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 导航 >

记者揭古玩市场乱象 鉴定专家收钱就签字

记者揭古玩市场乱象 鉴定专家收钱就签字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2020-06-08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2011年2 月21 日下午,浙江省嘉善县的瓷片收藏爱好者郎雪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块青花瓷片

2011 年下半年,“金缕玉衣”成了闻名全国的笑话。

五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 亿元的“评估价”,造假者谢根荣凭借假古董真证书,成功从银行骗贷6 亿多元。

“为这件‘金缕玉衣’写鉴定证书,不是能力所限,而是道德问题! 收藏鉴定界收钱就签字的事太多了,当然,专家们可能也没估计到自己的签字会用以诈骗。现在,其中四个专家都把责任推到已经过世的史树青头上,是不厚道的。”近日一个私下场合,一位北京的收藏界老行家向羊城晚报记者这样表示。

收钱就盖章签字,在收藏鉴定界已成了“明规则”。藏家林士民告诉记者:“现在真正的藏家,不会去找专家开鉴定证书,一是专家常常看不准;二是按照1%的估价收取鉴证费,几千元换张纸太不值得。只有想把东西拿去送礼、‘上拍’、谋利益的‘商家’,才会去找专家。”

假如这起“金缕玉衣”骗贷案的中间人牛福忠不在法庭上承认造假,这件“金缕玉衣”谁能证明是假货?

在 藏品鉴定方面,中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鉴定标准,这也刺激了整个收藏界的无德、无良、无序。

乾隆玉玺“八彻耄念之宝”以4045万港元拍卖, 文物鉴定专家李路平认为是仿品(网络图片)遗憾的是, 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羊城晚报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三亿元的“杯剧”

“有人拿着6 张瓷板画来请教我,问是不是郎世宁的真迹。”上周,一位高仿大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一位浙江富商找上门,想请他鉴定几年前花3 亿元买下的藏品。3 亿元买了6 张不能确定来路的画,这位生意人疯了?!

没疯。大师徐徐道来。浙江富商可不是傻子,卖画人来头不小,连富商也不敢指名道姓。当年卖主主动提出要“转卖”12幅郎世宁的瓷板画,要价6 亿元。富商有求于对方,但出手就是6 亿元,就算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恐怕也没这个豪气。最终,富商用3 亿元买下其中6 幅。

如果是真迹,郎世宁的一幅画卖5000万元还真不算离谱。这位历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2000 年,郎世宁的《萍野秋鸣》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764.5 万港元拍出; 今年河北夏拍中,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底价高达9000 万元。

“问题是,谁见过郎世宁的瓷板画? ”

大师直摇头,看到这些画,他不敢直说是赝品,“太打击人了。我只能说‘没听过郎世宁会烧瓷板,不过,由他设计、别人烧制也未必。’”行内人都知道,如果找不到考据,这几幅瓷板画并无收藏价值可言。

北京古玩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古玩城里,有几家店是懂行的收藏者从来不逛的。“全部是假货,还贼贵! ”张老伯有30 年的“藏龄”,曾经“捡漏”(低价买真货)不少,他指着一家门脸不小的店面告诉记者: “这家店是某个外地官员请人注册并专职打理的,店里摆的都是别人送给他的赝品或现代艺术品,真东西(文物)他让别人带到国外上拍。顾客嘛,就两种人,一种是‘棒槌’(北方话, 傻子), 一种是有求于这位官员的人,被介绍过来‘放血’。你说索贿行贿,人家说是正常买卖! ”

通过收藏品买卖曲线索贿,已经成为一些贪官的惯用伎俩。这种手法不仅更隐蔽,也很难定罪。

文强案便是一个典型。纪检和司法机关从他家里查缴的赃物中,文物和艺术品堆积如山。但办案人员核实,仅有3 件是古董和奢侈品, 其 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画作,经鉴定价值为364 万余元。对这幅画,文强曾大呼冤枉, 其妻也在法庭上说,别人送画时附有深圳一家鉴定公司的鉴定书,称这幅画是真迹,价值30 余万元。最后,真假难辨、价值难估,如何入罪反而成了难题。

“这就是贪官为什么喜欢收藏品的原因! ”张老伯说,贪官当权时,说它是真,赝品也真,反正总有人想买;贪官出事后,说它是假,真的也假,定罪很难。藏品贿赂实属另辟蹊径。

贪官或许无所谓古玩的真假,真正的收藏者可就有切肤之痛了。

在古玩市场,说故事已经成为卖家的“基本素质”, 给你讲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配上漫天要价,买家挑尽各般毛病,拦腰一斩,成交下来,各有所得,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但不少买家却因为这种“乐趣”而血本无归。

12 月初,广州文津古玩城,记者对一家店铺的外销瓷表露出“浓厚”的兴趣,老板凑上前来:“年轻人,眼光不错哦! 这个是康熙青花瓷盘,外销瓷,胎质薄挺,画工精美! ”见记者动容,老板又故意把声音放低下来,附耳轻言:“你知道这只瓷盘哪里来的? 千山万水弄回来的! 我弟弟在英国利物浦已经定居20 多年了, 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的庄园玩,帮人家到阁楼里拿烧烤架,突然看到一只纸盒半开着,里面是几件中国瓷器, 他跟我学过几年古董,估计很可能是好东西,就问朋友‘为什么扔在阁楼上’,那个朋友说是‘差点都忘了还有这堆垃圾’。我弟弟马上说‘不如我给你换套新餐具,你把这些给我? ’人家说‘你就当清垃圾帮我清走好了’! 今年感恩节,弟弟带回来给我一看,康熙的青花! 同年代的官窑要几百上千万元! 这件外销瓷这么漂亮,拿去‘上拍’,卖个百万元是没问题的。”

离开店里,记者将偷拍的这套“康熙青花瓷盘” 照片发给一位外销瓷行家,对方马上回电话来: “这是我卖到意大利的高仿外销瓷, 前年的货, 售价是70 美元。”

曾任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曾有一句名言: 我们是在鉴定瓷器, 论东西说话,不是在听故事。但遗憾的是,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外销瓷收藏家余春明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 买古董买疯了,倾家荡产,老婆也跟他离婚了,还请我去看,我都不敢跟他说‘全是假的’ ,怕他会崩溃。”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 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揭秘文物市场鉴定乱象:互不拆台成潜规则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

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文物鉴定乱象亟待规范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在多次参观后却对其中部分展品提出质疑。杨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更有一位民间老艺人称,这件“壶王”与他曾经烧制的一些作品十分相似。

点评

:赝品经过“专家”鉴定摇身一变“国宝”的故事并不鲜见。此次“壶王”事件有点意思,连西子湖畔“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被赝品忽悠了?综合各方报道,“壶王”事件不复杂,谈不上“迷雾”:日前,杨静荣在多次参观之后,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实则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据调查,这批文物为2005年所征集,一共600余件,当年“博物馆非常想得到这批文物”,所以“仅仅依据专家口头承诺就给付了捐赠款1500万元”。这与媒体调查发现的鉴定证书日期是2007年3月后补的情况相符。即当年在并无鉴定证书的情况下,博物馆认可了这批“文物”,还由财政以“捐赠款”形式买了单。

这是否说明博物馆当年的急功近利、工作粗疏导致了今日的质疑和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壶王”事件仍在公众关注下不断发酵。媒体继续调查发现“壶王”还有第二把,就在第一把的捐赠者丁某手中,可笑的是这把“品相更好”的“壶王”经“现代科学鉴定为现代仿品”;接着,第三把“壶王”的消息传来,杨静荣在长沙古玩市场见过;再接着,媒体辗转在铜官镇(长沙窑又名铜官窑,铜官镇为铜官窑古窑址所在地)原“陶瓷总公司下属的三厂”老艺人谈志忠那里获悉惊人消息:相似的“壶王”,谈在1989年做过30件(与杨静荣“上世纪90年代仿品”的断语高度契合)且“最终以16元到25元不等的价格进行了处理”!而“壶王”捐赠者丁某也承认,该“壶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购自农民之手”,时间上也吻合。

行文至此,“壶王”是真是假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最简单的求证方法莫过于组织权威专家再来一次鉴定。可问题就出在这个“权威鉴定”上。在鉴定证书满天飞、给钱就能将“上周的”鉴定为“西周的”现实面前,谁才是权威?怎样鉴定才权威?谁又能鉴定、监督“权威们”?最近曝光的一起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对“权威”发起了挑战: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名权威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天价评估,建行两行长由此轻信骗子的经济实力,前后被骗贷共计10亿多元。此案中,“权威专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有打开,“权威鉴定”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甚至案发后也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因为一开始他们的“权威鉴定”没有法律效应,他们有所谓的“学术自由”。

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市场监管的严重缺失、认钱不认货的学术浮躁、全民收藏投机热潮的推波助澜、造假者的疯狂与猖獗,令艺术品鉴定乱象迭出已然耸人听闻。拥有职称的就叫专家?富有经验的就不会“打眼”?笔者认为,主观判断永远不能替代客观事实,艺术品鉴定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法律框架下中立的科学鉴定加之严格的责任追溯制度将会是很好的出路。只可惜,现今艺术品鉴定还是传统方法的天下,科学鉴定推进缓慢,因为只有如此别有用心者才能利用“模糊空间”制造“利润空间”。唉,收藏这碗水很深,再次奉劝各位看官莫轻易入手!如一业内人士所言:现在配有鉴定证书的,一般都是赝品。

且看这场公立博物馆信任危机如何收场吧。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称,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壶王”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为赝品。这一说法立即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因为,6年前,包括长沙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在内的600余件文物,也是经过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四位文物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同为故宫专家,冯小琦和杨静荣却给“壶王”的真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成为这一事件的焦点。

“研究员不等于鉴定专家”

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认为,这件事专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则是,全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能够鉴定专家。“研究员不等于鉴定家。”王立军认为,如今大多数有名望的专家都来自博物馆,拥有研究员等职称,但是其中许多人是依靠资历评上的,而没有经过鉴定的实战考验。王立军认为,博物馆今后要重视培养鉴定专家,而不只是研究员。

“鉴定专家缺乏标准”

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认为,“广义上的鉴定专家定义是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博物馆研究员,但狭义的专家定义则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熟悉市场的能力,最好是喜好收藏的人”。

李彦君举例,细数历史上的著名鉴定专家,郑振铎也好,郭沫若也好,张伯驹也好,都符合狭义的鉴定专家定义。“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鉴定专家,人家下围棋也有段位,厨师也有几级,艺术家也是一样,为什么鉴定专家没有?”

“鉴定专家必须要有一定市场经验”

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认为,出土文物的鉴定过程比传世的要复杂得多。“除了要掌握出土瓷器的胎、釉、彩特征及工艺手法的特点、艺术风格的水准,还要对出土地方的不同以及器物受沁程度的不同等因素来考量。”周继海介绍,如今无论是土沁还是土疤,作假者都可以做出来,这逼得专家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经验才好做出判断,光是看理论书籍是不够的。

文物鉴定“乱象”背后的管理漏洞


龙虎网讯 日前,由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贷款诈骗案引出的“金缕玉衣”虚假鉴定事件,在收藏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并将文物鉴定乱象丛生的现实再一次揭示出来。

文物鉴定乱象可分成两类情形:一是“伪专家”满天飞;二是真专家也做“伪鉴定”。两种情况都可指向背后的管理缺失。“伪专家”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是发放文物鉴定资格证书的机构多、渠道乱、门槛低;真专家敢做“伪鉴定”的核心原因,则是因为他们出具“伪鉴定”后就算东窗事发,也既无法律风险,也无经济风险。

鉴定资格证书乱发,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据南京博物院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介绍,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比如,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

“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而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这使得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该专家表示,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证书发放的低门槛直接相关,“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并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通过统一规范、专项分类的资格考试,组建专业鉴定队伍,杜绝‘伪专家’。”

无本万利且无风险,导致真专家敢做“伪鉴定”

跟“伪专家”同样可怕的是真专家做“伪鉴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鉴定行业,收钱造假写“鉴定证书”的例子屡见不鲜。

3年前,南京书画圈传出有造假者出钱收买鉴定专家,求得鉴定题跋或证书,使得“假字画”堂而皇之地以真品身份流入市场。“当代草圣”林散之之子林筱之也曾透露,不少人拿着仿林散之的赝品找到他,提出以出钱或合作之名由他题字,从而“以假乱真”。

此次曝光的鉴定造假事件中,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的都是鼎鼎有名的鉴定大家,以他们的学术水准,辨别真伪并非难事。问题在于,5名专家连玻璃柜都没打开,就在一份“天价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这难免会让外界将“伪鉴定”与数十万元评估费联系在一起。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个别“专家”还将鉴定费用与市场成交价挂钩,事后“抽成”收取酬劳。

真专家们为何敢出具“伪鉴定”?追根溯源,根本原因是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出具者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没有其他风险。

“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提供虚假鉴定者可以逃脱法律责任。”南京一位资深瓷器鉴定专家表示,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而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因此,鉴定专家不用为“金缕玉衣”虚假鉴定估价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他认为,打击“伪鉴定”不能单纯依靠行业自律,应该建立鉴定行为监管机制,让鉴定机构和个人对评估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文物鉴定行业有自身的复杂性,可以允许鉴定师出现合乎情理的‘错漏判’,但对那些背离职业操守、颠倒黑白的鉴定人员要进行惩戒,这样才能斩断鉴定者与造假者之间的利益链条。”

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调查:有证书的大部分是赝品


一边欣欣向荣、一边乱象丛生;精确地描述了目前的文物字画收藏市场。同样的瓷瓶不同的评价机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是利益推动还是另有内幕?鉴定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乱?谁应该来监管?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乐山采制的新闻焦点《艺术品鉴定的战国乱象》对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同一瓷瓶交1000开康熙年间鉴定书

交200开民国年间鉴定书

前几天,济南市民王先生拿着家里收藏的一个刻有清朝康熙年间字样的瓷瓶找到了记者。王先生拿着两份不同机构开出的鉴定证书:“一份是上次一个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来济南搞活动的时候我去弄的,上面就是说我这个瓶是康熙年间的。这一份是前两天我去济南古月楼艺术会馆鉴定的证书,上面说我这个瓶子是民国年间的,我就很纳闷,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王先生手中所拿的瓷瓶据王先生自己介绍是老一辈留下的,具体时间和出处他也不知道,出于好奇,他才去做了鉴定,可同样的瓷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鉴定证书?

王先生对记者说 “当时上海这个公司,他告诉我要给他1000块才能开鉴定证书。但另一家公司告诉我只需要200元负责鉴定就可以。”这让记者心存疑虑,这证书是鉴来的还是买来的?

随后记者根据王先生提供的电话,拨打了两家公司的电话,但上海那家公司已经成为了空号,而济南这家公司却十分明确的告诉记者,他们的鉴定证书没错,王先生的瓷瓶绝对不会是康熙年间的瓷瓶,王先生之前所持证书绝对是造假的。

艺术品鉴定乱象调查

业内人揭秘:有证书的大都是赝品

鉴定证书也可以造假么?带着疑问,记者随机到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城等地方走访,却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这样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为什么有证书的会是赝品呢?这位店主的一席话,让记者恍然大悟。“一般来说,证书是两种,一种是获奖证书,这个肯定是真的,但特别少而且特别难拿。另一种就是买的了。现在好多骗子机构,就靠这个赚钱,比如你刚才问的那种,就是为了收他的高额鉴定费,特意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开证书。当然,这种证书也就只能蒙蒙你们这些外行。”

开假证书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么?店主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且我给你开个证书,最多是我眼力不行,看错了,我没什么责任可负啊。”

艺术品出鉴定后可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不需要为拍品真假承担责任

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济南常青藤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洪昌认为: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一是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二是缺少相关法律制裁造假。因为证书不同于古玩,那种是直接假货坐真欺骗,证书毕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为国家还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艺术品特殊性决定鉴定的难度

仪器无法测定只能靠专家经验

既然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找专家做文物鉴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波这样对记者说:“最大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和田玉吧,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和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

张波随后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所存的鉴定方式,都无法完全鉴定一件古玩的价值,年代越久越无法鉴定:“瓷器如果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家经验。”

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

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而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他们中许多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可国家文物局却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宋洪昌说:“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对这个混乱的市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经营者,都表示了乐观。但至少现在,这个新兴市场,正是在“混乱”的支撑下欣欣向荣。行业立法固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可制度与法规却是规范这个行业,保护这个行业的唯一出路。不要等到鉴定市场只有假没有真,只有欺骗没有诚信的末路。

专家曝古玩高仿市场:成本在千元 高3万卖出


这件小画缸底部“泥胎底”和落款是真的,其余为仿造。

这件元青花瓷底部为真,其余为仿造。

古董收藏以及交易在珠三角一直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佛山的顺德、南海等地,不少古玩收藏者一掷千金,就为了买到一件“心头好”。不过,近年古董行业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损失惨重。

报料:瓷器造假数量庞大

目前,在顺德、南海的古玩交易中,古家具、古瓷器、古玉器是大热,其中又以古瓷器交易最多,梁先生告诉记者,“古瓷器的交易基本可以占据三分之二强,其一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水平非常高;其二是古瓷器升值潜力巨大,是各拍卖行的最爱;其三是往往一件看起来不知名的瓷器,最终能卖得天价。”也就是这些原因,古瓷器在顺德、南海的交易量非常巨大,造假数量也非常多。

根据梁先生的调查,近几年各种造假瓷器在顺德各镇街出现,“其中伦教、勒流两地,受骗金额特别大。”梁先生说,他因为专业关系,从2010年开始,帮助顺德各地古玩爱好者进行免费鉴定,常受邀到古玩收藏者家中做客,因此了解了一些受骗情况。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案例中,受骗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三个,“相关民事诉讼还在进行中,但老实说,古董交易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一切都凭眼力,官司很难打。”梁先生说。

分析:造假水平高超骗过藏家

现在的古玩收藏者鉴定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受骗案例?梁先生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古瓷器造假中“移花接木”手段、造假水平太高超。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一些真品的古瓷器碎片“嫁接”到仿造的瓷器中,造成“半真半假”的情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中招。

梁先生拿出两件收藏品,其中一件名为“清光绪青花龙纹小画缸”,其中底部泥胎以及“清大清光绪年制”的落款均为真品,是古瓷碎片,而其余小画缸部分,均为伪造,这件伪造品的成本在1000~1500元左右,但能轻易卖出2万~3万元的高价,“民间存在巨量的光绪年间真品古瓷器残片,所以造假者特别喜欢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售这类瓷器,受骗者也最多。”

另外一件收藏品名为元青花小碗,其底部依然是“移花接木”的真品瓷器残片。这件藏品碗面的釉面造假水平也非常高,“用上非常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元青花釉面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配方涂釉,最后做旧。”梁先生说道,这件元青花小碗,让一位顺德的收藏者损失超过5万元。

据悉,经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收藏家协会三位专家的鉴定,确定梁先生拿出来的瓷器确为仿造品。

提醒:第三方鉴定也需提防

与“移花接木”手段一起的,是更加难防的“第三方鉴定”。因为移花接木的部分,是真品瓷器,某些所谓第三方鉴定专家,就会给出“瓷器底部是真品”,或者直接用红释光技术,得出底部为真品的结论,“因为底部本来就是真品嫁接上去的,所以无论他们给出什么鉴定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日后产生纠纷要上法庭,第三方鉴定也不会担负什么责任。”梁先生说。

如何防范骗局?除了古玩收藏者提高自身水平外,梁先生倡议古玩行业也要进行“无故退款制度”,“就是在购回后,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半年一年,古玩收藏者"感觉不对",在古玩没有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找到卖家全额退款。”梁先生说道:“实际上现在顺德、南海有数个古玩交易平台,实现的就是这套交易办法,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揭秘

瓷器最常见十大造假法

菜鸟级

其一,伪造器型,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造型,由现代人仿造,“最常见的,就是大瓷器,比如元明两代的青花瓷,为了迎合某些收藏者"越大越好"的心理,做出一些高达1米甚至1米以上的超级瓷器。”梁先生说道。

其二,伪造纹饰,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但现代人会肆意发挥,不按时代特点“乱画”,就出现假纹饰。

其三,“画工不到代”,与伪造纹饰类似,这是伪造古工匠的画工。

其四就是“工艺与时代不符”,比如元代、明代青花的胎底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现代仿造品反而会出现胎底与瓷器“浑然天成”的情况。

梁先生说,以上四种造假办法,其实很多入了收藏第一道门槛的玩家,都能轻易分辨出。

进阶级

梁先生告诉记者,第五种造假办法比较高级,就是“按图索骥”,其实就是找权威收藏画刊,或者是权威拍卖行的画册上出现的“名牌瓷器”,进行一比一的仿造,“很多都仿造得难辨真伪,但实际上有些也比较好分辨。”

专家级

另外四种造假办法,就非常难以辨认,也是目前珠三角假古董市场的主流。梁先生介绍,这些其实都属于“移花接木”派,瓷器本身就是“一半真一半假”,分别为: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这些办法非常高超,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

最后一种造假办法最特别,名为“仿造钜钉”,主要是很多老古旧瓷器因为历史原因破烂不堪,有专家会用专门的钜钉进行拼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故意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藏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残破瓷器本身在珠三角受众不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残器。”梁先生说。

古玩市场淘瓷器辨伪方法


福州古玩瓷器市场随着中央电视台“走进福建”德化——石狮,以及国家博物馆高仿瓷器在福州博物院展和福建长乐沉船瓷器展。各个媒体先后报道了瓷器收藏的信息,使福州的市民升起玩瓷器热,由于现代瓷器市场早期瓷器较为稀少,大部分现代仿品,新的瓷器工艺品比较多,但市场上高仿的瓷器在福州还是比较畅销,尤其福州星期天古玩早市,一天都能卖出300——400件瓷器,由于福州人崇尚佛教文化,有渊源的历史,因此,佛教瓷器在福州最好卖,市场需求量特别多,货源有限,这些瓷器深受福州人的欢迎。

我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对德化瓷器独有情钟,共收集了德化观音瓷器,例外,我对熊猫类藏品深感兴趣,共收集到500多件,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德化70年代生产的有熊猫图案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八陵形瓷盘,周长7cm,在内盘上方,印有“福建留念”字样,可谓是一件精品,我花了100块买了三件,算是捡漏,福州瓷器市场升温,有河南、江西、莆田、德化古玩商到福州摆摊、开店。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和福建德化瓷器在福州最受欢迎。

我的收藏经验是:

1、坚持长年累月逛地摊

2、请教老行家,虚心学习

3、多买些残器研究

4、多看有关瓷器鉴定方面的书

5、藏友之间要多交流。

此外辨别古代瓷器,主要是指辨别古代瓷器的窑口,时代真伪和优劣等。中国古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流传在世的即有当时大量烧造的常见品和历代收藏的稀世品,也有一部分后代仿制品。因此,辨别一件器物的年代、窑口,复仿制情况,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古代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规律。熟记每个时代器物主要类型,掌握每一时代古瓷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古瓷辨伪所必须具备的。

二、掌握各种瓷器特征演变规律,是正确判断古瓷真伪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征不明显的瓷器辨别,先断出一个大概年代。

三、要多观察、多看实物,既看注意稀有的珍贵器物,也要仔细观察大量普通器物,可多看些仿品器物,用真品和伪品对照方法,从中发现伪品的不同之处。

古瓷辨伪,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2、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3、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4、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5、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6、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总之,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