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元明龙泉窑牡丹瓶欣赏

元明龙泉窑牡丹瓶欣赏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12-07

古代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始于西晋,窑火一直持续至清代,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烧制历史中积累了洋洋大观的器物品种。诸多器型或受其他窑口感染,或受时代好尚浸染,共性的品质特征自然难以抹杀,但这其中还有一类器物,比如五管瓶、龙虎瓶、双鱼盘等,却是龙泉窑独一无二的杰作,也最能反映龙泉窑自身的地域文化个性和风格。本文所述的牡丹瓶即是一例。

元代龙泉窑刻花牡丹纹瓶

龙泉窑牡丹瓶流行于元明,以主题纹饰多为刻饰或贴饰缠枝牡丹而得名,也有贴饰缠枝菊纹或刻饰缠枝莲纹者,所以牡丹瓶之名并不确切,只是一种习惯上的泛称而已。而优美的长颈喇叭口亦使此类瓶获得另一个雅称:凤尾尊。它是元代龙泉窑新创的品种,高度多在五十公分以上,器型硕大,胎体厚重,器身由不同部件接合烧成。牡丹瓶传世数量颇多,形制大同小异,基本造型是一个三段式:上部是长颈喇叭口,通常饰以弦纹、蕉叶纹等辅纹,或贴饰与主题一致的折枝花卉纹;中间是圆鼓饱满的腹部,刻饰花叶并茂的缠枝牡丹,或是贴饰疏朗有致的缠枝牡丹、缠枝菊;腹以下弧收或束收,刻饰狭长莲瓣纹,元代时近足处多外撇,圈足挖底贴烧,至明代早中期则多挖底套烧,故近足处通常有接痕装饰成的凸棱。此种三段式造型或源自花觚、觚式瓶之类,但就瓶式而言,早在北宋时期即有类似雏形的瓶形出现。

元代龙泉窑凸刻缠枝花卉纹“泰定四年”铭大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

牡丹瓶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元大都遗址及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窖藏(现分别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等遗迹中均有发现。国内外诸多公私收藏中亦颇常见,如两岸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等均收藏有制作精美,器型硕大的龙泉窑牡丹瓶。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牡丹瓶高达72公分,器型修长,口沿刻有铭款,可为此类大瓶的断代标准器,并为器物用途等相关考证提供了有力依据,铭文如下:“栝倉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寶弟子張進成燒造大花瓶壹雙捨入覺林院大法堂佛前 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 泰定四年丁卯歲仲秋吉日謹題。”括苍即今丽水,“剑川”乃龙泉旧名,泰定四年为公元1327年。据铭文内容可知,大瓶在当地作供奉寺庙之用,且成双定制。如内蒙古窖藏出土的龙泉青瓷大瓶即为一对,并与带“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的钧窑香炉同出,“己酉年”是元至大二年即1309年。元代供养器流行大瓶一对加香炉的组合,如大维德至正十一年铭文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即明确提到大瓶一双和香炉的搭配。江西省抚州市元至正八年(1348)墓也曾出土景德镇窑仿制的此种龙泉青釉大瓶,这颇能说明元代龙泉窑青瓷大瓶当时的影响力与市场需求。

除了用作供养器,元代龙泉窑牡丹瓶应是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漂洋过海的牡丹瓶入乡随俗,通常被根据当地的审美习惯加以改头换面,比如口部被削去一截,然后包钤美丽的铜边、银边,有些底部也扣上金属,上下呼应,而截下来的那部分又做成了碗的喇叭形高足,这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龙泉窑牡丹瓶中十分典型。通过多个个例统计还发现,外销牡丹瓶似以贴花装饰为多(包括颈部贴饰折枝牡丹),而本土的供养器牡丹瓶则以刻花为多见。部分龙泉窑牡丹瓶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比如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牡丹瓶),即颈部狭长莲瓣纹呈二重与单层间隔状,此或为当时外销订货的专门设计。

从文献及传世收藏情况来看,明代龙泉窑牡丹瓶的烧造量及其影响力较之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明代牡丹瓶用作供养器更加流行普遍。此方面有多个实例,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就藏有“宣德七年(高44.2厘米)”和“景泰五年(高69厘米)”供养款的牡丹瓶。香港佳士得2012秋拍2286号拍品“明宣德七年龙泉青釉缠枝莲纹凤尾尊”,与大维德基金会“宣德七年”牡丹瓶为成对制品,两瓶造型、纹饰、尺寸一致,颈部铭文内容相连,全文如下:“明宣德七年七月吉日造。天师府用。儿者元。家门青吉。人口平安者”。从铭文可知这对瓶子当初是献给“天师府”的供养器。与诸多同类器物相比,这一对牡丹瓶的造型有些特殊,颈部特别长,可能是为了方便刻字,这样铭文刚好刻排在一片蕉叶里,不用费心纹饰要怎么调整。大维德这只瓶口部削小过,可能进一步加工过。

“景泰伍年”牡丹瓶尺寸较大,腹部分上下两段分别刻饰缠枝牡丹和灵芝纹,牡丹呈阳文,灵芝呈阴文。颈部刻竖排铭文“景泰伍年福里鎮安社信人楊宗信喜捨恭入本寺供養□自身延壽者(高69厘米)”,上覆荷叶,下托莲座。此瓶可为明代中期牡丹瓶的典型。

另,德国纳高2005春拍0573号拍品“龙泉窑青釉刻字花纹观音尊(高50.7厘米,德国大收藏家GeorgWeishaupt藏品)”,颇能代表明代晚期牡丹瓶的风格,此件亦为供养器,颈部刻铭文:“蓬堂信人周贵点出心喜捨青峯庵宝幷一对祈保眼目光明男周承教承德二人合家大小平安天启五年十月吉”。此与陈万里先生龙泉仿古记里所提到的牡丹大花瓶半字不差,可能为同一物或配对之物。陈万里先生还在书里(《瓷器与浙江》龙泉仿古记一,页65,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版)记述道:“从前这种花瓶香炉在寺庙里很多,后来晓得系值钱的东西,就有许多人偷了出来卖钱……”以上这几件带供养款的牡丹瓶无疑都是当时流失出去的。

明代的这类牡丹瓶除了供奉于寺庙外,另一种重要用途是插梅,并用于陈设空间较大的厅堂。腊梅和龙泉大瓶,曾是明代人所钟爱的搭配。明代的漆器上即能见到类似题材的图案。高濂(1573—1620)《遵生八笺》“论诸品窑器”中提到“(龙泉窑)立地插梅大瓶,诸窑所无”;又“瓶花三说·瓶花之宜”谓:“冬时插梅必须龙泉大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磺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高濂提到的龙泉大瓶即是尺寸高达六七十公分的牡丹瓶。“冬间插花,畏冰冻,瓶质厚者尚可,否则破裂”。南宋杨万里有首诗写插梅的小瓷瓶被冻裂,里面的水结成了冰瓶,连着梅枝都冻结在里面,题记曰“梅花数枝,篸两小瓷瓶。雪寒一夜,二瓶冻裂,剥出二水精瓶,梅花在焉,盖冰结而为此也。”龙泉大瓶的独到之处即在于胎质厚重,极耐磨用,不易茂篾,包括冰冻。明代牡丹瓶在形制上普遍比元时更大,胎体更为厚重,器身分多个部分拼合,尤其腹部分上下两段拼合为元代所无,有的上下段上小下大十分明显,看似小瓶套于大瓶。这些设计的改进除了方便成型,也更能经受热胀冷缩的考验,应都是出于实用目的而来的,并包括经验的积累。南宋时若有龙泉牡丹瓶问世,估计也不会有杨万里的那首诗了。

元明龙泉窑青瓷的市场价格一直徘徊不前,唯独明初龙泉窑官窑器在国内市场呈水涨船高之势,高者已达六七百万,低者一般也超过百万,而普通元明龙泉窑青瓷即使精品,也很少突破百万元大关。其实元明龙泉窑青瓷尤其如本文所述的牡丹瓶等大器,工艺高超,气势宏大,内涵丰富,尤其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其艺术水准不在一般的官窑器之下,其升值空间非常大。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元龙泉窑与龙泉窑系瓷器


龙泉窑,是继唐,五代越窑之后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南宋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瓷器,宛如碧玉,极为名贵。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溪口周围,目前已发现数百处龙泉窑的民窑遗址。

南宋龙泉溪口官窑鱼龙耳瓶

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有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大窑金村等地窑口以白胎青瓷为主,溪口则主要烧制黑胎青瓷。南宋中期之后,受官窑影响,工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胎薄釉厚、釉质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黄绿色釉、灰绿釉、菜绿色釉等。

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胎质疏松。釉层厚、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足”。和南宋官窑很难区别,以前都命名为龙泉仿官,近年学界有人提出龙泉官窑的说法,此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

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

南宋龙泉大窑梅子青八方贯耳尊

南宋龙泉窑创造性的发明了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石灰釉,从而使得用较少的施釉次数,就可以获得较厚的釉层。从而简化了南宋官窑发明的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方法,不仅使青瓷呈色更加青翠,更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从而烧性的烧出了色如翡翠的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龙泉窑最好的釉色一般都为粉青色,梅子青由于烧成温度接近1300度,较粉青釉的1230度左右更高,从而釉面玻化程度更高,釉色青绿,宛如青绿山水。虽然在古代粉青釉价值高于梅子青,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所谓前人重粉,今人重梅者,说的就是梅子青在今天极其名贵之事。目前,尚未见到馆藏品有传说中的梅子青龙泉瓷器。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主要模仿瓯窑,基本上是采用刻划花装饰技法。器物胎骨多呈灰色,釉色多为艾叶青或略微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差,刻划的纹饰则比较清晰。这种表现方法通过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花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舒展自如的艺术魅力。常见的纹饰有莲瓣、荷叶纹等。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虎瓶、五管瓶、胆瓶、鹅胆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

南宋龙泉大窑鼓钉三足炉

南宋时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装饰手法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在胎骨上增加厚度而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使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更加清楚。

最为典型的器物,为莲瓣碗,碗的外壁为仰莲瓣纹,就是采用深雕式的莲瓣纹,当时人曰“龙泉窑。。。翠浅露白痕者真”;莲瓣纹中间凸起,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龙泉窑的要诀。

南宋造型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也很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很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斛、投壶及琮式瓶等也多有生产,这与北宋后期崇古之风相关。铭文有“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形制明显增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的风格。除一般碗盘常用瓷以外,创新产品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尊等,产品质量一般来说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但也有许多精美之作。元代龙泉的装饰艺术有划、印、贴、堆、镂刻、点彩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羽毛、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在制作和装饰上又有很大变化,由南宋时的重釉色、重造型转为元代的重纹饰。

元代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这是龙泉当时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精品有八方露胎贴塑人物纹梅瓶,其在工艺制作上采用露胎氧化新方法,印花开光不施釉露出氧化红色胎,使人物造型更加突出于青绿色底釉上,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氧化胎纹饰也是元代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

南宋龙泉小梅窑蟹甲青三系瓶

元代是龙泉窑系瓷器烧造兴盛时期,因行政区划又称为“处州瓷”、“处瓷”或“青处器”。由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瓷器大量出口,深受海外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龙泉窑青瓷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 "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龙泉窑剔花双耳瓶 明 高39厘米

元代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无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在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龙泉点彩和青白瓷相同,在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涂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元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龙泉花口盘 元 43*7.4厘米

估价:RMBlO000-18000

花口板沿,鼓腹,凸棱似菊瓣,圈足。胎体厚重硕大,通身开细碎纹片,俗称"百圾碎",是元代龙泉窑仿哥窑品种。瓜棱荷叶盖罐 元 高32厘米

估 价:RMBl50000

此罐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茎蒂形纽盖。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拓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形制雄伟有气魄。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元 45.5X19.5X13厘米

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丰州小古城遗址出土。通体施天青色釉,晶莹润泽,为元代龙泉瓷中的佳品。元代龙泉瓷器的装饰孜技法达到了中国青瓷装饰史上登峰造极的程度。备种技法在元代瓷器上几乎都有运用,除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贴花、铁褐点彩等技法外,还新创了露胎贴花、露胎印花、铜红点彩、镂雕等技法。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址


中华名窑-龙泉窑

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分布于今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产品工艺精湛、质量最高的窑址在龙泉县的大窑村(古名“琉田”、“刘田”)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故称为“龙泉窑”。龙泉县晋代为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升为县。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南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见彩图[浙江龙泉窑址鸟瞰)

烧造年代 浙江地区烧造青釉瓷器历史悠久,唐代最著名的越、婺、瓯窑,对龙泉窑的兴起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人认为,在丽水县吕步坑的南朝和唐代窑址及庆元县黄坛的唐代窑址是龙泉窑的早期窑址。有人则称之为“先龙泉”时期。但一致认为龙泉窑兴起于宋,南宋至元为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代中叶结束。

调查、发掘与研究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丽水等地进行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等地的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各地的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59年对丽水吕步坑、保定窑址进行发掘。1959~1964年又对龙泉大窑、金村两地窑址进行发掘。1979~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对龙泉东部的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笔架山、项户、安福、张畈岭脚、入窑湾、狮子岩、源口和云和县的水碓坑、梓坊、赤石等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明时期的窑炉、作坊及居住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瓷片和窑具标本等,为研究龙泉窑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窑炉与窑具 窑炉为龙窑,到了明代也用阶级窑。

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窑尾高,好似一条向下俯冲的巨龙,因而通称“龙窑”,也有称“蜈蚣窑”或“蛇窑”的。龙窑可分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窑头为火膛,是投柴烧火的地方,平面呈半圆形。烟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是装坯烧成的部位,宽与高都在2米左右。窑底倾斜,底上铺着一排排的匣钵。两旁用砖或匣钵砌成窑墙,墙中开设窑门。墙上筑弧形拱顶,顶的两侧各设投柴孔一排。火膛内烧旺后,再向投柴孔中投柴逐段燃烧。窑门与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窑尾有排烟室,由烟火柱墙与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窑内的烟与废气即由此排出。龙窑的结构因时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宋代的龙窑窑身较长,呈弯曲状,一般在40米以上,南宋前期盛行长窑,最长的达82米。排烟室为狭长的长方形坑,没有盖顶和烟囱,有的用残砖和匣钵砌墙,有的就是一个土坑。南宋晚期龙窑逐渐缩短,到元代长30米左右。元明时窑尾的排烟室,有的用匣钵或砖石封砌,仅在顶部设几个比匣钵略小的烟孔,视窑内情况,可以随时将匣钵启闭。

中华名窑-龙泉窑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在《菽园杂记》中,对于龙泉青瓷的工艺有这样难得的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 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龙泉窑瓷器的特点


龙泉窑的历史十分悠久,问世于北宋早期,在南宋和元两代走向兴盛,后在明代逐渐衰落下来,直至清代走向结束,是我国生产瓷器的时间最长的,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它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著名的青瓷产地,和定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合称“宋代六大窑系”。

龙泉窑烧制的瓷器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龙泉窑因为主要产区在龙泉县而得名,而龙泉县在浙江省南部地区。龙泉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和环境,当地的瓷土矿产非常肥厚,沿岸重峦叠嶂,林木葱郁,为烧制瓷器提供了上好的燃料。并且龙泉县的所在地也在瓯江上游,因此交通运输十分方便,生产的瓷器得以方便地大量输出,远销多个地区。

龙泉窑烧制的瓷器釉色青翠,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基本上都是粉青,而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基本上都是葱青,并且在器皿的转折处都没有开片,通常都是露出瓷胎的颜色,施以厚润的釉色,并且器皿上很少有刻划花纹,基本上都是贴花和浮雕,譬如说,在器皿内壁贴上双鱼纹饰,在器皿外壁贴上缠枝牡丹纹饰。到了元朝时期,龙泉窑的制瓷技术有了不晓得突破,开始大量烧制比较大的瓷器,明朝中后期,我国各地瓷窑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景德镇窑发展相当迅速,龙泉窑的许多陶艺工匠纷纷前往他乡窑厂谋生,至此龙泉窑慢慢走下历史的舞台。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创制了精妙绝伦的青瓷釉色新品种——梅子青。之所以名作梅子青,是因为这个品种的釉色十分青翠透润,像是青梅的颜色一般。对于梅子青和粉青,人们有着如此高的评价: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烧制梅子青釉瓷器对瓷胎的条件要求非常高,瓷器的釉料是石灰碱釉,制瓷工匠们多次在陶瓷上施釉,将釉层加厚。并且,运用很高的温度烧造,这样烧出来的梅子青的釉层不只是厚,而且还十分晶莹,青翠如玉。由于只有南宋时期才烧造梅子青釉瓷器,故而流传于世的梅子青数量极为稀少,而且梅子青釉瓷器的器型多仿古铜器和古玉器,通体洋溢着古韵,因此梅子青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极高。

怎么鉴定宋代龙泉窑?


怎么鉴定宋代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明,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明龙泉窑牡丹瓶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明龙泉窑牡丹瓶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龙泉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