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苦乐年华的“知青壶”

苦乐年华的“知青壶”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古代龙柄瓷器鸡头壶

2020-07-10

古代瓷器壶。

知名壶艺家谈桃林对早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苦难生活所演绎的许多感人故事颇感兴趣,很想用紫砂艺术来塑造它。一次,在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活动上,他把设想与著名作家叶辛一谈,很快就卯榫相合了。

此款“知青壶”由叶辛创意,文学创作对叶辛来说是行家,但对紫砂艺术设计还是初次尝试,好在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经几番斟酌,最终在贵州一款“知青酒”瓶上得到启发,他想,水桶不仅是农家生活用具,更是必备的农具。不久,当笔者在桃林处见到样壶时,眼睛为之一亮,四十年前的往事即浮现在眼前……《知青壶》的正面镌刻着选自叶辛小说《三年五载》的封面画,画上这间土屋是画家根据叶辛插队时居住多年的贵州修文县砂锅寨的知青户而创作的,土屋被坚石垒起的院坝圈围着,屋后是层次分明的梯田,一条青岗石级铺成的寨路从坝前的小门蜿蜒通向远方。壶的另一面是叶辛手书“苦乐年华”,这飘逸洒脱的题词也许是他与上千万知青的共同心声吧,往事回首,虽有过苦闷、孤独,甚至绝望,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苦难的经历也成了知青后半生挑战生活的基石,思索人生的基础,战胜困难的基柱,叶辛是特殊年代里苦中作乐的成功典范,他把这段亲身经历转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先后出版了《蹉跎岁月》及三部曲《孽债1》、《孽债2》、《过客亭》等大量作品,成了知青文学的领军人物。

“知青壶”选用的黄泥料,正称:宜兴黄龙山段泥,它与水桶的水杉木料不仅匹配,而且和壶上那幅乡土气息浓重的山寨图浑然一体。在造型上艺术地把水桶双耳夸张地延伸,一条竹扁担穿插于双耳间作桶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知青壶”的提梁了,从细微之处不难看出制作者——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陈建平的匠心了,他不负紫砂大师徐秀棠弟子之名,秉承师傅真传同时又融入自身的创新理念和独到的雕塑艺术,在“知青壶”上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艺术地把扁担竹节、桶板接缝、桶箍、细木纹雕塑得疏密有致,张弛得当,逼真的艺术造型,令人拍案叫绝。日前,这把“知青壶”已被上海知青博物馆正式收藏。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精致的工艺提璧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顾景舟开始创作设计紫砂提梁壶,并不断创新,精心修改,终于成功,最后把它定名为“提璧壶”。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惟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顾景舟的提璧壶。

提璧壶气势雄浑,色泽古雅,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其外轮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给人的视觉效果轻松而休闲。通过观赏和把玩,能够达到怡目养神、舒展身心的效果。提璧壶的盖面如一枚古雅的玉璧,壶嘴与提梁比例适度,既考虑形式上的贯气,又注重实用时的顺势。在细部处理上更是独具匠心。为了衬托壶体的气魄,在制壶过程中使用的云肩线特别薄,而且又特别窄。盖钮微妙的线面变化,由提梁形成的虚度空间与壶体产生的虚实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远观其壶,能够给人一种海市蜃楼的感觉。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壶身的基本形态为古玉璧形状,寓变化于壶身之中。作者利用自己的想象,把从两个侧面看上去方正的璧形变成向里微凹的曲面。壶身底部利用外圆式的收拢方式,给人的感觉稳固而又牢靠。底部圈足支点缩小,托起壶身,壶底为玉璧底,显得壶身丰满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延伸,修长微曲。实际上壶流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修长中的微曲是制壶过程中的最难之处。一把好壶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壶嘴,行家通常称之为流。因为壶嘴决定一把壶的出水速度、声音、水柱的长短形状、水花的溅起,这一点顾景舟在提璧壶中做得非常到位。

该壶简练劲挺的提梁凌空而起,虚实相间而又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整体轮廓端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其制作一丝不苟,寓俏丽于刚健之中。既有形式上的贯气,又兼实用上的理趣。文力度凝重,格调清新,风韵别致,在材质、工艺、内涵、形体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青花壶(明)


明 青花壶

规格:高29.2cm

质地类型:瓷器

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

青花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料发色湛蓝,烧成后清爽醒目,但产地不同往往使效果不一。

钴蓝的应用始于公元前15、14世纪的古埃及,当时用在香料瓶上作装饰。未久,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将钴蓝施于陶器釉。在中国,长沙战国墓出土有以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经研究,认为与中东地区所用为同一成分,系进口青料,说明在战国时钴蓝已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三彩中的蓝釉和唐青花是钴蓝用于中国陶瓷釉彩的最早例子,但当时国内钴土矿尚未发现,钴蓝原料靠进口,来之不易,故没有大量应用。宋代青花瓷器上的钴蓝成分经分析认为是国产(属于高锰型),但国产钴土矿还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所以宋青花为数也很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所用钴料进口、国产均有。

明、清两代青花的生产基地还是景德镇,所用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色浓艳;也有用国产的陂塘青(如成化时期),色较清淡;嘉靖时用云南运来的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效果较好,蓝中微泛红紫,色泽鲜亮。

青花是明、清时期彩瓷制作的主流,景德镇因其地位特殊、产品冠绝全国而被其他小窑模仿。景德镇窑本身在不同时期也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嘉靖一朝,景德镇官窑产瓷约达六十多万件,民窑更是难以统计。其时官窑器胎体较厚、细白,釉层厚而釉面光亮,器型有日用器皿碗、盘、壶、碟、罐。另流行方形、棱形器,如方碟、方罐、瓜棱形瓶等。

壶艺人生:白胜利大师谈壶艺


走进茗钧堂的院子,只见翠竹摇曳,桐花、槐花绽放,微风吹过,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记者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好香、好甜。

白胜利从院子西边的作坊里出来迎客。他身着工作衣,左手拿壶,右手拿刀,笑容真诚,寒暄朴实。因为熟,不拘小节,他说手里这把壶刚修一半,等修完再喝茶。

白胜利的工作台前摆满了修好的和待修的素坯壶,排列整齐,美观素雅。他的手边放着10多种自制的修壶工具,井然有序。调整好座位,白胜利开始修壶。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在他拿起壶的那一刻,便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目不转睛,心无旁骛。壶嘴、壶把、壶口,一把素壶在他的手里灵巧地翻转。轻柔的刮擦,了无痕迹的修补,令人叹为观止。

“你一天能做几把壶?”

“快的时候10多把,慢的时候六七把。不确定,主要看素坯的成型情况。”

“你每天都坐在这里做壶、烧窑,不烦吗?”

《方壶》 白胜利 作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干好,要想干好就要耐得住寂寞,吃比别人多的苦。”

记者一边与白胜利聊着,一边看他做壶,不禁思绪万千。历史和文化造就了壶的神奇与气度。一把泥,经过钧瓷艺人之手精雕细琢,再经过窑火凝珍,便幻化成五彩斑斓、浑然天成的钧瓷壶。于是,泥土便有了生命,钧瓷壶便有了灵性。进而,茶因壶而有了精彩,壶因茶而有了神韵与灵魂。

坐在茶台前,白胜利熟练地洗杯、泡茶。茶台上摆放的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钵等都是他做的,古朴雅致,美观舒适。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白胜利说,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茶,可谓相得益彰。近年来,随着饮茶之风兴起,人们对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每一把茶壶都要用心去做,把自己的技艺与文化底蕴融进作品才能赋予作品生命,体现其艺术价值。

白胜利19岁进入孔家钧窑当学徒,吃苦耐劳,虚心好学,一干就是近20年。在孔相卿大师的悉心教导下,他熟练地掌握了制作钧瓷壶的各种技艺。2011年春,白胜利创建茗钧堂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做钧瓷壶。“神垕烧制钧瓷的高手如林,但其技艺各有千秋,一个人不可能在配釉、成型、烧窑等方面都是顶尖高手。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时我就想静下心来,只做钧瓷壶。今生能把钧瓷壶做好就知足了。”

虽不懂茶道,也对茶一窍不通,记者却偏偏对喝茶情有独钟。喝一口白胜利递过来的浓浓的普洱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甜。其实,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止渴,更多的是为了品。品茶如同品女人。茶如女人,女人如茶,色、香、味俱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喝茶,喝的是一份优雅与恬静,喝的是一份意境,并不是单单以喝为目的,而是一种惬意与心情。在品茗之余把壶握盏,欣赏眼前精美的钧瓷茶具,却也乐得清闲优哉!

“一把钧瓷壶的釉色、造型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外表,最重要的是好用、舒适、美观,处理好细节。鲁迅说的功夫和感觉就是饮茶的学问、饮茶的艺术。中国茶艺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做到茶、水、器、环境、技艺、心灵完美统一。这里的器就是茶具,没有好茶具,就谈不上茶艺。”白胜利边说边倒茶,壶嘴吐水时顺畅,不拖泥带水;收水时滴水不漏,干净利索。把壶身倒成直角,壶盖也不会从壶身脱落,令人叹为观止。

夙惠壶--白胜利制钧瓷壶

“钧瓷壶是有生命力的,还知道感恩与回报。只有尊重它、呵护它,用心去做,它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白胜利说。

的确,经过5年的积淀,不善言谈、甘于寂寞的白胜利一心只做钧瓷壶。他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知不觉已声名远播。他的钧瓷壶因造型典雅、釉色古朴、工艺精湛、把玩舒适受到收藏家青睐,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畅销北京、天津、青岛、杭州、郑州等地。尤其是近两年,在钧瓷销售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他的钧瓷壶十分畅销。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茶台上,万籁无声,令人十分惬意。水沸了,白胜利将水冲入壶中,茶叶在茶壶中翻滚摇曳、沉浮起落、漫卷漫舒,直到沉淀,然后芬芳妖娆。

水本无味,茶有苦涩,但壶不介意,气定神闲地将那甘甜与苦涩一股脑儿纳入腹中。而后,在小巧的壶嘴里潺潺倾泻出的,竟是满盏的清新与素雅的香甜。

紫砂:老壶价格难胜新壶?


而在同场拍卖中,主推拍品——清乾隆时期御制紫泥绘贴泥荷塘如意诗文壶,是以清代已趋成熟的泥浆堆绘工艺制成,集诗书画印于一壶,为龚心钊旧藏,该件作品估价450万港元至550万港元,最终成交价为664万港元。此外,清代制壶大家杨葆年款紫泥铺砂钟鼓形壶为宋芝芹旧藏,成交价为484万港元;清道光紫泥吉安款行有恒堂平盖莲子壶以484万港元成交,而玉成窑王东石款段泥刻诗文扁石壶则以412万港元成交。

在其他几家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拍卖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行情——老壶价格与成交率反不如近现代紫砂。比如,在北京保利“中国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诗文茶具成交价为402.5万元,清代陈曼生、杨彭年合作的延年壶成交价仅为287.5万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专场中,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以989万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但整个专场23件作品流拍率异常高,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

与此相比较,虽然当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状态;但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还是再创新高。12月7日,何道洪的歪嘴梅桩套壶在北京翰海拍卖中,估价300万元至350万元,最终以1265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个人作品成交记录,也创下当代紫砂拍卖新纪录。

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邵大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在市场上,邵大亨单件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81.6万元,而顾景舟的一套提璧组壶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782.5万元,两者价格悬殊近4倍。

老紫砂市场为何难有大作为

在业内行家看来,短期之内,老紫砂市场仍旧难有大作为。

紫砂研究专家张明强总结了老壶价格难以提升的几点原因:首先,从艺术价值而言,除时大彬、陈鸣远这类具有标杆性、创造性的明清制壶大师的作品外,老紫砂壶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当时的一门手艺,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没有什么讲究,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雕细琢,早期紫砂壶在文化性、艺术性上的积淀甚至不及现当代,这是客观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传有序的老紫砂屈指可数。和瓷器收藏一样,只要有残或者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传有序的紫砂老壶非常少。”张明强表示,由于日常损耗,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紫砂壶总数不过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壶存世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这也是老紫砂壶难在市场上形成气候的重要原因。”

此外,从诞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壶都有很多仿制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民国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被请至上海,根据名家收藏的旧器实物,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仿制款,仿品制作精良,很难辨别真伪。不仅有历代遗存的仿古壶,现在更有仿古作假的专业人员,市场上也充斥为数不少的仿古老壶。因此,业内甚至有人表示,90%的紫砂老壶都是年代不远的仿品。

“而且,老壶鉴定也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标准,大部分是根据买家的经验鉴定,鉴赏要求高,收藏门槛比较高,也是市场难有大起色的原因。”紫砂真伪鉴定的难度远大于瓷器,真伪之间,价值有天壤之别,这也是紫砂器收藏、投资最大的难点。张明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专著论述仿制紫砂器。”

香港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王晰博表示:“紫砂进入拍卖场时间不长,买家对老壶的鉴别、鉴赏能力有限,相比而言,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更容易辨别真伪。大家对现当代紫砂壶市场更加重视,所以价格能超过老壶。另外,老壶的藏家属于凤毛麟角,尤其是现阶段,国内收藏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壶的价值。看不懂、不敢买。”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的老壶品相很好,但如果没有清晰可靠的流传来源,藏家鲜少出手。

老壶真的卖不过新壶?

业界人士一直呼吁:老壶价值被严重低估,明清各时代紫砂高手优秀作品,目前仍处于价格洼地。王晰博认为,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与工艺多重价值。在张明强看来,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性,在紫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潜力。

显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非凡的眼力和收藏的长远眼光。

上海藏家许四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执着地收藏老壶,在他看来,玩壶最高境界就是老壶,拼的是眼力。许四海收藏了1200多把紫砂老壶,其中包括被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视为“壶王”的邵大亨制作的掇只壶,现藏于“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把大亨壶体型硕大,容量达2000毫升。现在市场上的估价达上亿元,而许四海在90年代购买这把壶时,只花了近3万元。

实际上,随着紫砂收藏的持续升温,老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发掘,老壶行情也在逐步回暖。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第36期“掌玩心悦”专场中,清雍正至乾隆时期杨季初款段泥泥绘山水纹笔筒估价在60万元至90万元之间,最终以316.2万元成交。而在今年春拍期间,杨季初制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在北京保利“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就曾以58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秋拍紫砂壶拍卖会上,杨彭年的一把扁壶拍到了264.5万元,再为古代紫砂行情添了一抹亮色。

而在收藏方面,具有清晰来源和名家收藏的紫砂壶明显深受市场认可。例如,“八壶精舍”主人、画家唐云收藏的老壶都来源有序,深受藏家追捧。2011年,香港邦瀚斯的“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也受到藏家关注,100件作品成交86件。其中,清乾隆段泥彩绘“杨季初”篆印山水人物纹笔筒以386万港元成交,清雍正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以842万港元成交,清代陈鸣远款紫泥方壶以434万港元成交。

由此可见,并非老壶价格真不如新壶,而是限于当前收藏市场对老壶价值的认可局限,老壶价格没有体现出来。业内行家表示,在拍卖会上,只要具备高人一筹的眼力,现在正是老紫砂“捡漏”的机会。对于那些历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壶,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定价权取决于持有者,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流传有序、品相完好的精品。随着懂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藏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大家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老壶的价值迟早会被藏家认可。

截止日期:2013年12月18日(制表:李冉)

明清时期主要紫砂大师最高成交价一览

年代作者作品名称成交价(元)拍卖公司拍卖时间

明陈用卿美人肩壶212.8万北京保利2010-08-02

明徐友泉梨皮仿古虎金亨紫砂壶69万上海大众2011-08-25

明末清初时大彬圈扭壶1344万西泠拍卖2010-12-14

明末清初李仲芳圆扭壶29.9万北京保利2011-06-07

清早惠孟臣“辛卯仲冬日惠孟臣”款朱泥扁圆壶34.5万中国嘉德2013-11-20

清康熙陈鸣远廉斋铭乌泥束腰壶989万北京保利2013-12-04

清嘉庆杨彭年合欢提梁壶(子繁铭)552万上海工美2011-06-26

清中朱石梅六逸尊兄“石鼓”锡包紫砂胎28.75万北京保利2013-12-04

清道光邵大亨制紫泥大德钟壶481.6万中国嘉德2010-11-21

清末杨季初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586.5万北京保利2013-06-04

清末黄玉麟鱼化龙161万长风拍卖2011-11-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紫砂“回流壶”成市场的新宠


目前,紫砂“回流壶”正在成为河北紫砂壶收藏市场的新宠。

曾经销往港台地区,如今又回归内地的紫砂壶称作“回流壶”。“回流壶”是艺术品市场发展冷热不均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宝岛台湾收藏家在内地大量收购紫砂壶,造成紫砂壶价格大幅上涨,亚洲金融风暴后,很多紫砂投资者被套牢,港台紫砂市场进入封冻期。近几年,随着紫砂收藏热潮的涌起,这些曾经的精品在逐渐回流内地,业内称之为“回流壶”。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掀起“紫砂收藏热”,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名人名作对台湾紫砂文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其中,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舟山和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的作品,不但促进了内地和台湾民间收藏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紫砂文化在台湾的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紫砂市场逐步升温,紫砂“回流壶”价值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社会品茶之风愈来愈浓,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并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三是经过多年的调整,紫砂市场也开始渐渐走出低谷,逐步趋于理性。这期间,经过市场洗礼的“回流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据了解,紫砂“回流壶”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创作环境,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由最初收藏家直接的个别交易到现在形成专门壶店批量流通,“回流壶”市场逐渐正规化。在谈及“回流壶”的收藏价值时,收藏爱好者赵先生说,“回流壶”与现代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回流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孤品”、精品;它们都是通过市场反复筛选后辗转流回内地市场的,不是大师级的作品就是实力派工艺师的作品;况且,上世纪80年代的泥料和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赵先生说,大部分的“回流壶”因为在当时买时就价格不菲,再重归市场时一般都会高于新壶的市场行情,因此“回流壶”比现代壶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同时,由于时间和路途的辗转大部分“回流壶”的证书都已遗失,所以买“回流壶”的大多是行内有实力的紫砂藏家。

河北省民间收藏协会有关专家表示,这几年,随着紫砂市场的理性回归并逐步升温,紫砂壶正在迎来一个收藏高峰。从总体上判断,紫砂“回流壶”藏品的市场价格目前仍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价位,正是逢低吸纳的时机。

不过专家也提醒,普通收藏爱好者若想涉猎紫砂“回流壶”,首先要多学习了解紫砂壶基本常识,全方位了解紫砂壶市场;其次,在选购紫砂“回流壶”时一定要有业内人士陪同,以免误买仿品。

黑釉执壶(唐)


唐 黑釉执壶

规格:高24.1cm,直径22.8cm

黑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瓷器,烧造历史稍晚于青瓷。东汉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带东晋、南朝墓葬也屡有黑釉瓷器发现。在唐代,黑釉瓷烧法比较多,几乎出白瓷、青瓷的窑场多有烧造。因为黑釉含铁、钛量比较高,且变动范围大,说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黑釉与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氧化还原烧成上的一点差别,这就较有利于黑釉瓷的生产与发展。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汤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间安执柄。它盛行于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现。唐中期的执壶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执柄开始加长。宋代变得瘦长,常见作瓜棱形。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较多。

从器型上说,执壶略似鸡首壶,它所盛行的唐中、晚期,鸡首壶已渐渐消失。两者虽都是盛水物,但执壶可用于点茶,即将茶末放在碗内,再将执壶中开水冲入碗中。此法起于晚唐而盛行于宋。为点茶之需,嘴越做越长,后来呈曲流状。(

浅谈窑变壶收藏价值


近几年紫砂窑变壶作为收藏潜力股,具价值增长潜力,随着人们收藏热潮,更是显收藏价值。那么,窑变壶为什么会具有收藏价值呢?下面紫砂之家小编为大家解析一下。

第一、原料稀少。紫砂窑变壶必须用宜兴黄龙山的优质紫砂原料才能烧成,无论在品质或市场价格上,黄龙山的优质紫砂原料均不可与市面上泛泛所指的“宜兴紫砂泥”等同视之,由于其属于资源稀缺性矿物,因此在市场上日趋稀少,用它所制之壶定将愈加珍贵。

第二、工艺精妙。工艺品创作由“生”到“熟”易,由“熟”到“巧”难,而“巧”中有“变”尤难,“变”后还要能变化出“美妙”则难上加难。紫砂窑变壶为独门绝技,它除了具备原料上“原生态”和造型上君子般“气度”之外,还特别彰显于窑变后呈现的绚丽多彩之“美感”,它是紫砂壶问世600年来在环保意识、工艺品制作和审美趋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第三、养壶享受。紫砂窑变壶正常泡茶一年后,壶表面会呈现如古玉精光内蕴样的色泽,并富有油性滋润感,手摸之有如丝绸般软润光滑,给人以温馨的心理享受;随着泡茶次数增多,颜色还可黄中泛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变橙,绿渐翠,紫泛青,红更沉,妙不可言。

用紫砂壶泡茶,发茶效果最好,它不仅可使茶汤的色、香、味俱佳,给人以特别舒适的口感,还能将茶中的多种有益成分,充分地激发出来供人享用,且窑变的紫砂壶色、香、味保留的更加浓郁和逼真,可见窑变壶的收藏价值。

三彩双鱼壶(唐)


唐代 三彩双鱼壶 高25.3厘米

收藏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双鱼嬉戏成一器

此壶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该壶为扁圆腹,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此壶造型设计突破了常规,巧妙地利用两条对拥的鱼构成壶体轮廓,从侧面看,是一条躯体圆浑肥硕的鲤鱼正纵跃出水面,使我们联想到鲤鱼跳龙门时的一搏;从正面看,又犹如两鱼相对嬉戏,争抢食物,生活气息浓厚。且器形与鱼体的结合自然流畅,不露半点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双鱼酒壶

唐代的双鱼酒壶,已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唐人称为双鱼榼,如诗人白居易即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说文》说:“榼,酒器也。”《急就篇》颜注云:“榼,盛酒之器。”由此看来,上文中所提到的双鱼酒壶,也许正是这一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双鱼榼”。

鱼者“余”也

鱼之所以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不仅是因为鱼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或观赏把玩,而且还由于“鱼”、“余”谐音,“鱼”可暗喻富足有余,表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上述三彩壶双鱼相连,可能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如意。鱼生水中,每日吐纳不止;酒从壶口进出,就如鱼之纳吐,正可应合美酒富如江河水,任君斟酌永不尽之美好愿望。

唐代的三彩器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是唐代陶瓷制作的最新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之功。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系统,以其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而闻名于世。所谓“三彩”实际上是指多种颜色,主要有红、黄、白、绿、褐、蓝、黑等色,因其以黄、绿、蓝三色为主,又因创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唐三彩造型品类繁多,既用于制作酒器,也可用于制作餐具、茶具和其他小型工艺品,如文房用具等,就连墓葬中随葬的俑像也施三彩,有的制作极为精美,如洛阳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文吏俑,就颇具艺术魅力。

这件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墓葬中的三彩文吏俑,头戴高冠,冠之正面饰以乳丁,构成“心”形图框,框内雕塑一鸟,展翅欲飞。面部雍容丰满,浓眉大眼,耳轮下垂,满脸胡须,沉稳中蕴含刚烈,颇有宰相之风。身着广袖红袍,袍边及袖口施翠绿和粉白色釉。双手持笏板,拱于胸前。在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一带的唐墓中普遍出土三彩人俑像,三彩文吏俑仅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三彩人俑还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拉马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均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充分再现了唐代工匠们的雕塑艺术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