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器之形,婀娜多姿梅瓶

器之形,婀娜多姿梅瓶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器器形鉴别 古代瓷器瓶

2020-06-13

古代瓷器的器形。

梅瓶是中国古代瓷器最美的造型,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瓶体修长如婀娜多姿的女子,符合古代中国审美的标准,梅瓶为盛酒用具,美酒配佳人,古代文人让梅瓶走进了文学,让古代的盛酒器变得了不平常。

梅瓶是中国瓷器瓶式的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从唐代出现,北宋开始流行,本人认为宋代和元代梅瓶器形最优美,明清虽然也有梅瓶,不仅仅是酒瓶了,而逐渐变为陈设器了,最主要的是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没有之前朝代的优美了,可见人的审美是会变的。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高45.3cm,口径4.9cm,足径10.8cm。瓶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修长。通体施白釉,釉面滋润。釉下刻划缠枝莲纹 ,纹饰线条遒劲奔放。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宽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为饰。肩上绘图案形莲瓣纹一周,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腹下饰卷枝纹一周,每组纹饰间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细线纹数道。素底无釉。

白地黑花梅瓶瓶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飞扬,体现了磁州窑简练而生动的装饰风格。

元朝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有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子母口套合结构,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禮”字,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以瓶盖花苞钮尖为中心,青花绘花苞脉弧线,外壁绘覆莲纹一周,莲瓣内填云头托垂珠纹。梅瓶主要纹饰大致分三段,腹部为主体纹饰绘缠枝牡丹纹一周;肩部绘四如意云肩纹,内以海水纹地、蓝地白花荷叶及荷花纹为饰,云肩纹间以折枝灵芝纹;胫部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段与段之间,分别用卷草、菱形纹、弦纹、双弦纹相间。该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主次纹饰多达十层。

明代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清代梅瓶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时代再变迁,审美也在改变,最优雅的梅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着,器形变了,但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鉴别梅瓶提供了依据,收藏瓷器,收藏自己喜欢的瓷器器物最重要,必经每一个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多元化。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梅瓶:最好从经典器形入手 勿迷信“传世孤品”


收藏家冯玮瑜从捡漏一件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为例谈收藏心得

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皇家气象——明清御窑黄釉器特展”,把收藏家冯玮瑜彻底推到了收藏圈的风口浪尖上,这是中国大陆私人藏家首次序列化、系统化收藏和展出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的活动。冯玮瑜近年频频出现在拍场的身影,逐渐引起了行内人的关注,而她收藏的瓷器,更时常成为话题。日前,她的新书《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更披露了不少拍场趣闻。她回忆起两年前“捡漏”一件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时,至今仍然甚觉得意。而谈及给新手藏家入手瓷器建议,她认为:“最好从经典器形入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首博遇见“郎窑红釉梅瓶”

2015年9月,在一次“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大展中,冯玮瑜被一件郎窑红釉小梅瓶(由故宫借展首都博物馆)深深地吸引住。梅瓶以独立展柜重点展示,是该场大展仅有的几件独立展柜展示的重器之一。

冯玮瑜介绍,这件郎窑红釉梅瓶色如牛血猩红,器如美人端然,“我的眼睛瞬间定格于它,久久不能离开。作为一个喜爱单色釉瓷器的收藏者,乍见此瓶,那一霎那,绝不亚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冯玮瑜绕着展柜四方,转了一圈又一圈,生怕遗漏一个细节,少记一个特征,“毕竟这是标准器”。

“郎窑红釉梅瓶”现拍场

“玉壁形底”是康熙时工艺特征

两个月后,中国嘉德秋拍在北京举办,冯玮瑜是那里的常客。预展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到了现场,绕场匆匆走完一圈的她,正在发愁没看上什么特别的藏品时,突然眼前一亮:这不是前不久首博“大清康熙御窑瓷”展的那件郎窑红釉梅瓶吗?故宫的藏品怎么跑到拍卖场了?惊喜之余,冯玮瑜满腹疑问。

“我小心翼翼上手,仔细端详一番,长吁了一口气:原来不是故宫那件。此瓶非彼瓶,只是两件极为相似,但略有不同,嘉德这件瓶口至颈部留白,这是由于釉汁较厚,高温烧造时口沿釉汁向下流淌、口沿部位釉层变薄而形成的,这亦是郎窑红的一大特色;而故宫那件颈部无留白,如瓶身一样呈牛血红色,只是唇边一圈白色灯草口。”冯玮瑜回忆称。

冯玮瑜介绍,郎窑红小梅瓶并不多见,一般郎窑红瓶多为圈足底,底部施釉,足内白釉泛黄有细碎开片,即所谓“米汤底”,无款。“我藏有一件‘米汤底’郎窑红观音瓶,属大器,而嘉德这件小器的‘玉壁形底’我没见过。但‘玉壁形底’是康熙时期的工艺特征,‘玉壁形底’在康熙其他立件器物中常见,只是小器的郎窑器底部如何?我没见过。”

虽然当时预展现场不少人都认为这件小器确出自康熙年间,也与郎窑身份吻合!但现场的冯玮瑜对郎窑红瓶底部是否这样制作却把握不准。收藏讲究上手,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故宫“郎窑红”因在展柜内,冯玮瑜无法看清底部。对这件小梅瓶,虽然都说“开门”,但如果真要出手,还需要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做足功课,才能定夺。

那时候,冯玮瑜突然想起首博展出的那件展品有说明文字,她马上翻看手机照片,发现说明文字中也有“玉壁形底”四个字,“这就消除了我对嘉德拍场上这件郎窑红釉梅瓶器型的疑惑”。

多方考证后 以底价“捡漏”

然而,虽然两件器物从大小、型制、釉色都极其相似,但毕竟故宫那件郎窑红釉梅瓶没有上手,而且未标尺寸,仅记得大小相若,冯玮瑜仍然有疑虑,随后,她多方查搜,终于找到“故宫博物馆藏郎窑红釉梅瓶”的尺寸:高度18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6.2厘米。两件对比,尺寸完全相同。“嘉德这件瓶口至颈部的留白比故宫藏品更多,故渐变效果更明显,釉色更迷人。”冯玮瑜表示。

由于预展有两天时间,在冯玮瑜看来,找到越多的资料进行佐证,越有利。经过又一轮翻书倒柜的查找,终于又有了新发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同样形制的郎窑红梅瓶,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第42页,编号25,注录一件清康熙郎窑红梅瓶,但尺寸比嘉德那件稍大,高22.5厘米。其说明也显示“玉壁形底”,可见当时梅瓶器形确是玉壁形足。该书还特别注明:康熙郎窑红梅瓶十分罕见,故弥足珍贵。

“有标准器为证,剩下的就是考证来源。”根据多年的收藏经验,冯玮瑜有序地推进对器物的考证,最后她发现,嘉德这件梅瓶来源显赫,它是一代中国古董巨商卢芹斋的旧藏。

“卢芹斋先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20世纪海外最大的中国古董商,曾将大量中国文物贩卖至欧美。据称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有一半由他流转出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和宋代《睢阳五老图》。”回忆起当时的拍卖现场,冯玮瑜还略感庆幸。“刚开始拍场的人气还算可以,但拍过了一件明洪武的釉里红大碗和一件清乾隆的青花抱月瓶后,举牌的人气就渐渐疏落,等到这件翘首以待的小梅瓶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上,生怕杀出一个“程咬金”。让我十分意外的是,拍卖师连喊几声,都只有我一人应价,落槌声一响!我竟以底价竞得!比我心里的预算还低一大截。”回忆起这种“捡漏”的经历,冯玮瑜露出得意的笑容。

简介

冯玮瑜

著名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雅昌艺术网专栏作家、自得堂主人。出版著作《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

收藏建议:

连博物馆都没有的“传世孤品”

哪怕亲见“出土”也要退避三舍

谈及收藏要诀,有三条“金律”是冯玮瑜一直坚守的,那就是“精品意识、品相完美、流传有序”。对于刚入行的新手藏家,面对琳琅满目的器物该如何选择?她认为:“最好从经典器形入手。因为经典器形容易了解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容易掌握其使用功能和每个朝代的特点。”

她强调:“千万不能想着收藏一件连博物馆都没有的‘传世孤品’,不管故事多么动听,就算亲眼看着‘出土’,也要退避三舍。”

名词解释

郎窑

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烧造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红釉而烧造的高温红釉称为“郎窑红”,釉色深艳,似初凝牛血一般猩红。郎窑红虽是仿宣德宝石红釉,但又仿中有创,特色鲜明。郎窑红的烧制对窑室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极高,烧造难度极大,成品相当不易,“若要穷,烧郎红”,可见烧制郎红之不易!

装饰之变:随型而饰

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

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

元:三层式布局。元代梅瓶在纹饰布局上,分层、分块儿、单体折枝都有,以分层最为常见。最能体现元代梅瓶纹饰布局特色的是景德镇窑,表现为三层式布局更为成熟稳定。

明清:三层式出奇求美。明代梅瓶装饰几乎调动了所有已知和已掌握的釉、彩、纹对梅瓶进行多种装饰尝试,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青花。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凤尾瓶


清康熙青花花卉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瓜棱瓶


八棱净水秘色瓷瓜棱瓶 法门寺博物馆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多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抱月瓶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明代以青花为装饰,是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豆青釉加青花以及青釉暗刻的装饰手法很早便出现,而此件“三教九流抱月瓶”同时采用这两种装饰手法,相得益彰,殊为罕见。凸显此器卓然超群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本品存世极为珍罕,器形纹饰相类者,仅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回流一件,其余尚未见于世。

陶瓷知识:中国梅瓶器型之变


总体来看,宋辽时期的梅瓶总体数量和器型样式要比滥觞期的隋唐时期丰富得多,由于政治分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宋与辽是单独发展的,中原地区是梅瓶演变最活跃的地区,南方主要受中原地区影响,初步显示出一些特点。

北宋早期景德镇窑青白瓷缠枝牡丹纹小盘口梅瓶,高39厘米,江苏南京丁家山北宋景祐五年龙南宋、金时期,南北风格有别,各自进入一个兴盛期。金代的梅瓶样式极为丰富,除了以出节小口为标志的第八类样式群以外,其他九个样式群都有涉及,共55种样式。最盛行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四种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小撇口、盘口、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的第一、二、三、五类样式群也是主流。整体来看,偏丰满的高体,轮廓饱满圆曲,分为两种主要体态:一种是下腹斜直下收,挺拔沉静;一种是胫部呈束腰状,接外撇的喇叭形隐圈足,丰腴妩媚。

南宋梅瓶涉及七类样式群,20多种样式,着重于以盘口、梯形小环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三、四、六、七类样式群,样式选择继承北宋南方梅瓶的流行样式。体态多倾向于丰体,追求端庄丰满,尺寸也相对比较整齐矮小,以20~35厘米最为常见,与北方梅瓶丰瘦高矮差异极大的状况构成鲜明对照。

南宋初期越窑青瓷刻划花牡丹纹梅瓶,高20.2厘米,浙江慈溪匡堰镇寺龙口越窑遗址第六期地层出土

南宋官窑青瓷梅瓶,高33.5厘米,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出土,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画花缠枝纹梅瓶,高32.7厘米,江西九江市省财经会计学校基建工地出土

南宋末期吉州窑白釉黑褐彩画花梅竹蝴蝶纹梅瓶,高25.5厘米,湖北鄂州市汀祖镇丁家坳村马家塆南宋咸淳十年吕文显墓出土

南宋偏安一隅,文化重心南移,南宋官窑继承了中原汝窑的传统,出现两种分野现象:官民分野和雅俗分野。南方墓葬随葬梅瓶的现象比北宋时期南方的同类现象要兴盛得多,其原因与偏安朝廷带来的中原影响有必然关系。第四阶段:元代,在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中,梅瓶出现统一性特点,分化则存在于器型和品质的差距。元代北方最流行的是以小撇口、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二、四类样式群,南方流行以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六、七类样式群,形成南北二元格局,共52种样式。北方梅瓶在北方各大名窑陆续衰弱的背景下,其样式着重对金代的继承,缺少创新,最突出的形式变化又给人一种奇怪和不适感,意味着北方梅瓶在元代开始走下坡路。而南方梅瓶在三大名窑持续兴盛的基础上,沿着南宋时确立的基本方向,灵活融入元代特有的新内涵,样式不断调整创新又不失度,在适中、沉稳、文雅等传统格调中,兼容气势磅礴,气度宏伟的新风尚,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元代晚期景德镇的青花梅瓶体现了时代高度。

元黑釉划葡萄酒瓶文梅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KM13出土

金末元初磁州窑类型白釉黑彩画花梅瓶,江西瑞昌县码头村南宋宝祐五年冯士履墓

元早期白釉黑彩书至元十九年铭文梅瓶,高18.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龙泉窑青瓷密棱纹梅瓶,高20.2厘米,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底元代沉船出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元前期山西窑场白釉褐彩弦纹折枝花梅瓶,高31.4厘米,底部有延祐元年墨书纪年文字,山西汾阳市杏花村酒厂出土第五阶段:明代,以小撇口、盘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二、三、六、七类样式群成为主流,共43种样式,比元代少了9种,梅瓶样式繁衍进一步放缓;南北方梅瓶所处地位发生逆转,南方梅瓶样式占绝对多数,景德镇成为核心产区;功能结构进入质变后期,明显转向了礼仪性和审美性。明早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采用小撇口的梅瓶样式;明代中晚期与陶瓷史上官民竞市的局面相一致。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烧造了高水平的梅瓶。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极为相似,极为流行一个样式:规范化的小撇口、束颈,颈肩过渡柔和,圆宽肩,上腹鼓,下腹斜收,胫部内曲,足部直立或微撇,极浅的平底隐圈足。配宝珠纽、管状舌的钟式盖。实例均为品质一流的青花和白釉器,优美、端庄、典雅、适度。

明万历景德镇民窑青花双龙戏珠纹高腰带盖梅瓶,通高约37.5厘米,广西桂林尧山明万历十八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夫妇合葬墓出土

明宣德款景德镇御窑青花龙纹梅瓶,高55.3厘米,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雅坚斯博物馆藏

明中期景德镇窑珐华釉青地浅彩莲塘纹梅瓶,高36.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初期北方窑场白釉黑彩画花缠枝菊纹梅瓶,高36.5厘米,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洪武二十二年南安侯俞通源墓出土

明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松鹤鹿清代梅瓶全部出自南方窑口,共出现过22种梅瓶样式,以撇口、束颈为特征的第二类样式群就占了12种,表现出特征趋同的时代特点。御制官样主导了清代梅瓶的审美趣味,小撇口、束颈、宽肩、鼓腹、下腹斜收、胫部内曲或呈束腰状、胫足部直立或足部外撇,成为清代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梅瓶样式。清代梅瓶作为纯粹的陈设器,单一的审美功能使器型走向完全艺术化的形态,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精致化。

清前中期石湾窑仿钧蓝白色翠毛釉梅瓶,高23.5厘米,英国格拉斯哥的伯勒尔藏

清石湾窑粉蓝釉梅瓶,高23.6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梅瓶


简介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演变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器之形,婀娜多姿梅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器之形,婀娜多姿梅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器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