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五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从一块康熙瓷板看成熟五彩瓷的彩料呈色

从一块康熙瓷板看成熟五彩瓷的彩料呈色

五彩瓷器鉴别 古代五彩瓷器 宣德五彩瓷器鉴别

2020-11-20

五彩瓷器鉴别。

我们现在所说的景德镇釉上彩瓷,最常见的就是五彩和粉彩,粉彩肇始于康熙晚期,记载比较明确。关于五彩的起源,却很是经过一番考察研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通过列举典型器物,将五彩的起源追述到了元代。而他所列举的甚为珍惜的标本,后来在景德镇确是时有发现,五彩产生于元代,目前已是大家所接受的共识了。

著名的宣德青花五彩 西藏萨迦寺藏

其实五彩瓷器的发生、发展直至成熟,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五彩”这个名词都是有所特指的。耿宝昌先生所列举的元代五彩瓷,基本都只有红、绿二色,属于红绿彩。除了成化斗彩所用的姹紫嫣红的釉上彩料,整个明代前半期,五彩所见的彩料主要以红、绿、黄为主,即所谓的三彩。期间釉上赭彩、黑彩、孔雀蓝等也逐渐开始被应用,但一直未形成稳定、大宗的产品。红、绿、黄、蓝、紫(赭)、黑等色在一件器物上共用,更是见所未见。嘉万以后,红、绿、黄彩及釉下青花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样式被固定下来,色彩浓艳,装饰性极强,被称为大明五彩。釉下青花在其中扮演蓝彩的角色,这是青花五彩与斗彩的最主要区别。直至顺康时期,这一装饰风格还一直在延续。

明中期五彩(红绿黄三彩)盘 民间收藏

万历大明五彩官窑 2015年嘉德四季拍品

明末五彩外销碗,除红绿黄,还应用了孔雀蓝和金彩 民间收藏

康熙时期,五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绿彩不同色阶的产生和定型,即大绿、苦绿与水绿;

二是釉上蓝彩的出现(康熙晚期);

三是金彩的普遍使用。

至此,我们所熟知的康熙五彩完全定型,五彩瓷终于发展成熟。由于不用青花,纯用釉上彩,一般称为釉上五彩。康熙五彩瓷产品一时大量生产并广为传播。

历数康熙釉上五彩瓷所见的全部彩料,包括矾红、古大绿、古苦绿、古水绿、古黄、古紫、古翠,另外还有珠明料、雪白和金彩。其中矾红既用于勾线,也可用于染色;雪白主要用于覆盖珠明料,以确保其烧成鲜亮的黑色而不宜磨损。

主角登场!!!

购买这块瓷板时,只是觉得纹饰经典,构图生动,水仙翠鸟题材少见,用笔劲健,用色典雅,鲜而不俗,呈现一种别样的古雅气质。回来细细欣赏,没想到真是上述诸彩俱呈啊。且看:

其中矾红一彩二用,既勾花边、翠鸟喙足,同时渲染花芯和鸟羽;大绿、苦绿表示绿叶的正反两面;水绿则用来覆盖地皮点;珠明料用于树枝、翠鸟、花卉等的勾线,并用彩料或雪白覆盖;古黄、古紫用于花卉填彩;鸟羽上的古翠比常见的康熙釉上蓝彩浅淡些,可见康熙晚期对彩料呈色已经进行有意的控制了;金彩则用于描绘太阳。诸色具备,一种不少。WwW.tAoci52.Com

任何一个事物,其高潮的到来,同时也预示着衰落的开始。就在康熙五彩走向成熟、走向标准化的时候,粉彩出现了,并经雍正一朝短短的十余年,推广为釉上彩的主要品种。期间五彩瓷器产量急剧下降,几无立足之地。康熙五彩被后世称之为古彩,也预示着五彩这一品种的发展成为历史。之后虽然历朝都有生产,光绪较多仿烧,但再也不能形成大的气候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康熙青花五彩瓷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明,五彩瓷器始于明宣德年间,其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五彩为多彩之意,不仅指5种颜色,尚含有3色、4色,多的时候能达到7种颜色。施彩多寡,视整体装饰效果而定。

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复经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青花五彩是用青花钴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局部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后,再在其上加填各种色彩,复烧制成。至清雍正年间,官窑停烧五彩瓷,转而生产粉彩瓷。而民窑对五彩瓷的烧造直至民国时期也没间断过。一般认为青花五彩多属官窑,民窑多为釉上彩。但仍有例外,如图所示,为清康熙民窑青花五彩牡丹纹盖罐。

此罐加盖通高21厘米,足径12厘米,口径10厘米。短颈,丰肩,肩部曲线修饰柔美,平底、圈足、釉色白中微闪黄,润如膏脂,遍体开有极细密的纹片,纹线呈酱褐色。腹绘牡丹花,其枝干和叶筋为釉下青花,釉上以蓝彩和绿彩涂叶,采用的是洗染技法,能分出浓淡。

该罐画工出手不俗,其所绘枝叶疏密繁简,转侧顾盼,各尽其态,颇有画意。两朵红花,呈伞盖状,每层花瓣皆用红料一笔勾勒而出,局部用同种颜色涂抹,以显其层次和厚重感,大胆率意,富有情趣。

此罐红绿彩穿插映衬,气氛热烈,具有民间浓郁的艺术特色。为民窑五彩上乘之作。

康熙五彩瓷器的特点


康熙五彩瓷器是在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釉上蓝彩与金彩,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为上品。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五彩简介

五彩瓷器是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康熙五彩的彩绘工艺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清代著述中有关于康熙五彩彩绘工艺的文字记载。要探讨相关问题,只有通过现代五彩工艺表现出来的与康熙五彩相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认识当时的工艺特征。

五彩彩绘工艺分为绘画和填色(包括染色)。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究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表面起伏而变化,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厚、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脱。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碎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笔稍蘸清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形状,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红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自然过渡。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轮廓线而采用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一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轮廓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均匀、平整。所有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轮廓线)、矾红(画轮廓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不变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一致的。

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说到洪州窑青瓷,人们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2)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3)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4)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5)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

(6)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7)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8)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9)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绘器,也以化学原料调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晕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阳光下反射的彩晕,一看便知年份尚浅,火候未到,关键还是新釉料与古彩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

康熙五彩 纹饰传神


康熙五彩是五彩中的名品,一直是收藏家与广大藏友追捧的目标。康熙五彩使用明代留下的旧彩料,色彩保持了明代特征。纹饰的造型注意准确与传神,与明代五彩只注意色彩,不讲究造型的风格有别。在施釉上大部分较明代匀薄。前期用焦墨勾勒轮廓,线条遒劲;后期用油墨勾勒轮廓,线条圆熟。早期制品人物在画面中比例较大;晚期的则人物纤小,面部仅勾勒而不填彩。其绘画风格多模仿名家笔法,如人物颇类陈老莲,山水取法王石谷,花鸟则似华秋岳。

清初康熙成功地烧成了釉上蓝彩,这种蓝彩比釉下青花更为浓艳。这样康熙五彩改变了过去釉上五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的方法,单纯以釉上五彩绘制画面,烧制时不但便捷而且效果更好。

我捡漏儿的这只康熙五彩大碗便是用釉上五彩绘制的画面。大碗口径19.5厘米,足径7.6厘米。这只五彩大碗无论从胎釉特征,人物绘画特征,款识特征等等,都能鉴别出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康熙五彩人物大碗的艺术特色如下:碗口有酱釉,俗称檀香口。画面上运用了康熙五彩的釉上蓝彩。五彩碗的釉彩周围有闪幻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五彩碗圈足圆浑润滑,圈足内外侧可见窑黄线;民窑青花款识深入釉底,显出沉稳没有飘浮感。绘画用油墨勾勒轮廓,线条圆熟。人物面部仅勾勒而不填彩,人物绘画并有纤小的艺术特征。另外康熙五彩碗器物手感适宜,釉面零星出现民窑常见的棕眼与乔麦地。根据五彩大碗用油墨勾勒轮廓与人物绘画纤小的艺术特征来鉴别,这只康熙五彩人物大碗属于康熙中、后期的民窑产品。

康熙五彩屡有仿制,清末与民国仿品最多。因此在鉴别真假康熙五彩之时,尤其要从胎体、釉面、纹饰、彩色、器足等几个方面认真鉴别。康熙五彩真品胎体坚硬细密,器物手感适宜。清末、民国仿品胎体无坚硬感,大多都显轻或过于厚重。康熙五彩真品釉面细润纯净。釉表有含蓄的自然旧光泽。清末民国仿品釉面混浊不清,釉表有浮光。康熙五彩真品纹饰有浓淡的层次感,运笔自然流畅。清末民国仿品纹饰层次不清,线条生硬呆板无力,缺乏神韵。康熙五彩真品有大明彩的特色,彩釉有一定的硬度,给人以坚硬感,彩料周围有闪幻的“蛤蜊光”。清末民国仿品有新彩的感觉,纹饰五光十色有缭眼火气,彩料周围没有年久自然形成的“蛤蜊光”。康熙五彩真品的器足呈硬折角二层台式,很有时代特征。

青花五彩 康熙新宠


清代康熙五彩瓷器是在明万历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不同的风格。万历朝五彩瓷器大都尚凝重,而康熙朝五彩瓷器则剔透清澈。康熙朝五彩瓷器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方式,形成了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五彩(又称“古彩”),基本色调以红、黄、蓝、绿、紫等彩料为主,或加金彩,或只用红、绿、黄三色,不一定五彩皆备,五彩瓷器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

康熙官窑五彩瓷器除少数大件器外,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皿,其图案花纹虽亦有少量的海屋添寿及人物故事图外,大多是龙、凤、缠枝莲、桃果等传统纹饰。

康熙民窑五彩瓷器型多样,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罐、壶、瓶、杯、盂、笔筒、笔架、插屏、灯座、花盆、蟋蟀罐、挂屏等,其中观音尊、棒槌瓶等均为康熙朝特有的器物,大多是民窑所制之器。因此,代表五彩瓷器制作水平的是民窑而不是官窑。

康熙五彩瓷器纹饰主要以龙、凤、狮子绣球、百鸟朝凤、荷莲、博古图、鱼藻纹等为主,多数画面显得较满,特别以仕女图最为突出。戏曲故事尤以三国故事题材为多,历来视康熙五彩瓷器以描绘战争场面的所谓“人、马、刀”图案为名贵。

近日,笔者对济南市博物馆所珍藏的一件瓷器的器型和纹饰以及时代风格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考证该器应为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所烧制的一件青花五彩云龙纹炉。笔者又考我国自宋代至明清普遍所烧制的瓷质香炉中,其器型有双耳式、杯式、圆鼎式、方鼎式、鼓式、圆筒式、鬲式等。其纹饰有环纹、乳钉纹、弦纹、火焰纹、鼓钉纹等。器底足为三足、四足、五足和圈足。

这件清康熙青花五彩云龙纹炉,高12.7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2厘米,侈口,鼓腹,圈足。该器主题纹饰为双龙戏珠纹。器腹部绘有双龙相戏,龙头大、颈细,身肢矫健,五爪强劲,双龙腾跃于云海之中,双龙中间绘有一火珠,用笔豪放潇洒,纹饰以青花、红、绿、黄彩绘成,虽无款识,但造型、胎釉以及彩绘方法,都具有康熙朝的典型风格。此炉造型新颖,设计巧妙,色彩艳丽,图案花纹布满全器,腹部红、绿两色的双龙采用浮雕的技法,更加逼真生动,堪称康熙青花五彩中的精品,为研究康熙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器为国家三级文物。

怎么鉴别康熙五彩?


怎么鉴别康熙五彩?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4)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五彩瓷·珐琅彩·粉彩瓷


五彩始自明宣德甚至更早。由于明代釉上彩中缺少蓝色,因此须同釉下青花相结合,形成青花五彩,单纯的釉上五彩很少。康熙时成功地烧出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凡是需用蓝色的地方,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能以纯粹的釉上多种色彩来表达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色彩鲜艳夺目,便捷而效果好。

康熙五彩又称"硬彩"。因其使用时代留下的旧彩料,釉彩看上去有坚硬感,釉面上有闪浆变幻的"蛤蜊光",釉彩外的白地上也有彩虹似的光晕。纹饰比较注意造型的准确和传神,采用勾勒填彩的方法,无浓淡阴阳之分。在传世的康熙五彩中,官窑出品仅有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器型丰富、题材广泛、色彩艳丽的五彩器多为民窑所制。康熙民窑五彩绘画风格多模仿各名家笔法,人物类陈老莲,山水取王山谷,花鸟似华秋岳,画面气势宏大,传世的左传故事大盘径逾三尺,人物多至二百余人。

康熙五彩仿品极多,应注意鉴别: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周围为甚;由于模仿明末画家陈老莲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并不填色;瓶罐之类器物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硬折角。

雍正时五彩趋淡雅,绘画笔法纤细圆柔,画法上吸收粉彩多层次的方法,纹饰由繁入简。一些官窑五彩胎骨洁白坚致,修胎规整,风格似珐琅彩。雍正后期至乾隆,五彩已被粉彩代替。乾隆以后五彩偶有生产,但少见精品,唯晚清光绪仿制的康熙五彩能形神兼备。

2.珐琅彩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后烧制,会呈现不同颜色。珐琅在明初永乐时传入中国,当时用于铜器,以景泰时的宝石蓝色最好,故称景泰蓝。

康熙后期吸收了西洋瓷画珐琅的做法,发展成珐琅彩瓷这一新品种,称瓷胎画珐琅或料彩,俗称"古月轩"。西方称之为"蔷薇彩瓷"。因釉彩厚而堆起,故又称"堆料"。珐琅彩除康熙有一部分用宜兴紫砂胎外,都用景德镇烧制的内壁上釉外壁露胎的细白瓷。釉色有十多种,各种釉彩都异常嫩鲜娇柔。珐琅彩烧成的器物由于彩料较厚,花纹凸起,富有立体感。装饰花纹主要是花卉,画面瑰丽,华美绝伦,为宫廷御器,皇宫独享。故产量不多,传世品更少,向被视为稀世珍宝。

雍正的珐琅已不用彩料铺地,改在白色素瓷上作画,题材增加了花鸟、山水、竹石等,在画上配相应诗句,书法精妙。雍正时的水墨和蓝彩山水珐琅彩是非常成功的杰作。

乾隆珐琅彩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甜白)瓷胎,有些胎上还有暗花,采用"轧道"、"锦地开光"的方法,使器物富丽华贵之极。乾隆珐琅彩除传统装饰纹样外,还大量吸收西方油画上的技法。因此,这些珐琅彩又称洋彩。在题材上,亦出现了《圣经》故事、西洋美女、天使、婴儿、风景等西洋画的内容。

珐琅彩在嘉庆初已停止生产。清末民初有仿清三代的珐琅彩,几可乱真。

3.粉彩

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形成的。画纹饰时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和铅粉,加彩后用水或油渲染,使颜色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粉彩的釉彩中渗入了粉质,产生乳浊效果,使色彩有柔和淡雅之感。釉彩都是淡红、淡绿等清丽的色泽,与康熙五彩即硬彩完全不同,故又称软彩。这种方法创造了许多中间色调,釉彩颜色比康熙五彩更多,增强了艺术效果。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粉彩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词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雍正粉彩非常精美,采用了中国画中花卉的没骨画法,所绘花鸟虫草浓淡相间,栩栩如生,其精者能做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又因雍正瓷胎质洁白坚致,釉汁匀净厚润,使雍正粉彩娇艳柔美,亭亭玉立。

乾隆粉彩运用"轧道"工艺,即在器物上先刻划花纹,再加绘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称。又运用金粉勾勒绘声绘色纹或口足涂金,都使器物看上去浓艳豪华,金碧辉煌。

嘉庆、道光、咸丰的粉彩釉色不及乾隆鲜艳。制作还是相当精美。同治、光绪、宣统的粉彩器较前浓艳,其中题"体和殿制"的器物彩色尤为鲜亮,但纹饰平板呆滞的较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从一块康熙瓷板看成熟五彩瓷的彩料呈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从一块康熙瓷板看成熟五彩瓷的彩料呈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五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