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精品文章:哥窑与哥窑瓷

精品文章:哥窑与哥窑瓷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哥窑瓷器 鉴别哥窑瓷器

2022-02-07

哥窑瓷器鉴别。

哥窑与哥窑瓷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

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器的主要特征:WWw.tAoCi52.coM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精品文章:陶瓷的鉴定与断代知识


陶瓷的鉴定与断代知识

陶瓷史研究有多种方法,亦有多种流派。而古陶瓷鉴定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凭借专业工作者的经验,依靠目测手摸等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这种方法俗称为传统鉴定。其科学根据有三条: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根据上述三方面获得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摸索出规律。传统鉴定的结论,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但因其简便易行,故目前鉴定古陶瓷,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凭借科技手段鉴定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如碳14,热释光、裂变径迹及化验胎、釉的化学成分等,其结论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客观而准确,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其需要昂贵的科学仪器和精通专业的科技人员方能完成检测,尤其是取样会造成文物破坏,这是文物鉴定中不能允许的。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发展,无损测试的各种仪器已经问世,可直接测试陶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及釉面玻璃相的老化系数。虽然这些方法尚有待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测试其胎釉成分,如发现仿品中掺加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其生产年代。再如测试釉面玻璃质的老化系数,再经排比计算数据,可判断器物的大概年代,再与其它方法和传统鉴定相结合,则可鉴定出该器物的准确生产年代。

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各有千秋,优点和局限性并存,前者易出现主观性错误,后者则因缺少数据,难于一锤定音。

前几年陶瓷鉴定出现过一些问题,严重者尚引起国际纠纷,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全面否定传统鉴定的科学性,又否定科学鉴定的客观性,鼓吹不可知论的盲目性。凡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可分两类,一是对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一知半解,未作全面调查,而对陶瓷鉴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故而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之中;二是别有用心,揣着明白装糊涂,鼓吹不可知论的目的是障人耳目后以售其奸。其中许多人本身即是仿古瓷的生产者或组织者,有些则是收藏了不少赝品的“收藏家”,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务必提高警惕。据笔者所知,前几年陶瓷鉴定出现的问题,并非是传统鉴定和科学鉴定本身的问题,因为传统鉴定的部分专家和科学鉴定的部分科学家事前都对出现问题的器物提出过质疑。出现问题的关键是鉴定体制不完善,部分传统鉴定的专家知识老化,固步自封,盲目地相信自己并不了解的科学鉴定的并不完善的数据。而部分科学鉴定的科学家,在数据缺乏逻辑性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对传统鉴定更是一知半解,便想一鸣惊人的宣读科研成果,故而造成学术界的纷争。有些科学家明知其错,但在研讨会上看到一片赞扬声,碍于人情和国情,则不敢公开宣读自己的正确报告,直到错误报告公开发表,几乎成了国际笑话后,才于数年后发表了自己的正确报告。

笔者认为,当前古陶瓷鉴定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鉴定的专家对科学鉴定的专业知识不熟悉,而科学鉴定的科学家对传统鉴定的专业知识也不熟悉。如果二者能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真正的相辅相佐,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古陶瓷鉴定的难关,当是可行之事。望有志者共同努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陶瓷鉴定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现简单叙述如下:

一、 断时代

断时代的要领是把握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特征,根据造型和釉色可断定陶瓷的大概时代,如郎窑红釉,一望釉色便可断定其上限为康熙时期产品,再如钴蓝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会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凤尾尊,其上限不会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不会早于清初。还有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宋、元、明、清历代都生产,但每个时期的造型曲线变化都不一样,把握住每个时代标准器物造型的曲线变化,自能断定其时代。根据造型和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专业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

二、 识窑口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总之,把握各窑口的工艺特征,是分辨窑口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参考书目主要是各地区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报告,如耀州窑、磁州窑、长沙窑、漳州窑、德化窑、建窑、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均有正式的发掘报告出版,其资料翔实,可资参考。

三、 辨真伪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还需要了解仿古陶瓷生产的历史。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仿古;二是作伪。1、仿古仿古代陶瓷生产,最早出现于元代。如元代仿宋代钧窑,南北方瓷区都有生产。再如元代霍县窑仿宋代定窑,亦属仿古。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对前朝陶瓷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的仿古陶瓷生产,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历史上的诸大名窑产品。如永乐时仿哥窑;成化时仿汝窑;清雍正、乾隆时仿官窑、钧窑产品等等。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识,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产品。如成化有仿宣德产品的;嘉靖、万历有仿成化产品的;天启、崇祯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产品的;康熙、雍正、乾隆有仿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产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产品的等等。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识,也有少数署本朝款识的。上述这些仿古陶瓷多是应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鉴定这类瓷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被仿时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时代陶瓷的特征。只要把握这两条原则,反复比较,自可识其真伪。如宫中旧藏成化盖罐,其盖多为雍正仿配的,二者外观近似,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成化则釉质滋润,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别。2、作伪陶瓷作伪不同于陶瓷仿古,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作伪也需要仿古,但因为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骗人、赚钱,所以,其方法亦被铜臭熏染,使艺术价值遭到可耻的践踏。陶瓷作伪起源于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最盛;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大有超过民国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疯狂的掠夺。文物珍宝当然不能逃脱此厄运。但传世品和出土文物毕竟有限,于是乎,专门制作假古董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假古董作了多少,至今没有人能统计出详细数字。但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发明了热释光断代法,用这种科学方法测定,国外某个收藏中国唐三彩甚多的有名的大博物馆,其唐三彩几乎全是伪品。由此可窥,作伪数量之一斑。要鉴别作伪陶瓷,首先要了解作伪的一些方法,了解这些方法以后,便可顺藤摸瓜识别其真假了。常见的作伪方法有如下几种(1)、作旧:采用某种方法将新烧好或年代较近的陶瓷作成如传世多年或出土陶瓷外貌相似的产品,叫|>>>>|

精品文章:《青花瓷》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词赏析

青花瓷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青铜器,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词曲名,用青铜的厚实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才刚开始落笔时便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使得「青铜器」这三个字看来太过厚重不够轻盈,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还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次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为歌名,主要原因是为它举世无双的珍稀度所震撼。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跟烧制过程会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所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瑰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能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雨过天青云破处」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于缠绵诽侧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于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天青色在期待着雨天的来临。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降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下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这天气的变幻莫测,|>>>>|

精品文章:关注瓷板收藏价值


关注瓷板收藏价值

前不久,笔者一位好友告诉我,他最近制作了一个网页,请我看一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除了不少官窑瓷器以外,最让我惊喜的是那数十块新中国陶瓷中的经典瓷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949-1979年期间创作的,几乎荟萃了当代景德镇所有的绘瓷高手,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为了亲眼目睹这批罕见的瓷板,笔者日前专程到藏家家里去观赏,可谓大开眼界、一饱眼福。 这批瓷板中,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张松茂的《政权归苏维埃》,程镇源的《农田小休》,杨树霖的《突击工程》,杨德贵的《红军烈士纪念》,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的《农业大跃进》等。六十年代王隆夫画、朱先喜设色、毕渊明题跋的《劳动归来》,章文超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松茂的《黄山》、《农家乐》、《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王云泉的《庐山老母亭》,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师合作的《语重心长》等。“文革”时期章文超的《毛主席去安源》,张松茂的《井冈山主峰》,吴康的《毛主席和邓小平》,张京寿的《花鸟》、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的《毛主席、朱德会师》、《毛主席像》、《毛主席长征诗》等。 纵观这批洋洋大观的瓷板,其数量之多、品相之好、内容之丰富、绘制之精湛、题材之独特都是十分罕见的。如果将这些瓷板组成一个长廊,简直就是一部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史。另外,这些瓷板的作者集中了中国当今一流的工艺美术大师、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他们个个是高手,个个有绝技。他们中有的是景德镇的老艺人,有的是学院派画家。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擅长运用粉彩、工笔等写意的手法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作品《粉彩八仙过海》28厘米薄胎碗曾于1980年获陶瓷美术一等奖;《粉彩四爱图》瓷板于1986年获全国工艺美术评比金杯奖。景德镇文联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特点是: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涉、无所不精,他的作品新颖、雅丽、装饰性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全国五届人大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章文超在瓷坛有“瓷画肖像大师”之誉,他的人物注重观神察志,博诸家之长,作品达到神形兼备,工致细腻,色彩逼真的艺术效果。 尤难能可贵的是,瓷板的保存难度大,稍有不慎容易断裂,况且这批瓷板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保存那么完好实属不易。据藏家介绍,这些瓷板的收集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耗时20多年,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手。不少瓷板的问世,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如章文超在1968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家创作一定要突出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画的质量必须保证高精度和高水准,因此不画和画得不好都将被打成反革命,当时,景德镇瓷像画一流高手章鉴(章文超的叔叔)和吴康都不敢或不愿画。而章文超却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废寝忘食地埋头创作,最后耗费数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景德镇文联名誉主席、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看到此瓷板后惊叹不已,认为章文超的《毛主席去安源》瓷画与刘春华油画原作有着惊人的相似。章文超画的另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头像现存放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纪念馆,这是经刘春华先生亲自审定,在安源纪念馆建馆的时候创作的,但是由于是露天放置,不能搬动,而且年久失修,现在已有破损。而《毛主席去安源》的原画又引发了诸多诉讼官司,现经法院判决,其所有权归国家,民间收藏已不可能。另外,《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原作由于保存不当,画面上的云朵也已经泛黄,而瓷板画是先将画画上,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颜色不会变。因此,这幅《毛主席去安源》瓷板实属精品。 笔者以为,这批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瓷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那时,瓷板创作从选题到设计,从选料到烧制的方案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调整,最后由领导审批定夺。陶瓷艺术家们则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创作之中,有的甚至冒着个人的政治风险去创作,像章文超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就属于此类;还有的陶瓷家甚至放弃个人的名利。如《农业大跃进》瓷板由王隆夫、赵惠民、涂菊清、康志城、杨树林等创作于五十年代,但瓷板上并没有署上他们的姓名,而是写上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现在,这些陶瓷家都已成为当今一流工艺美术大师。(好运)

精品文章_仿古瓷器:时尚与经典的变奏


仿古瓷器:时尚与经典的变奏

瓷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而传统的饰品。最近,它们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在时代广场以新的姿态活跃起来。设计上的新意,让瓷器增添了耐看度与耐用度,焕发出平实可爱的光华。 设计师陈女士为我们介绍了有关这些瓷器的设计意念,并且对它们在房间上的搭配给出不少建议,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拒绝“轻薄”不怕碎 由于瓷器经过历代的发展,从生活品上升到装饰品,做工越发精致,主要出自官窑,稍有瑕疵就统统粉碎,民间少有使用,最后都变成了贵族们的掌上物,结果由于过于精细,太轻太薄,为安全起见,只好把它们放在陈列柜里“仅供参观”,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陈女士希望把瓷器拉近生活,于是要设计既好看又好用的瓷器,第一条规则就是让瓷器改用厚实的胎体,去掉人们使用时的“烦恼根”(害怕打碎)。实际上,厚实胎体需要更多的手工制作,模子一般是用于制作轻而薄的胎体。 营造沧桑感 古瓷为什么值钱呢?不完全因为它有历史价值,还因为它保留着时间的痕迹。陈女士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件饰品有时间痕迹,代表一定的经历,与自己有着知己般的亲切感。 为了营造沧桑感,在仿古瓷器上烧制一些自然的裂纹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用色也很重要。这些新型的仿古瓷器用色很丰富,不过都是非正色,而是一些变幻色彩。即不用正蓝、正红等纯色,而使用比正色淡一些或者深一点的颜色,不但能避开刺眼的色彩与簇新的感觉,以古旧之感引人关注、爱惜,而且这种色彩能很好地调节人的心情。 以白、蓝、黑三种颜色为例,其表达的压力是不同的。压力随着颜色而增加,所以人们比较喜欢白色,处于黑白之间的偏白的蓝色更能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虽然要营造沧桑感而采用非正色,但是依然会有明朗的色彩效果。 花式造型经典品格 说到造型,陈女士认为中国瓷器经历多年的演变,造型已经是出神入化,现在很少有突破的,所以图案的花式与瓷器的许多造型应该继承下来。 考虑到实用价值,花瓶基本上是仿照一些经典造型,例如长颈葫芦瓶、尖顶天字连盖、天球瓶等,而花式则可以随顾客喜好随意搭配互换,卖场里一些现货都是陈女士自己重新配对过的产品,确实变化出一些新意来。 最受欢迎的是一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器皿,例如雨伞筒、浴室用品等,采用的同样是仿古瓷器的做法,融合现代与古典的品味,而且配套容易,还可以订做,自己挑选花纹图案。值得一提的是,鸟笼造型的花盆,颇有岭南特色,主要用于装饰与栽种一些小型的绿色植物。 配搭点线面块 任何一个家庭布置都不能缺少点、线、面、块的搭配。房间的四壁属于面,沙发、桌椅等属于块,而点、线就表现在饰品上,所以饰品在空间布置上很重要———它打破面、块的整体,让空间取得了一个适当的平衡。陈女士认为,在挑选和陪衬这些装饰瓷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不但要用一定档次的瓷器,表达出自己努力工作的满足感,还要让饰品体现出装饰作用与实用价值,化解墙体、家具等的硬朗线条,让它们的观感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纾解压力。 2、瓷器最好能糅合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线条,容易配搭,在居室里更容易发挥作用。 以一对白瓷小花瓶为例,虽然没有花纹,上宽下窄的直线条,体现出一种男子的刚毅,力量十足,不过下面加上一个小托盘;表面是光滑白润的,不过边线不上釉,突出硬朗的线条,简练中又有细腻,很有个性的设计。另一个花瓶也一样刚柔并济,方柱型的立体,边线全部由弧形取代。这些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在日常运用上既方便又有特色。 3、瓷器作为饰品的一种,摆放的时候不应该太拥挤。一方面,少量的瓷器会更加突出,令瓷器在居室里有一种尊贵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是能让人享有更大的空间。也许在卖场里看到瓷器们密集摆放一样好看,但一旦三心两意地弄一堆回家,就会顿失家的舒服感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