法和装饰风格也各有特色。但为后人推崇备至的御用汝窑瓷器则只在宝丰县的清凉寺窑烧造。御用汝瓷烧造时间短,前后仅约50年左右。因是供皇宫专用,质量要求极高,凡不合格之品,一律打碎,就地埋藏,因而,存世物品极少,所存下的就是珍品之中珍品。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存留的宋代御用汝窑瓷总共也不过在70件左右。据此可知,现下市场上偶而见到的所谓宋汝窑瓷,真品的几率是极少极少的。

那么,瓷库镇中国小编邀您一起如何去识别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瓷以及其历代的仿品呢?下面对其鉴识的要领作一简单介绍。

一般的初步目鉴也就是从胎、釉、形制、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着手去鉴识。即:汝窑的胎一般都是所谓的“香灰胎”,即色如燃过之香的灰色,即灰中略带点黄(也有一些是土灰色),胎质细腻但不够坚硬致密,制胎较厚实,击之声音较低;釉色以天青色和蓝灰色的乳浊釉为主,内外均施满釉,薄而均匀,釉面是亚光的,可见细小的鱼鳞状或冰裂纹的开片,棕眼处可见细小的蟹爪纹。因为釉中有玛瑙末,因此,迎光在釉面可见一层微红色,釉薄处可隐见羊肝色;釉下气泡稀疏、细小,有“寥若晨星”之说,若在明亮的光线下,侧面稍作摆动看釉面,可见釉面上有点点气泡状,稀疏、细小(也有少数大如星斗的),就如辽阔天空中有几颗星星在闪烁。但,这只是釉面表层所见,如能从其断面看,在釉的中、下层接近胎体的地方,则有一层参差不齐、大小不等的气泡,用肉眼就见到;形制上须符合宋代瓷品的常规制式,大多数系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式,盘、洗等物的圈足常是卷曲外撇成八字形;制作工艺以模制为多,因此,形制规正,较少雕饰,绝大部分器物为素面无饰加“圆唇”,一般都采用支钉烧法,支钉数在3到5枚,不会更多,超过5枚的很可能就是仿品。

在这些都得到肯定之后,还要作进一步的辨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没有玉质感。真正的汝窑器玉质感极强,釉面是亚光的,这是汝窑器有别于其他窑口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以玛瑙入釉,温度高了容易玻化,为了追求玉质感,在烧造中相对温度偏低,致使胎釉的玻化程度不高,在胎釉上有些特别之处可作为鉴识的一些依据。

由于烧造温度偏低,促使其胎的玻化程度不高,有微生烧现象,胎质就不如同期的越窑、定窑、龙泉窑来得坚硬致密,而相对显得疏松。为了保证其牢固度,胎体就做得相对较厚实。如是有残之器,则可在断面看到胎质较干枯和发涩,有许多间隙和空洞,若用少量的水抹上,可见很快就被涩胎所吸干。若反之,则就是后仿之品。

有研究证明,宋代御用汝窑用的是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超过1220℃,因为超过了就得不到玉质感,而且釉会产生流淌。迁就了釉面,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于是,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各种釉面的表象如下:烧成温度在1050℃-1100℃的月白釉釉面呈完全失透感;烧成温度在1100℃-1200℃的粉青釉釉面玉质感最强;烧成温度在1200℃-1230℃的天青釉则开始出现玻璃质感;根据釉面玉质感的强弱,对应各种釉色的烧造温度,参考上面几方面的鉴定要素,即可大致判断是否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窑瓷。

宋官窑瓷特点及仿品辨析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官窑瓷特点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窑仿品辨析

官窑瓷器自问世后即很名贵,历代多有仿制,仿品可分为4种情况:一是宋代龙泉窑仿;二是明清官窑仿;三是清末民国仿;四是现代新仿。宋代龙泉窑所仿官窑瓷器采用垫饼或支圈烧,没有支钉痕。另外,龙泉窑仿品没有一件是满釉支烧的。明代仿官窑均是景德镇御窑厂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多为粉青和灰青色。清雍正时仿官窑产品釉色多为豆青、灰蓝和月白,少数无纹片,多为大开片,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失透的容易与宋代官窑混淆,其精致产品中,支钉痕为黑色,类似汝窑细小的芝麻钉。

市场分析

宋代官窑是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其制作的瓷器为宫廷所垄断,所以官窑十分珍贵。而且官窑瓷流传至今的真品非常稀少,故其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精品。所以一旦在拍场上出现,价格就高得惊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