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看看现代窑口是如何以假乱真的仿制元青花

看看现代窑口是如何以假乱真的仿制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11-19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资料

元青花被无休止的仿制,究其原因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本人最近也在各大网站看到很多关于元青花的论述,其知识含糊不清,概念混淆,牛头马嘴,根本就是瞎编乱造,为此今日本人特抽空全面解析一下元青花,希望各位读者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要被一些错误的观点给误导了。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专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

文物鉴定属标型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器物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纹饰、胎、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下面就元青花瓷器鉴定,结合图例作一些分析∶

一、器形

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但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 从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

二、纹饰

元青花的纹饰是有时代特征的,例如料无分水,一笔点画;布局繁满,层次较多;竹叶向上,蕉叶实心;龙身如蛇,龙爪如镰;回纹单画,树稍出刺;仰覆莲瓣互不相连,三道弯如意开光等等。这些特征在有关元青花的名著如叶佩兰的《元代瓷器》、朱裕平的《元代青花瓷》中均有叙述。

元青花缠枝莲花卉纹大罐

元青花大罐纹饰表现出的“布局繁满、层次较多、仰覆莲瓣互不相连”等

元青花的低档仿品的纹饰一般都是画技拙劣,照猫画虎,有的甚至东拼西凑,不伦不类。例如,把明代弘治莲瓣边饰和清代龙画在仿元青花器物上。这类低劣仿品容易识别,而高级仿品上的纹饰辨识就费事得多。高仿品的画师大都经过美术专业训练,有的还是陶瓷美术专业出身,仿绘元青花纹饰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照着原件临摹,得心应手,甚或并无二致。

高仿元青花的纹饰仿真程度可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从纹饰内容看。图案画最容易仿绘,几可乱真;山石、花卉、树果以及动物也可以画得十分娴熟,真假难辨;人物画最容易露出破绽,要么照图摹描,行笔呆滞,缺少真品用笔恣意的流畅感;要么造型比例过分精确,表情异常丰富,充分暴露出现代美术师的人物素描功底。

第二,从绘画功力看。古代画师虽然自幼学习,或投师,或家传,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具有现代素描、写生素养。故而虽则熟练自如,却缺乏准确之比例及透视关系。随心点染,神韵张扬,不求工整准确,只要活泼生动。现代仿元青花器在纹饰绘画方面恰恰没有这种朴拙简练、夸张传神、意趣无穷的特点。谙熟这些画技特点是辨赝识真的关键之一。因而,仅凭熟知书本上的理论和模式性的描述是不行的,只有长期反复地观察实物标本和可靠的图录,方能从感性到理性,悟出其中的差异,练就明辨秋毫的眼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元青花存世量稀少,目前很难发现纹饰完全相同的器物,因此,面对那些画有世界各地馆藏名品纹饰的“元青花珍品”,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等,请千万别当真,或问:“为什么只生产一件?我这个就不能是同时生产的另一件?”此说法听起来似乎理直气壮,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且莫说让你碰到的机率究竟有没有?单凭这类东西已成群结队地出现,结论已经清楚。碰到有人向你兜售同已知博物馆藏元青花珍品纹饰类似的“元青花珍品”时,要特别提高警惕!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五个观念。

三、青花料

是不是真元青花,用青花料来分辨是一种最有效、最便当的方法。观察近20年来元青花的仿品,在青花料的发色和色料在纹饰画面上的表现最容易露出破绽。

元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属进口料,近年组织过中国专家赴土耳其参观托普卡比宫珍藏元青花器的蒋奇栖女士考证,它就是产于伊拉克的萨马拉青料。萨马拉是古波斯帝国的制陶中心,富藏钴矿。萨马拉在古代叙利亚语发音为Sumra,苏麻离当为它的汉语音译。

苏麻离青属天然矿物料,主要特点是高铁低锰,并且含有砷等微量元素。国产青料都是高锰低铁型,不含砷等微量元素,因此无法用国产青料进行苏麻离青料呈色的仿制。然而近年来确实有不少赝品在青料的发色上同进口苏麻离青料已十分相近。

现在有的元青花高仿品在青料色泽上确实已近逼真,非但颜色接近, 而且也有大量下凹并显“锡光”的“铁锈斑”。其实,元青花所用的进口钴料在呈色上原本并不是一律相同的,在不同的窑温下,因氧化或还原气氛的强弱差异,会出现多种呈色效果:有的色泽较深,有的较浅;有的晕散严重,有的较少晕散;欠火者青中带灰,过烧者深蓝紫黑;烧成温度适宜、窑位上佳者呈色极靓艳,沉稳青翠。

对比真赝,最难仿的有两点∶一个是苏麻离青料的特殊呈色——蓝中微泛紫,青中蕴淡绿;另一个是纹饰笔道中的色料聚缩现象。这两个特点应当是进口苏料中天然矿物的复杂成分(包括氧化钴以外的其他微量矿物成分)在特定窑温和气氛下烧制时的特殊化学反应和合成效果,制假者在破译之前当无法乱真。

那么,如果从色泽上难分真假,又怎样来鉴别真假苏麻离青料呢?我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看“铁锈斑”分布得是否合理?“铁锈斑”是纹饰中青料浓重处铁离子大量聚集并经二次氧化所形成的,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仿元青花在化学青料中添加了较多的铁元素,烧成后也会出现“铁锈斑”,也会有闪闪“锡光”。但是,仿品的“铁锈斑”在分布上,有的太过,“铁锈斑”的密度和浓度大大超过了苏麻离青料成分中铁的含量;有的是在纹饰绘制后再用人工配制的含铁量极高的料水二次复笔点染,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人为的制作痕迹,甚至在浅淡的青花纹饰上出现了原本不该出现的“铁锈斑”。

下面图为一些元青花瓷器“铁锈斑”分布情况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第二,看青花纹饰笔道中有没有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这种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不但在用浓重青料大片涂抹人物的衣饰等部分时会出现,有时在用浓料勾画回纹等细线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多寡表现是同元青花制品的优良精美程度相一致的。越精良者越少,反之相对较多。

下面图为元青花瓷器标本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

资料

资料

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目前尚未见有正式报道,有人认为是青料研磨不细,留有微粒所致,我看可能与青料淘炼、去杂工艺水平有关。某些仿品制作者想必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且刻意模仿,但效果极不自然。

第三,看青料向胎面的下沉附着现象。苏麻离青料比重较大,在烧制中若窑温正常就不会向釉面扩散,而是在釉汁底层发生晕散。侧看釉面会发现所有青料纹饰部分都有下凹现象,只是青料极淡处不太明显。

任何一种国产料,不管它淘炼得或精或粗,其色感都和苏麻离青料差别明显。容易同苏麻离青料在色感上混淆的是另外两种进口料——明代的回青和晚清的“洋蓝”,因为三者的呈色都是青中泛紫。但细心观察,这三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苏麻离青和回青虽然都是天然矿物料,但回青含铁量低,含锰量也不高,故浓艳处无“铁锈斑”;回青和“洋蓝”都没有“铁锈斑”,都蓝中泛紫,但两者相比,回青沉稳耐看,“洋蓝”却俗艳刺眼。

说到这里,有两个现象必须提醒藏友∶一是不要把锰锈斑当成铁锈斑。不少藏友曾经拿着明清时期低档民窑青花瓷问是不是元青花?因为他们看到在青花纹饰的浓重处有“铁锈斑”。其实这是国产青料加工粗糙或者下等青料烧制时产生的锰锈斑。铁和锰两种元素在地球上大都有共生现象,国产青料都是高锰低铁型,如果原料淘炼不细,锰杂质剔除不净,在烧制中就聚集起来经二次氧化成锰锈斑。

由于同铁锈斑一样呈深褐色,容易被误认为是“铁锈斑”。二是不要把“洋蓝”当成苏麻离青。“洋蓝”是晚清民国时期从德国、日本等化工染料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化学料,呈色虽然也蓝中泛紫,但因非常纯净,就没有天然矿物料苏麻离青中的杂质和微粒,也没有铁锈斑。要在青料上辨真伪,唯一的方法就是拿上可靠的元青花标本反复观察,把进口苏麻离青料看透看熟,形成条件反射性的知觉。

青料色感有苏麻离青味儿的有可能是真苏麻离青发色,也有可能是较为成功的现代化学料仿色,但青料色感没有苏麻离青味儿的,绝对不要当真元青花买!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四个观念。

几条要领:

1、元青花瓷的积青处可产生“铁斑”,但不是积青处都有“铁斑”。

2、纯进口苏勃尼青钴料和混合钴料“铁斑”颜色是有区别的,越纯的苏勃尼青钴料其“铁斑”色越趋暗,并且斑趋少趋小,越不易发现;而加入国产料越多,斑越趋褐趋多趋大。由此我们可知,凡“铁斑”趋褐趋多趋大明显的器物,其实已经混入其它钴料特别是国产钴料了,只不过是以哪种钴料为主或比例大小的问题。包括被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伊朗伊拉克保存的那些元青花瓷精品,当时也都是在国内加工,其用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相当纯,但有的发色却一般。

3、“铁斑”有的吃胎,有的仍然浮于釉表,并非所有“铁斑”都下沉。希望有方便者专门去看看身边能看见的诸如包头元青花瓷大罐等馆藏器物,以解释疑。

4、“铁斑”越少越小的器物,越是工艺精良之器,同时也存在无“铁斑”器物。

5、“铁斑”现象只宜做参考,并非决定元青花瓷属性的关键。

资料

苏麻离青料积青处中发暗的条形黑“铁斑”,有极轻微的褐,仔细观察可看清

资料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褐色“铁斑”于釉表表现情况

资料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灰褐色“铁斑”,数量趋多

资料

进口苏勃尼青钴料产生的“铁斑”及晕散

资料

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产生的晕散效果

资料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的钴料积青处中部出现的黑褐色“铁斑”,需仔细方能看清

资料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资料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时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资料

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出现的有根的“火山斑”及普通褐色“铁斑”

四、胎质、胎色

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

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

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下面图为一些元青花瓷器底足及瓷片断面元代麻仓土呈现的胎质、胎色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五、釉质、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分、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地配制。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最近看到有极少数仿品的积釉处呈湖蓝色,但又蓝得太过,同真元青花透明釉两相比较,便显得极不自然。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现代仿元青花多用气窑烧制,窑温易控制,窑内温度均匀,气氛好掌握,烧制成品率高。

但由于柴窑和气窑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和升温曲线的巨大区别,现代气窑无法完全重复瓷器在柴窑内烧制时的复杂甚至极其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表现。现代气窑仿品釉中气泡小而密,缺乏通透层次感;而柴窑烧制品釉中气泡则较之稀少疏朗,气泡间空隙大,大、中、小气泡都有,且分布有层次感。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这种感觉是源于釉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官窑透明釉器因为釉质纯净,烧窑技艺精湛,对窑温的控制稳定均衡,所以很多产品的釉中气泡也较小、较密,但仔细观察分辨,仍可找出同气窑效果之间的微妙差异。

有人认为釉中气泡对鉴定工作没有作用,笔者不敢苟同。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同一定的本质相联系。瓷釉中的气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变化一定有其物理的、化学的原因。不同时代的不同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必然会在瓷器上有所反映,包括从釉质的气泡上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真伪鉴定和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诚然,当前对釉中气泡的形成、时代特征及表现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还在探索阶段,但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六、制作工艺

真假元青花在工艺上的区别较大。

1. 从施釉和釉斑鉴别。元代对器物施釉用的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大器如梅瓶、大罐等外部上釉用刷釉法。由于元代制瓷工艺中普遍对器底处理比较粗糙,施釉后器底往往粘釉,因此瓶、罐底部烧成后往往留下少量釉斑。现代仿品大都采用喷釉法, 底部无釉。为了制造假象,就人为涂抹假釉斑。真假釉斑的区别在于:真釉斑为器身刷釉后的底部粘留物,有的器物有,有的器物没有。假釉斑往往很多,且大片存在,这就弄巧成拙,露出马脚。真釉斑是在施釉工作台面上随机沾上的,多呈小片状。假釉斑是刷涂的或点涂的,可明显看出人为痕迹。

2. 从器底的修削工艺特征鉴别。元代辘轳车转速慢,大罐、梅瓶修足粗,刀痕宽但很自然;现代用电动快轮,转速快,修足细,太规整。为了仿古,有的故意用宽刀深挖, 但刀痕太宽太深,又太过规整,很不自然。元代器底无论大小皆平切,然后侧棱倒刀,圈足内墙皆外斜。瓶、罐一类大器不重修足,圈足较浅,足墙宽厚。现代仿品有的正面看颇能蒙人,翻看底面,修足滚圆,内墙直立,刀痕细匀,一看便知是电动转盘作品。

3. 从接胎痕迹鉴别。接胎痕是古代制瓷工艺的弊病,元、明两代凡需分段拼接之器多难避免,入清后随制泥、成型及烧成工艺之进步逐渐克服,所以观察接胎痕就成为鉴别真伪元青花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制瓷所用的胎泥,配方比例科学,泥料颗粒细、密度大、间隙少、无气孔,加之硬度适中,烧制温度控制准确,除特大型器物因自身过重,烧成后往往也会出现接胎痕外,一般中小型拼接器已看不到接胎痕。元青花仿品中,有的器里器外都没有接胎痕,不用再看,便知其假,因为它超越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有的虽有接胎痕,但绝大多数为人工制作, 横接胎痕极不自然:有的凸出部分显得过分,超越古代泥料的可能凸出限度;有的内部显得过于规矩,不像是在高温烧制时器物上部重力自然所为。值得警惕的是,现代高仿品中,有的在泥料的配制、接胎成型以至柴窑烧制上已与古代工艺暗合,这类高仿品显然已蛊惑了不少收藏者,并仍有不断蔓延之势。因而在古瓷鉴定上,我们应该持“一票否决”的谨慎态度,即:只要发现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赝品特征,不管其他许多地方多么类似真品,应当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定。

在古瓷鉴定上很多人被骗,多是因为被某个貌似而实非的特征所蒙蔽,采用了所谓的“一票肯定”,这种一叶障目的方法是必然要吃大亏的。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时代已不同,网络、图版及实物已使高仿瓷皆有所本,仿制出一个、二个甚至更多类似真品的特征已不难办到。有鉴于此,面对一件瓷器,千万不要正向思维,同书上对照看哪儿对哪儿真,而是要用逆反思维,专门寻找疑点,挑剔破绽。看出破绽的,那怕再小,千万勿存幻想,要坚决予以否定。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六个观念。

4. 从当时工艺习俗上鉴别。如元代高足杯、碗的高足是在利坯后用泥接,从中空的筒状足底看进去,可以观察到连接时挤压出的一圈泥浆被烧结在杯、碗底部。明代永乐以后始用釉接,因此不用泥接的高足杯、碗肯定不是元代之物。当然现在已出现泥接工艺的仿品,收藏者不可不防。

七、铭文。已知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瓷中,在制作过程中书写铭文于釉下者,除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那对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外,还没有发现更多被公认为有铭文者。但近年来随着元青花仿品的大量涌现,带有纪年铭文的“元青花”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什么“大元国延祐×年”“枢府公用”“太禧公用”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把写在仿自清朝乾隆时代的五管扁瓶上的“大蒙古成吉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字样,视作罕见的“元青花铭文”,在其书中宣扬,以为“追思悼念铭文”。查“万岁”一词,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之解释最为准确:“……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辞海》在“万岁”条引证这段释义后特别加上“今也用为祝颂词”,哪有对死人用称“万岁”来寄托追思之理?已发现的元青花真器上写有年款、铭文者非常稀少,凡见到有铭文、年款者千万要提高警惕!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七个观念。

传统经验鉴定方法最重视的是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其次是工艺和款识,最后才是胎釉和彩料。现代条件下使用目鉴方法时恐怕要打个颠倒才对,最要紧的是把住胎釉彩料关,因为人为因素越多的越容易提高水平,而属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就不是制赝造假者随心所欲而能为之的了。

当然,上述常规特征的鉴定并不能保障收藏者在辨伪识真中百分之百地成功。中国的古瓷鉴藏活动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战辨伪方法, 例如“使用痕迹鉴识法” “土锈水锈识别法”“拉胎划痕检验法” 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广大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常规鉴定理论之外,也应当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引用和借鉴了一些杂志和网上的关于元青花瓷器鉴定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青花瓷学问很深,初学者切勿盲目买进,日趋成熟的仿制技术,让更多专家都打眼,更别说一般普通藏家,建议各位沉淀下来,亦步亦趋慢慢学会其中的精髓。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瓷器的网状特征现代能仿制吗


说起这青花瓷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个时期都有着每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例如唐代的是白瓷釉下点钴蓝,宋代的青花瓷大都为灰蓝色或者灰白色的而其实真正特别的是元代的青花瓷上具有的网状特征是在各个时期的青花瓷中最为独特的,是不可仿制的,即使在现代我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娴熟的制瓷手法也是无妨来仿制元代青花瓷表面应结晶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这是元代瓷器中最为独特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是后人无法取代的标志。

为什么说元代青花瓷的网状特征难以仿制呢?根据有效记载就目前来说现存的元代的青花瓷器真品是非常稀少的,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大约四百多见真品,在我国被专家所认可的元代青花瓷器也就仅仅只有一百多件,所以这也就使得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价值极高,但是为什么要说它难以仿制呢?它的现存量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除了现存量少这一原因外我们从制作的材料上来看也是可以发现其元代青花瓷网状特征难以仿制的原因。首先它所用的材料为苏麻离青料,它是可以在青花瓷表面可以生成氧化铁结晶物,会形成有斑块状、树枝状、条状、以及网状的形状,形成这些网状的原因是因为苏麻离青料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的时间的积累下发生各种反应使之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网状结晶纹,它们是自然形成的,是后世无法仿制出来的形状。

其次在元代青花瓷器瓶上,因为有铁元素的存在所以在瓷器的表面会有褐色的铁锈斑,这种铁锈斑是与结晶网状纹共生的,它们相互依存使瓷器瓶身的网状纹更加的明显,这种元素之间共生的现象也是十分少见的,也是后世无法仿制的最大原因之一。具有学者研究所说,元代青花瓷中所用的苏麻离青料是经过提纯加工的,在色泽上相对比较纯净,不会晕染使得这苏麻离青料的结晶网状无法仿制,也正是元代青花瓷器的这一显著的特征使它成为收藏鉴定是否为真品的主要研究对象。

元代青花瓷器也正是因为它这一无法仿制的独特特征,在艺术收藏界中十分受人们的喜爱,也使得它的艺术收藏极高。

收藏元青花,那你得点开看看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全世界的一个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之一。

元青花收藏获青睐

元朝自忽必烈立国后至元十五年(1278)便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元贞元年(1295),浮梁县升为浮梁州,在元泰定后“由本路总管监陶”。景德镇是创烧元青花的圣地,无论是饶州路总管监陶还是浮梁瓷局管理,元朝政府对景德镇这个地方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是使用元青花最为普遍的国家之一。考古资料表明,凡是元朝统治过的一些重要区域,几乎都能发现有使用元青花器物的痕迹。而来自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元青花在元朝就被输送至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出口”业绩,充分说明了元青花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和巨大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国有博物馆不断从民间收购来补充馆藏,有名气的拍卖公司不断拍出元青花真品,这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数量逐年攀升。据2011古董《拍卖年鉴》载:仅2010年在佳士得、苏富比、永乐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富德这几个拍卖公司中,拍出的元青花瓷器就达11件(假货假鉴假拍不算)。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元青花的成交价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青花已成为古代艺术品中最为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

元青花显露出的巨大经济价值,也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设窑烧制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镇仿造元青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陶瓷厂联合研制进行。1983年《景德镇陶瓷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认为,开始的仿品是对照着已经发表过的馆藏图片资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继而拉开了景德镇民间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种档次的仿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分散到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场,令极少量的真品变得真假难辨,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知假鉴假、知假拍假的丑恶现象,给收藏领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误区。这给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收藏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收藏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平和的心态和专业人士的协助引导,很容易上当受骗。

鉴定应从学习标本入手

鉴定元青花的真伪应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人们常说,真正的古董是可以对话的,那就要看你是不是真正地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了。在社会上征集摸底的实践经验告诉笔者:绝大部分的好藏品已经被一些懂行的收藏家收藏起来了。比如有一件元青花花卉出戟瓶,是在南京早年发现的,先后被藏友们转来转去几次易手,大家谁都没有重视这件瓶子的最大意义,最后转到了一位南京当地知名收藏家手里。后来,经元青花俱乐部的一位会员介绍,笔者看到了这件出戟瓶,非常喜欢便提出求购,经过几次做工作,最终如愿购入囊中。经过简单修复后,它便成了笔者收藏品中最珍爱的藏品之一。后来,北京大都会馆在举办展览时还曾把这件出戟瓶当做标志性器物来做宣传,可见这件器物在瓷器藏界还是能够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和认同。

在鉴别时,除了对器物常规的胎土、釉面、画工、纹饰、器足、手头,以及正常磨损和使用痕迹的辨别,还不能忘记对高仿品制作进展的信息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骗性加以防备,要了解到真实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视。

经过近20年的收藏经历、实践磨练,笔者有一些体会:首先,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其次,认识真品要从标准的标本入手,经常不断地对照标本交流,认识真品,熟悉真品,多看博物馆里的资料核对实物找感觉,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找灵感。最后,藏品要勇于亮相,多举办藏品展览、展示、讲座、交流,以此机会结识有实际经验的高手、结识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倾听业内人士的评论和意见,不断取得收藏鉴赏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民间有元青花的遗存

我国是元青花的主要产地,也是使用元青花的重要场所。民间有元青花的遗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元代器物还待我们去认知和发现。民间会经常发现一些普通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这些元青花可能有的器型小、发色浅淡、绘画简单,市场价值不是很高,但它们的历史文物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藏品串联、整理出来,一定会有很大收藏研究价值。然而大众收藏一般都喜欢把眼光盯在档次较高的漂亮藏品上,总是抱着要发大财的心理去收藏,如果是这种目的,笔者要告诫大家: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收藏元青花器物和标本的来源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海南渔民早年从南沙群岛打捞上来的元青花出水瓷片标本;二、内蒙古地区元上都附近元代皇宫旧址和生活遗址大量出土的标本;三、北京元大都皇宫遗址和附近生活遗址出土的大量元青花标本;四、景德镇元青花窑址发现的大量元青花标本和火照及窑具;五、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里以及被拍卖公司和国外个人收藏机构所收藏的器物和标本。

目前,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我们国内的实物资料相比国外要多,应该说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民间的研究仍不可忽视。因此,普及元青花收藏鉴赏知识、提醒收藏误区和陷阱以及提高民间收藏研究保护意识,是元青花爱好者和收藏者共同的责任。

▌从造型入手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菱花口大盘,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元青花大盘在造型上特点鲜明,胎体厚重,显得饱满、硕大,具有雄浑的气势。其口径均在40厘米以上,以45厘米左右的尺寸最为常见,最大口径近50厘米。口沿都为折沿板式,分菱花口与圆口两种。

元青花云肩凤纹大盘,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

元青花莲池游鱼纹大盘,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菱花口数量更多些,口沿波折有度,富于变化之美,风格与14世纪中东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的金、银、铜等金属器皿有相似之处。受当时瓷器成型工艺与烧造技术的历史局限,元青花大盘的造型并非十分规整,而是略有变形,有的器口不是很圆,有的腹身也有些歪斜。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元青花大盘的赝品,貌似可鱼目混珠,但整体造型中规中矩,缺乏真品敦厚朴拙之美;口沿、圈足等转折处线条生硬死板,没有真品流畅自然的神韵。

▌从胎体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瓷胎系采用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作而成,胎质坚实,胎色较白,略微泛灰。因受当时瓷器胎料制备与制作工艺技术条件的时代局限,露胎的底部经常可见孔隙、黄褐色斑点、窑裂等现象,而圈足的胎釉结合处及器身缺釉处周边也往往呈现出火石红色。

元青花大盘底部的窑裂

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元青花大盘仿制品也有火石红等现象,但不够自然,人工作伪痕迹明显。另外,真品元青花大盘看上去很重,而当用双手捧起时却没有沉甸甸的感觉。仿制品则手感较重,当用双手捧起时感觉死沉死沉的。

▌从釉面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釉面白中闪青,质感肥润灵动。因受当时釉料制备与工艺技术水平的局限,釉面会带有砂粒、漏釉、鬃眼及黑斑等瑕疵与缺陷。

元青花大盘釉面上的鬃眼

盘是古代重要的餐具,元青花大盘也不例外,其主要功用是作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餐具器皿,经过长期使用难免会留有各种痕迹,常见的有磕崩、磨擦丝纹及划伤,有的盘底为刀具在其上切割食物时而留下的硬伤,口沿磕缺或剥釉。

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元青花仿制品,釉面质感不如真品通透润泽,且色调往往白中泛绿,制作上去的各种伤痕与划纹更是显得十分的生硬。

▌从青花釉料入手

元青花大盘使用的是进口钴料绘制而成,因钴料中含铁量较高,故青花呈色浓艳,层次分明,有浓、淡、深、浅的色阶变化,并带有黑色结晶斑。

元青花大盘的花纹图案绘工娴熟,技法独特,画面精美,气韵生动,为后世所难以启及。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赝品则多以化学料绘制,青花呈色混沌,色调漂浮,缺乏浓淡变化、层次分明的立体感。由于仿制品者要照着图录刻意摹画,故大多运笔呆滞,缺乏气韵连贯之势。一般来讲,画工精妙的元青花可能为真品,而画技拙劣者则一定为赝品。

▌从纹饰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图案布局颇具特色,一般由多个层次的装饰带构成,少则三层,多则四、五层。层次虽多,但繁而不乱,布局满密而清晰。一般自口沿至盘心用弦纹依次划分:口沿和内壁各饰一圈辅助纹饰,盘心绘主题图案。口沿沿面上的辅助图案有海水纹、菱格锦纹及缠枝栀子花纹等。内壁辅纹则多为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个别为凤穿菊纹或如意开光海水纹。盘心主题内容丰富,常见有莲池纹、凤纹、云龙纹、鸳鸯纹、孔雀纹、麒麟纹、鱼藻纹、庭院景物纹、竹石瓜果纹、芭蕉纹、杂宝纹等。题材主要取自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纹样,同时还融进了多民族的文化因素,形象再现了当时中外艺术互鉴互融的历史。

因为之前学术界尚未发现与之类似的物品,所以当时文物部门也一时无从断定。

考古专家看过器物后,发现从胎质、造型、绘画、花纹布局等方面看,它都是较为罕见的文物。

最终经过权威鉴定,确定它就是元代的八棱罐,目前被收藏在了辽宁省博物馆。

当时,这件稀世珍宝一露面,便震惊了国内外的文博界!

因为虽然曾被当做腌鸭蛋的罐子,但它的估价却是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使用价格。

据悉,堪称国宝级传世孤品的这个罐子,已被收录进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中。

▽▽▽

这件元青花八棱罐罐体满施白釉,青花灰中泛紫,纹饰受宋元时期文人画风影响,描绘生动,遒劲豪放,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佼佼者。

肩部堆塑对称的兽头耳,通体青花绘纹饰五层:

口边饰几何花纹带;

颈与肩部饰一束莲、牡丹、秋菊等花卉组成的上下两层花纹带;

胫部饰变体莲瓣一周;

罐身共有八个面,腹部开光绘自然景色,依次为松、竹、梅、荷塘鸳鸯是为主体纹饰,纹饰相同者两两相对,正、背两面为荷塘鸳鸯。

虽然修足不够规整,仍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元青花珍品。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

因为相比首都博物馆的凤首扁壶、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和安徽省博物馆的折枝花卉纹象耳瓶等元青花器来说,在鞍山发现的完整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是何等珍贵!

▲安徽省博物馆折枝花卉纹象耳瓶

这再一次验证了元青花的稀缺性,也表现了元青花瓷器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爱好者。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澳门中信,香港皇室贵族,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大联盟,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

收藏以假乱真 瓷器作假已成流水线


陶瓷一直是收藏界的热点,在国内外有着众多的粉丝。同样,陶瓷也是造假最多的收藏门类之一。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主。日前,有媒体公布了“文物造假地图”,但这对圈内人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会长、山东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陈玉泉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不同地区陶瓷的种种造假手法。

景德镇:元明清高仿

上百家作坊造仿品

据景德镇市有关部门统计,该市的制陶瓷企业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在景德镇,各朝各代的官窑瓷器随处可见。这里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

陈玉泉说,景德镇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延传至今,有一些作坊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像元青花、明代的成化瓷等。仅在樊家井、筲萁坞等地就有上百家从事这种仿古瓷器生产的作坊。其价格从低档的200-300元到高档的3000-5000元不等。据他所知,一般贩子只卖中低档的仿品,或者高仿中的残次品。而高档产品则被高手甚至个别专家买断了,然后堂而皇之地走进拍卖场,或者被经济实力强的人所收藏。“有人曾经把价值几千元的高仿元青花卖出500万-600万元的价格。”陈玉泉说。

专业性强分工明确

作假产业形成流水线

“以景德镇的仿青花瓷为例,工艺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练泥拉坯、青花绘制、施釉烧炼、最后做旧。在这里,整个产业链的分工非常明确。比如新的高岭土,有的作坊专门供应土,有的专门负责拉坯然后送货上门。在小瓷器作坊聚集的地方,街上常能看到一辆辆到各家送坯的车。”陈玉泉说。有些窑就设在家里,小的电窑一米见方,大的能烧十几件,配有电脑控制的设备,控制窑温。煤气窑大些,能同时烧几十上百件瓷器。陈玉泉说,一般低仿的就烧一次(11-12小时),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仿得好的要烧两次,中间再上一遍釉,就有了古瓷的特征了。另外,从画工上来说,低仿的一般是一个人绘画,而高档的则是不止一人绘画:擅长画风景的专画风景,擅长画花鸟的专画花鸟,画人物的专画人物,然后有专人写款,形成一条流水线作业。

陈玉泉说,还有仿得更精美的,足以让专家走眼,以假乱真。比如,成化瓷可谓诸窑之冠,有人会买一个老碗残件,然后通过特殊渠道弄来马仓土(已封矿),然后在墓葬里找到成化的老料。找到烧窑高手,租好窑位后,用传统工艺烧制,过程非常讲究。比如,燃料要用红松,不能用主干,也不能光用枝叶,而要用油性较大的中干来烧,发色根据窑位来确定。订烧一次起码烧30件以上,挑最好的一个留下,其他的敲碎,这样的物品就是某些专家也很难辨认,然后就可以冒充古董珍品通过某些渠道上拍了。这些让一般人分辨不出来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高仿品。

烧制高仿品,一般每年都会换花样。因为一旦在拍卖场上拍出好价钱,很快就会有贩子来仿造,导致市面上同类物品大量泛滥造成滞销,所以经常换品种烧,一般每年烧制的都不重样。

钧瓷遭遇假货泛滥

酸蚀、埋土、粪水泡

河南神垕镇是中国钧瓷文化的发源地,钧瓷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一直都很受追捧。历代仿制、作伪之风盛行,而有些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陈玉泉讲,目前市场上造假的低档钧瓷一般在数百元,中高档的在3000元-5000元不等。对于烧制后的整器,低档的一般用高锰酸钾做旧,还有的用红茶煮。高档点的做旧方法是埋土做旧,埋到土里,有的还在器壁上加点鸡蛋清,形成类似氧化钙的效果,但是真正的氧化钙是不怕热水烫的,蛋清做旧的用热水能烫下来。有的还在土里种上草,做出草蚀的效果,好像是出土的瓷器。还有的泡到粪土里做旧,泡上一两年。

做旧比较自然的是老胎挂彩。比如仿元代钧窑,一般选用元代的其他窑口相近的器型,比如磁州窑的旧器,脱釉后再上钧釉的彩,烧制出来跟真的几乎一样。但即使这样也能鉴别出来,比如说新釉子中缺乏蛋白石(二氧化硅胶凝体)的成分,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假钧瓷看上去很亮但不反光,真的即使不亮,但是遇到光照时也会闪闪发光。另外,底足胎釉接合部有一层干边、水渍痕周围有一圈细细的火石红边,假钧瓷无法解决这一自然现象,所以真伪仍能通过这些细节辨别出来。

唐三彩造假

X光照出3000年前文物

洛阳南石山村是现代高仿唐三彩的所在地,据陈玉泉介绍,早在民国时期洛阳就有仿制唐三彩的,但是原来的技术远不如今天。30年前出现的假货,有些因为没有图片、资料等,是闭门造车,所以造型很现代,普通人就能辨别出来。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物的增加、信息传递的便利,很多作假的贩子已经能直接仿到位。

一般低档的唐三彩价格在200—1000元,多是用医用石膏和普通石膏制成,但这样的怕开水,用热水一烫,就冒出一股石灰味。而且从外形上看,这些瓷器开片疏松、易于鉴别。

高档一点的用高岭土烧制,造型准确,釉水发色,烧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个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泽和亮光,之后进行腐蚀处理,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样的足以让专家打眼,还有的用X光射线照射后以增加年份。

陈玉泉讲了一则业内熟知的故事,前些年,一尊从中国运到欧洲的“唐三彩”马被海关截获,海关官员断定这件文物为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然而当专家用目前常用的热释光技术对这件“唐三彩”马进行鉴定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热释光测年显示,这是一件3000年前的“文物”。而唐三彩的历史仅为1300年左右,唐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3000年前?进一步分析终于发现,这是一件运用高科技造假手段改造的赝品。造假者为了欺骗热释光测年手段,使用X光对赝品进行照射,结果没掌握好时间,导致了“三千年”的笑话。

龙泉窑仿造

木棒裹砂纸造旧

浙江龙泉主要是仿制烧造龙泉窑仿品,龙泉窑的鼎盛时代是在南宋。从元代开始,随着景德镇的制瓷业兴起,龙泉窑渐渐走向衰落。陈玉泉说,宋代的器形有很高的审美情趣,但是非常难仿。现在很多仿品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协调。

北宋、元代龙泉窑温一般控制在1250-1300℃,烧制过程需要4-5天,所以瓷器有种玻璃般的光泽,而且大部分带有开片,手感光滑圆润,南宋龙泉窑温则控制在1100℃左右,瓷器有种油脂光泽,而且不开片,现代仿品烧出后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砂纸打磨等手段。通过药水腐蚀,使仿器在手感上达到微汗的感觉,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表层微小的气泡,很多被化学药品腐蚀破了。有些低仿品用砂纸打磨贼光,还有的用裹了砂纸的木棒敲打。

另外,真的龙泉窑贴花若隐若现,有种蒙眬美。而作伪的则比较清晰,立体感强。在刻画上,真正的龙泉窑是用竹刀,刀法是直切斜划。而现代一般不用竹刀,即使使用,也达不到古人那种流畅洒脱的感觉,一般断气、生涩、缺乏灵动感。

此外,据陈玉泉讲,河南省的宝丰县是中国汝窑造假的聚集地,而在福建和广东潮州也是陶瓷造假的重灾区。

元青花瓷器的仿制与鉴别


50多年前,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位。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3、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凡是了解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6、釉色过白者。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元青花收藏小心仿制品 看元青花的面世量


关于元青花的面世数量,学术界有较一致看法:“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大致为300多件,其中大部分流失在海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尤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有:元大都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等。”〔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2004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

上述统计数,与冯先铭先生十年前所作“就目前的收藏来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国内的收藏逊于国外。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的估算,基本一致。稍有差异是“国内收藏”这部分,十年前估算“有100多件”,此次为“120件左右”,亦就是说,十年间增长一成。

然而近些年来,国内收藏圈子里不时冒出“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的惊人消息。一些涉猎古瓷时间不长的爱好者,靠着工薪,二三年里就收藏到数件、十数件完整的至正型元青花。更有人凭借手中拥有上百件或数百件元青花的“事实”,著书立说,证明中国“民藏元青花质量、数量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并且足以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所藏的中国元青花瓷媲美。根据这些资料,有学者推断“全国民间收藏元青花约有3000件”,还有人估算出民藏元青花达5000件之多。

当然,这些人的愿望十分美好,只是愿望同考古发掘及客观事实相去甚远,显出了天真与无知。

建国以来,重要的元代窖藏、遗址以及墓葬已发现二十来处,出土物中的元青花,成了填补国内博物馆元青花空白的重要来源,亦是学术界统计出“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元青花的主要依据。

遗址中,元大都功不可没。马希桂在《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2005年第7期《收藏家》〕一文中说:“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博物馆中收藏元青花瓷最多的单位。现有出土和传世元青花瓷16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970年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发掘的元代窖藏。窖距地表深不到半米,上面覆盖着一个瓦盆,内藏青花瓷10件,青白瓷6件。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可以看出,有些器形独特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见。如旧鼓楼大街豁口东窖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全国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但是,笔者见到完整的青花凤首扁壶,起码有十件。有一爱好者一人庋藏了两件,他说,旧鼓楼那件是破的,是几个士兵喝完酒后随手扔掉的,而他的,系来自元代统治者的老家内蒙古大草原。

河北保定窖藏的规模不大,秘藏元瓷总共11件。除2件白釉器和3件蓝釉绘金彩器外,有元青花梅瓶和玉壶春瓶计4件,还有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盖罐一对。这6件,件件堪称国宝,由此让保定名震天下。

窖藏规模最大的数江西高安,出土元龙泉窑青瓷168件,元钧窑瓷3件,元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青白釉、卵白釉瓷68件〔参见1999年第4期《收藏家》〕。在这批239件出土元瓷中,尤以18件元青花瓷〔觚1、罐2、梅瓶6、高足杯9〕和4件元釉里红瓷〔罐、瓶、匜、高足杯各1〕最为稀世名贵,精良的瓷质、别致的造型、细腻的纹饰,令中外陶瓷专家为之倾倒。

内蒙古出土

内蒙古地区亦属元青花“高产地”。为此,呼和浩特市赵爱军先生很自豪地在《内蒙古出土之元代青花瓷》一文里讲道:“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十几件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有:内蒙古博物馆藏瓷罐和大盘各l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高足杯l件,锡盟多伦县文化馆藏盅2件,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管所藏高足杯2件、龙纹玉壶春瓶l件,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藏高足杯2件、碗和盘各l件,赤峰市松山区元代窖藏出土龙纹高足杯6件,通辽市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各藏玉壶春瓶l件,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文物站藏碗l件。此外在阿盟额济纳旗绿城子遗址和伊盟乌审旗三岔沟古城内还发现了许多元代青花瓷片。”赵爱军说“从以上资料看,内蒙古元青花发现数量名列全国前列,均为餐饮用具”,笔者之所以把内蒙古发现元青花的相关报道较详细地记录在案,是因为眼下涉及内蒙古发现元青花的故事特别多。一些持“宝”人经常铮铮有声道,“此件扁壶出土于内蒙古”,“那一件大罐也出土于内蒙古”,好像内蒙古遍地是元青花,元青花多得不得了,而且,精到得件件堪称顶级文物。实际上呢?偌大内蒙古大草原,元青花平均每三年才发现一件,而且几乎都属“餐饮用具”,少见美轮美奂摆设器,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由上可知,除遗址及一些窖藏外,国内从其他方面获得元青花皆十分零星。所以,元青花的面世量,其增长速度只能是缓慢与平稳的,不可能在十年内翻几番。至于传世件,历来就少,连保存传世器物最多最全著称的北京故宫,其旧藏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他品种旧藏瓷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叶佩兰《元代瓷器》〕。为此,故宫博物院于1949年后,不得不靠“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来弥补这一历史空白。

现仿如潮

元青花的仿制历史并不长,总共只有30年。可市面上涌现出的元青花则铺天盖地,这是为什么?

简言之,供销两旺:就仿制者与卖方而言,乃利润或暴利的诱惑在使然;于藏家和爱好者来说,维系着对文化与财富的憧憬。

元青花,系中国古陶瓷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瑰宝。加上其青翠又凝重的图案装饰,气势恢弘而优美的外观造型,以及较少存世量,故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大受青睐,一件元青花瓷,动辄以数百万或上千万港元成交。2003年秋在北京华辰拍卖的一件元青花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罐的口与颈有残、用金属物镶配,但经过多轮角逐,仍以高出估价四倍多的209万人民帀成交。而一件27.5厘米高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2005年7月于伦敦佳士得拍得2.3亿人民帀,不只创下中国古瓷成交价之最,还使中国古代艺术品一跃登上世界艺术品十大天价的排行榜。在价格与利润的驱动下,大量元青花赝品源源不断从景德镇流向全国。其中,有些作为仿古工艺品,有的则以假乱真。与此同时,各地新生出一大批元青花爱好者。这些人士中,既有高学历者和事业有成者,亦不乏刚够温饱、靠缩衣节食收藏艺术品的工薪阶层。他们在视收藏为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的同时,大多又把艺术品收藏当作一种时髦的投资行为,也就理所当然地演绎着一幕幕财富神话。

其实,人的很多失败,都不是发生在未知的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识里。鉴于此,当“元青花”出现在面前时,一些浅显的道理无论如何是不可被忽视或忘记的。

元青花的仿制与鉴别_陶瓷知识


50多年前,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位。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讯,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过去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位。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贵的青花瓷器是元青花吗?价值如何?


白底兰花,一抹青韵。短短八个字,道出了青花瓷器的神韵。瓷器可以说是我国的代表性文物,不仅深受我国国人的喜爱,而且还深受西方人民的喜爱。就连我国英文名称“China”都是从瓷器中所直译出的,了解瓷器文化,也就相当于了解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由此可见,瓷器在我国有着深远且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不同朝代的相继跟迭,从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瓷器,那么哪一个朝代的瓷器最为珍贵呢?它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说起这青花瓷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中的一种,而且是在所有的青花瓷器中最贵的一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元青花瓷器的稀有性。元朝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因其朝代时间短,也是造成“元青花”存世量稀有的关键原因。瓷器元朝时期所制成的元青花瓷器主要是以外销瓷为主,流传在皇宫内部或者民间使用的瓷器只有极少数的,这就使得我国国内所存世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稀有,这是其收藏价值高的原因之一。

不说元青花的稀有性以外,元青花瓷器收藏价值高的原因除了是因为画功精湛、制瓷工艺繁琐之外,还在于其瓷器造型丰富、颜色用料奇特、瓷器纹饰多种多样、瓷身题材丰富有趣,以及还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元青花瓷器以苏麻离青为主要颜料,有制瓷人在瓷胎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在加以元朝时期杂剧十分流行,所以有部分青花的图案也是出自于杂剧之中的人们,但是以杂剧为题材的瓷器并不多,据统计,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绘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瓷器不足二十件。

这介绍完元青花瓷器之所以“贵”的原因之后,在来探究一下它到底价值多少?就以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例;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只有三件,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时间为1950年,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属于国宝级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目前它的价格已经达到了8.4亿元左右。这件瓷器还为我国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工艺、绘画、烧制已经社会背景、人文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也是它价值真正的所在之处。

另一件元青花的瓷器也用其自身的价格,证明了元青花瓷器的价值所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由景德镇所烧制,与其他同类的瓷器相比,它的体型更大一些,这件藏品在当年可是拍卖除了2.3亿元左右的高价,由此可见其收藏价值之高。更是有些民间收藏家道出:元青花瓷器的残片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民窑所制的普通瓷器的价格也不低,更何况属于精品的价值呢。

元青花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元青花垂肩如意开光式穿花飞凤牡丹纹梅瓶,尺寸:42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HKD 1,406,400 ,成交时间:2004.04.2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2:元青花花卉缠枝牡丹纹大梅瓶连盖,尺寸:高47.3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8,799,750 ,成交时间:2003.07.0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3年春季拍卖会。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尺寸:高38.4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6,124,100 ,成交时间:2002.10.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4:元青花云龙纹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584,000 ,成交时间:2005.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5: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亚历山大瓶),尺寸:高47厘米,估价:RMB 35,000,000 ~ 55,000,000,成交价: RMB 56,810,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6:元青花外缠枝莲内荷塘纹大碗,尺寸:直径29.5厘米,估价:RMB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RMB 3,622,5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器形规整,撇口弧腹,胎质细密坚实,白釉润泽凝透,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缠枝花卉一周,碗心绘荷塘图案,外壁纹样分两层描绘,近口沿处为缠枝莲纹,中间以青花双弦纹分隔,近底足处装饰一周仰莲纹,每瓣彼此分隔明显,为元代之特有装饰特点。画面生机盎然,意境清新。整体青花发色浓郁,深蓝与润白的对比,给人鲜明的视觉效果,绘画笔触大气豪迈,简洁明快,为元代青花佳作。

7: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元青花传世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系。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变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牡丹纹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天津博物馆所藏的缠枝牡丹纹兽耳罐,罐身腹部所绘云龙纹,其怒瞪的双眼,鱼鳞状的鳞甲,利刃般的龙鳍,鹰形的指抓等特点,均与山东省青州市青州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龙纹玉壶春瓶上的龙纹极其相似,可资参考。此件作品制作时间应是在至正十年(1350年)至元末(1368年)这十几年的创作成熟期,属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经典作品,实属难得珍品。此式铺首大罐的使用对象目前合理的推测应集中在蒙元官宦显贵阶层。且其诞生于元代饮酒之风密切相关。蒙元时期由于中国加强了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学习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蒸馏酒技术,而且很快在国内传播开来,这是中国酒生产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化。饮酒成风,自然重视酒酿的储存和饮用器具的精致化,由于饮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动的储存工具,因此此式铺首大罐应运而生。

8:元青花岁寒三友罐,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5,005,000 ,成交时间:2004.06.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季拍卖会。

此器造型为元代青花罐的经典。直口、短颈、溜肩、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至足,器型曲线,近于圆弧之极至,兜转大度,充满张力,平底,口径大于足径,使之壮硕而不失挺拔韵致,为元代青花罐经典造型。口沿至足,逐层绘菊花、卷草、蕃莲、松竹梅、蕉叶、云肩等纹,构图疏朗,腹间勾双弦线,下绘的松竹梅,简率、野逸,有元人倪瓒“逸笔草草”之画意。“岁寒三友”为元青花流行图案,然岁寒三友纹青花大罐,存世与出土的完整器,甚少,此为仅见。此器由景德镇烧制,胎体为瓷石加高岭士的“二元配方”,质地坚实;釉色白而微青,光润透亮,青花用进口钴料,色泽青翠明爽,笔墨浓处有深斑。日本户栗美术馆有同题材的藏品。

9:元青花缠枝花卉罐,尺寸:高28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1,900,000 ,成交时间:2002.12.0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看看现代窑口是如何以假乱真的仿制元青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看看现代窑口是如何以假乱真的仿制元青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