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 导航 >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赏析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赏析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2020-06-01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清·青花寿纹盘

清·青花菊花纹盘

德化窑历来以白瓷著名,青花瓷器却不为人所注意,其实到了清代,这种瓷器的生产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迄令已发现这类窑址约一百八十余处。它虽不如景德镇御窑青花瓷器的典重华丽,魄力浑厚,但疏淡清新,具有民间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考古发现,明代时,德化已有釉下青花瓷器的生产。进入清代,青花瓷在技术和质料上已臻成熟,并且广泛地被采用,为德化窑青花瓷的全盛期。康熙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增,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土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得到新的发展。嘉庆、道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遂走向衰落。

清·青花柳下马纹盘

清·青花洞石纹瓶

清·青花梅竹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开光花卉大海碗

清·八角镂空青花笔筒

清·青花八仙人物盖碗

清·青花人物盖碗

清·青花报捷图盖碗

清·青花开光人物盒

清·青花福禄寿三星棒槌瓶

清·青花山水纹凤尾尊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三足炉

清·青花滨海秋日图筒炉

清·青花杂宝纹钵式炉

清·青花花卉纹三足炉

清·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大盘

清·青花五福百寿纹盘

清·青花寿桃纹盘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盘

清·青花牡丹穿凤盘

德化窑青花瓷装饰图案取材丰富,民俗性强,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陶瓷工匠们笔下涉及的题材。它突破了官窑那种繁琐拘谨的羁绊,也没有宫廷瓷器的富丽工致意味,以自然洒脱、活泼朴素见长,形成了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画风单纯朴实、粗犷大方的典型特点。

精选阅读

明宣德青花瓷赏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明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成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青花瓷的演变史——清代青花


故宫藏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故宫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故宫藏清雍正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

故宫藏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故宫藏清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故宫藏清道光青花八宝勾莲纹双耳瓶

故宫藏清同治青花折枝绣球花纹盖盒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故宫藏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


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在装饰图案上,青花瓷器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比较常见,生活气息较浓,青花瓷纹饰中既有文人高仕琴棋书画的生活场景,也有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及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及大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如莲塘游龙、晨兴半炷香、溪山行旅、携琴访友等。

这件清代德化窑青花瓷瓷盘,主题图案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取古文人雅士“携酒寻芳”及“携琴访友”之意,颇富情趣。瓷盘图中一老一少结伴而行,老者似高士,只见他神态怡然,携琴漫步徐行,旁有一儿童随行引路。老者仙逸儒雅,少者天真活泼。但见天空一轮明月高悬,微风和煦,远处群山滴翠,云雾缭绕,路旁柳树松树随风摇曳,表现出一种祥和康宁的生活和纯朴且无拘无束的乐趣,呈现给观者一幅祥和的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整幅图构图精妙,工写兼备,勾勒、渲染、点缀并用,绘画技艺娴熟,画法工稳老练,工整中见放逸,线条简洁有力,疾徐得体,细谨而不板滞。瓷盘置陈布局,精心铺排,主次分明:明月、远山、云雾、岩石、围栏、柳树、松树等笔墨概括简练。特别是人物的刻画,能撷取人物神态勾点精到,神态具尚,神形逼真,生动有趣。图画面善于利用色料浓淡散晕的多变色调,获得水墨画一样的绘画效果:笔法中浸墨韵,墨色中见笔法,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由于德化窑青花瓷钴料采用金门料与江浙料混合使用,钴料中含铁量较多,往往在聚釉多处造成崩裂现象,俗称“蚯蚓走泥纹”呈现于图画之中,成为德化窑显著的特征。德化窑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当时生产技术限制,青花瓷器胎釉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质地和青花色调的特点,大体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前期白釉质地洁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调比较肥厚滋润,蓝中泛紫,色彩浓艳,浓重处有铁锈斑点;后期白釉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色彩淡雅,缩釉处往往呈现崩裂纹。

这件清代德化窑“携琴访友”青花瓷盘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加上娴熟的绘画技巧,称得上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之器。

古代瓷器:明永乐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是明清两朝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1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传世的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主要采用苏麻离青钴料,运笔潇洒,烧造时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其自然晕散的效果颇具水墨画的风韵。而此时与阿拉伯人贸易频繁,因此永乐青花亦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的身影。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梅瓶线条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

永乐青花在继承前朝器形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烧造出了许多创新器物。鸡心碗、尖底莲子碗、大型天球瓶等就是永乐时期的创新器形。

受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影响,永乐时期还烧制出许多具有域外风格的器物,如双系扁壶、双系扁瓶等。永乐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赏析


青花瓷器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天下,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另外,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也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说》中叙述宣德青花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赏析


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窑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因胎土纯净细腻,胎料和釉料中含铁量极低,而含钾量较高,故所产瓷器呈现温润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欧洲人冠之以“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的美称。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盘、碗、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王母等。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 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为出色。

何朝宗又名何来,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何氏塑造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画,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观音,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此尊塑像通体白釉,观音舒坐,发髻高耸,眼帘下垂,身着羊肠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经,右手置于左膝上,双膝交叉,呈交腿坐态,跷足。神态肃穆,衣纹简练洒脱,由于雕塑技艺娴熟,线条洗练,深刻表现了观音超凡脱俗的神态。塑像背面有一阴文葫芦形“何朝宗”款。此尊观音应为何朝宗的代表作。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观音愈发显得如脂似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员)

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康熙、雍正、乾隆朝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釉色、彩绘、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图,分别是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八个卦象,中间以四只翔鹤和四朵袅袅上升的云气纹。碗腹下边绘一圈海水,八座仙山由海底涌出。碗心描画团花海水纹。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双圈。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说的翠毛蓝,发色十分鲜艳,有浓翠的感觉,浓淡深浅层次丰富。翠毛蓝只出现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誉为青花中的神品。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径12.5厘米,底径5.5厘米,高5.5厘米。碗内外大量施绿釉,其中间以黄、茄、白釉,各釉色发色明晰,又衔接自然,水乳交融。圈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此碗为康熙朝素三彩中难得的一件精品。康熙朝生产的素三彩有两个著名的品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国际瓷坛明珠德化窑


福建德化是一处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场,该窑以生产优质而风格独特的白瓷闻名古今中外。商周时期生产原始青瓷,唐代生产青釉瓷器,再从宋代,元代发展到明清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德化窑以其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白瓷而极盛一时,其产品曾远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德化窑白瓷在国外被誉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

德化白瓷作品,胎釉浑然一体,胎质洁白致密,釉色乳白如堆脂。透光度极佳,色泽光润明亮,有“猪油白”、“象牙白”、“鹅乳白”等美称,外国人则称之为“中国白”——中国白瓷的代表。

德化窑的白瓷雕塑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独步一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所生产的炉、觚、尊、杯、箫等仿铜器式样的瓷器,特别是典型作品梅花杯、八仙杯和瓷狮子,为民间所喜爱、所珍藏。德化白瓷雕塑久负盛名,是德化窑作品之精华所在。德化窑瓷塑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样。主要取材于民间宗教的神仙佛像,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各式动物和花鸟盆景等。

人物雕塑有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菩提、文殊、普贤、八仙、伏虎祖师、十八手准提佛、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天后、关公、朱熹、孩童等。

观音是德化窑瓷塑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明代,瓷塑作品有渡海观音、送子观音、童子观音、坐莲观音、坐岩观音等。渡海观音雕塑,头顶披巾,身着宽袖大衣,手藏袖内(有的双手戴玉镯外露,呈宝印相),立于海浪纹座上;一脚被海水遮没,一脚外露(有的双脚外露,呈游脚相),长裙随风飘扬,显得慈祥、传神。还有一种样式,头梳螺式发型,双手戴玉镯,袒露胸脯,堆贴宝相花纹饰,身着宽袖长衣,随风飘动,立于荷花波纹座上,一脚外露,一脚藏于浪花之中,脸稍长,眼微合,显得格外慈祥、端庄。又如一尊送子观音,梳发披于两肩,身披宽袖长衣,袒胸外堆塑宝相花纹饰,一孩童坐于观音右膝,下身赤裸,神态悠然自得。在岩石座上两侧立着两个天真的孩童,左孩结髻,着长农,右孩下身赤裸,呈行动状,显得活泼可爱。

明代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的观音塑像,人称“何来观音”。塑像背后有戳印的篆书“何朝宗”葫芦形阳文印记,表明这件作品是出自何朝宗这位著名的德化窑制瓷大师之手,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再如德化窑的瓷塑达摩像,有坐像达摩、立像达摩等。一件立像达摩塑像,露顶大耳、浓眉张目,两眼注视前方,胡须由耳垂至下唇部;身披袈裟,袖手合拱手胸前,赤脚外露踩于翻滚的波涛上,袈裟迎风飘荡,漂洋过海形象逼真。有的达摩造型,身披袈裟,头顶巾,背负一草帽,一手执鞋,赤脚立于葫芦苇叶海浪座上。

白釉是明代德化瓷器的代表。胎质细腻坚实,釉色特别滋润,近乎于小孩白中泛红的脸色,显得调和秀丽,很是珍贵,成为明代德化瓷塑中鲜明独具的地方特色,是瓷塑中的精品。有不少瓷塑的釉色莹白、素雅,有的白而泛青或泛灰,在白胎里稍泛氧化浅红色的斑点。

明代德化瓷塑主体部分大都用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头为单独印模采用插入式构成整体(有些手也采用插入法衔接而成)。有的塑像是直接用手捏的,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

至于瓷塑人体某些部分用刀刻利(如头发、胡须等),有的用毛笔蘸着泥浆堆成(如罗汉浓重的双眉和大胡子、观音的宝相花和璎珞等),有些(如莲花瓣)是用另外印制的零件花瓣逐瓣进行堆贴,有些塑像的胡须(如关公像),是在塑像坯体上留着小洞,待塑像烧成后,用真的胡须插进小洞黏接而成的。

明代德化窑瓷塑,不施加彩色,是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用温润晶莹的乳白色釉烧制的瓷塑观音,与人物的温柔、娴淑、善良和圣洁的形象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就题材内容来说,虽然大都取材于宗教,但主要不是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作为群众所熟悉喜爱的带有某些高贵品性和神异力量的艺术典型,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愿望和对幸福追求的精神寄托。

在人物的塑造上,艺人们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以其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刻画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传统故事,活龙活现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德化瓷塑艺术塑造的群像,基本上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和谐统一,整体感与细部刻画的结合以及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艺术效果的协调;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在衣纹装饰的刻画。其特点是线条秀丽简洁、潇洒,变化多端,柔和流畅,翻转自然,富于节奏感与韵律感。因而,各种人物无不形神兼备,动静相乘,栩栩如生,既保留了神化的色彩,又蕴涵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染力,显示了明代德化窑瓷塑艺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无论从窑场中出土的残件、残体,还是各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品,都不失为明代瓷塑的精品,其精湛的技艺很值得现代瓷塑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

明代德化瓷塑的烧制相当成功,为明代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白瓷雕塑神态匀称、自然,衣纹清晰,衣裙飘然欲动,线条优美,富有动感。何朝宗等著名匠师雕塑的观音等人物像,神态自然庄重,超然脱俗,釉色洁白,更增添了观音像的圣洁感。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洗练,线条流动,衣裳飘拂洒脱,有随风飘动之势。

德化窑白釉瓷器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海外贸易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兴盛起来的。它生产的白瓷与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同,它的白瓷生产的水平和成就不亚于景德镇,在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最新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白瓷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这就是我国出现的北方早期白瓷。及至唐代,北方邢窑生产的白瓷,与南方生产的青瓷,构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此种白瓷在当时可谓较精美的一种。到了宋代,名窑辈出,其中定窑生产的白瓷,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精湛程度比邢窑更好。元代景德镇也烧造出“枢府白”的白瓷,胎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而微泛青。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出不少白瓷,如“甜白”等等,质量也不错。但上述这些白瓷,如与明代德化窑的白瓷相比较的话,风格迥然有异。明代德化窑白瓷无论是胎、釉、白度、工艺水平皆是一流的,成就斐然。

德化历史上烧造的瓷器,值得称赞的有青白瓷、白瓷、青花瓷和彩瓷等各类品种,尤其是明代德化生产的风格独特的白瓷,成为当时制瓷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明代德化窑白瓷,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瓷雕工艺品,在器物造型、产品质量、生产品种、烧造技术、工艺水平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达到历史最高峰。所以,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器特别是瓷雕塑品,在国内以及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都有巨大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