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德化窑瓷塑造像精品赏析

德化窑瓷塑造像精品赏析

德化瓷器鉴别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佛造像

2020-11-26

德化瓷器鉴别。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戴云山麓,盛产优质的瓷土。德化白瓷胎釉中的氧化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含量高,烧造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胎质致密,釉色洁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且光滑如玉,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

明 白釉溥及鱼人款坐岩观音像

高23、宽16厘米。观音头戴风帽,发梳高髻,顶有化佛。面庞长圆,神态慈祥。身披广袖长衣,袒胸饰莲花璎珞,腕戴玉镯,右手扶膝,右腿屈起,左腿盘掩,跣足呈跏趺状坐于镂空岩石之上。里外施白釉,身中空。背上部钤“何朝水”篆书葫芦形印章款,下钤“溥及鱼人”四字篆书方章款。

明代烧造的白釉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晶莹如玉,被誉称为“中国白”、“象牙白”。清代除烧白瓷外,还烧制青花与彩绘瓷器。德化窑产品精美,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特色鲜明。德化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一项重要的收藏,不仅有清宫旧藏的德化精品,还有一部分收购入藏的。

明 白釉渡海观音像

高45.2、宽12.7厘米。观音头梳双层螺式高髻,插如意花簪。弓形眉,双目微启,嘴角略带笑意,面容端庄恬静。身披广袖长衣,袒胸饰璎珞,腕戴玉镯,双手前伸,左手轻提衣角。下着长裙,跣足立于波涛之上。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身中空无釉,釉色乳白泛灰。

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胎体细密,透光度好,釉色纯净。以白色为基调,摒弃彩饰,更强化了作品不同凡响的超尘境界,使其在明代众多佛教题材作品中,独具风韵。福建德化在明代晚期出现了以何朝宗为首的一批瓷塑艺术工匠。这件作品背后印有“何朝水”、“溥及鱼人”款,说明此像为何朝水的作品。何朝水是当时具有很高成就的艺术工匠。他的作品质感突出,注重神情刻画,具有超凡绝俗的气质。

明 白釉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像

高48、宽14厘米。观音头披风帽,顶有化佛。长圆脸,五官端庄恬静。腕戴玉镯,双手交于腹前,跣足立于波涛之上。釉色厚润,衣纹自然流畅。背后钤“何朝宗”三字篆书葫芦形印章款,款下刻楷书“奉佛弟子张胤清拜塑”。此件观音与何朝宗其他作品相比略显粗犷,或是一件受朋友之托的应景之作。

明 白釉观音像

高25.4、宽14.5厘米。观音螺发,插簪子,面部丰满,双目微闭,两耳垂肩,神态端庄。罩大披肩,披肩下为袈裟衣。坦襟露胸,胸前戴莲花璎珞。腕戴镯,左手持经卷,右手挽念珠,跣足盘坐。

此观音造型、神态自然庄重,超凡脱俗。线条洗练流畅,衣带飘拂洒脱,有随风飘动之势。洁白的釉色,更增添了观音像的神圣感。

清 白釉骑狮观音像

高19、宽13.7厘米。观音头戴风帽,长圆脸,弓形眉,眼睛微睁,神态怡然。身穿袈裟,下着长裙,袒胸佩戴项饰,手足不外露,呈跏趺状坐狮子座上。狮子卧于岩石之上,卷尾吐舌,一副乖巧安静的神态。通体施白釉,身中空无釉,釉色白中泛青。

清 白釉坐岩观音像

高19.7、宽14.7厘米。观音头披观音兜,佩戴如意形发饰。长圆脸,双目低垂,眼窝圆形,口鼻娇小端庄。双手拢右膝,衣纹自然流畅,左腿盘掩。镂空岩石座低平,上放经书一册,身中空,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

清 白釉观音像

高19.8、宽18厘米。观音头戴风帽,发髻高挽并涂黑彩,发丝根根毕现。脸长圆,弯眉细目,鼻梁挺直,樱桃小口,面相端庄宁静。身披广袖长衣,袒胸饰璎珞,腹部中间衣带交结。右手扶膝,左手自然垂放。左腿屈掩,跣左足跏趺状坐于蒲团之上。身中空,胎体厚重坚致。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底面有后加封闭空心用的锦布。

清 白釉童子拜观音像

高26.5、宽13厘米。观音长圆脸,弓形眉,双目微睁,神态怡然。右臂搭在右膝上,左手执长颈莲蕾,跣足游戏坐姿。莲蓬座出于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座腰雕刻莲花和荷叶。观音的左侧,江水卷起一叶莲蕾状小舟,有童子站立其上,双手合十,神态凝重,头微侧向,呈礼拜状。通体施白釉,身中空无釉,釉色白中泛黄。

这种头戴观音兜或者身披披风的观音造像以及弓形眉与下脸睑组成的圆形图案,无疑是晚明时期观音造像常见的式样。由于唐代以后,汉地造像逐渐衰落,而晚明时期以石叟和何朝宗为代表的匠师们在造像方面却取得了较高成就,所以这一时期的造像对后世影响很大。目前看来,有清一代的汉地观音造像几乎都多少受到了这一时期造像风格的影响。此像釉色泛黄,观音形象处理仍据明代遗风,然童子拜观音题材更多见于清代德化窑制品中。

明 白釉关羽像

高31.6、宽11.5厘米。关羽身着官府,头戴风帽,面庞宽阔丰满,两眉微皱,双眼微眯,正视前方,嘴角微抿,八字须,端坐石凳之上,给人以不怒自威之感。

三国大将关羽一生忠义双全,历来为世人所崇敬。儒家旌其忠义,列为武圣;道教以其神勇双全武功绝伦,表旌为三界伏魔协天大天尊;佛教将其尊为护法伽蓝尊者。在民众观念中,关公是战神、保护神、驱邪神、武财神和义气神,地位较高,故此关羽是德化窑瓷塑艺术的常见题材之一,其面孔塑造多神态威严,具有降妖伏魔之法力。

清 白釉关羽像

高26、宽13.7厘米。关羽头包巾,束巾缯带垂肩,卧蚕眉,丹凤眼,脸颊及唇周围有几处洞孔。内穿铠甲,外着长袍,腰系玉带,足蹬靴,一派威风凛凛的气概。汉族一般讲究宽袖大袍,关羽作为武将,作战打仗需要手臂活动方便,故特意在袖口处制作束襻,可将宽大袖口别进袖口之中。此像为前后模制,合模后局部再进行精雕细琢。

关羽以美髯飘逸而著称,此像嘴唇及下颌部位所留小孔洞即可用来安装长髯。德化窑人物塑像多以真毛为须。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窑瓷塑为何多为仙佛造像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民窑之一,因窑址位于今福建德化而得名。德化窑的瓷器烧造始于宋朝,元代时就成为对外贸易出口瓷的主力军,自明代开始发展更是兴盛之至,外销规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尤其是德化窑白瓷,因其瓷质坚密、胎釉浑然一体、洁白无瑕、釉面滋润似脂而获得了“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德化白瓷器物种类繁多,尤以瓷塑最负盛名,瓷塑中又以仙佛造像为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德化白瓷烧造所用的瓷土精白细腻,因此烧出的瓷胎坚致紧实,并且白度、透光度都很好,再加上白釉匀净柔润,使得胎釉的结合浑然一体,莹白亮润如羊脂白玉一般。用这样的胎釉塑造出的仙佛像具有一种很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所以特别适合表现释道人物庄严圣洁、超凡出尘的形象。

其次,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就逐渐本土化并发展成为我国三大主要宗教信仰之一,而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亦是信仰者甚众。所以,这两个宗教的传说人物自然成为瓷塑造像的重点对象,再加上针对东南亚等佛教信仰国家的外销,德化白瓷仙佛人物造像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所以德化白瓷瓷塑中就出现了大批仙佛人物造像的作品。

德化瓷塑中白瓷观音、达摩、罗汉等塑像特别多,成就也最高。其中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明代万历年间的瓷塑大师何朝宗。他的瓷塑佛像吸收了明代瓷塑的广泛长处,并且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同时非常强调造像人物的动态神情,因此他的各类造像既具有唐代佛像的韵味,又展示出德化白瓷与众不同的凝润如脂玉的质感,在端庄肃穆之外又表现出一点平易活润,富有“人神、雅俗共赏”之意。

德化白瓷瓷塑在当前的收藏市场上仍然非常受藏家喜爱和欢迎。即使是眼下艺术品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一般品相很好的清中期以前的德化瓷塑仙佛造像基本都要大几万,不少精品器物都是以10~15万为起拍价,而明代或清早期的一些精品更是基本在20万以上,价值最高的是以瓷塑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名家瓷塑作品,很多精品都是动辄百万、千万的起拍价。对于出处、年代等其他情况相同的德化瓷塑,尺寸是很重要的一个价值评判依据。因为瓷塑的烧造难度很大,一般尺寸增加一厘米,烧造难度就要增加数个量级。因此通常来说,德化瓷塑的尺寸越大,市场价格也就要越高。

德化窑瓷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

最早开始外销瓷的专门生产和国际运销

德化窑系不仅是最早参与外销瓷贸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规模的中国外销瓷贸易,其生产地以东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窑系为主。散布在亚非等外销瓷贸易接受国的中国瓷器遗存中,都有德化窑实物,有的地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与在中国的德化窑址直接对应。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窑系产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励对外贸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设市舶司,更使身处泉州当地的德化窑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有学者考证,“宋代以来外销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摇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内的德化窑及漳州、晋江等窑就承担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销瓷贸易的主要生产任务。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宾。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历中国,约在当年的夏季到达泉州(依张星琅先生说)。拔都他的《游历中国记》中说:“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二城,乃得诸地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说虽有偏颇,但显示了德化为代表的泉州诸窑在元代外销瓷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他还说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见,中印之间的贸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大船可载一千水手和随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商客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而所有中国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二埠。以此进而推之,元时期的外销瓷贸易,很大份额也在泉州地方经营。

以东南亚为例,菲律宾专家庄良有先生说,“在菲律宾所发现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数量可观,其中以德化白瓷为最”。他发现,菲律宾发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仑遗址下层遗存一致;南宋遗存则大致与碗坪仑上层遗存有对应关系。元时期的遗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宫遗址的遗存相对应。颇有意义的是,菲律宾出土的元时期白釉花卉纹四系瓜棱形罐(元一类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完全一致(庄文《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这类资料也见J.M.ADDIS:<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虽然这类器型在德化屈斗宫地层中还没有见到,但据徐本章、苏光耀、叶文成先生证实,在碗坪仑窑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壶”标本两件,肩部和腹部印莲瓣纹和卷草纹,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个地点的信息证实了意大利这件被史称为由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去并被欧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确是元代德化白瓷。欧洲大陆的历史传说,穿越千年时空,竟然和东南亚和中国的现代考古发现相拥抱,诉说着他们来自同一个的故乡——中国德化的故事!

最早输出窑炉技术

制坯和窑炉技术在的世界传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历史贡献。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窑以外,还没发现中国各大窑系的这类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观照。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窑盛行的伞形支烧窑具,使用高12cm、直径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撑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圆盘,圆盘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圆盘,形如多级伞状,如此层叠直至窑顶,高度可达2m左右,每层圆盘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这种窑具后来传入日本,提高了产品的装烧产量。明代德化由一个个像馒头的窑室单独砌就、而又相互串联的阶级窑,也在明末清初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串窑”的始祖,使当地瓷器的烧制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直接师从德化白瓷,并于18世纪初首先试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根据奥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烦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德国的制瓷工匠被各国聘请去,传授德国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窑炉技术。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开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器产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这种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导和照亮了17、18世纪欧洲瓷业的诞生和发展之路。(刘幼铮《中国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平凡之土为高贵圣洁,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伟大桥梁。

规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实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规模是巨大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历史以来的外销瓷贸易的总数,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单体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贡献。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产品

——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产品

——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没。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开始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发掘,持续了十年。这条船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满载中国货物启程回国,同年9月12日沉没于哥德堡港区。据唐纳利(P.J.DONNELLY)说,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印尼一侧的中国海海域发掘中国清代“泰兴号”沉船一艘,除去残损的65万件,获德化瓷器35万件,由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悉数拍卖;

——2007年在阳江海域发掘的南海一号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销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号的发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窑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万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德化瓷的外销量也是巨大的。

——欧洲对华贸易中最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与德化瓷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的贸易公司。根据该公司来往信函统计,估计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等地销售。这其中很大部分应是德化产品;

——根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窑产品为主。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德化窑白瓷价格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量瓷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从其宋朝时期就开始了烧制,所烧制出的瓷器中有大量的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在明朝之后走向了繁荣时期,其中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制作工艺较为的细腻且雕刻较为的精美、纹饰较为的生动,展现出了古代工匠师制瓷工艺的水平。整体上看,纹饰较为的多样且盖面的纹饰就多达一百余种,题材较为的丰富,大多数都装饰在碗、盘、瓶等常见实用的生活用具上。发展至清朝时期出来烧制白瓷之外,还盛行烧制青花与彩绘的瓷器,具有着烧成率高,制作精美的特点。

在我国的宋朝德化窑刚起步之初,是以烧制青白釉而闻名的,其釉色偏白,纹饰上主要是以刻花、蓖划纹为主,其器物中以盒子较为的多样,有圆形、八角式和瓜棱式等,而在其盖面上大多都是通过折枝花卉的纹饰为主,具有着生动性强、美观性好的特征。

而在明朝时期则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制作瓷器胎质较为的细致,透光度较好且釉色的呈现为纯白色,色泽较为的光润明亮,在迎光的照射下会在其釉色中呈现出粉红色或乳白色的形态,也就是现俗称的“猪油白”和“象牙白”,但是其生产的主要器型是以供器以及瓷塑为主,生活用具较少。

清朝时期的德化白瓷则是在其釉层上呈现出微微泛青的形态,釉感较硬,上手感较重,主要是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这一时期的瓷器收藏价值相对而言没有其他瓷器的收藏价值高。

众所周知,德化瓷塑在德化窑的烧制历程中最为的出名,其中白瓷的观音、达摩等塑像做工尤为的精致,胎釉混为一体,不仅在其面部的刻画上较为的细腻且生动,衣纹的褶皱都有了非常细腻的描绘,并且将其人物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具有着观赏性较高的特点,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白瓷的烧制产品中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有爵杯、梅花杯、瓶、炉等常见的器物,制作工艺较为的精湛且实用性能较好,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所进行仿制的。

而在青花这一类型的器物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其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这也是德化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并且在其图案花纹上除了常见的花卉、山石之外,还有着大量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出现,将其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非常好的展现出来,收藏价值较高。

德化窑白瓷的鉴别


何为“中国白”

“中国白”产自福建德化。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德化白瓷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如何鉴别德化窑白瓷

A目视表面观察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B迎光透视观察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C釉面光亮度观察

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D从制作工艺上观察

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瓷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E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分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

一是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二是闻,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他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

三是舔,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东晋青瓷精品赏析


东晋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东晋青瓷的生产主要包括日常实用器物和冥器。其中,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包括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冥器主要包括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接下来赏析知名的东晋青瓷作品。

一、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此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二、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口径5.5cm,高15.4cm

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三、东晋羊形烛台:瓷质,长17厘米,高14.7厘米

1976年江苏省镇江市象山园艺场出土,镇江市博物馆藏。青瓷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东晋盛行,照明点在羊头上。此烛台的羊形作昂首跽伏状,羊角后弯且缠著双耳,较丰满的身躯,施以润厚的青绿色釉,别具匠心的是褐斑彩巧施于双目,神情中透出几分惊奇,而微张的口作吐舌状,仿佛咩咩有声,静中寓动,使瓷羊平添了生气。

四、东晋青釉唾壶: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东晋青釉唾壶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五、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青釉褐斑四系壶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六、 东晋青瓷博山炉:盖高10厘米,盖径10.2厘米,高20厘米,底径12.7厘米

东晋青瓷博山炉出土于浙江省上虞市,现收藏于江苏省博物馆。炉身作钵形,子母口,下连喇叭形柱立于浅盘形炉座,座把中空至盘底。器盖呈山峰状,裹外共有三层,每层起四峰。沿峰起伏刻划斜直短线和曲线。裹面两层峰下有一出烟镂孔,旁饰有圆珠纹。

德化窑


相关资料:德化窑址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祖龙宫、屈斗宫、十排岭、后窑等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碗、瓶、壶、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张寿山、何朝宗、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传播

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在非洲,基尔瓦岛的大清真寺遗址、苏丹墓地都出土过德化窑瓷,有些还被寺院镶嵌在庙宇建筑或墓柱上作装饰……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Blancdechina)。

制作工艺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雨打、风吹、日晒,从不翻动,历时30、40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评价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观世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由德化瓷塑款识看德化窑收藏价值


德化窑因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生产窑口之一。德化窑最早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唐宋年间开始兴荣,至明清而到鼎盛,以如脂如玉的白瓷著称,享有“象牙白”、“中国白”等美誉。在德化白瓷作品中,又以瓷塑最负盛名。

德化瓷塑的鼎盛在明代,以大师何朝宗为代表,其瓷塑作品胎釉浑然一体,釉色如羊脂白玉般凝润光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衣纹简洁洗练,线条自然流畅、圆劲有力。 何朝宗的德化瓷塑尤以宗教人物造像居多,受众覆盖面广,对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推动式影响。

进入清代以后,初期的德化瓷塑行业仍然非常兴盛,一直到中晚期才步入衰落。但即使是清晚期,也有不少传承德化瓷塑的优秀艺人坚持创作,苏学金就是其中典型。苏学金是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艺术风格与技法的传承者,他毕生以瓷塑创作为事业,在传统神佛造像上成就很高。其作品形神兼备,面部神态刻画细腻,衣纹线条洒脱洗练,很能再现造像人物在俗世传说中的性格特征。

当然了,在明清两代的德化瓷塑艺术领域,优秀的匠人远不止二位,只是他们的艺术特征最为鲜明、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广为后人传颂。直到今天,包括这两位名家在内的、这些出色瓷塑艺人的作品,都是藏家关注和捧爱的对象。而如果,您在收藏明清德化瓷塑的过程中,看到真品中有落“博及渔人”款识 的,您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这很可能就是个“天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作品的质量和品相来看,目前发现的明清德化瓷塑真品中,凡是落“博及渔人”款识的,都是精致上等的藏品,价格比普通瓷塑就要高一些。

其次,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是“博及渔人”款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何朝宗部分作品可能用过款识,清代苏学金的瓷塑则已经被证明印有该章。此外,“博及渔人”带有一定的祈愿性质,一些民间出色的瓷塑艺人也曾用过此款以表示自己在瓷塑艺术上的进取之心。

那么,带有“博及渔人”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就有很大可能是清代苏学金大师的瓷塑作品,也不排除是明代何朝宗大师的遗作。如果真能被证实是上述两位的作品,瓷塑自然能身价飞涨。即使不能得到明确验证,只要是明清老器物,带有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本身也是精致的上佳之作,价格也不会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窑瓷塑造像精品赏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窑瓷塑造像精品赏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德化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