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古代釉里红瓷器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7-22

【www.taoci52.com - 古代釉里红瓷器】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生产时代: 洪武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釉里红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矾红釉梨式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15cm,口径3.7cm,足径6.2cm

生产时代: 嘉靖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景德镇矾红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明嘉靖

壶身呈梨形,直口,溜肩,垂腹,圈足,壶身两侧各置曲柄和弯流,柄上部置一圆系,可供系绳以防盖脱落。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施矾红釉,釉色红中泛黄,色调温润柔和。壶腹釉下隐约可见以青花料描绘的云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高温铜红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镇窑创烧成功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从存量较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已不鲜艳,色调发暗,色泽红中泛黑。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矾红釉瓷器大量出现。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这一品种又称“抹红”。它的烧制技术相对容易,一度替代铜红釉的地位。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


罐高35厘米。洪武官窑瓷,虽然保持前朝画面满、纹饰密、层次多的格局,但在图案运用上,较元“至正型”差别很大,其纹饰特征为:

如意云头。洪武云头纹之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之尖头的指向,无不呈相同方向。此画法,明显有别于元青花,且无一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改变元代回纹单体的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蕉叶。洪武朝有并拢形或叶与叶呈重叠状两种,绝对没有元时单体分离式的蕉叶边饰。而且,不管何种造型,洪武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这种中空型叶脉,同元代蕉叶的主脉都以粗实线条绘制,在视觉上泾渭分明,有醒目的对比效果。

芭蕉树。以整株全貌出现。树高大,有顶天立地之态。

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而两层与四层的少见。葫芦形叶子不如元时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

变形莲瓣。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偶有分离式的单体莲瓣现象外,洪武朝的瓶、罐、碗及大盘,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形。这一绘画笔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该罐为洪武朝典型器,以前的流通价位并不太高,反映不出它应有的历史地位。比如在1999年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造型、尺寸、花纹都与此相同的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底价350万港元,以387万港元成交。但近几年来,洪武官窑器已被藏家普遍认可与看好,身价扶摇直上,青花大碗过500万元,一把执壶上千万才能揽下,釉里红的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又何止千万元。

珍罕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2011年7月17日,作为今春北京拍卖季的收官之拍,中拍国际推出的“元明清瓷器珍品及古董珍玩拍卖会”。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了。海外回流、流传有绪,且全世界与本品同类的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这一系列货真价实的噱头是否会成就又一件天价元青花?此外,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清康熙釉下三彩风云际会橄榄瓶、俄罗斯公主旧藏清乾隆碧玉贴金镂空香薰等百余件奇珍异宝也将同时与藏友见面。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珍罕元青花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新颖精致的工艺和豪迈奔放的气魄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盛况,是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的完美结合,其形制、用途和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无处不焕发着中华文明的光华。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元青花瓷器的创烧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联系骤增不少积极因素,在当时两地商旅往来的路上,斑斓夺目的青花瓷器闪现出的迷人光芒,伴随着悠然的波斯音乐运至中东诸国,当年交流的盛况可由当今保存的《贩瓷图》得以窥知。

十五世纪《贩瓷图》局部,土耳其Saray图书馆藏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著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件中拍国际征得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元青花大罐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其气息古朴雄浑,口沿绘以一周回纹,有别于常见的栀子花纹,肩部装饰六朵缠枝莲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本品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展现了元青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元青花发色因钴料提纯加工工艺与烧成气氛的不同从而展现出多重风格,与常见的浓重如墨、深入胎骨、锡光斑斑的青花不同,本品属于浓妍泛微紫、少见锡光类型,而这类淡雅风格的器皿在元青花当中约在三分之一左右。另外,青花纹饰涂绘以前存在不同的工序,举凡所见浓重型元青花瓷器当中典型的牡丹纹饰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但以本品为代表的淡雅型元青花瓷器则是直接以青花绘画,青花发色妍丽却不浓重如墨,由此可见选择何种类型的钴料装饰,在绘画以前工匠已经有清晰的决定。

目前存世所见与本品同类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按照上述工艺风格的区分应存在两类型,一为浓重刻划者,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青花发色极为浓重,纹饰事先刻画;一为妍丽淡雅者,例如包头市博物馆藏来自燕家梁出土的大罐、菲律宾出土的大罐。以上所列诸例纹饰大体一致,唯局部边饰稍有变换,例如口沿装饰栀子花纹饰为最常见,但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浪涛纹和本品的回纹则是同类之中极为罕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宋)


宋,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精美绝伦之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


古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制瓷业发达,青花瓷烧制工艺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景德镇陶录》评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绮丽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四海珍瓷展厅展出了一尊高17cm,口径10.5cm的青花小罐;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最大径在肩部,腹斜收,平底内凹。器身内壁施白釉,肩腹满饰牡丹缠枝花卉纹,彰显富丽堂皇,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视觉效果极好,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别具一格。此青花牡丹缠枝花卉纹小罐,烧制工艺精湛,极为难得。

 

青花瓷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种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自从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高额成交后,近几年的青花收藏市场可谓是风声水起,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从各大拍卖公司每年的成交情况来看,青花瓷在市场的欢迎度一直非常不错。目前全世界能够发现的青花瓷器真品也不超过500件,所以收藏家手里如果能够有一件到代的、青花真品,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和值得骄傲的。正因为如此,青花瓷器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如此多的买家群体愿意花费大笔金额去购买。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此罐器形典雅,釉质肥润,罐形周正,通体以青花装饰,自上而下分绘纹饰,层次丰富清晰,青花色泽浓艳,绘画流畅,为难得的青花陈设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而此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作品更是精美绝伦、鹤立鸡群,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必将引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成就较高的市场地位,审美独步天下,价值雄冠古今。

黑釉执壶(唐)


唐 黑釉执壶

规格:高24.1cm,直径22.8cm

黑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瓷器,烧造历史稍晚于青瓷。东汉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带东晋、南朝墓葬也屡有黑釉瓷器发现。在唐代,黑釉瓷烧法比较多,几乎出白瓷、青瓷的窑场多有烧造。因为黑釉含铁、钛量比较高,且变动范围大,说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黑釉与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氧化还原烧成上的一点差别,这就较有利于黑釉瓷的生产与发展。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汤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间安执柄。它盛行于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现。唐中期的执壶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执柄开始加长。宋代变得瘦长,常见作瓜棱形。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较多。

从器型上说,执壶略似鸡首壶,它所盛行的唐中、晚期,鸡首壶已渐渐消失。两者虽都是盛水物,但执壶可用于点茶,即将茶末放在碗内,再将执壶中开水冲入碗中。此法起于晚唐而盛行于宋。为点茶之需,嘴越做越长,后来呈曲流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