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术瓷砖 > 导航 >

科学鉴定能否在艺术市场占一席之地?

科学鉴定能否在艺术市场占一席之地?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简一瓷砖

2020-07-22

艺术瓷砖。

邦瀚斯于今年5月底正式宣布将与位于英格兰南部的贝德福德郡的格连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达成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做中国瓷器的辨伪鉴定。

世界共知,随着中国艺术品价位的逐步攀高,赝品的制作的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到目前为止,在过去六年内产生的新兴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这个领域。WWW.Taoci52.cOm

格连菲尔德大学日前耗资巨大建立了它们的新实验室和实验团队,现在他们正致力于运用瓷器中的“跟踪元素”(英文 "trace elements" )来鉴别瓷器。这一技术只需要很少量的取样,部分情况下根本不需取样。

早在2005年ATG就报道了从陶瓷的化学成份中提取和识别“指纹”的技术。这是两个澳洲科学家研究成果:这项技术通过分析古代瓷器釉料和其剥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以判断出瓷器的年份和大概的地理位置,个别的可以精确到其窑址。

2010年9月,中国瓷器专家Guan Haisen(人名)开始使用热释光和能谱分析技术(这一技术需取样且目前已经发现技术漏洞)在北京古玩城做鉴定。这两项技术都是由美国公司 Ocean Optics所开发的。

今天,邦瀚斯与格连菲尔德大学项目(Bonhams/Cranfield)旨在艺术市场中开发和应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以便让艺术品在进行科学鉴定时尽量少受伤害,跟踪数据库可以更加详实。

邦瀚斯亚洲区总裁Colin Sheaf说道:“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终于寻找到了可靠的鉴定技术使得那些伪装的昂贵的中国瓷器再也无处遁形。”

“格连菲尔德大学研究组将提供专业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家来做这些技术分析,而邦瀚斯则会负责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以便科学家们能够接触到核心材料。这样的合作让我们都很有信心。这个项目不仅对合作双方都有益,对整个学术和艺术金融市场也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尽管不少专家还是对这项技术持质疑态度,认为任何的科学技术都不会是严谨和无懈可击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科学鉴定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会有一席之地。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书画真伪鉴定呼唤科学体系


编者按:书画真伪科学鉴定是书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今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传统经验鉴定的科学成果,对之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经验鉴定评判体系;同时,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到书画鉴定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书画鉴定科学体系和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品市场,服务于社会。

该项目启动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分别于7月27日和10月30日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来自鉴定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建立“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各抒己见,本报特将两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张新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在其发展初期也存在种种问题,如诚信问题、秩序问题,但核心问题还是真伪的问题。目前作伪者使用高科技手段制作赝品,并进行集团化作业来扰乱市场,影响了中国书画的国际声誉。由于鉴定困难,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停止中国书画的拍卖,而佳士德公司虽然坚持进行中国书画的拍卖,但价格处于不合理的偏低状态。

中国传统鉴定靠的是目测手感及个人经验,存在师承的不同,鉴定家所处地域及接受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鉴定结果的差异。近年来有些专家的鉴定存在着浓厚的主观性、随意性,这些问题影响了专家的诚信及威信。加之有些专家对现代造假技术、新手段认识不够,也容易在书画鉴定中出现各种不准确的判断。如沈西峰副所长所提到的黎雄才、关山月事件问题,这也反映出目前国内在鉴定方面缺乏权威鉴定机构,出现了上述的官司纠纷之后没有相应的机构做出权威判断。即便有了机构鉴定,法院是否采纳仍是未知。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了专家的权威性及书画的声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以传统鉴定为主、科学手段为辅的研究定位很好。科学手段只能作为材质断代的依据,我们应该先关注材质的断代问题,下一步再针对画家的个人风格进行判断。这个课题定位准确,对未来可实现的目标估计也很正确,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如何采集科技信息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次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汇集全国鉴定家之经验,来推动科学鉴定系统的进程,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是前进的一步。

白国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系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业务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理论及应用研究、文化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舞台科技研究声乐和艺术医学科技研究与教学咽音矫治、乐器科技研究开发与检测、文化艺术遗产和传统科技收集整理与保护、艺术品鉴定与评估研究、艺术展览举办、美术考级、相关培训与咨询服务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是2005年向财政部申报并得到支持的。书画领域的发展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由于现在造伪的技术都采用科技手段,并且技术也在日益提高,这样就给传统的鉴定方法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书画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将专家多年的经验与科技手段进行结合,完善书画鉴定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首都师范大学曾进行过相关的科学鉴定方法的试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希望能在科学鉴定体系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沈西峰(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成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个新兴的市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弊端。其中赝品泛滥是当前市场中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书画的作伪技术也越来越高,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伪作给传统鉴定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也抑制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2005年《中国文化报》对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启名副教授的“关于字画鉴定应用无损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的成果报道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能将传统的经验鉴定成果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形成一套经验加科技的鉴定体系,将会使鉴定这门学问更科学更可信。于是我与欧阳启名老师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共同申报了“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科研项目。

但是,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经验鉴定的成果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个人“心得”阶段,如何丰富、完善传统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同艺术品其他门类相比(如瓷器、青铜器),科技手段在书画作品中的鉴定运用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经验少、数据采集难等现实问题。

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1997年我在法国卢浮宫第一次接触到用科技手法来鉴定油画的真伪后,就开始思考科学技术手段是否也可应用在国画的真伪鉴定中。1999年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申请项目,开始试验采用科技手段测试书法墨迹,发现不同人使用同种墨书写的文字,经仪器测试其墨迹表现出来的图谱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于2002年至2005年申请了国家科研项目,用红外、拉曼、荧光等仪器测试了不同年代的纸张、墨迹、印泥的图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成分有着较大的差别。事实上经验鉴定也是科学,我们试图通过这个项目,运用科技手段来印证这一点。

申少君(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对绘画材料的研究,是对画材的判断。这只能作为真伪鉴定的辅助手段。比如说宣纸的制作,不仅仅是材料成分的不同,还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很重要的联系。而在墨与宣纸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在当代的宣纸上使用以前的墨作画,或在古代的宣纸上使用现代的墨作画,这些不同的作画方法产生的结果干扰了鉴定专家的鉴定思路和最后的判断。

在书画创作中,画底即宣纸是十分重要的。安徽泾县宣纸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应该作为文化遗产大力提倡保护的国宝。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笔墨等材料的测试,研究它的各种组成元素、成分及工艺的改变,通过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的研究将会借机产生一种连动力,来推动对这些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保护。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画材的材料成分和氧化程度等测定来对画材的制作时间进行断代。但是墨的笔速、层次却无法依靠科学测定出来,而且同一个画家的生平、年龄、身体状态都影响着他对笔墨的驾驭程度,也对画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单凭科技手段是无法对书画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的。

数据库建成后应该面向哪类群体使用?是为科研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服务还是直接面对普通人、服务于社会?这需要定位清楚。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目前在经验鉴定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画家个人风格、笔墨面貌的把握判断,这一点应该由传统鉴定专家来进行画家个案研究予以解决。二是对材质的把握,应采用科学仪器分析来进行材质断代。现代的扫描、激光打印技术,帮助了印章作伪技术,使得人的肉眼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是用无限放大技术就可以明白地看出此印章是切割还是人的手工雕刻。比如说画家用的墨是陈旧的墨还是做旧的墨,印泥及印章陈旧程度等都可以借助科学手段进行鉴定。对于画家的签名也可采用科学手段进行笔迹学的鉴定。

针对某个画家的科学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用科学手法来采集他早中晚各时期的典型绘画风格。如不同时期画面中的石头、树木的画法,建立起数据库。在以后的鉴定过程中可以将作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画法相比对,做出真伪判断。但前提是可采集的作品是无可争议的真迹。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鉴定专家对某个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深入的专注研究。如博申研究张大千、郎绍君研究齐白石。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在保护艺术品、规范市场以及学术现代化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传统鉴定依靠的不仅仅是鉴定家的个人经验,还包括鉴定家的知识领域。靠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靠知识领域来进行鉴定就是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在鉴定材料以及制成成品的工艺过程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的体系中需要组织领导的调整机制。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以传统为主、科学为辅的提法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如何取样,70年代初故宫徐邦达先生就曾关注过以科学手法来进行书画鉴定,但因为取样过于困难,尤其是古代书画作品,最后只能以放大镜来观察分析。对于墨迹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是可行的。墨汁写画到纸绢上面,会产生一系列氧化变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分析得到。用科学方法鉴定画家作品真伪时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画家真迹来作为支持。在缺乏真迹的情况下,精印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找出画家个人审美及用色习惯(如色线形之间的关系)。总之要以真迹作为鉴定的标尺,而且这也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欧阳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用科技手段进行字画鉴定在国外起步很早,如加拿大在鉴定油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而德国则有一套完整的鉴定中国唐代瓷器的数据库。这说明建立书画鉴定的数据库是非常需要的,也可填补国际在书画数据库方面的空白。希望文化部在这一项目上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样本的提取上要给予支持。此项目的难度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在结题形式上先以高水准的论文为主,专著及数据库则应是长期目标。

刘占文(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我很赞同上述各位专家的意见。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定位非常准确。科技只是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来对绘画材料进行时间断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书画形式的不同,西方油画的材质使得其数据库的建立相对简单。中国书画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导致建立数据库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数据库的建立将会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为传统鉴定提供辅助资料,也可直接服务于社会。项目课题组应该思考数据库建立好后如何市场化?鉴定标准体系如何得到国博、故宫这些权威机构的认可?项目成果如何编纂成图书,把分散的资源合理配置?还应考虑如何通过此项目来推动个人书画的保护?例如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建立中国书画的防伪体系,或画家本人创作完毕后,自拍其作品上传数据库存档。

宋纪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项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是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采取科学手段对瓷器、青铜器的鉴定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但是书画因其难度大,做的人较少,没有经验可循。其次课题组应该明确采取哪些科学方法来进行无损试验包括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再次在取样问题上难度相当大。数据库的建立应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按时间顺序由后向前。这一点课题组提得相当好。先建立当代的画材数据库,要把近代的墨、印泥、纸张、颜料等物质性的样品收集全(全国的笔墨生产出的成品),然后再经仪器测试录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估计第一年只能实现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这一个目标。

金运昌(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不要贪大求全。针对目前市场上泛滥的赝品绝大多数是造假手法低劣的低仿品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对书画材质组成成分的分析鉴定,将高仿低仿区别开来,筛选掉市场上90%的低仿作品。然后再进行详细的断代,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画家个人风格目前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这也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目标。

张忠义(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常务主任研究员):鉴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而“经验鉴定为主,科技手段为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书画市场虽然目前较混乱,但经验鉴定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不能完全抛弃。应与科技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融合的方法来互相弥补不足,而且在对古代的书画作品进行判断时仍以目鉴为主。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项目作为一项科研项目,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上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合适的、有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鉴定手法的运用上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知名的、公认的真迹作品作为判断的依据。

建立数据库是非常紧迫的。已有的、可用的数据应该录用采集。没有的部分,科技手法可以从装裱、纸、绢等方面进行断代。还可以从某一点上进行突破。如果能对画纸的年代做出准确断代,那么这一结论就具有了权威性,还可以推广到不同年代的绢、墨、印泥等方面。将来成立的艺术品评估中心应该积极吸纳各方面的人才,逐渐成为为社会服务的研究中心。

杨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艺术市场与科学是有着一定特殊关系的。目前的专家、权威这些概念比较混乱,希望能引入自然科学,在书画的依托物上进行鉴定。书画作品是精神产品,如果单依靠物质性的东西来做判断是不够全面的,但是可以作为补充。绘画材料的细微变化单靠肉眼进行判断是不够的,科学技术在此时就能提供参考的评判依据。

在建立数据库时,数据采集难这一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各地区博物馆的藏品如何进行采集?台湾地区收藏的作品如何采集其数据?数据将如何进行整理归纳?这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这一项目在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内容要研究探讨。如纸、绢、墨等都是手工生产,是师传的,具有秘密性,这里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除了物理化学的方法,课题组进行研究时,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要去考虑。以“目鉴为主、科技为辅”的提法是正确的。目前已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如国家文物局曾组织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书画真伪鉴定项目,并编制成12大本画册。课题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细化深入的研究。

郭海棠(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鉴定书画真伪可以先从文房四宝材质的鉴定做起。文房四宝是非常传统的工艺。生产地的不同、生产工艺的不同及生产者的不同,都会导致其产品也带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一特性对科学鉴定有着很大的帮助。文房四宝协会愿为课题组在绘画材质方面的研究提供大力的帮助和支持,为建立科学鉴定系统做出微薄的贡献。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存在一定限制的,应靠科学来完善。科学技术可以在传统鉴定解决不了或出现分歧时,帮助其做出更客观的判断。鉴定家在对书画作品进行真伪判断时,依靠的是自己多年来对真、假不同作品进行评判时积累的经验。在对美术材料采集数据时的确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而且在对材质进行判断时,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区别对待,如纸张的断代就只能断前不断后。

王万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及社会服务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三大功能,因此首师大很愿意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服务。今年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书画科学鉴定中心。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非常繁荣,但是各种鉴定机构是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而目前首师大汇集了各学科的多种人才,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其中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合作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首师大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此项目的需求,首师大愿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携手合作,为艺术品市场制定出科学可信的鉴定体系,并使成果社会化,更好地为艺术品市场服务。

张鹏翔(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文化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结果。但科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法之徒用高科技造假给科学鉴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另一方面科学的快速发展也为书画鉴定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非常重要,用多种测试手段来表现材质的特性,如纸张纤维的排列形式及长短粗细的不同。我曾与公安部合作墨迹鉴定的项目,通过测试不同制墨厂家产品中微量元素的不同,对37个厂家的墨迹进行了很好的区分。此种方法也可运用于书画作品的鉴定中。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拍卖行作为艺术品应用市场,目前所遭遇的最大难题仍然是赝品问题,赝品成了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导致书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影响力都未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当代艺术品的保真性也是其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印象派艺术作品的高价位与二战之后对其艺术形式的创作跟踪及数据采集的全面性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对印象派时期作品的鉴定分析也是从科学(如油彩、颜料等)和艺术(绘画风格、个人风格)两方面入手的。这一项目应首先关注明清时期的画作。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开展下去。这一系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大的,课题组也可以从其他鉴定行业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数据采集难。我们愿与课题组合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刘人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这一项目提出了目鉴与科技的结合非常科学准确。对造假者有威慑力,既保护了创作者的权利,也保护了收藏者的权益。国家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艺术品鉴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评判的依据。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既增强了课题组的信心,也加大了他们的压力,总体来说还是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成绩。这一项目在不同的进展阶段要各有侧重,并尽快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近现代时期应选取那些公认的、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大师的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面对那些很难采集到真实数据的书画作品要仍以传统鉴定方法为主。与会的各位同仁从不同方面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信息。还希望各位代表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这一项目,并为它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支持。

揭秘文物鉴定乱局:一群傻子在买 一群傻子在卖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微博)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和收藏


【今日主讲】

赵幼强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

中心思想

收藏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历史文化,对个人而言则是精神享受和素质的提高,当然,也还有保持增值的作用。

古陶瓷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收藏者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收藏为社会作出贡献。

理念动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古董会增值,我收进去,过一年或者几个月以后最好翻几番。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急功近利。就是今天买了,马上要叫它变为自己的一种利益。一种是全面开花。就是收藏古陶瓷的种类非常多,从原始社会新时期的陶器到民国瓷都有,古陶瓷的内涵很丰富,收了太多,鉴别能力却跟不上。三是捡漏心态。在二百大很多人去淘宝,但这里面能有多少含金量呢?如果十年前,可能还能捡到漏,现在收藏如此普及,是很难得到宝贝的。

我认为,收藏古陶瓷不能争功近利,要有科学的收藏理念,才是最佳的。我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3次全省性鉴宝活动中,很少碰到有科学收藏理念的收藏者。当下,收藏古陶瓷的动机或目的,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博物馆型。这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基本上就是一些收藏大家。浙江在全国是一个收藏大省,不光是收藏水平高、规模大,而且民营博物馆也非常火热。博物馆型的收藏大家要求能对某一类藏品有比较系统、比较专一的收藏。

第二种是学术型。现在有好多民间收藏者是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说是研究员、教授等等,他们收来古玩后,也要进行学术研究。杭州收藏协会里有个陶思安,就出了一本关于青花罐的著作,我觉得非常专业。

第三种是价值型。古玩市场一些古玩商,还有文物商店、文物公司,都是价值型的,他们靠这个吃饭。在新疆这么一个地域边缘的省份,就有15万人以买卖古玩为生。这种人群追求价值,是损失不起的。

第四种是鉴赏型。主要是中小收藏者,就是玩过了有一点保值也是好的。

第五种是学术兼鉴赏型。主要也是一些有知识的人,在鉴赏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学术研究。

第六种是捡漏型。

大家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可以去对照一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不能说这里面哪一类型特别好,但我是不大赞成捡漏型,因为现在漏市是没什么好捡的。实际上,很多正规的文物商店都有很好的文物,甚至拍卖行也会很多好东西,可大家偏偏视而不见,宁可到市场上去捡漏,甚至捡了假的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我们要首先明确收藏的动机。

经验技巧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我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对初学者重点推荐四本书(见附),这是解决收藏者的世界观。

我觉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和我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我们博物馆来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我去帮人鉴定,对方先给我看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这是我这几年通过与社会上收藏者的广泛接触、调查的总结。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收藏建议

对于藏品真假的识别,传统的方法是目鉴,就是用眼睛来鉴别。首先要看这个器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造型;其次看釉彩,釉很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第三个就看工艺,古陶瓷先要看底部,是圈垫的还是垫饼、匣钵的,有没有芒口,每一类瓷器有它的特殊的工艺;最后是看窑口,很多瓷器窑口太多,比如青瓷,在浙江和在陕西,都是不一样的窑口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提倡用科学仪器来鉴定,配合我们的眼睛来鉴赏。这样的鉴定就比较科学。即使是浙江博物馆,长期以来也在社会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古陶瓷,吃不准的东西也会用科学仪器来鉴定。这个精度已经很高了,据说误差值是50年左右,很多近代瓷都可以用仪器来测。

民间也有一些土办法,比如浸在水里或者用火加热,或者用硬币来刮一刮,看看有没有破损修补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现在的鉴定,不是光靠高科技和传统的一些经验可以完成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现在有些仿古瓷器,怎么测都测不出来的也有,高仿的水平很厉害。我们知道有这种现象,马上有警觉了,当有些人来推荐给你的时候,就会识别了。所以说我们要掌握信息。

初学者应该先易后难。从收藏单色瓷和彩绘(多色)瓷的角度来说,先易,指的是北宋以前的高古瓷相对要好认一点,比如越窑、邢窑、定窑、耀州的瓷器,比较容易掌握,但高仿品也已经有了;多色瓷从清三代的这一段开始入门,然后承上启下这样去收比较好。因为康熙时瓷器比较成熟,你在一个中间点介入进去可能容易一点。

后难,在单色瓷里我觉得龙泉窑难度较大,因为釉多元配方,釉的色差变化多;还有汝窑、景德镇窑(青白瓷)等等。彩绘瓷难度比较大的,有元青花,很有挑战性。

总的来说,高古(宋以前)粗瓷难仿,仿者相对少(但原始瓷也有仿);近古(南宋以后)精瓷价高者多仿,十分逼真。初学收藏古陶瓷者应该从本地瓷入手,器物收藏与瓷片标本并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收藏。而收藏古陶瓷有规模者,要注意系统性和精品意识,要专业,也要有组合,有条件的应该办博物馆。

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谁来鉴定“鉴定家”


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鉴定瓷器靠科学:公正、准确、好处多


我国虽是一个多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但古瓷器的存在还是有限的,因为古瓷器是没有再生力的,它不可能像庄稼那样,年年有收成;也不像工厂那样,月月出成品。它历经过无数的战乱及人为的浩劫和自然的伤损,其存世量是越来越少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安定繁荣,使古瓷器的价位一升再升,这就势必导致大批赝品、仿品的上市,这些以假乱真的仿品,严重冲击着收藏品市场,无情伤害着众多的藏家、专家。如某博物馆专家获悉内地某省有一批窑器出土,即打了报告,领了笔巨款,日夜兼程赶到那地方,兴冲冲买回后,经多位文物专家鉴定,发现是赝品,这个主持专家一夜间急白了头……

再如,广东某海关截获了一批闯关出境的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为确定这批走私文物的真伪和价值,海关方面请来六位文物专家审鉴,经过他们的“法眼”,六位专家一致鉴定为国内罕见的珍品,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在货要没收,人要吃官司的急情下,走私者不得不交待:是自己在景德镇李家坳一作坊定做的高仿品。海关不信,就带上专家随同走私者来到李家坳一作坊,当坊主得知来意后,不慌不忙地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浴盆,里面装满了清三代官窑器。文物专家一声大喝:“哪里来的﹖”坊主大声道:“本人仿着玩玩,弘扬民族文化犯法了?”专家额手惊呼:“看不懂,看不懂”

综上所述,由此提醒我们的专家,不要过分迷信传统的鉴瓷法,要相信和依靠现代高超的科学,跟上时代的节奏,要以高科技为主,传统法为辅。试想,如果那七位专家不固执己见,肯放下架子、面子,当时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瓷器进行釉子老化鉴定,热释光年代测定技术,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的损失,避免众专家在众目睽睽下的“看不懂……”。事实胜于雄辩,高科技与传统法那强那弱那主那辅已成定局。

单一采用多年来毫无进展的传统法鉴定古瓷器所体现的这特征、那要求,对于专业的高仿瓷作坊主来说,是极易达到的,比如矿土不用球磨机,用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与老器无异;青花料里加点红头、黑头,使之泛出紫红色;青花中的铁锈斑,以增加氧化铁的成份来解决;元器应持有的晕散,则通过控制窑炉的气温来实现;你要火石红吗﹖他可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底足就会出现“火石红”;你要出土器的土锈吗﹖他可涂上一层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你要古老的年代吗﹖他可用高锰酸钾加硝酸,再加松香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和后,刷在器表面,一小时后,就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你所要的元明清年代……这就是作坊主多年来针对一成不变的传统鉴瓷法长期攻关后的高仿品,凭你的凡胎肉眼是很难识破的,上述的群体专家在这些高仿品面前的“走眼”就是铁证。难怪我的好朋友、一个高仿瓷的作坊主说笑过:如用科学的精密仪器代替传统的鉴瓷法来鉴测古瓷器,我将失业……

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与佳士得的鉴定家们,虽是世界级的鉴定权威,却仍然乐意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我们的某些专家宁可多闹笑话仍死死抱住老祖宗传下的土“法宝”不放,孤军作战有瘾,可能是因有世袭的领地与优越的特权,一旦被高科技所顶替……有难言之隐吧

足球场上有吹黑哨的裁判,专家队伍中也有黑嘴念歪经之徒,同一件瓷器经三个专家鉴定,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不知究竟是缺才还是缺德,唯一不缺的共同点——铜臭作怪。对某些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病态”而言,哪有公正、道德可信,可怜的瓷器不会说话,否则,该知有多少冤魂屈鬼来讨公道啊

只有科学才是公正无私、没有贪欲杂念、最为客观的。人类的发展,就是向科学进军,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必须发挥其技能。决不可鸡蛋中挑骨头,以其一丝或一毫的不足而遭某权威专家的全盘否认。纵观专家“走眼”的事故还少、还小吗﹖而科学又给谁带来过如此的“走眼”和损失呢它给人类带来的是光明、是公正无私、是准确、是真实,让我们全面的向科学进军吧。

文物鉴定之混乱局面堪忧:“科学”还是“忽悠”?


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

“科学检测”居然“鉴假成真”

杭州市民邱先生涉足瓷器收藏一年有余,最近却和藏友们起了争议。他慕名找到了当地一家可为文物机检的鉴定机构,有18件瓷器经机检后均为真品。但是几位藏友觉得并不靠谱。

记者一行近日也前往该鉴定机构。它位于杭州市定安路46号五楼,楼梯口挂着多张企业标牌,其中有两张格外显眼:“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室”。

利国公司负责人余绍尹先对众人带来的6件器物作目鉴:1件瓷器和1件玉器“都不好”,余下4件均为真品。取自杭州收藏品市场、报价不到500元的一件“渣斗”仿品瓷器,他认为产于西晋,一名收藏者带来的仿古青铜观音像,他也认定系宋朝古物。

依照大家的请求,利国公司对“西晋渣斗”和“宋青铜观音像”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无损成份分析”,约半小时后出具了两份《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分析报告》。期间,大家希望能见识一下仪器,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 “400个科学家6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记者发现,鉴定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告诉记者,《陶瓷卷》其中的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

“这16种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周少华说。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认为,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宋代青铜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检测,离建立数据库尚远,《矿冶卷》中并没有全面的宋代青铜器数据,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宋代的青铜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主编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教材,他告诉记者,抽真空和充氦气这两种检测方式难分高下。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北京高分达公司负责人杨银祥表示,KETEK只生产X射线能谱仪,它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重要部件,后者也仅是文物鉴定的一种方式。

文物鉴定局面混乱

余绍尹出具的两份分析测试报告都钤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印章。记者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余绍尹确系该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委员,但另一份公告则显示: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而周少华也表示,现在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近几年时有耳闻,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主任柴眩华说,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可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说,目前只有《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美术品经营机构有所规范,而其他文物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始终无法可依。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鉴定市场,我们找谁去说理


9月13日,浏阳市镇头镇,黄先生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高39厘米的所谓的长沙窑大壶。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馆藏的长沙窑“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5位“权威鉴定专家”为一假造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上述事件折射出文物鉴定的种种不规范现象。连日来,记者对文物鉴定市场调查后发现,目前文物鉴定存在无法律管、无机构管、鉴定者无须承担鉴定责任等三无乱象。记者 甄荣

乱象

1 、钻法律漏洞怂恿卖赝品赚高额保管费

省收藏协会理事庄宪之对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协会接到多名藏家投诉,反映长沙有一家艺术品交易机构为牟取暴利故意将赝品鉴定为真品,并承诺可以通过拍卖拍出高价。不少藏家经不住怂恿,缴纳了数千元甚至数万元拍卖款或保管费,但由于赝品在拍卖会上总是流拍,缴纳的巨额拍卖款或保管费也就打了水漂。“如果只有个别现象,也许是这家机构的鉴定专家看走了眼,但是多名藏家投诉,说明这家机构是故意将赝品鉴定为真品,以骗取藏家的高额保管费或拍卖费。由于法律并未规定鉴定机构须对鉴定结果负责,该机构钻了这个法律的漏洞,使藏家明知被骗也无可奈何。”

记者以藏家身份联系该机构后发现,这家机构在拍卖贵重艺术品前都会向藏家收取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拍卖费或保管费,不管是否拍卖成功,交的费用都不能退。

【提醒】 省收藏协会理事庄宪之说防范这种事情并不难,现在大多数拍卖行都是在拍卖成功后按照拍卖金额收取拍卖款,拍卖前只收取为数不多的鉴定费和图录费。只要藏家选择事后支付拍卖款的艺术品交易机构,就不会上当受骗。

2、文物鉴定无机构管

家住长沙市清水塘的蔡先生十多年前迷上了收藏长沙窑。因为怕买到赝品,他购买藏品前都会仔细查看藏品的鉴定证书,由于出具鉴定证书的机构众多,有的鉴定机构和专家从来没听说过。他不知道如何判断鉴定结论是否权威,想找主管部门咨询,一打听才发现文物鉴定没有部门管。

【提醒】 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专家李志勇介绍说,目前文物鉴定没有机构管理。判断文物鉴定是否权威,主要是根据文物鉴定的机构来判断,目前省内具有司法效力的文物鉴定机构只有几家,而且这几家一般只对文物的真伪进行鉴定,并不会对文物进行估价。

3、鉴定者无鉴定责任

作为唯一一位用铜官窑的柴火窑古法烧制出失传1200年的唐代“鸡血红”的人,望城铜官镇的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胡武强被称为“窑神”,多年仿制长沙窑的经历让他成为鉴定长沙窑的专家。胡武强告诉记者,他一个朋友曾把他做的一个长沙窑拿到长沙一家颇有名气的鉴定机构鉴定,没想到这家鉴定机构鉴定为长沙窑真品。当这个朋友告知该鉴定机构真相后,这家机构马上承认鉴定有误,并把鉴定证书收了回去。“看到鉴定证书被收回,我这个朋友无可奈何,毕竟法律并没有规定鉴定错误要承担鉴定责任。”

【提醒】 胡武强说,由于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没有规定鉴定错误要承担鉴定责任,所以藏家即使买到赝品也不能追究鉴定机构及专家的责任。因此藏家对鉴定结论要多留个心眼,购买贵重艺术品前多咨询几家权威的文物鉴定机构,避免遭受损失。

现状

无法律管 无机构管 无鉴定责任

省收藏协会理事庄宪之表示,虚假鉴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把赝品鉴定为真品,第二种是在鉴定时擅自更改文物的年代等内容,从而大幅提高其评估价。

鉴定专家队伍混乱,是否有法律法规对鉴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呢?记者采访省文物局和省收藏协会后了解到,目前长沙有司法效力的文物鉴定机构有三家,其中省文物局批准的有两家,分别是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和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另外省收藏协会的文物司法鉴定中心做出的司法鉴定结论能被法院采纳。这三家鉴定机构通常只鉴定文物的真假,并不会在鉴定报告中对文物进行估价。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负责人指出,“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须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这位负责人说,艺术品收藏自古就有,过去之所以没出现这样大规模造假行为,源于传统社会对诚信道德的尊崇。过去民间收藏主要通过古董店等中介维系,古董店只有诚信经营,才能长久经营下去。而今,由于高利益的驱使,加上违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许多民间鉴定机构都给赝品出具虚假鉴定报告。

规范

规范程序 明确责任

随着艺术品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真伪的鉴定变得尤为关键。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立红认为,虽然虚假鉴定不像食品造假对个人带来危害,但是其长远危害甚至高于三聚氰胺。虚假鉴定泛滥的行为如果得不到遏制,势必会扰乱艺术品交易市场,给广大藏家造成经济损失。

“只有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才能有效遏制虚假鉴定泛滥的现象。”陈立红指出,国家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范艺术品鉴定行为。首先应该规范艺术品鉴定行为的主体,提高艺术品鉴定行业准入门槛,对鉴定机构的注册资本、鉴定人员资质和数量进行明确规定,确保鉴定机构鉴定结果的权威公正,目前欧洲不少国家要求鉴定证书必须由机构认证,一旦存在虚假认证,可追究机构的法律责任。其次,应规范鉴定结论描述,鉴定证书必须有认证细节描述,形成法律追责的根据,同时规定如果难以形成肯定的鉴定结论,应该鉴定结论中加上保留性意见。此外,应该建立对鉴定者的问责机制。例如,在假造文物“金缕玉衣”被评估价值24亿元后,不法商人借此从银行骗贷6亿元,几位“权威鉴定专家”的行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应该追究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唯有加大惩处力度,才能让专业鉴定不再成为肆意敛财的工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