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瓷片 > 导航 >

陶瓷品鉴:不只是瓷片

陶瓷品鉴:不只是瓷片

瓷砖瓷片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7-22

瓷砖瓷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上个星期,一场名为“碎宝”的个人瓷片展在江汉路展出,400多件残片静立案头候知音,在武汉瓷器瓷片收藏爱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宝有哪些?瞧,那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色泽迷人,那明成化碗盏碎片清新淡雅,那元青花梅瓶口残器流光溢彩……虽为残片,图案之华美还是让不少市民啧啧称奇。拿着放大镜、手电筒,用手摸胎质,仔细观釉色,小心辨年代,碎片在他们手中,已是一种历史,一种陶瓷文化的品位。

看瓷

内观胎质外观釉瓷里瓷外学问深

上周五,已经是“碎宝”展出最后一天,下午刚开门,还是有许多观众特地赶来。“抚片瓷追百代文明,拾遗珍展千年风采。”门口是一副用瓷片拼凑起来的对联,于无声处,彰显着藏家的独特品位。“好多瓷片啊,钧窑汝窑,还有元青花梅瓶的,你过不过来啊?”瓷片自鉴厅里,在职业技术学院教书的陶老师打电话给藏家朋友,显得很激动。“这个应该是清代,是什么年间的呢?”挂了电话,陶老师把一片青花瓷片翻来覆去地看。“应该是康熙年间,看那个胎几细,釉色几浓,明显的翠蓝。”63岁的胡先生在一旁说。自鉴厅有特地准备的检索本,对着瓷片上的号码一查,果然是。

胡先生收藏瓷器十多年,此次瓷片展出了一个星期,他已经来了3次。“看,香灰胎、天青釉,这是典型的宋汝窑;底足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这是明代成化窑的典型特征;清代早期和晚期的青花不同,前者用料足,釉色浓,尤以清三代的作品最为顶峰。”胡先生一面滔滔不绝地说,一面眼睛不停地四处扫视宝贝,“瓷片可是鉴定瓷器的活标本啊,怎么看也看不够。”

此话不假。这400余片碎宝的主人、藏家王瑞华在武汉市文物商店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瓷片和瓷器不同。瓷器是整的,只能看到外观;瓷片则可以由外看到内。不同年代、窑址的胎质、釉色、工艺、风格等,都各有不同。”他觉得,一旦瓷片看得准了,鉴定整件瓷器就容易多了。“就好像交朋友一样,从外表看不出来,只有多相处,才能了解得更深刻。”

收瓷

逛窑拣漏何惧苦典藏历史乐怡然

“我爱收古瓷片,无论出差旅游都爱逛‘窑子’。”藏家王瑞华的话把记者逗乐了。原来,酷爱古瓷片的他,为了收藏,经常到窑洞捡拾瓷片,那展窗里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就是用残片拼起来的,非常珍贵。

王瑞华之所以钟情古瓷碎片,还跟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他在武汉文物商店上班。有一天,一对农村夫妻带着一个色彩青翠艳丽的传世瓷瓶来到店内,文物专家王协臣一眼就看出是元青花,这个瓷瓶,如今已是价值上亿的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

从那时开始,王瑞华就下定决心,从收集陶瓷标片做起,学习陶瓷鉴定知识。市里工地施工,他跑去寻觅淘宝,弄得满脚泥土也不觉得脏;出差旅游,他更是必到全国古窑遗址转转看看,捡拾瓷片,通过观察瓷片的图案、工艺,以期更加深入了解每个时代作品的特点,以训练自己的眼力,20多年从未间断。“同样是兽耳,清代早期的图案清晰,纹路精细些;晚期图案模糊、纹路粗糙,为什么呢?这与清晚期国力衰弱有关。这里面,学问大得很呢!”

此次展出的400多片瓷片,满满铺了好几张大桌子,却还只是他所有藏品的九牛一毛,“一共有近万件呢!”在王瑞华的宝贝中,有定窑、磁州窑的碎片,有汝窑、钧窑等珍贵的碎宝,也有元、明、清的青花瓷器代表作残片,有的元青花残片甚至价值上万。“其实收集瓷片,成本并不高,有时在地摊上,花几十元就能收到。”王瑞华觉得,瓷片其实就是活的教科书,书本只能增加知识,经验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会,藏宝鉴宝不能按图索骥,纸上谈兵。“收藏瓷片,就是藏一段历史,那意义不可估量。”

爱瓷

谈热爱无关风月 说精通尚需累积

看的人多,懂的人少;买的人多,一淘一个准儿的人少。这不,50岁的陈先生刚开始玩瓷片,还没摸到门道。觉得是龙泉窑的,其实是湖田窑;觉得是瓷州窑的,一查是吉州窑,恼得他无可奈何,一个劲儿摇头。看来,玩瓷片,还是需要点眼力和沉淀。“那是啊,没搞懂不能乱收,有个朋友收了几麻袋,我一看,九成都是假的。”胡老先生拿出自己几块珍藏的瓷片,记者一看,呦,好东西不少,宋代汝窑、明代成化窑,居然还有钧窑。“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就有一只用宋、元两代钧窑瓷片镶嵌的清代老红木四扇屏,如今价值连城啊!”胡先生不无得意。“您会卖吗?”记者故意问,“不卖,这珍贵的东西,自己留着,当个故事看也是好的。”说起自己的宝贝,胡先生一脸郑重。比起经济价值,他更重视对历史的收藏。

不过,现在市面上假瓷片也很多,王瑞华也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遇到汝窑、成化窑、钧窑等窑口的瓷片时,出手一定要慎重。“其实每个瓷片都是不同年代历史文化、工艺水平的体现,都有它的价值,当你把它当成一本书来看,每个瓷片都是段鲜活的故事。”藏家王瑞华的话很有诗意,这也是他办此次展览的意义。

后记:记者走的时候,还有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有的俯身细观,有的蹲下身来贴着玻璃看,眼里写满认真。想起展览负责人李智刚说的话,“这个公益活动,其实就是个学习的平台,我就是希望,武汉人到外地买古董,一开口,别人就竖起大拇指说,武汉人真专业。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想到这里,记者来回奔波的脚步也轻松起来,前方也似乎有了清晰的方向。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从景泰蓝到珐琅彩,不只是从俗到雅的蜕变


古往今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大国,黄釉粉彩瓷器、青花釉里红瓷、青花瓷、官窑白瓷粉彩开窗天球瓶等闻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彩绘瓷器中最闻名的种类,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高峰期间的产物。因为其烧造数量少并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反常宝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殿造办处的搪瓷作坊内完结,受皇室亲身监控及严谨审查,而通常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结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的地方。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2010年秋拍,在英国Bainbridges拍卖公司,一件清乾隆搪瓷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4300万英镑,加上佣钱折合港元约6.9亿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买卖的新国际纪录,超越估价40倍,一时受到很多业界人士的关注。竞拍者被业界权威人士证实为来自中国大陆的藏家,这再次显现国际拍卖界中的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国巨浪力气日益增强。这不由让大家对国内行将到来的秋拍高潮有了更多的报价幻想空间。

珐琅彩瓷在所有瓷器品种中,不仅制作工艺繁复,数量稀少,烧制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历来都是很多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想要收藏的珍品,因此天价珐琅彩瓷的出现,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这件黄地锦上添花珐琅开光墨彩贯耳四方尊,高22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8.7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子三行框楷书款。造型呈撇口,口沿下轮廓缓收,腹部微丰,方足。以黄色作为地色,素雅大方,以粉色、蓝色、绿色、紫色、藕荷色等色彩描绘出盛开的西番莲。西番莲有“果汁之王”的美誉,造型雍容华贵,色、香、韵具备,是繁荣昌盛和美好幸福的象征。百花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极为瑰丽。图案精致,尤显富贵华丽,都是工笔重彩,一丝不苟,将百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该件瓷器还采用白地开光传统装饰技法,以静衬动,对比强烈,与主图交相辉映,抵达高度谐和。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藏品胎体加工细密,质地细腻轻盈,精致美观,轻重适度,开片对。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黄地釉粉彩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这件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是清代宫廷旧藏,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景象。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珐琅彩瓷,曾作为皇家的御用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难度极大,制作成本昂贵,因此到乾隆朝就停止烧造了,所以流传至今的珐琅彩瓷器总数不超过千余件,可谓弥足珍贵。

珐琅彩瓷十大拍卖纪录

排名名称成交价拍卖机构拍卖日期

1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1.57亿元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28日

2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1.23亿元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7日

3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22亿元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

4清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8400万元苏富比2007年8月20日

5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3448万元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7日

6清乾隆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盌3093万元香港苏富比2003年10月26日

7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胭脂红山水纹碗2860万元苏富比2007年12月7日

8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2795万元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7日

9清乾隆珐琅彩岁岁平安双耳瓶2320万元苏富比2008年12月28日

10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1909万元香港佳士得1999年4月26日

陶瓷品鉴:泥与火的南北对话


中国网山西(微博)综合编辑 陶瓷作为泥与火的艺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5月24日,山西首届当代陶瓷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论坛上,江西和山西籍的陶瓷艺术专家就当代艺术陶瓷发展趋势、鉴赏方法等展开学术交流,南北方陶瓷艺术研究在此“碰撞”。

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开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李少景先生便介绍起艺术风格。“景德镇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四大特点。之所以称其‘白如玉’,是因景德镇瓷器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的成分,通过还原灼烧,釉面发青,看上去就像玉一样。当灯光打在景德镇瓷器上时,色泽异常光亮,人的影子都照在了上面,所以它的第二个特色为‘明如镜’。而‘薄如纸’的景德镇瓷器最薄还未及1毫米,就仿佛蝉翼一般,重量也特别轻。近年来,景德镇成立了‘瓷乐队’,其全部乐器均为瓷器,根据其薄厚的不同,声音也各不相同,并能够演奏整个曲目,这便很好地阐述了它的第四个特点‘声如磬’”。

听了对景德镇瓷器的介绍,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古陶瓷专家李勇也对山西的陶瓷做了阐释。山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但鲜为人知的是,山西的陶瓷烧造同样历史悠久,山西最早的窑址发现是在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历代窑址众多,大同窑、怀仁窑、介休窑、交城窑、霍州窑、长治窑当年窑火旺盛。山西当代的陶瓷艺术品从工艺水平上来说,不亚于古代的陶瓷。山西有生产陶瓷的条件,首先有适合烧制陶瓷的陶土,虽不及景德镇的陶土细腻,但也有自己粗陶的特色;其次是用煤做燃料成本低。山西北部以生产黑瓷为主,中部以介休窑为主,多生产白瓷,晋东南一带主要的代表是八一窑,其主要特点是在白釉上画红绿彩,采用二次彩绘工艺。

南北方陶瓷工艺特点不同,但美学价值相似。江西省工艺美术馆副馆长陈敏,山西德道设计公司艺术总监王寒冰向大家解读了陶瓷的鉴赏方法。陈敏认为,每个时代的陶瓷风格不同,在鉴赏的时候要把握其所处的时代、反映的题材和当时使用的各种工艺。而王寒冰对于欣赏陶瓷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欣赏一件瓷器,首先要看其造型比例,陶瓷的灵动线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是要看色彩;最后要看陶瓷的质感,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极具象征意义。

通过南北双方陶瓷艺术界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山西本土陶瓷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收藏品鉴赏


收藏已成为时下投资理财的一大热点。在古玩界有这样的说法,管收藏字画的为吃软片儿.管收藏瓷器的叫做硬片儿,管陶器叫做“瓦片”儿。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还能进行资产保值增值。面对市场各种收藏品,投资者应该不断提高收藏品鉴赏能力,才能成为投资赢家。本文以瓷器收藏为例,抛砖引玉。

一、收藏的原则

1.积累原则。一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常年的知识积累,做收藏投资,不仅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还应尽量多读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知识多了,修养深了,收藏的眼力才会逐步增强。

2.兴趣原则。有许多事物,初看没什么收藏价值,但当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或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收藏价值。因此只要确有兴趣,什么藏品均可收藏,但要持之以恒。

3.熟知原则。商场上有句至理名言:“小熟不做。”对某一收藏品的品种、性质、特点、市场行情等有关情况不熟知,就难以准确判断各品种的真伪、价值及未来价格走势等,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投资决策。

4.辨伪原则。拍卖会、古玩销售场所并不能保证拍品一定是真品,有很多赝品鱼目混珠。这时候,鉴别真伪就很要紧。辨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没有把握的,多找几位进行求证,不要轻易出手。而一旦看准了,对自己十分满意的艺术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如何逢高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而陶瓷的投资更是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高价频出。那么该如何投资古瓷呢?

1.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的古陶瓷器。大凡收藏者和买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2.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的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3.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不仅要打时问差,还要学会打“地区差”。例如:南、北方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艺术品存量也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器物价格的地区差。

三、“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一要”长于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十分珍贵,即使是皇家也不易得之。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就很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更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而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问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四、瓷友禁忌

因为对古陶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而结成的朋友,叫瓷友。过去收藏古陶瓷,为藏品的安全起见,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密不示人,那是社会不安定造成的。如今盛世收藏,对于一般收藏者说来,应有开放的意识,打破封闭、广交朋友,变一人玩为众人一起玩,与友同乐,更有乐趣。然而结交瓷友,也应有所选择,有可交与不可交之别,有的可深交,有的只是“点头”之交罢了。

首先,瓷友应是雅友。收藏古陶瓷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清茶一杯、观陶品瓷、谈古论今、互相启发。从陶瓷上看到历史的兴衰,看到土与火的创造,看到前人的智慧与技艺,看到古代的艺术与美学,通过鉴赏来与古人对话,从而进入一般人无法领略的高雅境界。

其次,瓷友应是诤友。正因为古陶瓷博大精深,所以才要瓷友之间经常雅集切磋、聚会研讨、帮助掌眼。这时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虚怀若谷的气度、瓷友问实话实说的爽气。悟性有快慢、知识有长短、经验有多少,意见自然也常会有分歧。不能碍于情面,不敢真话实陈;也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求真理,面对实物,对照理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瓷友应是益友。瓷友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协助、相互有益为原则,且对人要宽容、友善、谦让、讲究信誉。因此,为瓷友鉴定,要信而有证;为瓷友提供信息,要占而有信。即使瓷友之间交流、交换藏品,也要本着共赢互利的宗旨。收到珍品精品,共学共赏;有了挫折,共同总结教训、互相开导、真诚沟通。但往往由于金钱利益的关系,陶瓷界经常上演令人痛心的一幕幕骗局。下面就提出三点禁忌来警示初学者。

一是忌“蒙骗”。为经济利益驱使,编故事,设圈套,以假充真,信誓旦旦,助友为名,行骗为实。这样只能毁誉于己,失信于人,失去朋友。当然更不能合伙去骗别人。

二是忌“贪争”。在共同的收藏活动中发现可藏之器,心中都想归为己有,于是不择手段争抢不休、不惜哄抬价格。这样只会翻脸失和气、贪心失友谊。

三是忌“背毁”。对于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其文化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见仁见智,是由各人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的,瓷友之间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切忌看出问题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甚至面誉而背毁,有意抬高自己,却将朋友贬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这绝非真正朋友所为。

任何收藏品,包括书画、金银、玉石、古董家具等均需要有相应的鉴赏能力,例如辨伪能力,价格判断能力等。收藏品鉴赏是一门学问,要认真研究,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收获更多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品鉴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和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的长沙窑彩瓷以及唐钧花釉瓷等,均以其色彩丰富、气象万千而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凡。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就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在唐代的彩瓷中,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始烧于初唐,兴盛在中晚唐,终结于五代。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陶瓷从注重釉面装饰到注重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一种新发展,它又是应承当时外销出口的需要,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外销瓷,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实证。因此,在鉴识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形制到装饰,长沙窑除展现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以外,也融合了很多西域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的艺术元素,这些在鉴识中都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胎釉角度看,早期的制品胎质较粗疏,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中期以后胎质稍坚硬,色呈深灰或浅灰。胎体一般显粗厚。但长沙窑的壶、罐相对显轻薄,且在内壁留有瓦棱状的轮旋纹。仿品常忽略这一制作特征,且胎壁往往做得过厚,胎体显重。仿品对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长沙窑彩瓷施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为青黄或青绿。壶罐的外壁施釉不到底。为绘画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这上面作画。仿品常无化妆土。和唐代其他彩釉瓷一样,长沙窑彩瓷釉面大多有流淌现象,且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器身上布满了细小的鱼子纹开片,且开片内可见腐蚀之痕和个别爆裂之处。壶类制品的短流口沿和模印贴花的贴塑折角之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常把开片做得偏大,过分明显,开片中不见腐蚀痕迹,短流和贴花的交楞处也没有爆裂现象。

还有一点,长沙窑彩瓷的釉下绘画创意独特,线条灵活而流畅;模印贴花的刀功熟练,刻画生动。这是最难仿制的。仿品常在这些地方露出马脚。仿品的褐彩模印贴花人物器常常是褐彩淡而无力,人物形态呆滞,刻画线条模糊,形象缺乏精神。人物的衣褶之处也不见剥釉现象。

鉴识唐代彩釉瓷,要从胎釉特征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去全面考察,要仔细去发现仿品人工仿造的痕迹。比如,真品的棕眼自然,大小不一。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在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方面,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再者,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

揭秘藏品投资黑链 专家只是一环


无独有偶,近日,就在南宋官窑的制造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和数位文博界专家陷入了尴尬。起因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称该馆的镇馆之宝 “壶王”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均为赝品。对此,博物馆已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重新鉴定。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表示,这件“壶王”肯定为赝品。

文物鉴定专家频受质疑,一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极大挑战。

盛世收藏,时下,收藏品暴利正催生一场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 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 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专家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譬如,在“金缕玉衣”天价评估中,杨伯达等5位顶级专家就收受骗子谢根荣支付的几十万元评估费。

在文博界,有关文物鉴定乱象流传着很多故事:西部某文物大省的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 一位知名专家,指导自己的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本来,收藏投资讲求鉴赏二字,颇有技术含量, 而普通投资者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专业人士本来应该帮助收藏者去伪存真,但由于有公信力的鉴定机构匮乏,部分专家受利益驱动,不是成为牟取私利的黑手,就 是成为机构炒家的帮凶,使盲目进入收藏界的投资者经常是高价买假,饱受戕害。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一个庞大的收藏品投机链条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藏家做东、资本坐庄、专家忽悠、苦主买单的模式,正常的艺术品投资向恶性金融衍 生品方向转型。在鉴定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监管机制都不健全的今天,要想从艺术品投资领域获益,要么运气极佳,每次都能碰到一个更笨的人接盘,要么 就是赌场好手。

可以这样推测,混乱不堪的艺术品投机市场迟早得崩盘,只是眼下还时候未到罢了。

哥窑瓷器收藏品鉴定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古彩作品鉴赏


古彩发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本土,历经数代陶艺师的呕心沥血,终成瓷苑奇葩。然因其工艺技法非一朝一夕可蹴,传统程序非一笔一墨可循,加上采料矾红洗染的水笔奇缺,更因为不少年轻人的疏怠和浮躁,古彩处于濒于失传的境地,令陶艺界、收藏界众多热心景德镇艺术发展的人士所忧虑。

长期以来,蓝国华深入研究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特别是对古彩艺术更为钟情,他师承古彩宗师段茂发,在技法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

在蓝国华看来,陶瓷装饰的继承与借鉴是很重要的,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所以,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古彩才有长足的发展。因为每个时代的陶瓷装饰风格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决定的,一旦社会发生了变革,反映这个社会生活的陶瓷艺术就不能不产生相应的形式变化,这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旨准。

他的古彩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尤擅画梅,所作既有浓郁“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的古彩线描要素,又为古彩在器皿上施画增加了装饰性和意韵美。其笔下的梅花,或临岸倚岩,树虬花疏,含苞半开;或沐风洗雨,枝闲花茂,离披烂漫;或披烟带雾,娇嫩盈枝;或临雪照月,低回偃折,把梅花高格逸韵诠释得时空交融,令人心旷神怡。

以下展示蓝国华的几件佳作,欢迎藏友共同鉴赏。

《梅林曲》 直径62 丁亥年

名家鉴赏:此彩盘采用了景德镇特有的古彩绘饰形式,刻画“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冬梅。“梅林曲”图中,花儿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角斗珍珠撒布在玉盘上,与瓷质釉面相衬,晶莹透彻,渗出一股清气。梅树的筋纹,用笔顿挫变化,转折粗旷得势,发枝的笔势挺劲有力,行枝接续如弯弓秋月;短枝撇戳如箭,使梅树清刚的气格油然而生。梅的下部画有叠石,循守古彩画石旧例,用“钉头鼠尾描”勾画出石的层次质感,竖石在立面上以横线带,深化了“危亭势楫人,顽石默不语”的衬景匠心,笔简而醒题,色雅而溢韵,整个画幅古彩特色浓厚,布局,用笔,赋彩却别有新意,显见又脱出传统的巢臼,极具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破茧化蝶”的创新思维。该作品曾获全国金奖。

《南苑春风》 39*23 庚寅年

名家鉴赏:南苑,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此件作品运用古彩工艺,通过线条、填彩描写一幅悠闲自得画面,作品色彩艳丽,布局疏密有度,仕女神态怡然自得,线条刚劲有力。整体画面和器型合理搭配,一幅春风得意图跃然于眼。

《好花开四季(S型镶器)》 45*15 丙戌年

《好花开四季(S型镶器)》 侧面图

名家鉴赏:此件花鸟镶器作品出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古彩又称“康熙五彩”,是富贵显赫的景德镇官窑瓷中的珍品,工艺难度非常大,号称瓷中“国粹”。此件作品以他本人比较擅长的花鸟为主,造型独特,富有节奏美感,四面绘有不同的花鸟图案,线条刚劲有力,填彩艳丽,是一件重工重彩同时又很完美的作品。

中国陶瓷方兴未艾 古瓷片收藏意义何在?


古瓷片

中国陶瓷渊源流畅,走过了将近一万年的历程,从早期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唐三彩、宋五大名窑、元明清的各种青花、五彩粉彩瓷器,历史悠久。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的到来,更是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再一次在民众间广泛的推广开来。有专业人士统计,今天的收藏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以多达千万之多,其中陶瓷的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随着新的爱好者的进入和古代瓷器遗留越来越不成比例,瓷片的收藏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收藏领域之一。

一块精美的瓷片上面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令众多收藏爱好者瞠目结舌的。我们不仅仅能从她们的身上了解那个历史,也可以掌握历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特征。通过瓷片的收藏把玩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历史。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收藏情趣。

谈到收藏瓷片的意义:首先是收藏一段历史,赏玩一块瓷片上面反映的文字,画片,颜色依然能够非常真切的感受那一段历史真实,感受那个时期社会的风土人情。

第二点就是通过瓷片的收藏鉴赏,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瓷器的内涵,为提高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瓷片是古代瓷器破损后的依存,依然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常接触各种瓷片,日积月累眼力自然会明显提高。

第三点就是可以修心养性,收获乐趣。比如宋五大名窑,如今只能在各大博物馆里见到。今年年初拍出2个多亿的成化斗茶杯,更是对一般藏家来说望尘莫及。如今我们可以把玩一块同样时期,同一品种的瓷片标本,甚是欣慰。

我们今天之所以收藏瓷片,也是用这一块瓷片来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印证着那些封存的历史,而历史又把岁月的变化、朝代的更迭刻在了陶瓷上。让我们通过瓷片标本去感受那文化的魅力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