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鉴别瓷器真伪 > 导航 >

书画真伪鉴定呼唤科学体系

书画真伪鉴定呼唤科学体系

鉴别瓷器真伪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2020-06-13

鉴别瓷器真伪。

编者按:书画真伪科学鉴定是书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今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传统经验鉴定的科学成果,对之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经验鉴定评判体系;同时,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到书画鉴定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书画鉴定科学体系和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品市场,服务于社会。

该项目启动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分别于7月27日和10月30日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来自鉴定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建立“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各抒己见,本报特将两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张新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在其发展初期也存在种种问题,如诚信问题、秩序问题,但核心问题还是真伪的问题。目前作伪者使用高科技手段制作赝品,并进行集团化作业来扰乱市场,影响了中国书画的国际声誉。由于鉴定困难,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停止中国书画的拍卖,而佳士德公司虽然坚持进行中国书画的拍卖,但价格处于不合理的偏低状态。

中国传统鉴定靠的是目测手感及个人经验,存在师承的不同,鉴定家所处地域及接受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鉴定结果的差异。近年来有些专家的鉴定存在着浓厚的主观性、随意性,这些问题影响了专家的诚信及威信。加之有些专家对现代造假技术、新手段认识不够,也容易在书画鉴定中出现各种不准确的判断。如沈西峰副所长所提到的黎雄才、关山月事件问题,这也反映出目前国内在鉴定方面缺乏权威鉴定机构,出现了上述的官司纠纷之后没有相应的机构做出权威判断。即便有了机构鉴定,法院是否采纳仍是未知。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了专家的权威性及书画的声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以传统鉴定为主、科学手段为辅的研究定位很好。科学手段只能作为材质断代的依据,我们应该先关注材质的断代问题,下一步再针对画家的个人风格进行判断。这个课题定位准确,对未来可实现的目标估计也很正确,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如何采集科技信息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次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汇集全国鉴定家之经验,来推动科学鉴定系统的进程,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是前进的一步。

白国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系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业务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理论及应用研究、文化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舞台科技研究声乐和艺术医学科技研究与教学咽音矫治、乐器科技研究开发与检测、文化艺术遗产和传统科技收集整理与保护、艺术品鉴定与评估研究、艺术展览举办、美术考级、相关培训与咨询服务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是2005年向财政部申报并得到支持的。书画领域的发展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由于现在造伪的技术都采用科技手段,并且技术也在日益提高,这样就给传统的鉴定方法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书画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将专家多年的经验与科技手段进行结合,完善书画鉴定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首都师范大学曾进行过相关的科学鉴定方法的试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希望能在科学鉴定体系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沈西峰(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成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个新兴的市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弊端。其中赝品泛滥是当前市场中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书画的作伪技术也越来越高,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伪作给传统鉴定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也抑制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2005年《中国文化报》对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启名副教授的“关于字画鉴定应用无损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的成果报道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能将传统的经验鉴定成果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形成一套经验加科技的鉴定体系,将会使鉴定这门学问更科学更可信。于是我与欧阳启名老师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共同申报了“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科研项目。

但是,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经验鉴定的成果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个人“心得”阶段,如何丰富、完善传统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同艺术品其他门类相比(如瓷器、青铜器),科技手段在书画作品中的鉴定运用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经验少、数据采集难等现实问题。

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1997年我在法国卢浮宫第一次接触到用科技手法来鉴定油画的真伪后,就开始思考科学技术手段是否也可应用在国画的真伪鉴定中。1999年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申请项目,开始试验采用科技手段测试书法墨迹,发现不同人使用同种墨书写的文字,经仪器测试其墨迹表现出来的图谱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于2002年至2005年申请了国家科研项目,用红外、拉曼、荧光等仪器测试了不同年代的纸张、墨迹、印泥的图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成分有着较大的差别。事实上经验鉴定也是科学,我们试图通过这个项目,运用科技手段来印证这一点。

申少君(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对绘画材料的研究,是对画材的判断。这只能作为真伪鉴定的辅助手段。比如说宣纸的制作,不仅仅是材料成分的不同,还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很重要的联系。而在墨与宣纸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在当代的宣纸上使用以前的墨作画,或在古代的宣纸上使用现代的墨作画,这些不同的作画方法产生的结果干扰了鉴定专家的鉴定思路和最后的判断。

在书画创作中,画底即宣纸是十分重要的。安徽泾县宣纸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应该作为文化遗产大力提倡保护的国宝。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笔墨等材料的测试,研究它的各种组成元素、成分及工艺的改变,通过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的研究将会借机产生一种连动力,来推动对这些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保护。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画材的材料成分和氧化程度等测定来对画材的制作时间进行断代。但是墨的笔速、层次却无法依靠科学测定出来,而且同一个画家的生平、年龄、身体状态都影响着他对笔墨的驾驭程度,也对画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单凭科技手段是无法对书画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的。

数据库建成后应该面向哪类群体使用?是为科研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服务还是直接面对普通人、服务于社会?这需要定位清楚。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目前在经验鉴定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画家个人风格、笔墨面貌的把握判断,这一点应该由传统鉴定专家来进行画家个案研究予以解决。二是对材质的把握,应采用科学仪器分析来进行材质断代。现代的扫描、激光打印技术,帮助了印章作伪技术,使得人的肉眼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是用无限放大技术就可以明白地看出此印章是切割还是人的手工雕刻。比如说画家用的墨是陈旧的墨还是做旧的墨,印泥及印章陈旧程度等都可以借助科学手段进行鉴定。对于画家的签名也可采用科学手段进行笔迹学的鉴定。

针对某个画家的科学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用科学手法来采集他早中晚各时期的典型绘画风格。如不同时期画面中的石头、树木的画法,建立起数据库。在以后的鉴定过程中可以将作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画法相比对,做出真伪判断。但前提是可采集的作品是无可争议的真迹。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鉴定专家对某个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深入的专注研究。如博申研究张大千、郎绍君研究齐白石。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在保护艺术品、规范市场以及学术现代化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传统鉴定依靠的不仅仅是鉴定家的个人经验,还包括鉴定家的知识领域。靠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靠知识领域来进行鉴定就是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在鉴定材料以及制成成品的工艺过程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的体系中需要组织领导的调整机制。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以传统为主、科学为辅的提法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如何取样,70年代初故宫徐邦达先生就曾关注过以科学手法来进行书画鉴定,但因为取样过于困难,尤其是古代书画作品,最后只能以放大镜来观察分析。对于墨迹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是可行的。墨汁写画到纸绢上面,会产生一系列氧化变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分析得到。用科学方法鉴定画家作品真伪时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画家真迹来作为支持。在缺乏真迹的情况下,精印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找出画家个人审美及用色习惯(如色线形之间的关系)。总之要以真迹作为鉴定的标尺,而且这也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欧阳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用科技手段进行字画鉴定在国外起步很早,如加拿大在鉴定油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而德国则有一套完整的鉴定中国唐代瓷器的数据库。这说明建立书画鉴定的数据库是非常需要的,也可填补国际在书画数据库方面的空白。希望文化部在这一项目上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样本的提取上要给予支持。此项目的难度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在结题形式上先以高水准的论文为主,专著及数据库则应是长期目标。

刘占文(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我很赞同上述各位专家的意见。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定位非常准确。科技只是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来对绘画材料进行时间断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书画形式的不同,西方油画的材质使得其数据库的建立相对简单。中国书画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导致建立数据库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数据库的建立将会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为传统鉴定提供辅助资料,也可直接服务于社会。项目课题组应该思考数据库建立好后如何市场化?鉴定标准体系如何得到国博、故宫这些权威机构的认可?项目成果如何编纂成图书,把分散的资源合理配置?还应考虑如何通过此项目来推动个人书画的保护?例如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建立中国书画的防伪体系,或画家本人创作完毕后,自拍其作品上传数据库存档。

宋纪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项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是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采取科学手段对瓷器、青铜器的鉴定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但是书画因其难度大,做的人较少,没有经验可循。其次课题组应该明确采取哪些科学方法来进行无损试验包括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再次在取样问题上难度相当大。数据库的建立应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按时间顺序由后向前。这一点课题组提得相当好。先建立当代的画材数据库,要把近代的墨、印泥、纸张、颜料等物质性的样品收集全(全国的笔墨生产出的成品),然后再经仪器测试录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估计第一年只能实现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这一个目标。

金运昌(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不要贪大求全。针对目前市场上泛滥的赝品绝大多数是造假手法低劣的低仿品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对书画材质组成成分的分析鉴定,将高仿低仿区别开来,筛选掉市场上90%的低仿作品。然后再进行详细的断代,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画家个人风格目前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这也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目标。

张忠义(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常务主任研究员):鉴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而“经验鉴定为主,科技手段为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书画市场虽然目前较混乱,但经验鉴定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不能完全抛弃。应与科技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融合的方法来互相弥补不足,而且在对古代的书画作品进行判断时仍以目鉴为主。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项目作为一项科研项目,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上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合适的、有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鉴定手法的运用上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知名的、公认的真迹作品作为判断的依据。

建立数据库是非常紧迫的。已有的、可用的数据应该录用采集。没有的部分,科技手法可以从装裱、纸、绢等方面进行断代。还可以从某一点上进行突破。如果能对画纸的年代做出准确断代,那么这一结论就具有了权威性,还可以推广到不同年代的绢、墨、印泥等方面。将来成立的艺术品评估中心应该积极吸纳各方面的人才,逐渐成为为社会服务的研究中心。

杨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艺术市场与科学是有着一定特殊关系的。目前的专家、权威这些概念比较混乱,希望能引入自然科学,在书画的依托物上进行鉴定。书画作品是精神产品,如果单依靠物质性的东西来做判断是不够全面的,但是可以作为补充。绘画材料的细微变化单靠肉眼进行判断是不够的,科学技术在此时就能提供参考的评判依据。

在建立数据库时,数据采集难这一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各地区博物馆的藏品如何进行采集?台湾地区收藏的作品如何采集其数据?数据将如何进行整理归纳?这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这一项目在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内容要研究探讨。如纸、绢、墨等都是手工生产,是师传的,具有秘密性,这里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除了物理化学的方法,课题组进行研究时,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要去考虑。以“目鉴为主、科技为辅”的提法是正确的。目前已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如国家文物局曾组织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书画真伪鉴定项目,并编制成12大本画册。课题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细化深入的研究。

郭海棠(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鉴定书画真伪可以先从文房四宝材质的鉴定做起。文房四宝是非常传统的工艺。生产地的不同、生产工艺的不同及生产者的不同,都会导致其产品也带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一特性对科学鉴定有着很大的帮助。文房四宝协会愿为课题组在绘画材质方面的研究提供大力的帮助和支持,为建立科学鉴定系统做出微薄的贡献。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存在一定限制的,应靠科学来完善。科学技术可以在传统鉴定解决不了或出现分歧时,帮助其做出更客观的判断。鉴定家在对书画作品进行真伪判断时,依靠的是自己多年来对真、假不同作品进行评判时积累的经验。在对美术材料采集数据时的确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而且在对材质进行判断时,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区别对待,如纸张的断代就只能断前不断后。

王万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及社会服务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三大功能,因此首师大很愿意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服务。今年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书画科学鉴定中心。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非常繁荣,但是各种鉴定机构是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而目前首师大汇集了各学科的多种人才,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其中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合作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首师大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此项目的需求,首师大愿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携手合作,为艺术品市场制定出科学可信的鉴定体系,并使成果社会化,更好地为艺术品市场服务。

张鹏翔(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文化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结果。但科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法之徒用高科技造假给科学鉴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另一方面科学的快速发展也为书画鉴定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非常重要,用多种测试手段来表现材质的特性,如纸张纤维的排列形式及长短粗细的不同。我曾与公安部合作墨迹鉴定的项目,通过测试不同制墨厂家产品中微量元素的不同,对37个厂家的墨迹进行了很好的区分。此种方法也可运用于书画作品的鉴定中。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拍卖行作为艺术品应用市场,目前所遭遇的最大难题仍然是赝品问题,赝品成了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导致书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影响力都未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当代艺术品的保真性也是其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印象派艺术作品的高价位与二战之后对其艺术形式的创作跟踪及数据采集的全面性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对印象派时期作品的鉴定分析也是从科学(如油彩、颜料等)和艺术(绘画风格、个人风格)两方面入手的。这一项目应首先关注明清时期的画作。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开展下去。这一系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大的,课题组也可以从其他鉴定行业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数据采集难。我们愿与课题组合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刘人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这一项目提出了目鉴与科技的结合非常科学准确。对造假者有威慑力,既保护了创作者的权利,也保护了收藏者的权益。国家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艺术品鉴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评判的依据。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既增强了课题组的信心,也加大了他们的压力,总体来说还是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成绩。这一项目在不同的进展阶段要各有侧重,并尽快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近现代时期应选取那些公认的、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大师的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面对那些很难采集到真实数据的书画作品要仍以传统鉴定方法为主。与会的各位同仁从不同方面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信息。还希望各位代表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这一项目,并为它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支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谈中国书画 识古陶瓷真伪


元代青花如意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蔡暄民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对古陶瓷产生兴趣时,启蒙老师熊之理先生对我说:“要想能正确地给古陶瓷断代,首先要具备对中国书画的鉴别眼力,如果看不懂中国书画,要想能读懂中国古陶瓷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收藏之路的不断延伸,此话越来越显出它的中肯和正确。自古陶瓷诞生的那一天起,原始的绘画和书写线条就铭刻在陶胚中。从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各种精美纹饰上来看,如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及瓮等上面,均用红彩或黑彩勾画出绚丽多姿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不乏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无不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反映出原始先民潜在的绘画表现天赋。水鸟啄鱼纹船型壶、人面纹彩陶盆、鹤衔鱼纹彩陶缸等都是震惊世界的艺术精品。这些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造诣高度的作品是任何仿品都无法企及的。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线条和绘画特点,也读懂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再从华夏艺术水平达到顶峰的宋代来说,以被列为五大名窑的“汝、哥、官、定、钧”为例,汝窑以素为主,也有少量刻划花工艺,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只长颈瓶上就留有划花图案;其次在定窑上,反映出刻、划、印、塑等手法最为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花、鸟、莲、鱼、鹭、龙、鹤均有。几乎任何一件留有刻、划、印花等工艺的作品上都能发现,每一笔线条都是那么有力,每一个转折都是如此的流畅,每一个造型都是这般的生动!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没有一件仿品能达到那个时代的刻划水平。

到了元朝,元青花的崛起成为瓷坛独秀,而元青花除了苏麻离青料产生的浓艳深沉的特色外,它的画工给人们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是后代无人能企及的。那种豪放粗犷的用笔方式,和流畅爽快的大写意线条,在懂得绘画元素的内行人眼里,会带来无比养眼的舒适感。

元青花为什么会受到全球藏家的追捧,和其绘画艺术造诣之深、之独特是有关系的。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一个颇为简单的标准——即看他的作品被摹仿的易难程度。越难摹仿的艺术含量就越高,如果很容易被募仿,那便是低俗的作品。记得三十年代流传在上海书画界的一段佳话:著名海派大师吴昌硕门外挂着几张白宣纸,同时搁着笔墨,来访的人不用留名,只需提笔在纸上书下一横,过后,吴都能识出是谁来访过了。初初听来,仿佛有些玄乎,其实,懂得中国书画线条的人知道这不是诳人的。每个人提笔留下的线条中所反映出的笔墨韵味是不一样的。在精通笔墨精髓的吴昌硕那里,自然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由此,想到了古陶瓷官窑器的落款。

远的不说,就说清三代“康、雍、乾”的官窑器底款,都出自御窑专门写款的高手。有的一个时段,比如青花款,几乎是一人书写,写了一辈子,那娴熟的功力,是后人无法仰背的。以落在康熙晚期那些小件器上的青花款为例,流畅和毫不迟疑的笔法,看起来是那么爽,特别是“大、康、制”的最后一捺,爽快而利索,极显颜体神韵。就单单这一笔,我从未见过一件仿品能达到此水平的。再拿“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来说,起笔到落笔不会停顿,除了转折处流下一点较深积釉和到止笔处流下的一点积釉外,其他的线条中均可看到书写者毫不迟滞的运笔过程。这是几十年书写功力造成的效果,现代仿者是根本达不到的。故只要见到那些款识线条断续相连,行笔线条积釉不断的东西,必是仿品无疑。

我朋友曾说,清末民国时的书画小家,都胜过现在的所谓书画大师,这话一点不过分,中国书画艺术的造诣培养首先需要心灵的沉静,而浮躁和一切向钱看的现实社会,已经缺失了造就中国书画大师的土壤。中国官窑器上的图案,特别是康雍乾以来,都由宫廷造办处顶级书画大师绘书而成,其精美程度可想而知。故看懂了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的面貌!

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和收藏


【今日主讲】

赵幼强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

中心思想

收藏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历史文化,对个人而言则是精神享受和素质的提高,当然,也还有保持增值的作用。

古陶瓷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收藏者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收藏为社会作出贡献。

理念动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古董会增值,我收进去,过一年或者几个月以后最好翻几番。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急功近利。就是今天买了,马上要叫它变为自己的一种利益。一种是全面开花。就是收藏古陶瓷的种类非常多,从原始社会新时期的陶器到民国瓷都有,古陶瓷的内涵很丰富,收了太多,鉴别能力却跟不上。三是捡漏心态。在二百大很多人去淘宝,但这里面能有多少含金量呢?如果十年前,可能还能捡到漏,现在收藏如此普及,是很难得到宝贝的。

我认为,收藏古陶瓷不能争功近利,要有科学的收藏理念,才是最佳的。我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3次全省性鉴宝活动中,很少碰到有科学收藏理念的收藏者。当下,收藏古陶瓷的动机或目的,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博物馆型。这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基本上就是一些收藏大家。浙江在全国是一个收藏大省,不光是收藏水平高、规模大,而且民营博物馆也非常火热。博物馆型的收藏大家要求能对某一类藏品有比较系统、比较专一的收藏。

第二种是学术型。现在有好多民间收藏者是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说是研究员、教授等等,他们收来古玩后,也要进行学术研究。杭州收藏协会里有个陶思安,就出了一本关于青花罐的著作,我觉得非常专业。

第三种是价值型。古玩市场一些古玩商,还有文物商店、文物公司,都是价值型的,他们靠这个吃饭。在新疆这么一个地域边缘的省份,就有15万人以买卖古玩为生。这种人群追求价值,是损失不起的。

第四种是鉴赏型。主要是中小收藏者,就是玩过了有一点保值也是好的。

第五种是学术兼鉴赏型。主要也是一些有知识的人,在鉴赏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学术研究。

第六种是捡漏型。

大家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可以去对照一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不能说这里面哪一类型特别好,但我是不大赞成捡漏型,因为现在漏市是没什么好捡的。实际上,很多正规的文物商店都有很好的文物,甚至拍卖行也会很多好东西,可大家偏偏视而不见,宁可到市场上去捡漏,甚至捡了假的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我们要首先明确收藏的动机。

经验技巧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我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对初学者重点推荐四本书(见附),这是解决收藏者的世界观。

我觉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和我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我们博物馆来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我去帮人鉴定,对方先给我看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这是我这几年通过与社会上收藏者的广泛接触、调查的总结。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收藏建议

对于藏品真假的识别,传统的方法是目鉴,就是用眼睛来鉴别。首先要看这个器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造型;其次看釉彩,釉很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第三个就看工艺,古陶瓷先要看底部,是圈垫的还是垫饼、匣钵的,有没有芒口,每一类瓷器有它的特殊的工艺;最后是看窑口,很多瓷器窑口太多,比如青瓷,在浙江和在陕西,都是不一样的窑口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提倡用科学仪器来鉴定,配合我们的眼睛来鉴赏。这样的鉴定就比较科学。即使是浙江博物馆,长期以来也在社会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古陶瓷,吃不准的东西也会用科学仪器来鉴定。这个精度已经很高了,据说误差值是50年左右,很多近代瓷都可以用仪器来测。

民间也有一些土办法,比如浸在水里或者用火加热,或者用硬币来刮一刮,看看有没有破损修补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现在的鉴定,不是光靠高科技和传统的一些经验可以完成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现在有些仿古瓷器,怎么测都测不出来的也有,高仿的水平很厉害。我们知道有这种现象,马上有警觉了,当有些人来推荐给你的时候,就会识别了。所以说我们要掌握信息。

初学者应该先易后难。从收藏单色瓷和彩绘(多色)瓷的角度来说,先易,指的是北宋以前的高古瓷相对要好认一点,比如越窑、邢窑、定窑、耀州的瓷器,比较容易掌握,但高仿品也已经有了;多色瓷从清三代的这一段开始入门,然后承上启下这样去收比较好。因为康熙时瓷器比较成熟,你在一个中间点介入进去可能容易一点。

后难,在单色瓷里我觉得龙泉窑难度较大,因为釉多元配方,釉的色差变化多;还有汝窑、景德镇窑(青白瓷)等等。彩绘瓷难度比较大的,有元青花,很有挑战性。

总的来说,高古(宋以前)粗瓷难仿,仿者相对少(但原始瓷也有仿);近古(南宋以后)精瓷价高者多仿,十分逼真。初学收藏古陶瓷者应该从本地瓷入手,器物收藏与瓷片标本并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收藏。而收藏古陶瓷有规模者,要注意系统性和精品意识,要专业,也要有组合,有条件的应该办博物馆。

瓷器鉴定:《从款式鉴定瓷器真伪》!


居仁堂制真品款识

梅花馆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福建会馆制真品款识

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民国元年制真品款识

中华共和元年真品款识鉴定瓷器鉴定收藏

洪宪年制真品款识

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静远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古董交流,鉴赏,交易,人非圣贤:宫先生

微信平台ID:15221398403(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微信公共平台ys1074413898

如何鉴定明清瓷器真伪?


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样、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装饰性强而格外被人们关注。拍卖会上,一件明清官窑精品瓷器,动辄即被抬至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古玩城中,人们流连忘返,对这类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器物偏爱有加。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仿品、赝品横陈,让人真伪难辨。许多收藏爱好者因不知道怎样辨伪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凭感觉去买,结果屡屡买到的是赝品。那么,明清时期的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呢?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必须学会,它们分别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纹饰、款识。

1、器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能较多的准确反映明清各朝各带在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风貌、审美标准和技术条件。在鉴定过程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

明清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清代无论在器型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时期的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苹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创作方面更加丰富多彩,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等,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很少见有创新之作。观察瓷器的器型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2、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明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窑瓷器却较民窑瓷器更加白润肥厚,玻化程度也较高。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等,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等,其中还有一种釉称之为杂色釉兴盛于明代嘉靖时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等数量在当时都比较多,康熙时期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老瓷器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较为干涩。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等都能作为瓷器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3、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都比较好,看起来比例搭配和谐,仿品一般很难做到。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型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古代的画师都是终身制,他们从小开始绘瓷,手法非常娴熟,线条流畅自然。现代仿品瓷器大多整体构图不协调,绘画拘谨,线条滞涩,绘画草率。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缜密,过度把握不好。

4、识款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是有一定的惯例的,因为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层出不穷。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乾隆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研究古玩瓷器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还需要各位加深对识别赝品必要的锻炼和阅历。

如何鉴定陶瓷真伪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瓷器应该如何鉴定真伪


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样式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董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古董的演变规律,所以,便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进行研究。

古董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古董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近现代的古董古玩投资,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鉴定的方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甄别法

已经是市场的主流,科学越来越强大,仪器越来越先进,鉴定的误差越来越小!

鉴定老师鉴定藏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鉴定老师,鉴定藏品出现在的错误比比皆是!

所以甄别法,物理仪器鉴定是2015年鉴定的首选!

鉴定瓷器靠科学:公正、准确、好处多


我国虽是一个多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但古瓷器的存在还是有限的,因为古瓷器是没有再生力的,它不可能像庄稼那样,年年有收成;也不像工厂那样,月月出成品。它历经过无数的战乱及人为的浩劫和自然的伤损,其存世量是越来越少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安定繁荣,使古瓷器的价位一升再升,这就势必导致大批赝品、仿品的上市,这些以假乱真的仿品,严重冲击着收藏品市场,无情伤害着众多的藏家、专家。如某博物馆专家获悉内地某省有一批窑器出土,即打了报告,领了笔巨款,日夜兼程赶到那地方,兴冲冲买回后,经多位文物专家鉴定,发现是赝品,这个主持专家一夜间急白了头……

再如,广东某海关截获了一批闯关出境的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为确定这批走私文物的真伪和价值,海关方面请来六位文物专家审鉴,经过他们的“法眼”,六位专家一致鉴定为国内罕见的珍品,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在货要没收,人要吃官司的急情下,走私者不得不交待:是自己在景德镇李家坳一作坊定做的高仿品。海关不信,就带上专家随同走私者来到李家坳一作坊,当坊主得知来意后,不慌不忙地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浴盆,里面装满了清三代官窑器。文物专家一声大喝:“哪里来的﹖”坊主大声道:“本人仿着玩玩,弘扬民族文化犯法了?”专家额手惊呼:“看不懂,看不懂”

综上所述,由此提醒我们的专家,不要过分迷信传统的鉴瓷法,要相信和依靠现代高超的科学,跟上时代的节奏,要以高科技为主,传统法为辅。试想,如果那七位专家不固执己见,肯放下架子、面子,当时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瓷器进行釉子老化鉴定,热释光年代测定技术,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的损失,避免众专家在众目睽睽下的“看不懂……”。事实胜于雄辩,高科技与传统法那强那弱那主那辅已成定局。

单一采用多年来毫无进展的传统法鉴定古瓷器所体现的这特征、那要求,对于专业的高仿瓷作坊主来说,是极易达到的,比如矿土不用球磨机,用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与老器无异;青花料里加点红头、黑头,使之泛出紫红色;青花中的铁锈斑,以增加氧化铁的成份来解决;元器应持有的晕散,则通过控制窑炉的气温来实现;你要火石红吗﹖他可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底足就会出现“火石红”;你要出土器的土锈吗﹖他可涂上一层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你要古老的年代吗﹖他可用高锰酸钾加硝酸,再加松香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和后,刷在器表面,一小时后,就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你所要的元明清年代……这就是作坊主多年来针对一成不变的传统鉴瓷法长期攻关后的高仿品,凭你的凡胎肉眼是很难识破的,上述的群体专家在这些高仿品面前的“走眼”就是铁证。难怪我的好朋友、一个高仿瓷的作坊主说笑过:如用科学的精密仪器代替传统的鉴瓷法来鉴测古瓷器,我将失业……

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与佳士得的鉴定家们,虽是世界级的鉴定权威,却仍然乐意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我们的某些专家宁可多闹笑话仍死死抱住老祖宗传下的土“法宝”不放,孤军作战有瘾,可能是因有世袭的领地与优越的特权,一旦被高科技所顶替……有难言之隐吧

足球场上有吹黑哨的裁判,专家队伍中也有黑嘴念歪经之徒,同一件瓷器经三个专家鉴定,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不知究竟是缺才还是缺德,唯一不缺的共同点——铜臭作怪。对某些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病态”而言,哪有公正、道德可信,可怜的瓷器不会说话,否则,该知有多少冤魂屈鬼来讨公道啊

只有科学才是公正无私、没有贪欲杂念、最为客观的。人类的发展,就是向科学进军,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必须发挥其技能。决不可鸡蛋中挑骨头,以其一丝或一毫的不足而遭某权威专家的全盘否认。纵观专家“走眼”的事故还少、还小吗﹖而科学又给谁带来过如此的“走眼”和损失呢它给人类带来的是光明、是公正无私、是准确、是真实,让我们全面的向科学进军吧。

底足鉴定古陶瓷真伪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可以说底足是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古玩市场的赝品铺天盖地,笼罩着市场,可以说90以上为赝品,如宋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瓷,全世界不足100件,且都收藏在一些大博物馆和收藏家之手,件件价值连城。如今何来如此多的汝窑瓷?宋五大名窑之官、哥、钧窑瓷也到处都是,令人防不胜防。所以鉴定其真与伪就成了收藏中关键之关键了,而器物的底足为古陶瓷的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在底足。底足,可以见其胎,可以见其釉,可以见其胎釉这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之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等。

一般来说,断代容易定位难。确实如此,一般的收藏者就是因为断得了代,却难分其真伪,懂得其物哪种造型、哪种纹饰、哪种特征为哪个时代,哪种珍品。所以一见那种造型、纹饰都对的器物就激动,结果呢,一经鉴定便傻了眼。

如何从底足鉴定真伪呢?笔者认为:

首先应掌握各个朝代的器代之工艺,再看其相符不相符,如足是什么形状的足,胎是什么质量的胎;

二、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三、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四、鉴定其足底露胎之处之火石红,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

五、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六、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七、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八、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通过这些鉴定,若万一还拿不下来,那就不得细看纹饰和其他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