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 导航 >

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

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古代釉里红瓷器

2020-11-14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釉下彩瓷的一种。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钴、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

学士认知误区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贴塑集于一身。tAoCI52.coM

其实现在有很多老专家都存在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认知还停留在书本、古典记录上。宋,元,明,清其实有很多种创烧制法都是没有记载的,也有很多创烧制法因少见所被人误认。

青花釉里红贴塑八方梅瓶

例如: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 青花釉里红开光花卉贴塑婴戏八方梅瓶。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一些实战派专家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贴塑八方梅瓶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

这件藏品从出现在到现在、在很多专家眼里就存在了很大异议。很多专家看过之后,都觉得很对,但唯一异议的确实在花卉重的婴儿,从而让很多学士派的专家否定了这件珍品。 进而言之,如不是在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 那么,很多专家一贴塑就否定了这件藏品。

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 元代

此梅瓶丰肩、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瓶身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各一周。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立体感十足,以青花填绘枝叶,以釉里红绘其牡丹、花瓣,釉面莹润,宝光十足。青花发色深沉浓翠(浓重之处有铁斑显见为使用进口钴料之特征),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

八面绘制四季花卉与婴儿四态——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在罐足胫上绘一圈仰莲瓣纹。瓶腹上为八个八瓣式开光,每个间隔开光里用贴塑手法装饰洞石花草纹,间隔绘画侍女图,其中花朵施高温铜红彩,花叶和岩石则是钴蓝彩,再以篦划纹强调叶脉等细节。

开光的双边框先以沥粉法用细泥浆描出轮廓线,再切划泥线细部形成联珠纹样,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高温还原焰的窑烧氛围使罐子的白釉略闪青蓝,不均匀的施釉手法也使罐身釉面出现厚薄不均的条纹。

釉里红发(纯正)色鲜红夺目,四面灵动的小孩动态形状不一,很是可人。器底:宽圈足无釉,胎体质密,底部圈足规制火石红痕及流釉痕迹自然,具有明显元代时期典型特征。八方整器制作工艺难度大,为元代青花釉里红珍藏作。传世稀少,弥足珍贵,实为难得一件珍品。

(此件青花料有俩种、一为国产青花料 二为进口的青花料,互掺兑而成)

异议何在

为何小编说此件珍品在世存大异议呢。事实是这样的,此物件,经多位老专家实物看过,结果如下,多半是看到器形上的婴儿贴塑,就否定了这件珍品的存在,理由:记载上没出现过此类器形,所以我不用看了。多半都是以此为定局。

未给出结果的有梅亚明老师,张小平老师等几位老师、给出的结果都是半疑惑状,皆是:料与胎体质感,视觉度釉的一个氧化,视觉的温润、玉感,无疑都是到代的,但疑点都存在于婴儿之上,但联想到宋代宋徽宗喜婴儿,宋瓷贴塑,与此梅瓶的出处是同一个窑口,皆释怀。

从工艺的角度,这件器物的难度远比鬼谷子下山大得多。彩绘贴塑、镂空雕刻,融合了那个时代最先进最复杂的各种陶瓷手工艺,釉里红的使用又使之前的努力面临极大的烧成风险。说他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是丝毫也不夸张的。

太古收藏馆珍品: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儿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四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中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此瓶虽然纹饰布局繁密,但是主次分明,很有元代青花瓷庄重、饱满的感觉。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有着“苍狼白鹿”祖先起源传说的蒙古族,对白色与蓝色有着特殊的热爱。“苍”是苍天的颜色——蓝色,蒙古人尊天敬祖,因而重的就是天的颜色。而在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里,白色则是善的象征,就像我们所见到的元代忽必烈画像,穿着的是白色衣服。因此,同样拥有蓝色与白色的青花瓷在元代异军突起,得到了特殊的宠爱。梅瓶的八边形称作“八方”,不仅体现了后来崇尚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对于八方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蒙古人在迁徙生活中保留的习惯,八边形的器物显然要比圆形更易于携带与固定。瓶身上的云肩纹也是元青花中比较常见的装饰题材,它的范本是帝王仪卫服饰上的云肩,《元史·舆服志》里说:“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指的就是如垂云一般的披肩。至于云肩纹里的麒麟图案,更是作为一种祥瑞而受到贵族们的喜爱,在元代的瓷器纹样中频频出现,后来甚至成为皇家专用纹样。

元代的景德镇因为青花瓷而重放光芒,烧制成熟的元青花源源不断地随着对外贸易输送到伊朗、土耳其、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地,青花瓷也成为了以后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我们还不能确定元青花所使用的青花钴料的确切产地,但是,发色鲜艳、浓重处泛黑色疵点,并闪着金属般光泽的元青花用“明艳洒脱”四字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元朝蒙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尊梅瓶,崇尚蓝白的他们将青花瓷做得如此浑厚朴实。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成吉思汗驰骋疆场的大气磅礴,正是在那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才能造就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青花婴戏纹碗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3cm,口径22.1cm,足径7.5cm

生产时代: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青花瓷

陶瓷造型:碗

说明:明正德

碗敞口,瘦底,圈足。里口沿画青花双线,外口沿饰青花勾云纹,碗外壁以婴戏为主题纹饰,20个婴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空间衬以山石、松竹、柳树、栏廊等。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无釉无款识。

据文献记载,正德青花使用的是江西乐平所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

此碗之造型色调、釉色、纹饰等方面均反映出正德青花瓷独特的风格特征。构图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明快,釉质莹润。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犹有宣德、成化朝之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兼而有之。正德官窑青花器处于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从此碗的造型及纹饰可见其中的转承。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明)


明永乐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

高38.5cm,口径9.0cm,足径23.5cm。

烛台为八方式,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烛插,下层为台座,两者均为束腰八方形,中层为连柱,形状如酒盅倒扣。通体青花装饰。烛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连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台座面饰海水纹和莲瓣纹各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足内施白釉。底心无釉。

此八角烛台仿自阿拉伯铜器,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绘制纹样使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

烛台出现的历史很早,远在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烛台随之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时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刻划精美的花纹。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烛台,烛台上有的置蜡烛形插柱,造型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现存的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于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1957年3月,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被当地农民叫做“娘娘坟”的土包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47件文物,这件岁寒三友纹梅瓶即是其中的一件。

该墓的主人是明代洪武朝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梅瓶是作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下葬的,也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4.1厘米,口径6.4 厘米,底径13厘米。带盖,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器盖为红地白花, 纹饰为火焰纹、双重花瓣、菱形纹、缠枝牡丹纹。器身是白地红花,纹饰为蕉叶纹、双重如意纹、卷草纹、松竹梅、海水江芽、变体莲瓣。主题图案为“松竹梅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会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为主要纹饰。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瓷器品种,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温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釉特征与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征一致,但器型较少。“釉里红瓷器”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所以十分珍贵。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

霁蓝釉婴戏纹天球瓶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皇帝对瓷器的制作非常重视,对部分彩瓷器物的用途、形状、纹饰常有御旨,制作前需进呈画样或本样,审定后方可烧造。这一时期创制出了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这时粉彩瓷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式大型器,如转颈瓶、转心瓶、扁瓶、多角瓶、天球瓶等甚为流行。

瓷瓶是我国古代用来盛水或插花的器皿。最早的瓷瓶样式可能就是南朝时仿壶状的鸭蛋口瓶。隋唐以后瓷瓶品种繁多,到宋代南北窑场普遍烧造,明清以景德镇窑产品最为名贵。器型十分丰富,仅宋代就有玉壶春瓶、梅瓶、胆式瓶、直颈瓶、葫芦瓶、净瓶等式样。明代初期,创烧了一种新品种,即受13世纪叙利亚陶器影响烧造的一种新瓷瓶——天球瓶。

清乾隆霁蓝釉粉彩婴戏纹天球瓶,清乾隆景德镇官窑烧制。高24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2厘米。小喇叭形口,高颈,腹部浑圆似天体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腹部开光之外霁蓝釉地,施金彩绘缠枝花纹,腹部圆形开光内,月白色地,用粉彩绘有三婴戏图案,林中婴戏纹饰描绘精细,童子神态各异,稚气可爱,画面开阔清新,人物栩栩如生。器底用红彩题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这种乾隆楷书年款不常见,六字尤少。这时期的民窑瓷器还未发现有这种红彩楷款。

此瓶纹饰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并吸收了西洋绘画艺术的风格,这件天球瓶工艺精湛,色彩艳丽,保存完好,传世品中十分少见。霁蓝为蓝釉品种之一,又叫积蓝、祭蓝,属高温(在1300度下一次烧成)石灰碱釉。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盛行于明代宣德朝。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多用金彩来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往往以霁蓝釉作色地,并饰粉彩开光装饰,此霁蓝釉粉彩婴戏纹天球瓶即是乾隆时期最为典型的霁蓝器物。

据考证,此瓶为乾隆皇帝赐予岱庙作祭器之用。

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八方绣墩


绣墩乃我国古代一种坐具,因座面常铺织绣坐垫而得名,又因造型似鼓,故又称“鼓墩”。其造型最早始现于唐代绘画资料中,其基本造型为圆形,腹部大,上下小,犹如立鼓,腹部多有开光以便挪移,是我国古代坐具中富有个性的坐具之一。

此绣墩呈六棱形,平顶,中有钱形镂空,绕以如意纹,其内为四朵缠枝莲花。弧腹,两端窄,中间略宽,上下两端分饰俯仰如意云头纹。整器体积适宜,胎质紧密,釉质温润如玉,青花发色明快,殊为难得。

器身绘缠枝莲纹,主体纹饰为缠枝莲纹,其布局疏密有致,活泼婉转,毫无拘泥拖沓之感,小而细碎的卷草纹,衬托于莲花与牡丹之间,其流转间精到的笔触与自然活泼的意蕴完美融合,配以柔和悦目的青色,可以使人深切感受到乾隆皇帝对于永宣青花艺术成就的欣赏与礼赞。绣墩上部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八方绣墩 尺寸:

口径:20.5X21.8cm

高:24.3 cm

足径:19.2X20.5 cm

乾隆粉彩描金婴戏图四方瓶


以婴戏题材作为陶瓷装饰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唐代长沙窑,到了宋代,苏汉臣等名家以婴戏为主题之画作风行,器物亦盛行以此作为装饰主题。时至明清,婴戏图达到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孩童到百多个,人物均神态活泼,场面热闹。

婴戏图寓意「连生贵子」、「人寿年丰」、「百子千孙」等美好祝愿,不论于宫廷或民间均十分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前朝,雍正、乾隆两朝官窑瓷器上所绘制之婴戏图孩童身形比例适中,姿态多样,设色华丽,营造出热闹活泼的气息,一如本罐所描绘之氛围。

此瓶从上至下画面丰满,色彩丰富,气氛热闹欢庆,造型端庄大方。绘画原型乃“婴戏图”,古人认为过日子就要有人气,所以在传统观念中,人丁兴旺是社会繁荣的标志,多子即多福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画面中只见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白白胖胖的孩童敲锣打鼓,喜笑颜开;手里端着灯笼,有的舞龙,有的吹唢呐,有的下棋,一片欢乐热闹的场景,这是反映宫廷大内元宵节的喜庆写照。

按民俗,春节过后是元宵节,此时昭示着严冬过去,春回大地。这种“百子闹春”,锣鼓喧天,婴戏如潮,龙飞凤舞,“福”、“禄”、“余”、“寿”之巅,正是集祥瑞之大成之意,以示皇帝子嗣兴旺、后续有人、龙脉相传。

乾隆 粉彩描金婴戏图四方瓶 尺寸:

口径:15×15cm

高:54.7cm

足径:15.7×15.7cm

民国洪宪瓷红釉梅纹瓶


民国(1911—1949)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为晦暗的时期,其特点是一直处在低谷中挣扎,直到消亡。同样,景德镇瓷仍是民国瓷的主流,大体可分为仿古瓷和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仿古瓷数量多、范围广,不仅仿制历代名窑瓷器,还见民国后期仿民国前期器物。总体仿制工艺水平不高,其胎釉表现出浓郁的现代瓷风格。日常生活用瓷更是胎骨粗松,脱釉严重,青花晕暗泛蓝(俗称“洋蓝”),所题诗文格调不高。

民国瓷虽精品不多,难以与明、清瓷相比,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和精细之作。如陶瓷生产的公司企业化比个体进步;洪宪瓷真品精品、官府贵胄订烧的仿古陈设瓷、各种各样的瓷塑珍品以及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彩绘名家所绘制的彩绘瓷等等,在当时就成为达官贵人争购的抢手货。这在民国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无疑像为数不多闪耀的明星。长期以来,民国瓷难登古玩业的大雅之堂,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却已成为收藏热点,1990年仅50元一对的民国瓷大碗,如今已涨到千元左右;1999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对高28厘米的民国粉彩人物花卉图瓶居然拍至24万元;民国瓷精品价位在10万元之上已不罕见。同时,民国瓷也存在大量赝品,因为民国老艺人曾经创造了民国瓷,如今他们尚健在,对仿制加以指导,几可乱真,收藏者仍需小心为上。

民国初袁世凯在任临时大总统及称帝时订烧了数批专用瓷,世称“洪宪瓷”。据文献资料分析,款识题“洪宪年制”和“洪宪御制”的基本是仿品;题“居仁堂”款的有真有伪;题“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的基本是真品。“居仁堂”是中南海殿名,1912~1916年袁世凯称帝前为总统府,其用瓷题有“居仁堂”三字篆书款和“居仁堂制”四字方形篆书款,一般认为这是1916年生产的真洪宪瓷,因为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晚清瓷的痕迹,其题材为康、雍、乾三朝常见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纹饰和寓意国泰民安、三纲五常的人物图。1916年后,制瓷名匠刘希任制品上也题“居仁堂制”四字款,其质量不逊于真洪宪瓷。仿洪宪瓷的特征为:胎白釉净,无橘皮纹,彩色明艳丰满,人物脸部有阴阳块面,花卉用没骨法画就,器物成对,画面左右对称,这些虽为托古所仿,仍为当时的上乘之作。

闽北私人收藏的民国“居仁堂制”款红釉梅纹瓶见图,当系真品洪宪瓷。该瓶高18.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6厘米。浅盘口、长弧颈、至腹中折肩、下敛收于底足。整器外壁施淡雅浅红的红釉,见橘皮纹,并绘有一株褐色枝干、白色花朵的梅花树,画工精细传神,瓶内壁和底足内施滋润的青白釉,外底足中心见题有朱红色“居仁堂制”四字方形篆书款,实为民国时期洪宪瓷中之上品,殊为珍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釉里红贴塑婴戏纹八方梅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