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红绿彩瓷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陶瓷知识:红绿彩瓷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古代彩瓷器

2021-07-20

陶瓷知识。

12世纪后期,在中国北方的女真人统治区域,窑工们创烧出了一种装饰新颖的彩瓷一红绿彩瓷,给陶瓷家族增添了新品种,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时代,也为明清以来中国五彩缤纷的成熟彩瓷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初,红绿彩瓷引起了研究界的注意,当时称其宋加彩,这一名称沿用了很长时间。近年来,陶瓷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女真人统治区内的北方金代陶瓷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宋加彩面目越来越明晰,它作为早期成熟的彩瓷也逐渐为学界所共识。迄今,经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红绿彩瓷的古窑址有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北磁县观台窑、观兵台,河南鹤壁集窑、焦作牛庄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可以确认这几个窑口烧造红绿彩瓷。在这些窑口以外,也发现留存红绿彩瓷的窑址,如山西浑源、介休城南街瓷窑,河南的新密窑沟、登封曲河、鲁山段店、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等地都发现过红绿彩瓷,但这些窑口有的并不烧造红绿彩瓷,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在以往的发现中,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较丰富的窑口当为长治八义窑。该窑口以烧制红绿彩瓷为主,也烧制质量上乘的黑画花或铁锈花及其他品种瓷器。从目前发现看,红绿彩瓷的出土地区和原产地区在装饰上存在差异。出土地区指产品流通使用地,系生产窑口以外的地区。这类遗物在原产地(窑址)中不可能见到,比如红绿彩贴金器,它是成品器流通到市场后,使用者依其所需再进行加工而成的器物,在窑址中不可能找到。这有些类似后世的珐琅彩瓷以及外销中东、欧洲的大量青瓷、青花瓷,它们都经使用者依自己需要而进行包嵌金银的再加工。原产地区指烧造窑口。金元红绿彩瓷的烧造窑口现已确认的有前面所列几处,基本上为金后期至元中期烧造地,元代中晚期乃至明初北方烧造红绿彩瓷的窑口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可能为前面确认的烧造地点,也可能另有所在。经调查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还有很多,约在30处以上。

白釉红绿彩瓷是在唐三彩、宋三彩低温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装饰品种。它是在1150℃左右高温下将白釉瓷或白釉下黑彩瓷烧成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涂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800~900℃低温烧成。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伴随着这种彩瓷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矾红彩,它是金代北方窑场的一大发明,为明清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从目前的发现看,红绿彩瓷品种较多。最常见的是自地上施加红绿彩,还有酱地红绿彩、绞釉加红绿彩、孔雀蓝加红绿彩、黑釉加红绿彩等等多个品种。白地红绿彩品种本身,也有篦划花加彩、印花加彩、划花加彩、贴金加彩等多种。红绿彩瓷的出现将中国的瓷器带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长治八义窑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关方面1996年曾对长治窑作过详细调查和小规模试掘,近年来也有一些重要发现。资料表明,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期以前(金代后期至金亡国或略晚),在长治八义、东山、南泉庄一带大量烧造以红绿彩为主的器物,同时烧造白釉黑画花、黑釉、钧釉器物和低温三彩器物。按施彩方法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在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瓷上再加填低温红、绿、黄彩。第一次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依需要再配以二次低温烧成的红、绿、黄彩,白地上衬托出的黑、红、黄、绿各种色彩,斑斓多姿,已完全具备了五彩的特性。这种装饰主要见于瓷塑类器物上。第二类是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三彩勾画或涂染各种纹饰,其与第一类的区别是没有釉下高温黑彩的使用,红彩为主要色彩,黄彩仅用于花叶的叶头和边饰以及部分装饰。第三类是在素白瓷上仅以红绿二彩勾画各种纹饰,红彩为主要色彩,纹饰中的主要部分如鱼藻纹中的鱼、花草的花卉、禽鸟纹中的鸟等,全部用红彩绘出,绿彩仅用于辅饰,多为花草轮廓线或边饰填彩。第四类是在绞釉(或称为绞化妆土)器物上加饰红绿彩,目前仅见长颈瓶采用这种双重装饰手法。第五类是在素白瓷上施加红或绿色单彩,是红绿彩瓷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所见红绿彩贴金或描金一类的器物标本,应当是产品流通到市场以后进行的再装饰,在窑址堆积标本中是看不到的。长治窑红绿彩瓷器装饰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花草类以牡丹花、栀子花、菊花、荷花为主,各种花卉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多种形式。如菊花在花瓣的表现上就有四五种,牡丹花和其他的花样也各自有别。碗盘类器物往往在器物内底加绘带枝叶的双桃。开光装饰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开光内或为花草或为文字。开光文字有富贵长命龟鹤齐寿~清净道德南屏晚钟等,多为吉语,表达美好的心愿。禽鸟类纹饰题材活泼,充满生机。鱼类纹饰较多,有金鱼和鲤鱼之分。长治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彩色呈色稳定,在绘画手法和色彩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胎色大部分为土黄色,基本烧结,但断面无玻璃光泽。经测试,烧成温度在1140℃左右。有少量灰胎器物,可以明显看出是火候过高所致。白釉、绿彩、黄彩都有细密纹片,而红彩没有这种现象。红彩的色调多呈枣红色,但由于色料分散得不太均匀,有深浅不均的现象,表面不甚光滑平整,有毛糙的颗粒状凸出物,这是彩料颗粒细度不够所造成的。长治窑的黄彩和绿彩则呈色纯正。就目前掌握的山西红绿彩瓷考古资料看,长治窑生产红绿彩瓷器的时代当在金代中期以后至元代立国前后或略晚。汾西县一座纪年砖墓中曾出土一件红绿彩碗,墓葬年代为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从烧造工艺和胎质、胎色看为长治窑产品。元代中期以后的墓葬中常出土红绿彩器物,而这些器物的烧造地点目前还不明确。从翼城县元村元代晚期墓(至正六年,即1346年)出土的红绿彩小俑看,其已走向衰落,它和金代晚期(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最为辉煌的红绿彩烧造期产品相比,已是落日余晖。元代红绿彩器物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带出土较多,山西西北部也有出土。所见器物以小型玩具人物为主,在古玩店时有所见。这时期的器物在呈色上已经显得粗糙暗淡,绿彩发色不正,红彩呈枣皮红且颗粒较粗,整体工艺衰落,其烧造窑口目前尚无线索可查。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红绿彩瓷器?


我家藏有一套红绿彩瓷器,为一个盘子和一名侍者像,不知其真伪?究竟什么是红绿彩瓷器?菁菁

据有关专家讲,红绿彩瓷器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瓷器,它流行于金元时期,主要在北方地区生产流行。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红绿彩瓷一般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使人感到十分明快、鲜艳。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红绿彩瓷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等塑像,还有随葬的墓主人夫妇像和日常用的祖宗像等。

陶瓷知识:雍正时期颜色釉瓷器的发展成因及其特点


清雍正朝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粗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雍自朝颜色釉的高度发展呢?除了正处在康乾隆盛世,国库充盈的因素以外,还有三方面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个人喜好往往可以影响整个朝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倾向。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仅仅沉湎于自我欣赏,而最高统治者的审美则可以贯穿到所有的宫廷艺术品的制作中。雍正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御用颜色釉情有独钟,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御窑场把皇帝的喜好作为色釉调配的唯一标准,严格按照造办处提供的样品配釉烧制,生产出一批胎土细腻,体现宫廷艺术雅、秀、精、巧的高贵气质的颜色釉瓷器。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述了养心殿造办处每年所做的活计,其中多处提到颜色釉瓷器。

雍正四年六月十一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员外郎海望持来双喜耳瓷瓶一件。奉指:此瓶釉水虽好,称不得上好,尔传年希窑再烧时比此颜色做精细,著款式亦更改些,再造办处亦照此颜色釉水合配著看。

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郎中海望持出各色瓷碗二十七件、盅二十件、盘二十件、小碟六件、渣斗一件、小花瓶五件。奉旨:交年希尧做样用。钦此。

内务府造办处的木作和漆作每年都要给收贮的东西配置附件,配木座、做囊匣。每年春、秋两季景德镇运到皇宫的瓷器也会先挑出好的请皇上过目,以决定来年御用瓷生产品种和数量。在进呈上来的瓷器中也有为数不少的颜色釉瓷器。查阅《清档》,雍正色釉品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雍正皇帝对颜色釉瓷器偏爱有加,雍正颜色釉的高度发展与皇帝的喜好密切相关。

年窑

所谓年窑,是指雍正四年到十三年清政府派年希尧任淮安关税管理时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年窑。年希尧清康熙、雍正汉军镶黄族人,初任工部待郎,雍正三年受到其弟年羹尧事件的株连,罢官免职。雍正四年被重新启用为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年希尧出身官宦名门,有相当的艺术素养和管理才能,任职长达十年之久。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述年窑时说: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实基于此。年窑仿古创新成绩斐然,一些纯色釉的品种堪称一流,乾隆年间的《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年窑墨注歌赞颂到:国朝陶器美无比,迩来年窑称第一,不让汝、定、官、哥、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年希尧为雍正朝封缰大吏年羹尧之兄,雍正三年十一月,年羹尧被赐死,受到株连的年希尧,暂时被夺官降职,第二年正月旋即复出任内务府总管的要职。这种情形在一人有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是非常少见的。雍正唯贤是举,看中翰林出身年希尧非凡的管理才能和艺术素养。诚然,年窑的具体事务是督窑官唐英做的,但年希尧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上通下达地贯彻皇帝的意

雍正四年八月初八郎中海望持出宜兴挂釉瓶一件,奉旨:镟一木样将两头收细,交年希窑烧造,再著年希窑烧圆球瓶径八九寸,上开口径二寸,肚内安插花管高二三寸,径三四寸,做木样交年希窑烧造。钦此年希尧也是雍正朝《清档》中被提到名字最多的人,最早的一条记述是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太监雅著交年希尧照木样烧造一百三十件送来。钦此。本日将木样一件交年希尧家人郑天锡持去。讫。

年希尧任总管督窑的时间是雍正四年到十三年。雍正元年到三年的这段时间,因雍正尊家法为父康熙和生母孝恭仁皇后母守孝三年,御窑厂生产十分有限,四年以后一切恢复正常,才开始大规模的烧造活动,年希尧在任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干和管理才能,使雍正年窑取得举世闻名的新成就。

123下一页

陶瓷知识:石湾陶瓷的特色


(1)陶泥与瓷土

石湾陶瓷所用的泥土,大致可分陶泥和瓷土两类。陶泥是本地所产,瓷土是从外地运来。石湾之所以称为陶都,是因为当地的泥土(陶泥)只能烧陶。石湾陶泥采自本镇东南北三方面的山岗和石湾东平河西岸磨苟岗等约四十多个低矮山岗,这些山岗下面埋藏着大量陶泥,千余年来一直取之不尽。此外,陶土亦来源于佛山澜石、南海、番禺等地。据研究,石湾陶土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约为20~23%左右,受火度不及瓷土,须在1000℃~1050℃左右烧成,火候过高陶器则会烧歪变形。但若渗入适量的细砂或瓷土,其受火力则可适当增加。石湾窑除烧陶器外,从唐宋至今亦烧瓷器。早期烧制瓷器数量较少,明清以后逐渐增多。烧制瓷器的瓷土则从东莞、肇庆、英德等七、八个地方运来。东莞白土产于水稻田之下,以横沥及马步坳二地所产者为最佳。传世的明代刻有吴南石堂款的素烧刻花镂孔三足与四足香炉,即采用东莞瓷土制成。东莞白土须和以石湾山砂,始能成器。据抽样检查,东莞瓷土,其成分与宜兴紫砂土比较,宜兴土含铁、锰较多,故色红紫,受火度不及东莞土,须在l100℃左右烧成;东莞土含铁少,故色白,在800℃时色黄,过1200℃时色青。瓷土来自肇庆之莲塘及市桥、清远、中山等地的,以莲塘瓷土为最佳,成分直追福建德化,其土含铝、镁质多而铁少,为一种极佳之瓷土,可仿宋代定窑瓷器。过去石湾艺人取之加入本地红土,以冲淡红色及增加耐火度,若加入东莞白泥则成半陶瓷,用作女像之肌肉部分,则代表妇女白嫩肌肤。若塑老妇,则渗入少许红泥。明清以来石湾烧制的陶瓷数量极多,自成格调。凡艺术瓷,除仿古制品外,皆用半陶瓷土浆注模成品,以省工时,减低成本。

石湾山砂,产自大帽岗、小帽岗、显庙岗、宝塔岗、千秋岗等地。其色金黄,烧成则白,为其特点。山砂为构成石湾陶坯之必需原料。如东莞白土本身不能耐火成器须加入山砂20--30%,利用其熔点高以支持坯体,使其在1200℃左右不会变形。由于东莞土之收缩率大(约为15~18%)而山砂收缩率几等于零,故粗陶器用粗砂,烧成时砂露而土缩,摸之粗糙。凡缸瓦煲盆、下水道渠简等均掺粗砂,若艺术用陶,则经细孔筛筛去粗粒,始行掺入坯土,烧成后不觉粗糙。但若于艺术陶胎上,目力可见砂与泥有明显分别者,则非佳品。烧造者为掩饰此缺点,经常用星朱、石墨涂于器底,使人难以辨认,其实此系辨胎土优劣之一旁证。

石湾各种精陶陶土配方的原则,大致有如下几点:1.纯东莞白土,必须加入山砂、瓷土、红土等,以求耐火。2.纯瓷土必须加入长石,以操纵其耐火或透明度。但长石愈多,则可塑性愈减。3.陶土中加入瓷土,使其色变白,且增加耐火度。但过多则减少可塑性,使器物易裂及变形;红土加入瓷土则呈较淡之暗红色,有滑腻光泽感觉。依据上述原则,石湾陶器中之人物神仙、壁挂、花瓶、植物及精细之花瓶等,各有其特有的坯土配方。

至于石湾胎骨陶用之配方,也很重要。胎骨陶不施釉,目的在于表露陶塑精细之手工、胎土色泽美丽与感觉之细腻,故胎骨在石湾陶塑中占重要位置。各类配方大致如下:一般人面人手用白瓷土30%,红土60%,东莞土10%;茶壶等日用器物,用红土80%,白瓷土20%;石山人物用红土100%。但亦无硬性规定,如清代名工潘玉书雕塑的李铁拐、范蠡、苏武等历史人物,多采用灰褐色胎骨,以示其脸部之苍劲。雕塑的西施、贵妃等女像,则采用白色胎骨,示其皮肤之白嫩。黄古珍雕塑的人物,则喜欢采用明亮细腻的红色胎骨。可见石湾名师,对人物胎骨的配方亦各有别。总的来说,经过配方提炼的石湾陶泥,粘性很强,能耐高温,是理想的陶土。比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瓷土可塑性大,能塑出迎风飞舞的衣裙飘带和复杂的线条。

12345下一页

陶瓷知识:磁州窑的特色


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介绍说,磁州窑瓷器品种繁多,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大官窑之外享誉世界的民间名窑。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留存下来的瓷器鲜明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专家认为,世界上某一国家优秀瓷器品种的出现,往往留有与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陶瓷文化交流的印迹。磁州窑瓷器以白色胎釉上绘制黑色花纹著名,俗称白底黑花。而作为制瓷技术和中原文化艺术的基础代表,白底黑花一度成为东方古瓷的流行色,这种流行色对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制瓷工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制瓷工艺与白底黑花存在着较深的传承关系。

来自韩国的陶瓷研究人员高美京说,根据发掘报告公布的资料,1975年韩国新安外海发现的沉船统计出的两万多件遗物中,磁州窑瓷器共有7件。她说:目前在韩国考古发现的磁州窑瓷器数量不多,不过从工艺上来看,宋代至明代磁州窑与朝鲜半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红绿彩瓷器拍卖的价格是多少?


红绿彩瓷器拍卖的价格是多少?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

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红绿彩瓷器拍卖成交价格

清康熙红绿彩描金兽面纹3600-3600万3795万2012/12/28

元代青黑金银红绿彩凤纹300-300万1380万2011/6/25

2011年朱乐耕红绿400-600万1150万2012/6/6

明正德红绿彩鱼藻纹渣斗90-120万362万2012/10/9

朱乐耕风华岁月·红绿彩180-360万347.2万2013/7/6

元红绿彩鸳鸯戏水玉壶300-350万302万2002/6/23

红绿彩执壶180-180万287.5万2012/10/2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


这件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图1),高19.2厘米,宽20.5厘米,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全器塑一武士牵狮的造型,狮子与武士均立于方形台上,方台绘一周黑边。狮子张口作吼叫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狮头及狮身大部分施绿彩,颈部毛发用黄彩装饰。狮身矫健,背部驼一圆形器,器顶中空,器下狮背以黑彩绘如意形纹饰。狮子身体束有缰绳,武士立于狮侧,手挽黑色缰绳。武士浓眉大眼,上颌、下颌蓄有胡须,戴头盔,着绿装,脚踏长筒黑靴,从面貌及服饰看,似是金人形象。

笔者早先就注意到馆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看其形制似乎是一个器座,但一直不很清楚它的具体用途。上个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博物馆专业人员陶瓷鉴定培训班,偶然听到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授课中提到一件同类的金代红绿彩塑像。培训回来后,笔者立刻查找相关资料,并很快在1997年第10期的《文物》期刊上找到秦大树先生《邯郸市峰峰矿区出土的两批红绿彩瓷器》一文。文中介绍1972年峰峰矿区发现的一处窖藏,出土了一批红绿彩佛像,其中一件菩萨骑狮塑像高46.2厘米,狮子高20.5厘米、长22.5厘米,狮子侧面亦塑有一牵狮武士,造型、尺寸及风格几乎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完全相同。于是,笔者豁然明了,狮背上圆形器上方原来应有一尊菩萨塑像,狮子是这位菩萨的坐骑。

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智、悲、行、愿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分别有自己的坐骑。其中文殊菩萨的坐骑为青狮,观音菩萨的坐骑是朝天犼,普贤菩萨的坐骑为白象,地藏菩萨的坐骑是谛听,所以显然这件武士牵狮俑上部所塑当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据有关专家研究,文殊菩萨骑青狮的形象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创作,同密教经典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代佛教文献有记载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金色放光明,乘狮子王座,操持智慧剑,左手持青莲花。”同时,在麦积山、敦煌等唐代画像中也有文殊菩萨骑狮、武士牵狮的形象,可见这种文殊菩萨骑狮形象是从唐代开始流传下来的,金代塑像中保留了这一形象。

白地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即用毛笔蘸红、绿等低温颜料,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再置于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瓷。其彩料包括红、绿、黄、黑、金、银等色,因红、绿两色彩为主,故通常称为“红绿彩”。根据秦大树先生《论红绿彩瓷器》文中依窑址地层及纪年墓标准器分析,红绿彩创烧于金代中晚期,一直流行至元代及明初。而此类狮子莲花座属于金代后期产品,且在河北磁州窑窑址中屡有发现。所以,这件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基本可以判定为金代河北磁州窑的产品。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体系,人们对于磁州窑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白地黑彩瓷器的了解。那种极富民间装饰性的黑花彩绘图案,让人印象极深。相对而言,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数量远比磁州窑白地黑彩瓷器少得多,故而显得尤为珍贵。就风格而言,它亦保持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特点,相对于唐三彩、宋金三彩而言,它增加了红彩的运用(唐、宋、金三彩器一般不使用红彩),故而有别于三彩瓷器,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更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从出土的红绿彩瓷器看,一类是碗、盘、瓶、罐等生活日用品,另一类则是各式瓷俑。就艺术价值而言,红绿彩瓷俑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另外,红绿彩瓷俑多为供设器,与宗教文化相关,又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三彩瓷器——极具特色的瓷器品种


三彩陶器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等多种类型,还有釉下三彩组成的,由青花、釉里红额豆青釉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的,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的品种。三彩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唐三彩、宋三彩以及辽三彩、清三彩等类型,种类较为的丰富且风格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继唐代之后,宋朝时期生产的三彩瓷器数量较多,大部分都是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洗、盆、盘以及佛塔,还有一些玩具,样式较多。但是宋三彩最为突出的就是胎质较为的疏松、杂质较多,有些瓷器较为的细密坚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现为浅红色,表面上还有一层化妆的土。色彩上主要是以绿、褐、黄三色为主,还有艳红、乌黑等,色彩虽不如唐三彩时期的灿烂但是瓷器却呈现出了浑厚、凝重、大气之感,具有着强烈的特色。

宋三彩中最为常见的器型就是枕头,有陶制以及瓷制两种,造型上有腰圆、长方形以及如意头形等多种类型,主要用途是寝具,同时也有着辟邪、随葬等用途,画面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釉面的莹润感较强。

辽三彩瓷器的发展受到唐三彩的影响较大,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胎质较为的细软且呈现为淡红色,少数的胎质呈现为淡黄色,胎质工艺较为的粗糙。辽三彩有单彩、双彩以及多彩的器物,釉色上主要是以黄、绿、白为主,没有黄色的出现,但是由于白釉和绿釉的结合会微微的闪现出黄色,施釉较薄,釉层上的色彩容易脱落且底足没有进行施釉,只有少数烧制工艺精湛的才会在其底足上施加上釉色,且釉色较为的浓重,色泽较为的鲜艳。

在烧制的类型上较为的丰富,虽然大部分仍是日常的生活用具,但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出现,有穿带壶、兔形壶、鸡冠壶、印花暖盘等多种器型都充斥了浓浓的契丹民族的风格,装饰方式也较为的丰富有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纹饰上大部分是以牡丹花为主。

而清三彩则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因为这三色色调较为的淡雅素净,所以有浓浓的高贵淡雅之感,色彩进行交织犹如自然天成般,受到了世人的喜爱,但是由于烧制工艺以及发展的重点缺失,导致其流传至今的清三彩精品瓷器较为的少,市面上也很少出现,但是收藏价值以及价格都是非常高昂的,足以可见它的独特。

日本瓷器的艺术特色


日本是一个由群岛组成的岛国,瓷土资源匮乏,因此,陶瓷品种主要为陶质材料制作的陶器。现在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瓷器的艺术特色”。

目前日本传统瓷器生产有有田及九谷两处。九谷烧瓷器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655年。日本江户时代。加贺之藩大圣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志,以从其藩属内九谷村金山发现了磁土矿为契机。派遣其原在金山炼金的后藤才次郎前往肥前有田学习制瓷技术。后来引进技术开始在九谷建窑,生产瓷器。从此,九谷窑诞生。

到1730年,不知何因九谷窑曾经一度停烧,原因迄今不明。后来将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称之为“古九谷瓷”。古九谷瓷器由于造型气势恢弘,彩绘纹样富丽等特色,被誉为日本彩绘瓷器的代表。古九谷瓷废窑之后80年,春日山窑在金泽诞生。这样进入了一个九谷瓷器再次复兴的时代。形成了春日山窑流行不木风;吉田屋窑倡导恢复古九谷瓷风格;官本窑则以红彩精细描画见长;永乐窑则草创出金斓手手瓷器等流派。

进入明治时代之后,陶艺家九谷庄三的彩色金澜手瓷器名气日盛。同时,大量的日本九谷瓷器开始出口到欧洲各国。今天的九谷瓷秉承各个时代的彩绘传统技艺,精益求精,进入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九谷烧瓷器艺术风格高雅、技艺独特,它非常善于采用金、银等华贵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或绘画。装饰技法有红彩、金彩、绿彩、银彩等种类。现代九谷瓷器,在色彩种类方面更加用色大胆,色彩扩展到红、黄、绿、褐、紫、金、银等色。

红彩彩绘。多在瓷胎上涂红色,然后描绘人物纹样。有时与青花彩绘结合一起。金彩。在金色上涂红抹绿,然后彩绘纹样。表现出昂贵、绚烂的气氛。

九谷烧银彩作品。釉面下发出闪闪的银箔光彩,是九谷烧银彩技法的精髓。在整件上将作品先涂抹一层黑色墨底,然后彩绘以淡青、淡樱等纹样。在几何形图案上柔和的银彩中显露出作品的品格与个性,可以体现出一种寂静感,具有一种深厚的情趣。

九谷烧彩瓷艺术,善于从古代文化艺术精髓中汲取营养。绘画作品内容丰富。有花鸟、山水、风景等内容;有鱼纹、鹤、神灵等寓意吉祥的题材;也有人物、儿童;还有松、竹、梅、菊等纹样。也有的陶艺家深受中国古代竹林七贤等中国文化影响,描绘中国风格的图案。许多绘画艺人,绘画技法娴熟、老道。绘画作品一丝不苟、精工细描。他们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祝愿,完美地注入进瓷器绘画作品中。

九谷瓷器彩绘特色

九谷彩绘瓷器首先由彩绘师在瓷器胎上以笔勾画出纹样轮廓,如同古代的水墨画一样,色彩要求有浓淡、阴阳区别。图案使用蓝、红、紫色。颜料的调配与调制非常重要,在彩绘之前必须将各种色料进行研磨、调制、调配好。未了烧制出好的色彩,陶艺师需要花费好长时间,对色料做试烧。因此而保证了九谷瓷器艺术作品具有色彩艳丽、丰富与悦目等特色。

在调色完成后,再进行添色。在彩绘之后,让其充分干燥,然后入窑在800-1000℃内的窑炉中进行彩烧。图案上的色料随着温度升高逐渐熔入釉上。形成玻璃釉面上的透明膜。同时呈现出严厉的色泽。形成九谷烧厚重、丰富、艳丽等独特的彩瓷风格。目前已经形成了古九谷风、饭田屋风、永乐风、庄三风、吉田屋风、釉里金彩、釉彩、银彩、金彩、深绿等艺术装饰品种。

古九谷瓷器的装饰风格为:一般图案使用蓝、黄、紫色,以花草山水为主。历史上有木米、仁清、乾山等三位名家,对九谷瓷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饭田屋艺术流派:

深受古代竹林七贤等中国文化影响,生动地描绘中国风俗图案。在以红色细线描绘出的画面上再随处作金彩彩绘。

永乐流派:

在金色上以红涂满整个器皿,然后以金色描绘图案表现豪华的风格花、鸟、鱼、虫纹样均一笔构成。

庄三风流派:

出现于明治时期。吸收了从古九谷到复兴时期的所有技法,人物山水画表现了彩色金镧中的细致、绚烂等气氛。

吉田屋流派:

在继承古九谷基础上,不使用红色。但多使用黄、绿、紫、深蓝等色,因此作品风格异常凝重。

釉里金彩:

首先在瓷器上贴金或涂以金粉,然后施透明釉,经过烧制即可。釉里金彩通过透明釉面,好象金色在泛起,形成一种深厚的色泽。

釉彩装饰:

为九谷烧传统技法。颜色主要使用绿、黄、红、紫、深蓝色等进行彩绘。有时通过两种以上的色彩绘画。在彩绘方面表现出微妙变化。

银彩装饰:

在银箔上涂上透明釉色,或是颜色釉。银彩坚牢,不会掉落与生锈。釉子使银彩浮起,使画面格调显得富丽、华贵、柔和。

深绿彩装饰:

是九谷烧一大特征。在具有透明感的深蓝色、绿色、黄色的下面绘出纹样。如描绘通过树缝洒落下的阳光及闪烁着灿烂光芒的太阳,均以金色表现出来。

总之,日本九谷瓷器艺术是世界名瓷的一大品种,风格独特、华贵富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我们应该重视对其了解、研究和借鉴。其中一些装饰技法以及艺术特色可供我们开发新产品时作参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红绿彩瓷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红绿彩瓷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