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 导航 >

康熙60大寿臣子送青花万寿纹尊 每个寿字都不同

康熙60大寿臣子送青花万寿纹尊 每个寿字都不同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大清康熙瓷器鉴别方法

2020-07-22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康熙的青花万寿纹尊,上面有约一万个寿字

60大寿特设“千叟宴”

礼物:百寿纹瓶、万寿纹尊

沿街30里铺满细软的黄沙,一路张灯结彩。每一处街铺,每一座城门,都用朱漆彩绘,写满“寿”“福”字。彩幡飘扬,旌旗猎猎。路边的戏台上,精彩的剧目不断上演。百姓早早停下手中的活计,载歌载舞,参与到盛大的欢庆活动中来……这是康熙60大寿时的真实记载。

在这场历时数十天的庆典中,康熙认为像自己一样活到这个岁数的君王再无他人,因此决定与天下老者同庆,凡是65岁以上的,无论官民,都可以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也就是至今流传的“千叟宴”。各位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给外省老人银两不等。一时间,从全国各地来京为皇帝祝寿的65岁以上的寿星们,齐集京师,多达数千人,仅浙江省的耆老就有300余人。

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古代皇族的生日成为普天下的节日,叫做“万寿节”,而瓷器因为历朝历代都喜欢,所以常被大臣们用来作为给皇帝祝寿的贺礼。

在南京博物院的瓷器馆内,就有曾经是皇帝生日礼物的宝贝。一件是青花百寿纹瓶,这件瓶子看上去并不耀眼,白底青色的字。但仔细看,上面写了一百个“寿”字,每一个“寿”字都不一样,有圆形、三角形,还有的绘制成了蟠桃的形状,有的“寿”字上半部分是小山的形状,寓意寿比南山,也有的“寿”字线条蜿蜒复杂,寓意生命连绵不断。taoCI52.cOM

另外一件青花万寿纹尊更是让人惊叹。一米多高的青花瓷瓶,瓶口和瓶底的一圈都各写着48个寿字,瓶身共70行,130排寿字,总共约一万个“寿”字,因此称为万寿瓶。与百寿纹瓶一样,每个寿字都不相同,分别有着独特的含义,十分精巧。这么多的寿字,寓意“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祝福。

“这两件都是康熙60大寿时,臣子送的生日礼物。”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

乾隆过寿  

京剧起源于乾隆寿庆大汇演

礼物:龙捧寿纹六棱瓶

康熙皇帝活到了69岁,而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

乾隆80岁生日时,为给乾隆祝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经过和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各剧种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乾隆60大寿时,有个贺礼是“黄底青花龙捧寿纹六棱瓶”。

黄色的瓶底象征着皇家的高贵之气,瓶身六条棱,六个面,线条优美。每个面上都有一条五爪龙,每个面上写着一个篆体的“寿”字,寓意皇帝是“九五至尊”。瓶子的顶部和底部各有一圈回纹,接下来一圈是如意云纹。此外,还有连珠纹、香草龙纹、蕉叶纹等各种花纹,做工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慈禧过寿

60大寿签订《马关条约》

礼物: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器,上面都有“大雅斋”三字。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不惜花费15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而且,在此期间,她更说出“谁让我不开心,我就让谁不高兴”的话。

但就在她60大寿期间,兵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70大寿时,收到的礼物多多,其中有一个粉彩寿桃纹天球瓶,据记载也是当时的贺礼之一。

这个瓶粗直的瓶颈、滚圆的瓶身,看上去十分敦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瓶身上画着大片的寿桃,瓶颈上是一只红色的蝙蝠。

为什么画的是桃子而不是苹果呢?孩子们想了老半天,说“桃子吃了长生不老”。王成给孩子们讲起了孙膑的故事。他说,孙膑有好几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母亲要过生日,于是回家给老母亲祝寿,当时没有其他礼物,就带了桃子。这桃子说来神奇,孙膑母亲吃了以后立刻变年轻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吃桃子可以年轻,长命百岁。所以,寿桃就成了祝寿的必备品。

那为什么要画蝙蝠呢?因为,“蝠”与“福”“富”谐音,蕴含了美好的祝愿。

据介绍,除了瓷器,古代皇族过寿,寿礼多为字画、屏风等风雅之物。

来看一眼康熙60大寿时,众皇子给他送的清单:雍亲王送的是万寿海屋添筹玻璃插屏、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万寿珐琅四方平安花尊、天然灵芝献寿仙桃盘、群仙庆寿寿山珐琅盆景、南极呈祥图(仇英画)松鹤图围屏等。而十四贝子送的是万寿围屏、观音莲花经、万寿双喜鼎、四喜汉铜炉、百子献寿玉杯、瑶草琪花瓶(成窑)、群仙拱寿图等。生日礼物多是珍贵的笔墨纸砚、瓷器、盆景、字画等。而王室的夫人们送上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锦缎、衣物等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万历青花缠枝寿字纹罐


万历朝历时48年,青花瓷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使用回青料,青花呈色浓艳,以大件器物为多。也有淡描青花一种,设色较为淡雅。大件器数量不少,如60厘米以上的瓶、70厘米以上的花觚等。纹饰以动物纹为多,“福”“寿”等吉祥词语作为瓷器的主要装饰。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万历青花缠枝寿字纹瓷罐(图1),出土于镇江市白莲巷工地。罐高46.8、口径24、底径26.8厘米。圆唇外卷,短直颈,丰肩,下腹内收,底部内凹,青花双圈内为“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图2)。颈部绘笔锭如意纹,胎白色,器身用青花料书写“寿”字,寿字之间绘缠枝莲花相勾连,近足部绘如意纹,整个画面构图繁密却不杂乱。全器施釉,青花色彩浓艳。这件器物造型规整,胎釉青花料俱佳,款识字体端正,用笔刚颈力度不够,转折处多顿捺。当为官搭民烧产品。

这一时期,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有的民窑烧造制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超过官窑,所以在官窑中,相当多的产品为官搭民烧。明朝廷每年通过工部颁布所需烧造瓷器的限定数额,称为“部限”。除此之外,宫廷临时需要加派的任务称为“钦限”。嘉靖以后,朝廷下达的瓷器烧造量激增,御窑厂只能完成“部限”任务,“钦限”任务就采取“官搭民烧”的办法,分派给民窑完成。在景德镇观音阁明晚期瓷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写有“嘉靖年制”款白釉盘和青花五爪龙纹碗残片,考证为是“官搭民烧”的产品。

镇江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寿字罐出土于镇江市一工地,说明当时出现了官窑产品和官搭民烧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市场。

清雍正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8.5cm,口径5.1cm,足径2.5cm,托盘口径16cm,足径12cm。画珐琅工艺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盏托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多种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的吉祥纹样。盏托饰开光12个,开光内分饰篆书寿字及花卉、桃蝠纹。在珐琅地色彩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以及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盏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托盘底黑色珐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盏造型秀美,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画珐琅工艺

画珐琅工艺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

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赏析


这件藏品是我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购得,为原纽约戴润斋旧藏。这件花觚的造型是从上古青铜器觚而来,撇喇叭口,微鼓腹,下承撇足,胎骨坚致雪白,通体内外施光洁明润的白釉,外壁上近足胫处绘一丛芝兰寿石,石丛中伸出一株枝干遒劲的玉兰树,树上生出朵朵婀娜洁白的玉兰花,留白的花朵映衬在青花晕染的底色上,营造出仿如月色迷茫中花儿摇曳生姿的气氛,充满了浪漫迷人的艺术气质。青花发色明快淡雅,渲染得层次分明,犹如水墨淋漓的画卷,充分表现出了康熙青花的特点。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掀起了一种生活艺术化的风潮,这件青花花觚,就是一件这个风尚中的代表性作品。选用了清雅高贵的玉兰花作为主题,再渲染出月下花影的气氛,更加突出了清远益香、宁馨动人的艺术氛围,使这件青花瓷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真是低调而华贵,品位高雅,耐人寻味。

康熙时期使用的青花料是浙料,特点是呈色清新明快,青翠宜人,可以进行渲染而得到层次分明的效果,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这件花觚上素白的玉兰花以水墨般淋漓的青蓝色为底子,仿造云影月色,反衬得花朵更加雪白无瑕。富有高雅的文人趣味,可算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罕见精品,耐人寻味。

珍贵的粉彩开窗眉寿帽筒


笔者家传一款帽筒,它属于粉彩开窗类的帽筒,是光绪初年晋商赠送给笔者家中先辈的祝寿礼品。

这款帽筒高29.5厘米,内口径11.5厘米,壁厚1厘米,呈圆柱形,高筒状,胎质厚白,瓷质细腻。器身有镂空装饰。它的工艺属于粉彩,取圆筒状造型,筒壁上下,间错地镂开六个梅花瓣窗,窗沿有突出缘线,施以赭色勾勒。主题图案是古朴典雅的寿字,还有鲜艳的梅花,筒口采用了环形装饰,环绘着如意构图样的寿桃。传统文化中,喜用谐音隐喻,梅与眉谐音,梅借代了眉。这款帽筒的文化创意明显是用了“眉寿”的典故。

这款帽筒属于清晚期的粉彩瓷器。其工艺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化”特征明显,花瓣草叶体现柔美的质感,使红者呈粉红,绿者呈粉绿。它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勾勒,施彩虽略浓厚,但色彩浓淡过渡的反差比较小。其粉红、草绿、淡青是该帽筒的三大主色,因其色料柔和,也有友人评论此帽筒属“软彩”工艺,从洋溢着淡雅柔丽、庄重安稳的风格中可感受到。

清乾隆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赏析


清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37.0cm

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式装点:中域如意云纹开光,其内回纹作地,团寿置中。外区,浮雕T纹相对,余下乳钉疏落满布。圈足侧壁雕乳钉纹装点,乳钉两侧排布,中留素洁平面。

瓷业发展至乾隆一朝,可谓顺时之兴运,集古之大成。烧瓷工艺终达历史顶峰。一方面,承袭前代的瓷釉品种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基于高超的工艺水准,更大胆创新。于是,成就出干隆一朝彩釉超越历代的丰富品种,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仿烧一类。皇帝喜好雅玩,酷爱各类工艺品,此般兴趣对于当朝陶瓷工艺的革新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之陶瓷与釉彩配合可塑性极强,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乾隆御窑厂“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诸作,无不以陶为之”,在瓷业上开创出历代未有之奇观。

此壶釉色仿古铜效果。古铜彩为模仿古代青铜器色彩的一种装饰彩,属清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之一。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用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仿造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与青铜真品几乎无异。所仿器皿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底部刻有“大清干隆年制”篆书款。古铜彩从乾隆创烧起即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来为世人看重。

细观,壶身整施茶叶末釉,口沿、腹部如意云纹开光内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铜锈蚀氧化效果,尤为逼真。干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铜釉瓷器非但从釉彩仿之,器形装饰亦无一不以古为范。综合众多乾隆仿古铜瓷器观之,此类器表纹样装饰手法主要有凸雕与描金两类。陈浏于《陶雅》亦如此记述:“古铜彩独推干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铜礼器肃穆端庄的风格特征;凸雕纹饰中的乳钉纹则又仿古玉而来,与明清以后流行的“团寿”纹饰结合,整体观之彰显出独特的仿古创新意味。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的说法即在新旧结合之中,作品“蕴育出一种怪异的仿古风格,十足展现出官窑企图纳古今、集祥瑞于一器的创举。”

较之同时期的其它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调高雅。目前唯一见到的类似器型和纹样的物件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清干隆古铜描金寿字方壶,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器物的突起纹饰部位描以金彩。而该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烧成的古铜彩原色,更显古朴和端庄。

曾熙帽筒赏析:采芝寿世


数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家在网络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曾熙款帽筒(图1)

帽筒绘采芝寿世图(图1、2),画面上一高士、一小童从山上采药归来,高士神态祥和,彰显隐士之风,小童天真烂漫,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意。“采芝”一词出自“商山四皓”的故事,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后来,“采芝”便成了“遁隐”的代名词,历代文人都曾以此为题吟诗明志。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宋陆游《对酒》诗:“寄谢采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黄绮去,东山重唱《采芝》歌。” 清秋瑾《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说凌烟阁,争是商山歌《采芝》。”陶渊明罢官归田, 东篱采菊, 悠然想起的同样是隐居商山的那四位前辈。陶渊明曾撰有一部《圣贤群辅录》, 四皓列名其间, 足见他对此四人的景仰之情。这只帽筒的构图非常独到,三面通景绘成了一幅连续的画面,特别是对三个开窗的处理尤显精妙。帽筒的开窗本是为了增加本身的透气性能而留,这也对画师的构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只帽筒上,左上部的开窗位于低垂的松枝之下,茂密的松枝至开窗处戛然而止,过渡极为自然。正中的开窗则位于横斜的树干与仙风道骨的人物之间,右上部的开窗位于山崖之上,这两个开窗不仅增加了整幅画面的透视感,而且留给人无限的遐想。通景画面的左边一面题款为:采芝寿世图。屠维赤奋若皋月于昌浦,曾熙作。屠维赤奋若的年号属大干支纪年,就是己丑年,这种纪年法在古代的书画作品里经常见到,具体到这只帽筒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作者署名曾熙,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因为在清末民初,有一位在书画界名声显赫,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的大书法家就叫曾熙。

曾熙款帽筒画面展开图(图2)

恽寿平花卉画的特点与辨伪


清初江苏武进恽寿平(1633~1690)以花卉画称一代大家。其画简洁精致,设色明丽,天真幽雅,一洗时习,给清初画坛吹进一股清新之风,对清代及其以后绘画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一生绘画作品可用“繁富”二字形容,被人们广为收藏。乾隆年间,皇宫内就有一批恽寿平的画作被当作珍品保藏,有的画上还有皇帝的题跋。据统计,收藏恽寿平作品的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有14家,国外有5家(其中美国4家,日本1家),私人手里也有不少。存世恽氏绘画作品不下600幅,数量相当可观。

一般来说,越是名气大、被收藏家看好的画家,其作品被人“克隆”,仿冒的可能性就越大。像恽寿平这样一位画坛巨匠,无论在世,还是身后,仿冒者都不乏其人。造假者中还有他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学生。如范廷镇,“笔墨酷似南田(恽寿平),不少恽之假画即出其手”。据徐邦达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清宫旧藏恽寿平作品50种,其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有4种经鉴别为“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5种经鉴别“疑伪”。据此推测,在传世恽画中,赝品或怀疑为赝品的比例当不会太小。

为了辨别恽寿平绘画作品的真伪,必须对他的作品有一个真切、透彻的了解。知道真正的恽画是什么样子的,才能识别赝品,才能看出假货假在哪里。恽氏花卉画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恽寿平的花卉画属于“没骨花”,又称“没骨图”。这种画不用墨笔勾勒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没骨”技法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朝杨升用“没骨法”画山水,称为“没骨山水”。北宋徐崇嗣用“没骨法”画花卉,他是“没骨花”的创始人。恽寿平继承和发展了徐崇嗣“没骨花”的画法,开一代绘画新风,并成为常州画派的开创者。恽氏画花有其独创之处。清人方薰说:“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点染同用,前人未传此法,是其独造。如菊花、凤仙、山茶诸花,脂丹皆从瓣头染入,亦与世人画法异。”恽氏点花头的方法是,白粉笔带少许胭脂,点后再用胭脂渲染,而他人都是从瓣根染出,恽氏的画法显然跟别人不同。这种画法比一般画家的“薄施粉泽”效果明显要好。恽氏的这一决窍,不为人们所察。第一个点破恽氏点花“秘决”的是清人方薰。我们在鉴别恽画时,特别要注意领悟和体会方薰所说的上面一番话。

第二,恽寿平的画在设色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色调淡雅。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画家们为追求“雅”和“逸”,避免他们所厌恶的俗,都采用淡雅的色调。恽寿平继承了宋元以来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自己幽淡、明净的设色特点。恽氏自己曾说到在这方面模仿者与他的差别:“近日写生家多宗余没骨花图,一变为秾丽俗习,以供时目。然传模既久,将为滥觞,余故亟构宋人淡雅一种,欲使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大多效仿恽寿平“没骨花”的画家,为了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庸俗欣赏心理,变恽画的淡雅为秾丽。他们的仿作,充满了“脂粉华靡之态”,很是俗气,跟恽画的淡雅“本色”不可同日而语。秦仲文谈到仿冒恽画情况时指出:“那时学恽派花卉者,都用脂粉点染,专以艳丽动人,雅韵尽失……浅易俗艳的流弊,入人已深,到如今三百来年,还不断有人高挂恽派的旗帜,作欺人的勾当。”

第三,恽寿平画画还有一个决窍,这是他的孙子恽南林点穿的。清人迮朗遇到恽南林,谈起了绘画的事。恽南林说,他祖父的画,设色鲜明,没有别的决窍,只不过是善于用水罢了。恽南田色中用水,水中用色,使画出的花卉特别鲜活。他用墨时也善于用水。墨分五色,最淡的一种叫清墨,清墨加的水较多。使用清墨需要很高的技巧,长于使用清墨的画家不多,恽寿平是其中之一。于非闇说:宋代的马远、元代的方从义、清代的恽寿平都擅长用墨,而且清墨用得特别好。“他们几家的山水画、花鸟画,至今看到,还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水汪汪的,清而有神”的特点有利于辨别恽画的真假。

第四,恽寿平一生作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个“逸”字。“逸”是超逸、闲放的意思。符合“逸”的绘画作品,格调特别高,特别有神采。为了说明问题起见,这里讲一个故事。唐代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此时杨贵妃早已死去,孤独寂寞的他派人四处寻找当年宠爱的梅妃,未果。有太监献上梅妃画橡,玄宗说:“似甚,但不活耳。”在画上题诗一首,后两句云:“霜绡虽似当年态,争奈娇波不顾人。”玄宗所云反映了他的美学观点:人物画要活,要有神。这个观点也可用于鉴别恽寿平的画。辨别恽画的真假,不但要从局部,而且要从整体考察,要看有没有神、神采、神韵。有即是真,无即是假。

第五,恽寿平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书、画三绝”的画家,其绘画题跋非常有特色,书法水平特别高,非寻常画所能及。如果恽寿平不是画家,也能以书法成名。他的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梁武帝、褚遂良、米芾、米友仁、黄庭坚、赵孟頫等,但主要受二王、褚、米影响。擅长行书,草书造诣也很深。行书紧遒、宽博、飘逸。他的画配上他的诗和书法,可谓相得益彰。造假者即使画能乱真,书法也难以混珠。掌握恽寿平书法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鉴别他的绘画作品。所以鉴别画作的人,要懂得书法,即使自己不能写,也要会看。恽寿平的画集已经出了多种,有的印制得比较好。研究恽寿平的书籍和文章也出了一批。这批书籍和文章可以找来看看,对于了解恽画的特点、辨别恽画的真伪不无裨益。

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赏


鱼纹尊

河南 刘芳

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高31 厘米,腹围80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优美,制作精细。罐直口圆唇,丰肩弧腹,足胫外倾,圈足。肩部两侧各一条形耳,白釉底上青花,胎体厚重,胎质细密。腹部主题纹饰为鱼纹。腹部一侧开光内有竖写五行楷书铭文:“河南归德府文庙祭器,康熙辛未仲春巡抚江南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郡人宋荦恭造”。它的价值不但因为腹部有题款,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辛未仲春”可以作为辨真伪、判年代的标准器。同时宋荦作为名人,又为这件瓷器增添了研究价值。此器作为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的一级藏品,其珍贵性自然不言而喻。

通过铭文可知,这件瓷器为宋荦任江西巡抚时依照江西南昌文庙内的供器样式制作的,宋荦在他的自传《漫堂年谱》里明确地记载“闰七月,南昌府文庙祭器甚佳,荦照式造若干件,送置归德府文庙”。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历1691年,宋荦五十八岁,任巡抚江南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都副御史。江南等处即包括江南及江西。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年),在中期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所以在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窑厂后,康熙亲自选派任命督陶官,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在继承的同时有了很大和创新。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一般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而此器铭文准确记载“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历1691年,为康熙中期青花瓷器。中期青花胎体质地细腻、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杂质很少,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呈滚圆式足。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色彩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这是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康熙青花被后人称之为“翠毛蓝”。“康熙青花就像墨一样能分出五色,也就是五个层次的色阶,器物画面由工匠们熟练地用色料并运用技巧,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有很强的韵律感和立体感,达到水墨画中晕染的表现力,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宋荦任江西巡抚,且对鉴赏收藏有极高的修养和天份,而此器造型古朴沉稳,线条流畅,青花纯正,的确为康熙青花之精品。

瓷器上铭文是指刻划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以表明器物的时代、用途、来历及工匠姓名的文字。制瓷业很早就采用这种做法。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谓“瓷器有款肇始于宋”的说法。黄禽的《瓷史》提出:“瓷器之年不自宋始,并见过三件带‘乾元年制’的器物。”事实上瓷器上面刻铭文最早始于东汉。故宫[微博]博物院藏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带铭文的瓷器是三国孙吴时代的青釉谷仓,它的主体由大小两个罈重叠而成,仓身堆贴多组纹饰。在大罈的肩部凸起一龟,背驮碑,碑面刻“永安三年”等二十四字铭文,说明此物为公元二六O年孙吴时期的青瓷器[](叶佩兰《明清瓷器款识浅说》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2期)。康熙青花写干支纪年款的瓷器不少,但多数为供养款,故宫博物院明清两代室名款、吉言赞颂款的瓷器较多,人名款即在器身或器底书写陶工的姓名或在私人定烧器物上书写收藏家及督陶官的姓名。清代乾隆以前的人名款多为督陶官的姓名,而书写名工匠的姓名一般为乾隆以后的做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人名款瓷器中的多以乾隆以后的为多。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别的器物的年代确认,起到了标准件的作用。

宋荦,(1634一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西阪放鸭翁等,商丘雪苑六子之一,河南商丘人。父宋权,字平公,号雨恭、梁园,又号归德老农,顺治三年(1646年) 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荦也因此于顺治四年,应诏以大臣子列三等侍卫,历任湖广黄州府通判、刑部郎中、直隶通永道佥事、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通议大夫、江宁巡抚,晚年升吏部尚书。宋荤一生“精鉴藏善画,淹通典籍,练习掌故。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药廊偶笔》、《沧浪小志》、《漫堂墨品》、《怪石赞》、《绵津山人诗集》等著述。”(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宋荦著作颇丰,《四库全书》收录其诗二十二卷,分载于《古竹圃稿》、《嘉禾堂稿》、《柳湖草》等二十四集中。 宋荦善画水墨兰竹,疏远绝伦。同时亦擅长山水画。宋荦又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据《西阪藏书目》记载,宋荦藏书达数万册,其所“收唐宋名迹,宋元秘轶,冠于河右。”(见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县志》)。宋荦还是清初一位卓有成就的刻书家,一生刻书约五十种,其中承刻了三种“御刻”,并得到了康熙的赞赏。作为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及鉴赏家,除了搜集大量的名迹秘帙外,宋荦因倍受皇帝赏贵,还珍藏了许多御制书画。康熙年间北京古董商举物以宋荦鉴定为荣耀。宋荦曾云:“黑夜书画至,摩挲而嗅之可辨真赝。”[]。充分表明了他对自己的鉴赏功底的自信之心。

铭文中所提到的“归德府”,即宋荦的家乡。宋荦自撰《漫堂年谱》:“宋氏微子之苗裔,世居于宋今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也。”归德府商丘县即今商丘市睢阳区。宋荦其家庭为明清时代当地之望族。祭器,即祭祀盛放食物的器皿。最原始的祭器是青铜器,后来逐渐变成了瓷器。此祭器应为一套,是宋荦仿南昌府文庙祭器为归德府文庙所定制,现仅存此一器,令人遗憾。归德府孔庙原为商丘市第二高中旧址,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院内古建筑现存大成殿、泮池、明伦堂,为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大成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年),明代重建,后历代重修。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建筑高大雄伟、造型别致、古朴粗犷。归德府文庙于2001年3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后作为文物景点开放。

此器的主要图案为鱼纹,鱼的造型质朴生动,开光上方绘有两片对称的荷叶,下方绘有半边荷花,既与下方鱼纹相对应又增加了装饰之美感。鱼纹以开光题字处为中心,呈对称性分布,鱼周围以方形回字纹排列做画面底饰,鱼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方向配以半圆形装饰,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典雅又具有浑厚庄重之感。关于鱼纹的内涵与寓意很多,有两种与此器的文化背景相贴切:一说是鱼与祭祀宗教有关,先秦典籍中,关于以鱼作为祭祀的记载很多,《荀子·礼论》有“尊之尚玄酒也,姐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 。一说是鲤鱼跳龙门的传统寓意,人们赋予它金榜题名、高升昌盛的含义,期望能升官登仕,清代这一题材比较常见,它是象征吉祥的装饰纹样之一。而此器作为文庙内祭祀的器具,可能两种兼而有之。

宋荦作为康熙名臣,一生通显,著作颇丰,收藏富甲一方,金石字画,无不罗致,不胜枚举。但遗憾的是藏品佚散殆尽,流于四方。希望这件瓷器不仅能给康熙青花纪年研究带来帮助,也能给宋荦的生平研究带来实物参考价值。(责编:雨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