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窑口 > 导航 >

钧瓷在禹州有哪些钧窑瓷器窑口

钧瓷在禹州有哪些钧窑瓷器窑口

古代瓷器窑口 钧窑瓷器鉴别 瓷砖有哪些

2020-06-13

古代瓷器窑口。

钧瓷窑变色彩千变万化,中国钧瓷在禹州,其实河南禹州钧瓷窑口很多,钧瓷窑变釉的技术也不同而且传统瓷器烧造技艺也各有千秋,介绍一下河南禹州钧瓷的钧窑窑口和现代禹州钧瓷瓷器品牌有哪些

钧瓷我国古代宋朝时期五大名瓷之一,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应的五大名窑是: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瓷属于高温窑变瓷,它的显著特点和精髓就是自然窑变,钧瓷的烧制,一般采用素烧和复烧两大主要工序,当复烧到850摄氏度时,釉面开始融化,从而使釉料中的各种氧化物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万紫千红、光彩夺目的绝妙奇观,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其他任何窑口和陶瓷品种无法相媲美的,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的窑变。

禹州钧瓷名窑

孔家钧窑

荣昌钧瓷

红远钧窑

正玉钧窑

坪山钧窑

金泥巴钧窑

神州钧窑

隆泰钧窑

卢钧窑

建耀钧窑

茗钧堂

钧宝坊

神工钧窑

王府钧窑

任氏瓷业

铉烨钧窑

华神钧窑

晋家钧窑

刘家钧窑

中华钧窑

华艺钧窑

亨盛钧窑

民生钧窑

杨志钧窑

星航钧窑

苗家钧窑

大宋官窑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钧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钧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形式特点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色彩特点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美学特点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窑与钧瓷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元代钧窑瓷器存世作品有哪些


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由于钧窑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易显露,所以除了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采用堆贴花为饰。那么元代钧窑瓷器存世作品有哪些呢?

第一、钧窑折沿大盆,河北省保定出土。口径达42.7厘米,月白色釉,红斑多块。河北易县出土的有盖长瓶饰条状红斑。

第二、摩羯耳瓶,1972年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花口,莲座,造型别致,高达63厘米。

第三、堆花三足大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出土。胎厚、器型庄重,颈部堆贴麒麟,腹饰兽面,双鱼耳,天蓝釉温润凝厚,颈部未施釉的方块里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为元代中期至大二年(1309)所造。

以上信息由提供,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陶瓷知识请多关注。

知识热点:邮票知识红木家具知识古玩知识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不仅造型端庄沉稳,而且釉色古朴凝重,变幻莫测,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火焰青、鸡血红、鹦哥绿等多种窑变釉为其他窑口所不及。钧釉有高温一次烧成,也有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钧瓷的烧造历史发端于晚唐,极盛于北宋中期,持续于金元时期,终结于明中期。钧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南禹县城关镇,相传禹县曾是夏禹的都城,夏启夺位后,曾召集各部落,在禹县北门外的钧台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他正式继位,钧窑由此得名。钧窑的中心窑场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目前全国范围内有12县市,发现了不同时期的钧窑窑址,南起河南临汝、郏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淇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大地。钧窑是一处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的窑场,只是在北宋末期,由于工艺精湛,窑变色彩的奇特而引起宫廷的重视,一度被皇宫所垄断,在禹县钧台一带开办御器场,专烧御用瓷器。

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有哪些?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黄色。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耒阳窑:宋元时期瓷窑。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窑影响,器型有碗、盘、杯、灯、高足杯、执壶瓶、炉等。碗、盘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装饰采用印花、刻花工艺,纹饰题材有缠枝或折枝莲花、菊花,还有的在器外壁饰莲瓣、菊瓣纹,并常采用联珠纹、勾连云雷文作边饰。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文中资料来源: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冯先明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钧瓷釉色意境无穷

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形成飞壁流火釉色欲滴,釉色以红紫为基调,相映交辉,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世人把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产生“窑变”色彩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铜的氧化物的釉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而呈现的变化,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及“五光十色润如玉”等词来形容钧瓷窑变釉色的美妙。在釉色上明净透活独树一帜,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赏心悦目格外动人。

钧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有的像云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鸡血,也有绿色像鹦歌绿,有的淡白像秋天的月光,或深沉的蓝天。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挂釉和烧成方面堪称绝技,也是宋代陶瓷艺苑中一个创举。

钧瓷“窑变”变幻万千

钧瓷窑变现象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其基本色调是红、蓝、灰、白,有的色带光芒四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神韵。更可贵的是这些色彩艺术没有任何人为故作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形态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有的作品釉像太华千寻;有的则像江湖万里;有如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翠竹生烟、烟花怒放……相映交辉,变幻无穷,引人入胜,这种色彩艺术可谓“钧瓷艺术一绝”,宋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与其媲美。在纹路上釉内有针尖般点点明星,蟹爪般的裂纹,有蜿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留痕,这些被称作珍珠点、鱼子纹、兔丝缕、冰裂纹、蚯蚓走泥等形成钧瓷一大特色,可谓“钧瓷一件变幻万千,鉴赏不俗余味不尽”,不失为中国陶瓷的一枝奇葩。

钧瓷造型古朴文雅

钧瓷造型有强烈的民族艺术倾向,体现一种纯粹的民族精神,与唐代陶瓷不大相同。唐代陶瓷艺术广采博收,新鲜活泼,雍容华贵,充满了异国情调。

而钧瓷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向,在造型上端庄浑厚,古朴文雅,纹饰简练,棱角优美,线条流畅,雕塑别致,确有独到之处。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各式花盆、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盘等,质朴敦厚着意表现一种冷峻崇高的民族意识、简洁清新的灵感,使它在世界工艺史上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芳香。精心制作的仿古之风,宋代钧瓷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铜器。钧瓷仿古无论是官窑或民窑制作规整,绝不粗制滥造,也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古拙高雅技艺惊人,在艺术上法古创新,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钧瓷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处理上,杜绝成型上的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一是它的“形”、“色”独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睐,这种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一直沿袭至清代晚期。此时,虽然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与宋代钧窑瓷器有所区别,但是,由于成功率低,数量少,大家一直都在竞相购买与收藏。当时清代中晚期民间有这样一句:“家有财产万贯,不如钧窑瓷器一件”的说法,可谓钧窑瓷器当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它至臻至爱的程度了!

二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据史料记载,钧窑瓷器采用特别的土质,烧造成器后呈坚硬的香灰胎,又因瓷器釉面采用铜、硅、锰等特殊矿物原料作浆刷制,再经1200—1300度的高温烧造成器后出现窑变,颜色达到万件无重样的神奇效应,有人把宋代钧窑瓷器说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此比喻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是有的瓷器釉面出现好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瓷器釉面恰似霞光四射,巍丽壮观;有的瓷器颜色外紫内蓝等,栩栩如生。

四是钧窑瓷器小巧玲珑。俗话说:“钧瓷无大器”。钧窑瓷器虽小,但是它小中见大,小而不俗;还因它的做工精湛、工艺独特,历来倍受收藏的喜爱。

五是宋代钧窑瓷器一般圈足露胎处无挂釉,仅外底部有一层较薄的釉子,有的直接没有或者是似釉非釉。到了元、清时期,众多窑址生产的钧窑瓷器,圈足和底部均采用酱油釉,有的留下块块颜色较深的斑点。

六是宋代钧窑瓷器的口沿和外侧凸出的部分呈香灰色,釉面有的出现棕眼,有的呈现乳光。

七是凡带有“一”至“十”编号的瓷器,其器型从大到小排列,即“十”最小“一”最大。

八是圈足与器面下方之间常有较厚积釉。

神钧窑与钧窑


钧窑自唐始、宋盛以来,因缺少确切的记载和详实的论证,其真实面目一直扑朔迷离。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钧窑的恢复,乃至其卓越成就的展现,钧窑理论的建构已成必然。钧州说、钧台说、神后说等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钧窑理论,成为古陶瓷研究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神钧窑的理论诞生,更为钧窑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并将钧窑研究推上了新的层次。

神钧窑是在综合诸多钧窑理论的基础,尤其是在神后窑的资源优势基础上进行补充中完善起来的。它在强调神后的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它认为:自然资源为钧瓷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资源却为钧瓷入主宫廷、显赫瓷林,创造了必备条件。

神钧窑理论的创建者为润雅斋的龙山逸人。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收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后禹州的史实记载等素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倾向,总结钧瓷的成功发展,包括工艺特征、艺术史实、文化思惟、当今成就之后提出,钧瓷就是君瓷,君王之瓷,是君王之瓷的略写。

首先,他从民俗理论角度作了论证。他认为,产生了钧瓷的神后,一直与皇帝君王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避实击虚,因借道神后率先入关,一统江山。每当思及在神后古龙山化险为夷、兵精将广时,便觉有天助,于是封山建庙祭天,此后改古龙山为今大刘山。(详见《钧州志》)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追捕刘秀,幸亏躲在大刘山山神身后谐音(神后),才躲过一劫。光武帝登龙廷,讲及此劫,认为是先帝庇佑,便封该地为神后。(神后一带盛传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其中有压妹台、扳倒井、冷星明之说)。

唐开元年间,神后一带出了个大名人画圣吴道子。据说钧瓷就是由他帮助神后艺人创烧成功的。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便起名为道玄瓷。(详见王锡玉、耿花玲编著的《神州之宝——中国钧瓷》1991年)

真正将钧窑定名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宫廷经验、结合道玄瓷的特定审美体验,效仿唐太宗的三镜为鉴的典例,御封了“精警惊尊”四大特征,昭诰王孙、借此谨行,诰封为“君王之瓷”。(详见温剑博《钧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钧瓷审美二论》)

五代十国时期,酷爱陶瓷艺术的后周世宗柴荣的一句御求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将钧瓷推上了文化艺术的更高层次。(见温剑博《柴世宗与钧瓷》及《开山立祖话钧瓷——宋钧的成就》)。

北宋时期,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钧瓷也再次得到大发展,徽宗赵佶御封“神钧宝瓷,绝妙精品”,严禁民间私藏,将钧瓷艺术达到极致,从而入主宫廷。并因神奇的“神后”所独产钧瓷而封为“神后”,作诏告示天下。

靖康之变,三峰山大战,将阳翟(今禹州市)的陶瓷基业毁于一旦。宋高宗赵构偏安杭州,苟且残生之时,仍笔墨生花,思汝念钧,有了“杀无赦”的“祭红”悲女,御封“神后”,以示普天下之土,都比神后之土高贵。可惜,终不能得,因他不过是半个皇帝。(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元太祖忽必烈敬封道教为国教,御封丘处机为国师。受到恩宠的丘处机思及百千,便赴神后,再次烧出祭天的钧器,贡奉朝廷,以作回报。

明永乐年间,周王棣在神后猎获“瑞兽一驺虞”,进京作贺,神后再次声名远播。(见苗锡锦《钧瓷志》)

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追慕先贤,笃信道教,曾花费黄金百两购一钧瓷花盆为获取钧器,免派钧州赋役。不能得,便为其儿穆宗起名朱载后,为其孙神宗起名朱翊钧,以祈神钧宝瓷的再现。(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清雍正帝为讨儒雅文武大帝康熙的欢心,曾密令臧应癣年希尧烧制钧瓷。鳝鱼黄、蛇皮青、黄斑点、吉翠等风格别具的钧瓷深受大帝所爱,因此也为自己取得“九五之尊”提供了有力保证。(见温剑博《诗话钧瓷》)。

雍正七年,著名窑官唐英,得御旨亲仿钧器,终不能成,只得派幕友吴尧圃到禹州调查取料,才有几分相似。(见晋佩章《钧窑史话》及杨静荣《历史名窑与原料》)。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寿诞贺禧,知州曹广权贡奉“禹贡九鼎”,惹得老佛爷芳心大开,赏金封官,调至京都为吏。并附庸文雅点评神后的“后”字,她讲:光武帝封“后”,不足为奇;宋徽宗封“后”,以土压人不对;宋高宗封“后”以人压土,也不对;自封为土人并行为“垢”。幸运的是,清王朝不复久矣,要不神后就真成了一个污垢遍地的神垢。(见温剑博《钧瓷一千五百年》)。

这样自封建王朝建立伊始的秦汉至唐宋元明清的终结,神后这个神奇的地方,一直因有着与王室的关系,也就将钧瓷文化推上了另一个境界。

其二,从等级制度造就了钧瓷的至上地位方面作了论证。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等级森严的传统,影响到陶瓷行业,不可避免地推出一种至尚 的瓷器,因钧器的特有风范,无可替代地成为瓷中之王。

秦汉封建王朝伊始,便有董仲舒的尊卑观念。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建筑方面也得到充分反映,在各种装饰上也得到表现,服饰方面、车行仪仗方面也都有鲜明的体现,陶瓷艺术更是不例外。

有一位陶瓷考家在考证了“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时,便大胆地提出“汝”实际上是“你”,第二人称代词,在旧时是“汝辈”“另类”之意,是“君王”的“孤”、“朕”的对立面。作为汝瓷的对立面,无疑当是“君瓷”——钧瓷。另外汝瓷所张扬的文化氛围是似玉、胜玉之美,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种人格精神。故为旧时士大夫文人所尊仰。因此,钧汝瓷关系,实际上是尊卑关系,是作为君王与文武群臣的象征关系表现出来的。在程朱理学兴盛之际,这种等级观念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三,从钧瓷美学方面作了论证。钧瓷自身的魅力昭示着其丰富的王者思惟,而不仅仅是审美和鉴赏的一种单纯悦乐。

在钧瓷创烧之前,一直是南青北白的瓷业现状,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千峰翠色著称,北方以邢窑的似冰类银著称。一直是素裹淡妆。到了唐代,因有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更多地启示瓷业的努力,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最终有了黑底泼斑的黑唐钧诞生。紧接着一位钧瓷艺人横空出世,那就是给绘画奠定基石的巨擎人物——一代画圣吴道子。

正是基于辞官退隐故乡的吴道子的神来之巧,一种别具风格的高温窑变、自然天成的颜色瓷终于诞生了。从此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综观钧瓷的特质可以发现,(一)钧瓷的釉色丰富多彩: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色重时,有山水风光四时季节的展现,更有花木鸟兽、风雨雪霜的隐现,有包罗大千世界之象。正如,唐玄宗李隆基的感悟,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她是如此美好,人人都想得到它,拥有它。作为君王岂不珍爱它。(二)钧瓷的迸片行纹之特征,看似破裂,实则一体。对于玄宗来讲,已上升到社会矛盾的层次,也即大唐江山,远观富丽堂皇、雄伟壮阔,不可一世;当你走近细观时,实际上恰如破裂的纹片,处处皆有,岌岌可危。这种感触使身经宫廷迭变的玄宗而言,更为阵痛,他认为江山社稷也恰如此器,易碎之、易覆之,作为君王不能熟视无睹。(三)钧瓷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迸音。无人触摸却能不时发出似琴胜钵的惊音。夜深人静时,似乎可以洞穿心腑,在唐玄宗时期,因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理化现象,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被玄宗认作是上苍的物语,天帝的劝诫,因此作为君王,在睡眠的时候,也不能悼以轻心,更不能淫欲无度。(四)假如将更多的钧瓷放置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色彩、意境一模一样的两件钧器,在玄宗看来,这是“一国不藏二君”的惊示。基于上述四种理由,便赋以“精警惊尊”,四大美学风格,唐玄宗便改道玄瓷为君王之瓷。睹物思情,以此为镜,方不失一位贤明君王,用以劝诫王室子孙。

其四,从考古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考古发掘的事实来看,钧窑遗址中确实证明了钧瓷的许多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更能倾向于作为君王之瓷的证据。

(1)在宋钧官窑遗址中,基本上没有一件整器,都是被击碎,深挖埋掉的,这就证实了“严禁民间私藏”的传说,确实存在。

(2)钧瓷的足部处理,极为罕见,为芝麻底釉,这就喻示了钧瓷是作为祭天的神器,而出现的。

(3)钧瓷的足部装饰也很特别,多为三足如意云兽。有专家论证,这是唐宋时期,“天人感应”理念的物化,寓示天人合一。

(4)钧窑器底款为“数码款”,迄今为止,是古陶瓷中唯一现象。 有专家考证认为,是程朱理学支配下,对君王“九五之尊”的敬重,而不是简单地标示大校

(5)钧器有乳钉、鼓钉习惯,有专家推定为哺育万物,盘古开天之意。

(6)钧器造型有青铜器仿物,如出戟尊等,这是远古社会中中央集权的演示和演化,是其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7)钧器多为花盆,盆托类造型,显然是服务于怡情尚志的纯欣赏类功能的,并非日常使用功能。

诸多迹象证明,钧瓷艺术是建立在为君王服务的基础上。

其五,从古文字方面作了论证。从古文字学方面看钧中的“钧”瓷,确有帝王之气。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1876页中解释道:

钧之七“喻国政,《抱朴子·外篇·汉述》,阉宫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钧之八:“喻天工《汉书贾谊传 》,‘大钧播物,块虬无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也”。

钧之十:旧时对尊长或上级的敬词 。如钧安,钧座,钧府,钧局等。宋岳飞《申安抚司乞兵马粮食状》“欲望钧慈”。

同时“钧”还有衡量、和谐、调节之意。用于钧瓷时,实际上,更有一种近似王者之意。如:钧天之享、钧天之乐等,故钧瓷自身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着至尊至瓷之意。

其六,从当今理论缺陷,盲点方面逆向作了论证。如果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钧窑的诸多历史疑案:如“钧不随葬”,“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不过尺”,“雅室无钧不可夸富”;也就解决了为什么唐宋时期为何鲜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也解决了钧瓷造型的特殊性、数码底款、芝麻酱铁足底、鼓钉、乳钉、如意之兽装饰等个性。

基于此,龙山逸人认为:钧瓷是在神后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将富有个性的颜色瓷披上了帝王色彩,入主宫廷,从而成为陶瓷艺术中的另类。

支持这一观点有著名钧瓷学者索宗剑先生,在他的《宋瓷二十四品》一书说中了,他道:

“赵佶,这位依封建社会皇权世袭制度而即位的北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书画名家的地位胜过了他的皇位,文艺复兴的天才倡导胜过了他‘实内虚外’的卑弱和无奈,他在位二十五年,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把雅与俗,巧与拙,这种艺术上的双重性表现得完美无缺。……并把 这一切提到某种彻底了悟的哲理高度。……只有‘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的钧窑,……才是徽宗所珍视的对象,并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著名钧瓷鉴赏家温剑博先生也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他认为钧瓷实际上有两种概念,一是自元至今民间见到的钧瓷,是作为日用品、工艺品存在的,另一种就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君王之瓷,是作为警世、劝诫作用的。民间钧瓷至尚至美者,可为真正意义的钧瓷。可谓龙毛凤角,百千件不得其一。(见其作品《钧瓷的理念》)。

总之,神钧窑理论更着意于钧瓷的文化内涵,强调钧瓷形而上的理念,并以当今诸多理论为依据,结合唐宋时期文人际会,程朱理学的影响,对钧瓷进行了阐释。这种理论已为大多数钧瓷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考古学家所认同,相信不远的将来,钧窑的理论体系必将会更完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钧瓷在禹州有哪些钧窑瓷器窑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钧瓷在禹州有哪些钧窑瓷器窑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窑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