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 导航 >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古代釉里红瓷器

2020-07-10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4.3cm,口径16.3cm,足径24.7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釉里红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雍正

尊圆口,粗颈,垂肩,圆腹,圈足。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莲纹,腹壁的主题图案是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青花釉里红仰莲瓣纹,足边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因形状如同倒放的鹿头,故又名“鹿头尊”。其造型稳重饱满,釉色莹润,釉里红颜色亮丽,以青花、釉里红装饰的缠枝莲纹饰,红花蓝叶,色彩搭配巧妙。它代表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将两种釉下彩烧制得均很完美,其工艺精湛,造型俊秀,纹饰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此时的青花釉里红瓷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云鹤、云蝠、蟠螭(pán chī 音盘吃)、穿花凤、松竹梅、山水人物等各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有清一代,宫廷御瓷的一些品种与器型始终前后相袭,每朝必备,每岁必制,旧档称“岁例供瓷”,青花赏瓶即为其中一例。

青花赏瓶是清雍正朝所创新瓶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也便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

历代青花赏瓶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见图),高39.5、口径9.5、底径13厘米;敞口,长束颈,圆鼓腹,圈足;口沿外侧饰海浪纹,颈饰蕉叶纹及回纹,肩分两层以凸弦纹相隔,绘缠枝莲纹和如意云头纹,腹饰缠枝莲纹,下部绘仰莲纹,圈足绘卷草纹,底有“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楷书款。青花色调青翠浓艳,构图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尽管瓶式雷同,但历朝青花赏瓶在青花、胎釉、纹饰细节、腹部变化等方面均有各自风貌。如乾隆时期青花呈色浓艳微带浑融,胎釉光润坚致,宝光内蕴,纹饰绘画精细,花大叶小,虽繁密而不觉凌乱,尤其枝叶绘画笔意流畅,飘逸自然,点涂技法运用自如,腹部圆浑。嘉庆时期青花呈色纯正妍丽,釉质温润洁净,画风与前朝相袭,然略觉繁密,花朵无前朝饱满之状,瓣片尖圆,叶子变大;腹部圆浑。道光时期青花妍丽明亮,纯正深沉,釉质浆白莹润,花叶俱大,布局疏朗,稍觉留空太过。叶子生动之感减弱,腹部下敛,然整体造型仍美观得体。咸丰一朝风格一如道光,外形又更在道光之上。同治时期,青花浓艳泛紫,胎釉均为晚清特征,釉色白中带浅灰,画法拘谨工整,造型一如乾嘉时期饱满圆润。而到光绪时期洋蓝艳丽,胎体厚重,纹饰疏朗简约,没有前朝繁密之感,器型变高,颈部稍变粗,已不及先前者秀气。

清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


清代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型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康熙时期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有新面貌。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代宣德、成化之器品种更加繁多,尤其是雍正青花在青花器中以仿古著称。总的来说,雍正一朝在制瓷方面,无论是对古代器物,还是对自然界的花果形状的模仿,都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在仿制中创造出新的品种、纹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于世。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敦厚挺拔的风格,趋于轻巧隽秀。雍正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类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代永乐、宣德的器型,造型、胎釉、青花色泽以及纹饰,极其相似。如镇江博物馆藏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见图),高54.5、口径12.3、底径18.2厘米。瓶直口,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肩以下渐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莲纹,肩部绘莲纹以及回纹和海水纹,近底部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缠枝纹是瓷器装饰的纹样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形成枝莲缠绕的缠枝纹。缠枝纹兴起在宋代,元、明、清三代盛行缠枝纹,多作主题装饰出现。此器端庄典雅,质朴古拙,刚中带柔。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为了体现永、宣青花的特点,以较浓的青花料在纹饰上刻意点染,但这些斑点漂浮于釉面。

耐人寻味的唐窑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 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 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 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 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 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 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 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5cm,口径26cm,足径24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束颈,颈上饰一对螭耳,折肩,腹渐敛,圈足。瓶内施淡绿釉。外颈部饰淡绿釉粉彩缠枝花纹,间绘蝙蝠衔 “寿”字、“卍”字纹带,并分别以云头纹、变形莲瓣纹为上下边饰。螭耳上饰青花点珠纹。肩饰粉地粉彩回纹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婴戏纹,描绘了在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洞石花卉之间,众多的婴孩嬉戏其中,他们有的燃爆竹,有的骑纸马,有的耍龙舞鱼,有的吹奏乐器、敲锣打鼓,气氛十分活跃。主题纹饰的上边饰粉彩如意云头纹,下边饰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卉纹。足墙上饰粉彩回纹一周。足内施白釉,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

瓷瓶的螭耳仿商代青铜器,颇具古意。主题纹饰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此瓶形体硕大,器形规整,釉彩亮丽鲜艳,纹饰细腻生动,意境欢乐喜庆,是乾隆官窑器中的精美之作。

元青花缠枝纹瓷器鉴赏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带大片黑色斑点。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另,本品有多处青花纹饰出现漫散迹象,尤其以肩部缠枝莲纹最为明显,此现象为元明青花瓷器在施釉阶段造成的技术缺陷,或是施釉之际不小心碰到青花纹饰,或是上釉时用力过猛冲松了部分表层钴料,此部分钴料迅速随着釉汁漫下所致。 本品青花发色浓妍似墨,较之其它例如戴维德爵士典藏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的颜色要深沉,在土耳其皇宫、伊朗阿迪比尔神庙的元青花藏品中不乏相同之例,因此学术界视此类器皿为标准型元青花的早期作品,即在蒙元朝廷与伊利汗国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烧造的作品。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

本品敦实厚重,古朴端庄,口沿绘以一周栀子花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秾妍明翠,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

缠枝牡丹是元青花瓷器装饰最为经典的纹样之一,使用广泛,本品以此为饰,却又别具一格,堪称孤品。通常所见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自上而下至少绘以四道纹饰,而本品仅为三道,肩部常见的一道缠枝莲花边饰却没有出现,口沿、腹部、胫部之间仅以二道弦线分隔,以致整体构图简洁疏朗,一反繁缛致密之风格。检视目前所知资料,此番纹饰布局没有相同的事例,本品独一无二,殊为可贵。

本品另一独特之处则是尺幅小于同类大罐,高仅有22.5公分,为目前所知最小尺寸的一件。相近尺寸的一件见于香港2006年春拍第1383号拍品“元青花「岁寒三友」图罐”,高为22.8厘米。而在布局风格上非常相近的一例为香港2005年春拍第0639号拍品“元 青花荷塘鱼藻纹罐”,除了主题纹饰不同,其它口沿、胫部边饰如出一人之手。

本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令世人对元青花的面貌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探索元青花品类和装饰的多样性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


罐高35厘米。洪武官窑瓷,虽然保持前朝画面满、纹饰密、层次多的格局,但在图案运用上,较元“至正型”差别很大,其纹饰特征为:

如意云头。洪武云头纹之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之尖头的指向,无不呈相同方向。此画法,明显有别于元青花,且无一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改变元代回纹单体的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蕉叶。洪武朝有并拢形或叶与叶呈重叠状两种,绝对没有元时单体分离式的蕉叶边饰。而且,不管何种造型,洪武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这种中空型叶脉,同元代蕉叶的主脉都以粗实线条绘制,在视觉上泾渭分明,有醒目的对比效果。

芭蕉树。以整株全貌出现。树高大,有顶天立地之态。

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而两层与四层的少见。葫芦形叶子不如元时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

变形莲瓣。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偶有分离式的单体莲瓣现象外,洪武朝的瓶、罐、碗及大盘,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形。这一绘画笔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该罐为洪武朝典型器,以前的流通价位并不太高,反映不出它应有的历史地位。比如在1999年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造型、尺寸、花纹都与此相同的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底价350万港元,以387万港元成交。但近几年来,洪武官窑器已被藏家普遍认可与看好,身价扶摇直上,青花大碗过500万元,一把执壶上千万才能揽下,釉里红的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又何止千万元。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景德镇窑制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

规格: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