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鉴定

2020-07-03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调查:有证书的大部分是赝品


一边欣欣向荣、一边乱象丛生;精确地描述了目前的文物字画收藏市场。同样的瓷瓶不同的评价机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是利益推动还是另有内幕?鉴定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乱?谁应该来监管?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乐山采制的新闻焦点《艺术品鉴定的战国乱象》对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同一瓷瓶交1000开康熙年间鉴定书

交200开民国年间鉴定书

前几天,济南市民王先生拿着家里收藏的一个刻有清朝康熙年间字样的瓷瓶找到了记者。王先生拿着两份不同机构开出的鉴定证书:“一份是上次一个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来济南搞活动的时候我去弄的,上面就是说我这个瓶是康熙年间的。这一份是前两天我去济南古月楼艺术会馆鉴定的证书,上面说我这个瓶子是民国年间的,我就很纳闷,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王先生手中所拿的瓷瓶据王先生自己介绍是老一辈留下的,具体时间和出处他也不知道,出于好奇,他才去做了鉴定,可同样的瓷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鉴定证书?

王先生对记者说 “当时上海这个公司,他告诉我要给他1000块才能开鉴定证书。但另一家公司告诉我只需要200元负责鉴定就可以。”这让记者心存疑虑,这证书是鉴来的还是买来的?

随后记者根据王先生提供的电话,拨打了两家公司的电话,但上海那家公司已经成为了空号,而济南这家公司却十分明确的告诉记者,他们的鉴定证书没错,王先生的瓷瓶绝对不会是康熙年间的瓷瓶,王先生之前所持证书绝对是造假的。

艺术品鉴定乱象调查

业内人揭秘:有证书的大都是赝品

鉴定证书也可以造假么?带着疑问,记者随机到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城等地方走访,却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这样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为什么有证书的会是赝品呢?这位店主的一席话,让记者恍然大悟。“一般来说,证书是两种,一种是获奖证书,这个肯定是真的,但特别少而且特别难拿。另一种就是买的了。现在好多骗子机构,就靠这个赚钱,比如你刚才问的那种,就是为了收他的高额鉴定费,特意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开证书。当然,这种证书也就只能蒙蒙你们这些外行。”

开假证书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么?店主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且我给你开个证书,最多是我眼力不行,看错了,我没什么责任可负啊。”

艺术品出鉴定后可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不需要为拍品真假承担责任

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济南常青藤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洪昌认为: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一是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二是缺少相关法律制裁造假。因为证书不同于古玩,那种是直接假货坐真欺骗,证书毕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为国家还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艺术品特殊性决定鉴定的难度

仪器无法测定只能靠专家经验

既然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找专家做文物鉴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波这样对记者说:“最大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和田玉吧,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和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

张波随后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所存的鉴定方式,都无法完全鉴定一件古玩的价值,年代越久越无法鉴定:“瓷器如果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家经验。”

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

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而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他们中许多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可国家文物局却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宋洪昌说:“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对这个混乱的市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经营者,都表示了乐观。但至少现在,这个新兴市场,正是在“混乱”的支撑下欣欣向荣。行业立法固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可制度与法规却是规范这个行业,保护这个行业的唯一出路。不要等到鉴定市场只有假没有真,只有欺骗没有诚信的末路。

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谁来鉴定“鉴定家”


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揭秘艺术品鉴定三乱:伪证书 伪专家 伪机构


鉴定乱象:皆因利益唯上

9月17日,“徐悲鸿油画伪作”一事被曝出。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的《人体 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某位同学的习作。该画在2010年6月拍卖时,被称“由海外著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鸿油画写生一个重要的代表。”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

此前几日,“金缕玉衣”骗贷、故宫副院长等专家估价24亿一事被曝光。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通过相关人的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来作鉴定,鉴定专家给出评估价24亿元。以这件“金缕玉衣”做担保,谢根荣向银行前后骗贷10亿余元。

2007年1月14日,有报道称,一位张先生经一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专家孙学海鉴定,花2.5万元为自己的27件各类瓷器开具了12张真品“鉴定证书”,可拍卖公司和许多陶瓷鉴定专家都说是赝品。张先生再找那家鉴定公司和那位专家,对方仍坚持自己的鉴定结果。张先生找到了工商部门但调解无果。

2004年9月24日,据本报报道,刘书勤于2001年以120万元价格从李世元手中购买了一件有中国书画家收藏协会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份权威鉴定的汝窑笔洗,后被鉴定为赝品,刘书勤遂报警。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的罪名将李世元起诉,法院宣判李世元无罪。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说到鉴定就不得不说仿制造假。民国、清代以前的仿制多数出于兴趣爱好而非赚钱,民国以后渐渐混乱,不再讲究以前的工艺、材质、纹饰工艺。尤其近些年开始出现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其中低仿的,用玻璃、石头或者玉髓、次的玉料,运用染色,化学物品的侵蚀等方式加工成玉器,一般人也难以识别。即便是真玉也不好断定,以和田玉为例,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组成结构与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业内对此有个不雅的比方:整个昆仑山脉好比一头猪,新疆的和田玉就是猪的里脊肉,而其他地区产的好比其他部位,同样的成分,但吃起来,口感是不一样的。

而瓷器如果乘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专家经验也不尽然全对。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一行,要相信专家,但不能迷信专家。”

另外,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这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证书之伪:无权威作用

记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厂街走访,刚进街口,路边就有人低声询问:要画么?记者被告知,无论想要什么样的画,哪怕古今中外任何大家的名画,都可提供。记者跟随卖画人转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很小的门店里,店主拿出一幅幅未经装裱、却署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玄、李苦禅、林风眠、范曾等名家名字的画作,毫不掩饰地说:“这些都是仿的,都是当代大师教授级画家画的,装裱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当记者问道,是否可以出具鉴定证书时,店主说,到外面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做鉴定的都能开,只要交钱。

记者询问了几处后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琉璃厂街浸淫三十几年的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艺术品鉴定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像记者这样“知假买假”并欲求“真品鉴定”的人助推了该行的火爆。

专家之伪:无资质要求

鉴定证书靠不住,给出证书的专家呢?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文物鉴定早年就是一门生意,是从旧中国的文物买卖行业脱胎而出的。目前市面上的专家大概可分为研究型学者,实战型专家,自学成才型草根三类。研究型专家多在博物馆里工作,近水楼台,过手的东西量多质精,但与市场交流不够,证伪往往不是研究人员的主业。早些年琉璃厂街最有眼力的权威,大都是旧时候各家古玩店的伙计出身,今天市场上不少人还是这些老人带徒弟带出来的,这类实战型专家鉴定凭感觉。

泰斗级的专家都打眼?专家还能不能信?“没人相信老师会看走眼”,一位曾受杨伯达指点的收藏爱好者如是说。“金线是真的,玉也是真的,金缕玉衣就是真的”,上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玩店老板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不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职业道德方面还要靠行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更新提出,要规范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并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通过统一规范、专项分类的资格考试,组建专业鉴定队伍,从基础层面先杜绝“伪专家”。

机构之伪:无审批环节

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街等地有很多鉴定机构,哪家才是权威机构?位于国子监院内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像他们这样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心也一样。

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超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范围的事情,责任由从事该工作的委员个人承担”。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挂靠在某某协会之下,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国家文物局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难以追责:无惩罚机制

文物造假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赝品暴利的诱惑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正在被“一夜暴富”的金钱观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正在被“骗术为王”的流氓手段替换。难道法律就拿他们毫无办法么?

“艺术品本身特性决定了鉴定工作不能用科学的指标来精准衡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宏认为对鉴定人的错误鉴定无法用法律来调整,除非“鉴定人在鉴定前明知委托人制假售假并与之同谋”构成诈骗罪,但实践中也很难证明鉴定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这样的“故意”。

马更新认为,拍卖法的规定,仅考虑了拍卖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不宜对拍卖品承担责任,对竞拍人、消费者来说显失公平。国外拍卖法也是如此规定的,但拍卖公司可以自定“三年、五年内如发现是赝品可收回”。目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依据合同法维护自己权益,但也需事前双方约定有“如为赝品可退”条款。马更新建议政府应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包括鉴定机构如何认证、设立,设立后如何去规范、管理,遇到争议如何解决等问题,如何确定鉴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出现分歧后,纠纷的解决渠道、方式、程序等。

若干年前的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古人生活之外的娱乐唯有金石玉器、花鸟字画,就这也只是王公贵族阶层的专属。“说到底,这是一个‘玩’的行当”,“这个圈资本说话”。改革开放以后,普通百姓积累了一些财富,投资艺术品成为可能。加之近年来西方资本对其掌控的国内艺术品标价炒作、抛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的天价成交,刺激了国内一干人等的投机心理。玩雅、投资、意欲捡漏一夜暴发,形成了不同阶层齐动员的全民收藏。

任何一个法学家都会承认,再健全的法制也不可能调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投资、收藏艺术品亦如是。所以,在愈是热闹的时候,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对待艺术品投资,别到最后成了那“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中的一个。

记者揭古玩市场乱象 鉴定专家收钱就签字


2011年2 月21 日下午,浙江省嘉善县的瓷片收藏爱好者郎雪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块青花瓷片

2011 年下半年,“金缕玉衣”成了闻名全国的笑话。

五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 亿元的“评估价”,造假者谢根荣凭借假古董真证书,成功从银行骗贷6 亿多元。

“为这件‘金缕玉衣’写鉴定证书,不是能力所限,而是道德问题! 收藏鉴定界收钱就签字的事太多了,当然,专家们可能也没估计到自己的签字会用以诈骗。现在,其中四个专家都把责任推到已经过世的史树青头上,是不厚道的。”近日一个私下场合,一位北京的收藏界老行家向羊城晚报记者这样表示。

收钱就盖章签字,在收藏鉴定界已成了“明规则”。藏家林士民告诉记者:“现在真正的藏家,不会去找专家开鉴定证书,一是专家常常看不准;二是按照1%的估价收取鉴证费,几千元换张纸太不值得。只有想把东西拿去送礼、‘上拍’、谋利益的‘商家’,才会去找专家。”

假如这起“金缕玉衣”骗贷案的中间人牛福忠不在法庭上承认造假,这件“金缕玉衣”谁能证明是假货?

在 藏品鉴定方面,中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鉴定标准,这也刺激了整个收藏界的无德、无良、无序。

乾隆玉玺“八彻耄念之宝”以4045万港元拍卖, 文物鉴定专家李路平认为是仿品(网络图片)遗憾的是, 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羊城晚报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三亿元的“杯剧”

“有人拿着6 张瓷板画来请教我,问是不是郎世宁的真迹。”上周,一位高仿大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一位浙江富商找上门,想请他鉴定几年前花3 亿元买下的藏品。3 亿元买了6 张不能确定来路的画,这位生意人疯了?!

没疯。大师徐徐道来。浙江富商可不是傻子,卖画人来头不小,连富商也不敢指名道姓。当年卖主主动提出要“转卖”12幅郎世宁的瓷板画,要价6 亿元。富商有求于对方,但出手就是6 亿元,就算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恐怕也没这个豪气。最终,富商用3 亿元买下其中6 幅。

如果是真迹,郎世宁的一幅画卖5000万元还真不算离谱。这位历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2000 年,郎世宁的《萍野秋鸣》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764.5 万港元拍出; 今年河北夏拍中,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底价高达9000 万元。

“问题是,谁见过郎世宁的瓷板画? ”

大师直摇头,看到这些画,他不敢直说是赝品,“太打击人了。我只能说‘没听过郎世宁会烧瓷板,不过,由他设计、别人烧制也未必。’”行内人都知道,如果找不到考据,这几幅瓷板画并无收藏价值可言。

北京古玩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古玩城里,有几家店是懂行的收藏者从来不逛的。“全部是假货,还贼贵! ”张老伯有30 年的“藏龄”,曾经“捡漏”(低价买真货)不少,他指着一家门脸不小的店面告诉记者: “这家店是某个外地官员请人注册并专职打理的,店里摆的都是别人送给他的赝品或现代艺术品,真东西(文物)他让别人带到国外上拍。顾客嘛,就两种人,一种是‘棒槌’(北方话, 傻子), 一种是有求于这位官员的人,被介绍过来‘放血’。你说索贿行贿,人家说是正常买卖! ”

通过收藏品买卖曲线索贿,已经成为一些贪官的惯用伎俩。这种手法不仅更隐蔽,也很难定罪。

文强案便是一个典型。纪检和司法机关从他家里查缴的赃物中,文物和艺术品堆积如山。但办案人员核实,仅有3 件是古董和奢侈品, 其 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画作,经鉴定价值为364 万余元。对这幅画,文强曾大呼冤枉, 其妻也在法庭上说,别人送画时附有深圳一家鉴定公司的鉴定书,称这幅画是真迹,价值30 余万元。最后,真假难辨、价值难估,如何入罪反而成了难题。

“这就是贪官为什么喜欢收藏品的原因! ”张老伯说,贪官当权时,说它是真,赝品也真,反正总有人想买;贪官出事后,说它是假,真的也假,定罪很难。藏品贿赂实属另辟蹊径。

贪官或许无所谓古玩的真假,真正的收藏者可就有切肤之痛了。

在古玩市场,说故事已经成为卖家的“基本素质”, 给你讲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配上漫天要价,买家挑尽各般毛病,拦腰一斩,成交下来,各有所得,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但不少买家却因为这种“乐趣”而血本无归。

12 月初,广州文津古玩城,记者对一家店铺的外销瓷表露出“浓厚”的兴趣,老板凑上前来:“年轻人,眼光不错哦! 这个是康熙青花瓷盘,外销瓷,胎质薄挺,画工精美! ”见记者动容,老板又故意把声音放低下来,附耳轻言:“你知道这只瓷盘哪里来的? 千山万水弄回来的! 我弟弟在英国利物浦已经定居20 多年了, 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的庄园玩,帮人家到阁楼里拿烧烤架,突然看到一只纸盒半开着,里面是几件中国瓷器, 他跟我学过几年古董,估计很可能是好东西,就问朋友‘为什么扔在阁楼上’,那个朋友说是‘差点都忘了还有这堆垃圾’。我弟弟马上说‘不如我给你换套新餐具,你把这些给我? ’人家说‘你就当清垃圾帮我清走好了’! 今年感恩节,弟弟带回来给我一看,康熙的青花! 同年代的官窑要几百上千万元! 这件外销瓷这么漂亮,拿去‘上拍’,卖个百万元是没问题的。”

离开店里,记者将偷拍的这套“康熙青花瓷盘” 照片发给一位外销瓷行家,对方马上回电话来: “这是我卖到意大利的高仿外销瓷, 前年的货, 售价是70 美元。”

曾任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曾有一句名言: 我们是在鉴定瓷器, 论东西说话,不是在听故事。但遗憾的是,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外销瓷收藏家余春明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 买古董买疯了,倾家荡产,老婆也跟他离婚了,还请我去看,我都不敢跟他说‘全是假的’ ,怕他会崩溃。”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 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古玩鉴定辨伪十谈


当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不少造假者,为谋暴利,常常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拿出自己明知的赝品,请鉴定者作所谓的“鉴定”,这浪费了专家、行家的许多时间精力。

在古玩鉴定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奇特、另类、省力又省心的鉴定方法供收藏者参考。有些东西看一眼便知真,有些东西不用看也便知假。这里没有什么神功、法眼,有的仅仅是那些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具体实例介绍如下:

一、古玩电话鉴定辨伪

有一远房亲戚的外地朋友,来电说收藏到一幅残破的古画,画名依稀可见为“清明上河图”,索价20万元。分析:不要拿来看便知是新仿仅几十元的粗仿印刷品。因为真品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年前仅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短暂相见。同一人不死心,后又来电,说收藏到一件半人高的三星堆玉雕神像,索价30万元。三星堆文物,正式发掘也仅十年左右,且三星堆神像主要为青铜器。分析:当代玉石粉浇灌成的新工艺品,或当代用岫玉雕成的玉雕,价值数百数千元而已。故当即电话回绝,反之,费时费力长途乘车拿来目鉴多麻烦。古玩电话辨伪,先要在电话里了解持宝人、卖货人是古玩贩子还是真的不懂的收藏爱好者。如是前者,断然回绝,言明不要再打搅。如是后者,又有亲朋好友的关系,且又是有份有地位者,可在电话里简单解释,或请他拍成照片寄来,先看照片再说,给对方留点面子。

古玩电话鉴定辨伪,最省时省力。故有人介绍要鉴定古玩,笔者第一反应就是叫持宝者本人打电话过来。

二、古玩谈话鉴定辨伪

在社交、聚餐场合,常听到有人绘声绘色地说的精彩故事:说有一件德国造八音钟外壳金铸,是某一位太监当年从慈禧太后的宫里带出来的,其爷爷的朋友是银行家,当年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珍藏。“文革”期间被藏在地洞里幸免于难,其爷爷朋友的孙子透支炒股大亏,这次想拿出来,转让价几十万元。能否有空鉴定一下?分析:实践证明,凡有精彩故事的古玩,十有八九是假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古玩贩子想迷惑收藏家。一般听到这类故事,嘱其直接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去拍卖,故事本身没价值,有价值是古玩本身,公开拍卖相对价格公正。如持宝人躲躲闪闪,闪烁其词,不愿上拍卖行,说拍卖周期太长,想立即变现款。那么再嘱其去典当行当场典当,如其仍不愿意去典当,那等于告诉我们,其货百分之百是假货了。真金不怕火炼,真品不怕拍卖、典当,关键仅仅只是价格的差异而已。

古玩谈话鉴定辨伪,是顺便辨伪节省了时间,可免去一档档专程安排相约的古玩鉴定节目。当然有人固执地坚持认为是老东西,是真品,坚持想请笔者鉴定,笔者还是那句话:先寄照片过来再说,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拿过来鉴定。

三、古玩影像鉴定辨伪

电脑与手机的普及,让影像传递更为方便。如今最便捷的影像传递是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摄影后,通过彩信传递过来,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网通过电子信箱传递过来。凡后加彩图案精美的彩陶,釉光太亮的汉釉陶,完美无缺的宋汝窑、宋官窑,器型变异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斗彩鸡缸杯,清三代珐琅彩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赝品。鉴定要诀:如影像传递,仅一件官窑器,几十件民窑器,那一件官窑器,可以仔细看再作判断了。如影像传递过来的是批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器,扫一眼便知是伪品。因为这些东西如是真品,不到亿元也值几千万元了。如有几千万以上身价的“大收藏家”,早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专家、著名拍卖行巨头等接上关系了,还需托关系找门路,请民间收藏家鉴定?一窍不通的古玩投资者,其是如何收进价值千万元以上的古玩的?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作出判断:这些通过影像传递过来一批名贵官窑器,应该都是价值几十、几百元的当代新仿品。

四、古玩照片鉴定辨伪

在当代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专刊,收藏拍卖导报,《收藏》、《中国收藏》杂志等,都有照片鉴定栏目,专业的鉴赏家为每张照片鉴定,收取50元至100元的费用。对持宝人来说,比请专家行家请客吃饭后再鉴定省钱;对专家行家来说,智慧的付出也小有回报;对报社杂志来说,服务于收藏读者,是办报办杂志的宗旨。古玩照片鉴定诀窍,也是先看器型,如人首型彩陶,仅藏博物馆,如民间藏有,不是国宝,就是赝品,终究民间藏有国宝,可能数十万,数百件中可能只有一件。如中大件汉俑、唐三彩马,完整的几乎是伪品。因为汉俑大多断首,唐三彩马大都断腿。古玩照片鉴定,民窑瓷器、明清玉雕、铜器、杂件等,真品不少,但看照片最易上当受骗的是被照片上图案纹饰所迷惑。因为图案、纹饰、款识,以目前的高仿技术,都可以仿得惟妙惟肖,唯有旧气难仿。

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请持宝人拿来宝物上手作鉴定。这时鉴宝者除目鉴外,还可借助于放大镜,甚至高科技手段作科学测试。为此,古玩鉴定,影像照片鉴定过关后,再上手鉴定,这对陌生者是规范的鉴定程序。

五、古玩外包装鉴定辨伪

观察古玩外包装,就能辨真伪,这不是说大话。鉴定实例:友人来电说,有朋友欠他10万元,春节临近要还债。手上有两件道光五彩官窑碗一对想转让,开价20万元,是否帮忙鉴定一下。笔者想欠款10万元,2只官窑碗开价20万元,估计还价10万可以买下,也符合当下古玩市场行情,正好抵债。为帮友人,约好时间,鉴定真伪。两个小时后,一位中年妇人拎着一个薄薄的塑料袋推门而入。问为何迟到半个小时,答曰: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堵,来晚了抱歉!来人刚在沙发上坐定,我就同友人悄悄说看都不要看,肯定是假货。碍于面子,朋友嘱来人,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团旧报纸纸团,再一层层打开一看,果然是一对刚出窑的新仿品。来人走后,友人问我怎么这么神,东西没看就知道是新货,笔者分析道:除非是亿万千万富翁,10万20万不当一回事。我们工薪族,藏一件好东西不容易,凡几千上万元的古玩,拿出去都要先装在古玩盒子里,外面再套上皮包或帆布旅行袋类的坚实的包装,才敢出门。拿上万元或十万元以上的东西出门,一般肯定叫出租车。而来者,仅用一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袋,用旧报纸团团裹住,乘公共汽车拎着过来了。如人多拥挤,塑料袋拎口挤断了,东西掉下破碎怎么办?下公共汽车行走一段路时,被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撞一下碰碎怎么办?可见,来人根本没有把开价20万的东西当作珍贵的古玩来保护、对待。负债者情急之下,想用假古玩诈你而已。然而却漏洞百出,破绽毕露。友人听后,哑然。

六、古玩内包装鉴定辨伪

传统的古玩收藏家觅到宝物,除密友,一般定做好盒子,藏进橱柜,秘不示人。他们一般喜欢蓝布古玩盒,因用传统米粉糨糊黏合定做,保存不当会虫蛀。传世的老古玩,都有老包装木盒、蓝布盒,甚至定制配套的红木底座等。如用时下景德镇包装新仿瓷器花里花哨的纸布盒,装自称为传世的老三代官窑瓷,或所谓的旧古玩蓝布盒的虫蛀是用针孔制出来的,盒子装的可能就是伪品。因为老古玩家不喜欢浓艳的纸布盒,旧虫蛀的盒,其孔洞大小不一,人为的虫蛀孔漏大小类似。除木制、纸布盒子外,最里面一层包装瓷玉器、牙雕铜雕的,老古玩家喜欢用绒布等柔软之布,一般不会用旧报纸。如是几十年来的旧报纸,倒也有可信度。如用新报纸包裹着,那么此物,一、不是传世古玩;二、可能是新收来的旧物。由此可见,古玩的内包装,也是鉴定一件古玩真伪的依据之一,尤其是鉴定官窑器,千万不能忽视。

七、古玩主人被隐瞒的鉴定辨伪

开门的古玩收藏有序,有案可查的古器物最为可靠。原来谁收藏,后来谁传承,如今谁拥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唯有那些想出让,又一而再、再而三隐瞒古玩主人身份的器物,或有难言之隐(怕影响收藏家声誉),或是诈人的赝品(怕追查原主人)。在鉴定实践中,常见到一件件有妖气的东西,似真似假,非假非真,真假难辨。如追问“是谁的”,常回答曰:“是朋友的朋友的。”如见到朋友的朋友再问:“是您的吧?”又回答曰:“我同学舅舅的朋友的。”总之,想尽一切方法搪塞,隐瞒主人的身份,目的是防买家最终发现是赝品找不到主人,难论理。如碰到这种情况,是高价的珍品,笔者情愿不收。因为不收来历不明的东西,是收藏家们的美德。所以,凡一再隐瞒主人身份的东西,大都为赝品。此为以收藏心理学来分析古玩真伪的诀窍也。

八、古玩报道价格鉴定辨伪

不少喜欢炒作藏品价格的收藏家喜欢指着拍卖画册上的价格,告诉你,自己这件古玩在市场上的价值。其实,拍卖画册上的价格也有真有假,唯有真正的成交价才可信。当然,真正的成交价,也有可能是自己花钱炒作出来的。最不可信的是,报纸杂志上对某一件古玩的炒作价格。常见有这样的文字:“外国人曾想花50万元买他5幅油画,他不为所动。”“有一位企业家曾想出资300万元买下他所有的收藏品,被婉言拒绝了。”此例分析:一,出价可能是假的,仅作为炒作;二,出价可能是真的,但真的买断,还要请专家行家一一鉴定真伪,然后再谈判定最终交易成交价。往往报纸、杂志上登出来的所谓出资、买断价格,都是被夸大了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不可轻信。买一件藏品可能是一万元,买断所有藏品,可能每一件仅3千元,市场规律也是如此。

九、拍卖画册鉴定辨伪

拍卖画册越印越精美,拍卖精品越来越稀少,赝品出笼越来越大胆,这是新世纪后拍卖场上的特殊风景。按世界上最大的两家苏富比、佳士得艺术品拍卖行的惯例,驻行鉴赏家严格把关鉴定每一件拍品,凡拍卖前即有争议的拍品,一般都会撤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海外鉴赏家无论是华裔还是正统欧美人,对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的眼力总不如北京故宫的专家。故两大世界性的拍卖行拍卖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总会有个别拍品上拍后会引起争议,这是正常的。据了解,凡海内外著名的正规的拍卖行,会允许有15%以下的拍品有争议,这是底线,当然有争议的拍品并非是赝品。如超过这个底线,这家拍卖行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然而,中国国内众多拍卖行,有时一场拍卖会,有85%以上的拍品或是一眼货伪品,或是有争议的拍品,完全颠倒了艺术品拍卖的游戏规则。

从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行印刷的拍卖画册上鉴定拍品真伪的诀窍是:1.凡拍品说明文字介绍是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但又不打“星”号者,或是伪品,或是海外倒流的文物拍品。因为“文物法”规定,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古玩不能出口。不少中小拍卖行几乎没有海外客商委托拍卖,故中小拍卖行通常不打“星”号的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一般都是伪品。2.凡说明文字上介绍是“大明成化年制款”、“大清乾隆年制款”“齐白石款”的拍品,实际上告诉你已是仿品。因为,凡是真品,说明文字上是不会画蛇添足加一个“款”字的。

为何如今的拍卖会上,赝品越来越多,反而拍卖画册也印刷得越来越豪华?这不是更增加了拍卖的成本?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个别没有信誉的拍卖行,因征集不到精品拍卖不赚钱,却打起图录收费赚钱的主意。明知是宋汝窑、宋官窑、明成化窑官窑赝品,却以每版五千元、七千元的目录收费价格,让原本只值数百数千元上万元的官窑高仿品上目录,且拍卖估价一般仅是几十万元,是真品价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是赝品价的十倍到百倍,诱惑那些初入行就梦想收藏到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的企业家收藏投资者。由此可见,拍卖场上风云的险恶,套用一句股票用语:无行家指引,请谨慎入市。

十、古玩书籍鉴定辨伪

原来各出版社出版古玩专业书各有分工,且各有专家或外聘专家把关。如今,任何一位出版社编辑,只要选题可赚钱,都可以出书。个别靠卖书号生存赢利的出版社,更是只管收钱,只管把文字上的政治关,其余的就眼开眼闭了。故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书籍假冒的劣之书泛滥成灾。凡正规的著名出版社,且有博物馆专家把关的古玩书籍最可靠。凡民间收藏名家,以收藏研究为主,并有收藏心得、理论研究突破的古玩书籍,也相对可靠。最不可靠的是那些不详细介绍历朝历代的藏品特色,仅有大量的图片,并为每件藏品估价的古玩书籍,最不可靠。这属于古玩炒作书籍,一般此类书的藏品估价,通常高于真实的古玩市场价3、5倍。因为古玩价格分拍卖估价、拍卖成交价;文物商店标价、文物商店成交价;古玩市场开价、古玩市场成交价;古玩地摊喊价、古玩地摊杀价等等,真正可信的是那些标明何年何月何拍卖行的成交价。所以,古玩书籍伪劣产品也多,更别轻信古玩书籍上的估价。

哥窑瓷器收藏品鉴定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古玩鉴定:靠仪器还是凭眼力


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证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但那些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

经验更可靠还是仪器检验更可靠?

收藏爱好者周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说是真,有说是假。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作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行家的眼睛。

行家的说法,让周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周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况且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对于普通的收藏人士来说,如果买古玩艺术品也能像其它商品一样,有可信赖的“免检”标志,那对于古玩收藏市场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先生说,目前收藏圈子里,究竟是经验更可靠,还是科技检验手段更可靠,两者之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就意味着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否定其中一个。

利用仪器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有一定的破坏;“脱玻化系数”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刘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进行过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刘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采集数据库,技术人员就能建立一个对比途径,从中验出真假。“这就像做D N A亲子鉴定一样”。

据悉,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云南的一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据一位资深藏家唐先生介绍,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09年,唐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

唐先生谈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选用的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的。现代制造的各种高仿品,无论外形如何相似,可是都添加了现代的瓷釉成分。这些现代成分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可是用仪器来检测就能一目了然。

对此,有专家认为,当自己的收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藏品鉴定‘像雨像雾又像风’,记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一位参观者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专家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景德镇陶瓷“古瓷高仿第一人”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元代的青花瓷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