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火热收藏市场 财富与陷阱并行

火热收藏市场 财富与陷阱并行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瓷器收藏 瓷砖与地板

2020-06-08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陶瓷艺术品展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玉石珠宝、名人字画、古玩、标志时代个性的物品等,是不可再生资源,升值空间大。在股市不明朗、房地产等投资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收藏市场的不俗表现无疑成为人们理财的一个亮点。最近,不少人为打赢“通胀保卫战”,欲投身收藏行业。投资这个行业保险吗?业内人士忠告:收藏是个朝阳产业,但“水很深”,在“深水”中扑腾更像是赌博,打好基础才有“钱途”。

市场火热

收藏千万元物件

就像买白菜

近日,记者联系我省几个收藏界的名人采访,结果都称走在收藏的路上。而一些大玩家也深藏不露婉拒采访,生怕露富被贼惦记。

3月10日,记者在郑州中原古玩市场潘家园红色收藏馆采访。一位人士把玩着业主收藏的几本旧拓本,连价格都不问地嘱咐:“你给我弄一堆儿,我一块儿撮走。”业主说,这不算大玩家,一些名人字画放这儿,买家不问价钱,几千万也立马成交。

据中华全国古玩商会副会长、河南省古玩商会会长、河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蒋继明介绍,企业老板、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古玩收藏市场。每到周末,在郑州古玩市场上,经常能见到一些企业家淘宝。

业内人士介绍,建业集团的胡葆森,热衷于收藏名人字画。河南风雅颂置业总经理曹天、金星集团老总张铁山、原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四季胖哥董事长邱新航等,都徜徉收藏海洋中,斩获巨大。

“出发!炒房去!”就像20年前担着小商品奔向全国一样,近年来,温州人从故乡出发,水银泻地般欲将天下房产一网打尽。在经历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山西煤炭困局、迪拜金融危机和各地“限购令”后,近日,部分温州炒房团“喊撤”,携大量资金转战收藏品市场,一时引起央视关注。

资源稀缺

坐等高价,藏家只进不出

“我准备把门店关了,收藏不卖了,但都是熟人,开着门儿不卖给他们不得劲儿。”说这话的人,就是业界称作红色收藏家的杨翔飞,他收藏解放前的“毛著”和抗战题材的资料,全国数他最全,中央文献出版社、全国各地抗战纪念馆和毛主席纪念馆,出书或展览,都来郑州求助于他。

为何只收藏不卖了?杨翔飞说出了他的“小九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公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已开始大量购进收藏红色资料。2010年八九月份,国家有关方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大规模抢救1945年8月前的毛泽东著作早期珍本。“很多藏家都是只进不出,此类藏品急剧减少,价格飙升,‘红色收藏’呈现出一种红遍藏界的势头,现在他的收藏两年一周期,回报率在200%,现在不卖,就是等待藏品价格大涨。”杨说。

业内人士介绍,前两年大家集中投资的是古玩和字画,进入者都发财了。从去年开始,古籍市场火爆,今年炒作的是名人信札、版画和红色收藏。

“炒作气氛日浓,有点好藏品都捂着不卖,为的是炒个高价。”郑州古玩城一位收藏界人士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收藏市场的乾隆瓷器为什么如此火热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编者按: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亿港币成交;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港币成交;2011年澳门中信春拍,清乾隆30年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以2.3亿港币成交……直至今年5月9日,佳士得伦敦亚洲艺术周,一对首度公开拍卖的乾隆御制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以折合人民币1.31亿元成交。从市场回看学术,一场场关于乾隆的展览摩肩接踵,浙江博物馆呈现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从盛夏走到初冬,刚刚落下帷幕,而其所带来的热度和讨论仍然在继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乾隆”,在专业研究、坊间戏说的包裹下,轻而易举就能撩拨起人们的兴奋神经,而“乾隆瓷”经过几年的发酵,早已变成一种“奢侈品牌”,一个引发狂热的追逐目标。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对自己的收藏眼光相当自信,但为何又在后代被评为“农家乐审美”而屡遭吐槽?乾隆的陶瓷审美真的不及其父雍正吗?是什么影响并造就了“乾隆审美”?如果乾隆审美水准低,“乾隆瓷”为何能如此热,是大众的误解误读,还是一众藏家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本期鉴藏,让我们一同来讨论收藏市场的“乾隆瓷”狂热现象。

今年上半年,一对乾隆御制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在英国伦敦佳士得以1472.5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1.31亿元。这件对尊也成为佳士得拍卖价最高的10件中国陶瓷器之一。

据了解,这一对成交价格达到1.3亿元的粉彩葫芦尊,其原先拥有者最初心理价位只有1000英镑(约合9000元人民币),此前在拍场上与这对葫芦尊具有同等体量、工艺和纹饰的尚属罕见,之前有4件类似的瓷瓶出现在市场上,均是以单件形式售出。我们实在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市场狂热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么?清“乾隆瓷”是否真正物有所值?动辄亿元的天价未来风险有多大?

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词。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在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估价仅为800-12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被拍卖公司标为“类属民国”的瓷瓶,因被买家抱着“豪赌”乾隆官窑的心理而最终以超出估价两万倍的1.2亿元高价成交,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其实,“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缘于它本身已化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场过度包装和神话了。这一点,颇与当下书画市场狂炒追逐“石渠宝笈”有几分相似。这些年,香港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与乾隆朝相关的所有拍品都作为极品推出,如乾隆玉玺、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价,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为市场极力包装和概念化的一个对象。凡“乾”必贵,已成为拍场的一大现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标签,每每就身价倍增一飞冲天。

就近年海内外拍场成交的高价瓷、天价瓷来看,绝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鲜有高古瓷器,这与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当代藏家在瓷器审美上已出现了群体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拍卖公司的强大市场造势宣传所改变,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涌进的投资型买家对瓷器缺乏基本的了解认知有很大关系。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初,宋五大名窑、明代永乐青花和成化斗彩等成为藏家们热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现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窑,可以说那时的玩家更具专业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孙瀛洲上世纪50年代捐献故宫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图案纹饰上都追求一种简约素雅、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气度,特别在釉色纯美上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

元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草原民族风格突出,器型多样,大型器物增多,同时大量外销瓷使得烧制技术更加成熟,独特的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明代永乐和宣德的青花最受后人的青睐,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也都各具特色,在绘画纹饰的丰富性上明代也超越前人。即便是清朝,雍正的单色釉也高端大气上档次。反观乾隆朝瓷器,受乾隆帝和皇家审美的偏好,因过分追求纹样繁缛、色彩艳丽、构图充满和工艺复杂,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艺术性。虽外观不失雍容华贵,但与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终不免露出一股艳俗气和工匠气,富丽有余,而文雅不足,这是乾隆瓷的一大硬伤。

在国内高通胀压力下,目前大量社会游资进入艺术品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投资型买家对艺术品一窍不通,从众心理严重,往往市场流行什么热什么就买什么,甚至不知真假。曾经发生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的这一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2亿元拍出的瓷瓶原本被苏富比鉴定专家鉴定为“民国所仿”,因此谨慎地将其标为“类属民国”,低估为5000元,但这并不妨碍投资型大款去“豪赌”一把。难怪收藏专家马未都笑称“此次纽约苏富比拍卖这一件瓷器的现场是中国人英勇奋战,全体买家都以捡漏的心态奔赴战场,捡漏于是成了赌漏儿,赌漏儿于是成了壮举。”当艺术品沦为一场投机博傻游戏时,实在是悲哀的一件事情。

当艺术品沦为资本纯粹的投资工具时,种种不可理喻的疯狂都会发生。一个估价5000元的瓷瓶居然能被中国买家1.2亿元买走?太不可思议了!这种“中国式奇迹”恐怕西方人永远搞不明白。中国人疯了吗?这个瓶子真的价值连城吗?其实一件拍品落槌价是估价的几十倍、几百倍,这在拍卖会并不算很稀奇,大家都见过听说过,但最终能超出起拍价的两万倍成交,绝对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它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真有钱”,同时折射出“中国买家真不懂”。在艺术品投资热的今天,可以说“捡漏”的几率微乎其微了,特别是那种“大漏”“天漏”,已完全没有可能。如果有中国买家误以为5000元低标的瓷瓶有可能就是贱卖的“国宝”,我认为这既不符合拍卖常规,更明显低估了苏富比专家的智商和专业水平。

不知从何时起,专业玩家们昔日津津乐道的“捡漏”竟变成了富豪们的押宝式的“赌漏”。只因为这件“民国瓷瓶”与北京故宫里珍藏的清代官窑略有几分相像,就诱发了中国富豪的巨大想象力,引得一片你争我夺,纷纷抛出重金。这种做法显然已经同赌徒无异了,中国人惯有的赌徒心理在这场瓷瓶争夺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听说过“赌石”的,没见过“赌瓷”的,真叫大家都开了眼界。艺术品收藏究竟还要不要起码的专业性?当艺术品沦为赌博的对象时,对艺术品难道不是一种亵渎吗?有人说:“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就是由资本说了算,一件假的艺术品当资本拥有了它时就可以摇身一变成真的。”确实,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介入,但资本有时带来的更多是投机和泡沫,扮演的是愚蠢和恶魔的角色,资本对市场的副作用和破坏力也应该是我们所警醒的。

在这股狂炒乾隆瓷器的背后,客观讲也充斥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眼下的价格被人为拔高了许多倍,一些本不该高价的乾隆瓷器在资本的追逐下,被不断的天价了,充满了大量的水分,行情被严重透支了。在价格被虚高的同时,还存在着浑水摸鱼、真假混杂的情况,一些拍卖公司利用买家对乾隆瓷的陌生和好奇,上拍一些似是而非的冒牌货,甚至干脆拿一些仿造的赝品来充数。

笔者以为,当前市场上这股“乾隆瓷追逐热”和“天价风”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认乾隆朝瓷器确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品种如“珐琅彩”等确实画工精美,工艺高超,不惜工本,但也并不是所有乾隆瓷器都值得去大力追捧,一些品种不乏艳俗和匠气,应该区别对待。那种凡乾隆瓷就动辄天价的市场行为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足取的。当下,如何扭转改变人们对乾隆瓷的片面认识和误区,是比较迫切的一件事情,市场对乾隆瓷的狂热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

白十源:收藏时间财富和文化


“我是半个闲人。”本刊记者约坦博艺苑董事长白十源访谈的时候,他这样说。“你看什么时候方便就过来吧。”

在北京这个忙碌的都市里,在很多人还为稻粱谋,为生计奔波的时候,这“半个闲人”的工作和生活引起我的好奇和遐想,当然,同样让人遐想的,是他独特又丰富的收藏。

等到进入海淀四季青桥侧白十源的古韵悠扬的徽州大屋子里,时间好像停止了。外面是车水马龙,一进去,快节奏变成了“慢生活”。

徽州祠堂“乾坤挪移”

坦博艺苑所在的徽州大祠堂,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现在,她已从遥远的安徽搬家到了京城。在进入白十源先生的办公室前,我们必先经过她的前厅、大厅和后厅。

这座粉墙青瓦、曲径回廊的徽州古建筑,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之中。门侧有旧时的人力车,门口有高高的门槛。越过门槛,走过前厅,来到大厅,可以发现空间豁然开朗,富丽堂皇,一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在外侧。这戏台贴金洒银,鲜艳灿烂。两旁木柱以鼓形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基高约两米,正面用青砖砌成,左侧有台阶,可上戏台。台中有屏风隔板,将台口分为三间,正中一间大,左右两间稍小。在戏台两边挂着王世襄所作的两幅对联。一幅是“坦对人生真自在,博参物理入圆通”,另一幅是“坦荡真君子,博渊乃学人”。中间是刘墨的一幅国画。

在灯光的映射下,戏楼空灵通透、暖意融融,虽然此时无人,却似有人影幢幢、语声铿锵、辗转往来。而启功、王世襄、文怀沙、黄苗子、范曾、黄永玉等名人题写的“坦博艺苑”四个字的匾额,装饰风格各异,悬挂在戏台两边的回廊上边,很是协调。

整个祠堂中,白墙、飞檐、木雕、石刻、书画,杂而不乱,错落有致,古意盎然。

穿过祠堂,我们进到最里面书房里,见到了笑容可掬的白十源。落座后,他一边给我们煮茶,一边给我们介绍他的宝贝收藏。

白十源告诉我们,祠堂作为缅怀先祖、加强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一种特殊公共建筑,在徽州地区盛极一时,它和官厅、寺庙、书院、牌坊等都是当地最高级的建筑。徽州建筑深蓄儒家文化的底蕴,沉淀了中国上千年博大精深文化,让他热爱、痴迷。当上世纪90年代,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拆旧建新的浪潮中,徽式建筑面临被毁灭的境地,他下定决心去保存、恢复它们。目前复原的只是其中之一。

在安徽买了这祠堂后,白十源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伍把它分拆“搬家”至北京。期间,每一个零件都经过认真标号,分头组装,恢复原貌,连屋顶的破旧瓦片,都在原来位置上。偶有朽坏的柱脚,为了牢固安全,也是用老木头修旧。整体的修复也是由安徽专业的老建筑工匠领衔进行,保持了徽园祠堂的古典原风原味。

这样的祠堂价值多少?记者有些好奇。白十源没有给我具体的估价,但给我举了一个例子:1996年,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博物馆从徽州搬走了一个民居,建了一个建筑,当地给它评估为3亿美金,那个建筑连这个祠堂面积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更令人惊诧的是,白十源称这样的整体性的徽州建筑,他收藏了200多套。

“私家博物馆”名品荟萃

白十源工作的案头摆放着一套功夫茶具。他表情轻松,慢悠悠地给我们泡茶。叙谈总是伴随着一道道茶香而来。

徽州古建筑只是白十源收藏中的一部分,坦博艺苑的藏品相当丰富,可谓跨越古今中外。以创作群体划分,其收藏上至皇家贵族传承,下至民间大众珍奇。以创作时代划分,其收藏可追溯至唐、宋、明、清。古籍善本中不乏《红楼梦》的清刊纪元升记刊本、《佩文韵府》的康熙刊本、《东周列国志》的道光手抄本等。字画精品中既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等已故名家大师的真迹,又有范曾、墨客、崔自默、蒋山青等现当代国内外富于升值潜力的名家艺术精品。

最让白十源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藏品之一是来源于南亚的佛教原始佛经——“贝叶经”。白十源称之为“旷世圣典”,“佛学最原始的经典就记录在贝叶上,盛唐时,唐玄奘一个人从印度带回657部。整个唐朝,传入中国的贝叶经不下千部。我们现在应该也有上千部,数万片。我们希望能在北京择机建立一个贝叶经文化博物馆,让这些文化珍品得以研究、展示。”

看来,如此数量的贝叶经又是一笔价值难以估量的财富,同时,它的传承和传播又是一项宏伟的计划。

独辟蹊径的“收藏之道”

白十源并非出生于收藏世家,祖上也不是书画、艺术界名人,20世纪的社会动荡,他也没有遗产继承。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收藏达人,积聚了那么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呢?

收藏首先来自于兴趣。白十源好古,曾有人略带夸张地说,他看到古老的好物件时就“迈不动腿”了。相比于黄金、珠宝,白十源更看重艺术品的价值。“为什么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喜欢书画、陶瓷等古董,肯定是有它的吸引力,精湛的工艺水准和文化的精髓都在里面。古代如此,现在也不例外。”

因此,白十源乐在其中,“它本身给你快乐,你通过学习了解后更快乐,周围的人受你影响,夸奖你、赞美你也很快乐,还有,物件一天天增值,也有一番快乐。”

毋庸讳言,艺术品的保值增值效应对商业社会的人来说,肯定有其吸引力。对收藏家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头去看自己的藏品的增值,也一定是个有趣的过程。白十源1979年买了一个瓷器,才5块钱,2007年奥运会前拿到拍卖市场去,卖到了1920万,几十年增加了近四百万倍。

收藏做得成功,恐怕无法单单靠运气。中国之大,做收藏的人也很多,做成白十源这样规模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何在?

“收藏是判断的艺术、等待的艺术、认知的艺术。”白十源说。“我早年做收藏的时候,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执着一点,更专注一点,更全力以赴一点。”

白十源把自己的收藏经历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十年。白十源跟随王世襄、启功等文物鉴定专家学习、交游,跟在他们后面买了一批珍贵的艺术品。最初,一幅李可染的作品才50多元钱,齐白石的作品也只有几百块钱,启功等老先生的作品还没被重视起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作品的价格有的从几百元翻到几万元了,有的从几千元钱变成几十万元了,涨了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中国商业财富积累的初期。有的人成了“万元户”,就开始招摇和显摆,开始争着吃好饭、开好车。而白十源却不一样,他把自己积攒起来的大部分金钱用在了艺术品收藏上面。上世纪80年代他做电子产品贸易,90年代做石油化工生意,以及后来做各种投资,都没有忘记投资艺术品。

1992年以后,中国开始有了拍卖公司、拍卖会,书画作品的价格涨得很快。“我当时就认为是天价了,所以就不敢买了”,白十源经过自己的判断,及时止步。

恰在此时,在安徽等地有不少精美的老房子被陆续拆迁,很多人去买构件。白十源也开始买建筑。和别人不同的是,别人是一块一块地买物件,白十源是整体建筑一起买,连根带瓦,甚至带墙皮一块买。整个九十年代,他一直在徽州地区收集这些建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徽州古建筑也被保护起来了,存量也非常少了。白十源的这个阶段也结束了。

至于怎么会想到要用这种整体购买的方式收集徽州建筑?一是因为白十源认为整体建筑的价值很高,兼具工艺技术之美和文化的内涵。另外,这种收藏的方法在上个世纪,美国人早就已开了先例,曾经买下英国伦敦的一座桥,整体搬迁到美国亚历桑那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到了2000年至2010年,白十源又开始了自己收藏的第三个阶段,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收集为主,从范曾到现在的一些新锐艺术家,如墨客、蒋山青、崔自默等,他们的大量作品都被白十源纳入囊中。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白十源也有所偏向,国人以世界的视角创作的作品,以及西方人创造的中国题材艺术作品都是他比较关注的。对于当代的一些较为“另类”但不是很美的艺术品,虽然市场热捧,白十源都不怎么看好。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语见《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早就有的商业思想,白十源的收藏成功之路,似乎正合了这个八个字。

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记者第一次去坦博艺苑的时候,正值寒冬,大厅里没什么人,悄然而肃穆,人站在那里,不知不觉地会整个地安静下来,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这种古宅,含有历史的内蕴、文化的气息,于是有了一种致人宁静的气场?

显然,白十源是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他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导致了他的一定使命意识。“前三十年我走了收藏的路,后三十年想走一条弘扬的路。”白十源说。他不想仅止步于收藏。

现在的坦博艺苑,只是白十源宏伟计划中的一个样板间。

“我们最终的理想是复原10个徽州古村落,配合上园林水系、古亭古桥、石牌坊,做成十个徽州古建筑文化博物馆,把它放到世界各地,把中国优秀的思想、人类的艺术结晶展示出去,让大家了解,让大家感受到、接触到。”

白十源觉得中国传统在21世纪会出现一个“文艺复兴”。 “今天又进入中国盛世的前沿,又是一个变革期,下面这个时代,东方文明是个上升期 ,东方文化结合西方先进和管理的技术,可能迎来人类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给我们一个使命,去传承和传播优秀的文化传统。”白十源从容不迫地说。

和西方的比尔·盖茨等经商成功后献身慈善事业相似,白十源在经商成功之后转向文物和文化典籍收藏、传播的事业。或许,我们可以说,他收藏的不仅是“时间”和财富,还关系到民族的文化传承。

瓷器收藏注意三陷阱


当下收藏渐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队伍,尤其是很多人对瓷器收藏情有独钟,可以说是逢瓷必看。而当下收藏市场作伪作假者甚多,致使很多藏友上当受骗。对此,中国名瓷网提醒广大藏友,瓷器收藏注意三陷阱。

收藏陷阱一:假证书

收藏者买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掂量再掂量,最好请真正的高手把关,一件东西研究明白了,研究透了,一点疑问也没有了(若有些许疑问,就要马上收手,因为高人可以帮你指出其他疑问),才可以付钱。这些年来,买假上当的人不少,有个别人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买来一些几乎没有价值的瓷器仿品。陶瓷知识深厚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商人的性格是要谋利的,即便国外的商人也是如此,随着陶瓷知识的普及、道德标准的提升、市场的净化等等,期望若干年后,这样的商人逐渐增多起来,那将是收藏者的福音。

瓷器收藏不仅要看瓷器本身,有的人在证书上也会动手脚,作伪作假。许多时候,藏品是假的,鉴定证书是伪专家出的,这很叫人痛心。目前,有些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游弋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尽管现行《文物保护法》里有“文物收藏”章,但几乎没有操作性,文物要不要仿制、制假售假要不要惩处、鉴定失误者要不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这就要求《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求人大立法实践方面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

收藏陷阱二:海外“回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归,感到回归的势头正盛。尤其是海外大型拍卖会上,总能见到中国藏家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非常正规的文物回流将成为越来越强的趋势。但作为普通收藏者、投资者来说,一定不要走进误区,不要认为从海外回流的东西就基本靠得住。收藏者从海外淘货也要谨慎,因为国外也不是防假的避风港,假货有可能流到国外,在国外的假货也可能再流回来。

收藏陷阱三:《图录》上珍品的仿造

瓷器收藏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陶瓷史,懂一点考古学和鉴赏知识,还要拜高人为师,多看真东西,多看古瓷片的标本,也多看假东西,然后才可以谈所谓的诀窍,才可以断时代、识窑口、辨真伪、估价值。关于瓷器造假的事情,当下有很多根据《图录》上的珍品仿造瓷器,这就要给初涉收藏者提个醒,收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深入的事情,必须要有一颗虚心求教的心,努力掌握瓷器收藏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要结合实物,不要盲目听信传言,在真品对比中了解造假技巧,如用强酸去火气、新瓷器上泥回烧、打磨做旧等等,现在媒体上已经有了许多揭露,藏家们可以多学长长见识。

瓷器收藏的那些陷阱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当代陶瓷收藏小心炒作陷阱


在“收藏热”带动下,当举国若狂地钟情真假难辨的“古瓷”时,却有一少部分“觉醒者”在背地里偷着乐——他们可以用很公道的价钱,把来源很清楚的当代艺术陶瓷大家的作品尽收囊中。由于真正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他们所需做的就是等着它逐年升值。

大概从2000年开始,就有瓷社着力于艺术大师作品的推广,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而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的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景德镇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的作品,1993年价格约为4000元,2006年超过15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三四十万元。至少在5年前,当代名家名作价格还很低。几万块钱就能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一把茶壶,2007年时候的价格大概只有5万,现在是20万以上。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戴荣华的一件粉彩仕女瓶18万成交,2010年秋拍重新出现,价格已经是60万成交。而戴荣华同等作品今年一级市场价格更是超百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2006年以6.5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现在的价格也超过50万元。

只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将当代顶尖陶瓷大师的巅峰之作收入囊中,如今已如神话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以瓷版画《三顾茅庐》1300万元的成交价格将中国的现当代瓷器拉入了千万元时代、已故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的作品《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

以2700万元成交刷新拍卖纪录之后,当代陶瓷大师们纷纷大步跨入“百万俱乐部”,甚至有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身价翻了近10倍。中国的当代陶瓷,究竟是刚刚被人发现的“价值洼地”,还是一触即破的大泡沫?

尽管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价格,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及长远角度看,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的。首先,从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看,中国书画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发展,价格逐渐走高,相对而言,以陶瓷为载体展现书画艺术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绘画的技艺难度,还有烧制的风险。名画几十万上百万很平常,陶瓷艺术家作品能达到百万价格的还是凤毛麟角;其次,有史以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就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当代艺术陶瓷,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艺术造诣上来看,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千年制瓷技艺,又结合了当代绘画艺术,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古瓷相比,它唯一缺少的就是历史沧桑感和考古价值,但这只需要假以时日。如今的现玩就是将来的珍玩。当代出色的陶艺大师的巅峰之作定会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从建国后到文革,内地艺术陶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状态。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国外艺术陶瓷爱好者出现在景德镇。此时,内地对于艺术陶瓷的认识程度较低,倒是周边国家与地区率先开始了追逐。

首先是日本。随着中日建交及日本经济发展,日本买家在国际范围内网罗艺术品的同时,也来到了景德镇。此时,他们跟景德镇大师的交易方式或者是物物交换,或者是象征性地给一些钱。那时最顶级大师的好的作品,可以给到一两千元人民币。更多的东西,成交价只有几百块钱。

日本之后,新加坡、泰国,乃至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陶瓷爱好者和商人,也来到了景德镇。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直都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购买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陶瓷的国内市场开始兴起。在广东出现了当代艺术陶瓷的专门营销商店。这些商店从景德镇大师、陶艺师的手中直接订货,然后带到沿海进行买卖,他们此时的顾客已经以内地为主。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出现了几家大型陶瓷行,专门经营当代艺术陶瓷,并已经在当地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内地,特别是广东艺术陶瓷市场的兴起。

此后,经过了长达10年的缓慢发展,2006年,当代艺术陶瓷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此时的收藏市场场面红火,收藏观念深入人心。来自各个领域的资金进入到当代艺术陶瓷领域。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恢复也是当代陶瓷艺术收藏出现转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始于1978年,每4年一届,但到了1997年却戛然而止。此时,通过4届评选产生了204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重启。在第5届评选中,总共产生了161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陶瓷类大师35人。江西省有12位陶瓷艺术界人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市场,也引发了新的市场变化。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是由大师亲自给出的。采访中,一位位大师都会告诉记者:“我不懂市场,我只懂工艺”。可是,这些“不懂市场”的大师却控制着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价格。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的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个大师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同时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或高或低。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此外就是各种不同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提升价位。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是艺术水平提高的反映。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别提买到。”饶晓晴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顶级艺术陶瓷的市场价位可能极为惊人。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现在的代理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

饶晓晴表示:“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落脚点。”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还有一个定价标准,那就是大师级别。市场价位在按照国大师、省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这样的序列形成阶梯价格。当然,大师评级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争议不断。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瓷器收藏家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瓷器从“藏古”到“藏今”要小心炒作

过去搞收藏的,都爱找五大名窑,明清官窑。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真正好的古瓷,遗留下来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难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买不起,那都得是上亿的价位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的收藏观

念是可以改变一下了,改成收藏现当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样不缺。“今天的精品将会是明天的古董”,我是认可这个观点的。比如现在一个工艺大师,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必然精品的产出越来越少。给它一段时间,一定是有升值空间的。

当然,在这个收藏过程中,藏家也要注意别受炒作的影响,使自己受到损失。自己得有判断力。你自己得了解这个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升值太快的现当代瓷,也得引起警惕。那些卖到上千万的明显是不太合适的,这个价钱,我还不如去苏富比(微博)、佳士得买官窑呢。一些价钱太高、升值过于迅猛的,倒也不见得是真卖出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我认为新的东西就得是新的价钱,老的东西是老的价钱,否则是不合理的。

比如说,几年前,北京有个公司做了一套“十全十美帝王杯”。就很不错。他把成化斗彩杯的十个品种都选进来了,而且每一个都是请大师级的工匠来画,画得又很精美。将近两万块钱一套。现在的价格已经差不多涨到3万了,而且据说还准备上拍。这就是个很正面的例子。首先,工艺要好,主题又选得好,价钱定的也很合适。我比较看好这样的当代瓷作品。

对于现当代瓷器初级藏者,专家建议: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简单地迷信所谓“大师”的头衔。大师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满意之作、一般作品和应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价值。第二,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级别高,这不对。景德镇2004年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水准就相当高,且德艺双馨,比如陆如、刘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现在这个市场确实过度红火。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不乏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藏家要有清醒认识。藏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藏的。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

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投资小贴士:

批量生产的瓷器。尽管有的是名家设计,但实际上是高档复制品,具有欣赏价值而没有投资价值。日用陶瓷也是批量生产,且以日用性为主、艺术性居次,除了个别特殊性的(如毛瓷),没有投资价值。

代笔作品。有些名家大量利用学生、徒弟等进行代笔,自己仅仅签名,这种瓷器的投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一般不知道底细的话还真难说!像采用分水工艺的作品代工现象就是很突出的,大师们设计画稿后,通过覆稿描样,再进行勾线,然后用料水分水制作,故对采用分水技法的作品要多个心眼。

重大题材瓷。这种东西百分百的是商品,所谓限量往往起码1000、2000的,所谓大师作品其实也就是大师设计,根本不是大师亲笔。说到底和第一类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精工细作,质量高点罢了。策划方往往在媒体上进行重量级的广告轰炸,以动听的说辞打动投资饥渴症患者,巴巴的奉上3万、5万购买这豪华纪念品。其实这价,已经可以买一件很不错的名家瓷器了,增值前景还有指望。这个东西3万5万买来,5年以后就是1万也没有人要!景德镇某企业是开发重大题材瓷的专业公司,号称由某某、某某大师加盟,结果某某大师在媒体发表声明,称自己被忽悠了,他根本就没有参与设计,就是被请去鉴赏了一番,提了幅字而已,结果题字和照片都被用于广告宣传,并委托子女进行法律交涉。奥运会时很多窑口都推出了特许奥运瓷,名家设计、限量2008套发行,价格当然也漂亮!现在,你可以在网上以1/3的价格看到厂家在抛出来。2008套,数量已经大得吓人了,艺术大师一辈子可能都画不了这么多,怎么可能珍贵?

收藏古陶瓷注意三陷阱


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免费文物鉴定会,近日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收藏者济济一堂,请求专家们为自己的藏品评判。为满足收藏者求知的需求,鉴定会结束之后,又推出专家讲座,古陶瓷学者、深圳市文管办副主任刘涛主讲。讲座之后刘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收藏陷阱一:

假证书

记者:由这次鉴定会,再由此推及两年来已经举办的20余场免费文物鉴定,我们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收藏者拿来鉴定的瓷器,好坏且不论,但赝品充斥,真品非常之少。深圳市场上陶瓷假货大体占多大比例?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市场概况。

刘涛:你说的正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和其他一线城市一样,深圳市场上假货也很多,粗略估计吧,不一定准确,仿制的瓷器,应该在90%以上。所以收藏者买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掂量再掂量,最好请真正的高手把关,一件东西研究明白了,研究透了,一点疑问也没有了(若有些许疑问,就要马上收手,因为高人可以帮你指出其他疑问),才可以付钱。这些年来,买假上当的人不少,有个别人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买来一些几乎没有价值的瓷器仿品,我们从这些场免费文物鉴定会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当然深圳的商家里面,有极个别的人懂行、懂货、懂道德,专门经营真品,“价格也许贵了点、高了点,但是真东西”。陶瓷知识深厚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商人的性格是要谋利的,即便国外的商人也是如此,所以我说的商人毕竟是极少数。随着陶瓷知识的普及、道德标准的提升、市场的净化等等,期望若干年后,这样的商人逐渐增多起来,那将是收藏者的福音。

记者:有藏家在鉴定会上不但拿出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拿出藏品附带的鉴定证书,这种情况下,你们应该怎么评判?

刘涛:我们还是要先看藏品,然后再看你说到的“证书”。这种情况在鉴定会上我们也遇到过,几乎每次鉴定的结果是:藏品是假的,鉴定证书是伪专家出的,这很叫人痛心。目前,有些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游弋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深圳也来过几拨,越发地扰乱了我们的市场。对于前面所介绍的市场赝品横行还有这种假证书现象,我们市里相关部门做了许多治理工作,文体旅游局下设的文化执法大队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工作难度很大,收效甚微,因为在文物收藏方面几乎无法可依。这在全国各地是共通的。尽管现行《文物保护法》里有“文物收藏”章,但几乎没有操作性,文物要不要仿制、制假售假要不要惩处、鉴定失误者要不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这就要求《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求人大立法实践方面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

收藏陷阱二:

海外“回流”

记者: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归,感到回归的势头正盛。那么,为确保不上当,我们的藏家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多购进文物?

刘涛:你说的情况是属实的,文物确实在回流,尤其是海外大型拍卖会上,总能见到中国藏家的身影,他们也确实回流了不少好东西。而且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非常正规的文物回流将成为越来越强的趋势。但作为普通收藏者、投资者来说,一定不要走进误区,不要认为从海外回流的东西就基本靠得住。

随便举点例子吧,深圳有夫妇俩在法国生活多年,他们回国时带回两大皮箱的中国“古瓷器”,并请求我们上门去给鉴定一下,鉴定的结果全是假货;再比如,我们出差到德国柏林进行文化交流,到当地很著名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主人请我们到库房里面去看,库房里面积存着不少仿制的古陶瓷。我们当然不便指出来,可库房的德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成批的好东西,是我国驻北京的某外交官在北京淘来的,离任回德时带了回来,全部捐给了我们博物馆。”由这样的事例可以想见,收藏者从海外淘货也要谨慎,因为国外也不是防假的避风港,假货有可能流到国外,在国外的假货也可能再流回来。

收藏陷阱三:

《图录》上珍品的仿造

记者:对陶瓷真伪的鉴别是很不容易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诀窍?

刘涛:我这里不敢说诀窍,只敢说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陶瓷史,懂一点考古学和鉴赏知识,还要拜高人为师,多看真东西,多看古瓷片的标本,也多看假东西,然后才可以谈所谓的诀窍,才可以断时代、识窑口、辨真伪、估价值。我这里引用著名古陶瓷学者、著名收藏家刘新园先生精彩的观点,给收藏家们作参考。他这样说的,“唐瓷看形,宋瓷看釉,元青花看画,明清瓷看染”,也就是唐瓷要看它形体方面的神韵,宋瓷要看表面釉色的靓丽,元青花瓷器看画图的古朴,明清瓷器看颜色的点染,四个不同年代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器物从形、釉、画、色方面脱离了自己的那个时代,那么这样的器物基本可判定为不是真货。

记者:瓷器的造假都有什么方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涛:关于瓷器造假的事情,如用强酸去火气、新瓷器上泥回烧、打磨做旧等等,现在媒体上已经有了许多揭露,藏家们可以多学长长见识,我这里跟你谈谈我鉴定时所亲身经历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三足盘”,因为其中的一足折断了,就把另外两足去掉了一部分,让三足整齐,三足的足底又都分别打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图录》上就有这“短腿”的汝窑三足盘。造假者不知内幕,就按照《图录》上的“短腿”汝窑三足盘大批量地仿制,我在深圳就见过这样短腿的家伙不下几十件,件件相同。凡是见到这样短腿的家伙,我都定它为仿制品,你的“汝窑”怎么就这样巧:腿的尺寸跟人家的一样短,一样地断过一条腿后,把三腿打磨齐?

一个老者拿出一对元青花象耳瓶给我看,说是出土于江西景德镇,自报价值5000万元。如果是真品,我认为这个价格不止,可遗憾的是假的,“出土于景德镇”那也是编出来的故事。因为这两件东西和现藏于英国某大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象耳瓶是一模一样,是照着人家仿制的。仿制者不知道这对在英国的瓶子的耳朵各有圆环,圆环太脆,都掉了,至今在原来套环的部分还有缺釉的痕迹。你拿给我看的东西既无环,又不缺釉,其他地方完全一样,不是仿制又能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辨假识假,除了学问根底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阅历,看的要多。

认清形势 警惕艺术收藏陷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加,艺术品收藏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关心的话题。作为普通收藏者,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式和艺术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节制的收藏。

调查表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仍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媒体和评论家虚假炒作以及盗版、赝品盛行等诸多问题。因此,普通大众在参与艺术品收藏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提高自身欣赏水平和鉴定水品外,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让爱好成为收藏的照明灯。在流动性普遍过剩的今天,艺术品和其他投资品一样很容易产生泡沫,因此,艺术品收藏者不应盲目追高,而是应该以爱好为照明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避免市场火爆时,“藏家遍地开花”,市场萧条时,“藏家遍地开溜”的情况。真正的收藏不光是一种价值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爱好,即使艺术市场巨幅波动,收藏者也处之泰然。

还有就是收藏艺术品要量力而行,以收藏新兴艺术家作品为佳。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作品动辄上百万千万,作为普通收藏者根本无力收藏,而且高价作品往往已经得到行业和大众认可,增值潜力相对有限。而新兴艺术家不乏做工精良者,其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大,且在初期大都为了艺术不断拼搏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笔值得收藏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很不完善,依然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以及盗版、赝品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艺术品中介机构纯粹为了金钱利益拿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作品来糊弄广大艺术品收藏者。因此,普通大众在收藏艺术品时,最好通过那些在业内信誉良好,专业实力强的中介机构交易。

艺术品收藏一定要认清市场形势,在充分了解收藏方面专业知识以后,通过专业渠道进行收藏,随着艺术品收藏升温,全国各地电视台开办的艺术收藏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主要有央视2套的《鉴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广东电视台的《盛世话收藏》、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等,显然,在艺术消费走向大众化的今天,艺术品收藏也越来越趋向普通民众。

如何看待当代名家名瓷收藏之火热


近年来,陶瓷界仿品众多,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刚刚起步的当代陶瓷艺术市场,有些大师级的作品也拍出了百余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赝品作祟的结果。因此很多藏友放弃了令人六神无主的假陶瓷,而选择收藏起相对省心的当代名家名瓷。于是,有人对此现状表示起了担心:大众这样厚今薄古是否会对古陶瓷文化的传播及市场带来不良的影响呢?

其实,仿制的正面说法是恢复传统工艺,不过作假就是以不法手段牟利了,应该控制、打击。至于当代大师作品的很受市场欢迎,并不一定是上面的原因。人们欣赏和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关注的是其不断攀升的市场价格。另外,中国古代不重视工匠,所以中国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中国的艺术品缺少与人的联系,而当代大师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他们可以和藏家交流情感,作品就成了载体,弥补了这个缺陷,所以人们也舍得投重金收藏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不考虑文物价值,现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肯定超过了古代,工艺上也有所创新,这是景德镇持续发展的动力。反之,如果仅仅以古代陶瓷精品为参照物,停留在对古代器物的仿制上,景德镇就失去了活力,因为中国是瓷器产生的地方,相延不断地生产和技术创新成就了洋洋大观的中国陶瓷史,当代景德镇的艺术成果是这一过程的延续。今天的景德镇在艺术陶瓷的创造方面还着力不够,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远不如古代,这是景德镇应该注意的。因此,景德镇要有危机感——如果不能更有效的创新和发展,千年瓷都的地位就要不保了。

所以,对于当代名家名瓷收藏之火热,我们还是应该持有一份乐观的态度。因为大众对于当代名家名瓷的肯定无疑是对千年瓷都发展创新的一个最强大的动力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