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醉乡酒海"经瓶(宋)

"醉乡酒海"经瓶(宋)

古代瓷器瓶 古代瓷器酒 热酒瓷器古代

2020-07-22

古代瓷器瓶。

宋代 “醉乡酒海”经瓶 高4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

酒香未闻已先醉

“醉乡酒海”经瓶系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宋代磁州窑系著名的瓷酒瓶。小口,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斜内收,小平底。整个造型挺拔俊秀,风格古拙淳厚。器体以粗线条的墨笔,勾画出五组纹饰。其中主题纹饰带有四个圆形开光,内写“醉乡酒海”四字。书体遒劲豪放,意境深邃广阔,令人不及拔塞尝酒,仅望其瓶,品其字,便已有三分醉意了。

嗜酒者所企盼的酒海

古时候,人们往往把一种容量很大的酒器称为“酒海”,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温庭筠《乾簨子·裴宏泰》说,裴钧“有银海,受一斗以上,以手捧而饮”,所谓银海,就是银质酒海;因此酒量很大的人,也常被称之为“海量”。但也有嗜酒如命者,常常企盼着有一个酒海,使自己沉入酒海中,或者泛舟海上,时时畅饮,这件“醉乡酒海”经瓶中的“酒海”,就是作器者对酒的一种企盼和奢望吧!

收藏地:上海博物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青白釉皈依瓶鉴定


瓶通高48㎝,盖高8㎝,口径7.5㎝ ,浅圈足径8㎝ 。瓶身之半处肩部环瓶贴塑12人立像。整瓶线条流畅,釉色莹润。虽近足部稍有数处爆釉现象,但整个瓶保存完好。根据形制,釉色,堆塑风格,土沁以及胎骨情况,可以确认此瓶为出土之北宋青白釉皈依瓶真品。

宋代皈依瓶也称魂瓶、堆塑瓶、龙虎瓶,因其形状有如一炮弹,故又俗称炮筒。属青白瓷类,多出土于闽、赣一带。

这种皈依瓶均为民窑烧制之冥(明)器,无形制之约束,所以大小不一,纹饰多样,但离不开宗教及习俗信仰内容。其胎釉不尽相同,但还是具有普通之特征,釉色多为淡青、青白,白中泛灰,均属青白釉类。因久埋土里,釉层有细小开片,有土沁,又因胎釉粘结不紧,釉层薄,上釉不透底。多有脱釉现象,特别是腹下脱釉现象较多。

从总体看,宋代皈依瓶的釉色不及唐越窑釉色之莹润,没有其“如冰似玉”之感。但也看到这种皈依瓶中有釉色晶莹温润者,不失为瓷中之珍品。一般这种瓶都是胎质疏松,多是灰白色、灰褐色,瓶底矮圈足外撇,有明显的跳刀痕。

皈依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和宗教信仰习俗的重要见证物,且有美术雕塑方面的研究价值,所以此瓶在经济和收藏研究价值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朝) 高35厘米

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窑场中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南窑笔记》、《陶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均有记载。始于五代,终于明。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条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折腰碗、高足杯等。

华夏酒报:梦瓶斋里的收藏梦


5000个酒瓶,全部摆在家里是什么感觉?我们开始想象,满满的一屋子,卧室床底下、架子上、厨房里、窗台上……甚至厕所里,成堆成堆的酒瓶,大的小的,千姿百态,就留下一条过路的道。

好吧!那场面想起来还蛮骇人的。其实没那么恐怖,走进黎福清老人的家庭博物馆——“梦瓶斋”,酒瓶按系列在柜子上一字排开,井然有序。

在我国酒瓶收藏界,黎福清是泰斗级人物。5000多个酒瓶的收藏已经叹为观止,更何况,他还有3000余种报纸创刊号,满满几架子文史书籍,数万个酒标,并且出了四本书。他的收藏,“玩”到了一种境界。一起来看看他和他的酒瓶经历过的那些“玩乐事件”吧!

“我晚上睡不着,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看着‘梦瓶斋’的这些酒瓶,抚摸它们,它们会一个个跳下来跟我‘说话’,然后我就会很安心地睡去。”74岁的黎福清老人开办了株洲第一个家庭博物馆——“梦瓶斋”。

黎福清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收藏酒瓶,后又研究酒器文化,既玩收藏又出书。出了名以后很多人就慕名而来,有酒厂老板来取经,有人来看望他顺便带酒瓶来,有亲戚朋友专门挑酒瓶作为礼物送他。他的三个收藏条件——陶瓷酒瓶、造型特殊、有文化内涵被很多人知道了,不是一般的酒瓶,还真没人送。不过也有人在背后偷偷骂他“神经病”,因为他“买椟还珠”的事情做得很多,总是把芳香四溢的美酒给别人,“破瓶”就留给自己,还傻呵呵地乐。

酒瓶的精神世界

黎福清的每一个酒瓶都是他花心血珍藏的,一个酒瓶就称得上是一个精神世界。

2001年,糖酒交易会在长沙举行,黎福清特地赶去参加。一个刺绣锦盒,内置雾光釉紫砂双耳瓷坛和紫砂酒觚,细腻温润,盒子一打开,“杏花酒,天下闻”的悠扬音乐传出来,音乐与美酒,霎时把人带到一种出世的境界,黎福清一下就被这个酒瓶迷住了。对方说是样品,不肯卖,卖了就没展示了,“磨了好久的嘴皮子。”最后,对方说,“等过一个星期闭幕会上来买吧。”

黎福清回到家里,辗转难眠,寻思着这酒瓶肯定会被别人买走。第二天又跑到长沙,继续跟对方磨,还是不肯卖。无奈之下,黎福清只好准备三走长沙。闭幕会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电闪雷鸣,黎福清咬咬牙就去了。赶到现场时,闭幕会快结束了。一个浑身淋得落汤鸡一样的老人冲进会场,令现场的人愕然,黎福清最终抱得“美瓶”归。

“我还有自己的专用酒,是茅台镇的美酒。”黎福清得意地说。他拿给记者看,一个小巧的、土泥色的酒瓶上赫然印着“黎福清专用酒”几个大字,背面酒瓶上有红色的薄纸,上书“酒瓶书画为好友,清风明月作芳邻”。这是2008年,广州一个酒厂的老板在网上看到黎福清写的一篇关于酒器文化的文章,到“梦瓶斋”来参观,大赞其美,不由沉醉,回去之后就给老人寄来了这个瓶子,并亲自将黎福清门口的对联写下来贴在酒瓶上。

但是,不是每件藏品的获得都那么顺利。“牧童骑牛”这个酒瓶,黎福清就历经数次悲喜,找了30年才收藏到。上世纪70年代,黎福清刚开始收藏酒瓶时,北京的一个朋友说,看到这样一个瓷器酒瓶,问他要不要,要几千块钱。当时,这对黎福清来说是非常大一笔钱,他一直犹豫,几经思量,痛下心来跟朋友说“买了”,没想到邮局不给寄,怕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几经周旋,黎福清还是未能得到这个酒瓶,这一想就想了30年。

前年,黎福清又有一个朋友说,在他的朋友那里看到这个酒瓶,看能不能送给黎福清。黎福清又惊又喜,几天后却得知,朋友的朋友把酒瓶送给别人了。心情一下子又跌落了许多。

去年,有位韩先生看了黎福清写的《湖湘酒器文化》之后,如获至宝,拜访了“梦瓶斋”。黎福清说,他现在缺少“牧童骑牛”瓶,很遗憾。一天,邮局给他打电话,要他去领一个包裹。打开包裹一看,“牧童骑牛”瓶稳稳当当放在盒子里,是韩先生寄给他的一个莫大的惊喜。黎福清欢喜得不得了。

“这个酒瓶可以盛酒3斤。”牛腹是盛酒的容器,牛背上的牧童是瓶口,不像酒瓶更像工艺品,造型栩栩如生。黎福清说,他能听见牧童在说“酒家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杏花村”,而他就像是那个沽酒之人。

收藏经不起的心碎

红楼梦侍女瓶是黎福清最近收藏的,中国红的颜色。黎福清曾在北京旅游时到大观园参观,看到了红楼梦金钗酒,酒瓶上的图案精致,笔画细致,但是由于是玻璃酒瓶,黎福清不感兴趣。后来,他写信到厂家说,他们可以采用陶瓷酒瓶,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更加高雅。今年春节,厂家给他寄来两个瓷器酒瓶,有一个在邮寄过程中被打烂,黎福清很心痛,小心翼翼去“挽救”,把一块一块的瓷片粘好,有一小块瓷片始终没找到,瓶子留了个缺口。

黎福清收藏的很多瓶子都是朋友邮寄的,“每次打开盒子只要看到一堆碎了的瓷器,就好心痛。”这种情况很多,对于收藏家来说,就像痛失自己的孩子。

晚上睡觉,深更半夜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然后“砰”的一声,黎福清的心也跟着震一下,接着就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老鼠又把一件藏品打碎了。”

黎福清每天和这些酒瓶待在一起,闲暇时,捧起酒瓶,就似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闻见满屋子的酒香,诱人欲醉。黎福清说这是种精神寄托,他的瓶子从来都只买进不卖出,只要欣赏着这些形态迥异、色彩多姿的酒瓶,疲劳感瞬间消失,留下的,是一颗平静的心。 

浅谈宋代哥窑瓷器 宋哥窑长颈瓶鉴藏


在2011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窑胆瓶以8,050,000元人民币成交,再次证明了哥窑是属于极高价值的名窑瓷器。对于哥窑的拍卖还可以追溯到1992初,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预展时,在日本等地展览过的一件宋代哥窑贯耳瓶。

该贯耳瓶与故宫首都博物馆的一件藏品相类似,更加说明了其珍稀性。据了解,当时香港大收藏家欧百龄先生亦曾亲自前往观赏。“但遗憾的是那次的拍卖会被业界众说纷纭,所以才拍到了千万元,否则价位还会更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说道。

作为资深的古陶瓷收藏家何满光,被业界行家们称之为“何伯”。根据何伯对哥窑器的探究,他认为哥窑的产地暂不可考。何伯告诉记者,宋代哥窑器物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器形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哥窑有瓷胎、沙胎两种胎质;胎骨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等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其中胎质疏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堆脂,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黄、深浅米黄多种。釉面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纹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如铁线,两者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凝聚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如肤微汗只感。器物口沿多精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除“官窑”外,是为宋代瓷器一绝。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为“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而器型的大小,则决定支钉多少。有些器内留有不等的支钉痕,采用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器型有贯耳瓶、八方杯、壶等,均为宋代初期所盛行。

何伯说:“至于何谓“宋哥”?何谓“后仿”,就必须要深入分析了解。例如明清以来仿哥窑器很多,大部分都是景德镇所烧制。尽管是工艺精美,但较之宋哥却欠缺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他还表示,若要对宋代哥窑器物有所全面认识,必须要做到唯物辩证,用传统的目测加科学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最具说服力的。

可引酒换月可插花弄影的梅瓶鉴赏


元代 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

关于梅瓶,一般人都以为是插花用的,但最早都是用来储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储酒需要,所以有盖密封。梅瓶之型,出现于唐宋,宋代又称“经瓶”,样式一般是小口、短颈、丰肩、收腰、瘦底,肩部丰满,往下逐渐收束,类似美人肩腰,挺秀俏丽,具有特别的审美韵味,也是瓷瓶中格调最为高雅的器型之一。说起梅瓶的收藏,桂林博物馆的梅瓶收藏当为全国之冠。时至今日,梅瓶作为古董瓷器中的一种高贵器型,尤其是清三代的各类梅瓶,尤受收藏者的青睐。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景元(一)——亚历山大瓶与元青花诸器名藏”,一方“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以1667.5万元成交。这方元青花梅瓶,曾经在上海参加过预展会,整器高45公分,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花朵妍美饱满,枝蔓舒展轻盈;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美中不足的是,这方梅瓶青花发色不够浓艳。难得的是,此方梅瓶带有覆杯型盖,外绘六瓣覆莲瓣纹。这类带盖的元青花梅瓶传世极为罕见,大抵是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原盖大多破损或是丢失。据考,存世所见以牡丹纹为主题纹饰的元青花梅瓶一共十件,其中顶盖齐全者仅有四件。

明嘉靖 青花双龙戏珠带盖梅瓶

此方梅瓶也是系出名门,原先为香港收藏家徐展堂所收藏。笔者还注意到,此件梅瓶八年前曾经在北京一秋季拍卖会上亮过相,以1568万元成交。八年以后,仅增值了百万元,如果考虑通胀等因素,算是一例失败的艺术品投资。

艺术品投资,讲究精品意识,此外还有就是中长线投资。一般来说,八年是艺术品很好的投资周期,能够体现其保值增值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市场景气度变化等等。八年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正是人气鼎盛的时候,据统计,2010年度中国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共诞生了至少18项亿元纪录。时过境迁,如今虽然亿元艺术品在拍卖市场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市场景气度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方元青花梅瓶就是一个缩影。其实,艺术品从来就是救贫不救急的。

插花用的梅瓶

梅瓶样式一般都是小口、短颈、丰肩、收腰、瘦底,肩部丰满,往下逐渐收束,类似美人肩腰,挺秀俏丽,具有特别的审美韵味,也是瓷瓶中格调最为高雅的器型之一。关于梅瓶,一般人都以为是插花用的,为何会有瓶盖?其实,梅瓶最早都是用来储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储酒需要,所以有盖密封。梅瓶之型,出现于唐宋,宋代又称“经瓶”,其名称据说与当时朝廷盛行的经筵制度有关,当时专门的经筵官定期向皇帝讲读群经及史书,由此派生出经筵用酒,装酒的就是这类瓷瓶。当时,各大窑口都有类似瓷瓶制作,但工艺都非常精美,不同于一般民窑粗瓷。如浙江省松阳县博物馆藏有一方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带盖经瓶,系在松阳横山村南宋庆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出土。宋代磁州窑梅瓶偶见腹部开光书写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样,就充分说明了其储酒功能。

南宋 龙泉窑 青釉弦纹带盖经瓶

梅瓶之称流行,源自民国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其实,至少在元代就已出现梅瓶之称,如元代陆文圭《题索句图》中有句:“梅瓶无香,茶鼎无烟。”但是,梅瓶一直到明代还是以储酒使用功能为主。1983年5月,桂林明代嘉靖第十代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中出土了一个青花双龙戏珠带盖梅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更形象的证明是,1972年桂林市东郊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明宣德年间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描绘有高士骑马及仆人相随,仆人肩挑的一头是竹编的三层食簟,另一头就是一只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谓瓶中之瓶。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博物馆的梅瓶收藏为全国之冠,藏有各类明代梅瓶300余件,大多数是从市郊尧山的明代靖江王陵出土的,其中250余件是青花瓷梅瓶,大部分都是带盖的,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居全国之冠,因此有“梅瓶之乡,桂林一绝”的美誉,这与当时桂林酿酒业的发达密切相关。

明宣德 青花携琴访友梅瓶

梅瓶用于插花,由储酒变身风雅之物,可能要在晚明以后。至少在明代文人的记载,或是当时的图绘中,还没有出现插花用梅瓶的景象,当时流行插花的瓷瓶还是以胆瓶多见。估计是到了晚明以后,文人们发现此瓶用于插花最为妥帖,所以其储酒的本来功能渐渐被异化了。到了清代,所谓梅瓶几乎未见还有置盖者,其原来酒瓶功能完全异化成为花瓶,成为博古清供的陈设品了。

清康熙 豇豆红釉梅瓶

清乾隆 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时至今日,梅瓶作为古董瓷器中的一种高贵器型,尤其是清三代的各类梅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身价不凡。2012年10月,一件乾隆官窑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亮相北京一秋拍会,俊秀稳重,端庄大方,发色鲜丽,绘工精细,五条龙纹神态各异、各有千秋,最终以9775万元高价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内地瓷器拍卖最高成交记录。

名瓷欣赏—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名称】: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在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造陶瓷的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哥窑盘(宋)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灰陶大酒尊(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晚期 灰陶大酒尊

口径30厘米 高59.5厘米

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有酒神庇护的大口尊

此尊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的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口大腹深,底部尖突。外表呈灰色,遍饰篮纹,在腹的上部刻画一组图像,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似飘浮的云气,又像是一弯新月、一簇火焰。有人说这组图像是古代的“图腾”,但多数人认为是酒神的形象。

史前豪富者的酒具

这种大口酒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重器之一,一般都发现于大墓之中,且数量极少。这说明一般的氏族成员是不能用这种器具酿酒的,只有地位较高的人才能使用,尤其是刻画图像的大口酒尊,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更有意思的是,凡随葬大口酒尊的墓葬中,都同时随葬丰富的温酒、斟酒和饮酒器具,反映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们对酒的喜爱和占有。

陶文——文字的雏形

一般来说,我们只要提到文字的起源问题,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事实上,还有一种极其重要的考古发现--陶文,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陶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符号。陶文产生较早,大约距今八千年前就已出现较为成熟的陶文,山东省丁公遗址及其他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不断出土有章法的陶文。这说明我国文字的起源可能更早,至少较殷墟甲骨文要早得多。莒县陵阳河出土的这件大口尊的上腹部,刻有一个极有意思的符号,或称"刻画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汉字萌芽时期的产物;也有学者考证,这件大口酒尊上刻画的图像,就是滤酒图或酒神像。将这些神秘的图案刻画在酿酒尊的外表,寄托了大汶口文化居民对酒虔诚的希望和祈求。当时人好酒,当然希望能酿出多而美味的好酒。然而,由于酿造技术的局限,稍有不慎,就会使发酵的酒醪变酸。所以,当时人就觉得,在冥冥之中应有神灵在主宰着从粮食到酒的变化过程。为了确保能酿出美酒,人们便将想象中的酒神图像刻在酿酒器具上,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保护,赐给他们美味佳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