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龙泉窑瓷器鉴别

2020-08-14

古代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以绍光、上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一个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除越窑而外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北宽阔时节的龙泉窑受三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相似特征的瓷器。南宋以后,龙泉窑为应会南宋宫廷、官家的需索,也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似官或仿官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龙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

在南宋晚期,龙泉青瓷有很大的发展,除在今龙泉月月县境内有众多的烧瓷窑场,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安的永和窑和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烧龙泉风格的青瓷。这种趋势入元以后持续不衰,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两岸就已发现一百五十处元代窑址,烧制龙泉窑风格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今福建省境内各窑也盛烧龙泉青瓷。

龙泉青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这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商品市场也扩及到宋占领区的北缘。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宋人世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成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瓷窑系。

1·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县境不仅有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作烧瓷的燃料。窑址炉多溪流山坡建筑,制瓷原料的加工依赖水碓利用。成品输出也便于利用水运。据浙江省文管会的调查,在龙泉境内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道泰、山头窑、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项户、安福、碗圈山、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黄金坑、武溪等二十三处,其中以大窑和金村两地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南宋时期大窑附近的窑址由北宋时期二十三处发展到四十八处,窑场数量成倍的增长。

从窑址遗存的早期标本可以看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工匠有的迁往江西等地,另行建窑,仍烧龙泉釉瓷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带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这可以做为龙泉窑的下限资料,此后看不到清代龙泉窑的产品,传世器所见,都是景德镇的仿烧品,文献里也有景德镇仿烧龙泉釉釉为配方的记录。

龙泉窑烧瓷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早期产品以习见的日用品如盘、碗、壶等为主,盆、钵、罐也少量烧制,造型制做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和婴戏等纹饰;在大窑、金村、王湖、安福等窑址中这类标本都很丰富。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与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窑有相似的特征。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早期的器物仍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炉、瓶、盆、渣斗、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每种器物有多种式样,炉有鼎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足炉、奁式炉等等,瓶有胆式瓶、鹅颈瓶、龙纹瓶、虎纹瓶、带盖瓶等等;釉晶透明如镜,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口多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有的碗分为五等分划线,内划“S”形纹饰,划饰简练快速;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四字也比较多。一种浅式平底小碟,碟时心刻一条鱼尾变卷的游鱼。这类浅碟里心还有刻荷花纹的,无论造型与纹饰均与陕西耀州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耀州窑这类刻花碟出于北宋中期层,北宋未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部以及瓶上饰以浮雕莲瓣纹的较多,龙泉窑不少窑址里也遗留有大量的标本。

龙泉窑瓷器,其造型、花纹虽可与其他瓷窑标本比较,参考断代,但若考虑到龙泉窑兴起较晚,在其未能进入远地广大市场与其他先进瓷窑争胜之前,同样的造型、花纹其实际生产时间可能要比其他瓷窑为晚,至于宫廷、官府烧造成的“官样”瓷器,流行于民间与民窑大量烧造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晚一些。

龙泉窑的兴盛期可能开始于南宋中期,至于通常作为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和烧制成功,则可能始于南宋晚期。窑址遗存的大量瓷片,接其胎色可分为自胎和黑胎两类,而以自胎为主,约占总数十分之九以上。黑胎青瓷可能即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息胎青瓷则是代表龙泉窑系特点的龙泉青瓷。这一时期器物造型更加多种多样,有各类盆、碟、盘、碗、盏、壶、渣斗等到日用品,也有文房用文具水盂、水注、笔筒、笔架、棋子、还有鸟盏与佛前供器的各式香炉以及八仙塑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不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仿铜器的有鬲、觚、觶、投壶等器,仿玉器的有踪。表明龙泉青瓷工艺上的成就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重。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烧造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浙江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春秋,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岁月,传统之悠久罕有伦比,历代烧制青瓷的匠师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釉质“如玉似冰”,釉色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楠峰的则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

为了对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进行科学的总结,1959年,中央轻工业部和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美术学院以及龙泉瓷厂等单位对历代龙泉青瓷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机理、造型装饰作了专题研究,他们收集了五代至明各历史时期中较有代表性的青瓷标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他们研究了龙泉地区的原料,胎釉的化学组成,釉层厚度,烧成温度,气氛性质以及显微结构等等因素对釉色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可大致归纳如下:

1.龙泉地区瓷土原料,有一部公属于瓷石类,它们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理的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另有一部分则属于原生硬质粘土类,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而高岭石的含量则较前一类为多。用这些瓷土烧制成的瓷胎,其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等。因此,龙泉青瓷属于石英—高岭—云母质瓷器,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是同一种类型的。该地区的紫金土系由石英、长石、含铁云母以及其他含铁矿物所组成。紫金土的含量一般为3—5%,高者可达成15%左右。主要用于配制釉色或胎色较深的制品,如梅子青釉、豆青釉以及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的主要助熔剂,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向老工人调查得来的传统工艺材料、传统釉料是以石灰与砻糖制甩“乌釉”掺入釉内,制成的石灰碱釉。

2.古代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面三刀大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内陆于南宋和元、明。

3.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类釉主要由玻璃相所组成,而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则很少。因此釉层显得相当透明,釉面光泽亦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元气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观显得比较饱满。南宋的陶瓷工匠们还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粉青釉的釉层中还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效果。南宋时期发明的石灰碱釉对青瓷说来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巨大进步。

4.南宋时期,龙泉窑还生产一种其色调可以与翡翠篦美的梅子青釉。通过试验得知,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故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亦较强。从工艺观点而言,梅子青釉的形成原因除了烧成温度较高以外,还需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5.上述粉青和梅子青釉,其所配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从近年来大量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看来,龙泉窑除了生产这种白胎青瓷外,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从出土器物的数量看来,白胎青瓷的产量占主要地位。在发掘时还发现,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杂地堆积在一个层次里,没有单独的层位,这表达式明这二种类型的瓷器是在同一窑中兼烧的。黑胎青瓷的胎色跟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较高,胎呈深灰,烧成温度较底,胎的颜色也相应变淡。釉的色调和光泽也和烧成温度与气氛密切有关。温度较高的釉呈棕黑色玻璃状,温度较低,釉色也变浅,光泽亦减弱,呈半木光或木光。这种黑胎青瓷,无论在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方面都和南宋官窑相似,从外观上看,这二类瓷很难分辨。

6.胎的色讯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古代龙泉青瓷一般都要在胎的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其目的就在于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带些灰的成分,甚至成为灰黑色,这样便可使釉色深沉,而不致过于显露。不同类型的釉色所要求匹配的胎色也不一样。如粉青釉要求胎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带灰,而黑胎青瓷则要示灰到灰黑色胎。

7.南宋和元、明时代胎釉配方中钾、钠含量很高,无法用现在见到的当地原料配成,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古代所用瓷石的风化程度较浅,因而含钾较高之故,古代采用“木叶”来烧炼釉灰,也会在釉中引入一部分钾。所谓“木叶”,可能是一种钾含量较高的植物枝叶。

8.古代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则在1250—1280℃之间。胎质都不太致密,介于生烧与微生烧之间。利用还原比值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在烧成时气氛的平均性质。上品的粉青釉的还原比值约为2——3,即要求强弱适中的还原焰,梅子青釉的还原比值约在10以上,即要求强还原焰,黑胎青瓷的还原比值约0.4左右,即要求弱还原焰。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龙泉窑青瓷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 "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龙泉窑剔花双耳瓶 明 高39厘米

元代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无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在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龙泉点彩和青白瓷相同,在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涂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元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龙泉花口盘 元 43*7.4厘米

估价:RMBlO000-18000

花口板沿,鼓腹,凸棱似菊瓣,圈足。胎体厚重硕大,通身开细碎纹片,俗称"百圾碎",是元代龙泉窑仿哥窑品种。瓜棱荷叶盖罐 元 高32厘米

估 价:RMBl50000

此罐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茎蒂形纽盖。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拓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形制雄伟有气魄。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元 45.5X19.5X13厘米

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丰州小古城遗址出土。通体施天青色釉,晶莹润泽,为元代龙泉瓷中的佳品。元代龙泉瓷器的装饰孜技法达到了中国青瓷装饰史上登峰造极的程度。备种技法在元代瓷器上几乎都有运用,除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贴花、铁褐点彩等技法外,还新创了露胎贴花、露胎印花、铜红点彩、镂雕等技法。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址


中华名窑-龙泉窑

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分布于今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产品工艺精湛、质量最高的窑址在龙泉县的大窑村(古名“琉田”、“刘田”)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故称为“龙泉窑”。龙泉县晋代为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升为县。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南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见彩图[浙江龙泉窑址鸟瞰)

烧造年代 浙江地区烧造青釉瓷器历史悠久,唐代最著名的越、婺、瓯窑,对龙泉窑的兴起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人认为,在丽水县吕步坑的南朝和唐代窑址及庆元县黄坛的唐代窑址是龙泉窑的早期窑址。有人则称之为“先龙泉”时期。但一致认为龙泉窑兴起于宋,南宋至元为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代中叶结束。

调查、发掘与研究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丽水等地进行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等地的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各地的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59年对丽水吕步坑、保定窑址进行发掘。1959~1964年又对龙泉大窑、金村两地窑址进行发掘。1979~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对龙泉东部的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笔架山、项户、安福、张畈岭脚、入窑湾、狮子岩、源口和云和县的水碓坑、梓坊、赤石等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明时期的窑炉、作坊及居住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瓷片和窑具标本等,为研究龙泉窑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窑炉与窑具 窑炉为龙窑,到了明代也用阶级窑。

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窑尾高,好似一条向下俯冲的巨龙,因而通称“龙窑”,也有称“蜈蚣窑”或“蛇窑”的。龙窑可分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窑头为火膛,是投柴烧火的地方,平面呈半圆形。烟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是装坯烧成的部位,宽与高都在2米左右。窑底倾斜,底上铺着一排排的匣钵。两旁用砖或匣钵砌成窑墙,墙中开设窑门。墙上筑弧形拱顶,顶的两侧各设投柴孔一排。火膛内烧旺后,再向投柴孔中投柴逐段燃烧。窑门与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窑尾有排烟室,由烟火柱墙与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窑内的烟与废气即由此排出。龙窑的结构因时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宋代的龙窑窑身较长,呈弯曲状,一般在40米以上,南宋前期盛行长窑,最长的达82米。排烟室为狭长的长方形坑,没有盖顶和烟囱,有的用残砖和匣钵砌墙,有的就是一个土坑。南宋晚期龙窑逐渐缩短,到元代长30米左右。元明时窑尾的排烟室,有的用匣钵或砖石封砌,仅在顶部设几个比匣钵略小的烟孔,视窑内情况,可以随时将匣钵启闭。

北方龙泉窑系的断代器


元代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要量激增。元人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到,对外国销售的瓷器,用“处州瓷”,或称“处瓷”和“青处瓷”。随着贸易的发展,元代龙泉窑迅速地由交通不便的大窑和溪口,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现在已经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系的窑址总数达到200处以上。元代龙泉窑系如此大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分布在瓯江和松溪两岸的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运销国内外市场。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是在长度上略有短缩。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在大窑和竹口等地窑址发现了大量大型瓷器,大件器物的烧成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瓷器在装饰上出现了褐色点彩,并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其中印花、贴花和镂刻是这一时期新发展起来的。纹饰题材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代。龙泉窑对邻近地区的影响较大,出现了不少仿龙泉青瓷的瓷窑。如果说南宋是龙泉青瓷烧造的成熟时期,那么元代龙泉窑在规模、烧造工艺和装饰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这件元代龙泉窑龙纹玉壶春瓶高25.5厘米,口径6.8厘米,1976年在山东省济南历城党家庄出土,现珍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此瓶为小口、细颈、椭圆腹,器身堆塑一条凸纹四爪飞龙。通体施青绿釉,釉质纯净细腻,施釉均匀而薄,器面莹润光亮,色调极为柔和,达到了光净如玉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使人赏心悦目。该器物造型雅致美观,制作工艺精良,初看像是浙江龙泉窑佳品,但两者实际并不相同,因而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者认为此瓶应为北方窑所产,其产地可能就在山东。这件龙泉窑龙纹玉壶春瓶出土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的墓中,它为探索北方龙泉窑系统的制品和断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中华名窑-龙泉窑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在《菽园杂记》中,对于龙泉青瓷的工艺有这样难得的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 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龙泉窑三大窑系:金村窑、大窑、溪口窑


龙泉窑源于三国两晋,宋朝鼎盛,结束于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龙泉窑烧制的瓷器不仅是皇宫的贡品,而且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商品。龙泉窑在漫长的一千六百多年的制瓷历史中,可以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魏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这期间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中期开始龙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始烧制两种精美瓷器: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元朝建立,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内需外销的迅速增加,龙泉窑瓷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品质和工艺均已不如南宋时期。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并出现了洪武和永乐官窑,这个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到清代,龙泉窑走向了衰落。龙泉窑烧制精品瓷器的主要瓷窑都集中在龙泉市南边,其中最出名,烧制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窑系就是金村窑,大窑,溪口窑。金村篇:在北宋早期,瓷业主要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两县交界处的溪流两旁的山坡上,共发现生产淡青釉瓷器的窑址近八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垟、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二、三十处,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阶段,尤以龙泉金村窑系烧制的瓷器质量为最佳。金村是一个村,地处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村庄所在地海拔400公尺,距离市区50公里,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一遇雨天,雾气常于半山中缭绕,开晴后,即变幻成彩虹,美如仙境。在北宋时期金村窑烧制的刻划花工艺瓷器是龙泉窑这阶段最精美的器物,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这时期的刻划花常常用刻刀刻出各种花的轮廓线,刻时刀面倾斜,刻线一面浅一面深,为俗称的半刀泥工艺,并且很多瓷器内外壁都有刻划工艺,俗称双面工。釉色已淡青釉为主,釉面大多呈现玻璃玉质感,精美绝伦。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龙泉金村窑基本断烧,而此时的龙泉窑,也已经进入最光辉灿烂的时代。龙泉金村村北宋龙泉金村窑刻花盘大窑篇: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以后,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不断得传播到金村、溪口、八都、安福、安仁口、周垟和庆元县、云和县等地的许多瓷窑,产品畅销国内外,龙泉窑名闻中外。此阶段,龙泉窑瓷器已经没有了北宋时期精美的刻划花工艺,而以釉色取胜,这种转变是跟当时南宋的文化、审美观息息相关,瓷器变的更加内敛和素雅,而龙泉窑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产区就是大窑,大窑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位于龙泉市南约50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因山而得名,今称大窑村,相距金村约5公里。在大窑村附近,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大窑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同时期龙泉窑其他瓷窑所不及,是当时龙泉窑的中心,一直到明代末期,大窑都是龙泉窑的代表性瓷业中心。大窑在南宋晚期也曾烧制过黑胎精品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更出现了枫洞岩等高级瓷窑,专门生产宫廷和官府用瓷。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南宋龙泉大窑官款折腰洗溪口篇:而在南宋中晚期,距离龙泉市以南也是约40公里,距离大窑约5公里处,有一个村落叫溪口村,就是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所在地,溪口村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同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溪口窑系窑址不多,不足5处,其中最著名的瓷窑是溪口瓦窑垟,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1938年9月,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在2012年11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另此处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据我对龙泉窑的了解,个人认为目前所记载的“传世哥窑”并非龙泉溪口的宋哥窑,事实上,对于“传世哥窑”是否属于龙泉宋哥窑,争议一直存在。早在1943年,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就曾对“传世哥窑”的命名提出怀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也曾认为当年登记造册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导致了一些错定。这“传世哥窑”指的是流传有序的而非出土的“哥窑”器。1932年,民国政府在接收清宫遗存的文物清点造册时,发现了一批前所未有且缺乏任何产地、烧造时间等记录的瓷器,便以“传世哥窑”称之。据了解,“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釉质,釉色,开片等特征都差异明显。可以说“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毫无关系,且有可能并非宋代烧制。 云南珍俊堂陶瓷博物馆 郑峰华

龙泉窑瓷器的特点


龙泉窑的历史十分悠久,问世于北宋早期,在南宋和元两代走向兴盛,后在明代逐渐衰落下来,直至清代走向结束,是我国生产瓷器的时间最长的,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它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著名的青瓷产地,和定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合称“宋代六大窑系”。

龙泉窑烧制的瓷器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龙泉窑因为主要产区在龙泉县而得名,而龙泉县在浙江省南部地区。龙泉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和环境,当地的瓷土矿产非常肥厚,沿岸重峦叠嶂,林木葱郁,为烧制瓷器提供了上好的燃料。并且龙泉县的所在地也在瓯江上游,因此交通运输十分方便,生产的瓷器得以方便地大量输出,远销多个地区。

龙泉窑烧制的瓷器釉色青翠,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基本上都是粉青,而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基本上都是葱青,并且在器皿的转折处都没有开片,通常都是露出瓷胎的颜色,施以厚润的釉色,并且器皿上很少有刻划花纹,基本上都是贴花和浮雕,譬如说,在器皿内壁贴上双鱼纹饰,在器皿外壁贴上缠枝牡丹纹饰。到了元朝时期,龙泉窑的制瓷技术有了不晓得突破,开始大量烧制比较大的瓷器,明朝中后期,我国各地瓷窑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景德镇窑发展相当迅速,龙泉窑的许多陶艺工匠纷纷前往他乡窑厂谋生,至此龙泉窑慢慢走下历史的舞台。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创制了精妙绝伦的青瓷釉色新品种——梅子青。之所以名作梅子青,是因为这个品种的釉色十分青翠透润,像是青梅的颜色一般。对于梅子青和粉青,人们有着如此高的评价: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烧制梅子青釉瓷器对瓷胎的条件要求非常高,瓷器的釉料是石灰碱釉,制瓷工匠们多次在陶瓷上施釉,将釉层加厚。并且,运用很高的温度烧造,这样烧出来的梅子青的釉层不只是厚,而且还十分晶莹,青翠如玉。由于只有南宋时期才烧造梅子青釉瓷器,故而流传于世的梅子青数量极为稀少,而且梅子青釉瓷器的器型多仿古铜器和古玉器,通体洋溢着古韵,因此梅子青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极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龙泉窑瓷器

相关推荐