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 导航 >

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

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万利瓷砖

2020-11-23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金桂飘香的九月二十六日,位于上海浦东的御承堂博物馆开馆了,其中一只高一米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最引人注目:不光是它那高大魁伟的器型和油润的包浆令人赞叹,主要是那通体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篆书寿字让人惊诧不已!查阅清宫档案,康熙四十四年,任郎廷极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御官。他生性机警敏捷,擅长创新,常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深得皇上赏识。他从康熙四十四年任督窑官至康熙五十一年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创烧出了瓷坛奇葩——郎窑红。它取法于宣红,但又更胜宣红,被古陶瓷界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珍贵名品,是康熙朝后历代藏家竞相争藏的稀有品种,也有“若要穷,烧郎红”的传言,说明它的珍贵。

今天要说的不是郎窑红,而是这只全世界至今唯一发现的恢宏的通体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的魁伟大罐。每一个寿字的书写都不一样。试想,单单要将一个寿字化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一样的篆字,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变化完成后,找人书写,即使再优秀的书家,面对这些生疏的新字结构,稍一不慎,也会写错,而钴料又有深入胎骨的特性,一笔写错就无法擦去或修改,只有再换另一个胎体重新书写,别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就是用现代的书写工具钢笔抄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汉字,要一字不错也属不易。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又要写得一行一行那么直,不但字与字的行直,而且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也那么直,真是非鬼斧神工而莫为。

即使全部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全写完,经检查一字一划未出差错,送进窑炉中还有个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的偶然因素,因此,它的成功是人工和天意的两相结合,缺一不可。据说,郎廷极自进景德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酝酿烧制这一大罐。他要为康熙六十大寿时献上“天下第一寿礼”,以博皇上的欢心。整整七年,几乎耗尽了他的晚年心血,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一大罐。送到宫中的那一年正是康熙五十九岁。中国历来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康熙内心自然异常兴奋,但他面对罐体上密密麻麻的寿字又觉得不可思议?一,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中的每一个篆字都不一样,不可想象。二,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正好通体排满,难道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又难以想象。好奇性驱使下,下旨命五位手巧心细的官员,分头点数,足足数了七天,但最后得出的结果无二人是一样的,一个说是一万零二个,一个说是九千九百九十八个,也有说是一万零一个的……皇帝犯难了,最后还是责问郎廷极,究竟是多少?怎么数才能没差错?郎叩首奏道“陛下要一字不差地数清这罐上的寿字,只有一法,即边数边用容易擦去的丹笔作记号,数一个点去一个,这样才不会有差错。”皇上立即命下官如法炮制,果然连数三遍,均得出同一结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结果有了,皇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既然祝我万寿无疆,为什么不再多书一个寿字?难道真的到了连再多书一字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天子说话是从来不用顾忌的,就直截了当地将此意责问郎廷极。郎伏地胸有成竹地奏道:“皇帝陛下本身是个寿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加上皇上一寿星,不是正好为万寿了吗?”康熙大帝闻说,龙颜大悦——这就是万寿大罐的由来。

据查,郎廷圾当时共烧制了一对,现一只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前,聘专家组挑选运台藏品时,因为器型太大,有人提出如果少运这一件可多运上百件小巧的精品,此意见被采纳后才幸存下来,另一件存放圆明园的那件终于回到了故乡。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梳理“万寿无疆”瓷


近年来,“红色收藏”品和“文革”品日趋活跃。瓷都景德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品的“万寿无疆”铭文粉彩瓷作品已为一些“文革”品收藏家重点关注,古瓷器专家也认为是粉彩瓷器史上的高峰之作。它意蕴深厚,精美异常,品种繁多,价值多样。本文仅就所见所集,做些粗略梳理。

纷繁的品种

笔者已收集到的景德镇“万寿无疆”“文革”瓷史料有《粉彩日用瓷》和《景德镇陈设瓷》两种,无印刷年份,封背电话号码4位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号码,主要文字均中、英两种文字,内列“万寿无疆”瓷器商品的品名、规格和彩色图片。经查证,第一种内瓷器主要出口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第二种内瓷器主要出口东南亚一带。但是,从已发现的实物看,还有不少品种、规格在上述两种史料中未见,想必是编在第三种出口资料中,而且这些资料中的“万寿无疆”瓷器是与不同主题图文、不同造型类别的其他粉彩瓷搭配组合。从史料和实物都可以看出,“万寿无疆”“文革”瓷器品类极为丰富。

陈设器类:有香炉、罐等系列。圆球罐、花鼓罐、彭式罐、天字罐;折底笠式盖罐、丰圆盖双耳瓶和带内杯温酒罐等等。规格很多,如圆球罐、天字罐都达12种,最大高16寸,最小高仅2寸。

饮具类:分茶具、咖啡具等类别。咖啡具一套5种,已见两种规格。其中糖罐造型如同古典双耳尊,极为典雅、高贵。茶具造型繁多,如壶、杯、托盘都有近10种不同造型,十分雅致、有趣。由小小钟式壶、4只玉兰杯和委角茶盘组成的小套件茶具属“迷你型”,趣味盎然。压手杯的盖、托、杯身三件头都有“万寿无疆”4字,意蕴绵长,有连呼三个“万寿无疆”经历的人特别容易引发联想。

餐具类:碗类类型、规格多种多样。大小饭勺、汤匙、酒瓶、酒杯、酱醋瓶、酱醋碟、胡椒粉瓶等小件不胜枚举。有些收藏家非常喜欢盘类,如同古代、近代盘类在现代收藏者心目中都变成了陈设器一样,“万寿无疆”盘更具陈设件的风韵。蛋形盘已见7种规格,最大的为长径40.8厘米,短径29.4厘米。圆形盘有平口、圆口、反口,有平盘、汤盘、鱼盘等。已发现直径46厘米大平盘、47厘米大汤盘,堪称“万寿无疆”瓷的“大哥大”。圆形盘也有不少于9种规格,煞是大气。

其他:罕见大器如鼓凳,小件如烟灰缸、牙签筒、鸟食罐等,造型也各具特色。

已发现实物有不同造型60多种、不同规格100多种。前述两种史料中不同造型仅有40余种,再加红、黄、绿三种地色、多种底款,品种繁多。收藏它,有所选择,巧妙组合,成组、成套、成系列,只要能体现特定的角度或独特的取向,就有价值。

优美的纹饰

“万寿无疆”“文革”瓷的纹饰取自于传统艺术,来自于民间文化,设计精到、俊雅、丰润,动静结合,层次清晰,安排极具匠心,令人百看不厌。

主纹饰是转心莲、卷草纹、宝相花。每一个叶片都规整、活脱,装饰有与地色不同的但协调、丰富的彩料。在大中型圆器上,小小的方形宝相花居中,起到了稳定和对比的作用。转心莲、卷草纹处在宝相花的上下相对方位,两两相向,内在呼应。在大中型琢器上,转心莲、卷草纹与宝相花作平行安排,大小相间。在小件器上,如小罐等,则突出宝相花,或以略加简化的转心莲、卷草纹与宝相花组合。

第二个层次是蝙蝠、长寿图案,大中型器为两组,安排在与两个转心莲等距离位置上,半径大体同一,在琢器上则大体同一高度。由于蝙蝠、长寿图案具民间美术的纯朴性,用的又是深浅有别的红料,这样就恰如其分地点出了与主纹饰、与“万寿无疆”4字的相互关系,点出了整体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渊源。

第三个层次是“3”字形火云纹。许多小小的火云纹分布在整器色地上,且方位不同、多变,又略有大小,具某种随意性,这样就在观感上明显衬托着主题文字和纹饰,又产生了动感效果,增加了整器装饰动静结合的美感,避免了呆滞感。

这是大胆继承与精心创造的结合。从乾隆到民国各个时期的“万寿无疆”瓷器作品看,“万寿无疆”“文革”瓷纹饰较接近粉彩“乾隆式”,更接近“江西”“景德镇名瓷”圆章底款的“万寿无疆”瓷,但比过去所有的“万寿无疆”瓷都更合理、更和谐、更俊美、更精到。

精湛的工艺

在“文革”瓷品中,无论是福建德化的徽章和毛泽东像烧金工艺,还是江西景德镇的粉彩瓷,在质量上都创造了历史上的新高点,景德镇“万寿无疆”“文革”瓷又是历来工艺极上乘的粉彩瓷。

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釉水莹润、均匀、清朗,白中略泛翠青色,玻璃相适度,胎釉结合好;粉彩彩料精细、匀和,色泽鲜亮、明丽、活泼,烧成温度好。地色分三种:玫红、娇黄、翡翠绿。这种红料稍稍泛一些玫瑰色,使红色效果十分引人注目而又稳重。几件特大盘有点特别:红地稍稍透一些金黄,玻璃相略强,产生一种特殊的金光闪闪的效果,光照下韵味十足。这种娇黄十分淡雅。人们知道,黄色料最怕脏,而这种娇黄极为纯净、明丽、高贵。这种翡翠绿就是绿宝玉石的绿,也极纯美,犹如春雨后老树上的新叶。“万寿无疆”“文革”瓷的所有粉彩料都极为细腻,浓淡相宜,涂彩又极认真、细致,花叶的涂染十分得法,加工烧成温度恰如其分,因此粉彩显得格外美。有专家说,这类粉彩料用到“文革”就没有了,现在要仿制也难过这道材料关。

轧道工艺令人赞叹。这种轧道,是在坯体修成上白色底釉烧成石的刻线。所有的主辅纹饰和许许多多“3”字形火云纹,包括每一小叶、小花芯、小圆圈都在画稿后刻线双勾,深浅如一,而后才在双勾刻线内涂彩料。所以观察成品上的小图形就像一朵朵蓓蕾一般,有一种特殊的立体感。

现在所见到的“万寿无疆”“文革”瓷,大多是当时的“出口退”、“出口转内销”瓷,其材料、工艺与出口正品别无二致,只是在成品检验中发现有些许毛病而已,除此之外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比如测量一件圆器的直径,哪怕是46厘米、47厘米的特大平盘、汤盘,从不同口沿测,相差都不过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

近来市场上有仿制品出现,色彩胡乱搭配,彩料混浊不堪,工艺极为粗劣,看了就会生厌。这种赝品,是容易识别的。

多样的底款

“万寿无疆”“文革”瓷有不同的底款,不计编号序码的不同,也有近10种。根据其内在联系,大致可分3类:

第一类,主打款。中英双文字加编号,主要文字为:“中国景德镇/MADE IN/CHINA/=(编号)=”(斜线表示分行排列)。至今所见,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底款,但规格有大小之不同,适用于造型和规格不同的器底。如特大盘的底和小碗、小碟、小汤匙的底,大小相差悬殊,款的大小也就区别很大。

这类底款的附加样式有:在编号左右安排有“无”、“铅”二字,或“低”、“铅”二字。“无铅”、“低铅”款仅见小型餐碗、汤匙等。

第二类,姑且暂称“协作款”,见有4种:

1.“中国景德镇制/=(编号)=”六字竖三行加编号数,中文字形扁方;

2.“中国/景德镇/CHINA/(编号)”,有半封闭五边形线框;

3.“中国景德镇/MADE IN/CHINA/JIAGONG”,最后一行是汉语拼音文字“加工”一词。

4.“华泰/Gathay/景德镇/CHINA”,由圆形线框半封闭于第二行两端。

所见此类底款几乎都是中小型作品,圆盘略多,而只有“加工”款见有中等偏大的盘。从上世纪60年代起,工业产品生产厂家为了完成订货,组织协作厂家生产加工部分次要配套件成为普遍现象。当“万寿无疆”瓷出口任务紧张时,出现“协作款”作品是顺理成章之事。当然,这种判断需要以它自身为史实来支持。

上述两类底款有3个共同点:一是,中文字体都是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硬笔手书方正体,属实用美术字。第一类底款文字书写规整,第二类中显得有些不太方正,其中一种款中汉字大小悬殊。二是,全部都是贴花工艺印制的,矾红色。三是,有阿拉伯数字编号的,都是两位数字。有的编号文字只有一个“N”。

第三类,寄托款。有“大清光绪年制”6字两行红料写款,“居仁堂制”4字两行印章式红料款。寄托款出现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署“光绪”款的,也有主辅纹饰与“光绪”“万寿无疆”真品有所相近的,这从材质、工艺特征上也容易辨别。

此外还有用红料、青料书写的样品款。

“万寿无疆”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繁复多样,本意是吉祥、祝福,是社会生活安定、和谐的润滑剂。“万寿无疆”“文革”瓷是各种各样“万寿”文化的复杂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敬仰和热爱的感情表露,同时又是景德镇策划、设计单位对购买、使用、收藏、欣赏“万寿无疆”“文革”瓷的人们的美好祝愿。

嘉靖青花贺寿图大罐


明代嘉靖年间曾经爆发多次农民起义,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官搭民烧”制度,官窑瓷器出现了一些民窑作风。但官窑依然用料讲究,胎质细洁密致,釉面青灰色,青花料羼和回青和石子青,发色浓翠、蓝中泛紫色、艳丽而浓烈者为青花上品。

此时期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又称之为“青金蓝”或“佛头青”,由于“回青”中加有“石青”,其色泽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构成鲜明的时代特色。

嘉靖帝朱厚熜崇信道教,醉心炼丹祈求长生不老,这在此罐所绘的灵芝、“福寿”文字上都有所体现。这件大罐造型浑厚雄伟,绘制精美,构图严谨,画面疏密有致,青花色调翠蓝泛紫,浓艳明丽,呈现典型的嘉靖青花特征。

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颇具异国风情。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此罐分八面,相隔绘「南极仙翁」及「仙人贺寿」,肩绘「福寿纹」,通体绘「万寿纹」,浓重的祝寿气息跃然而出。青花层次分明,色调明快;构图虽简单,然洒脱流利,唯妙唯肖。本品体型硕大,烧成不易,留存至今的嘉靖朝大罐十分少见,实为难得的嘉靖朝官窑精品,弥足珍贵。

嘉靖 青花贺寿图大罐 尺寸:

口径:21.3×21.2cm

高:47.7cm

足径:26×26cm

明万历五彩麒麟纹大罐


【藏品现状】 现藏江苏民间藏家手中

【简介】

高28.5cm 口径17.5cm 足径16.5cm

明万历五彩麒麟纹大罐。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这件五彩麒麟纹大罐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描绘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大气之感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明神宗万历时期,官方手工业喜爱制作五彩缤纷的作品,以寓意吉祥为要,而题材琐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种形状的开光框缘界隔出不同空间与主题,使观者视线所及,纹饰满布,几无间隙;多样主题并呈,让人目不暇给,充分营造华丽而热闹的气氛;同样的风格也见於此时的漆器和织物的图案设计。另方面,若仔细观察细部,则见画工用笔简单明了,目的明确,不经意的出现笔线出锋,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见此时窑场少量产管理严谨,匠着精益求精。

以本件开篇瑞兽麒麟为例,麒麟外型刚劲有力填色自然,给人以严肃正面之感。其它点缀之处,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反而成为此时期让人惊豔的特色。万历五彩以大红大绿,施彩繁缛为基本风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万历五彩特征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1)瓷土淘炼不精,因而略显粗糙,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现象,大器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明显,盘碗底心下凹。(2)釉面不如嘉、隆时期莹润,后期釉面稀薄而显青白色。(3)色彩大红大绿,更以红色为重,对比强烈,多用青花作图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4)所绘图案线条细腻,繁密过之而气魄不足,青花勾线上所填的彩,常漫出双勾线而命名纹饰显得精率模糊,所画人物上下比例失调。图案只以炽烈取胜。器物多大件,但瓷土粘接不牢,胎体厚重;完整器少见,整器也常见粘接处的裂痕。中小型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

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五彩瓷器。

明朝宣德年间,官窑青花五彩瓷器烧成,仅西藏萨迦寺有藏,明朝中期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至万历朝发展到高峰。青花五彩瓷器烧造工艺复杂,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入窑烧成。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最后再入窑以700度低温烧造而成。五彩瓷并不是指一定要有五种彩,可以根据文饰的需要增减,釉下青花是“五彩”之一彩。青花五彩瓷在明嘉靖、万历时期烧造极盛,画面粗犷,色彩艳丽,器形风格各异。

万历官窑五彩瓷烧造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不多。多见于小件,大件器物罕。器形多样,有盘、碗、洗、罐、瓶、尊、各式盒(圆、方、六角、银锭等)花觚、笔杆等。图案纹饰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鱼藻等画片。明万历五彩麒麟纹大罐大件器物的胎体精致细密,大器胎体厚重,釉面光泽肥润,微微泛白,别具一格。收藏家以拥有一件明代五彩瓷器为荣。

明汤和墓元青花大罐


继续来聊聊元青花。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藏有的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盖罐。 此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小唇口,高颈,溜肩,鼓腹,矮圈足。肩腹无明显界限,肩置对称双兽面耳。圆盖顶置一宝珠型钮,盖内有子口。

整器造型端庄,通体以青花绘主体纹饰六层:颈为波涛纹,上肩绘莲瓣纹一周,莲瓣内填绘有八宝法器;下肩绘缠枝西番莲纹,间贴塑两个兽面耳;腹部主体绘缠枝四季花卉;腹下绘忍冬纹一周;胫部绘仰莲瓣纹一周;盖饰莲瓣纹,盖沿饰钱纹一周。

这件元青花青花缠枝纹大罐器型大气,纹饰精美,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发色,完全可以代表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平。又该罐是在明代开国功臣汤和墓室发现出土的,故而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汤和(公元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历任统军元帅、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据史料记载,汤和幼时与朱元璋同长。后来他带领十数人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站稳脚跟后,他想起了还在凤阳皇觉寺出家的兄弟朱元璋来,于是遣人送书,劝其投军。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朱元璋逐步露出头角,汤和追随他屡立战功。

汤和一生戎马,功勋卓著。但是就因为早年一次酒话,为朱元璋所记恨。《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守常州时,因事求见朱元璋,没见到,就趁着酒劲说了句“吾镇此城,如坐屋脊,顾左则左,顾右则右”。

朱元璋听到后记恨在心,后屡次羞辱汤和。平定中原后论功封爵时,徐达等被封为国公,而汤和仅封为中山侯。直到洪武十一年进封其为信国公时,朱元璋还旧事重提,并把汤和那次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汤和因此,晚年言行愈加恭谨,“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明史.汤和传》)。后来汤和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很高兴。回到家乡中都凤阳的汤和最终得以“独享寿考,以功名终,”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享年70岁,谥“襄武”。

汤和墓位于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保存有明初石刻和神道碑。神道碑碑文据考证原为明初大儒方孝儒所书,后因为文字狱,所书碑文为后人镌去。

1973年11月,因修建公路经过汤和墓,文物部门遂对该墓进行了挖掘。发掘过程中,发现该墓旧时已经被盗。但还是出土了《墓志铭》和一批陶瓷器、木佣、铜器、金银器及玉器等文物。

所出土的陶瓷器有4件:陶胎大灯油缸1件、陶胎瓶1件、白釉荷叶边瓷盖罐1件,还有就是这件青花盖罐了。当时就发现此罐有伤,罐身有两处小炸纹,口沿处有磕冲。

由于那个年代国内对于元青花瓷器的认知还很不清楚,此件大罐是从明初墓葬内发掘出土的,故而有关部门将它视为明初洪武瓷器。后冯先铭先生因公来蚌埠,见到了这件青花大罐,才为它翻了案,当时就认定这是一件极为珍罕的元代青花瓷器。

1994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故宫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也专程来到蚌埠市博物馆,对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最终这件元青花大罐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如今,这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已是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末青花象舆出行图大罐


你喜欢元青花吗?你看过多少件元青花瓷器?今天这件元青花大罐,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绝大多数元青花爱好者都没有见过。那么,让我们来扒一扒这件传世孤品的人物出行图大罐吧。

在陕西省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精品陈列厅内,摆放着一件引人注目的精美的瓷器珍品,这就是长武县博物馆旧藏的青花人物罐。

该罐于1958年就入藏长武县文物收藏单位。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罐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8厘米。罐体厚重,丰肩,鼓腹,腹自上至下渐收。足直下至底,平底,浅圈足。

大罐通体以青花彩绘。采用颈、肩、腹、胫四段分开的装饰手法,自颈部至足部以三道卷草纹带将整个罐体纹饰分为四层:

第一层,颈部饰有一周狭窄的缠枝菊花纹。第二层,肩部饰有缠枝西番莲纹(笔者新近考证为缠枝金莲花纹)。第三层,腹部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画,共有6个人物形象。四人骑马,一人徒步引领象舆,一人坐于象舆之内。人物面部由于晕散不清。整器从发饰、服饰、装饰上看均为典型的元代风格,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画面的其他部分以山石杂草、洞石树木相衬托,显得生动有趣。第四层,胫部饰有一圈仰莲瓣纹,瓣瓣分开各不相连,莲瓣内绘画杂宝纹。(莲瓣纹分开绘画一般认为是元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绘画笔触细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釉汁光润透亮,显得比较稀薄。青花发色淡蓝,青中发灰,不似传统元青花的苏麻离青发色。

该大罐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浅淡,很有可能是采用国产青料烧制的。但该罐纹饰精湛,线条流畅,装饰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元代绘画珍品。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以古代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较为少见,文物界有元青花八大罐之说,意思是绘画文物的大罐仅有八个。此罐和广西出土的一个尉迟恭单鞭救主罐,而是不为人知的第九第十。此罐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旧定为明代青花瓷。陕西省文物鉴定部门近年在馆藏文物鉴定中重新断代为元末明初。

此件器物的主题纹饰表现的是人物出行场面,画面中的象舆,与元代贵族的出行有很大的关系。在元代,南亚各国向元朝廷进献大象和驯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当时在宫廷里亦驯养大象,皇帝出猎,来往于两都(上都在开平,大都即北京)均乘象舆。《元史·刘好礼传》载:“礼建言中书(省),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此青花器上再加上画面中有一骑马者身背弓箭,可以推断此罐腹部的装饰应为元代贵族出猎图。虽然人物故事画的内容很多,但有元朝贵族出行图的却不多见。

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典型元青花器大多烧造于元代后期,此件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青料发色与元末明初的器物较为接近,判定此件器物的烧造年代应为元末明初较为准确。(此论为陕西省研究人员的结论,笔者以此罐和江西高安出土器物和伊朗土耳其元青花对比,得出结论,此罐应为元代至正型青花的早期作品。胎釉结合不太好,釉面不厚重,仿佛皮包骨。发色蓝灰。此种类型的元青花一般认为是湖田窑南岸所产。属于早期不成熟时期的出口产品。江西高安那批东西,则是典型的至正型瓷器,属于元青花至正型成熟之后的产品。至正型元青花前后烧制只有20年,却分为早中晚三期,有馆藏实物资料可为证据。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

该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浓处多凝聚呈黑褐色结晶斑,呈现出一种自然光泽“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张英先生在《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一书中说:“进口料高铁低锰,烧制出的青花,上面呈色浓艳,有黑色斑点,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俗称‘锡光’或‘铁锈斑’,并下沉较周围青色内陷不平,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

“锡光”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该件元青花大罐浓艳的蓝色中带有黑褐色结晶斑点,微闪金属锡光,客观上证明了此件大罐所用青料为从波斯地区引进的钴、铁含量高的“苏麻离青”料,因此,该元青花大罐属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经典作品,实属难得珍品。

藏品简介: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高:37.5cm,口径:13cm,底径:18cm,中国大陆石佛寺窖藏发现。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兽耳,左右对称,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七层纹饰,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此罐的青花发色明快艳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的螺旋纹痕迹,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

文化历史:

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花卉纹、缠枝牡丹纹和变形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联。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表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缠枝牡丹纹饰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法国吉美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大英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江苏楚州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天津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可资参考。

元青花瓷精品一般器形硕大,采用进口钴料,加之画稿多为隶属元代宫廷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独具意味,饮誉天下。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的土耳其、伊朗等国。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发现。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场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极具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


近日,笔者在对以往收集的古陶瓷片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带有“寿”字款识的青花瓷片,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为了弄清这些瓷片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我从中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多枚,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揣摩和分析,并将自己的一管之见形成了拙文,以飨同好,并乞鉴正。

一、青花瓷片的纹饰、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为了便于对这些带有“寿”字款的青花瓷片展开研究,我首先将它们分类并拍成了照片图一、图二、图三 ,使读者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瓷片的不同特征和装饰差别。特别是在

图一 

这枚瓷片上,所绘画的老寿星图案,笔者认为,它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艺术佳作。该图立意清新、构思巧妙,画师不惜工时,采用了文图结合的抽象和夸张手法,在一个颇有艺术性的“寿”字里,只用那么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了一位聪明伶俐、生动活泼、已返老还童的“老寿星”形象。该盘底直径为8厘米,圈足向内倾斜、底足内施釉无款,釉色白中微有泛青。根据以上诸多特征,参照有关资料说明,笔者初步判断此物应属于明朝弘治期的产品。因为弘治期的民窑图案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具有布局舒展、绘画工细的特点;且有双勾填色之作。同时,较工细的描绘也达到了民窑瓷绘的高峰。

再如图二 后两枚绘有寿星图的瓷片,虽与图一所描绘的内容主题大致相同,但明显已缺乏图一 那种造型规整、绘工细腻、设色浓淡相宜的风格。即便如此,同样也能使观者从中感受到画师们在巧做的文字游戏。所描绘的“寿星”犹如在虚无缥缈的仙境里过着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再者,我们从图二 中也不难看出,这三枚古瓷片所描绘的内容,除题材相同之外,其构图各有差异、字体也各自有别。以上足以说明“寿星”图案作为古瓷的装饰艺术,此时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书法“寿”字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明代民窑的画师们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寿”字款青花瓷器的需求,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凭着自己纯熟的书画技法、在大量的青花瓷器上,或一丝不苟、或龙飞凤舞的写下了书体各异、变换无穷的“寿”字。

图三,现已成了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综观这些青花瓷片上的“寿”字及其特征,稍有一点瓷器鉴赏知识的同好就不难发现,这些瓷片全都是明代民窑产品。因为,民窑产品是面对庶民百姓而生产的生活用品,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需求,画师们对相同的图样又采取了繁简不同的画法,在制作精细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别。但这些图样的描绘却生动异常,比较贴近生活。笔者由此认为,明代对“老寿星”的崇拜和信仰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了。而且,这种传统的信仰和风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通过画师们精心的艺术创作之后,也就较自然的反映在了瓷器上。

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唇口、直颈、鼓腹、浅圈足。器内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口沿外侧绘朵云纹;肩部绘四兽面纹,中间书「宣德年製」楷书横款;腹部画一条雄赳五爪回龙游戏于朵云间,龙作回首状,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胫部绘一圈莲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浓处有铁鏽斑痕。

此件重要的龙纹罐源自一个法国私人家族,于其家族中代代流传至今。现任藏家是一位显赫的瑞士籍女士,此罐曾为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之藏品。M. Legrand 女士来自巴黎北部,于巴黎度过了大半人生,1926年时继承了此罐,后传于其子(现任藏家的舅父(1908-1998)。此罐曾被纪录于一张1981年的清单之中。1997年现任藏家的舅父过世后,由她继承了此罐,并将之置于其宅邸穿堂作摆放杖之用。

此罐为宣德时期的作品。宣窑多被鑑赏家认为是中国青花製作的高峰。宣德时期,皇室的倡导、技术的突破、加上鲜明的艺术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国漫长陶瓷史中最为杰出的青花瓷器。

收藏看点 shoucangkandian

【好货总是不怕晚】

收藏看点致力于为广大藏友提供古玩艺术类的收藏资讯、知识及藏品展示。

宣德官窑的产量丰富,估计当时一度有多至58座窑在为宫廷烧造瓷器。据宣德八年(1433年)《大明会典》记载,朝廷曾一次下令御器厂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宣德五年(1430年) 的另一笔记载则提到,朝廷曾下令要求御器厂提高产量,惟此举后来被认为过度浪费,因此御器厂于同年九月停产,直到宣德八年才恢复生产,之间有两年的停产期。宣德在位仅有十年,这代表说目前所有的宣德传世品皆于短短的八年内烧製完成,实为惊人。

宣德时期御器厂的品质控管非常严格。宣德地层出土的大量残品便揭示了当时严格的品质要求,任何一件无法达到标淮的器皿皆被摧毁掩埋。宣德官窑优良的品质和品类纹饰的多样性在在体现了宣德本人对艺术的赞助和追求。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层盈润,釉下青花的描绘更于此时期获得了完全掌握。宣德龙纹的描绘以其矫健生动而著称,如此罐上的龙纹,笔法遒劲有力,气势威猛刚劲,远为后朝所不及。宣窑的品质无论尺寸大小均为优异,且器形多变,文献所记载的种类之多,许多至今仍无实物可资对照。传世及发掘出的宣窑瓷器小至鸟食罐,大至鱼缸及此类大罐。

带款的永乐瓷器数量极少,且皆书篆体,而宣窑则多书楷体。宣窑款识的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底部,或与此罐一般于肩部。款识格式也不尽相同,有双圈、无圈、横款、一行或双行款等。偶见如此罐上的四字款,但仍以六字款为多。部分学者认为多数宣德款识的粉本应来自宣德皇帝的书法。此观点的依据似乎来自和一张宣德皇帝绘《犬与竹》(宣德二年(1427)绘,现藏坎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上「宣德」二字款识的比较。 宣德款识亦见篆体,惟数量稀少,主要见于高足盌上。

此罐底部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架烧痕迹,呈十字状。此种架烧的运用,很可能是因为窑工为了让此类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烧製时,空气可以更好地于器底流通以减少窑裂所特别配置的。

鉴赏要点:

此大罐製于十五世纪,描画五爪龙回首之神态,四脚刚劲有力,生机勃勃,应为元朝(1271至1368年)青花瓷装饰常见之龙首向前形态的早期变奏。此不同寻常的绘龙风格,或从南宋(1127至1279年)画作中汲取灵感。

此大罐上之细节,如龙肘的刺天鬐鬣前方描有短尖鬃毛,为历代瓷器中所未见。不过,这些细节与陈容(约1200至1266年)笔下之龙形似神和;宋元以来,陈容一派龙画流传有自,效仿之作颇多。

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层盈润,釉下青花以沽料绘製,在多孔瓷胎上彰显精湛技艺。宣窑青花运用浓淡青料的对比多见于盘、高足盌上的海水龙纹,而在大罐上运用如此细腻之技法则至为难得。

本件大罐上龙、兽面、云三种纹样的绘製所用青料皆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此御龙气势慑人,实为皇帝彰显权力之象徵。许多鑑赏家视宣德御瓷的龙图为中国瓷器史上最优秀的代表,此器更是生动活现,绝妙非凡。

带款的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罐内、底部,或如此大罐般于肩部。宣窑款识以六字款为多,但此大罐则为两组书以四字款的器皿之一,应为特殊场合所烧製。此二组瓷器的尺寸庞大,极其罕见,且皆饰以云龙纹及兽面纹。第一组饰五爪龙,作回首状,如此大罐。第二组饰三爪龙,龙首向前。

此罐尺寸硕大,应属特别委託製作。其式样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青花龙纹梅瓶相同,三者极有可能原为一套,是为了特殊的皇家仪式或典礼所烧造。这类大罐保存不易,景德镇御器厂曾出土过类似残片,但如此龙纹大罐般完好则应为仅存孤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