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伊派瓷砖 > 导航 >

瓷器的南派和北派

瓷器的南派和北派

伊派瓷砖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南定瓷器鉴别特点

2020-11-24

伊派瓷砖。

在中国,瓷器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瓷;北派——以刑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河北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绘而着称。

陶瓷彩绘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源于景德镇。早期的唐山陶瓷彩绘做工粗糙,瓷味甚浓,工艺特点明显。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唐山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玉兰瓷和白玉瓷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骨质瓷的兴起,都把我国的白瓷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唐山陶瓷彩绘业也发展迅速,与景德镇以青花为主的彩绘有了极大的区别,新彩为主的手绘和独具唐山特色的喷彩瓷构成了唐山彩瓷的两道风景。

两地彩绘的区别显而易见,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技法完备成熟,到了现代虽有创新但始终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而唐山的陶瓷彩绘却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再者地近津京,津京两地的书画家的不断介入,使陶瓷彩绘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较适合对中国画的表现,所以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唐山艺术陶瓷画味十足的原因。有人说陶瓷彩绘就得有瓷味,这也不无道理。现代的唐山手绘陶瓷大都是中国画的复制,画味太浓而瓷味太少,创新之作寥寥。

传统的瓷画形式朴实,并具有装饰性,但是过于陈旧,缺少神采,无时代感。而纯中国画的复制虽然有韵味,但总是感觉和纸画有一定的差别。怎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韵味,且有陶瓷特点的作品,是摆在现代陶瓷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和开发了一些创新的作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这是艺术生命之所在。陶瓷彩绘也是一样,正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把中国画元素带进陶瓷绘画中一样,现代艺术理念也必将走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它的兴衰不可能不受市场之左右,从六七十年代唐山喷彩陶瓷和八九十年代陶瓷壁画的兴衰便可见一斑。至本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改变,中高档艺术陶瓷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也说明了这一点。WwW.taOCi52.coM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装饰艺术来美化,现代陶瓷艺术更需要有一方滋润的沃土。盛世到来,这是陶瓷艺术和陶瓷工作者的希望,愿陶瓷工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贡献。

编辑推荐

中国陶瓷器的南派与北派


青瓷

白瓷

在中国,瓷器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瓷;北派——以刑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河北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绘而著称。

陶瓷彩绘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源于景德镇。早期的唐山陶瓷彩绘做工粗糙,瓷味甚浓,工艺特点明显。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唐山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玉兰瓷和白玉瓷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骨质瓷的兴起,都把我国的白瓷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唐山陶瓷彩绘业也发展迅速,与景德镇以青花为主的彩绘有了极大的区别,新彩为主的手绘和独具唐山特色的喷彩瓷构成了唐山彩瓷的两道风景。

两地彩绘的区别显而易见,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技法完备成熟,到了现代虽有创新但始终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而唐山的陶瓷彩绘却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再者地近津京,津京两地的书画家的不断介入,使陶瓷彩绘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较适合对中国画的表现,所以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唐山艺术陶瓷画味十足的原因。有人说陶瓷彩绘就得有瓷味,这也不无道理。现代的唐山手绘陶瓷大都是中国画的复制,画味太浓而瓷味太少,创新之作寥寥。

传统的瓷画形式朴实,并具有装饰性,但是过于陈旧,缺少神采,无时代感。而纯中国画的复制虽然有韵味,但总是感觉和纸画有一定的差别。怎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韵味,且有陶瓷特点的作品,是摆在现代陶瓷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和开发了一些创新的作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这是艺术生命之所在。陶瓷彩绘也是一样,正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把中国画元素带进陶瓷绘画中一样,现代艺术理念也必将走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它的兴衰不可能不受市场之左右,从六七十年代唐山喷彩陶瓷和八九十年代陶瓷壁画的兴衰便可见一斑。至本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改变,中高档艺术陶瓷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装饰艺术来美化,现代陶瓷艺术更需要有一方滋润的沃土。盛世到来,这是陶瓷艺术和陶瓷工作者的希望,愿陶瓷工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贡献。

唐代瓷器的对峙局面南青北白(一)


瓷器发展的过程,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过程。古人在烧造瓷器时,不停地想把它变白。早在北齐的时候,就出现了白瓷杯,但釉厚的地方还闪着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非常现代,一千五百年前的杯子放在眼前,看着跟现在生产的一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霸主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因。后来无论什么瓷器品种出现,都跟白瓷有关。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这就是南青北白。中国南方以青瓷为主,中国北方以白瓷为主,这是唐代整个瓷器的局面。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政府缺铜。经济一发展,金融首先就要跟上,货币就要跟上。中国的钱是计重制,按重量算,铜都要用来铸钱。从铸造开元通宝开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铜,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国家要用铜做钱,使国家的经济能够高速运转。政府的禁铜令逼迫瓷器迅速发展,原来是用铜来做碗,不让用铜了,只好用瓷器,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唐代的"茶圣"陆羽写过《茶经》,开头一句"南方有嘉木","嘉木"指的就是茶树。陆羽对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一个评判,"南青"就是越窑,"北白"就是邢窑,南越北邢。陆羽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他认为由于这三条原因,邢窑都不如越窑。陆羽是湖北天门人,他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对两种瓷器做出一个判断。如果陆羽是北方人,那肯定反着说了,"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不如邢。"

其实邢瓷和越瓷这两大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没有高下,每个品种的审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高,堪称并驾齐驱,没法说哪个高哪个低。诗歌中有很多描写,比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瓯》,茶瓯,就是茶碗。皮日休这么写:"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造瓷器,这瓷器像月亮一样,像云彩一样,就是漂亮,都说得比较虚。但还是有人做了很客观的评价,认为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够烧造很好的瓷器。

唐代瓷器的对峙局面南青北白(二)


南青-越窑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主。越窑的范围主要指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等。古代瓷器大多是以当时的行政区域加上窑口的名字命名,比如越州产的瓷器就叫越窑。

最早期的越窑有点儿偏黄,那个黄是绿里透黄,有点儿像我们吃的红糖的那种糖黄色。在故宫收藏馆里有个越窑的青瓷注子。所谓"注子",就是执壶,小口。执壶是现在的名称,唐代记载里就叫"注子",也叫"偏提",偏着提着。注子是由鸡头壶逐渐演变过来的,它做起来比鸡头壶省事。当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跟内心感受相关的东西就要去掉,否则做起来就麻烦。做一个鸡头壶的时间,可能做出十个普通的壶了,经济需求一大,很多觉得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去掉了。

五代越窑的壶,长流是指瓷器中的壶嘴部分,专业术语叫"流",流水的意思。唐代由于受工艺限制,壶嘴都特别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以后,壶嘴就加长了,叫"长流"。这条规律不可逾越。唐代一把长流的壶都没有,都是短流,因为受工艺限制,烧不成。

早期的壶不是茶壶,都是酒壶。有些展览会上把一些唐代的酒壶拿出来作为茶具展览,这是不对的。当时喝茶不用这种壶,我们今天喝茶的方式是明代以后才确立的,宋元以前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北白-邢窑

邢窑在今天河北省管辖区域内,唐代为邢州所管辖,囊括了十一个县。邢窑的白瓷和广东肇庆的端砚,非常有名,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人,都在使用,可见当时的产量非常大。

邢窑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盈是唐代的大盈库。唐代大明宫的遗址里出过残片,上面就写着盈,可见当时皇宫都在使用。盈字款邢窑白瓷是皇家御用瓷器。开元天宝年间,号称开天盛世,国库都比较充盈。大盈库,严格说来不是国库,是皇上的私库,每年这里进来很多钱以及各种宝物。当时这种盈字款的瓷器,也就入了大盈库。这些东西供皇上赏赐、送人。邢窑中还有翰林院专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窑中非常重要的品种。

南 北 朝 (公元420到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 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中国南北瓷都介绍----南佛北唐


嵌镶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风和日丽,人杰地灵。城区、石湾、顺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无愧于共和国重托的自信和豪迈,走向繁荣,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

历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曾有过商业鼎盛,街市繁华的辉煌;曾有过“南国陶都”、“南国红豆”的美誉。

然而,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东方古国的大门,佛山亦曾历经百年离乱,百年求索,百年抗争。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抹去祖庙的积尘,扶正梁园的断垣,佛山人民勃发鼎新革故的活力,创造了且还在创造着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联合国评定的全球98个人类住区优秀范例城市之一;全国“十佳工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洁净城市”、全国“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犹如一束束报春花,佛山人以其传统的勤劳与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瞩目未来的气魄与胆识,编织着繁花似锦的明天。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召唤,佛山没有褪尽千年文明的荣耀,并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的对接。一个科技振兴、繁荣富庶、文明进步、整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将崛起于珠江之滨,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纬22°38′-23°34′,东经112°22′-113°23′之间。距广州、江门、中山、肇庆、珠海、东莞、清远等工商业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离香港、澳门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临近海洋,温暖多雨,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发育红壤、赤红壤,有少量黄壤,平原则为水稻土、堆叠土。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属和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产资源等。

三人口面积和区划

1998年,佛山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4.98万人(非农业人口达139.8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万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总数为14.3万余人)。佛山属广州方言语系,有汉、蒙、回、壮、苗等19个民族,汉族占99.97%。历史上佛山曾属番禺、南海、广州管辖。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镇为市建制,称佛山市;1958年设立佛山专区,辖佛山、江门、石岐3市和中山等13县;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辖14个县(市);1983年6月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1985年以后,所辖区域全部划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佛山市现辖城区和石湾区,代管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为县级市),目前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四佛山石湾

石湾--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灿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quot;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山——北方瓷都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北京、天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唐山市位于东经117度31分-119度19分,北纬38度55分-40度28分,毗邻京津、南临渤海,北靠燕山,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全境东西广约130公里,南北袤约150公里,西距北京180公里,西南距天津120公里,东距秦皇岛125公里,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90平方公里,海岸线196.5公里,市区中心南距渤海40公里。唐山市位居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自西、西北向东及东南趋向平缓,直至沿海。北部和东北部多山,海拔在300-600米之间,最高点为迁西县北部的八面峰,海拔812米;中部为燕山山前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南部和西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海拔在15米至10米以下。唐山虽临渤海,但属于暖温带,又受典型的温带季风影响,因此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产品品种、花色达数千种,年产日用瓷1.8亿件,其中80%以上出口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覆盖星级以上宾馆、饭店近2000家;卫生瓷年产350万件,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工业特种陶瓷2500万件;釉面砖1090万平方米。唐山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础工业发达,生产陶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03年,到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被世人誉为"北方瓷都"。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陶瓷人。

中国陶瓷发展史 南青北白的对话


陶瓷史家讲到唐代的瓷器生产,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南青北白”。

从陶到瓷的质变,标志之一就是瓷胎上施釉。自打商代出现原始瓷,淡绿色的青釉一直占据瓷釉的主流。这种玻璃质的透明釉经过两千年的历练,质地越来越纯,色彩越来越青翠。到了唐代,浙江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经称得上炉火纯青了。大约在公元6世纪的北朝,出现了白釉的瓷器。起初的白瓷釉色中泛着青灰,直到唐代,河北邢窑烧出如银似雪的白瓷,才真正有了一个新品种跟独霸“瓷坛”的青瓷对上话。这个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大宗产品是青瓷,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则擅长烧制白瓷。“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正是当时中国瓷器生产局面的形象概括。

与越窑青瓷抗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始烧于东汉的越窑,到唐代已经积累了六百多年经验,青瓷制品精致得堪称工艺品。无论小巧的茶盏、粉盒,还是高大的瓶、壶、罐,都做得造型周正,线条秀美,釉色如一汪湖水般青幽含蓄。到了晚唐,更烧制出青瓷极品“秘色瓷”。诗人们激动地称它为“越泥似玉之瓯”。

越窑青瓷虽好,毕竟是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产品,而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则是促使文化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时出现的邢窑白瓷,恰恰代表着一种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因此面世伊始就迅速风靡全国。当时的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内丘就是邢州一带。还有一个故事更说明问题:唐代大中初年的乐师郭道源,把十二只越窑和邢窑的茶盏摆成一排,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一敲,就奏出了美妙的音乐。能用作打击乐演奏乐曲,说明这两种茶盏质量都很高超。

可是也有不喜欢邢窑白瓷的,比如生活在中唐的茶圣陆羽。他在《茶经》里谈论各地烧制的瓷茶盏时说:有人认为邢瓷在越瓷之上,我大不以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再三地说“邢不如越”,其实另有原因。当时的茶叶加工技术比较原始,煮出来的茶水是淡红色的,而文人雅士们倡导饮茶,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追求这种“绿色饮料”带来的自然天成的氛围,包括茶叶的青绿色泽。浅红色的茶汤在白瓷盏中缺陷毕露,只有用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碗衬托才更完美。所以,陆羽褒扬青瓷排斥白瓷,并不说明它们质量的高下。

不管人们怎样褒贬,南青北白的对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要是没有邢窑打下白瓷的技术基础,以后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等等彩瓷,也就无从谈起了。

儒雅一派 静穆千秋――宋瓷艺术的复原与传承


 

陶瓷技艺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复原的宋代五大名窑作品

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发出号召,要求恢复中国古代名窑技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些陶瓷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仍然孜矻以求,追寻宋瓷远去的脚步。

内涵——摹仿的逻辑起点

宋代是我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

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在宋代臻于成熟,宋瓷之所以长久地被推崇,除了客观烧造技术当时已经成熟,以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因其中蕴含着哲学精神和道的力量。

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但目前五大名窑的复原工作困难重重。形制精美是陶瓷美的重要标志,宋瓷造型稳健、格调儒雅内敛,偶有变化亦遵循“确保和谐、追求圆满”的旨趣。今日钧瓷在复原的过程中,以突破拉坯技艺为起点,不修里外坯的螺旋纹拉坯绝技在业内赢得赞誉。钧瓷烧制中,还成功抑制高温下的釉水流动,解决了活环或崩裂或粘连的难题,其仿品比例和谐、线条流畅、轮廓优雅,既遵循宋代器物形制,又具骨感神韵。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定窑创烧于唐代,元代消失,持续六七百年,是五大名窑中烧制时间最久的窑口,以白釉瓷驰名。今人的复原中,始终围绕定窑牙白釉刻花这一传统核心技艺,强调用线和虚实处理,注重刀刻、竹划、模印,同时创新篦纹,综合运用纹样,增强了纹饰立体效果。

传统铁系高温釉中,青瓷釉、青白釉、白瓷釉和黑釉占主导,釉色力避张扬,融自然于人工。宋代五大窑器的独特魅力,与黑釉衍生出的酱色釉、油滴釉、兔毫釉和花釉等也有密切关系,宋代匠师利用铁分子的结晶和釉的流动,本色外烧出奇妙无比的色调。钧瓷的紫红、紫蓝或紫玫瑰,灿如晚霞;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定窑白瓷色质如玉;官窑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粉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的缺陷美、瑕疵美,单一瓷色与五彩斑斓交替引导审美趋向,展现着匠师的工艺、恒心和智慧。

在对宋瓷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窑变不是钧瓷的专利,秘色也不神秘。汝窑的复原中,今人采用先进技术掌控火焰温度,使用名贵玛瑙入釉,经氧化还原,呈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斑斓图景,出现不同于青、白、黑釉色,如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天青釉等色,再现了多彩的幻境。

文化——传承的永恒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和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觅得踪迹,甚至书法绘画亦可寻到发展脉络。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精神。宋瓷的制作亦受中国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以及整体把握、直观感悟、瞬间包藏等。同时,宋代理学的细致严谨也与宋瓷风格的形成有内在关联。

今人对宋瓷的研究,注重文化的传承。宋瓷造型设计上,器体连贯和谐,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儒韵潜藏其中。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推崇,让宋瓷造型和瓷色以静态美为主基调,自然淡雅中蕴含沉静。释家的精神主张则使宋瓷艺术进入空灵精妙、典雅幽远的境地,通体饱含禅的韵味。比如宋瓷流行的“过枝花”,其装饰纹样经常是一枝花从器里转到器外,典雅厚实中展现禅境。

宋瓷对单色釉彩情有独钟,青瓷极具艺术张力和市场魅力。自古陶瓷皆重青品,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深沉、优雅、含蓄是青瓷美学的境界,凝重、浑厚、滋润是青瓷的艺术特色。当下仿制的青瓷中,有梅子青和粉青釉,釉色晶莹清澈柔和,造型简约,体现了儒雅沉静的气质,而非轻浮浅薄的热烈,为大众所喜爱。定窑白瓷,以其高贵的出身,辉煌持续百余年,如银类雪是宋代文人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心境。如今仿制的定窑白瓷明快、秀丽、严谨、精巧、光挺,无论薄如蛋壳精巧剔透的薄胎瓷,抑或浑厚古雅的皇皇巨制,皆呈现出玉脂般内敛沉静的质地美。

陶瓷颜色的选择、搭配及创新变化,与技术、工艺和材料有关,更与时代审美趣味、体验和感受相关联。钧瓷曾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乳光粼粼、彩霞般的色釉,以紫色为主调,兼以兔丝纹、火焰青等其他色差色变,让人耳目一新。单色沉静与多姿多彩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色彩斑斓又线索清晰的溪流。

今天钧窑的恢复状况让人欣喜,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设备精细“分相瓷釉”技术,控制釉液分离的状态,同时把高温铜红釉烧制推到新的高峰,釉汁不流,釉面无龟裂纹,明如镜,润如玉,呈色深沉安定、庄严肃穆,似海棠初醉,颇具韵味。

境界——艺术的至高追求

艺术创造是在手与造化、心源与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某种程度上,陶艺又是触摸的艺术,胎体轮廓、涌动的形感凹凸皆因手的参与而生。艺术家面对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情思起伏,最终将其化作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得心应手的挥洒。宋代陶瓷就是在这种美学哲思中由实用走向艺术,推动并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进入更高的美学境界。

同其他中国艺术一样,中国陶瓷艺术也讲求气韵生动。陶瓷作为民族文化形态的集成,透过其器形、装饰、胎釉,可以品味其美学价值,阅读其文化承载。瓷质是“境”,通过器形、色泽等展现核心内涵,从逻辑性走向艺术性,体现骨意和韵味;瓷面是“意”,通过纹饰、釉色等体味气韵,展现内敛之美。

仿古非造假,复原的是古瓷的境界。汝窑作为官窑,以其天青釉色坐拥深沉高贵,成为宫中供品。石灰胎体取代香灰胎体后,如凝脂般的内敛品质一扫玻璃釉的虚浮。青色的幽玄和内敛,暗合宋徽宗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观。今日,汝窑执著于改进传统的釉料添加技艺,探索胎体素烧多次施釉技术,烧成温度恰到好处,仿品逼真,无论造型、线条还是装饰,透着灵气和美妙。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陶瓷具有多品类的意境,当下非遗传承人始终在寻找感觉,创造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手端的神奇。他们一方面延伸丰富刻、划、印、镂、堆塑等传统装饰技法,手随心动,象从意出,入刀犀利如行云流水,似天风海涛,实现飞动之趣。同时手、脑、心合一,借助现代工艺设备,掌控火候极致,使窑变可控,终达物我两相融合的境界。

当下,陶瓷这一中国古老的艺术,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完整的技术语言,穿越时空而异彩焕发。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关注陶瓷艺术,大批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投身创作实践,表现出不容低估的潜力。毋庸讳言,陶瓷摹仿创新的误区亦不鲜见。主要问题在于:其一,传统根基不深,营养不良又急功近利,作品形制缺少气韵格调,艺术处理主次失当。其二,作品特质弱化,母体基因丢失。陶瓷创作可师古拓今,让传统与当代文化精神融合,但在借西济东或从姊妹艺术、民间艺术吸取营养中,不能脱离基本艺术规律,割裂传统。其三,忽视写意精神,作品装饰构图欠缺和谐之美,有些作品过分拘泥于自然物态的秩序,纹样的穿插、缠绕、散点和连续等难以体现艺术家的立意要求。

汝窑之浑厚,官窑之古朴,哥窑之典雅,钧窑之绚丽,定窑之纯净,在艺术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正是今日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寂寞无闻的千百次锤炼、坚持不懈的文化追寻,曾经的宫廷重器、奢华之色,才成为了眼前触手可及的风景。

清宫御用瓷器精品南博首次亮相


红彩龙纹高足盖碗黄地粉彩描金福寿无疆纹渣斗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

里外全黄色龙纹碗盘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三四百年前的清廷,什么时候开饭,主子们分别用什么餐具,颜色、花纹什么样?都有森严的等级规定。

皇家食用器具和平常人家的饭碗有啥不同?昨天,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美食美器——清宫食用器皿展》,百余件珍贵藏品让市民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清代宫廷的“膳食”故事。据了解,该展将对外免费展览一个月。快报记者胡玉梅实习生张静文

【吃】

康熙开创小厨房

“清朝自康熙时代开始,就盛行小厨房制度,到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就整天疲于应付。”南京博物院陈列部的专家周玫告诉记者,在清朝,皇帝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清朝初期,皇帝都有固定的“进膳”时间表,但到了末代皇帝溥仪,就打破了这种时间表,只要他吩咐一声“传膳”,皇帝专用的一套器具就会送到眼前。“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戒备下毒而设的。在菜送来之前,都要经太监尝过,确定没毒,皇帝才能用。”周玫介绍说,清朝历代皇帝日常膳食的场面差别很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康熙皇帝进膳时就比较简单;乾隆帝每次进膳的菜肴一般都在四五十品以上。

黄釉是皇权等级的象征

走进南博展厅,就像走进了清朝宫廷的“御膳房”。周玫说,这一百件藏品是从南博馆藏的20多万件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有63件御窑烧制的瓷质食用器具,20多件玉质的,还有一些是铜胎画珐琅。

刚走进去,一个口径40厘米的金黄色海碗就展现在众人面前。它的周边,还有一些黄釉盘。随着展厅的推进,黄色逐渐变少,进而出现了花纹,仔细观察,这些碗、盘上都爬满了龙纹。

同为宫廷用具,为什么有的是全黄?有的只有一点黄?有的一点黄色都没有?周玫神秘一笑,她带着记者转了一圈,“这个黄釉盘是全黄釉的,为皇帝、皇后、皇太后专用。这个盘乾隆皇帝曾经用过,而这个外黄釉内白釉盘,则是皇贵妃用的。再看这个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盘,是康熙的贵妃、妃子们用的,还有这个青花地黄彩云龙纹碗,是妃嫔们用的。”

据了解,在清代,黄釉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黄釉作彩,及至没有黄色,等级规定非常严明,不得簪越。

【喝】

慈禧喝茶视季节选盖碗

喝茶是清代皇帝们都喜欢的。据说,乾隆一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时定量,从不间断。而乾隆之子嘉庆皇帝也是一个爱茶的主,南博的展厅内,展示了康熙、乾隆、嘉庆等用的盖碗。其中嘉庆用的盖碗上还有他亲自题的诗。周玫介绍说,这样有皇帝御诗的盖碗比较稀少,价值连城。

展厅的一角,还展示了两个特殊的茶托。“清代皇宫中的茶托多是金、银、铜胎烧制的,制成圆形、荷叶形、莲瓣形、元宝形等。1862~1874年,慈禧太后用茶具到了极致,她饮茶视季节选用盖碗,冬季饮茉莉花茶时,用黄地白里万寿无疆瓷盖碗,这种碗胎薄如纸,瓷面光洁均匀,造型纤秀精巧,纹饰五彩缤纷。到了夏季,慈禧太后喜欢用白玉金盖碗泡金银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盖为黄金四层塔状,淡淡的茶汤与白玉、黄金相互映衬,显得清晰明快、清爽宜人,衬托出品饮者的高贵身份。”

十二月花卉杯是无价宝

酒,在清代皇宫中也是不可少的。在展出的珍品中,还专门陈列了祭祀盛酒用的“黄釉海碗”,以及青花梅瓶等等,工艺异常精湛。

展品中价值最高的当属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记者发现,这套花卉杯共有12件,每一个杯子上都有不同的花纹,一月份是水仙花,二月是迎春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工作人员介绍,“12件为一套,也叫十二月花神杯,杯的一面是花纹,另一面则配了对应的唐诗。杯底还写着:大清康熙年制。这套杯子只有在重要宴会上才会使用。几年前的一次拍卖会上,类似的一套花卉杯拍到了上千万元。现在,这套杯子已经比几年前更珍贵了。”

【吐】

“垃圾篓”非常精致

皇帝们吃剩的骨头、鱼刺吐在哪里?在展厅内,记者看到了雍正使用过的炉钧釉渣斗,这个渣斗通身深蓝色,腹部鼓鼓囊囊的,看起来有点像被压扁的小痰盂。周玫说,这是清代皇帝、妃子们专用的“垃圾篓”。“你看这个渣斗,看起来很小,也很精巧,现在几乎找不到了。”

据了解,皇帝、妃子们将渣斗放在桌上,吃剩的食物渣滓就吐在里面。明清两代的渣斗也被放在床边和几案上,用来放微小的废弃物,后来用途渐渐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起来。

幕后:皇宫珍品劫后余生

“展示的这些文物,最早来源于热河、奉天两大行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是如何流传到南京博物院的?

说起这“背后的故事”,周玫很是感慨。她说,1911年宣统帝退位,民国政府全面接收故宫文物。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学者们对故宫文物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但是,时逢乱世,故宫文物便开始了其漫长的南迁之路。先是从北京到上海,然后又到南京,接着又辗转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再次迁到南京。南京博物院作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传承者,收藏了较多的宫廷旧藏,其中20余万件瓷器中的绝大多数是清代官窑瓷器。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盛世昌南 完美品质开创瓷器工艺“新纪元”


瓷器,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国在世界的代名词。它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举世公认的工艺精华(青铜器、宋瓷、明清彩瓷被称为中国三大工艺精华),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礼(茶叶、瓷器、丝绸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礼)。

近些年来,瓷器市场逐步繁荣状态。在缤纷的瓷器世界,有一颗专注于高档礼品陶瓷研发和销售的明星:盛世昌南有限公司。该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盛世昌南控股有限公司下辖北京盛世昌南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深圳盛世昌南国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华南营销中心、景德镇盛世昌南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四大机构组成。

盛世昌南余经理

盛世昌南的“掌门人”许荣才先生对陶瓷行业的痴迷已有30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小作坊”式的餐具陶瓷厂到如今国内一流的专业化陶瓷研发、生产公司,许荣才的盛世昌南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瓷器的复兴历程。

这些年来,盛世昌南人始终不渝德致力于恢复中国两千余年的陶瓷文化,大力收集和整理中国陶瓷文化遗产,着眼陶瓷古法和传统御窑工艺,泛寻民间巧匠与工艺技法,并依托中国陶瓷技术水准一流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将陶瓷古法技艺与现代先进工艺有机融合,在昌南古瓷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极具领先性与前瞻性的陶瓷技法,屹立于中国高端陶瓷的前沿。该公司研制的产品先后获得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特等奖,第五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金奖,获得国家各大专利数项,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并成为文化部、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官方指定礼品。

 2件“小事”定夺瓷器乾坤

在中国,凡事要讲究“背后的故事”的。其中,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是最主要的部分。最近几年中国综合竞争力、消费水平和出口额等的提高,中国风的大事流行,促使很多原本已趋于边缘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开始“恢复元气”。在中国风兴起的大潮中,不乏坚持自己独立风格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者,盛世昌南便是其一。

自故事成立以来,盛世昌南就一直努力在做的两件事。一,专注于做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工艺:盛世昌南这一品牌,无论从客户的认可度还是从口碑来讲,它都是深受大家信赖的一个品牌。是盛世昌南的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走进它,拥有它,关爱并支持它。二,传播茶文化,为人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每天的大鱼大肉,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无规律生活作息,比如熬夜、通宵(多为年轻人),更会拖垮你的体质。此时喝茶就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喝茶的好处很多:能补充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针对“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有防止作用;抑制细胞衰老,抗老化;针对爱美女性,有减肥和美容效果;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盛世昌南不只是“卖瓷器”,它们更多的是将瓷器文化与现代的生活观念相结合,通过现代的尖端工艺来传承经典传统文化,服务于人们的高品质生活。

3种视角打造市场“无敌”团队

如今的市场风云异常激荡,各行各业竞争都很激烈,瓷器亦不例外。再问道盛世昌南是如何从瓷器大军中脱颖而出时,销售部余经理告诉编辑:本着良好的可持续的竞争心态去努力是最基本的。

恶性竞争,劣质产品在陶瓷市场泛滥成灾。盛世昌南却是“不染凡尘”的:专心做自己的文化,专注研发自己的工艺(这是盛世昌南能够成为一个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高档陶瓷茶具的设计、工艺、生产等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该公司还联手中国陶瓷技术水准一流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自主研发出极具领先性与前瞻性的陶瓷技法,屹立于中国高端陶瓷的前沿。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皇室级”瓷器:四朝三釉皇家瓷,便是众多名门最代表性的奢华工艺品之一。皇家瓷则是将宋元明清四朝三种最顶尖的工艺技法集于一身,并揉和自己独创的手绘五彩云龙及浮雕金工艺,在同一高温下烧制而成,其难度之大,旷古绝今。

在皇家瓷的研制和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这家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陶瓷研究机构,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研制专用瓷器,在这次皇家瓷的研制过程中从技术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并提供全程工艺监制。

高品质的产品都是能经得起推敲和打磨的。盛世昌南的瓷器,从制作设计稿到开模,打浆、练泥,再到施釉,釉烧,釉上装饰,彩烧,每一关都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层层把关,不管是哪个方面,哪怕是一点的不合适,都会被打回。因此,不良品绝对流不进市场。正是这种“台企”严格的管理风格,铸就了盛世昌南的一贯好品质。国际顶尖的工艺,加上全体职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出来的必然是值得信赖的质量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品质。

在营销策略上,盛世昌南走的是礼品团购的渠道。不管是最传统的经销商营销策略,还是继续拓展的黄金渠道,抑或占领终端市场建立自营店,盛世昌南始终在摸索在创新在积极有效地占领市场。盛世昌南始终秉承品牌企业原则,担负起品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让客户感受到他们既不孤立又不孤单,因为有盛世昌南在他们身边协助和支持着。

6大品牌开辟陶瓷工艺“新纪元”

作为专业化的高档瓷器研发和销售企业,盛世昌南拥有6大系列品牌产品(四朝三釉-皇家瓷、四朝三釉-限量版皇家瓷、龙瓷、金工瓷、一品宫瓷、盛世青花)100余种单品。6大品牌各有千秋,在同类才瓷器中个个独领风骚。其中一品宫瓷包括,六合同春、遇兔呈祥、吉祥天佑、一品牡丹、一品仙鹤、一品麒麟。

一品青花系列,采用皇家型制,御窑陶瓷技法,胚薄器润,古例仅限皇室专用;国画的写意与西洋美术的严谨有机融合,笔触似花似叶似蕊,暗合道家“有无相生”之相,意韵浓厚,情趣非凡,又不失宫廷气度。是中国皇家陶瓷研究的又一崭新成果。

如若江南婉约女子一样清新可人的“六合同春”瓷器,可谓名门闺秀:在她身上再现了圆明青技法,并依据朗士宁画风,借鉴了达芬奇手稿的几何分割手段,在中国传统的六合数理基础上,六六分割,吉祥之意溢于言表;六合者天地四方,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合即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在原材料选择上,“六合同春”瓷器选用的是景德镇优质高岭土,具有瓷土硬度高、耐火性强、能承受高温烧、烧制过程不易变形的优势。同时,该产品的原材料还运用了最新研发的“浮雕珍珠釉”为釉面装饰效果,以突显釉面耐磨,圆润、细腻,立体感强等优点。更具含金量的是,该产品采用了千足真金——金饰纹样的黄金含量达12%,部分高达18%(达到国际同行业高含金量水平),从而保证金饰纹样的光泽经久不褪。

“六合同春”瓷器的诞生,重写了瓷器工艺的新纪元:采用浮雕青花珍珠釉——最新工艺技法,确保瓷器面洁白明亮、圆润细腻,青花纹饰立体感强、色彩层次鲜明,以提升它的档次。此外,盛世昌南独家研发的浮雕金技法色釉浮雕金,也在“六合同春”现身。该技法突破传统粉彩无法加金复烧的难关,采用釉色通体一色、色彩鲜艳动人,金饰纹样色彩亮丽、层次鲜明,高雅美观。

此去经年,盛世昌南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中国陶瓷文化,让昔日的陶瓷王国重显荣耀,让盛世昌南的陶瓷精品值得代代相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