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世家汪洋汪春麟的瓷绘艺术

陶瓷世家汪洋汪春麟的瓷绘艺术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全瓷的瓷砖

2020-07-22

陶瓷艺术。

渊明 “国画墨韵,入釉三分。”这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对古稀老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汪洋老先生的评价。汪老先生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江西浮梁。其祖辈书画累代,陶瓷世家,自幼经历了太多的贫寒和苦难因而对梅花情有独钟。汪老的梅笔墨老到、色彩明丽、严谨纵放、形神毕肖、虽是信手拈来,实是极有章法。家传的特凹墨料达到了一种特异的艺术效果。在烧制的过程中,呈现自然的墨晕,犹如生宣上的墨迹料色陷入釉下有凹陷感,成为独特的绝佳艺术作品。汪老现为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凹凸浑墨料釉瓷绘《铁骨迎春》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奖”银奖;作品《红梅》获“上海首届民博会”银奖。

汪老之子汪春麟先生,号苦艺人,自由随父学艺,自幼临摹汪大阳诗书画稿及瓷绘原作,后又拜景德镇老艺人杜浩生为师,作品融诗书画其精华所在,技艺全面,题材广泛,工写兼学,现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并获国家陶瓷美术专业一级资格认证。本人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等地参展表演交流,深得收藏家赞赏,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并获大奖。作品《悠游不宜图自在》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和“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银奖,作品《铁骨迎春》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

北京“悦瓷楼”将于4月13日至29日在位于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幸福家园4号楼底商统一电器二楼举办“景德镇汪洋、汪春麟陶瓷艺术展”。特邀汪春麟先生来京现场展示其父子作品,并在“悦瓷楼”现场进行4天的瓷绘和左右手书法表演交流。此次参展的还有景德镇陶瓷学院陆军、杨冰、张学文、刘翮天教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淑凝、胡光震、袁世文、胡景文、李恭坤和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钱梅玲、彭元清、卢伟、汪平孙、杨曙华、施家美、欧阳桑、秦胜照等新作精品和高档名人青花、粉彩赏壶、仿古精品。这次悦瓷楼还特展示出北京的著名书法家丁知度先生,画家张宝俊先生的瓷板书法和的瓷板山水作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绘瓷和《绘瓷学》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给人们留下的瓷器珍品,大多应是彩绘瓷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如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汪东荣、汪晓棠、许尚礼、潘陶宇、吴龙发、何许人、汪大沧、张志汤、胡颜标、王步及“珠山八友”等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人所共知的“洪宪瓷”就是鄢儒珍1915年承制的。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当时只生产了100件,为近百年陶瓷的珍品。现在地摊所售“洪宪年制”、“洪宪御制”、“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均为仿冒品,藏者须慎重识别才是。

“珠山八友”更是当时绘瓷的顶尖人物,他们各有所长。王琦善写意人物,邓碧珊工粉采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专梅,王大凡专粉彩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善画山水花鸟,刘雨岑草虫尤为一绝。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为民国时期绘瓷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为绘瓷相对兴旺,也促进了绘瓷的理论研究。此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绘瓷的著作《绘瓷学》。由于作者吴仁敬也是绘瓷高手,谙熟绘瓷的各种技艺与程序,所以他的著作不仅是有学术成果,也被当时教育部门指定为职业教科书。此书对于今天我们搞民国绘瓷收藏,仍有极大的帮助。

收藏绘瓷,首选就是绘瓷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最高绘瓷艺术水准。其次收藏当时社会名流之订制品。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会状况,可以证史。三是收藏有明确纪年款的,这些虽非出自名家但彩绘精美、虽无款字但器形完整,彩绘内容有深刻文化内涵。

民国瓷器中还有一种瓷板画。它不是器皿,是纯粹为展示瓷绘的观赏品。主要内容有:一是传统绘画;一是人像画。而画人像画的大都熟悉西洋画法,通晓明暗关系,用光方法。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些是当时名人的画像。如今,传统画法的瓷板画,佳品也已很难觅得了,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一般的民国绘瓷,现在价格多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还是可以被中华收藏网者接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藏民国绘瓷为时尚不算晚。

在市场旧货摊上,绘瓷还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底款伪为“康熙年制”、“雍正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等,虽明知其伪,但只要工艺彩绘好,器形完整,亦可以民国瓷收藏之。笔者认为,彩绘佳,有堂号款或人名款者都值得收藏。因为这些款章可直接标定出民国瓷的印记。还有一些公司商号款的瓷器,以大宗货为多,其佳者亦可收藏。

“珠山八友”瓷绘艺术的鉴藏


田鹤仙 彩绘梅树图

王大凡 彩绘渊明采菊图

汪野亭 彩绘南屏晚钟图

邓碧珊 彩绘鱼藻图

王琦 彩绘静观落花图

中国瓷器历来是世界各地收藏家们热衷的对象,无论是上古的陶器,还是中世纪的唐三彩,抑或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至今唐三彩还保持着中国陶瓷拍卖的世界纪录。由于瓷器是属于易碎的物品,历代生产的数量虽然很大,但需求量也很大,且分散性也较大,故清代以前的可供收藏的瓷器尤其是官窑瓷器也是很难见到的。当“康乾盛世”创造的辉煌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景德镇清代瓷器的式微期过后,还是有一些是值得我们留恋和记忆的。如“珠山八友”瓷、“7501瓷”等。从目前陶瓷的艺术市场来看,除了明清官窑瓷器继续保持升温的趋势,“珠山八友”的瓷器也逐渐被瓷器收藏家们看好。

“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虽然学术界对八人的定位还有一些异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我们对待“扬州八怪”的态度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可以撇开这些名词的争论,去实实在在的看看他们的作品。作品才是品评一切艺术价值的标尺和对象。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我们发现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也是他们使得我们在近代景德镇的瓷业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珠山八友”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务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身份和创作没有自主性,也没有结社的自然条件,他们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时序发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释放,于是他们就像其他文人一样具备了形成艺术雅集或艺术社团的条件。他们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1888-1961)在《珠山八友雅集图》中表述的一样: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这种带有自娱意味的直抒胸臆,让人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景德镇瓷业的危机局面。

“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时候,清朝的统治已经结束。这在陶瓷的创作思想上是获得了解放。下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慢慢解读。王琦(1884-1937)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他在汪晓棠和潘宇等人的影响下,先与王大凡等人发起和组织“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928年与王大凡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作为“八友”之首,王琦的陶瓷艺术成就自然值得人们关注。他的人物瓷画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并且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在他的写意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扬州画派画家黄慎的影子。他不仅继承了乾隆以来粉彩的传统技法,而且娴熟地将西洋的光影、明暗等表现技法糅合在瓷画中,既有立体感,又有新鲜感,更富有时代感。由于他的瓷版画像技术高超,声名显著,被时人誉为“西洋头子”。王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具备了文人画家必备的文化素养,诗、词、曲、书法、绘画等都擅长。正是这些综合素质,使得他在晚年开始变法———形成自己的面貌。线条变得浑厚而简练,特别喜用中锋表现,与题记的草书表现形式相得益彰,统一中求得变化。他的代表作有《义结桃园》、《钟馗》、《雪中送炭》、《布袋和尚》等。与王琦一样,王大凡也来自安徽,都读过私塾,且幼年都曾习中国画,有良好的绘画基本功。两人不同的家庭境遇,却走上了相同的人生道路。王大凡的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落地彩”技法上。何谓“落地彩”?是指所画的物体——人物或花卉、动物等,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用色料涂于瓷胎,在罩上雪白、水绿烧成,不用渲染。他的瓷绘艺术整体风格面貌是粗细相间、兼工带写,充满着文人意趣。由于他的技法独创,并一度与崇尚“西洋油彩”的景德镇制瓷业相抗衡,赢得了国际瓷业界的尊敬。王大凡也擅长人物画,同时也善绘山水、花卉、动物等。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文人诗境,如他1915年创作的瓷版画《富贵寿考》(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7年创作的《大富贵亦寿考》、1941年创作的《鸡声唤起中兴业》、1945年创作的《风尘三侠》等均是。王大凡笔下的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尤其是虎,如1947年创作的《虎啸生风》瓷版画,就形象地抓住了猛虎的气势和空旷山境的气氛。

何许人 彩绘雪景图

邓碧珊(1874-1930),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曾为清朝秀才,他的瓷绘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创“九宫格”瓷绘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镇瓷绘肖像画艺术的创始人。九宫是中国古代算法之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格也经常被运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表现中。在他传世的作品中,较多的是肖像画、鱼藻画或建筑画作品。如《冯母肖像》、1929年创作的《翻身一跃动春雷》等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和早年的《福建金山塔》等建筑类题材作品,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能将中国的传统水墨技巧与东洋绘画技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八友”中,他笔下的鱼是最鲜活而有赋予生命力的。显然,这得益于他年轻时期在鄱阳湖边的生活情趣。“游而不散”既是对他绘画风格的描述,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与邓碧珊不同的是,汪野亭(1884-1942)善绘浅绛山水,而且作画的速度极快,人称“汪快手”。汪野亭,名平,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他的瓷绘艺术先从花鸟入手,再由山水出之。早年的墨彩山水受到好评,风格精细,喜用线皴法表现。中年风格老辣洗练,晚年豪放,大胆泼彩。他的贡献是将浅绛彩瓷绘技术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浅绛彩是中国画术语——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汪野亭将浅绛彩加以粉乳化,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从他的作品《山光水色》、《春江晓渡》、《山如碧玉》等中可以看到他的山水讲究构图的形式美法则,色彩的追求上开粉彩青绿山水之先河。

何许人(1882--1940),祖籍安徽,原名处,字德达。何许人主要以画雪景瓷版画为主,书法亦精。毕伯涛(1885-1961)也是安徽人,名达,号黄山樵子。毕伯涛擅长粉彩花卉翎毛。景德镇陶瓷馆收藏有一件《桃花双燕图》粉彩瓷版画。描绘的是早春三月,桃花盛开,双燕呢喃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在毕伯涛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到他在表现枝干时喜用没骨法,运笔较爽利,穿插有致。

在“珠山八友”中,程意亭(1895-1948)和刘雨岑(1904-1969)是属于晚辈。程意亭是江西乐平人,掌握着一手漂染制作颜色的技术,他的瓷画主要以花鸟为主。刘雨岑也以花鸟画为主,两人的风格不同。程意亭以明快清丽见长,刘雨岑则以古雅秀健为主。程意亭于写实和夸张中兼得,而刘雨岑写实得则更富有生活情调,尤其是他创造的“水点桃花”技法,对后来瓷器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程意亭的代表作有《洗尽铅华见雪肌》、《寒梅艳影》等。刘雨岑的代表作有《一鸣天下晓》、《暖春图》等。此外,值得提到的两个人是田鹤仙(1894-1952)和徐仲南(1872-1953)。田鹤仙与王琦是好友,善山水,亦工梅花。王大凡就曾高度评价他:“山水清晖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成双。”作品主要有《扑面风来别有香》等。徐仲南的作品主要以松竹为主,用笔粗细、浓淡相得益彰,一般不加烘染。代表作有《读书窗外一枝斜》等。

徐仲南 彩绘劲节凌云图

前面已经讲过,“珠山八友”的八人定位其实并不重要,但他们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团体,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定时期的艺术辉煌。随着“珠山八友”艺术市场的不断升温,他们的瓷绘艺术研究必将引起重视。事实证明,“珠山八友”的陶瓷艺术已经引起了国内业界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海外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兴趣。2000年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的“珠山八友”及其名家精品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其中汪野亭和刘雨岑的四屏瓷版画价格都在100万元以上。可在20年前,它们的价格是300-500元。时下,“珠山八友”瓷的艺术市场走向了成熟和稳定,在一些大的拍卖行时常能见到,且价格不菲,有的甚至超过了清代官窑瓷器。更可喜的是江西美术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珠山八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珠山八友”的瓷器面貌,无疑对推动“珠山八友”瓷器的市场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瓷绘中的学问知多少


我曾在《民窑青花》一书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建立民窑青花瓷绘研究新学科而努力”。由于那是一本专谈民窑的书,所以只在民窑瓷绘上做文章,实际上,也可包括官窑瓷绘,从中国瓷绘的总体和比较中研究更有好处。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是有感于民窑瓷绘的内涵丰富,包含的学问多,值得更多的人来共同努力。

常见的瓷绘评述,多是描述画面(纹样)如何生动,情节如何有趣,只是停留在画面的复述上,是在较浅层次上的观感。而对某个画面,某种瓷绘现象,从历史宏观高度进行深入的考察,是非常不够的。

说瓷绘学问多,这里只以民窑为例略举几点进行思考。

唐铜官窑和元青花上有许多外国纹样(当然还有器型品种),一般只从来样加工纯商业交易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这种现象内涵更为丰富,它体现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因为众多瓷绘不仅是来样加工,而是外来纹样与中国纹样的结合。中外的宫廷生活、民间故事和绘画技法,通过瓷器得以相互交流。这些瓷器不仅外销,也有一部分做为内销传至中国民间。所以,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敦煌壁画和雕塑上,历代瓷器上同样有所体现,值得深入研究。

古代宫廷院画都重工笔画法。特别是宋代,有时连画鸟的羽毛都讲究数目。明清官窑亦然,也重工笔画法。可在民窑瓷器上却出现了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画法——写意画风。瓷绘艺人不会有意与皇家“对着干”,只是出于多产量的需求而采取简单写意画法。但从艺术发展角度看,这种艺术现象,这种破天荒的创造性,在当时出现,非同小可。是非常值得美学史家、美术史家认真研究的。

历来的绘画史著都介绍到文人画家,特别是明清的石涛、八大和扬州八怪受到注重。认为他们是在追求个性解放,其艺术已经接近现代意识。这当然都符合史实。再看看民窑瓷绘,是早于这些文人画大师,早在追求个性解放,并且大胆创作出抽象绘画了。当然,做为民间艺人,其艺术的创新意识不一定像文人画家那样明确,但毕竟是艺术实践,有作品在说话。要说“现代意识”,民窑瓷绘是早早地走在前头了。历史上的这种艺术现象,怎么可以等闲视之?

还有,瓷绘上记录了大量民间风俗。曾见过一件河南民窑青花,画了说书艺人正在绘声绘色说书,似乎还“口吐真言”,这无异于一幅风俗画。江西宋代吉州窑有一种剪纸纹样的瓷器,表明当时江西吉州一带盛行剪纸,都给搬到瓷器上了。古代剪纸极难流传至今,又是瓷器担负了使千年剪纸传世的使命。

瓷绘这个矿藏,至今也仅仅挖了几锨而已,例子不再多举。到底里面藏了些什么,蕴藏量如何,有待更多的仁人志士付出汗水进行开采。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伏虎罗汉》(作者 郭琳山)

《婴戏》(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唐舞女》(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郭琳山陶瓷艺术回顾展正在进行 去看看千金难求的珍品

●两代人都是工艺美术大师 这样的家庭杭州不多

本报讯 嵇锡贵望着橱窗里的《唐舞女》发呆,眼角有点湿润,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套瓷器,是她和先生郭琳山合作的一套作品,她彩绘,先生制作,但,这样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从前天开始,郭琳山大师陶瓷艺术回顾展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为期一个月,他的夫人、同为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一看到这些展品就会想起与先生 “青花斗彩”的日子。

本次展览以郭琳山大师的作品创作年代为脉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09年。

在杭州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一共只有七位,郭琳山伉俪占了两大名额。他们的大女儿郭艺,则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郭琳山一家,很低调,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但在市面上流通的却很少,都集中放置在两套房子里。这两天,郭琳山的作品一展出,马上就有不少人通过熟人找上门来,希望买个一两件收藏收藏。

可对郭家人而言,郭琳山的作品是无论如何都舍不得卖的。

郭艺说,父亲生前就开始向各级博物馆捐赠作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自己的艺术馆,免费供人参观欣赏。

“他每做好一件作品就会藏起来,有些连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以为他作品很少,要办展览了,一件件翻出来,没想到那么多,这次展出的陶瓷作品有75件,画13幅。” 嵇锡贵说,真可以搞艺术馆了。

郭琳山惜瓷,徒弟金国荣最有体会,他打趣说,“当嵇老师做好一件作品,郭老师都会怂恿她卖掉,而轮到他自己,他却根本舍不得卖。”

金国荣说,郭先生的青瓷捏塑瓷雕作品《射》曾被一个香港收藏家看中,三番四次打电话过来,然而,无论对方说什么,郭先生都不肯松口,“外行人可能不知道,做一件陶瓷作品,从原料开始要经过70多道工序,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了。《射》更是师傅用独创的手工卷泥片陶捏塑方式创造的,堪称得意之作,他宝贝得紧。”

现在,郭先生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西溪湿地的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年底就要开馆,到时将会长期免费对外开放。馆名特意从夫妻俩的名字里各取了一个字,里面陈列的也将是两位“陶瓷伉俪”的毕生心血。

大师的家

郭琳山(1939~201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临海人,毕业于同济大学硅酸盐专业,攻陶瓷雕塑。

他的陶瓷艺术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涉及紫砂陶塑、陶捏塑、南宋官窑釉瓷雕、青瓷捏塑瓷雕等。尤其擅长人物和动物的造型,其制作的《伏虎罗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夫人嵇锡贵,1941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湖州人,擅陶瓷彩绘,《大地回春图》是她的青花代表作。

女儿郭艺,1969年出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陶瓷制作技艺,13岁便成为国家注册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她现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明人瓷绘钓趣图


明代中期的青花人物图,有许多钓鱼图案。一些残瓷碗片,上面一幅幅精美的青花人物画,画有老翁钓鱼图。这美妙的钓鱼图,让喜爱垂钓的钓友欣赏,会别有一番情趣。

钓鱼图案明中期为多。这一时期,青花瓷片胎质坚致,釉面洁白肥厚,青花浓淡有致。画法已经采用了常见的勾勒渲染的分水画法,色调浓重,增加了层次感。笔法遒劲有力,人物中的线条纤细流畅,柔和圆润。一幅幅幽静如诗的画面,主题突出,讲究意境,用笔挥洒。体现了中国画写实与瓷工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画面丰满,排列错落有致,生动的画面,充满盈然情趣,表现了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瓷绘艺术高超的水平。

明代工匠把钓鱼的画面绘制在常用的碗中,可见当时钓鱼活动的盛行。钓鱼无外乎闲情消遣,或饱以饥腹。实际上我国的钓鱼历史十分悠久,考古证明,早在石器时代钓鱼就成为先民们猎取食物的手段。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已经有6000年左右。宋代名画家马远《寒江独钓图》和宋磁州窑白釉黑花童子垂钓枕,元代赵雍《溪山渔隐图》等大量绘画记载了钓鱼妙景。唐代张志和《渔歌子》唱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诗中的画意正描写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青山绿水白鹭齐飞,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烟雨中垂钓,钓兴浓浓不想归反。这如诗如画的趣文,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钓鱼活动的蓬勃发展的历史。

究其兴盛不衰的原因,还是《皇帝内经》讲的好,“精神极欲静”才能健康长寿。垂钓抄竿,在观浮标时处于静态,而提竿上鱼时处于兴奋之中,钓鱼对于钓者来讲,起到了精神上的双向调节的作用。钓鱼的乐趣正在于,“一竿在手,杂念全消”。俗话讲,钓鱼治百病,道理自然就在其中。

论绘瓷艺坛上的"珠山八友"


早在四十年代,就闻景德镇绘瓷艺坛上的"珠山八友"之大名,并曾一一拜读过他们的作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又先后幸运接触和拜访过他们之中的健在者--人物画家王大凡和花鸟画家刘雨岑二位老先生,开始收集,查阅有关"珠山八友"的记载,这对于我后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不断考证"珠山八友"在我国绘瓷史上的贡献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我想就有关"珠山八友"的问题,试图作一次全面论述。

一."珠山八友"形成的年代及其聚集"珠山"的原因

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珠山八友"形成的年代是"民初稍后"。可是,自六十年代初景德镇绘瓷界就"珠山八友"画风及其影响展开争鸣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清末民初"形成,其实,它既不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也不是在这"稍后"形成的,而是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这一时期,即民国十五年以后形成的。

何以见得?这只要查一查"珠山八友"中的花鸟画家刘雨岑老先生的年龄就可以得到证明。他是"珠山八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出生于公元一九零九年。如果说,"珠山八友"是"清末民初"形成的话,那么,当时的刘老还只不过十二岁;就是在这"稍后",也是不可信的。从刘老生前的一段回忆,以可得到证明。他说,"珠山八友"是"月园会"的艺术组合,而"月园会"的成立,以是在二十年代北洋军阀刘宝堤的军队过境破坏景德镇陶瓷美术界人士自由组合的社会团体--景德镇陶瓷研究社以后发生的--那就是民国十五年以后发生的。

至于"月园会"的建立,又有一段起因。

六十年代初,当时唯一健在的"珠山八友"成员刘雨岑老画家向我介绍;有一年夏天,"珠山八友"之中的王琦,王大凡,田鹤仙等人,曾到当地"五龙庵"乘凉避暑题诗作画,他们觉得那里安静,十分惬意。当然,秋凉后,他们就不必去"五龙庵"了。但是,他们对那一段时间的雅集题诗作画的生活很感兴趣,因而有"月园会"的建立。它是取"花好,月园,人?quot;的意思,的确成了"珠山八友"的自由组合的艺术团体。

他们每逢农历十五就集会一次,由"珠山八友"轮流作东道主,每人都得带上一件新作,到主人家里共同欣赏,揣摩,同时饮酒题诗作画,很有所谓"旧时文人雅集的情调"。当时"珠山八友"中的人物画家王大凡老先生曾画《"珠山八友"雅集图》,并曾题诗记盛如下:

"道义相交信有因,

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

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

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留鸿爪,

只当吾侪自写真。"

这可算是"珠山八友"绘画历史面貌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自我高度概括。

从画体上看去,"珠山八友"中,有钩勒得精巧的"工笔";也有运笔流畅自然的"写意";还有粗细相间的"兼工带写"。在设色上,无论"重彩",或"淡彩",或"水墨",都加以运用,特别是人物画家王大凡老先生首创的"落地粉彩",成为"浅绛"绘瓷的继承和发展,并被"珠山八友"广泛试用。这又可以说,"珠山八友"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又不为前人所拘,开派立宗,树立起鲜明的革新旗帜,一反泥古不变,陈陈相因之风,积极为绘瓷技艺走出一条新路来。当然,这并非说是从"珠山八友"开始,而是说到了他们这个年代,他们在这方面的革新精神是历史上所莫及的。

至于他们为何聚集"珠山"而又号称"珠山八友",这又要从"珠山"这一地名谈起。"珠山",现处在景德镇老市区之中心,原为"立马山"。到了唐代,因四周山势蜿蜒,有"五龙抡珠"之说,又被人们称为"珠山",也被人们当作"景德镇"这一地名的别称。它又是历史上有名的"龙珠阁"和明、清两代烧造宫廷用瓷的官窑御器厂在地。而聚集在这里结义为友的八名画家,为显示他们是在这里从事绘瓷的新画派,就集体号称为"珠山八友"。不过,这又是受我国绘画史上"扬州八怪"的影响而得来的。

人们都知道,"扬州八怪",是于清乾隆末期前,在当时我国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江苏扬州形成的一大画派。被列入为"扬州八怪"的,综合各种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所以,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应该正名份,把"扬州八怪"改称为"扬州画派",但大多还是取其前八名称之为"扬州八怪"。他们是高翔、李蝉、郑燮 、罗聘、黄慎、金农、汪士慎、李方膺。当然"珠山八友"和"扬州八怪"所处的时代和区域都不同,但是,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都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而且又都各抱惊才绝艺而郁郁不得志,不甘心于现状而又无法突破就孤芳自。

那么,为什么说"珠山八友"是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呢?

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问题,它除了政治的、经济的、风俗习尚的关系之外,还有画家本身的家庭环境和师承朋友等等各种特殊原。不过,这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与"珠山八友"的为首者分不开的。

"珠山八友"是以王琦为首的,他是"扬州八怪"中的黄慎的直接师承者,他画的瓷板画《麻姑献寿图》,附有题记落款,标明是"仿黄慎之笔意"绘制而成的。它充分体现了继承黄慎的"书画同法"的传统,而这无不在客观上刺激"珠山八友"向"扬州八怪"看齐,求新立异,成为当时景德镇绘瓷界的一大流派。

在选题取材上,"珠山八友"多画"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这也几乎全为"扬州八怪"所表现,而大多又同样专擅其一、二项著称。在创作上,还同样不受成法的约束,强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因而也不同于时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并非说,"珠山八友"与"扬州八怪"都完全离开了法度,因而也离开了传统。他们都没有超出以水墨渲染为主的文人画的范畴,并在这一系统中,大多都是继承明末清初时期的八大山人和石涛这一画派的传统。例如"珠山八友"中的程意亭和汪野亭,均有仿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作品,能不能说"珠山八友"不为"扬州八?quot;所限,进而学习老师的老师呢?我看是无可非议的。

(2)"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及其作品的倾向性

早在六十年代,我曾就当时有人把"珠山八友"墓餐纾爬ㄎ?quot;三个统一"(即"民间装饰和古典传统画风的统一"、"工笔和写意画法的统一"、"重彩与水墨的统一",见当时的《景德镇日报》)提出疑义。

"民间装饰和古典传统画风的统一",并非是"珠山八友"共同画风,至今我还没有找到"珠山八友"都有吉祥图案与国画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即使能找到这类作品,看来也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用说,这当然也不能说它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

至?quot;工笔和写意画法的统一",以及"重彩和水墨的统一",尽管在"珠山八友"的作品中,亦能找出一些来,但并非体现在所有的"珠山八友"作品上。象汪野亭的山水画,大多是水墨写意。很少见,甚至几乎不见他有工笔重彩画,更谈不上"三个统一"融合在所有的画面里。当然,如果用来表明石老人作画的艺术成就的特征,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呢?

经过长期以来的探索,我个人认为,"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并非他们各自画风的集中,而是指他们的作品所寄寓的共同立场、观点、倾向和性格等等。也就是说,要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出共同性的东西来,那就?quot;珠山八友",即作宣纸画,又作瓷板画,还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并都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一大共同特点。当然,我在前面提到,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并非从"珠山八友"开始,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瓷瓶上的著名《春耕图》和《寒江独钓图》等,出自当时的绘瓷家之手。不过,"珠山八友"的确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艺术,特别是他们着意练习中国画,又研究绘瓷学,一反当时绘瓷界不接受传统的中国画遗产的风习和倾向,以传统的中国画的手法来装饰美化瓷器,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中国画的气派,而区别于当时一般绘瓷,不同于所?quot;红店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精神,是在这以前的绘瓷史所莫及的。如果说,人们能把"珠山八友"的作品全部集中起来,那么,就等于是一部以研究国画手法的装饰瓷器史的缩本。他们不愧为当时绘瓷艺坛上的一代名人。

从画种、画体和设色上看去,"珠山八友"又不强要同一,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勤学苦练,各攻一门,使大家都各有擅长,这不能不说是"珠山八友"绘瓷绘画的又一大特色。他们强调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要吻合器型。"珠山八友"中的花鸟画家刘雨岑老先生说得好:我们当中有句术语叫`照顾水路`,意思是画的地方固然要好看,空的地方同样要空得好看。不过,从"珠山八友"的作品来看,那种满身纹样,烦琐堆砌的画面是比较少的,这不能不说也是"珠山八友"绘瓷绘画的一大特色。

从"珠山八友"所取的瓷画题材来看,又无不具有进步倾向,他们有不少不满现实和发泄不平的画面和题诗出现在人们面前。例如,王琦于公元一九二O年所作的一块《瞎闹一场》的瓷板画,他借助一群引人发笑的算命瞎子打架的场面,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者争权夺利时穷凶极恶的丑态,曾轰动一时,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好画。在这以后,他又创作了《钻钱眼》一画,形象地刻画了一群唯利是图的奸商的阴险嘴脸。他还创作了以反抗房东高抬房租剥削人民为题材的《节节高》等作品。从他所作的《禁鸦片烟》、《唤起抗日》等名画来看,还显示了强烈的爱国反帝精神。

从王大凡所作的人物画来看,常将钟馗画在瓷器上,寓意把反动统治者比作魑魅魍魉,恨不得将这些邪恶妖魔一一扫光。象他在题为《渔》的瓷板画里写上这样一首诗:

"撒网无鱼虾,

官税不能除;

网来难换米,

空坐对芦花。"

人们从这里就可窥见到他当时腐败社会的伤感。而他在瓷上所作的《许逊除姣》画面,则又体现了他反映当时苦难的人们的愿望,除暴安良的。

我根据平素对"珠山八友"的作品的了解,断定他们以自然物象为描绘对象的瓷画题材,同社会物象方面的瓷画题材一样,亦无不具有进步倾向。如程意亭的《鸟与菊》,鸟态矫健,菊枝挺拔,叶茂花繁,不正是体现了作者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旺盛的斗志吗?而徐仲南画《竹》,则表现得更加风资挺秀,性情潇洒,使人感到无限的乐趣。汪野亭的《山水》,风神带韵,景不全收,又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从邓碧珊所作的《游鱼》看去,那游而不散、恋恋相依的条鱼,不正是给观众以团体互助,迎接新生活的启示吗?当然,这并非说,"珠山八友"的瓷画题材都具有进步的倾向。在这里,只是指它的基本的一面,其落后的一面也是有的。因为他们都是旧社会的知识界人物,本阶级所固有纳钋槿ず推渌蛩匾脖厝换嵩谒堑谋实紫铝髀冻隼础?br> (3)"珠山八友"绘画的各自风格及其独创性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珠山八友"中的唯一健在者--花鸟画家刘雨岑老先生,向我作了很好的介绍。他以自己独创的"水点桃花"为例,说作宣纸画点花头,是连红带粉点,在瓷器上混合点就不行,得先打一层玻璃白底子,再用红去点,粉在下,红在上以水洗开,色彩就鲜艳。否则,就不理想,就不成功。总之,看起来很简单,要想摸索成功的确不容易,不经过几番探索,就无法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他独创的黑叶描?quot;牡丹"和"秀球",画在瓷盘里,曾参加十六国展出。"珠山八友"中画花鸟的,还有程意亭老先生。他对于宣纸画,特别是瓷上画面颜料的漂研制作,有深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作的花鸟画,不仅设色相当丰富,秀丽古雅,而且兼有豪壮和柔美的格调。当然,"珠山八友"中专攻画梅的,只有田鹤仙先生一人。他画的《梅花弄影》更是师无前承,迥然一格,引人入胜。徐仲南老先生常用胭脂红在瓷上画竹,笔调和色彩都与众不同,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感。汪野亭老先生,最初在瓷上画山水画,采用胶水料性绘法,后来,他感到这种绘法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而改用油料,亦以水粉敷色,别具一格。首创瓷板人物肖相画的邓碧珊老先生,虽然影响不及自己擅长画鱼,但到后来,他扩大了自己的首创成果,进一步作出贡献的又有了自己的弟子--王琦画家。

王琦和王大凡,均是"珠山八友"中的人物画家,这两位画家的笔调又是各自成家。前者的人物画家写意,笔略较大,既运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在瓷上作画,又借助西法描绘人物头面,这不能不说是王琦画家的一大独创。而后者的人物画,则画得工细些,笔路较小,但他在充分运用传统?quot;粉彩"这一绘瓷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继承和发展了"浅绛"这一传统绘瓷技艺。

提到"浅绛",它原是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之一。从设色上讲,它又被人们称为"淡彩",处在"重彩"与"水墨"之间,色调柔和,清幽淡雅。

据文献记载,善于以这种技法在宣纸上作画的,有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地人;而运用这种技法装饰美化瓷器,则是从清代的康熙年间开始的。被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珍藏的,只有道光时期的王廷佐在"小方温酒器"上作的"清明雨景";光绪时期的金品卿在"瓷围屏"上画?quot;渔樵闲话"和程雪笠在"双耳扁瓶"上作的山水画等。就当时而言,它一方面可以不用"玻璃白"而取传统的"古彩"这一绘瓷技法而拉线平涂;另一方面又可以同时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而使之不刚不柔,技法易于掌握,操作也很简便,成本又很低。但是,它也有其缺陷,所画出来的物象较拘束,不够生动。加之,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技法又受到所谓"洋彩"的冲击和排挤,特别是外来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实行竞争掠夺政策,"洋瓷"就越迫使"浅绎"站不住脚。因为"洋彩"颜色鲜艳,操作更为简便,眼看"浅绎"就要被"洋彩"而取代。而当时的"珠山八友"面临这一危机,其中的人物画家王大凡老先生就首当其冲,?quot;线绎"彩瓷上独创革新,与"洋瓷"作斗争,创造出一种粗细相间而又兼工带写的画法来。它即不属于传统的"古彩",也不属于传统的"粉彩",而属于独创的"落地粉彩",为软笔法,画面浓淡,阴阳分明,这样所画的物象就显得神形活现,生动活泼。早在公元一九一九年的巴拿马国际工艺品竞赛会上就获得优等奖状和金牌奖章。这不仅为古今中外驰名的景德镇绘瓷事业赢得了国际荣誉,而且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浅绎"绘瓷的优良传统。使"浅绎"从失传中恢复过来,而又从恢复中走上发展的道路。它给后来的许多"浅绎"绘瓷家也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提供了装饰美化瓷器的新技法。

总之,"珠山八友"绘画,既有共同的画风,又有各自的风格及其独创性,而且是在共同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的过程中形成。

“7501”瓷亮相春拍


●图为梅花小碗

●图为梅花和合器

6月13日上午,上海拍卖行在春季拍卖会上,将推出9件特殊的拍品,那就是被海内外收藏家追捧的“红色官窑”,即“7501”毛主席用瓷。

1975年初,轻工业部工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陶研所)接受了一项中共中央办公厅布置的任务,为毛泽东主席制作一套生活用瓷。为了保密,这项任务被称为“7501”工程。经过研究,这一套瓷器的器型由艺术室主任、“珠山八友”汪野亭之女汪桂英和李雨苍设计,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决定以端庄大方的明朝正德官窑瓷器的器型为蓝本。考虑到毛主席很忙,又喜欢看书,常常会忘了吃饭,饭菜易凉,所以为所有的碗碟都设计了盖子。画面设计时,分釉上、釉下两种方案,最后,中年设计师彭兆贤直接在坯上画红梅的图稿入选。为使梅花图案效果更佳,在大师、专家的改进下,折枝梅旁加画了几片青翠的竹叶,梅干也分出了层次,这样使人感觉更加艳丽而高雅。

在原料方面,当时江西省委特地调拨10吨临川高岭土,这是一种质地纯净的优质高岭土,蕴藏量十分稀少,适宜制作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高白釉瓷器。这种器物用手指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对光而视,器壁呈半透明状又不易导热。这种原料在烧制时,要求达到1400摄氏度才能瓷化。当时我国各产瓷区,普通窑炉的温度只能烧到1300摄氏度,过高的温度使整个窑炉都会报废,可见这种高白釉瓷烧炼的难度。

“7501”主席用瓷完成后,中央曾有指示,要求除送北京以外,其余的产品就地销毁。然而,当时陶研所领导认为,今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破损,需要补充。此外,这批精美的瓷器凝聚了陶研所200多位职工8个月的心血,要全部销毁实在下不了手。于是,决定先封存在仓库里。到了1980年春节前夕,当时的政治气氛宽松了许多,陶研所领导考虑到将封存多年的主席用瓷,分发给职工作个纪念,于是,就每人分发10件。这就是“7501”瓷浮出水面的开始。

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这次上海拍卖行拍卖的主席用瓷共9件,梅花盘3件,梅花碗1件,梅花和合器3件,梅花汤锅1件,梅花和合器底盘1件。这9件藏品是一位曾在景德镇陶研所工作、生活数十载,现旅居海外的收藏家专程送来的,弥足珍贵。这9件藏品已经过原陶研所艺术室主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桂英鉴定,确为真品无疑。

此番“7501”毛主席用瓷亮相上拍,必将会引起沪上收藏爱好者的震动。究竟成交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浮世绘瓷现唐风遗韵


自古以来,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和密切,就连烧造瓷器也不例外。这件三足狮耳瓷尊,就是一种深受中国瓷器烧造的影响而富有浓厚浮世绘风格的日本瓷。

何谓浮世绘?它系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9年)相当于清康熙年间,兴起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浮世即现世的意思,其绘画题材大都是民间风俗,优俳武士、游女风景等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最初是以墨色印制,称为“墨折绘”,后发展为“丹绘”、“红折绘”、“锦绘”等多种色彩的表现手法,浮世绘一般是以色形明艳、金碧辉煌、线条简练,古朴典雅为特色,颇有中国景泰蓝之风格。

从瓷绘上的人物气质、服饰等方面来看,具有典型的日本贵族风格和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内涵,而绘画技巧上和色调上却仍可窥到“唐风”的神韵,这是一方面,另外大约在17世纪末,日本延宝天和年间,日本艺术上崇拜中国的“唐风”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和风”乍起,“洋风”又徐徐袭来,但这件瓷器的画面上仍然选择吉祥如意的花卉图案和福寿满堂的大红色彩的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主要也是当时日本制瓷业为了迎合欧洲人对中国瓷器崇拜心理所致。

粉彩三足狮耳瓷尊通高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2厘米,胎质洁白浑厚,釉色鲜艳光亮,口沿微撇,短颈椭圆腹,肩上有双狮伏耳,矮圈足、无釉,下有3只虎形足,腹部有日本武士图案及花卉纹饰,整个造型端庄大度,粗犷豪放,特别是那双狮耳,口张目睁,似欲跃起。那3只虎形足也似乎在蠢蠢欲动,若与那腹上绘画的武士形象相配合,不禁令人感受到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民间的根深蒂固。同时也说明这件三足狮耳瓷尊应属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之器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世家汪洋汪春麟的瓷绘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世家汪洋汪春麟的瓷绘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