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彩瓷器 > 导航 >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

古代彩瓷器 斗彩瓷器鉴别 金彩瓷器鉴别

2020-07-22

古代彩瓷器。

这件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图1),高19.2厘米,宽20.5厘米,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全器塑一武士牵狮的造型,狮子与武士均立于方形台上,方台绘一周黑边。狮子张口作吼叫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狮头及狮身大部分施绿彩,颈部毛发用黄彩装饰。狮身矫健,背部驼一圆形器,器顶中空,器下狮背以黑彩绘如意形纹饰。狮子身体束有缰绳,武士立于狮侧,手挽黑色缰绳。武士浓眉大眼,上颌、下颌蓄有胡须,戴头盔,着绿装,脚踏长筒黑靴,从面貌及服饰看,似是金人形象。

笔者早先就注意到馆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看其形制似乎是一个器座,但一直不很清楚它的具体用途。上个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博物馆专业人员陶瓷鉴定培训班,偶然听到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授课中提到一件同类的金代红绿彩塑像。培训回来后,笔者立刻查找相关资料,并很快在1997年第10期的《文物》期刊上找到秦大树先生《邯郸市峰峰矿区出土的两批红绿彩瓷器》一文。文中介绍1972年峰峰矿区发现的一处窖藏,出土了一批红绿彩佛像,其中一件菩萨骑狮塑像高46.2厘米,狮子高20.5厘米、长22.5厘米,狮子侧面亦塑有一牵狮武士,造型、尺寸及风格几乎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完全相同。于是,笔者豁然明了,狮背上圆形器上方原来应有一尊菩萨塑像,狮子是这位菩萨的坐骑。

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智、悲、行、愿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分别有自己的坐骑。其中文殊菩萨的坐骑为青狮,观音菩萨的坐骑是朝天犼,普贤菩萨的坐骑为白象,地藏菩萨的坐骑是谛听,所以显然这件武士牵狮俑上部所塑当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据有关专家研究,文殊菩萨骑青狮的形象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创作,同密教经典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代佛教文献有记载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金色放光明,乘狮子王座,操持智慧剑,左手持青莲花。”同时,在麦积山、敦煌等唐代画像中也有文殊菩萨骑狮、武士牵狮的形象,可见这种文殊菩萨骑狮形象是从唐代开始流传下来的,金代塑像中保留了这一形象。

白地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即用毛笔蘸红、绿等低温颜料,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再置于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瓷。其彩料包括红、绿、黄、黑、金、银等色,因红、绿两色彩为主,故通常称为“红绿彩”。根据秦大树先生《论红绿彩瓷器》文中依窑址地层及纪年墓标准器分析,红绿彩创烧于金代中晚期,一直流行至元代及明初。而此类狮子莲花座属于金代后期产品,且在河北磁州窑窑址中屡有发现。所以,这件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基本可以判定为金代河北磁州窑的产品。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体系,人们对于磁州窑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白地黑彩瓷器的了解。那种极富民间装饰性的黑花彩绘图案,让人印象极深。相对而言,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数量远比磁州窑白地黑彩瓷器少得多,故而显得尤为珍贵。就风格而言,它亦保持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特点,相对于唐三彩、宋金三彩而言,它增加了红彩的运用(唐、宋、金三彩器一般不使用红彩),故而有别于三彩瓷器,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更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从出土的红绿彩瓷器看,一类是碗、盘、瓶、罐等生活日用品,另一类则是各式瓷俑。就艺术价值而言,红绿彩瓷俑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另外,红绿彩瓷俑多为供设器,与宗教文化相关,又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什么是红绿彩瓷器?


我家藏有一套红绿彩瓷器,为一个盘子和一名侍者像,不知其真伪?究竟什么是红绿彩瓷器?菁菁

据有关专家讲,红绿彩瓷器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瓷器,它流行于金元时期,主要在北方地区生产流行。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红绿彩瓷一般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使人感到十分明快、鲜艳。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红绿彩瓷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等塑像,还有随葬的墓主人夫妇像和日常用的祖宗像等。

红绿彩瓷器拍卖的价格是多少?


红绿彩瓷器拍卖的价格是多少?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

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红绿彩瓷器拍卖成交价格

清康熙红绿彩描金兽面纹3600-3600万3795万2012/12/28

元代青黑金银红绿彩凤纹300-300万1380万2011/6/25

2011年朱乐耕红绿400-600万1150万2012/6/6

明正德红绿彩鱼藻纹渣斗90-120万362万2012/10/9

朱乐耕风华岁月·红绿彩180-360万347.2万2013/7/6

元红绿彩鸳鸯戏水玉壶300-350万302万2002/6/23

红绿彩执壶180-180万287.5万2012/10/2

金代红绿彩瓷器的特征及鉴赏


据近年来的墓葬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白釉上绘有红绿彩纹饰的瓷器,最早均见于金代墓内而不见于北宋墓葬,故依此推断这种装饰工艺是产生并发展于金代的;又因其数量较少,进而知道此种彩瓷器应属较高档制品,并非当时一般平民百姓都能使用的。

金代烧制红绿彩瓷器的窑口主要在黄河流域,目前已确知的有河南省扒村窑、当阳峪窑、鹤壁窑,河北省磁州窑、山东省淄博窑、山西省长治窑等。这些不同窑口制作的红绿彩瓷器,在胎土、釉色、纹饰、制作等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因笔者暂时还未能依照手头资料结合窑口考证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现在还没有把握将这些红绿彩瓷片一一划定窑口。所以本文仅仅是真实客观地介绍手上这些金代红绿彩瓷实物资料的基本特征,当然这也应是鉴定真伪红绿彩必须注意的要点。其目的是以此求教于造诣精深的专家学家,并为广大古瓷爱好者研究、鉴赏金代红绿彩提供有益的参考。

1、胎土及釉色。胎土有土黄色、灰白色、灰黄色、灰色等,从截面处观察,土黄色、灰黄色的胎土质地粗疏,瓷化程度不高;而灰色、灰白色的胎土质地较致密坚实;胎釉之间都施有白色化妆土;化妆土上罩以白色玻璃釉,釉水较薄,一般都开细密无色纹片,有垂釉痕,积釉处釉色多白中闪黄,个别闪青。抚之温润柔滑。

2、器型以日用的碗、盘、碟为普遍,也有捏塑或模制的巧小的人物、动物俑。碗类圈足有较强的共性,一般足高0.6-1厘米,脊宽0.5厘米左右。足内侧都向外侧斜削,足心多数有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乳突痕,碗腹壁修胎较薄,釉下可见或宽或窄的拉坯弦纹,无元代的厚重感。

3、碗盘类器皿的纹饰都绘于内壁或内心,而外壁普遍无纹饰。此时的瓷绘“美工师”门已经意识到,碗、盘内侧一面是吃喝时审美视觉最易观察和注意的主要方面,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面。因此,都特意将纹饰绘在这些器皿的内侧腹壁或内底中心。

4、所见纹饰普遍以红彩勾绘花朵或书写文字,绿彩点涂花叶,称之为“勾红点绿”,是很贴切的。有的红绿彩之间点涂少量的黄彩,多数点在花瓣内或涂作弦纹。红彩很薄,若不细察常会使人误为釉下红彩;绿彩较厚,明显地凸于红彩之上,而且有水银光包浆或钙化土锈痕。

5、从纹饰的整体上看,红彩为主导,施彩比重大;绿彩为辅,施彩少于红彩,可概括为“红肥绿瘦”。纹饰风格简朴洗练,既有抽象写意,又有粗放写实,用笔不多,却神采飞扬,毕现生活情趣。内容常见有牡丹、菊花、小鸟、游鱼、诗词短句等。

总之,金代红绿彩,红绿相间,相得益彰;鲜艳生动的色彩之间,涌动着浓浓春意,洋洋喜气,喷勃着热烈而旺盛的生命激情。从陶瓷史学的角度讲,在金代红绿彩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也孕育着元、明、清釉上彩绘瓷的萌芽。

陶瓷知识:红绿彩瓷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12世纪后期,在中国北方的女真人统治区域,窑工们创烧出了一种装饰新颖的彩瓷一红绿彩瓷,给陶瓷家族增添了新品种,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时代,也为明清以来中国五彩缤纷的成熟彩瓷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初,红绿彩瓷引起了研究界的注意,当时称其宋加彩,这一名称沿用了很长时间。近年来,陶瓷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女真人统治区内的北方金代陶瓷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宋加彩面目越来越明晰,它作为早期成熟的彩瓷也逐渐为学界所共识。迄今,经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红绿彩瓷的古窑址有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北磁县观台窑、观兵台,河南鹤壁集窑、焦作牛庄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可以确认这几个窑口烧造红绿彩瓷。在这些窑口以外,也发现留存红绿彩瓷的窑址,如山西浑源、介休城南街瓷窑,河南的新密窑沟、登封曲河、鲁山段店、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等地都发现过红绿彩瓷,但这些窑口有的并不烧造红绿彩瓷,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在以往的发现中,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较丰富的窑口当为长治八义窑。该窑口以烧制红绿彩瓷为主,也烧制质量上乘的黑画花或铁锈花及其他品种瓷器。从目前发现看,红绿彩瓷的出土地区和原产地区在装饰上存在差异。出土地区指产品流通使用地,系生产窑口以外的地区。这类遗物在原产地(窑址)中不可能见到,比如红绿彩贴金器,它是成品器流通到市场后,使用者依其所需再进行加工而成的器物,在窑址中不可能找到。这有些类似后世的珐琅彩瓷以及外销中东、欧洲的大量青瓷、青花瓷,它们都经使用者依自己需要而进行包嵌金银的再加工。原产地区指烧造窑口。金元红绿彩瓷的烧造窑口现已确认的有前面所列几处,基本上为金后期至元中期烧造地,元代中晚期乃至明初北方烧造红绿彩瓷的窑口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可能为前面确认的烧造地点,也可能另有所在。经调查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还有很多,约在30处以上。

白釉红绿彩瓷是在唐三彩、宋三彩低温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装饰品种。它是在1150℃左右高温下将白釉瓷或白釉下黑彩瓷烧成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涂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800~900℃低温烧成。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伴随着这种彩瓷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矾红彩,它是金代北方窑场的一大发明,为明清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从目前的发现看,红绿彩瓷品种较多。最常见的是自地上施加红绿彩,还有酱地红绿彩、绞釉加红绿彩、孔雀蓝加红绿彩、黑釉加红绿彩等等多个品种。白地红绿彩品种本身,也有篦划花加彩、印花加彩、划花加彩、贴金加彩等多种。红绿彩瓷的出现将中国的瓷器带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长治八义窑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关方面1996年曾对长治窑作过详细调查和小规模试掘,近年来也有一些重要发现。资料表明,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期以前(金代后期至金亡国或略晚),在长治八义、东山、南泉庄一带大量烧造以红绿彩为主的器物,同时烧造白釉黑画花、黑釉、钧釉器物和低温三彩器物。按施彩方法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在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瓷上再加填低温红、绿、黄彩。第一次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依需要再配以二次低温烧成的红、绿、黄彩,白地上衬托出的黑、红、黄、绿各种色彩,斑斓多姿,已完全具备了五彩的特性。这种装饰主要见于瓷塑类器物上。第二类是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三彩勾画或涂染各种纹饰,其与第一类的区别是没有釉下高温黑彩的使用,红彩为主要色彩,黄彩仅用于花叶的叶头和边饰以及部分装饰。第三类是在素白瓷上仅以红绿二彩勾画各种纹饰,红彩为主要色彩,纹饰中的主要部分如鱼藻纹中的鱼、花草的花卉、禽鸟纹中的鸟等,全部用红彩绘出,绿彩仅用于辅饰,多为花草轮廓线或边饰填彩。第四类是在绞釉(或称为绞化妆土)器物上加饰红绿彩,目前仅见长颈瓶采用这种双重装饰手法。第五类是在素白瓷上施加红或绿色单彩,是红绿彩瓷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所见红绿彩贴金或描金一类的器物标本,应当是产品流通到市场以后进行的再装饰,在窑址堆积标本中是看不到的。长治窑红绿彩瓷器装饰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花草类以牡丹花、栀子花、菊花、荷花为主,各种花卉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多种形式。如菊花在花瓣的表现上就有四五种,牡丹花和其他的花样也各自有别。碗盘类器物往往在器物内底加绘带枝叶的双桃。开光装饰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开光内或为花草或为文字。开光文字有富贵长命龟鹤齐寿~清净道德南屏晚钟等,多为吉语,表达美好的心愿。禽鸟类纹饰题材活泼,充满生机。鱼类纹饰较多,有金鱼和鲤鱼之分。长治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彩色呈色稳定,在绘画手法和色彩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胎色大部分为土黄色,基本烧结,但断面无玻璃光泽。经测试,烧成温度在1140℃左右。有少量灰胎器物,可以明显看出是火候过高所致。白釉、绿彩、黄彩都有细密纹片,而红彩没有这种现象。红彩的色调多呈枣红色,但由于色料分散得不太均匀,有深浅不均的现象,表面不甚光滑平整,有毛糙的颗粒状凸出物,这是彩料颗粒细度不够所造成的。长治窑的黄彩和绿彩则呈色纯正。就目前掌握的山西红绿彩瓷考古资料看,长治窑生产红绿彩瓷器的时代当在金代中期以后至元代立国前后或略晚。汾西县一座纪年砖墓中曾出土一件红绿彩碗,墓葬年代为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从烧造工艺和胎质、胎色看为长治窑产品。元代中期以后的墓葬中常出土红绿彩器物,而这些器物的烧造地点目前还不明确。从翼城县元村元代晚期墓(至正六年,即1346年)出土的红绿彩小俑看,其已走向衰落,它和金代晚期(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最为辉煌的红绿彩烧造期产品相比,已是落日余晖。元代红绿彩器物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带出土较多,山西西北部也有出土。所见器物以小型玩具人物为主,在古玩店时有所见。这时期的器物在呈色上已经显得粗糙暗淡,绿彩发色不正,红彩呈枣皮红且颗粒较粗,整体工艺衰落,其烧造窑口目前尚无线索可查。

金代红绿彩瓷器在彩瓷历史上的的辉煌之笔


红绿彩瓷器是一种用红绿色等彩料在经过高温的白釉瓷器上绘制纹饰,再将其进行800℃低温烧制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出于红绿彩瓷器最早均见于金代墓葬而宋代未有的考古结果,和后期对料彩的反复论证,业界目前一致定论红绿彩瓷器是金代出现并发展的器物。

金代的红绿彩瓷主要作日用器皿、佛教用品和殉葬品三类功用,在造型、用色、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女真族豪放不拘的气性,同时也有与汉文化的融合,尤其是红彩的运用深受汉文化中红色寓意吉祥喜庆的特点的影响。

根据造型来看,金代红绿彩瓷主要分生活器皿和雕塑瓷两种,生活器皿大多更注重实用性,纹饰相对简明、富有生活气息。

雕塑瓷类主要是各种人物、动物造像,这些造像大多造型活泼,红绿彩搭配相得益彰,涌动着洋洋喜气,蓬勃着金人热烈而旺盛的生命激情。金代红绿彩瓷的主体纹饰以花草、鱼雁居多,或书写诗文,辅助性纹饰主要有变体回纹、弦纹及连珠纹等,通过红绿彩的浓淡来表示纹饰明暗,用笔简练,线条流畅。为满足二次烧造的要求,红绿彩瓷的胎质大多比较细白,胎质相对坚硬,胎表面多施以厚层化妆土,修胎相对都较为规整细致,露胎处有清晰的轮制痕迹。

金代红绿彩瓷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它对于色彩的运用,并且开创了釉上彩绘,是元明清时期釉上彩绘瓷艺术的萌芽基础,甚至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乃至珐琅彩的创制,可以说是它的出现使得我国彩瓷艺术走向了缤纷多彩的道路。所以金代红绿彩瓷在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价值都很高,是我国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遗珠。

最近见到一组十三件金代红绿彩人物造像,造像人物有男女老幼多个,形态古朴生动,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有光辉灿烂的感觉。这组造像保守的捐献价值为10万元。这是由于我国文物政策的限制流通法令规定,元代以前的文物不能上拍,如果以国外行情来看,有些形象特殊、品相好的造像,单个均价都在近10万元。所以总体来看,其收藏价值是非常好的,也是金代风土人情和服饰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

明代红绿彩瓷及图片欣赏


明 红绿彩花卉葫芦瓶

元代景德镇从宋加彩工艺中分离而独树一帜的釉上装饰彩类。即器物上仅用红、绿两色绘画,低温烧成,红者如枣,绿者发翠,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其构图运笔多以写意为主,纹饰人物、花鸟、山水常见,民窑居多。

明 红绿彩龙纹执壶

红绿彩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

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

明 漳州窑红绿彩大碗

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明 红绿彩龙纹瓶

上个世纪国内外的古陶瓷学者关于对景德镇窑烧制红绿彩瓷的起源,还知之甚少。历史文献与传世实物的匮乏,使得景德镇早期五彩的研究长期处于混乱,且模糊的边缘课题。

明 红绿彩龙纹碗

由于红绿彩瓷是元代景德镇窑业烧制的一类特殊的品种,80年代上海硅酸盐学会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对这个时期的彩瓷未作任何提及,其稀少状况可想而知。

明 红绿彩小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陶瓷界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就曾对于景德镇早期五彩瓷的起源开篇立论,剖析了收藏在日本的几件元末明初五彩器物,并引用了北京、杭州地区发现的两片珍贵的红绿彩瓷标本,使得元末明初景德镇早期五彩瓷初露端倪。

明 红绿彩开光花卉八棱罐

早期红绿彩瓷器的兴盛,是在中国北方政局长期稳定、城市商品经济持续繁荣、市井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背景下,豪放粗犷、崇真尚实、以俗为美、清新质朴的草原文明与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市场上红绿彩的赝品很多,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红绿彩数量稀少,一般的碗、盘大概要二三十万元,好的可能要上百万元,精美的陶塑更是极少出现。

利益驱动之下,赝品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都能见到不少。红绿彩的身价被认可之后,照着图书纹样做假的也很多。虽然赝品多,但红绿彩的赝品基本不可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红绿彩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有土壤附着的现象,表面有一层锈壳,这个很难伪造;其次,红绿彩的胎土,新旧也有明显差异,新的特别硬,密度大,老的就相对酥松一些;次,新旧红绿彩釉面的矾红和绿的变化,也有明显差异。

辨识这些“明显”差异,前提是得特别熟悉红绿彩,否则还是很难看得出来。“在赝品丛生的当下,红绿彩的收藏一定得慎重。内地有一些博物馆近年都曾经在市场上购入赝品,专业机构尚且如此,私人藏家更须小心。”

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弟子等宗教塑像,婴儿、侍者、伎乐等日常人物塑像,还有随葬的墓主人夫妇像和日常用的祖宗像等。

磁州窑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的种类


磁州窑烧瓷的品种很多,“白釉釉下黑彩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中国陶瓷史》),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这种瓷器受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和在器表题写诗句装饰的影响,并把它发扬光大。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经过磁州窑系众多窑口宋、金、元三代的发展,在最初单纯的黑彩绘画基础上创造出各种装饰方法。今天人们由于对其中一些品种的装饰工艺缺乏了解,常常把釉下黑彩误认作黑釉。下面我们来谈谈这几种工艺。

白釉釉下黑彩绘画又叫白地黑花,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细黑褐 料在器表绘画纹样或题写诗句,再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质釉,入窑烧制。此种瓷器最为常见,特征明显,传世品又多,稍有常识便不会认错。

另一种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瓷器,工艺过程与白地黑花瓷器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用尖状工具在绘画好的黑色纹样上勾划轮廓线和花瓣叶茎,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入窑烧制后,黑白两色对比强烈。这种瓷器是磁州窑瓷器中的高档瓷,很少见,惟博物馆有为数不多的几件收藏,如上海博物馆的元代云雁纹大罐、首都博物馆的元代龙凤纹大罐,以及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宋代鱼龙纹梅瓶,堪称精品杰作。因为工艺特征变化不大,故懂得鉴定白釉釉下黑彩绘画瓷器的人,一般不会把这种瓷器上的黑彩与黑釉搞错。

还有一种釉下黑彩留白瓷器,或叫黑地白花瓷器,它的装饰方法与白地黑花瓷器相反,先用黑色线条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用黑料涂地,留出白色花纹,形成黑地白花相互映衬、对比强烈的效果。这种瓷器十分罕见,1955年安徽巢县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吉州窑烧造的黑地白花莲花纹瓶。由于对它的装饰工艺认识不足,《中国陶瓷史》一书把它误称作“酱褐色釉莲花纹瓶,”“通体酱褐釉地,上画白色荷花、荷叶与莲实纹。”另一本《中国陶瓷》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在介绍这件瓷瓶时,也把黑地白花认作黑釉,误称它为“吉州窑黑釉白花瓷瓶”。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陶瓷图典》才对黑地白花瓷器的装饰工艺作出了正确解释。《中国陶瓷史》断定这件吉州窑黑地白花莲花纹瓶烧造于十三世纪初期,磁州窑风格十分明显。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后,许多北方瓷窑的工人不堪金人压迫,纷纷南迁,也把烧瓷的技艺带到了南方,对南方制瓷业的影响重大深远,为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崛起作出了第一次推动。

最后是一种釉下黑彩划花瓷器。它的工艺是在敷有洁白化妆土的器物上再施一层细黑褐 料,然后用尖状工具在器物表面勾划图案纹饰,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施玻璃质釉,入窑烧制。这种瓷器文献没有记载,国内博物馆亦不见有收藏,然民间偶有流传,摆在古玩市场地摊上无人问津,卖主亦不知其珍贵。《中国宋元瓷器目录》南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一书,介绍了一件这类釉下黑彩划花梅瓶,定为宋代磁州窑产品,虽知其珍贵,把它登在封面上,称“十分罕见”,但也犯了分不清釉下黑彩与黑釉的错误,把釉下黑彩划花叫作“黑釉剔花”,并描述:“通体施黑釉,黑亮光润,上有棕眼”。

磁州窑系的白釉釉下黑彩装饰方法还有好几种,如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两种相反的画法,上、下部分白地黑花,中间主体纹饰部分黑地白花或黑彩划花,此种装饰吉州窑瓷器中亦有所见,此处不再一一介绍。磁州窑何时开始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件磁州窑“张家造”标记款的白地黑花枕,为长方形,枕面绘一虎,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明道是北宋仁宗年号,元年为1032年。此枕绘画笔法熟练,形象生动,烧造工艺已很成熟,因此可以断定磁州窑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绘画瓷器的年代在北宋早期,甚至更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黑地白花、釉下黑彩划花等装饰方法是在白釉釉下黑彩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文献和真正能够确定年代的博物馆藏品来看,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烧制此类装饰工艺瓷器的年代不会很早,大约在北宋晚期或金早期,兴盛于金中晚期。准确时间目前还难于确定。釉下黑彩瓷器不论其装饰工艺千变万化,从瓷器种类来说,还应该是白瓷中的一种,它的釉是稀薄的透明玻璃质釉,即石灰釉,与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石灰碱釉有根本性区别,两者不能混淆。

清同治粉彩瓷器,存世量少,值得关注!


清同治一朝时间较短,瓷器制作基本沿袭前朝,制作量和传世量较少。同治期瓷器的胎体除少量官窑品外,一般均显厚重,也有的反之而显轻薄,胎质白而不精,较为粗松,大量民窑器尤甚。以指轻扣圆器的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点。

同治瓷因胎质不坚,施釉也就较稀薄而疏松,釉色泛粉白、莹白,少数青灰,釉面多不平感,又不是细小的皱纹,似小水波一样,俗称“波浪釉”,这也是晚清瓷器的共有特点。

同治期粉彩器较流行。纹饰上多见吉祥如意寓意的图式,画法除人物画外,风格已趋图案化,笔触显拘谨呆板。人物画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人物的眼睛常用珊瑚红勾出,眼珠墨色浅淡,常点在红色眼眶线上,粗看似有眼无珠,这是同治朝所独有的,也是鉴识人物纹同治瓷的一个简要方法。同治瓷用彩上多见用黄彩和红彩,官窑的堆彩粉彩器中多见用蓝料彩。

在款识上,同治粉彩器多见红彩楷书款。官窑器多用“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或“同治年制”四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仿康熙的白地红彩瓷用“同治年制”四字楷书红彩款。还有少量“体和殿制”款的粉彩瓷,字体书写十分规范。另外,还见有金彩款、抹红款,在茶叶末、窑变釉瓷器上多见刻款。民窑瓷器流行红彩篆书图章款,但字体不正、书写潦草。

目前投资同治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设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收藏投资两相宜。

第一,这个时期粉彩瓷器真品相对较多。

第二,同治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第三,同治粉彩器最好能收集器型完整,造形独特,画工精细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彩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